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小散户1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的至爱天威保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7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证券简称:天威保变 证券代码:600550 编号:临 2007-032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年中期业绩预增公告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公告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并对公
告中的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承担责任。

一、预计的本期业绩情况

1、业绩预告期间:2007 年 1 月 1 日至 2007 年 6 月 30 日。
2、业绩预告情况:经公司财务部门的初步测算,预计公司 2007
年 1-6 月份净利润较 2006 年 1-6 月份增长 140%-160%之间,具体财务
数据将在公司 2007 年中期报告中予以详细披露。
3、本次预计的业绩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

二、上年同期业绩(未按新会计准则进行调整)
1、净利润 72,128,844.24 元
2、每股收益:0.22 元

三、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产销量增长,营业利润升高;参股公司保定天
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利润增加,公司按权益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增加。

特此公告。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2007 年 6 月 27 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7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资料好详细
vv vv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600550抗跌性不行啊,本想长线的,看这样子得走人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3-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电、太阳能再好,也不是550的主业啊,550就是个搞变压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票的利润快吐完了,周一在跌就走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3-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威保变错过天威英利上市盛宴:究竟谁受益最大

6月8日,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完整产业链的光伏企业天威英利的海外控股公司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以下简称“开曼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开曼公司在美IPO共计发行29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每股存托凭证11美元,总融资额为3.19亿美元。

不过,对于与开曼公司一样享有天威英利股权的天威保变的股东们来说,开曼公司上市后的首个交易日,却迎来天威保变股价5.81%的跌幅,当日换手率超过12%。

造壳转股

2006年8月,作为天威英利51%股权所有者的天威保变,在股东大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天威英利境外上市细化方案的议案》,最终确定了“整体境外上市、择机分步实施”的方案。在这之前,天威英利的两大股东已为此奔走。

苗连生,英利集团(天威英利49%股权的持有方)自然人股东及天威英利CEO,是造壳过程中的关键人物。2006年6月,他在英属维京群岛设立了其全资拥有的Yingli Power Holding Company Ltd(简称英利BVI)。两个月后,苗连生又以英利BVI的名义在开曼群岛设立开曼公司。当时,英利BVI拥有开曼公司全部5000万股份,每股面值0.01美元。一个月后,英利BVI又投入10万美元再得980万股开曼公司股份。这样,苗连生通过英利BVI仅以60万美元代价,并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等系列股权安排,最终获得了占开曼公司56.44%股份。

当苗连生在英属维京群岛为天威英利的壳公司奔忙的时候,天威英利的第一大股东天威保变则第三次提出了对天威英利的增资方案。

早在2005年2月,天威保变与英利集团曾试图按原定股比对天威英利进行增资,使其注册资本由7500万元增至2.5亿元,但由于后来英利集团未能及时增资,方案搁浅。一年后,天威英利又启动第二次增资计划,注册资本增额为2500万元。其中包括,天威保变的765万元、英利集团的735万元以及天威英利管理层以天利新能源的名义入资1000万元。若增资完成后,新加入的天利新能源将持有10%的股本。然而,增资计划依旧于7月底夭折,公告解释称,天利新能源公司登记注册手续不完备被工商部门注销。

与前不同,第三次增资计划中天威保变将天威英利海外上市的运作主导权转给了英利集团。天威英利的注册资本由7500万增至1亿元,英利集团持股达51%,而天威保变持股则降为49%。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天威保变失去了对天威英利的控制权,自此,天威英利被排除在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之外。

方案施行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步,那就是英利集团和开曼公司之间关于天威英利51%的股权转让。而这一步又因一纸新规平添许多变数。2006年8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规定》。规定要求:“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合法设立或控制的公司名义并购与其有关联关系的境内的公司,应报商务部审批。”;“特殊目的公司境外上市交易,应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特殊目的公司以股权并购境内公司时,要经商务部批准,颁发加注‘境外特殊目的公司持股,自营业执照颁发之日起1年内有效’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如果1年内不能完成这些“目的”运作,“附加注的批准证书自动失效,境内公司股权结构必须恢复”。

新规定给天威英利设了一道时间关卡。一则,时间已不容许天威保变去国家各个部门审批后才进行海外重组;二则,上市方案很有可能因为审批未下而就此夭折。2006年9月5日,在新规定生效前三天,开曼公司以1700万美元的价格向英利集团收购其持有的天威英利51%的股权,天威英利变更为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

开曼公司的1700万美元来源于2006年9月其对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发行的约808万份A类优先股(每份可转为1股普通股)。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背后的实际操作人就是原盛大CFO李曙君。同时,开曼公司对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的子公司TB Management Ltd.签发了一份认购证,规定可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购买约68万股开曼公司的普通股。

三轮增资

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开曼公司以私募的方式对天威英利进行了三轮单方面增资。2006年10月,第一次增资扩股,天威英利注册资本由1亿增为2.3094亿人民币,天威保变持股降为46.02%,开曼公司持股53.98%;同年12月,天威英利第二次增资扩股,其注册资本由2.3094亿增至7.1578亿人民币,其中开曼公司持有62.13%,天威保变的股权进一步稀释至37.87%。

前两轮增资过程中,开曼公司共投入了6.1578亿人民币(7900万美元)。这笔资金来自2006年11月开曼公司对英利BVI发行的3800万美元赎回债券和4700万美元转换债券,发行价格为面值的98.75%。其中4700万美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成相当于3.73%天威英利股份的开曼公司股份。随后,英利BVI即对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发行了5500万美元赎回债券和3000万美元转换债券,发行价格为面值的98.75%。

第三轮增资扩股于12月进行。天威英利注册资本变更为人民币16.2438亿元,其中天威保变原有的4900万元出资额占总资本的29.89%,开曼公司持有其余的70.11%。开曼公司增资的9.086亿元人民币(1.18亿美元)来源于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开曼公司对Baytree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Temasek Holdings Pte Ltd. 的子公司)及另外13名投资者发行的约2441万B类优先股(每份可转为1股普通股),发行价每份4.835美元,总价1.18亿美元。同时,开曼公司又向上述投资者授予约280万份认购证,每份认购证可以0.01美元购买1股普通股。

至此,开曼公司对天威英利的三轮单方面增资全部完成。

盆满钵盈的投资者

6月8日,开曼公司正式在纽约证券市场交易所挂牌上市。IPO共计发行29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ADS),每股存托凭证发行价为11美元,总融资3.19亿美元,每股存托凭证相当于1股普通股股票。按开曼公司原有10595万股股本加上2900万新股计算,其IPO后,公司市值达14.84亿美元。

由此,根据增资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利益方在开曼公司所占股权比例(如下图)可以计算出各自的获益值:

一年前,英利BVI仅以60万美元的成本最终获得开曼公司56.44%的股权,计5980万股。IPO后,英利BVI所持股权占总股权的44.31%,价值约为6.58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近1100倍。而英利BVI的实际控制人苗连生自然身价飞涨,照估值,已达50亿元人民币。

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李曙君通过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对开曼公司投资的7.63%的股权价值也水涨船高。IPO后,Inspiration Partners Limited所持808万份A类优先股约占总股本的5.99%,根据开曼公司14.84亿美元的市值,该部分股权价值也涨为近8900万美元。李曙君的投资收益率达5倍之多。

