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6-12-21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2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金猪2007】 一个世界巨头都无法垄断的行业
三季度基金季报已经出来了,统计结果显示:对食品饮料行业减持最多的基金持有股票是伊利股份。可能有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它与蒙牛在今年上半年在液态奶及其他乳制品的销售、广告营销方面处于下风,销售增幅明显小于强劲的进攻对手。但是我们如果可以冷静的思考一下,乳制品整体行业的状况,我们就会发现,由于蒙牛、伊利的两大巨头的竞争、努力,任何一个国际巨头都不能在中国的乳制品行业处于垄断、价格确定的地位。相反国内两大巨头在整体国内市场中已经形成了绝对的市场控制能力。当然,在相关的高端产品方面,两大巨头还存在着相应的差距。但整体的市场定价应该一直保持着绝对的发言权。我们知道一个市场的利润是来源于什么,价格的发现功能一直是中国其他行业被国外巨头控制后的隐痛。从这方面才能考虑到日后中国乳制品市场初级阶段的爆发式增长的获益者是谁?显然中国的两巨头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卓越的市场控制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至于伊利与蒙牛的比较,这还要具体的分析两公司几年来的经营策略,蒙牛由于国际战略投资者介入后的倒逼对赌股权的行为,相对它的经营一直有着高速扩张,业绩急剧释放的特点。而伊利不论是自身MBO事件发生前还是之后,都有着明显的稳定观念。这就与茅台和五粮液的区别有着共性的特点。因此不能以某一段时期的经营策略来评判两公司的先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伊利今年以来的产能扩张欲望的提升,在由北至南的基地建设中,其扩张的版图是相当惊人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两公司的内外公司税收基准的不同,在两税并轨后,伊利的业绩提升将会十分明显。
伊利现有的股价是含权的,如果我们稍微计算一下,就可以基本上确认伊利10送3的权证价值,会使原持有者的成本下降30%,因此在19~20元附近减持的基金应该是一种相当盲目的行为,和上半年减持600036、000002的做法都可看作是对现有基金操作水平的真实体现(现有几百名基金经理经历过牛熊交替的没有几名,更不要说有自身明确思路的)。可以这样说基金的减持后的增持,将是市场中所有真正投资、真正成长的投资者、公司的利润的源泉之一!
如果我们有机会和基金经理面对面的倾谈,你就会看到他们确实是一些身具才华;思想活跃;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这里将他们定性为年轻人,有许多原因.如:现在基金公司将基金经理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年龄一般都定性在35岁以下(这个年龄的界限本身就有自身的局限性);又如:这些年轻人大多刚从学校出来3~5年或是从业3~5年不等;再如:他们的言论多带有年轻人的意气风发,但少了真正这个市场中的那份成熟和稳重吧.下面我就来谈谈,我个人和他们倾谈后的一些感想
嘿嘿!如果我们注意,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都经常会提到资本市场中几个卓越巨匠的名字,不论是巴老还是比老,他们都很熟悉.我曾经不止听到一个基金经理对我说,一定要对他们的成功案例信手拈来.我当然非常理解这些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的想法.谁不想成功,谁不想万人瞩目,谁又不想成为流传千古的成功人士.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我很少听到他们对自己或别人失败经历的阐述\统计\关注.这也十分可以理解,人性如此.包括我和他们这样的仿佛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人,都喜欢强市入位,总喜欢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自己不会犯别人犯下的错误,自己是个强人,自己最后一定成功.但现实告诉我们,世界上的强者跟成功者都是小概率的,而真正存在的是大批在不断犯下这样那样错误,又不断去改正前行的普通人,所以这些年轻人当然不愿意把自己定性为普通人,也就有了上面的结果,实属正常!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仔细思索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的些许奥秘.仅仅从现在的丛书我们就可以看到,市场中基本上没有一本十分出色的失败案例教科书,没有人关心和去研究别人是怎么失败,怎么趴下的,所以这个市场中充斥着成功者的梦和光环.而真正的资本市场中每天发生的成功和失败在整体概率上应该是失败远远大于成功的,而任何资本市场的成功者也是站在成千上万失败者的基础上走出来的(其实连最初的老巴都是在亏损近50%的基础上走过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认识自己的错误,发现别人的错误都是一个资本市场中,保护自己,保护投资的关键性一步.但是,现在市场中充斥着的这种教育引导这些年轻的投资管理人们的方法和思路,让我们非常的担心,这是一些没有真正面对失败的年轻人,这是一些背负着公司名誉而不能失败的年轻人,当然,这就是一批最终大多数都被淘汰的年轻人.请让我这里向这些年轻人当中的许多人致欠,因为他们有许多是我的朋友.但是作为一种真实的思考,我依然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年轻经理人,在南方航空整体巨大失误的情况下,公司将其更换,而其在投资者见面时的阐述竟然是失声痛哭.可见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可见公司乃至这个市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已经偏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一个不能有失败的市场,是不存在的.一个不懂得失败的投资者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整体的基金业都将通过无情的淘汰使这些年轻人哭泣!
