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hefeiddd

生命的本质一吸一呼----------交易的本质一买一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
去除圣贤的名位,不使用智巧治国,百姓就会获得百倍的利益。
去除仁爱的虚名,抛弃信义的尊贵,人民就会回到孝慈的本性。
大家去除投机取巧,抛弃自私自利,社会上自然没有人做盗贼。


但是只用这三种德行来宣导教化人民,还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准则让大家有所遵从依归:
  『生活简单,保持质朴。』  『减少私心,降低欲望。』







----------------------------------------------------------------
* 人们追求『圣智、仁义、巧利』这些名位或利益的时候,都必须先经历
  劳其筋骨、排挤竞争、患得患失的过程。而这些都不是出於自然的道理
  ,佛陀於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
  如是观。』。所以,居上位者应当放弃提倡『圣智、仁义、巧利』,纵
  使社会发生了问题,也应仔细观察问题本身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的治
?理国家。



* 如果要让百姓安居,社会和睦,用简单的道理和朴素的心态就可以了。
  更要杜绝私念,减少欲望(爱人如己,助人无数的  王清峰律师曾云:
  『名为公器不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即是最佳的写照)。除了人
  类生活所需的知识外,不刻意去追求其它的技巧本事,就不会有那麽多
?的烦恼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荒兮  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  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  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  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  鮏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  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  而贵食母

澹(心情恬静,音:淡)。鮏(风声,音:辽)。






************************
摒弃智巧的知识,就没有烦恼。
别人看不看得起我,有什麽差别?别人说我好或坏,有什麽两样?
大家在意畏惧的事,当然我也不能不在意畏惧。
而我所追求的境界跟世间一般人的价值观比较之下,实在是不一样
,并且相差得太远了!


当大家处於太平顺境的时候,人人都感到满足,尽情欢乐。有如享
受盛宴,有如春游之时登台远眺。


只有我像尚未长大成孩童的婴儿一般,混混沌沌无视於任何快乐满
足,心如止水;平静淡泊地无分无别,没有反应也不起任何念头。

当大家在这个世间上都很有成就的时候,只有我看起来好像不怎麽
样,没有方向。


当大家都飞黄腾达、意气风发的时候,而我看起来却好像浑浑噩噩
、昏昏庸庸没什麽成就。我这看似愚人的心啊!浑浑沌沌。

俗人看似都明明白白,只有我看起来好似昏昏沈沈。
俗人看似都清清楚楚,只有我看起来好似浑浑噩噩。
我的心像大海一般沈静淡泊。

我的心又好像海上的台风一般狂行不止。
对於大家所追求的事物,唯独我跟一般俗人不同。不但不为所动,
更是很刻意的将自己心性契合在自然运行的大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窈冥,音:咬明)







**********************
至德的展现,完全跟随着『道』的脚步而行。
『道』这个东西,看似恍恍惚惚。


看似惚惚恍恍,却又有各种景象呈现。
看似恍恍惚惚,却又有各种物象呈现。
看似幽幽暗暗,却又有各种精气呈现。
精气呈现得很真实,可以被验证信赖的。
自古至今,『道』始终都存在的。


它可以被用来观察万物的能量及作用力变化。
为何我能了解万物的本源及变化呢?
就是根据『道』而得知。







----------------------------------------------------
* 要真正的达到『德行俱足』的境界,只有契合『道』。
  而什麽是『道』呢?又却很难用文字及语言去形容。它似
  乎可以从现象中观察得到,又好像可以在实物中印证得到
  ;只有达到『无住生心』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它的精要,
  真实的领受之后,才能运用它去验证万物万象的真实本性



  。自古至今,『道』一直没有消失,天下间一切可见万物
  都可以证明它的存在。而我,为何能观照万物的本性呢?
  因为我明了『万法不离自性』和『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
  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多  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  故明

不自是  故彰

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
由於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能弯,才能伸直。
低洼之处才能注入,东西旧了才须更新。


东西不足,才会想要富足;东西多了,就会变成杂乱。
所以,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
对待一切人事物,都采取平等之心,
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心,或称为『无二见』,简称『无二』。


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白;
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受人尊重。
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
不骄傲我慢,所以能够进步。


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间就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能委屈,所以可以求全。』。
这句话,实在正确极了,哪是空话呢?
大家应当好好去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於人乎

故从事於道者  同於道

德者  同於德

失者  同於失

同於道者  道亦乐得之

同於德者  德亦乐得之

同於失者  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
来谈自然界的少有的异象(不正常的现象),
自然界不会有永不停止的狂风或暴雨,
而操纵这狂风暴雨的主宰是谁呢?是天地!


