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已经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了,中集是否也可以考虑一下,大家看呢? 原帖由 meng-h 于 2006-3-24 22:07 发表
倾听查理.芒格
blogbuffett 转载
价值杂志 2003年9月刊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和伯克夏公司副主席,下面是他的一些智慧论语。
■ 我认识一位制造钓钩的人,他制作了一些闪闪发光的绿色和紫色 ...
上小学时,老师经常告诉我们题目和内容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要跑题。
这里的题目是:“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请与中集无关的文章发到另外的贴里去,不要浪费网络资源,使论坛这个贴更专业性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中集人 于 2006-3-25 13:26 编辑 ]
中集集团——银行托管的应收账款
自从有了买方市场,应收账款和现金流就成了一对永恒的宿命冤家。面对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的增长,企业本应该精神抖擞。可伴随而来应收账款增加、资金占用、回款乏力、呆坏帐增加,企业常常力有不逮,不仅导致扩张减缓、机会的丧失,有的甚至现金流断裂,基业大厦毁于一旦。很多企业选择了现金流优先的安全做法,放弃一部分市场机会来降低风险,但这不过是用长远的利益兑换成眼前的利益罢了。然而中集集团巧妙地解开了这对死冤家,不仅应收帐款没有成为企业的负累,反而成了融资的手段。这就是——应收账款证券化。2004年11月初,中集对前三季度经营状况进行大盘点,报表显示中集主营业务收入猛增85%,但同时应收账款也升至87%,急速增加的应收账款和负现金流将投资者和分析师的目光齐齐吸引到中集身上,甚至有人发出了“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质疑。但是随之公开关于中集集团应收帐款证券化业务的报道将所有人的疑问瞬时化解得烟消云散。
12月25日,交行总行审贷会批准深圳分行向中集发放一笔3000万美金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表外融资),买断中集集团的应收账款。这是在保理业务(应收账款融资业务)合同基础上加以修改,做成无追索权的、余额控制(在不超过余额的情况下可以滚动使用资金)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中集集团率先成功实施应收账款证券化的经典案例浮出水面,并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集装箱行业的特殊性,中集的销售收入基本采用赊帐方式,很少有现金交易。而集装箱的生产投资需求庞大,这就需要公司拿出一种独特的融资方式,它既要加速回流资金,又要保持公司财务状况的优化与资金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在采用资产证券化之前,中集主要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直接在国际市场融资,但商业票据的稳定性因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变化而波动。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原有银团中的部分银行收缩了在亚洲的业务并退出了7000万美元商业票据银团。虽经多方努力,成功续发商业票据,但规模降为了5700万美元。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保持集团资金结构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成本,中集集团开始了与多家国际银行进行金融方面的创新。
2000年3月,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000万美元的应收帐款证券化项目协议。在3年的协议有效期限内,中集集团将发生的8000万美元以内的应收帐款全部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通过这一协议,中集集团只需花两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138天才能收回的现金,加快了资金周转。
应收帐款证券化的操作流程:
http://manage.org.cn/Article/UploadFiles/200507/20050712092821139.gif 原帖由 中集人 于 2006-3-25 13:23 发表
上小学时,老师经常告诉我们题目和内容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要跑题。
这里的题目是:“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请与中集无关的文章发到另外的贴里去,不要浪费网络资源,使论坛 ...
这种文章比你的那些研究报告更有价值。 原帖由 zcywyy 于 2006-3-25 13:36 发表
这种文章比你的那些研究报告更有价值。
有可能,但如果你这样说,你谈恋爱时或给老董汇报工作时也给对方讲讲这些"有价值"的可以吗? 好的东西要放到好的合适的位置.
[ 本帖最后由 中集人 于 2006-3-25 19:09 编辑 ]
国资委将颁股改新规 暂停股改+股权激励模式
原帖由 考拉78 于 2006-3-25 12:17 发表还是耐心等待股权分置的方案吧?大家可要用好给与我们的权利。欧盟的反垄断调查也够烦人的!!!!
万科已经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了,中集是否也可以考虑一下,大家看呢?
