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vIL6

[大盘交流] 不知有多少6年前热忱的“易股小组”股友还来这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经验分享很好,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L6 于 2011-3-9 23:08 发表
星期天,开车接儿子回家过春假,路上遇到大雪,车子打滑失控,碰到路边一根标志杆,驶出车道,撞坏了车子。所幸,车速慢,人完好无缺。

人生好像经历一次升华。


哦,当时肯定头脑空白了!我春节回来也有类似经历,都是我们没有雪地行车经验的原因!我当时打滑后控制不住,只好踩刹车任其旋转,最后停在路边软土地上了,车子转了180度,好在当时路上没别的车!车子停住了半天我才敢动!
冰雪路面行车,速度慢是必须的否则怎么都控制不了风险。
后来学到了一点经验,分享一下:
发生路面打滑时,不要松油门,而是要保持油门,同时打方向盘让车轮和路面的方向一致,慢慢把偏离侧滑的后轮带回来。有点相似于漂移的方向控制(转弯时反打方向)。不能踩刹车,一踩必然转圈,就不知道转到哪里去了!
参与人数 1奖励 +5 时间 理由
vIL6 + 5 2011-3-10 19:50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近买了前段时间教授提过的神州泰岳,个人觉得现在处于波段底部了,且有一定的量能表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利达光电,第三代太阳能还看好吗?

我被套3。9%,因为仓位太重,有点心理负担了。。。

请指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3-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1-3-1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300008利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1-3-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电小股民 于 2011-2-10 16:48 发表
今天汽车板块咋这么强?中大较弱。

600075继续看好。




还会有新高吗?期待i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o99999 于 2011-3-10 16:36 发表
教授,利达光电,第三代太阳能还看好吗?

我被套3。9%,因为仓位太重,有点心理负担了。。。

请指点。



你的买入位置属于短线做法,追高了,后面几天如个股和板块不能继续保持强势,应该及时退出。

看好第三代太阳能,但买入点要耐心等待。
参与人数 3奖励 +3 金币 +1 时间 理由
yw651209 + 1 2011-3-11 08:14 不愧为股市达人,顶!
zhao99999 + 2 2011-3-10 21:25 感谢教授指点。。。当时确实激动了。。 ...
飞舟 + 1 2011-3-10 20:34 雪天开车。安全要注意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火电小股民 于 2011-3-10 19:57 发表




还会有新高吗?期待ing。

汽车销量同比下降,对中大影响不好。
参与人数 1金币 +1 时间 理由
飞舟 + 1 2011-3-10 20:33 换头像了,非常不适应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电力行业的票好像在筑底?有了解的发表一下意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授有惊无险 好人一生平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1-3-10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L6 于 2011-3-10 20:10 发表

汽车销量同比下降,对中大影响不好。




教授,中大目前已有20个点的浮盈,走势还可以,所以准备再拿段时间。

我刚才说的是600075,目前重仓持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发表于 2011-3-10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人逢凶化吉!
好人一生平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VIL6兄对大盘怎么看?到3000点了,现在有些看不明白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ubmed 于 2011-3-10 21:57 发表
VIL6兄对大盘怎么看?到3000点了,现在有些看不明白了。


我不是很乐观。

从企业盈利角度考虑,现在原材料上涨,使用资金成本上涨,盈利增速会慢下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0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农业好像有机会,最近做农产品,进出了两次,扯平。晚上看圣农发展比较好,教授点评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万亿广义货币是如何创生出来的?——“反思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理”话题之一               

作者:韦森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面对CPI上涨的势头,中国央行开始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到目前已经提了8次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了。尽管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2011年1月份的CPI涨幅低于预期,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使人们好像松了一口气,但目前看来,中国政府决策层可能还会继续收紧货币政策。

  为什么数月来中国政府决策层采取了一紧再紧的货币政策?显然是怕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失控。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体内的广义货币已达73万亿元,已是中国GDP总量的1.82倍。在许多人眼中,这巨量的货币流动性,好像是过去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一个巨大“堰塞湖”,并相信它正悬在中国经济的上游,迟早会把下游的大小河道溢满,并把PPI和CPI不断推高,因而管住这巨量流动性,不让它从银行储蓄的坝中溢流出来,是央行的当务之急。这一逻辑是否成立?这一宏观经济管理思路是否对头?