那麽既然连天地都无法永远操纵不正常现象狂风暴雨,更何况是人?
行事不合乎常理的人,当然是更不可能能够长期掌控任何事情的。
所以,修道的人必是顺应正道而行;
      修德的人必然是按照常理而为;
      不修道又不修德的人,自然会变成没道德的人。


顺应天道的人,自然会得到『道果』;
按天理行为的人,自然会具足『德行』;


行事只为私欲不依『正道常理』的人,自然就成了人人唾弃的没道德的人。
当然,居上位的执政者若是诚信不足(在未得权位之前对人民百般承诺,得
到权势之后却变得只讲小众私利,不顾多数百姓的权益。),那麽,当他执
政的时效停止的时候,这个国家人民终究会唾弃他、也不会再信任他,自然
也就会得到『无法继续执政』的后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  曰:馀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
将脚跟离地用脚尖站立的人(刻意想要出人头地、高人一等),是站得不稳的。
将胯部打开的人(刻意想要站住大位),是无法走路的。
坚持己见的人,是看不清事情真相的。
自以为是的人,难以被大家认同接受。



争强斗狠的人,行事必然不会成功。
骄傲的人,能力一定是有限而无法增长的。
站在「道」的观点来说,这些行为及心态都是多馀无用的。
连普通人都会感到厌恶,更何况修道之人,是更不可能有这样的行为和表现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
有一种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
它无声无形,单独存在而不随物变化,
并且运行恒常不息不止,它是万物之本。


我不知它的名字,所以用「道」这个字称呼它。
若要勉强形容它,就说「大」;
大得没有止境、看都看不见,就说「逝」;
「逝」可以说「远」,
「远」到最后则返回原点。


所以说,
道无止尽,天无边界,地无终点,人无不能;
这四大之中,人是其中一环。


所以,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
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
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0-16 06:5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  躁则失君






************************
一件东西,较重的地方自然形成较轻一方的根本;
而安静,则是能控制焦躁的君主。


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
虽然过着富足的日子,心中仍能保持超然的境界。
但是还是有些国家的执政者,却仍在轻率的治国;
轻率常会失去根本,心烦气躁无法定静,容易失控,失去方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  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  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
行事很有技巧的人,事后不会留下痕迹。
很会讲话的人的话中不容易被挑出毛病。
很会计算的人不需要辅助工具。
很会做容器的技师,做出的容器闭合之后,
不需要上拴旁人也打不开。



很懂得捆绑技巧的人,捆绑时不需要打结旁人也解不开。
所以,圣人很懂得让人发挥每个人的有用之处,
以致於没有人会被他放弃;
很懂得运用各种东西的长处,
所以就没有任何可以放弃的东西;这是真正的觉者。
所以觉者是痴者的老师,痴者又是觉者引以为戒的老师。



不要把老师这个头衔看得比学生重,
也不要反过来去特别照顾看似愚痴之辈,
世上所有自称是智者的人其实皆是痴迷之流。
这样的见解,称为『平等性妙智慧』(菩提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
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
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就能保持好的德行,
虚怀若谷的处於无极的境界。
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柔软之心,
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德行富足,自然朴实。
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



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
所以,
阴阳共存、刚柔并济行事,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上顺之道,不可分割独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不可为也  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  故无败

无执  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羸  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  去奢  去泰

* 隳(毁坏,音:灰)。






**********************
有谁想将天下成为私器并控制它,我不相信会有此可能。
『天下』是一种神器,不可能去控制、占有它。
想要统治、占有天下的人必然会『失天下』。



所以圣人行事顺应自然,
刻意追求个人的成功,就会造成个人的失败。
没有占有天下的欲望,当然也就没有失去天下的苦果。



世间的事物现象有主导者也有随附者,有贬抑有褒扬,
有强壮有羸弱,有承担亦有推诿。
所以圣人行事不极端过份、不奢侈浮华、也不会安逸怠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其事好远  师之所处  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  不以取强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  不道早已






**********************
懂得以道法来辅佐治国君王的人,不会依恃强大的武力。
以武力统治他人的人,必会善果远离、得到报应;
军队所驻守之处,必然荒芜;
战争过后的地方,必然灾难连年。



懂得以道法的人运用军队,
只是希望达到目的即可,不会运用它的霸道功能。
一旦目的达到之后,不会表现得自满、自大、自骄;



用兵以达其目的是不得已的,达到目的之后不可再行霸道。
凡事用强之后必转而衰老,这是不符合道法的,
不符合道法的事物,必会遭受到早日灭亡的恶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  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  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  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
杀人的武器是不吉祥的器具,
一般人对它敬而远之;所以,懂得道的人是不用它的。
君子起居在左厅,习武在右殿(左为青龙居,右为白虎堂);
武器是不吉祥的器具,不是君子之人生活中常用的东西,
纵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须用它,
也应以尽量能不用即不用的淡然心态为上上之策。



打胜仗必会造成杀戮,不算是好事。
如果还自鸣得意、洋洋自得,就叫做噬杀之人,
噬杀之人必不得民心,终究无法治理天下。
喜庆之事以左方为主位,丧葬之事则以右方为主位。



打仗之时以副将居左方,主将居右,就是把打仗当作办丧事。
因战争不得已而杀人者,
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哀悼死在自己手上的人,
战胜者应以办丧事的心情来看待胜利才不背离道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虽小  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於江海






