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经济尚未复苏,证券市场仍须下行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herotiger
浏览:21124
回复:5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经济和股市的现状认识和未来构想
一、)从中国经济来看,国内经济并未有实质上的复苏和起色。
政府前期十几万亿元人民币(银行贷款计算在内)的刺激方案和行动,只是激起了地产、钢铁、建筑等基础建设行业的反应,真正的实体经济并未真正复苏。今后,只有消费跟上去了,居民消费力激活,才有可能盘活整体经济,经济复苏必须切实抓好经济结构转型,而不是仅仅把重点放在资金投放上,以此来提高市场流动性——现在来看,流动性大部分流到固定资产投资上去了。关于这个判断,2009年二季度的统计数据(7月16日发布)可以作为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二季度GDP
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二季度GDP增长达7.9%投资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7.6%。消费拉动GDP3.8个百分点,而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值,下拉GDP负2.9%”。 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不合理、不健康的地方由此可见一斑,此处,也不符合三角形稳定性的神奇平衡。
经济政策的重心不应该是纯粹通过基础建设来增加一次性的就业岗位,而应该通过扶持现代农业和现代制造业来增加持续性的和经常性的岗位,并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消费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农业、制造业盘活——岗位增加——(合理分配制度)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力增加——制造业、农业激活”的良性循环。
现阶段,最起码当前的短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未来需要采取很多措施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存在和即将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个话题留在下面的段落里详细阐述。
二、)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全球经济依然不容乐观。
全球经济正运行在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个人认为,适度的去杠杆化是未来经济运行的正确方向),现在这个过程并未完全完成,在局部领域,高度杠杆化大有卷土重来之势,高度投机氛围依然浓厚,过高的杠杆系数仍然存在,“资本运作”仍然是一个时髦的词语。而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仍然严重,甚至有些地方,有些领域由一般变得严重。从若干年前的中海油事件,到08年的 国航东航南航08年度航油套保浮动亏损超250亿(http://ccnews.people.com.cn/GB/142052/9145981.html以此为证,不是个人杜撰),几大航空公司人才济济,却做了一回冤大头,竟在百元上方大量购入套保合约,“充分”利用了杠杆作用,但是却起到了反向作用,想必是因为济济之人才被昏昏之庸才所领导,再有一个莽撞之帅才拍板决定,于是,百亿级的亏损,屡见不鲜,可见连高级别的大公司在投机(投资?)领域也照样犯大错。前天,也就是9月28日,看到一则“国内银行可能借证券化转移地方债务风险”的新闻标题(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yhpl/20090928/13566801629.shtml),不知道为何心里好象被噎住一般。摘抄一段如下:“截至2009年8月,全国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其中70%以上为县区级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计为1万多亿元,到2009年中,则迅速上升到5万亿元以上,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年6月为止的短短8个月内,银行新增信贷规模达到近9万亿元的主要原因”。看到债务证券化,不禁让我想起了房贷美和房利美,让我想起了金融海啸,甚至让我担忧未来这个东西在中国会不会真的成为引起一场风暴的那只蝴蝶。全球都在努力的去杠杆化,我们有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却在酝酿着向高度杠杆化迈进。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些债务都用到了什么地方,我们也暂且不去想这巨额债务后面是否有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原罪,我们只来想一下,这些“证券化”构想和08年引发美国金融风暴的那些金融衍生品是何其相似。将来,我们的地方融资平台究竟是实行信用掉期还是进行债务转嫁?哪一个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如何运作?这些留待我们作为未来讨论的话题吧。
这一段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全球经济环境有多么恶劣,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严重不清晰。
((((题外话:地方政府应是执行中央政策的,不应是给中央添乱的,应是制度的执行者,不应是打擦边球的模范,应是执行制度的裁判员和秩序维护者,不应是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政府融资平台是一个怪胎,他让地方政府成为一个掌握资源和背负债务的近似于经济实体的复合体,把地方政府拖入了负债运行的泥潭。一个国家,中央政府可以适度赤字,少量负债,甚至省级政府也可少量负债,如果县区级政府也大面积负债,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知道它将来如何化解)))))
三、)从中国与全球经济体的关系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西方国家的集体扼杀。
2008-2009年是中国经济的多事之秋,先是欧盟对中国紧固件的排斥,后是美国对中国轮胎的调查和决定,还有阿根廷、印度……中国在国际上正面临着一个经济关系的困难时期。但也许这个因素具有两面性,对现阶段产生负面影响,但对未来产生正面影响,促使中国经济由过度依赖出口转为内向型、消费驱动型经济的转换。中国经济的未来可能会经历一个凤凰涅磐般的阵痛期,而这个阵痛期很可能正是未来的大C浪下行。
四、)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和即将面临的问题(限于篇幅,不作展开)
1、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却消费不足,说明我们的分配结构有问题。(哑铃型分配结构,而非橄榄型)
2、过去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经济发展驱动力单一,造成过度依赖风险加大。未来我们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这是个很大的话题,这里不作展开。
3、人口结构问题: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素质结构,不仅给我们将来的劳动力带来困难,也给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峻考验。(好在中央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下大力气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会让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发生一个质的飞跃。)
4、经济还是粗犷型结构,造成资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高耗费低产出,企业利润增长模式低级、单调,企业和社会没有形成良性的双向促进。
5、企业利润增长点低级,企业文化缺失,甚至有些企业沦为血汗工厂,把压榨工人作为增加利润的杠杆,从而对分配和消费产生负面影响。(这也许能够解释最近的民工荒问题)
6、个别地方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某一家企业(纳税大户),也产生过度依赖风险,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7、政府及政府部门在经济建设中的越位和缺位明显影响经济健康长远发展,但基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考虑,不愿或不敢调整自身位置。
即将到来的经济下行也许能够促使政府和社会以最大勇气,下最大决心,用大智慧,下大力气改变上述诸多状况
基于上述四点,个人认为,我们的经济或许还有继续下行的风险,且继续下行的预期不是小概率事件,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五、)对未来经济及证券市场的预想:
中国经济的两块短板已经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一块是资本市场问题,一块是职业经理人制度问题。中国未来必须妥善解决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由此,未来证券市场必会真正成为经济走向晴雨表,这一点无需置疑。基于此点,以中国股票市场为蓝本预想中国经济未来走势:95点(1990年)——6124点(2007年10月)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大浪(上行浪);以6124点——ABC点(预计在2010年末期或2011年中)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第二大浪(为下行浪,促中国解决上述诸多问题);以ABC点为中国经济第三大浪起点,波澜壮阔(上行浪),三浪将是一个最健康、长久且具备局部爆发力的波浪。现在我们在哪里呢?个人认为,我们处于第二大浪的后期但不是末期(还有长于一年的时间来下行和结束),这个观点,不定正确,欢迎讨论。
李虎写于2009年9月30日夜,以此作为共和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夜,记录自己的个人思想。
下一回出一个话题,欢迎大家讨论解决之法和政府角色转化的话题。
[ 本帖最后由 herotiger 于 2009-10-5 20:55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