至于Baytree Investment,作为淡马锡间接全资拥有的投资公司,其和另外13名的投资者也收获颇丰。当时,开曼公司对其发行的约2441万B类优先股(每份可转为1股普通股),总价1.18亿美元。IPO后,2441万B类优先股约占总股本的18%,价值约为2.67亿美元。

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相关利益方都赚得盆满钵盈,除了天威保变。

天威保变缘何短视

在诸多投资者争食开曼公司上市盛宴的时候,天威英利的最初大股东天威保变则持续保持缄默,不断目睹自己的持股被动稀释,由51%降至46.02%、37.87%直至29.89%。这让人倍感不解。

至少在2006年10月开曼公司对天威英利进行6亿多元的首次增资扩股时,天威保变并非望尘莫及。天威保变2006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当年9月30日,其账面上货币资金约为5.58亿元,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总和约为6.36亿元。但缘何天威保变不增资呢?对此,天威保变董秘张继承说,当时的增资扩股决定是由天威英利做出的,而且决定由开曼公司单方面增资。

天威保变2006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212万元,每股收益0.22元,其中,天威英利对其贡献的净利润额为6463万元,占天威保变净利润的89.6%。而根据天威保变2006年年报数据,天威英利2006年净利润2.8亿元,对天威保变贡献的投资收益为1.35亿元,占到天威保变当年净利润的68%。

据了解,上市之后,开曼公司仍将用所融的3.19亿美元资金(扣除必要的成本),对天威英利进行单方面增资。假设以21.17美元作为天威英利的预期价值,根据估算,开曼公司增资后持股比例约为74.6%,天威保变的持股比例可能降为25.4%。

这样追溯到2006年8月,当时开曼公司与天威保变签署了一份《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合同规定,在满足有关条件(包括天威保变获得一切必要之中国政府有关批准,开曼公司完成首次公开发行并在一家合格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提下,天威保变届时有权将其所持有的天威英利全部股权售予开曼公司(被置换股权),并以此为对价获得开曼公司的股份(购股选择权)。

若此购股权安排实施后,天威保变将由天威英利股东转变为开曼公司的股东之一,而天威英利也将变成开曼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性质由中外合资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

持股权被如此稀释,对天威保变的业绩到底是利是弊,国有资产和天威保变小股东的利益会由此摊薄吗?在财务会计制度上,母公司对参股公司的不同控股比例意味着不同的核算方法:50%以上适用于合并报表;20%—50%之间适用于权益法核算;而20%以下适用于成本法核算。

如果经过换股后,天威保变对天威英利的间接持股比例下降到20%以下,就需采用成本法核算,其账面上将只能反映原始投资额的投资收益。这样,天威保变及其股东将损失惨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票 肯定 发财了,对此票研究 的很透彻 ,股民天天买票,但这样了解一个票的人寥寥无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July 02, 2007 06:00 AM Eastern Daylight Time
Yingli Green Energy Wins Significant Sales Contract In Spain
BAODING, China--(BUSINESS WIRE)--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mpany Limited (NYSE: YGE), a lead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or PV, product manufacturer in China, announces today that it has entered into a sales contract with Control y Montages Industriales CYMI S.A. (“CYMI”) to supply 9.55 megawatts of PV modules to CYMI in 2007.

Mr. Liansheng Miao, the chairman and CEO of Yingli Green Energy, commented, “we are very pleased to announce this significant transaction in Spain, which further solidifies our market position and grows our market share in Spain, one of our most important markets, and demonstrates our capability in expanding our reach into the southern European markets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our brand and product quality. Due to the country’s favorable feed-in tariffs and significant exposure to sunshine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PV market in Spain has grown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We believe that this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provide us with opportunities.”

About Yingli Green Energy

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mpany Limited (“Yingli Green Energy”) is one of the lead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or PV, product manufacturers in China. Through Baoding Tianwei Yingli New Energy Resources Co., Ltd., its principal operating subsidiary based in China, Yingli Green Energy designs, manufactures and sells PV modules, and designs, assembles, sells and installs PV systems that are connected to an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grid or those that operate on a stand-alone basis. With an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95 megawatts of poly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90 megawatts of PV cells and 100 megawatts of PV modules as of the date of this press release, Yingli Green Energy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largest manufacturers of PV products in China as measured by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Yingli Green Energy is one of the few large-scale PV companies in China to have adopted vertical integration as their business model, and it expects to gradually expand its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each of poly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PV cells and PV modules to 400 megawatts by the end of 2008 and to 600 megawatts by 2010. Yingli Green Energy sells PV modules under its own brand name, Yingli Solar, to PV system integrators and distributors located in various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Germany, Spa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fe Harbor Statement

This press release contains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These statements constitut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within the meaning of Section 27A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as amended, and Section 21E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s amended, and as defined in the U.S.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Thes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can be identified by terminology such as “will,” “expects,” “anticipates,” “future,” “intends,” “plans,” “believes,” “estimates” and similar statements. Among other things, Yingli Green Energy’s expectations with respect the PV market above contain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Such statements involve certain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that could cause actual results to differ materially from those in th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Fur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se and other risks is included in Yingli Green Energy’s filings with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cluding its registration statement on Form F-1. Yingli Green Energy does not undertake any obligation to update any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 as a result of new information, future events or otherwise, except as required under applicable law.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1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七月02日06:00是东方的日光时间
英利·格林精力在西班牙嬴得重要的出售合同
BAODING,中国--(生意电线)--有限的英利·格林精力控股公司(NYSE:
YGE),一领导垂直地综合光电,或PV,在中国的产品制造商,宣布出售
与控制收缩的它开始了的今天y Montages Industriales CYMI S.A(
“CYMI”)在2007供应PV模块的9.55兆瓦特到CYMI。

兰申先生苗人,英利·格林精力的主席和行政主管,评价,我们很被高
兴在西班牙宣布这宗重要的交易的“,它进一步团结我们的市场放并
且在西班牙种养我们的市场份额,我们的重要的大多数之一出售,并
且在膨胀表明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由于增加我们的商标和产品的认出到
达质量进南部的欧洲的市场。由于国家’s到在整个一年的阳光的有
利的施食集会税和重要的暴露,在西班牙的PV市场快在最近的年里成
长了。我们相信这将多半继续向我们提供机会”

关于英利·格林精力

有限的英利·格林精力控股公司(“英利·格林精力”)是领导之一垂
直地综合光电,或PV,在中国的产品制造商。通过Baoding Tianwei
Yingli新精力资源有限公司,它的主要操作的附属公司在中国基于了,
集合,卖并且安装被连结到一个电传播格子或操作一个独立的基础的
那些的PV系统。与polysilicon铸块锭和圣饼的95兆瓦特的每年的生
产能力,PV房间的90兆瓦特和这篇新闻报道的日期的PV模块的100兆瓦
特,英利·格林精力是当前在中国的PV的最大的制造商之一个产品当
由每年的生产能力测量了。当他们的生意模型,并且它期望,英利·
格林精力是在接受了垂直的集成的中国的很少大规模的PV公司之一逐
渐地扩展它的polysilicon铸块锭和圣饼的各个的每年的生产能力,
PV房间和PV到在2008底并且到在2010的600兆瓦特的400兆瓦特的模块。
英利·格林精力在它的自己的商标名字下面卖PV模块,太阳的Yingli,
到PV系统综合者和经销商在全世界在各种各样的市场定位了,包括德
国,西班牙,中国和美国。

