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为什么很多的高手,其实都还是亏钱的?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东家
浏览:9634
回复:2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昨天有一位同学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很像赢家的高手,其实都还不是赢家?
这是一个大问题。
他的意思是:网络上、书店里,都有一些写的头头是道的分析文章,这些文章(或者书)很多地方写的不错,而且跟我们所熟悉的外国投资经典提到的诸多观念吻合,相互映证之下,总觉得这些文章跟书看起来应该是很有价值的样子,但是,实际有效性跟我们私底下听来的内幕消息,却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内幕消息到最后都有公诸于世,等于说是穿梆了,但是这些消息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知道。只有关心时事的读者才会搜集到这方面的新闻。
为什么这些程度比一般人高出很多的高手,其实都还是亏钱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些高手无法专注于一种正确的方法,他们会见异思迁。
这些高手的状况,大概是这样子:他们几乎都是很聪明的人、文笔流畅、口才也好,当他们早些年还是输家的时候,累积了一些经验,也拜了一些资深的老师,然后做对了某几个波段,或者赫然发现「某个波段如果用某个方法就对了!」──于是在这种「大发现」之后,他们开端整理出一些技术方法,然后假想:「如果我按照这样操作的话,就可以成为赢家!」,于是他们宣称自己找到了圣杯,摆出一副赢家的姿态来跟大家「分享」他所发现的「真理」,大家也会感激他的热心。
这种情况,我用一个例子来跟大家帮助:这就好像某个人发现了《大藏经》(全套的佛经),然后就高兴的不得了,对外宣称:「成佛的秘密都在这些佛经里面了!我已经找到成佛的秘诀了!」──是的,确实是找到了成佛的方法,但是,找到了佛经,并不等于你将会成佛,还要修行才可以。历史很多又聪明又有学问的人,明明知道成佛的方法就在佛经里头,但却连一个最基本的境界都达不到,为什么?因为在修道的过程中,修错了,或者是误解佛经的原意,或者是见异思迁,半途中被别的邪魔外道给勾引走。
当我们看完这些人的文章或书籍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整本书里面,到底有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进出方法?如果有,是不是有提出相关的配套心法?』──然后,你也许会发现:有些书,把买点放在一个地方讲,又把卖点放在另一个章节讲,换言之,买的方法也许有三种,卖的方法也许有五种,这样一来,就没有搭伴了。按照一般的实战状况而言:我们必须先明确订立『一个买进法,搭配一个卖出法』(一夫一妻),有了这个最基本的搭伴以后,才能够谈到『先用一种方法买进,然后再斟酌其他好几种卖出条件做卖出』。
很遗憾的是:现在的世道,是流行「一夫多妻」,而不是一夫一妻。换言之:「进场以后,有好几种出场法供您选择」──恕我直言,这种想法是个大恶魔。自古以来不知道害死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害死了多少那些本来可以成为赢家的大高手。
以均线法为例,坊间有些人也在讲均线法,所以有人会说「均线法到处都可以学得到,没啥了不起」,好像均线法的奥密已经被公开了,变成大路货了;但是,你可以自己学着去仔细观察:那些市面上的均线法很少有配套的措施,一种进场法也不一定对应一种出场法,如此一来,操作者会依照自己的自由心证去「挑选」他自己想要的出场条件,啊,这样就天下大乱了,因为很多人的自由心证,其实就是长中短三条线夹缠不清,常常变成「用长线的理由进场,却引用短线的条件离场」,或者是「用短线的心态进场揩油,亏了以后却随便用一个长线的狗屎理由来拒绝离场」──这种胡乱应用的真人实例,多如牛毛,烦不胜烦,其最初步的解决办法,就是『专注』──坚持简单的一夫一妻的交易系统(专情),不要见异思迁、不要想太多、脑袋里不要装太多其他的东西。
很多本来有希望可以摸到赢家边的高手,都是因为太聪明了,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方法(或者垃圾──别惊讶,有些高手所知道的垃圾并不比一般人少,只是因为他也知道一些比较正派的方法,所以暂时掩饰过去;而那些垃圾知识有些是技术的、有些是心理认知错误,这些缺点在实战的时候才会爆开来,但是读者看不到)──所以才离赢家愈来愈远。当一个人知道的太多的时候,不一定事件好事。而在金融市场里,一个还没有成为赢家的人如果知道的太多,之八九肯定是坏事。
