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8-4-6
|
|

楼主 |
发表于 2009-2-24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
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美国、欧元区、日本均已陷入衰退,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大宗商品价格迅猛上涨至7月份高点后急剧回落,全球通货膨胀压力缓解,通货紧缩风险同步增加。为应对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降息,多渠道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通过多种方式救助问题金融机构,还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在11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各方就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达成共识,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也纷纷就落实峰会宣言和行动计划推出后续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宣布,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降至3.4%,比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受消费支出大幅下滑、企业投资减少、出口拉动作用减弱、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影响,2008年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仅为1.3%,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各季增速分别为0.9%、2.8%、-0.5%和-3.8%。就业形势持续恶化,失业率从年初的4.9%攀升至12月的7.2%,创16年来新高。对外贸易萎缩明显,贸易逆差收窄,全年贸易逆差为6771.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31.6亿美元。受经济放缓和大规模财政计划影响,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在9月30日结束的2008财政年度中,财政赤字创4550亿美元新高,同比增长180.9%,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从2007财年的1.2%升至3.2%。通货膨胀压力先升后降,同比CPI从年初的4.3%升至7月的18年来高点5.6%,此后快速回落,12月同比降至0.1%。
欧元区陷入成立以来首次衰退。受金融危机影响,欧元区消费、投资、出口同时放缓,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2.1%、1.4%、0.6%和-1.2%。就业形势上半年相对稳定,下半年有所恶化,失业率从6月的7.4%持续攀升至12月的8.0%。贸易逆差明显扩大,全年累计逆差为321亿欧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58亿欧元。价格水平先升后降,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同比增长从年初的3.2%一度升至7月4.0%的历史高点,8月起快速回落,12月降至1.6%,已低于欧洲中央银行2%的通货膨胀目标水平。
日本经济陷入衰退。受家庭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疲弱、工业生产大幅收缩、出口增长停滞等影响,GDP季节调整后环比折年率从第一季度的0.6%转为第二、第三季度的-3.6%和-2.3%,第四季度更大幅降至-12.7%,降幅为近35年来最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失业率从年初3.8%升至8月的两年高点4.2%后小幅回落,12月份又再度升至4.4%。受外需减弱影响,贸易顺差大幅减少,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156万亿日元,比2007年大幅减少80%。价格指数高位回落,CPI同比增长从年初的0.7%升至7月的10年高点2.3%后,第四季度迅速下降,12月进一步回落至0.4%,全年CPI累计上涨1.4%。
金融危机对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冲击逐步显现,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上半年,印度、越南等国一度出现经济动荡,但新兴市场经济体整体上仍保持稳步增长。在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资本流入、内需旺盛等因素影响下,通货膨胀水平大幅攀升,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频繁小幅加息以应对价格上涨压力。9月中旬后,金融危机恶化带来的外需减弱以及其他负面效应快速显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形势急转直下,工业增长减速、出口放缓、资本外流加速,部分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流入的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2008年,主要货币间汇率宽幅震荡,美元先弱后强,日元震荡走高。受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悲观预期影响,美元在年初相对欧元、日元等货币快速贬值。第一季度末起,随着金融机构大幅降低杠杆率,大量美元风险资产被变现,加之金融危机向欧洲和全球蔓延使得美元避险需求上升,美元持续走强。年末,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分别收于1.3978美元/欧元和1.4626美元/英镑,美元相对欧元和英镑比年初分别升值4.4%和35.7%。此外,受各国大幅降息导致利差交易平仓和海外资金回流等影响,日元年内震荡走高,美元兑日元年末收于90.60日元/美元,日元较年初升值22.9%,创16年来新高。
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较大。上半年受金融危机和美联储停止减息预期等因素影响,1年期美元Libor大幅下降后有所回升,下半年受美联储连续降息和大量供给流动性的影响,1年期美元Libor在10月9日达到全年峰值4.23%后急剧下行,12月31日降至全年最低点2.00%,比年初下降2.22个百分点。受欧洲中央银行加息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等因素影响,欧元区1年期同业拆借利率Euribor缓慢回升后震荡调整,10月2日升至全年最高点5.53%,随后受欧洲中央银行降息影响大幅下调,12月31日降至年内最低点3.05%,较年初下降1.70个百分点。
国际主要债券收益率波动下行。继年初大幅走低后,主要债券收益率于3月底起快速回升,6月再度小幅回落。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市场避险需求上升,各国中央银行频繁降息,大量资金涌入债市,推动主要国债收益率快速走低。年末,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2.061%、2.944%和1.168%,较年初分别下跌2.026个、1.398个和0.334个百分点。
全球主要股市震荡大幅下跌。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主要股市年初以来震荡下跌,9月后,随着金融危机加剧,主要股市加速下行。年末,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分别收于8776.4点、1577.0点、2451.5点和8859.6点,较年初分别下跌33.8%、40.5%、44.3%和42.1%。
(三)主要经济体房地产市场走势
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恶化。美国全国房价指数继2007年第四季度出现近二十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后,2008年跌幅继续扩大,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同比分别下跌3.04%、4.82%和6.02%。2008年全年新房开工数量和新房销售数量分别为90.4万户和48.2万户,比上年分别下跌33.3%和37.8%。
欧洲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2008年前三季度,欧洲中央银行统计的住房类商品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分别为2.5%、2.3% 和2.3%。英国房价持续下跌,Halifax房价指数3各季跌幅分别达到1.4%、5.1%、5.6%和5.2%,年末英国平均房价已跌至5年前的水平。法国房地产市场结束近十年繁荣陷入萎缩,新房销售与开工数大幅减少,房价涨幅回落。西班牙、爱尔兰房价也出现较大幅度下跌。德国、葡萄牙、比利时、丹麦等国家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日本房地产市场降温。受建筑基本法修改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上半年新房开工数同比继续下跌。下半年起,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资金撤出、国内金融机构紧缩信贷,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2008年9月底,六大城市地价指数2006年来首次同比下跌4,跌幅1.2%。由于上年同期新建筑基本法实施使新房开工数大幅减少,下半年新房开工数同比出现较大反弹,7-10月的涨幅分别为19.0%、53.6%、54.2%和19.8%,但受国内经济衰退影响,11月新房开工数与上年同期持平,未来形势不容乐观。
