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30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12月行情历史最差 前15年中9年都下跌
在多次的强力政策救援下,11月的A股行情终于收出小阳线,虽然涨幅只有8.24%,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今年以来连续暴跌的恐慌气氛,同时也让人们对12月的行情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但无论是从目前内忧外患的市场基本面来看,还是从历史行情的统计数据来看,12月行情都是充满了艰险的征途。
统计数据显示,12月几乎是A股市场表现最差的月份,下跌的概率远远超过上涨的概率,在熊市中还常常出现超过10%的暴跌走势,这更给即将开始的12月行情蒙上了阴影。
昨日,上证指数以下跌46.70点,收于1871.16点结束了11月最后一天的交易。虽然昨日下跌,但11月仍以累计上涨8.20%,成为今年以来涨幅最大的一个月。回顾11个月以来,前期仅有4月和7月上涨,而11月在4万亿刺激经济重大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才走出艰难的反弹。下周,12月行情即将来临,行情将如何运行,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12月行情下跌概率大
每年的12月,都是让人对来年行情满怀憧憬,但又往往极度失望的一个月。今年,在股指从1月份的5000多点,跌到现在的不到2000点之后,史无前例的大熊市困扰着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而刚刚结束的11月行情,完全是在4万亿元刺激经济这一强大利好政策的支撑下,才走出了一波小幅的反弹行情。
其实,回顾过去15年的15个12月行情,我们不难发现,12月行情给投资者的失望远远超过希望。1993年到2007年的15年中,除了1997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6个12月大盘月K线收阳,其他9年的12月行情均以下跌告终。在下跌的9年中,1993年12月跌幅高达15%,1995年12月跌幅13%,而其他7年内,不论熊市还是牛市,12月行情往往都有不小的跌幅。
分析人士认为,从以往15年来的12月行情来看,由于市场机构大多会在12月出现资金回笼压力,因此除非是大牛市,否则很难走出上涨行情。而今年的12月,本身就处在大熊市当中,同时受制于大小非解禁、经济环境恶化等内忧外患的夹击,因此预计下月整个行情将不容乐观,月线收出阴线的概率将比较大。
机构普遍看淡12月行情
回顾历史,得出的是下跌概率大的结论;从客观分析来看,目前一些业内人士对12月行情的看法也较悲观。
国都证券策略分析师张翔认为,11月表现出艰难反弹的走势,12月行情并不乐观。虽然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刺激经济,但从效果来看,起码还要再过1个~2个季度才能显现出来。而在12月,宏观面反映出来的还将是悲观数据。建议投资者在12月的操作中不能过分乐观,采取防御性的操作将更为妥当。
海通证券的一位策略分析师观点更加谨慎,该分析师认为,11月份有如此重大的利好消息,但市场却未走出像样的行情。从月线来看,11月的月K线虽然收阳,但11月最高点(2050.88点)距离5月均线(2213.36点)还有很远的距离,表明整个市场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已经悲观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并认为12月行情还将在艰难中运行,能够收出带下影线的十字星就已经很不错了。
操作:盯紧热点做短平快
虽然现在不少人士对12月行情较为悲观,但对于那些以交易为乐的投资者,让他们彻底闲下来应该是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又想操作,又惧怕行情不好,这批股民应该何去何从?
从11月行情来看,最大的特点便是权重指标股压盘,中小盘题材股唱主角,金融股是最主要的做空力量。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权重股走势疲弱,但每天的盘面却不难看,一些存在实质性题材的板块还是存在短线机会,如中小板、医药板块等二三线股还将继续受到市场资金青睐。投资者若要参与,还是应该以波段操作为主,同时紧跟热点,且投入仓位不宜过重。(每日经济新闻 曾子建)
〓〓盘面解读〓〓
12月1896亿元解禁 A股2008如何收官?