  弄清这些问题,显然是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深入的理论和现实思考,甚至需要用新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中国经济与社会。作为一名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的外行,笔者谨根据自己最近所关注的一些文献,谈点自己的粗浅的直观认识,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内行人来探究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两三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演变动态,理清这巨量货币流动性是如何积累起来的,然后看能否慢慢从中理出个头绪来。

  反观一下这几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的变动轨迹,就会发现,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第二季度,为了遏制当时已抬头的CPI上涨势头,央行就采取过最近这样一紧再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7月到2008年6月底,央行曾6次升息和12次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甚至到最后动用了银行信贷控制的“窗口指导”。然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面对当时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外贸出口急剧下滑的严峻形势,决策层来了一个180度的宏观政策大转向,推出了所谓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同时又促使央行采取了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第三季度之后,银行信贷就开始超常增长。2009年1月到3月份,每月的银行贷款都超过1万亿元,3月份竟达到贷款峰值1.89万亿。随之,中国的M1和M2都有快速增长。2009年全年,中国的M1竟增幅高达32.25%,M1总量从2008年12月的16.62万亿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22万亿。2010年,中国的M1继续攀高,到12月底,已增加到26.66万亿,在2009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1.19%,两年净增了10万亿。同一时期,M2也快速增加,到2009年年底,从2008年12月份的47.52万亿增加到2009年年底的60.62万亿,净增了13万亿多,增幅也高达27.58%。2010年,中国的M2继续快速增加。到2010年12月,M2存量达到72.58万亿,两年净增了25.1万亿。今天有点令人不解的是,在2009年全年银行信贷极其宽松的情况下,中国的基础货币并没有增加多少,在上半年数个月中都是负增长,甚至在8月份和10月份增长也是负的。这一期间,M0也没有增加多少,只是从2008年底的3.42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12月底的3.82万元,全年仅增长了4,000亿元。在M0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在2009年5.38万亿的M1和13.1万亿的M2是如何创生出来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近两年的中国政府为应付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最多只是推出了一个所谓的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怎么一下子就从一个叫“央行”的魔瓶中怎么释放了出来这25亿的广义货币?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好像从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和经典的货币主义理论中难能找到现成答案。目前看来,也许只能从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明斯基(Hyman P. Minsky)、戴维森(Paul Daviso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以及后凯恩斯主义(the Post-Keynesianism)经济学家摩尔(Basil Moore)等为代表的内生货币(endogenous money)理论中去寻找一些理论解释工具。因为按照这一凯恩斯主义流派的观点,货币主要不是央行外生供给的,而是“产生于为投资而融资和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过程之中”(见明斯基《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中译本第106页)。按照这种内生货币说,在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中,不是央行增发了货币而导致商品的物价上涨,而是资本资产头寸的增加,以及名义工资和其他收入的增加,导致广义货币在经济体内部“内生地”创生出来,即是从PY→M,而不是像经典的货币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从M→PY(见John Smithin《货币经济学的争论》第3和第5章)。

  依照这一理论来审视近两年中国广义货币的迅速膨胀现象,笔者的初步判断是,这一巨量货币的创生,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为巨额投资融资和以房地产行业为龙头的资本资产头寸融资的结果,同样各行各业收入增加(尤其是一部分人的灰色收入大幅度增加)亦是其中原因之一。从这一“内生货币”的理论视角来判断中国的经济运行,可以认为,近两年25万亿广义货币的创生,本身就创生自2008年下半年决策层所发动的“4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施过程,而不是央行在执意超发货币的结果。换句话说,2009年全年中国M1的32.25%的增幅以及27.58%的M2增长,并不完全是央行的错。因为,从货币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说,决定货币供应量的,除了央行所能控制的基础货币外,还有货币乘数,而后者则不是央行所能完全控制得了的,——尽管在央行手中有利息率、银行准备金和公开业务市场操作这些货币政策选项。