安全的港口陈述

这篇新闻报道包含向前看起来陈述。这些陈述在1933的安全行为的节
27A的意思以内组成“向前看起来”陈述,当修改,并且安全的节21E
1934的交换行为,当修改,并且当在美国定义了私人的安全诉讼,改
革1995的行为。这些向前看起来陈述能被术语例如“愿望认明,”“
期望,”“预感,”“未来,”“打算,”“计划,”“相信,”“估计”
和类似的陈述。在另外的事情之中,有方面的英利·格林精力’s期望
PV市场在上面包含向前看起来陈述。如此的语句包含某个风险和能引
起实际的结果重大地与那些在向前看起来语句不同的无常。关于这些
和另外的风险的更深的信息在英利·格林被包括有安全和交换委托的
美国的精力’s filings,包括它的登记在表格F-1上的语句。英利·
格林精力不承担任何义务由于新信息更新任何向前看起来语句,未来
事件或不那样,除了当在适用的法律下面要求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3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股价放量冲破年线的压制
形态开始走好
后市整固后应可继续走高!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威保变成功制造世界最大容量的110kV变压器


    近日,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自行开发生产了440MVA/110kV特大型变压器,并一次试制成功。试验数据表明,该变压器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符合合同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悉,该产品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变压器制造业开发生产成功的最大容量的110kV电力变压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外变压器生产该型号变压器的空白。

    近年来,天威保变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优势,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内唯一能生产高电压大容量壳式变压器的厂家,也是唯一向核电站提供变压器的合格供应商,大型发电机组主变压器占国内产量的45%左右,并出口美国、苏丹、尼日利亚、香港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7-24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还可以买吗?太高了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荣获河北省首届最具成长性企业等荣誉


在7月5日召开的河北省企业联合会、企业管理咨询协会理事大会暨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发布了我省2006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最具成长性企业”、“最受关注企业家”评选结果,并进行了表彰。集团公司荣获“河北省首届(2006)年最具成长性企业”荣誉称号,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丁强荣获“河北省首届(2006年)最受关注企业家称号”。


      本次评选由河北省国资委、河北省中小企业局、河北省企业联合会共同举办,评选活动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申报评选程序和条件,本着“坚持标准、严格审核、综合评价、好中选优”的评选原则,历经摸底推荐、初审筛选、权威部门审核盖章及来自省政府有关部门、驰名企业、大专院校、省行业协会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评定等多道程序,共有12家企业荣获我省“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12家企业荣获我省“最具成长性企业”称号,12名企业家荣获我省“最受关注企业家”荣誉称号。 (李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威英利:超越尚德

时间:2007-7-23 9:45:00 来源:新浪财经/《中国商业评论》杂志 作者:李彤

  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中,天威英利的规模、成长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都极为出众。资本市场对其估值不会低于尚德!

  无锡尚德给国人带来的惊喜仿佛刚刚过去,天威英利的冲击波又将不期而至。2005年末,名不见经传的无锡尚德登陆号称“世界500强俱乐部”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3.96亿美元。这一次,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拉锯般的争夺中,天威英利最终花落纳斯达克!天威英利IPO将由高盛和UBS领衔,募集金额初定为4亿美元,也于2007年6月挂牌上市。

  隐形巨人的多元化尝试

  天威集团位于河北保定,注册资本2.7亿元,主营变压器、互感器等机电产品的制造及出口。与沿海地区相比,保定属于欠发达地区,天威在行业外也是默默无闻。到过保定的人恐怕不会想到天威这个隐形巨人就近在咫尺。天威集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保定变压器厂,1991年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为保定天威集团、保定市国资委持有100%股权。1999年9月,以天威集团为主发起人,由乐凯胶片、宝硕集团、天鹅股份等成立了天威保变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2001年,天威集团旗下的天威保变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上市。2005年8月通过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为:由原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送4股。改革完成后,总股本维持3.3亿股不变,流通股股东持有的股票从9000万股升至1.26亿股,而非流通股股东则从2.4亿减少到2.04亿股。股改完成后,天威集团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降至53.55%。

  2005年,天威集团在中国机械工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中排名第58位。它的产品涵盖了几乎所有等级和形式的变电设备,在发电、输电、配电行业是名牌产品,在铁路、冶金、化工等特种变压器领域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为三峡工程制造的840MVA/550KV变压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出口美国的300MVA/230KV调相变压器、秦山核电站一期和二期专用变压器等。2006年上半年,天威变压器、互感器等机电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1亿元。保定天威在行业内算得上响当当的角色。不过,天威生产的不是大众消费品,也不会对公众展开广告宣传攻势,因此,天威在人们的视野中几乎完全隐形了。

  同诸多成功的中国企业一样,以变压器、互感器生产和出口起家的天威集团,也走起了多元化道路,业务范围从销售机电设备、承包境内外工程到经营浴池、理发店无所不包。1998年的一次“偶然”的尝试却成为天威最耀眼的“生长点”。没有它,世人恐怕还是不会注意到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天威。

  1998年8月18日,注册资本仅500万元的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主营业务为硅太阳能电池及配套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并承揽光伏电站等太阳能利用工程。2002年2月,天威英利增资到7500万元,天威保变、英利集团和北京中新立业科技投资分别持有49%、45%、6%的权益。

  2004年11月,上市公司天威保变以156万元向英利集团购得2%股权,取得绝对控股地位。此后,天威英利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销售额和净利润分别达到5.36亿元和8481万元(上市公司天威保变按比例享有其中的4325万元)。2006年上半年销售达7.25亿元,产能达100兆瓦(接近无锡尚德2005年6月的水平)。2008年第三期工程建成投产后,产能将再增500兆瓦,实现对无锡尚德的超越。另外,经营风机整体设计、制造的天威风电科技已于2006年成立,并与英国GH公司签订了引进1.5兆瓦风力发电机技术的协议。天威风电有望成为继太阳能产业后的又一个强势增长点。

  点评

  英利集团的前身是苗连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创建的贸易公司,1993年涉足太阳能显示板的制作。1998年,苗连生是怎么说服天威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结果上看这是一项双赢的合作:苗背靠天威这棵大树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天威通过苗完成了向新能源领域的跃进,发展成“双支柱、双主业”的企业集团。从各方面来说,天威集团的掌门丁强和英利的创始人苗连生都是赢家。