虽然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重拳连续出击,但解禁魔咒依然在A股上空盘桓。
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及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的两大消息作用下,A股维持了一轮小幅反弹。但由于存在对未来经济将进一步恶化的强烈预期,以及大小非在这些利好的掩护下加速出逃,A股仍然弱势难改。
莫尼塔首席策略分析师刘浩波认为,只有股指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上涨,大小非才有可能改变减持的趋势。然而,投资者没有等来趋势性的上涨,倒是等来了2008年又一个解禁高峰:12月,将再有1896 亿元大小非光临A股市场。
研究表明,解禁额度高的月份创出高点后回落的概率偏大,历史如果重演,2008年岁末的A股走向将再一次视大小非的眼色行事。
解禁魔咒
大小非解禁在2008年最后一个月又将迎来一个小高峰。
据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统计,和11月份相比,12月份涉及股改限售股解禁的上市公司家数虽只有小幅增加,且交易日增加,但由于额度环比增加近九成, 导致单日的解禁压力和单个公司的解禁压力比11月份分别增加六成多和近八成。
总体来看,12月份合计限售股解禁额度为1896 亿元,比11 月份的1002 亿元增加894亿元,增加幅度为89.22%,仅次于今年1月份和8月份的解禁额度。
国元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郑旻对记者表示,这一数额接近今年8月的2000亿左右水平,而后者是变盘向下突破的月份,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华林证券对近两年“大小非”解禁节奏与大盘走势的关联情况进行了分析: 2007年单月股改限售股解禁额度在1000亿元以上的月份为5月、8月、10月。其中,10月份的解禁额度最高,达到2492亿元。而较为凑巧的是,大盘在2007年年内两个重要的高点分别在5月29日和10月16日形成的。
而若将所有解禁限售股合并计算,截至目前,单月解禁额度最高的月份为2007年10月份,额度达到4671.92亿元,恰巧是股指最高点的形成月份。
2008年的情况也并不例外,华林证券的研究表明:2008年单月股改限售股解禁额度在1000亿元以上的月份为2月份和8月份,而2月份和7月底均形成了下跌波浪前的阶段性高点。
结论不言自明:解禁额度高的月份创出高点后回落的概率偏大。某市场人士指出,如果这一规律继续发挥作用,那将意味着,在迎来大小非解禁又一高峰的12月份,股市上行的期望或又将落空。
而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合计解禁额度高达34587.11亿元,是限售股解禁股数最多的一年,占2008年11月底无限售条件A股市值的105.70%。
2009年2月到5月,股改限售股月解禁额度分别为1338.49亿元、1593.47亿元、1134.81亿元、2133.71亿元,虽低于10月的4640.18亿元,但其密集解禁程度形成的市场压力堪忧。
“由此判断,2009年2月至5月份和10月份的行情不容乐观”,华林证券指出。
减持梦魇
出逃还是不出逃?对于获得流通权利的“大小非”们来说,这个问题的关键似乎仅仅在于审时度势。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于11月14日公布的10月份业务统计月报显示,10月“大小非”共减持4.04亿股,其中“大非”减持1.42亿股,“小非”减持2.62亿股,从绝对量来看创出6月份以来的新低。
10月减持创下地量和市场低迷有关,这说明大小非也是考虑成本的,某投资人士称,随着11月反弹行情的到来,“大小非”的减持活动也出现了反弹。
数据显示,自11月月初至26日,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数量为2.82亿股,参考公告价格和交易日平均股价,减持市值为22.57亿元,减持市值环比激增一倍。
在这轮维稳行情中,A股上涨的一个心腹大患仍是大小非,郑旻称,这种压力并不因市场上涨而消失,反而更严重,发生在海通证券(600837)上的故事就是佐证。
某券商人士称,从TOPVIEW成交数据看,某些营业部名字在现身大宗交易的同时或在随后露脸于二级市场的卖出前十名单中,这说明限售股解禁的主战场逐渐转移至竞价交易系统。
海通证券的减持梦魇似乎还未结束:12 月22 日,参与2007 年非公开增发的太平洋资产1.6亿股解禁,是为第二批;12 月29 日,借壳前原海通证券股东所持有(52 家股东单位持股)的限售股解禁,规模达到20.7亿股,是为第三批。
东方证券分析师阚路预计,第三批限售股股东存在较强的减持动力,除了股东分散,并且公司估值水平在行业内仍属偏高外,股价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其除权后成本仅为1.44 元/股左右。
前路莫测
除了历史成本,当前困境和未来预期对“大小非”的决断更为重要。
弱市融资困难加之经营性现金流的减少,将使得“大小非”越来越倾向于贯彻“现金为王”的理念来度过寒冬,某市场人士指出,企业年关的资金状况通常会比较紧张,年底的结帐因素会对股市形成一定的压力。
中金公司在27日发布的2009年投资策略报告中表示,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全面衰退,将导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明显放缓,预计2009年整体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将为-15.2%。