(四)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2008年,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通过利率手段平衡价格稳定与经济增长,借助各种渠道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同时积极采取联合行动、开展货币互换,共同应对危机。随着第四季度全球通货膨胀压力趋缓、经济衰退风险加大,各主要中央银行的重心开始向经济增长倾斜,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宽松。
美联储年内七次下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八次下调贴现率,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由4.25%下调至0-0.25%的目标区间,贴现率由4.75%降至0.5%。同时,为应对持续性信贷紧缩,美联储还多次通过流动性管理工具创新,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欧洲中央银行上半年为平衡通货膨胀与增长,维持利率不变。7月9日,为应对日益突出的通货膨胀压力,升息25个基点。第三季度后,由于危机扩散导致流动性紧缩和经济衰退风险显著上升,通货膨胀压力明显放缓,欧洲中央银行三次下调基准利率累计175个基点,主要再融资利率由4.25%降至2.50%。2009年1月21日,再度下调主要再融资利率50个基点至2%。日本银行从年初起一直维持利率不变,9月16日起陆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增加流动性供给,并于10月31日和12月19日两次下调基准利率20个基点,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降至0.1%。英格兰银行于2月7日和4月10日分别将官方利率各下调25个基点至5%。第四季度以来加大降息幅度和频率,三次下调官方利率共300个基点至2.0%。2009年1月8日和2月5日,两度降息50个基点至1.0%的历史低位。
(五)国际经济形势展望
从目前形势判断,发达经济体有可能将陷入更加明显的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也将加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28日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由2008年的3.7%大幅放慢至0.5%,为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分别只有-1.6%、-2.0%和-2.6%,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从2008年的6.3%放缓至3.3%。2009年全球商品及服务贸易增长率也将由2008年的4.1%大幅放缓至-2.8%。与此同时,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也将分别从2008年的3.5%和9.2%降至2009年的0.3%和5.8%。
展望未来,持续的金融机构去杠杆化趋势、宽松政策环境下通货膨胀形势的不确定性、各国当局应对危机举措在遏制衰退与提振信心方面的效力及潜在影响、落实华盛顿峰会后续工作和召开伦敦峰会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影响等,都将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此外,在危机持续深化、各国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恶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对贸易、投资及金融保护主义再度升温、反全球化重新抬头的趋势保持充分警惕,在金融不稳定时期更应注意反对各类保护主义,持续推进全球贸易、投资开放进程。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8年,我国发生了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经历了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
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虽然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低4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分别增长10.6%、10.1%、9%和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
(一)国外需求急剧萎缩,但消费和投资保持较快增长,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国内市场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需求旺盛。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增幅比上年低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增幅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增速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上涨20.6%、22.2%、23.2%和20.6%,季度间保持平稳。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2万亿元,增长25.5%,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5.2%,增幅比上年回落4.9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增长24.6%,上半年增长26.3%,前三季度增长27%,全年增长25.5%,其中第四季度增速比前三季度明显减慢。
进出口贸易增速下滑,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6万亿美元,增长17.8%,增速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4万亿美元,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回落8.5个百分点;进口1.1万亿美元,增长18.5%,增速比上年低2.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增长12.5%,增速比上年回落35.5个百分点,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1%,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出口分别增长21.4%、22.4%、22.9%和4.3%,进口分别增长28.6%、32.6%、26%和-8.8%,贸易顺差逐季扩大。
(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工业生产增长放缓
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万亿元,增长5.5%,增速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6万亿元,增长9.3%,增速比上年回落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万亿元,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粮食连续第五年增产。200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亿吨,比上年增产2690万吨,增长5.4%。肉类产量继续增加,全年肉类总产量7250万吨以上,增长5.9%。全国农产品(000061)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同比上涨14.1%,涨幅比上年减少4.4个百分点,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20.3%的上涨幅度,农民增收压力加大。