  “悍马”英利

  2001年,施正荣回国创业,在无锡市政府的支持下,筹齐600万美金创办了无锡尚德。2002年8月,无锡尚德完成生产线安装,形成了10兆瓦光伏电池的生产能力。2002年,苗连生也开始率英利奋力出击。2002年,投资4060万元一期工程被冠以“示范项目”,产能仅3兆瓦;2004年12月启动的二期工程,耗资4亿元。建成后,天威英利形成了年产硅片70兆瓦、电池片50兆瓦、电池组件100兆瓦、产值30亿元的规模。其硅片生产能力排名为世界第七。2006年4月,耗资30亿元的三期工程又上马了。预计到2008年,天威英利产能将进一步提高到600兆瓦,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利润35亿元。无锡尚德2006年实际产出180兆瓦,预计2007年产能和产出分别为660兆瓦和440兆瓦,但其2010年能否达到1000兆瓦产能还是未知数。

  单从产能上看,天威英利与无锡尚德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前者的“凶悍”只有深知行业内情的人才能体会。太阳能硅电池的产业链包括高纯硅的制备、切片、表面处理、组装、工程等环节。天威英利是中国光伏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从制造多晶硅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应用系统到光伏系统集成、安装服务的整个光伏产业链。不但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三四家巨头有这样的实力。在全球光伏产业整体过热的情况下,上游抢原料、中间拼规模、下游争渠道、终端拉客户的战事已是烽火连天。纵向一体化为业绩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这也是资本市场看好天威英利的最重要原因。

  用于光伏发电的硅材料纯度至少要达到99.9999%。作为地球上储量居第二位的元素,硅对我们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石英砂中还原出纯度99%的硅也不难,这样的工业硅每公斤仅售1美元。但要进一步提纯却难于上青天,世界上只有八大跨国公司有批量加工的能力。光伏及半导体产业的需求使高纯硅的价格逐年升高,每公斤单价从十几美元涨到2004年的25美元,2005年初升至45美元、2006年达到100美元,而黑市价已站在200~300美元。尚德招股章程中披露公司仅有一天半的硅库存量,与停工待料只有一线之隔!

  高纯度硅是生命线,光伏企业对硅资源当然趋之若鹜。2005年9月,天威保变公告以1.1亿元代价取得四川新光硅业35.66%权益,成为第二大股东。新光硅业是我国第一个千吨级多晶硅项目,产能1260吨的一期工程于2007年2月投料试车。2008年,产能3000吨第二期工程竣工后,新光硅业将以4260吨产能排名世界第四。在各路光伏巨头对四川新光硅业的争夺中,天威保变的胜利意义非凡。2007年1月30日,天威保变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决定:本年度内向新光提供不超过3.5亿元的贷款担保。天威英利在争夺国内廉价硅源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已在纽交所募集到4亿美元的尚德不得不远赴日本、美国高价寻求能够缓解“硅荒”的合作机会。

  取得高纯度硅材料的下一步是将硅熔铸成硅锭再切成薄片。像煤块一样的硅料经过48小时高温加热,铸成长宽各69厘米、厚22厘米、重达240公斤的硅锭再切成薄片。既然硅那么金贵,切得越薄就越能节约材料。一个标准的硅锭,切成325微米厚,可得8300片。而天威英利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切成厚度仅为200微米的硅片,一个硅锭可切成11700片,多得的3400片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最后一个环节是市场营销。中国光伏企业90%以上的产品输往海外,一般企业不具备营销能力,大多将产品交给外商代理,或者干脆为国际大厂做代工。天威英利的营销能力明显优于同行。2006年,德国世界杯凯泽斯劳滕体育场、德国霍亨伯格太阳能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先后被天威英利摘得。2006年11月,天威英利又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西班牙安迅能公司合作办了一家年产5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几年的打拼,天威英利在欧洲这块世界太阳能的主流市场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品牌形象。

  日前,天威保变又以4516万元代价收购了西藏华冠56.52%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西藏是中国光伏产业的圣地,那里地势高、空气稀、日照时间长,日照6小时以上的天数在300天左右。为解决边民的用电问题,政府给予的补贴也是全国其他地区根本无法比拟的。华冠是西藏在这个领域的龙头老大,对它的收购不仅为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更意味着天威英利占据了全国太阳能应用的制高点。

  点评

  虽然没能先于无锡尚德拔得光伏企业海外上市的头筹,但没人会把天威英利视作后进小辈;虽然天合光能、江苏林洋、河北晶澳、江西赛维等一大批太阳能新贵相继在美国崭露头角,天威英利也不会被淹没。因为其在产能扩张上不输于任何对手,而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布局则远超同行。

  质疑声中前行

  在尚德登陆纽交所之前的半年,天威保变在A股市场掀起了一股太阳能旋风。2005年,大盘还在为尽量远离1000点的泥沼而挣扎,天威保变却一飞冲天,从6月初的5块多升到10月中旬的近14元,涨幅雄居沪深所有股票之首。这无疑得益于旗下天威英利新能源业绩的暴涨:2003年销售收入只有1000万元、2005年达到5.36亿元(净利润8481万元)、2006年前六个月已达7.25亿元(在原料硅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毛利润率为2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从那时起围绕天威英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

  首先,是对天威英利新能源赢利能力的质疑。由于天威业绩和股价的暴涨令人炫目,而天威英利的销售绝大多数来自海外。饱尝上市公司业绩造假之苦的中国投资人难免精神过敏。上海一家没有会计师执照的律师事务所居然还通过年报披露的纳税数额来反推天威英利的业绩,进而得出2006年天威披露的业绩存在近8000万元“水分”的结论。天威这样的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执行税率不同,而高科技、出口、节能等产品享受的税费“免、抵、退”项目更是千差万别。如果年终报表中的营业税额刚好是销售额的5%、所得税刚好是税前利润的33%,那么这个报表反而是假造的!显然,质疑天威业绩的那家律师事务所没有财会实务经验。

  2006年6月,天威保变定向增发3500万股、募集资金6.16亿元。认购者均为专业投资机构,在“外行”的质疑中,“内行”用6亿元现金给天威投了信任票!

  各大机构投资者的热情除了认可天威的业绩,还与此前天威保变股东大会通过《分拆天威英利境外上市方案》有关。方案确定天威英利在一年内赴纽交所上市,并已获中国政府部门和纽交所认可。天威英利拟通过公开发售20%股权募集30亿元。高盛、摩根、美林、德意志银行等世界顶级投行对天威英利IPO(首次公开发行)承销业务的争夺在业内早已不是秘密。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也搅了进来。此前,纽交所横刀夺爱,把原本打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无锡尚德抢走。而在公告中称一年内赴纽交所上市的天威英利又悄然改换门庭,转投纳市令人称奇。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以40倍的市盈率成功上市。其后股价进一步攀升,一度达到127倍的市盈率。此次,纳斯达克终于报了一箭之仇,靠的恐怕是向苗连生描绘一个比尚德在纽交所还风光的IPO。

  天威敢到世界上监管最严格的美国上市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自信。再说四大会计师所,尽管他们在为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时也有不少“失误”,但对要在美国IPO的公司却不敢掉以轻心。当年安达信就是因为助安然造假倒掉的,而根据《塞班斯法》造假账可判20年监禁(相当于对杀人犯的量刑)。