作为与基金经理的倾谈当然应该有一些他们真实的言论,下面我由于时间原因仅仅能再现其中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年轻人的言论.
这是富国基金的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年轻人,他在大多数他的同类年轻人中已经算是相当有思想和个性的人物了,但是即使是他也有着人所共性的,我们最需要注意的东西_强市入位\自相矛盾
他是仅有的几个愿意谈到自己失误的基金经理,他曾比较诚恳的谈到600104上海汽车对整个基金界以及他自己的投资的影响,在那里有上百只基金的巨幅亏损,相信在所有的报道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真实信息.上海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基金,互相翻底牌,而影响了其最基本的操作风险控制启动的严重错误案例.这里面有着基金经理个人以及整体的原因,妄图依靠共同的资金实力\投资方向\投资判断去左右趋势\内在价值的改变,而一败涂地.教训十分深刻.但在谈到此时,我也感到了他依然没有认清自己的本质性的错误,他依然有着强市入位的思想.他在解释自己的错误时,还是认为那是对资产管理者的一个小概率事件,包括对1300点到998点最后破位时他的加仓,致使亏损增加,都是这样认为的.其实正好相反这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他真正可以买到最底,卖到最高,或是独立脱逃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他还是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他勇于承认错误,但同样的错误还会再犯.
他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言论,就是他认为一个职业的投资者和一个业余的投资者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而一个职业的投资者的明显的标准,就是经历过自己控制的建仓\洗盘\拉升\高点出货的这样一个操作的过程.我不能完全否决他这样的一个观点,一个控制过大资金操作过程的人是在许多方面获益良多的.但是我自己非常有性的是他说的所谓职业投资者中的一个,曾经经历过他所向往的那种过程,但是我自己认为这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的标准,投资者,我认为只能分为老投资者和新投资者.至于他们的投资转换我将另文详舒.上一代他所倾慕的中国的所谓职业投资者现在所剩无几,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专业与否,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资金运做过程并不值得炫耀,而且它不是成功的条件.
他还有个习惯就是矛盾,他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个索取市场平均利润的人,但是在他的基金操作中,他又数次对自己的操作结果解释为把握脉搏,索取超额收益.例如在对保利地产的成功操作时,他的叙述就跟自己所经常表示的方法,有着明显的矛盾.我们知道任何一次买到最底和卖到最高,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这一成功案例的思想透视中,我们又看到了他的矛盾,他对自己的这个小概率成功非常的满意,以至他希望以后可以一直拿到更多的这样的超额收益,这是明显非常危险的信号!
我告诉大家这些,其实并不是有损我这位朋友的形象,而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如果市场或周围的人可以提醒他一些东西,他将成为那少数可以最终成功中的一位.
而我和你\你们也正同时犯下他们这些年轻人同样的错误,让我们一起来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心,只有看到了那些真正的错误,我们才能进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