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婷颖

[大盘交流] 大级别上升行情才刚刚开始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4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7-9-13 02:03   
转一个我在别的帖子里的回帖:

完全赞同
本币升值的结果是资金大量流入
而主要流向的股市,地产爆炸性上升
这种状况和台湾,日本当时的状况如出一辙
而论经济实力,和日本更像
人民币的第一目标位是6.5--6.8

真正理解这点,才会明白这波牛市为何如此迅猛
每次急跌后不久就再起行情
对于基金来说,2,3千点照买不误
4,5千点照样建仓
不明白上涨的原因,当然无法理解为何基金敢于在所谓的很高的位置建仓

在升值周期内
哪里买进都是正确的,不会套你太久,当然久不久只在于每个人的投资理念

举个例子
QFII在4月底5月的时候开始减仓,而理由无非是当时的垃圾股炒得满天飞
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认为这样的市场是危险的
而是530之后
QFII开始在6月25日前后后又开始买入,目标当然是他们认为有投资价值的蓝筹类

本币升值末期,当资金大量流出之时,则是牛市终结时
台湾从1985年636点起步,1990年12862点结束牛市,中间经历两次50%跌幅的快速调整,历时4年多
按照 绩优---成长----概念----垃圾 的顺序,依次炒作,国内A股目前还是前面两个阶段
台股的第一次调整是从快速4471下跌至2339,跌幅将近50%,当时背景是1987年10月份,十年一遇的全球性股灾
第二次调整是从8813点跌至4645点,又是跌幅将近50%,原因是征收炒股所得税
之后台币升值继续将指数推升至12682点,而最终在台币升值周期末期,资金大量抽出,股指一跌不可收拾,非常之惨烈

A股和台股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从经济实力上看,和当时的日本更像

那么最终A股牛市终结时,是否和台湾,日本一样惨烈
一是看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看本币升值速度

台币和日元升值太快,这就导致牛市的持续时间短,资金大量涌入,股指急速推高,经济增长尚未支撑到股指的高度时,升值周期结束。而一旦升值完毕,资金会迅速流出,引发大崩盘

所以人民币目前采取缓慢升值的政策对股市是好的,长时间持续升值,资金长时间留在国内,从而维持股市高位,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让强劲的经济增长来降低高企的市盈率
而在本币升值末期,市盈率达到可以接受程度,这是最完美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如果今后A股能步入慢牛状态,则是最好的

至于市盈率的问题

在3000点时候就说30多倍了,现在高了多少呢,股票平均市盈率的高低,每个国家差别都很大,和经济增长率和利率以及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即便能找到一些影响平均市盈率的因素,也很难完美的解释日本平均市盈率超级高的原因

一般的观点是,大牛市中,经济增速5%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接受的市盈率在30-40倍左右,10%增速的可以接受60-70倍

其他的因素就不说了,偶懒得写太多,自己慢慢去领悟吧

其实我在以前的帖子里不止一次说过,“爆炸性上升,整个牛市中不会有太长时间的调整”

而在2005年央行宣布汇改的那天起,许多人,基金,QFII等就已经看到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所以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想,以前不明白的东西,现在也许就明白了

你看问题的高度,将决定你的未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0 天

发表于 2007-9-14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板       我的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见,先赞一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顶顶好帖。:*29*: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我在别的帖子里的回帖:

完全赞同
本币升值的结果是资金大量流入
而主要流向的股市,地产爆炸性上升
这种状况和台湾,日本当时的状况如出一辙
而论经济实力,和日本更像
人民币的第一目标位是6.5--6.8

真正理解这点,才会明白这波牛市为何如此迅猛
每次急跌后不久就再起行情
对于基金来说,2,3千点照买不误
4,5千点照样建仓
不明白上涨的原因,当然无法理解为何基金敢于在所谓的很高的位置建仓

在升值周期内
哪里买进都是正确的,不会套你太久,当然久不久只在于每个人的投资理念

举个例子
QFII在4月底5月的时候开始减仓,而理由无非是当时的垃圾股炒得满天飞
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认为这样的市场是危险的
而是530之后
QFII开始在6月25日前后后又开始买入,目标当然是他们认为有投资价值的蓝筹类

本币升值末期,当资金大量流出之时,则是牛市终结时
台湾从1985年636点起步,1990年12862点结束牛市,中间经历两次50%跌幅的快速调整,历时4年多
按照 绩优---成长----概念----垃圾 的顺序,依次炒作,国内A股目前还是前面两个阶段
台股的第一次调整是从快速4471下跌至2339,跌幅将近50%,当时背景是1987年10月份,十年一遇的全球性股灾
第二次调整是从8813点跌至4645点,又是跌幅将近50%,原因是征收炒股所得税
之后台币升值继续将指数推升至12682点,而最终在台币升值周期末期,资金大量抽出,股指一跌不可收拾,非常之惨烈

A股和台股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从经济实力上看,和当时的日本更像

那么最终A股牛市终结时,是否和台湾,日本一样惨烈
一是看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看本币升值速度

台币和日元升值太快,这就导致牛市的持续时间短,资金大量涌入,股指急速推高,经济增长尚未支撑到股指的高度时,升值周期结束。而一旦升值完毕,资金会迅速流出,引发大崩盘