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受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工业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全年呈现"前高后低"走势。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增幅较上年低5.6个百分点,分季度看,各季度分别增长16.4%、15.9%、12.9%和6.4%。受全球经济下滑、存货增加等因素影响,企业利润增长趋缓。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4万亿元,增长4.9%,增速比上年低31.8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5000户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2008年第四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为12.7%,比上年同期低21.5个百分点。
(三)价格涨幅前高后低
2008年我国价格形势经历了从快速上涨到急剧回落的过程。受全球通货膨胀和国内结构性供给短缺影响,主要价格指标如CPI、PPI在2008年上半年延续了2007年的上涨趋势,并相继于2008年2月和8月达到本轮上涨的高峰;此后,随着国内农副产品供给改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国内生产企业存货调整以及翘尾因素的减少,主要价格指标急剧回落。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前高后低。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9%,涨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2007年5月份开始,受生猪疫情、生产成本上升和前期价格过低等多种因素影响,猪肉等多种农副产品价格轮番上涨,推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屡创近年来新高。特别是2008年2月份由于南方冰雪灾害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8.7%,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此后随着农副产品供求改善与价格回落,加上翘尾因素逐渐变小,CPI从高位开始回落。CPI全年各季度同比涨幅为8%、7.8%、5.3%和2.5%。从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看,食品价格上涨1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从消费品和服务分类看,消费品价格上涨7.3%,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1.3%,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工业品价格前期涨势明显,后期急剧回落。2008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5%,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生产者价格显著走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7月份达到15.4%的高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在2008年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此后,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暴跌,加上国内生产企业从9月份开始存货调整,减少了原材料采购,导致原油、煤炭、钢材等主要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下跌,我国生产者价格涨幅也急剧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全年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6.9%、8.4%、9.7%和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9.8%、12.4%、14.9%和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各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7.5%、23.8%、23.8%和16.2%。
进出口价格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先涨后落。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进口价格涨幅持续提高,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7月份以后,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进口价格迅速回落。相比进口价格,我国出口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但也经历了从上涨到回落的过程。进口价格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16.8%、20.9%、20.7%和0.9%,出口价格各季度分别同比上涨9.1%、10.5%、8.7%和6.3%。
劳动报酬增加较快。2008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192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2332元,同比增长17.8%;城镇集体经济单位1333元,同比增长20%;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2132元,同比增长18.9%。据抽样调查,2008年前三季度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358元,同比增长19.2%。
GDP缩减指数有所回落。2008年我国GDP为30.1万亿元,实际增长率为9.0%,GDP缩减指数(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与按固定价格计算的GDP的比率)变动率为7.2%,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2008年12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同时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
(四)财政出现赤字
2008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61316.9亿元,同比增长19.5%,增速较上年降低12.9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62427亿元,同比增长25.4%,增速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收支相抵,2008年财政赤字1110.1亿元。
财政赤字的出现源于下半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同时财政支出有所增加。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增幅呈前高后低、逐月快速下滑态势。上半年,经济增长快,企业效益比较好,同时受汇算清缴2007年企业所得税入库较多、税收政策调整翘尾增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3.3%。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幅下降,并且在企业所得税税率大幅下调基础上,为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出台了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全国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下降0.9%。2008年5月汶川地震和下半年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导致中央财政支出较以往增加。
(五)国际收支继续保持顺差
2008年,国际收支总体状况得到一定改善。经常项目依然是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来源,但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外资流入平稳增长,外债增速有所放缓,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有所下降。截至2008年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95万亿美元,比2007年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增幅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4419.5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8.3%。其中,登记外债余额2881.5亿美元,比上年末上升19.8%;短期外债余额2800.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27.2%,占全部外债的63.4%,占比较上年末上升4.5个百分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