庆丰包子,咋露出“太监文化”?周蓬安 昨天,记者来到南京华东饭店探访,发现省两会的午餐是自助式的,每桌只提供两道固定菜食:一笼最近很红的庆丰包子和一锅杀猪菜。据服务人员介绍,这里的庆丰包子是正宗的,而且和***吃的一样,也是猪肉大葱馅的。不过,为了提倡节约避免浪费,所有的包子都比正常销售的小了一号。(1月20日《《扬子晚报》)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的第一感受就是中国官场的“太监文化”已经登峰造极。对于***总书记个人而言,无非是吃了一顿普通的中餐,可《人民日报》随后却以“朴实无华的美味”为题整版介绍全国各地的包子,《央视》更是发挥“可视”及覆盖面广的优势,连篇累牍地报道各地包子,而一批仍沉溺于“奴才文化”而不能自拔的网民,在论坛、微薄上也是显得兴奋至极,大有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弄成“包子文化”的趋势。笔者在想,官媒有必要大张旗鼓地炒作包子吗?如果习总书记有一天像北欧国家领导人那样上菜市场买菜、像卡梅伦一样带着孩子在街上玩,那中国的官媒还不累死?
媒体玩玩也就算了,无非是为了填充版面,而且在“太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中国,新闻效应还是不错的。可江苏省“两会”的操办部门也跟着“瞎起哄”,就显得极不明智了。 说句公道话,作为省级“两会”的中餐,即便是自助餐,人均消费也肯定在50元以上,这顿包子才需要21元,应该说是大大地节约了会议费,理应得到纳税人“ok”声,可微薄上嘲笑的声音却远大于赞扬声。为什么官方节约了钱,却招纳税人骂?就因为多数老百姓已经从心灵深处讨厌“太监文化”。而笔者则以为,这么做极有可能产生这个全社会“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负面效果。就事论事,很多南方人并不喜欢面食,尤其是中餐,一般只认米饭。而江苏主要区域在南方,而且在“鱼米之乡”的江南,会务组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庆丰包子铺“掌柜”朱玉岭对江苏“两会”上午餐安排庆丰包子一事的辟谣,朱玉岭称,“没有听说过我们给江苏供货,而且也没有任何授权、没有提供配馅儿。” 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是一次拍得极不成功的“马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