  如果说2009年中国经济体内的M1和M2的高速增长并不完全是央行的错,也实非央行专家之所愿,但2010年全年政府决策层的货币政策看来就要打些折扣了。在整个2010年中,尤其是在上半年,决策层的货币政策紧紧松松,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直到第三季度后,才最终采取了较一致的货币紧缩政策。2010年决策层的货币政策摇摆不定,导致银行信贷在某种程度上说再度失控:全年银行贷款规模在2009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95万亿,加上外汇储备以及外汇占款同时快速增加,导致全年M1又增加了21.19%,达到26.66万亿;同时,M2也增加了19.72%,达到72.58万亿。

  现在,这近73万亿的广义货币已经被创生出来了,好像成了如《一千零一夜》故事中所描述地那样是被一个渔夫从一个叫央行“魔瓶”中释放了出来的“数字巨魔”。2010年下半年以来,CPI和PPI指数逐渐抬头,好像是这货币“巨魔”要开始发威了。面对这近73万亿的广义货币,目前在全国上下,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担心2011年中国的CPI上涨控制不住,故货币政策一再收紧。但是,在央行银行准备金一再提高和加息以及其他紧缩货币政策的手段都将准备再用的时候,决策层想过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与这近73万亿广义货币相对应映对的是47万多亿的银行贷款存量,也有巨量的各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到底这73万亿广义货币中,能有多少会溢出各银行储蓄“大坝”而流向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价格市场从而推高CPI和PPI?即使我们承认这73万亿的巨量货币流动性已经在中国经济体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堰塞湖”,但又应该如何处理?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准备金率和加息从而用“卡”和“堵”的办法管住这巨量的流动性,不让它从各银行的储蓄账户中流出?还是采取“疏”的办法让它流向某个地方,并且在让其安全流出时“发电”,而不是让其任意泛滥?这好像又要来考验中国政府决策层的宏观经济管理智慧和治国哲学了。

  本文已经发表于2011/2/17日《华尔街日报》网络中文版。发表时有删节,现在是全文
  作者简介: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比较制度分析。

[ 本帖最后由 vIL6 于 2011-3-10 23:5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本理路——“反思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理”话题之二                

作者:韦森  

  在上一篇专栏文章最后,笔者留下了这样一个问题:自2008年年底到2010年底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体内的广义货币M2净增了25.1万亿,与2010年GDP中国的39.8万亿元的GDP总量之比也高达64%,竟是这两年GDP增量的2.59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25万亿广义货币到底是如何创生出来的?牠是像《一千零一夜》那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一个渔夫从一个叫央行的魔瓶中释放出来的“数字巨魔”?在上一篇专栏文章中,我们曾提到,要真正理解这一问题,必须从凯恩斯主义——尤其是是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理论来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理,才有可能明白个中的道理。在这篇专栏文章中,让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货币内生论的基本思想演变脉络。

  从思想史上来说,从经济学成为一门学问开始那一天起,就始终离不开有关货币问题的探讨,也始终存在着货币供给到底是外生注入还是市场过程内生出来的争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被认为是这种现代货币内生论的地系统阐释者,如果说不是集大成者的话。然而,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尽管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才诞生的,但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讲的货币理论,却是货币主义的“外生供给说”,凯恩斯的内生货币理论,则基本上被人们所遗忘和忽略了。

  翻开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马上就会发现,其中所讲的货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外生供给的,因而央行可以通过利率、银行准备金以及公开业务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来调节一个国家的物价水平和实际产出。这一主流的货币主义和货币数量论的货币理论也自然认为,通货膨胀最终是由基础货币的增长来决定的,即经济学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基于这一主流的宏观经济理论和认识,货币决策层的通常做法是:物价涨了,央行就升息,或提高银行准备金,或通过公开业务市场收回流动性;物价跌了,就用反向的货币政策手段来增发基础货币,来控制“流动性”。噢!这宏观调控,在一些人眼中,好像就是这么简单一回事!这也难怪我们的货币政策好像被用得这样驾轻就熟、三年之间就来过三次180度的大转向了!