  总之,天威英利IPO之日,对其业绩的质疑可以休矣。

  其次,是对海外上市后母公司股权被摊薄的异议。2005年,天威保变(28.50,0.28,0.99%)按持股比例从天威英利分享了4325万元利润,占上市公司净利润的42.65%。2006年8月,天威保变公告《境外上市细化方案》的思路是让苗连生以天威英利51%股益为本钱到境外上市。然后,天威保变以天威英利49%股权换取境外上市公司股权。最终,天威英利成为外商独资企业,而天威保变成为一家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东。

  这个细化方案没有明确分拆上市后,天威保变到底会享有多少天威英利(纽交所上市公司)的股权。如果天威英利私募、上市过程中天威保变的权益被过度摊薄,股民的敏感可以理解。因而,分拆天威英利海外上市的权益安排一变再变。2006年12月,英利集团与英利绿能(开曼)的跨境换股方案获得商务部批准,天威英利海外上市最大的“法律悬念”尘埃落定。

  根据2007年1月30日公告,天威英利实收资本为7.1578亿元,天威保变的权益下降到30%。但这部分股权没有被“装”进上市公司的盘子里,不会在天威英利IPO之后被摊薄。按计划,天威保变将以这30%股权换取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股权。换得股权的市值粗略估计为100亿元人民币。对已发行股总数仅为3.65亿的天威保变来说,百亿级的“外财”意味着每股27元的收益,而2007年2月6日天威保变的开盘价仅为24.8元!

  天威英利权益情况

  时间点股本分布 2002.2 2004.11 2006.11 2006.12 2007.1

  注册资本(元)7500万 7500万 2.3亿 7.15亿 16.2亿(未到位)

  天威保变 49% 51% 46.02% 37.87 %29.89%

  英利方面 45% 43% 53.98% 67.13% 70.11%

  点评

  与近年赴海外上市的高科技企业不同,天威英利的控股股东是一间“国字号”的上市公司。它的分拆上市一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要照顾股民利益,三要接受舆论监督。加之,天威英利的业绩增长的确骇人,所以受到的质疑格外多。这对天威英利处理投资者关系、树立企业形象的能力是一个挑战。

  天威英利与开曼英利的跨境换股在投行人士眼中可谓石破天惊!过去,任何外资要染指中国企业的股权必须到外管局如数交上美元、英镑,再用换得的人民币与原股东进行股权交易。所以,为实现海外上市所进行的股权重组,“没有现钱是万万不能”的。对已经长大成人的民营企业来说,股权交易涉及金额动辄过亿,哪里找那么多现金呢?虽然优质企业可以利用上市前的私募来解决现金问题,但毕竟不太方便。此次商务部按照新规批准苗连生的英利集团用所持天威英利的(内资)股权换取开曼空壳公司的(外资)股权(相当于实现了资本项下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让他玩成跨境的“左手倒右手”,其意义丝毫不逊于当年裕兴电脑祝维沙开创的“红筹之路”。

  尾声:资本盛宴在即

  2006年12月,天合光能、江苏林洋分别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天威英利、河北晶澳、江西赛维则选定纳斯达克上市。可见国际资本市场对再生能源企业的热情。

  天威英利2006年净利润估计可达2.5亿元,且新光硅业已经开始“炼金”、风能起步良好、三期工程巨大产能即将达成……在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中,天威英利的规模、成长性和产业链的完整性都极为出众。资本市场对它的估值不会低于尚德。再说,高盛好不容易抢到承销生意,纳斯达克又是从纽交所虎口夺食,它们为了面子也不能让天威英利的IPO输于无锡尚德。所以,上市后天威英利会以100倍以上的市盈率交易,也就是说市值将近300亿元。届时,在古城保定,肯定会诞生一批财富新贵。

  最后,A股上市公司天威保变的股民也有幸成为这场财富盛宴的食客。首先,成功上市加4亿美金的募集资金会有力地推动天威英利的业绩增长。享有30%权益的天威保变必将从中受益;其次,市值9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与市值300亿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之间会有不少故事可演绎。比如,两者之间再来一次换股;或者海外公司出高价收购天威保变手里那30%股份;或者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干脆对天威保变进行吸收合并,那样的话天威保变就整体海外上市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力发电设备市场迎来爆发增长期

来源:中国宁波网 时间:2007-7-23 9:50:44  

--------------------------------------------------------------------------------

风力发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其优势在于:成本低,其动力是免费的、充裕的,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排放二氧化碳;组合式设计,可以迅速地安装;可提供如常规供电系统相等的电量。

而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风电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近5年来,全世界风电装机容量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5%,成为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而中国风电市场也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迎来高速增长期。

风电装机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根据发改委的目标:2010年全国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全国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

风电装机的预测受到政策、电价、设备商的能力等很多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判断,风电的发展速度将会远远超过发改委的预期。我们预测:2007、2008、2009、2010年的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可以分别达到240万千瓦,300万千瓦、400万千瓦、500万千瓦左右,到2010年累计风电装机预计达到1700万千瓦。这就给风电设备厂家带来了高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而2010年之后,我们认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厂商的国际竞争力将会大大增强,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全球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风电设备公司估值超出市场均值

  我国的风电设备公司到底应该给多少PE?A股现在还没有纯风电设备类公司,所以很难找到标杆比较。我们观察国外主要风电设备厂商的PE,Suzlon公司2007、2008年的动态PE为39倍和31倍,欧洲风电设备公司平均2007、2008年的动态PE为45倍和28倍,但我们认为也不能仅仅简单根据国际估值来给中国风电设备上市公司估值。

    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处在的独特的历史阶段,市场整体估值明显高于国外其他市场。比如欧洲市场的2007年的动态平均PE约是16倍,印度市场的2007年的动态平均PE约是25倍,而我国A股2007年的动态平均PE达到了32倍。而我们发现风电设备所给的PE总是大大高于当地市场的平均PE,这是因为中国的风电设备的增长性良好,给予超出市场平均PE60%的水平是合理的,即,我们认为风电设备的合理估值水平为2007年动态PE50倍,2008年动态PE45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国研发出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

2007-7-24 16:40:53  来源:engadget瘾科技



   太阳能电池必定是未来的趋势之一,不过以现在几乎不计成本的研究方向来看,那个未来似乎还要很久很久...不过一个翰国的研究团队决定换个方向,寻求「低成本且能快速上市」的方案。他们研发出一种小型的塑料太阳能电池,效率是 「惊人」的6.5%。
    我知道我知道,人家都已经做出40%的火箭了,这个6.5%的纸飞机有什么用呢?答案是成本的差别。根据他们估算,运用硅半导体所做出的一般太阳能电池每瓦特需要2.3美金的成本。他们的呢?只要10分钱即可。他们正努力把发电效率提高到15%,至于预估的上市时程,就在「不久之后的」2012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力发电:风力发电究竟能不能赚钱?