很多本来有希望可以摸到赢家边的高手,都是因为太聪明了,脑袋里装了太多的方法(或者垃圾──别惊讶,有些高手所知道的垃圾并不比一般人少,只是因为他也知道一些比较正派的方法,所以暂时掩饰过去;而那些垃圾知识有些是技术的、有些是心理认知错误,这些缺点在实战的时候才会爆开来,但是读者看不到)──所以才离赢家愈来愈远。当一个人知道的太多的时候,不一定事件好事。而在金融市场里,一个还没有成为赢家的人如果知道的太多,之八九肯定是坏事。
有两句很重要的话,大家一定要反覆温习,这两句是老子说的,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益,不一定是指益处(好处),有时候是指「增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的知识愈多,垃圾知识也可能知道的愈多,于是就离真理大道愈来愈远了。』另一个解释是:『修道就是不断地在清空自己体内的垃圾(各种错误的成见以及虚妄的感情),所以我们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学着如何去铲除这些垃圾,也就是学习清空垃圾的技术。』──换言之:第二种解释里提到的『为学』,学的就是『明心见性』的方法。『明心』,就是彰显你手中那一个威力最大、最能够发挥效果的技术;『见性』,就是领悟赢家的境界所须要的智慧。
很多「高手」,明明知道『××操作法』的优点,但是却做不到,为什么?除了他们所知道的其实只是那个方法最粗浅的入门功夫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太聪明的人,不太可能只用一种方法去操盘。他一定是很多种方法一起用,却不知道「一起用」要看对时机,如果操作过程中一路都是凭着自己很聪明而想用临场的反应来替换一套比较机械化的制式规矩,那不是件好事。或者该说:绝对不是好事。
简而言之,就是:有些高手把『××操作法』讲的多好多棒,但是在他自己实战的时候却不会这个方法。原因是他会被别的更炫的旁门外道的方法给吸引走。
在电影《海角七号》中,五人乐队在练歌的时候,连第一遍都还没有走完,每个人就开端想要加自己的东西,结果惹的主唱阿嘉大骂。──金融市场的操作,比练歌还要复杂,在还没有熟练最基本的东西之前,最好不要追求花里胡哨。但是,高手都是聪明人,你要他们不去搞一些「看起来很、很炫的技术」,难了。愈是聪明的人,往往愈喜欢卖弄,也唯有卖弄技巧,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散户。很多高手在还没有成为赢家之前,就「发现」靠着炫耀技巧可以吸引到群众,群众身上往往又蕴藏着庞大的商业利润──于是这些聪明人就见异思迁了。当然,在见「异」(钱)之前,他自己本身早就卡到瓶颈而迷失本性了。
愈是聪明,愈是知道的多,往往愈是好高骛远、不务本、不老实、不踏实。
绝大部分的人,做股票的资质都是普通,所以不能够教他们太多的高深技术。刚开端必须扎根,然后逐渐『由简入繁』,再『反璞归真』。很多高手做到了「由简入繁」,然后就归不了真了、回不去了,而且还一头钻进去,把自己搞的愈来愈繁杂(烦),然后还写成书,把读者也带到跟他一样的困境。他得到了商机(在群众身上找到第二春),然而读者却被误导了,学了很多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股市之道(或者泛指金融市场)博大精深。有时候,某些人在某个「点」知道了很多,却不知道这些点只是零碎的,甚至在破碎之后反而成为有毒的──于是就凭着这一个「点」的知识就可以写成一本书。当然,并不是说一个点的知识不能够写成一本专书。这就好像一架波音747飞机的引擎结构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机械学,但是你如果把一具涡轮引擎看成是整架747喷射客机,那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以后当同学听到某某高手在那里讲了「××操作法」──你不要想太多,也不要担心自己会错过聆听秘笈的大好机会。市面上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商业挂帅,很难有全套的完整系统,因为完整的操作系统严重违反一般人的认知习惯,所以很难流传。现在大家看到的,几乎都是技术,顶多再配上一点心理描述。至于风险控管呢?嗯……很少讲,资金控管呢?嗯,也很少讲,随机观念呢?概率呢?黑天鹅效应呢?逐日实战呢?适合大资金还是小资金?适合一般人还是特别优秀的人?……这一连串问下来,恐怕很少能够全身而退。由此可知:全套的知识,很重要。一个「点」的知识,如果缺乏配套以及深入的细节,很难发展成『面』的知识,当然也就遑论『立体成型』的智慧了。
这篇文章里讲的事情,我以前年轻的时候也犯过,所以才会有此感触。现在提出来,虽然不能够阻止一些人继续「恃智傲物」,但至少可以澄清一些朋友的疑惑,以免大家对于世俗知识的流传感到彷徨而迷失了自己求学的志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