  到底货币供应真得如大多数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所教的那样是一条垂直曲线可以由中央银行来任意左右移动因而是全部外生的?或者说基础货币、货币乘数都可以任由央行“收发自如地”来自由操控?按照纯货币外生论观点,你也许可以这样认为,但是如果按照凯恩斯尤其是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说来看待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就完全不同了。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并不是央行可以自行决定的,而是经济体系内的许多因素决定的,因而货币尤其是广义货币M2,则是有一国经济活动内生创生出来的。对一般人来说,说货币不是央行发出来的,而是经济活动内部生成的,那肯定是一个天方夜谭。大家一定会问:这怎么可能?凯恩斯,有没有搞错?

  事实上,从经济思想史上来追溯,“货币内生说”已经有久远的历史了。如果说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大卫·休谟的货币数量论是现代货币主义的鼻祖的话,那么另一位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图亚特(James Steuart)则是内生货币论的始作俑者。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斯图亚特就提出了货币供应不是由政府所决定的,而是与经济体系的活动相适应的内生货币论的思想萌芽。稍晚一些,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提出过一些货币供给是由经济体内生的观点和想法。后来,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威克塞尔(Johan G. K. Wicksell)在19世纪末进一步提出货币供应是由或货币需求决定的内生变量。这些早期经济学家的货币内生论的猜测,到20世纪30年代在凯恩斯那里得到了系统地阐发。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中,凯恩斯就较明确地提出,货币供应是内生的,是由企业和个人等从商业银行的贷款所决定的,因而并不是能由中央银行所能控制的外生变量。

  凯恩斯的这一思想,在后凯恩斯主义(Post-Keynesianism)的一些经济学家如明斯基(Hyman P. Minsky)、戴维森(Paul Davison)、卡尔多(Nicholas Kaldor)特别是摩尔(Basil Moore)那里得到了更明确地阐释。按照这些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观点,当人类经济社会进入信用货币阶段后,货币则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而产生,因而事实是银行贷款创造银行存款,而不是央行在主动地向经济体内注入货币。1982年出版的一本《对货币主义的惩罚》一书中,摩尔就指出:“在任何时候,或在一切时候,货币存量是由需求来决定,而利息率则是有中央银行所决定。”其后,在1988年发表于《后凯恩斯经济学杂志》上的一篇“内生货币供给”这一影响甚大的文章中,摩尔又进一步指出,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很强。由于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要要受制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以及家庭的经济活动,导致央行无法控制基础货币的供给。由此他还认为,连货币乘数也是市场过程交易过程中的货币需求决定的,因而,不仅广义货币,甚至基础货币都也可以被视作为内生的。沿着这一论辩思路,这些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发现,如果中央银行无力控制一个经济体内部的贷款量,那也就无法控制经济体内部的货币存量。

  货币内生论的这些见解,近些年来逐渐被中国的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和货币经济学家所接受。近几年来中国金融界的许多研究发现,中国的货币供给确实具有明显的“内生性”。另外,夏斌和廖强在2001年的研究曾发现,自1996年中国政府正式确定了货币供应量这个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开始,中国政府决策层的货币供应量目标就几乎没有实现过,因而中国政府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这也反过来印证了货币供给并不是央行所完全控制得了的这一判断。同样,要理解2008年世界经济衰退以来这两年广义货币M2的25万多亿的创生,看来也只有依照货币内生论才能给予一些解释。

  内生货币理论真得会有这么神奇么?其理论论辩能否站得住脚?它能否给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内广义货币的快速创生给予一些理论解释?这些问题让我们且留待下期专栏文章中用三块和田玉的童话故事再来展示其中的道理吧!

2011/2/18定稿于北京月坛北小街;本文已经发表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2010年1月19日
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11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L6 于 2011-3-6 19:43 发表


具体技术我不懂,谢谢提供资料,让大家有一些了解。

我给大家举几个美国移动互联网相关的股票,对我们有些借鉴意义。

1. ALU (朗讯)

主要是TD-LTE网络建设商,与美国Verizon和中移动合作。最近一 ...