平安证券

本报告力图探讨一个问题:“风力发电在我们国家究竟能不能赚钱?”。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看清风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对于风力发电赚不赚钱,我们的结论是:①国内早期的风电项目均是赚钱的;②特许招标项目投产当年多在盈亏平衡点附近,从特许经营25年的长周期看,考虑还贷后的财务费用减少,其平均的ROE水平大致在3~6%之间,离10%的合理回报水平还有一段距离;③目前是风力发电盈利低点,风电成本可能加速降低,风电必将成为一个能获取稳定合理回报的赚钱行业。

从全球看,风电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规模化阶段,风电制造成本在10年内有望再降低20%,加上资源价格上涨和环保的因素,以及国产化率的提高,我们认为,我国风电成本5年内就可能和传统火电接轨。

中国风电产业在2006年出乎世界预料的高速发展,后期发展将远超发改委规划,按照目前普遍的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成为继欧洲、北美后的风电第三极。

结合欧洲对风力发电公司的估值情况,在我国风电产业10年内年均不低于30%,近4年不低于40%扩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给予我国风力发电产业08年动态的30倍市盈率估值。

CDM已经成为风电可依赖的长期利润来源,由于其具有的可持续性和与风电项目的高度关联性,结合风电产业30倍市盈率以上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可以给予CDM收益20倍市盈率的估值水平。

金山股份是目前A股公司中风力发电收益占比最高的(13%),银新能源,轻工机械有望成为后起之秀,值得重点关注。五大集团旗舰上市公司,以及地方电力龙头对风力发电也多有涉足,但短期来看,风电利润很难在这类公司总利润中占据10%以上的比重,风电对此类公司仅是一个概念。

1、风力发电究竟能不能赚钱?

  目前A股中,鲜有以风电运营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但设备类的上市公司已初显端倪,形成一个板块。对风力发电盈利现状和前景的研究,就资本市场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风电作为一个产业,运营商赚不赚钱,将来的前景如何,直接影响到上游设备商的发展空间;其次,风电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能远超预期,成为发电领域里的重要力量,对其盈利状况和前景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即将出现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风电赚不赚钱,主要取决于电价和成本,因此,我们将主要探讨风电电价的现状和前景,以及成本的变化趋势。

  依靠补贴的上网电价

  国外的情况

  欧洲是世界上风电开发最为成熟的区域,风电已经占据能源供应的很大比例。在丹麦,风电已经占全国电力消耗总量的20%;德国的几个联邦州,例如下萨克森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州,风电已能满足电力需求的25%以上;在西班牙的某些省,风电甚至可满足100%的电力供应。大规模的风电开发,对运营商而言,能否获取稳定合理的电价至关重要,总体看,欧美风电的并网电价还是高于传统的火电水电,甚至高于其销售电价,高电价的获取,政府补贴以保证风电合理的电价和盈利仍是主要的形式。不过美国和欧洲有所不同,美国更倾向立法对风电进行补贴,而欧洲相对更注重市场导向。

  中国风力发电早期是完全的政府补贴,电价平均在0.70元以上,随着风电装机成本的降低,尤其是特许招标制度的引入,风电电价目前普遍降低到了0.5~0.6元之间。

  2001年1月开始,原国家计委开始酝酿风电特许权试点,2001年6月决定在广东惠来和江苏如东进行试点。2003年3月,两个项目开始招标,共吸引了国内外9家公司参与招标,其中有3家国外公司和一家私营企业。2003年9月招标工作完成,结果华睿集团以0.436元/千瓦时的超低价格中标如东项目,在当时激起业内一片哗然;粤电集团则以0.501元/千瓦时的价格中标惠来项目。如今这两个项目均已投产。

有望进一步降低的成本

  以单位千瓦时电量为衡量标准,对风力发电成本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单位造价(对应折旧和财务费用),利用小时(对应单位电量总成本),利率(对应财务费用),折旧率的选取(对应折旧)。至于人员工资,检修,材料等费用,占比重不大。

  随着风电制造技术和规模化的推进,风电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同时,不可再生资源品价格的上涨,将导致传统电力成本上升,风电成本相对下降。

  伴随单机规模的增大,以及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历史上风电制造成本不断降低。以风电发展最为成熟的欧洲市场为例,目前其陆上风电的投资成本在800~1150欧元/千瓦,发电成本在4~6欧分/千瓦时之间

  今后的趋势。世界风能理事会在2007年发表观点认为:“风电制造成本下降,60%依赖于规模化发展,40%依赖于技术进步。过去的风电成本下降更多的是依据技术进步,以后则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化、系列化和标准化,到2020年,陆上风机的总体造价还可以下降20%~25%,海上风电的造价可以降低40%以上,发电成本可以同幅下降”。

  在假设平均煤价每年上涨5%~10%,固定造价(目前火电造价大幅度下降可能性不大)的情况下,在2016到2020年前后,风电成本完全有可能降低到和火电相接近的水平,而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这是在没有考虑火电环保成本,以及风电环保收益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我们认为考虑环保的因素,二者成本有望在2012年前后达到接近的水平。

  短期情况不乐观,长期看好国产化率的提高。近期国内风电设备价格不降反升,主要是由于风电场建设超预期,导致设备供应紧张,另一方面进口设备关税的不利变动,也导致设备价格有所上涨。但由于有国产化率70%的要求,长期看,国产化率的提高,将加速风电成本的下降。

  中国CDM项目截至6月在联合国注册的有87项,占全球注册项目数量的12%左右,但却占减排总量的43%,在交易量上处于领先。作为全球人口,地域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预计中国CDM注册项目数量仍有望进一步增加,减排总量则将继续保持领先。从近几年的CDM交易情况看,中国和巴西是最大的卖家,而欧盟和日本的私营企业是最大的买家

  我们赞同CDM交易将成为清洁能源项目长期持续收入的观点。虽然目前尚无后京都时代减排承诺,因此2012年后对CERs(核证减排额)需求情况仍然不明确,但欧洲已决定2012年后实施进一步的减排要求,我们认为从全球环保的大环境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最终也将加入减排行列,减排将成为长期的趋势,CDM项目收益将是可持续的。考虑到风电行业面临的快速发展前景,而CDM已经成为和国内风电相捆绑的利润,我们认为从估值的角度看,可以给予CDM项目略低于风电产业的估值水平,对应20倍左右的市盈率是合理的。

  对风力发电企业而言,由于国内目前特许招标导致的过低电价,整体盈利水平不佳,因此争取CDM的交易补偿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利润来源。

  风电项目的CDM案例分析

  案例假设:

  风电装机100MW;

  年利用小时2000小时;

  地处西北电网;

  交易价格10美元/吨。

  计算:

  结果:

  10万千瓦的风电机组,顺利的话,可申请到年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CDM收入。电网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因子是该项目所处系统内发电设备按发电量平均的排放量(吨二氧化碳/兆瓦时)。

风电享有的优惠政策

  《可再生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于2005年2月28日人代会通过,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法规要点:

  可再生能源可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

  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电网企业应当全额收购取得行政许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电量。

  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予以贷款和税收的优惠政策;

  对取得行政许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电网企业未全额收购其电量,造成企业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法规无法定量很多指标,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上网电量消纳方面,风电有着火电不可比拟的优势,运营方面几乎不用考虑人为造成的利用小时下降。

  税收优惠:对于风力发电企业,根据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下发财税[2001]198号文件,给予增值税减半的优惠政策。

  关于风电赚不赚钱的结论

  从上市公司已投产机组的情况看,风力发电是赚钱的,即使是粤电集团以特许招标形式拿到的惠来石碑山风电也已略有盈利。但特许招标制度的推行,大大削弱了国内风力发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最终的结论是