“最近国资委给我们打过招呼,对于地方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股改过程中,捆绑推出高管股权激励计划的模式,表示了不赞成。”日前,记者从一些地方国资委(局)的有关部门
了解到。
从2005年4月底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目前沪深两市,已有60%的公司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其中,宣布同步捆绑对高管实行股权或者期权激励的公司有13家。
“按照已有的相关规则,股改和激励,是需要二步走的,但现在许多公司都在抢跑,将二步合并成为一步,其实是不规范的做法,难以得到管理层的批准。”上海荣正咨询公司董事长郑培敏认为。
抢跑被叫停
“当前,促进上市公司积极稳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是我们也认为,在股改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合法。”国资委相关司局的一位负责人,对当前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借机捆绑高管激励方案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005年8月23日,、国资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等五部委曾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优先安排再融资,可以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
“这就很明确强调: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是实行股权激励的前提和条件,而在实际中,很多公司却将股改方案捆绑高管激励方案,交股东大会通过,这显然是在流程上打擦边球。”国资委这位官员表示。
继五部委文件之后,2006年1月,出台了《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也明确规定,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以按规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
但即使是在完成股改之后进行高管股权激励,董事会在将激励方案递交股东大会审议之前,需报备案;而在报备案之前,必须取得有关部门的批复,这里的“有关部门”,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即是出资人代表机构——国务院国资委和各地国资委。
国资委分配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最初几批进行股改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已经有部分公司在股改方案中,捆绑了高管的股权激励计划,比如中化国际、中信证券等。
在中信证券的股改方案中,规定在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后,按股改前所持股份相应比例,以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作价,向公司拟定的股权激励对象提供总量为3000万股的股票,作为实行股权激励所需股票的来源;而中化国际则是从支付对价后所余股票中,以每份0.5元为认购价格,行权价格为5.00元,划出2000万股,作为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的股票来源(即管理层期权)。
“非流通股股东拿出的激励高管的那部分股票,应该属于国有资产,这部分股票的转让和行权价格按何种标准制定,尚未明确。”国资委官员表示。
这位官员认为,当前的市价并不适合作为参考指标,因为股改期间的市场价格,其实处于“非市场化”、“半市场化”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价值。
“这种捆绑模式其实还混淆了一个概念:股改对价是由非流通股向流通股赎买流通权价值的补偿,而股权激励不属于对价范畴,是所有股东激励高管的措施,其代价应该由所有股东来支出。”郑培敏认为。
《暂行办法》择机而出
显然,在股改征程过半之时,游戏规则需要更加完善。在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之后,国资委的意见,更令人焦盼。
本报记者了解到,由国务院国资委分配局牵头制定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意见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目前已完成了再次修订,几近尘埃落定。“《办法》已近完稿,只等择机而出。”国资委分配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辗转获得了一份最新修订的《办法》。《办法》共6章36条,对比的《试行办法》以及国资委之前的相关草案,在一些环节中,又有新的修订:
比如,《办法》第29条要求,授予激励对象的股权应根据任期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实施延期支付。授予的股票期权,在任职(或任期)期满后的行权比例不得低于授予总量的20%。授予的股票增值权,其行权所获得的现金收益需进入上市公司为激励对象开设的账户,账户中的现金收益应有不低于20%的部分至任职(或任期)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提取;授予的业绩股票或限制性股票,应将不低于20%的部分锁定至任职(或任期)期满后兑现。
另外,对于在股权激励计划有效期内,高级管理人员预期股权激励的收益水平,《办法》要求控制在其薪酬总水平的30%以内,这里的薪酬总水平,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及上市公司业绩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综合确定。
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办法》第19条中的规定,即在行权有效期内,按照可行权年度,若行权时的股票市场价高于授予价格的50%、60%、70%,则行权收益最高按上述比例结算。“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上市公司高管通过各种方式来抬高股票价格,达到高价行权的目的”,国资委有关人士认为,这条措施是在“堵漏洞”,预防高管通过操纵股票获益。
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按照第19条的规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在第一年行权的股价,最高不超过授予期权时价格的50%;第二年行权的空间,不超过授予时价格的60%;第三年不超过70%。这种界定最高行权收益比例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碍市场化激励的原则。
此外,《办法》还首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范围进行了界定:国家或国有企业(单位)作为出资人之一,国有投资份额(包括国家资本和国有法人资本)占被投资企业实收资本50%以上,或者虽未拥有多数股权,但对被投资公司拥有实际控制权的公司。
国资委人士对这种实际控制权的解读,是“能够支配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以此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益”。 不错,好的东西要放在好的合适的位置,建议你自己开一个新贴,
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报告。 原帖由 中集人 于 2006-3-25 13:23 发表
上小学时,老师经常告诉我们题目和内容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要跑题。
这里的题目是:“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请与中集无关的文章发到另外的贴里去,不要浪费网络资源,使论坛 ...