ALU的原因是发布了LightRadio,号称彻底改变现在无线基站接入的方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7-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田玉市场交易的故事(上)——“反思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理”话题之三

作者:韦森  

      现代金融和银行体系极为复杂,当代经济学和金融学所运用分析工具和手段更为复杂,这模型,那计量,令我们这些外行们常常是雾里看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加上这年头,各行各业天天收集、报出各种数据,做出各种各样的计量和数学模型来说事,也渐渐使经济学家们把问题想得更复杂、更周全,但也因而往往迷失在纷纭陆离的现象中而难能得到一些基本的判断。最近偶然被拖入中国宏观经济动态的思考,便发现一些最简单的数据不知是如何出来的。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我这里试编造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童话故事,来映照一下信用货币时代的钱到底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还是二者兼有之。我们也希望从这篇童话中,能否理出这多年来后凯恩斯的货币内生理论到底讲出了一个什么样故事,他们讲的故事是否符合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作。

  首先,假设在西北某地区有一个封闭的山寨,在山寨中生活着一群人。这山寨中,唯一能进行交易的物品是一种同质或者说完全同样的和田玉。这山寨也有一个慈善、中立、宽容、大方的好心寨主,他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追求,上帝交给他唯一的天职和任务,就是使山寨的所有人幸福。我们也假定这寨主相信市场,促进市场交易,故他让一个叫“国银”大叔来分管这山寨内部贸易的货币流通事宜。但这国银没有任何钱,而寨主发现市场交易发生国银需要钱玩转市场交易时,就按需求给他一种叫“货币”的数字玩意。

  假设设定好了,就让他们来玩第一个市场游戏吧!在交易的第一个回合,假设一个叫“卖一”的人挖掘出了一块和田玉,他要出售,而正好遇到一个叫“买一”的主,经讨价还价,卖一和买一同意以10元价格来买卖。但是,买一没有一分“钱”,于是他找到了国银,国银也没钱,就向寨主要来“10元”的钞票,并接着把这个钱贷给了买一。于是,买一就拿来这贷来的10元“外生的钞票”给了卖一,卖一接着则把这10元卖出的和田玉的钱存入了“国银”那里。这样,第一轮交易就结束了,结果是:买一得到了一块和田玉,国银贷款给买一10元,卖一卖出的10元钱又存入了“国银”手中。到最后,国银竟然把他给出的10元数字10元钱收了回来,没多,没少,但使市场交易却发生了。

  第二轮,又有个叫卖二的人也发掘了一块完全同样的和田玉,也恰好遇到了一个叫买二的人要出10元的价买他这块玉,但买二仍然没钱,也跑到“国银”那里去贷10元钱,而国银手中恰好有卖一刚存来的10元储蓄钞票,于是就把这钞票贷给了买二。买二贷到款,立即给了卖二,卖二又立即把卖玉的收入存到“国银”那里。交易结束了,买二得到了玉,卖二得到了10元钱,但在国银那里却积累出了20元的储蓄数字。

  第三轮,一个叫卖三的人也发现了同样的一块玉,又卖给了买三,买三也从国银那里贷了10元,卖三又把这卖出的10元存在国银那里。这三轮交易发生后,结果是:买一、买二、买三各得到一块玉,但各欠国银10元贷款;卖一、卖二、卖三各在银行里有10元储蓄,这30元储蓄,用现在经济学的时尚术语来说,就是“M2”,且是由交易过程所“内生出来的”广义货币,但“国银”那里最后是个什么格局呢?只有30元的负债(卖一、卖二、卖三的储蓄),他同样有买一、买二、买三的贷款债权。他有那里积累着30元的储蓄,用现在的时尚术语来说,在国银大叔那里积累下来了30元的M2广义货币。结果,寨主只给了国银10元钞票,但大家玩了一圈生产货币游戏,竟玩出来30元存款的“广义货币”!更奇怪是,在国银那里,仍旧有10元的现钞,虽然内在于30元的存款中,但可以再随时贷出去。

  上述故事只是第一幕,只是描述了一个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和田玉市场交易的故事。现在让我们再来编一个带“通货膨胀”的市场交易故事吧!