  ①国内早期的风电项目均是赚钱的;②特许招标项目投产当年多在盈亏平衡点附近,从特许经营25年的长周期看,考虑还贷后的财务费用减少,其平均的ROE水平大致在3~6%之间,离10%的合理回报水平还有一段距离;③目前是风力发电盈利低点,风电成本可能加速降低,风电必将成为一个能获取稳定合理回报的赚钱行业。

当前国内风场设备造价普遍在10000元/kw左右,在这样的设备造价下,风力发电的盈亏主要取决于电价和资源条件。在假定单位造价1万元的条件下,算上CDM收益和优惠税率,对应不同资源条件和电价,风电场的盈亏平衡和合理回报点见下表。由于国内多数风能资源年利用小时在2000小时左右,这样的资源条件,要获得合理的回报,电价水平不能低于0.60元,而实际上此等资源水平的招标项目,中标电价多在0.50元左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风力发电类上市公司估值探讨

  国外风电企业的盈利和估值情况

  目前在欧洲以风电和新能源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基本不赚钱,06年的ROE大多为负,因此无法计算PE。但从PB估值的角度看,则总体水平较高,06年PB平均水平高达4.46倍,这意味着假如风电产业能达到8%~10%的ROE水平,也就是传统电力的平均水平,则静态PE在40倍左右。从动态PE值来看,也基本印证了这个逻辑,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欧洲对风力发电产业的估值水平总体较高,07、08年的动态市盈率在30倍以上。

  国内风电企业的估值讨论

  归根结底,估值高低取决于增长速度和质量。因此无论欧洲是怎样的,我们对国内风力发电企业的估值还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过和传统火电、水电甚至核电不同,风电作为新生事物,欧洲经验多少有些参考价值。

  我们认为在国内节能减排政策的推进下,不排除风电的电价政策出现有利于运营企业变化的可能。同时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风电制造成本的降低和火电燃料价格的升高,以及环保的收益,抛开政府补贴,风电盈利能力将有望5~10年内达到和火电相近的水平。

  另一方面,风电规模的高增长是火电很难相比的,因此,在我国风电产业10年年均不低于30%,近4年不低于40%扩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给予风电产业08年动态的30倍PE估值并不为过。对于我国风电产业的扩张速度预期,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3、风力发电风险因素

  对于风力发电,也有不少负面的声音,比如:

  并网的安全性

  由于风力发电原动力的不可控,风速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决定了风电机组的出力也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的特点,风电基本上是不可调度的。并网运行的风电场相当于一个具有随机性的扰动源,对电网的可靠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国内各区域电网基本上处于连通状态,相对于风电电源来说,均可视为大电网,小电源对大电网频率影响甚微。只是对部分偏远地区而言,电网结构相对薄弱,会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也有很多技术专家提出了解决办法,比如说通过改善电网结构,使风电电压波动被补偿掉,或加装一些装置达到限制风电并网影响的作用。

  从欧洲发展的经验看,风电在部分地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表明技术方面已经得到了完善的解决。在我国,风电并网存在的不安全性值得关注,但不会成为限制风电发展的技术瓶颈。

  对环境的影响

  噪音

  风力发电时会产生噪音,可分为机械噪音和空气动力噪音。但是,这些噪音相对于交通工具,和其他的一些工业噪音,并不算大。同时,现在优化设计的风机,可使风机在运行时更为安静。

  4、中国,风电极具潜力的市场

  风电是我国解决资源瓶颈的有效途径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同时,高能耗还带来了高污染,中国目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长此以往,资源和环境都无法承受目前的发展模式。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从欧洲发展风电的历史经验看,风电将是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2006年是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法》的第一年,风电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国家发改委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约91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达到约260万千瓦,比2005年新增装机134万千瓦,增长率105%,快过05年66%的同比增长速度

  5、 全球风电展望

  全球风电10年来平均增幅25%以上

  从全球范围看,风电作为可再生能源,随着能源价格的高涨,以及环保日益受到重视,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加速增长之势。2005年2月,《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成为风力发电行业飞速发展的催化剂。据欧洲风能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的新增风能发电装机容量1.51万兆瓦,比上年增长25.6%。该协会预测,2010年,各国风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约7.4万兆瓦升至13.2万兆瓦,到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1万兆瓦,增长势头十分迅猛。目前风力发电以欧洲技术最为发达,占全球总装机的75%,风力发电已经占到欧洲电力需求的3%。在丹麦这一比例达到20%,德国8%,西班牙7%。欧洲风能协会希望,到2030年欧洲电力需求的22%将来自于风力发电。

  欧洲之外,风电的增长势头也十分强劲。例如,06年美国新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由2004年的389兆瓦提高到2545兆瓦,二年之内连增数倍,增量居世界第一。07、08两年美国装机容量预计还将分别增加3300兆瓦。

  2020年以后随着化石燃料资源减少,成本增加,风电将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发展预计会加快。2030年以后水能资源大部分也将开发完,近海风电市场将进入大规模开发时期。

  根据欧洲风能协会的预测,未来4年,全球风电机组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149.5GW,是目前的两倍多。从2006年到2010年,累积装机容量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将是19.1%,而从2004年到2006年这个速度是24.3%。

  欧洲

  欧洲依然保持最重要的市场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加剧,其份额将比过去有所下降,2006年欧洲占全球装机的65.4%,预计到2010年,预计欧洲将占全球装机总量的55%。

  北美

  北美市场在总装机容量方面继续保持第二大区域市场的地位,并将以年均24.6%的速度增长。从2007年到2010年,美国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市场,预计年平均装机容量为3.5 GW。到2010年,在累积装机容量方面,美国将与德国持平。

  亚洲

  中国被认为是出人意料地高速发展,导致亚洲市场超出预期。未来,亚洲将以全球最高的年均增长速度(28.3%)发展。2007年到2010年,印度新增的装机容量预计为8,000MW,将成为全球第四。中国紧随其后,但增长速度最高,这期间的预计装机容量也是8,000MW。

  拉丁美洲

  2006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新装机容量达到296MW。从2007年到2010年,市场将快速发展,巴西首当其冲,墨西哥紧随其后。其他国家,如阿根廷和智利也有一定的发展。尽管拉丁美洲的潜力巨大,但是直到2010年,它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都不会太大,而在下一个十年将取得显著进步。

  太平洋地区

  2006年,太平洋地区的风能发展缓慢,新装机容量仅为112MW。可是,尽管政治上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澳大利亚的发展将继续,从2007年到2010年,装机容量预计为1,000MW。2006年,新西兰的新装机容量很少,但是许多项目正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预计到2010年底装机容量将增加400 MW。

  非洲

    非洲仍是风能产业最不发达的大陆。在过去的发展中,两个国家占据主要地位:埃及和摩洛哥。预计这两个国家的发展会加速,而且其他北非和中东的国家也将有一些发展,从2007年到2010年,整个非洲大陆的装机容量将增加900 MW。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劲吹“风电风”专家:突破技术瓶颈尚需时日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时间:2007-7-24 9:31:07  

