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容許犯錯才有進步 施永青 11/Aug/2006
按傳統的觀念,我們應努力去做正確的事,盡量不要犯錯,這套觀念不符合自然的演變,只是人類一廂情願,「自組織」的進步,其實是靠不斷犯錯;成功避免犯錯,結果就是停留在原有的模式,環境一變,就無法適應,最終被新環境淘汰。
這套理念的錯,是極其根本性的,因為知錯容易,知對難。我們知道某種做法不對,因為做了之後有壞後果。譬如,某種食物不宜吃,吃了會肚痛,但吃了不肚痛的食物不一定好,只不過壞後果一時未顯現吧了。
美國哲學家卡爾波普有一套理念叫做「證偽法」。與一般哲學家喜歡「證實」不一樣,他認為;我們只能知道甚麼是「偽」-不真實,但無法證明甚麼是真實的,因為所謂真實,只不過暫時未被發現有錯誤吧了。譬如人對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認識,就是不斷被證明是錯的。最初,我們以為天圓地方,藍天就像一隻碗蓋在平地上一樣。後來,人才發現,朝著一個方向直去,最終又回到原來的地方,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於是出現了地心學說。後來又發現,原來不是太陽圍著地球轉,而是地球圍著太陽轉,於是又有「日心說」。
但不久,人又發現銀河系,發現黑洞,又出現大爆炸學說。我們在認識上的每一項進步,都是發現以前錯了。
因此,人類的主要學習模式,就是知道甚麼是錯的;不容許犯錯的結果,就是沒有進步,永遠停留,學不到新的知識。
很多大機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以前成功過,對以前的成功產生了迷信,企圖把這套經驗固定下來,一路貫徹下去。於是引入類似I.S.O.900X之類的機制,把成功的經驗程序化、系統化,以防止機構的成員有機會獨斷獨行。結果,機構失去了靈活性,當環境改變時就無法適應,最終被淘汰,成功變成失敗之母。
「自組織」的特色是容許它的成員有一定的自主空間,可以在接觸環境時,自行決定如何自我調整作為回應。由於系統內有成員改變了做法,可能引來混亂,打破原有秩序,迫系統內的其他成員也作出適應,又再形成新秩序,這是「自組織」演進的主要模式。
西方要等到二十世紀末,才開始對「自組織」有初步的認識,至今仍主要停留在描述階段,未懂得如何自處,反而中國的老子早已提出一整套如何面對及適應「自組織」的理論。他把這套理論抽象地簡化成兩個字,就是「無為」。
上位者「無為」,下面才有機會犯錯,才有新接觸、新經驗、新知識,機構才會進步。一個太有為的領導,公司內只容他的旨意運行,其他人即使學到新知識,也沒有渠道讓新知識流通。所以大部分公司都是死在它老闆手裡,因為大部分老闆都不明白錯有錯著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