  假如第一轮交易还是如旧:买一从卖一那里买得了一块玉,但从银行借了10元贷款;卖二得了10元钱且随即又把钱存在国银那里,在国银那里积有卖一的10元储蓄。但是,从第二轮交易开始,市场形势发生了变化,物价要上涨了。如果卖二坚持认为他的和田玉值20元,非此价不卖,买二也同意了,想买,没钱,还是要得从国银那里去贷款,但这次却要贷20元了,但国银手中现在只有卖一的10元储蓄,没有办法,他必须再向寨主要出10元的钞票来,加上卖一的10元储蓄现钞,贷20元给买二,以完成其交易。买二贷到了款,把20元给了卖二,买到了第二块玉。卖二还是把20元钞票存在国银那里,第二轮交易又完成了。在第三轮,假如和田玉的交易价格又要上涨了,卖三挖掘的那块玉现在要价30元,买三来了,觉得也值,要买。这次他要从国银那里贷款30元了,但国银仍然只有卖二刚存来的20元钞票,他还得再从寨主那里再10元钱钞票,加上卖二的20元存钞,贷30元给买三。这一轮又成交了,买三从国银那里贷款买到了物有所值且可能会在涨价的一块和田玉,卖三则又把钱存到了国银手中。这三轮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在国银那里有卖一、卖二、卖三的总计60元存款,买一、买二、买三手中各有同样一块玉,但共欠国银60元贷款。国银自己呢?说是他那里有60元存款的广义货币M2,但他也贷出去了60元,因而在国银大叔的平衡帐户上,正好60元卖一、卖二、卖三的60元存款总额等于买一、买二和买三的贷款存量。蹊跷的是,寨主三轮给他的30元钱的“货币投放”像鬼影一样的内在于这60元存款中,仍然可以随时再贷出去。

  故事我们还可以往下编。假如卖四、买四、卖五、买五……又出来交易了来着,会发生什么?假如这和田玉市场的价格还是每轮涨10元,寨主为了促进大家的交易还是不断外生地给国银大叔那里加钞票,那第四轮交易后会在国银那里积累100元的M2了,第五轮交易后则会在他那里积累150元!再想下去,如果这和田玉的价格不是每轮10元10元地涨,而是翻倍、再翻倍地涨,用多少块和田玉交易,总能在国银大叔的总帐中积存下来个“73万亿”的M2来?

  当然,这还不是最危险的。如果这山寨的交易也电子网络数字化了,像当今社会这样使用电子货币转帐记帐的方式来进行市场交易了,那就连现钞也不用了,这样一来,广义货币创造会更便捷、更快,当然也会更危险。在此情况下,如果寨主不给国银大叔设个“准备金”制度,或国银大叔对寨主的任何指令都阳奉阴违,那国银大叔可能会想,既然短期卖一、卖二、卖三也不会来取回他们的储蓄,我把所有储蓄全贷出去不会有多大风险。这样一来,只要寨主初始注入我的账户中一定量的“货币数字”,国银大叔就会在一轮又一轮的交易环流中生出无限多的作为储蓄的“数字M2”来!

  噢!原来如此!平时想来,这现代金融系统这么复杂,这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大师们的理论个个那么深奥难懂,那么是非难辨,但在后凯恩斯主义者看来,原来是大家都是在玩这种和田玉市场交易般的游戏!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可以暂停了。你说这和田玉的童话故事,是解释了凯恩斯和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内生说”?是又印证了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永远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著名论断?不管你认为支持了哪一家的理论,但用这个货币内生说来解释这两年25万亿货币的内生创生,似乎还行。因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中是贷款创造了储蓄,是市场交易需求“内生”出来了基础货币(当然前提是要受制于“寨主”要不要给市场需求“加水”),看来没有多大逻辑问题,也符合中国这两年经济运行的实际。

  2011年2月19日于北京月坛北小街;本文元发表在《华尔街日报》韦森“经济学如诗”专栏,现在是全稿  作者: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1 14:27 , Processed in 0.046973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