--------------------------------------------------------------------------------

在节能减排、可持续性发展等概念的刺激下,资本市场劲吹“风电风”。众多拥有风电概念的公司股价开始“迎风起舞”;但与此同时专家指出,国产风电技术水平与国际差距大、国产化率低,因而导致国内风电成本居高不下,风电价格高过火电价格数倍,加之补贴传导机制又不畅通,最终导致风电上网受到阻碍。而一旦风电上网受阻,国内产能将如何释放,则成为令人担忧的话题。

    上市公司“借东风”

    风电设备主要包括整机组装、电机、叶片、塔架基座等。日前有多家上市公司接连公告将涉足风电行业,有的想在整机方面争做行业龙头,也有的要在零部件加工方面一枝独秀。

    汇通水利(000415)日前公告,将组建风电设备公司,发挥公司在金属结构方面的技术优势,与金风科技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为其配套生产风电机组中的金属结构部件,主要产品包括风电发动机中的转子、锭子及塔架等。

    在整机组装方面,湘电股份、东方电机、华仪电气等正在发力争做行业龙头;发电机设备中,长城电工已抢先占领高地;叶片部分,鑫茂科技、天奇股份等正在进行较量。不仅上市公司对风电项目感到信心十足,而且风电概念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

    “只装机不发电”

    但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风电产业的发展受到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制约。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调研员梁志鹏指出,风力发电在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有所欠缺,而且,尽管在部分技术瓶颈已有所突破,但建设大型风电场与电网匹配的技术难关仍然没有突破;此外,电网企业没有获得足够的政策激励,不愿主动接受风电。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目前风电难以大规模上网,从而抑制产业规模的形成。

    目前风电设备厂家如此高的热情来自何方?来自于国内对风能利用的中长期规划。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267万千瓦。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而从目前掌握的数字来看,2007年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300万千瓦。

    但是,有专家指出,很多地方存在着“只装机不发电”的现象。虽然2020年远期目标确定,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当时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5%—7.5%;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1.0%—3.0%,发电比例远小于装机容量比例,这说明很多地方风电设备并不会正常发电,只起到单纯提高绿色能源装机比例的作用。

    风电首席专家、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施鹏飞说:“按照这个规划,每年新增80万千瓦,而且都要正常运行发电,可利用率不低于95%,上网电量能够被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并输送进大电网,从目前基础看,上述任务极为艰巨。”这实际上意味着,国内迅速扩张的风电产能到时可能无“用武之地”。

    技术差距亟须打破

风机行业原有“六大家”的说法,包括直升机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等公司都曾涉足大功率风力发电机项目,但后来都相继退出。目前国内30多家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厂家中,多数只能制造750千瓦以下的小风力发电机,能生产1500千瓦以上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厂家只有3家,且产量很小。

施鹏飞指出,国产风电机组可比国外同类型产品成本低约20%,但我国目前只能够成批生产国外10年前主流技术的产品,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是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数据显示,2004年国产机组只占18%,2005年也只有28%,2006年这一比例达到41%,仍然被国外设备商控制着市场。施鹏飞指出,国内产品都是“定桨定速”技术,如同“黑白电视”;而国际主流的“变桨变速”技术,好比“彩色电视”,差距明显。

    发展风电应立足长远

    施鹏飞说,风电要在能源供应和减排温室气体方面起显著作用是2020年以后,届时风电成本才“十分接近”常规电源。现在发展风电,一方面是为了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能够自主开发出适合中国风况的风电机组产品,降低占风电场建设项目投资70%的风电机组成本;拉动相对贫困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未来大规模推广风电作准备。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表示:“投资者面向未来,考虑到二十年后的发展前景,这固然没有错,但要警惕现在的投资泡沫。”

    他认为,现在要培养国内的风电产业,必须要完善风电上网机制。要从政策上和法规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略高的上网电价才是可持续的。“只有培育出健康的市场需求,才能使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机组制造业成长起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7-24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Yingli Green Energy Adds 100MW in Production Capacity

Tuesday July 24, 8:07 am ET  

Completion of First Stage of Phase III Expansion Project Strengthens Vertically Integrated Model

BAODING, China--(BUSINESS WIRE)--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mpany Limited (NYSE: YGE - News), a lead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PV) product manufacturer in China, today announced the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its Phase III 500MW manufacturing expansion plan. The newly finished production lines add 100MW of tot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polysilicon wafers, PV cells and PV modules, and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Company's vertically integrated business model. Yingli Green Energy started trial production of polysilicon ingots from the new lines on June 1, 2007 and following detailed testing and certain modifications, recently launched production at full capacity.

ADVERTISEMENT

Mr. Liansheng Miao, Chairman and CEO of Yingli Green Energy, commented, "The launch of the new production lines doubles our total production capacity to 200MW and symbolizes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first stage of our Phase III 500MW manufacturing expansion plan. This will help us ensure that our future capacity meets the market's growing demand and it also provides a proven model 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remaining stages of the plan. In addition to capacity expansion, the Phase III project includes an independent syste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training center and R&D center. We believe these facilities will help us enhance our ingot and wafer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processes, boost our output efficienc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our PV cells and the power generation of our PV modules."

Mr. Miao continued, "For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enters and to further advance our technology, Dr. Nabih Cherradi, our Vice President of Technology, who has 16 years of the relevant industry experience, has been working closely with our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Dr. Yao Guo Xiao, to help us upgrade our systems to be among the best according to global standards."

About Yingli Green Energy

Yingli Green Energy Holding Company Limited ("Yingli Green Energy") is one of the leading vertically integrated photovoltaic (PV) product manufacturers in China. Through the Company's principal operating subsidiary, Baoding Tianwei Yingli New Energy Resources Co., Ltd., , Yingli Green Energy designs, manufactures and sells PV modules and designs, assembles, sells and installs PV systems that are connected to an electricity transmission grid or those that operate on a stand-alone basis. With 200MW of total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in each of poly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PV cells and PV modules, Yingli Green Energy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largest manufacturers of PV products in China. Additionally, Yingli Green Energy is one of the few large-scale PV companies in China to have adopted vertical integration as its business model. The Company expects to gradually expand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polysilicon ingots and wafers, PV cells and PV modules to 400 megawatts by the end of 2008 and to 600 megawatts by 2010. Yingli Green Energy sells PV modules under its own brand name, Yingli Solar, to PV system integrators and distributors located in various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Germany, Spa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afe Harbor Statement

This press release contains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These statements constitut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within the meaning of Section 27A of the Securities Act of 1933, as amended, and Section 21E of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Act of 1934, as amended, and as defined in the U.S.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Thes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can be identified by terminology such as "will," "expects," "anticipates," "future," "intends," "plans," "believes," "estimates" and similar statements. Among other things, Yingli Green Energy's expectations with respect the PV market above contain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Such statements involve certain risks and uncertainties that could cause actual results to differ materially from those in the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s. Furthe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se and other risks is included in Yingli Green Energy's filings with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cluding its registration statement on Form F-1. Yingli Green Energy does not undertake any obligation to update any forward-looking statement as a result of new information, future events or otherwise, except as required under applicable law.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6 19:53 , Processed in 0.03935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