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对科技公司最大的支持就是直接购入该公司的股票。2004 年 Google 上市后,立即得到华尔街的追捧。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富达基金,回报最高的基金 Legg Mason 的 Value Trust 和最著名的对冲基金文艺复兴技术公司都大量购入 Google 的股票,使得 Google 的股价在两个多月里翻了一番。富达基金一度拥有 Google 十分之一左右的流通的股份。
华尔街公司对科技公司的追捧还可以通过提高对科技公司的评级等不需成本的手段进行。由于很多投资人无法看清一个公司今后三、五年里的发展前景,需要参考金融研究部门的研究报告和股票评级作出投资决定。如果一家著名的投资银行认定某个科技公司今后几年里会超出预期地发展,那么该公司的股票就看涨。2004 年底,美国证监会在 Google 上市的三个月后解禁了一批创始人和员工持有的股份,Google 股票的流通量几乎翻了一番,股价相应下调了 15%。这时,高盛公司发表了研究报告,力挺 Google,并上调了 Google 的股价预期。Google 的股价在报告发表后的几小时内暴涨 10%,并且顺利化解了因内部股解禁而带来的卖压。依靠股价大幅度的上扬,Google 在上市后短短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的英才,迅速推出多种服务,并一跃超过雅虎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像 Google 这样华尔街眼里的明星公司有很多,包括微软公司、苹果公司、设计和制造黑莓手机的 RIM 公司,以及几年前的雅虎公司等。
华尔街会为每个科技公司订出销售额和盈利的预期。如果一个科技公司能够在连续多个季度里超过盈利预期,华尔街就会拼命提升该公司的股价。由于科技公司员工的期权占员工收入的非常大比例,因此一个科技公司的股价能否稳定增长决定了该公司员工的收入和士气高低。在 2000 年互联网络泡沫时代,雅虎的新兴公司之所以能够阻击微软等 IT 巨人的进攻,很大程度上靠华尔街帮它们维持了高股价。
反之,当一个公司不能达到预期时,就可能被华尔街狠狠地打压。因此,大多数科技公司为了在每个季度达到华尔街的预期,不得不制定很多短期目标,这样很可能会影响它们的长期发展。在明眼人看来,很多科技公司的短视行为很不明智,但是它们很多是迫于华尔街的压力不得不如此。有些公司明明已经达不到华尔街的预期,只能靠合法地作假来饮鸩止渴。我们在第一章“帝国的黄昏”中提到,朗讯公司为了达到华尔街的预期,不得不贷款给没有偿还能力的公司来购买它的产品,以提高营业额。虽然在几个季度里它的业绩表面上看比较漂亮,但是一旦这些借贷的公司倒闭,朗讯的货款就永远要不回来了,因此出现了巨额亏损。在 2004 到 2005 年里,雅虎公司为了将财务报表做得漂亮,低价售出它所持有的全部 Google 股份,并记入其利润。但当再也没有 Google 股票可出售时,它的利润便迅速下降,公司也进入衰退,股价下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人心涣散,核心员工离职的速度比公司衰退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