************************
道的运作法则是空性的,他的变化可以用『朴(简单)』来形容。
『朴(简单)』虽然微小,但天下间却没有人能够操纵它。
侯王行事如果能谨守道的运作法则,则万物必会自然顺服。



当天地间阴阳配合运作时,自然会降下甘露,
而人民亦无需被指挥命令,就会自然均匀分享。
万物在创造之始,自然就依其现象有了定位。
定位清楚了之后,则应不需要予以干涉或运作。



愈少干涉或运作他们,就不会产生复杂的问题。
譬如天下人归向道,就像山谷中的溪川流向江河、大海一样的自然。







************************
易经中对世间事情的结果分析,归类於四种断词:
吉:通常是聪明人做了合乎法则的事情所产生的结果。
凶:通常是无明的人做了合乎法则的事情所产生的结果。


悔:通常是聪明人做了不合乎法则的事情所产生的结果。
吝:通常是无明的人做了不合乎法则的事情所产生的结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
能了解自己的人,是真的明道之人。
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的人;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乐道的人,是真正的富有;
行事遇困境而能不畏艰险的人,是有志气的人。
不悖离正道行事的人,其德行能够久存於世间,
即使身体死亡而其理念及精神也会千古留芳,
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可名於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  故能成其大






********************
世界上一切的现象变化都涵盖在『道』的法则下运作。
万物依照它的法则滋生滋长而『道』却不曾推辞;
    依照它的法则发挥功能而『道』却不曾居功。



它虽然照顾万物却不主宰万物,可用『谦虚』来形容它。
万物都依附它却不主宰万物,可用『伟大』来形容它。
也由於『道』不自认为伟大,
所以『道』能大到无远弗届的充满在宇宙之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泰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足既






************************
执政者如果依照大道行事,那麽天下人必定会投靠归顺。
天下人投靠他之后,如果没有受到灾害,
则就会形成人人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富足欢乐的繁荣社会。



纵情声乐及功利诱惑,会引诱人们停顿正业流连忘返。
而依照大道行事的感受,却是淡而无味的;
虽看不见、听不到,却怎麽也用它不完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举之

将欲取之  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歙(吸取东西,音:吸)。






********************
要用物品吸取东西,必须先使该物品处於张开的状态。
要减弱某物的能量,必须先使该物处於有能的状态。
要废弃某人的职位,必须先使该人处於较高的阶级。
要夺取某人的财物,必须先使该人拥有较多的财物。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静能制动,
得势者往往是被曾经提拨他或者协助他的人暗中陷害,
而在整个过程中却因信任而无法察觉危机已经来临。


所以鱼必须谨守本分生活於水中,
一旦得势之后,亦不可忘形,离水而居。
国之利器若轻易炫耀於人,则将无法抵抗躲在暗处的敌人。





----------------------------------------------------
* 人应该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运作发展。
* 自己的能力及特长,自己知道就可以了,切勿炫耀示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  天下将自正






************************
道对万物运作无有分别对待,以致万物皆无不依照道的法则而作。
侯王行事如果能谨守道的运作法则,则万物将会自然生长。


万物自然生长,而后欲望升起,
我就用无名的朴去安定它。


当施以无名的朴后,也就无私欲了。
去除私欲,归向宁静,天下将自然安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6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前识者  道之华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  不居其薄

处其实  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有德。下德的人,不自以为失德,所以无德。
上德的人无私而为,而且不住相行为。
下德的人无私而为,但是有住相行为。
上仁的人住相而为,但是不为自己而行为。
上义的人住相而为,并且亦为自己而行为。
上礼的人住相而为,但若别人不认同回应,就会用强迫的方式要别人顺从。



所以,当社会失去了道,才会追求德。
            失去了德,才会追求仁。
            失去了仁,才会追求义。
            失去了义,才会追求礼。
礼,是由忠信转为浇薄,故祸乱亦因而由此发生。
追求信奉礼制的人,只是追求道的浮华,愚昧由此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处於浇薄之礼。
          立身实在,不处於浮华之礼。
所以,应该去除浇薄浮华,只取敦厚实在。







--------------------------------------------------------------------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上等尚德的人,无我、人、寿者、众生相,而且无住於自然法则(法相)。
* 下等尚德的人,无我、人、寿者、众生相,但执着自然法则,恐惧逆道。


* 尚仁的人无我相,但是有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也不太明了自然法则。
* 尚义的人有我相,并且亦有人相、寿者相、众生相,但是不懂自然法则。
* 尚礼之人只依照对统治者有利的法律而行为,完全不知道自然法则的存在。


*『道』的本质是『无相』,具无住空性。
*『德』的本质是『妙有』,具运作实相。


* 孔子问道於老子,最重要的问题:『君子,要如何才能不失德?』,答曰: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有德。下德的人,不自以为失德,所以无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07:31 , Processed in 0.03815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