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突袭”该如何认识?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ytyay
浏览:15271
回复:1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晚(4月20日)证监会出台《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又是一个突然的政策,又诞生在市场环境极为恶劣的境遇中。笔者用“又”,是想说明,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曾经多次发生在A股市场。
2001-2005年的大熊市中出现了01年的10月23日的“10.23暂停减持国有股”,出现了02年6月24日的“6.24 停止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
那么,对这一次“突袭”该如何认识呢?
一、研究过去
成熟研究者讨论证券市场问题不可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而必须深入透彻、挖掘问题的根基。我们有必要先深入过往的历史,理解“10.23”和“6.24”行情以及另一些对市场产生重大或者轻微影响的事件。
客观的讲,2001-2005年大熊市有99、01年过度炒作带来的估值过高问题的影响;然而众所周知,导致在4年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境遇下大熊市的罪魁祸首是A股市场“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因素,所以被称为“4年人造熊市”。可以说,在当时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最大且唯一的负面因素即是“同股不同权”。历史的看,既然市场病根在此,那么任何暂停或者搁置对于“同股不同权”问题的处理,都是一种暂时的退烧药,治标不治本;动大手术彻底砍掉病灶才是根治的办法。由此,我们可以容易的理解,为什么政府显著的救市动作“10.23”和“6.24”都最终没有盼来市场的真正底部;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股权分置改革”才是彻底砍掉病灶,让A股重现生机的唯一途径。
2001-2005年大熊市中另外几次政策干预是:01年11月,A股印花税率由4‰降至2‰。05年1月,A股印花税率由2‰降至1‰。
市场的历史运行强烈证明,市场发展方向根植于“价值规律”,同时受到“流动性多寡”的影响;一切针对市场交易细则的政策改动,仅造成短期波动,而并不影响市场发展的最终方向。该经验同样可以解释最近的一次“07年5.30”印花税率调整对市场的影响,疯狂的市场仅仅短暂徘徊2个月即再次加速启动,一举攻克6000点。
二、研究“4.20《指导意见》”本身
《指导意见》关键点: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在笔者看来:
(1)关于《指导意见》中的“公司股份总数为1%”,这个办法的实际束缚力不强!!!
举个例子:中国石化(600028),目前总股本867亿,按照《指导意见》,一个解禁方在一个月内可以直接在A股竞价交易抛售8.67亿股中国石化(600028)股票,然而我们要知道,今年整个3月份中国石化(600028)的成交量才13.97亿股!一个稍有常识的投资机构也不会在该环境下减持高达8.67亿股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再举个例子:中信证券(600030),目前总股本34亿,按照《指导意见》,一个解禁方在一个月内可以直接在A股竞价交易抛售3400万股中信证券(600030)股票,然而我们要知道,3400万股的限制根本无法有效抑制中信证券的众多“小非”,多数“小非”本来的持有量就在4000万股以下,所以对该群体的减持几乎无束缚!
(2)关于《指导意见》中的“通过大宗交易转让所持股份”,整个提法存在严重漏洞!!!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上市公司的解禁方A,计划抛售占该公司股份总数3%的解禁股,A完全有可能找到有利益关系的公司B,二者通过大宗交易完成股份转移,而后由B在市场进行抛售,最终实现A抛售的目的。实际上,A的“过桥”操作手法不受目前任何规定的约束!
三、结合目前境遇,得出结论
当年(2001-2005年)熊市的市场病根在“股权分置”,根治病根后市场获得重生;时过境迁,那么目前A股市场的最大问题根结何在?笔者认为,当前A股市场面临三点压力:
(1)A 股特有因素:股改后遗症——“大小非”解禁抛售;
(2)宏观经济因素: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减速;
(3)宏观经济因素:成本推动的全球性通货膨胀环境。
《指导意见》是对市场交易细则的政策改动,而绝对不是给A股市场彻底铲除病根;同时笔者强烈质疑该意见办法的束缚力和可操作性。单纯从该政策出台的角度看,《指导意见》明白无误的向市场传递了政府期望稳定的意愿,可造成市场短期波动,但不会改变市场趋势。投资者需要高度关注的是美国经济、美国股市以及国内外通货膨胀发展形势,这才是市场复苏的动力源泉!
如果目前市场恐慌的宏观经济因素在未来被证明是过度的,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如果国内经济不像大家目前预期的那样糟糕,那么市场可能中短期转暖,毕竟目前是严重超跌的。如果未来真的那样,那么《指导意见》就成了启动行情、拉动人气的导火索。
一言以蔽之,《指导意见》充其量是一个可能的导火索,它不是能够翻盘的力量;翻盘需要更多更实际的支撑,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