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梦之子

[大盘交流] 做空20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0-6-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进来学习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0-6-2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会有那么可怕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10-6-2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里如此一致看空,短期估计就要反弹了,保守估计是2481开始反弹的C。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默存 于 2010-6-2 16:23 发表
2720的反弹目标还会到吗?今天的阳线预示了什么?

反弹只到达2686就结束了,非常弱势。今天的阳线并没有改变短期趋势。
参与人数 2奖励 +3 时间 理由
东和二队 + 2 2010-6-3 18:54 果然是高手!!!
大限将至 + 1 2010-6-3 02:32 短期向上可能性很大吧!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多印出的钞票,早晚是要蒸发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历史成就未来市场推演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将上证指数拆解到底股指家园道亦有道特训营

发表于 2010-6-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梦版,这2天的帖子怎么都不见了?不会这个论坛也被某个利益团体掌控了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财经日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警惕大通缩》,作者为该报评论部主任徐以升,全文如下:


通胀,乃至恶性通胀,是当前中国市场认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判断,原因是欧美各国开动了印钞机。这个判断会得出很多推论,比如美元贬值、美元加息、投资股票、投资黄金等。
  笔者之前对这个逻辑深信不疑。但现在,我们发现事实似乎完全相反。通缩似乎比通胀的前景更为明显。这的确是值得大小投资者思考的大问题。在大通胀的整体舆论环境之下,本文想来论述一下这个完全相反的大通缩前景。
  先看以下事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5月中旬公布的美国4月份CPI数据,环比-0.1%,预测为增长0.1%,这是2009年3月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率也是-0.1%。同时,美国4月核心CPI按年率达到最近40年来最低。  第二,西班牙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年率为-0.1%,这是24年来首度出现负值,也是欧元区经济体第一个录得负通胀率的国家。
  第三,爱尔兰的通缩还在持续,4月份CPI为-2.5%,这是2009年以来通缩的持续。
  第四,尽管日本央行做了很大努力,但日本通缩还在持续中。OECD预计2010年、 2011年未来两年其都不会走出通缩。
  这类信息还有很多。在一个通胀的大预期环境中,通缩的事实正不断出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质疑的逻辑很简单。全球央行投放了如此巨量的货币,包括5月份以来欧洲央行出台的7500亿欧元拯救计划,以及启动直接购买问题国家国债,为什么还是没有能阻止通缩呢?  4月以来,不仅是爆发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连资本大量流入的美国,其股票市场也是跌势。下跌同时还包括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这意味着,投资者已经转而认同了通缩的威胁,在采取措施规避通缩风险了。
  问题是,这是为什么。
  答案可能有以下三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2009年至今各发达经济体的央行注资,并不直接投入市场,其链条是“央行—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而这个传导机制只到达了第一步,从央行到银行,而银行到市场的传导并未发生。  以美国为代表,其银行体系不仅惜贷,而是信贷余额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从市场收回资金。
  其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根据费雪方程,是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货币供应量。以美元为例,2009年以来美元货币流通速度的确是在下降。
  其三,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仍在继续,尤其是美国此次通过的金融监管新法案将限制金融业自营交易,全球市场的债务和衍生品市场规模一直在下降,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和这个下降的量比起来,全球央行投放的几万亿美元,似乎只不过是小填小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央行投放到金融市场的货币,并没有形成市场真正的有效货币供给。美国货币供应量M2完美地解释了这一点。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元M2数据,2008年年底,美元M2余额为8.24万亿美元,开始启动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2009年3月底,达到8.39万亿美元,而一直到2010年4月底,这个数字为8.48万亿美元。就是说这一年多以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尤其是从2009年10月至今,美元M2余额呈现微跌微涨,甚至有的月份是负增长。  如果以美元M2余额增速来衡量,那问题就大了,出现这种情况要上溯到15年以前。即便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乃至雷曼破产期间,美元M2增长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格局。
  如果说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那以美元衡量的通缩的到来,显然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同期美国GDP还在增长,美国M2/GDP比例在继续下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35 天

发表于 2010-6-2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这一点中国和发达经济体完全不同,中国市场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去杠杆,而银行体系的巨额放贷,则大幅放大了中国的M2增长率。人民币M2余额从2009年1月的不足50万亿元,到今年4月已超过了65万亿元,涨幅超过30%。当然,这个涨幅大幅超过了同期GDP增长。  从多年的经验来看,美元M2余额紧缩、M2/GDP指标下降,是全球通缩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危机)的最重要指标。
  在以上论据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在未来的大通胀发生之前,美国乃至世界似乎都逃不出一次大通缩;对投资者来说,需逃离资产、现金为王;而黄金的命运也将扑朔迷离。
参与人数 2奖励 +4 时间 理由
高级学习者 + 2 2010-6-2 22:23 晕,为什么一篇文章分开来发。
东和二队 + 2 2010-6-2 22:22 楼主是热心人,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的阳啥都不是,同意梦版的看法!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东和二队 + 2 2010-6-3 18:53 楼主是热心人,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1 梦之子 的帖子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60 天

发表于 2010-6-3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楼主学习。#*d1*#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1 11:29 , Processed in 0.041245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