所以人民币目前采取缓慢升值的政策对股市是好的,长时间持续升值,资金长时间留在国内,从而维持股市高位,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让强劲的经济增长来降低高企的市盈率
而在本币升值末期,市盈率达到可以接受程度,这是最完美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如果今后A股能步入慢牛状态,则是最好的

至于市盈率的问题

在3000点时候就说30多倍了,现在高了多少呢,股票平均市盈率的高低,每个国家差别都很大,和经济增长率和利率以及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即便能找到一些影响平均市盈率的因素,也很难完美的解释日本平均市盈率超级高的原因

一般的观点是,大牛市中,经济增速5%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接受的市盈率在30-40倍左右,10%增速的可以接受60-70倍

其他的因素就不说了,偶懒得写太多,自己慢慢去领悟吧

其实我在以前的帖子里不止一次说过,“爆炸性上升,整个牛市中不会有太长时间的调整”

而在2005年央行宣布汇改的那天起,许多人,基金,QFII等就已经看到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所以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想,以前不明白的东西,现在也许就明白了

你看问题的高度,将决定你的未来


:*22*: 免得大家翻贴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顶顶好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厉害啊,佩服至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问题的高度,将决定你的未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MM:) :) :) :)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其他哪个论坛还有帖子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啊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2 天

股指家园道亦有道特训营

发表于 2007-9-14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1:1 :1: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7-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盼婷MM,谢谢婷M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跟人差距咋就这么大呢?MM的眼光我就一个字: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 天

发表于 2007-9-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00贴!!!
留一个名。
支持M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道精华本在股外
赢损涨落置之度外
古道长风淡泊处泰
健康生活恬静自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3 天

发表于 2007-9-14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3 天

发表于 2007-9-1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婷颖    发表于 2007-9-13 02:03  
转一个我在别的帖子里的回帖:

完全赞同
本币升值的结果是资金大量流入
而主要流向的股市,地产爆炸性上升
这种状况和台湾,日本当时的状况如出一辙
而论经济实力,和日本更像
人民币的第一目标位是6.5--6.8

真正理解这点,才会明白这波牛市为何如此迅猛
每次急跌后不久就再起行情
对于基金来说,2,3千点照买不误
4,5千点照样建仓
不明白上涨的原因,当然无法理解为何基金敢于在所谓的很高的位置建仓

在升值周期内
哪里买进都是正确的,不会套你太久,当然久不久只在于每个人的投资理念

举个例子
QFII在4月底5月的时候开始减仓,而理由无非是当时的垃圾股炒得满天飞
这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投资理念,他们认为这样的市场是危险的
而是530之后
QFII开始在6月25日前后后又开始买入,目标当然是他们认为有投资价值的蓝筹类

本币升值末期,当资金大量流出之时,则是牛市终结时
台湾从1985年636点起步,1990年12862点结束牛市,中间经历两次50%跌幅的快速调整,历时4年多
按照 绩优---成长----概念----垃圾 的顺序,依次炒作,国内A股目前还是前面两个阶段
台股的第一次调整是从快速4471下跌至2339,跌幅将近50%,当时背景是1987年10月份,十年一遇的全球性股灾
第二次调整是从8813点跌至4645点,又是跌幅将近50%,原因是征收炒股所得税
之后台币升值继续将指数推升至12682点,而最终在台币升值周期末期,资金大量抽出,股指一跌不可收拾,非常之惨烈

A股和台股具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从经济实力上看,和当时的日本更像

那么最终A股牛市终结时,是否和台湾,日本一样惨烈
一是看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看本币升值速度

台币和日元升值太快,这就导致牛市的持续时间短,资金大量涌入,股指急速推高,经济增长尚未支撑到股指的高度时,升值周期结束。而一旦升值完毕,资金会迅速流出,引发大崩盘

所以人民币目前采取缓慢升值的政策对股市是好的,长时间持续升值,资金长时间留在国内,从而维持股市高位,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让强劲的经济增长来降低高企的市盈率
而在本币升值末期,市盈率达到可以接受程度,这是最完美的状态。

这也就是说如果今后A股能步入慢牛状态,则是最好的

至于市盈率的问题

在3000点时候就说30多倍了,现在高了多少呢,股票平均市盈率的高低,每个国家差别都很大,和经济增长率和利率以及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即便能找到一些影响平均市盈率的因素,也很难完美的解释日本平均市盈率超级高的原因

一般的观点是,大牛市中,经济增速5%的国家或地区可以接受的市盈率在30-40倍左右,10%增速的可以接受60-70倍

其他的因素就不说了,偶懒得写太多,自己慢慢去领悟吧

其实我在以前的帖子里不止一次说过,“爆炸性上升,整个牛市中不会有太长时间的调整”

而在2005年央行宣布汇改的那天起,许多人,基金,QFII等就已经看到波澜壮阔的大行情

所以你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想,以前不明白的东西,现在也许就明白了

你看问题的高度,将决定你的未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4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意风险
1、调整很可能已经展开,早再前几天看深成指的时候,就已经有这种感觉
2、补充一点:如果指数向上反弹,并创出新高(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新高不久后(1--2周)也很可能出现大幅调整(很有可能是遇到利空打击)。
3、整个牛市格局尚未结束,在运行时间和上升空间上都远未结束。最多运行了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别看现在很多人喊一万点,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根据,而且一旦调整出现,大部分人会以为熊市又来了)

是说调整也不用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8-8 16:54 , Processed in 0.052911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