自从在同福客栈见到你。。。恰恰恰。。。就像那花儿开在我心里。。。恰恰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意思就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另:都似自机银,客气撒子嘛,不拥斜,不拥斜。)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06-3-25 23:27 编辑 ] 原帖由 meng-h 于 2006-3-25 22:58 发表
自从在同福客栈见到你。。。恰恰恰。。。就像那花儿开在我心里。。。恰恰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意思就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另:都似自机银,客气撒子嘛,不拥斜,不拥斜。)
这个贴子真是越来越热闹了,连同福客栈都出来了,轨道要偏出太阳系了。:*21*:
中集人你还是自己绕着地球转吧。别人爱上哪上哪吧 :cool:
[ 本帖最后由 安tares 于 2006-3-26 09:49 编辑 ] 原帖由 安tares 于 2006-3-26 09:38 发表
这个贴子真是越来越热闹了,连同福客栈都出来了,轨道要偏出太阳系了。:*21*:
中集人你还是自己绕着地球转吧。别人爱上哪上哪吧 :cool:
这些新马甲有意思。 我只是想说,这个贴子太长,新贴超过三贴才能显示。
[ 本帖最后由 zcywyy 于 2006-3-26 10:16 编辑 ] 谢谢分享 原帖由 zcywyy 于 2006-3-25 19:30 发表
不错,好的东西要放在好的合适的位置,建议你自己开一个新贴,
让更多人分享你的报告。
可以呀 以后你来发与题目相关的东西,来服务大家吧,我们都看你的,不要掉链子呀 ★中集06、07年每股盈利预测.txt
勝獅貨櫃(716.HK)最壞時期雖未过
原帖由 中集人 于 2006-3-26 12:19 发表可以呀 以后你来发与题目相关的东西,来服务大家吧,我们都看你的,不要掉链子呀
你的原来贴的那个论坛好象掉链子了。 原帖由 zcywyy 于 2006-3-26 15:22 发表
你的原来贴的那个论坛好象掉链子了。
你这个人真有意思,找不到主要的就找边角的,在那个论坛只是几个持有中集的B股股东叫我做分析的,具体他们为什么屏蔽游客,我就不知道了 。他们快乐基金认证人员通过固定IP还是可以浏览的,具体内容和我在这里发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了一些B股大股东的持仓分析而已。
中集还是有能人啊!
停牌停个3、4个星期,先挫一挫你们的锐气,等你们蹦达够了,我再出方案,到时还有力气反对不?对付哭闹的小孩用这种办法整治最灵。 到2005年12月底 : 只有基金景福(大成公司)持有293万股中集A其他基金基本空仓中集一股不留,2005年国内基金大玩中集过山车,从基金年报可以看出,都是低买高卖中集,2季度以后集体坚决抛空中集(好象是说好一起跑似的),但没有一家投资中集亏损的基金。
有人有会说:国内基金说老鼠目光短浅,但我们回头想想没有基金的参与,光靠QF和散户是根本不可能把股票做上去的,根本原因就是资金储备量!目前对于中集来说尽快让各国内基金了解中集,破除误会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在4季度得到了再次验证,我们在这里争吵是一点用也没有,公司业绩做不上去并不和基金深度沟通,股价依然如此。。。。。。。。 中集人好像又有“空”转“多”的倾向? //QQ流汗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