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开始通过“有形之手”刺激内需,继推出4万亿交通基建领域的投资计划后,中国人民银行 11 月26 日晚宣布:从11月27 日起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1.08个百分点,下调幅度创下近11年之最。
如此大幅度的降息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盈利和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提振信心,稳定市场的作用。安信证券高善文等人在其后如是点评。
降息有其积极意义,但经济下行周期是政策无法逆转的,即使把利息降到零也无法阻止经济下行,郑旻表示,各银行在9月后已放松贷款额度,甚至取消贷款额度,但货币供应量并没有出现预料中的增长加速趋势,这是因实体经济需求下降,货币流动性减弱。(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宏刚)
大幅降息印证实体经济隐忧?A股冷对超预期利好
[ 2009年A股可流通股比例将从2008年底的36.73%猛增至74.92%,A股可流通股数量翻了整整一倍。如果按照2008年11月4日的A股平均股价(总股本加权平均)5.67元计算,相当于可流通市值增加了40161.27亿元,比2008年11月4日的A股总市值36289.66亿元还多 ]
本周一家财经媒体有一篇耐人寻味的报道:基金经理笑称反弹就出货,到第三天还没跑的是傻子。108个基点这一10多年来最大幅度降息宣布之后,上证指数高开低走,周五更是以下跌报收。市场走势似乎也在印证机构借利好出货的观点。“大盘不看好,只有局部的交易机会。”深圳一家私募基金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机构的悲观源于实体经济的严峻形势。政府巨额投资计划,以及激进的货币政策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经济下滑才刚刚开始。记者了解到,上市公司高管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的业绩也普遍存在忧虑。虽然没有必要过于悲观,但是应该认识到2009年市场面临着来自实体经济以及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更大压力。
估值安全性之争
一些市场人士,如深圳同威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李驰认为,市场已经跌出投资机会。他此前曾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此时介入低PB(市净率)的股票,如银行股,未来获利的潜力很大。李驰认为投资者不应惧怕短期内被套的风险。
不过在前述私募基金经理看来,银行股代表的大盘蓝筹与宏观经济联系过于紧密,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现在这些大盘股还没有上升动力,甚至还有下跌空间。除非有实质性的针对股市的调控政策出台。”这位人士认为低PB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边际,唯有平准基金才能稳住大市值股票。
而海通证券在其2009年A股策略报告中指出,今年A股的PE(市盈率)从43倍附近的高位回落到13倍附近,单纯从静态市盈率水平来看,已经和998点时的水平相近。“不过,由于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向变数重重,上市公司盈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相比较而言,净资产要比盈利的可确定性大一些。在目前指数点位所对应的PB估值仍明显高于上证综指处998点时对应的PB估值的状况下,意味着当前市场并不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
2009年A股可流通比例翻番
大盘股的坏消息还不止于此。根据海通证券的测算,2009年A股市场可流通比例将跳跃性上升,全流通进程呈质的飞跃。2009年A股可流通股比例将从2008年底的36.73%猛增至74.92%,A股可流通股数量翻了整整一倍。如果按照2008年11月4日的A股平均股价(总股本加权平均)5.67元,相当于可流通市值增加了40161.27亿元,比2008年11月4日的A股总市值36289.66亿元还多。
2008年流通比例较高的行业主要是小市值行业,但是到2009年底,情况就将发生很大变化,银行等权重行业的流通比例在2009年将大幅上升。银行业中的中行、建行和工行都将全流通;能源行业也同样如此,中国石化于2009年10月10日全流通。另外,许多重要上市公司也将成为全流通公司。
大市值股票主要掌握在国资委手中,国有大股东由于政策限制不可能真正减持,但是一些小股东考虑到经济形势和自身的资金链安全,不排除会出现减持行为。这些减持不会占很大比例,但是其绝对数额仍不容小视,至少将对市场整体估值构成压力。
在大市值股票准备“过冬”的阶段,关注指数的涨跌已经没有意义。除了商业零售、基本的食品饮料和医药行业这些传统的防御品种之外,市场的热点将集中在政策受益行业的预期之上,如铁路相关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和3G概念。“这些题材下跌到无量时买入,上涨放量时卖出。”前述私募人士如此概括他的操作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