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4969|回复: 65

看书炒股有没有用?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发表于 2006-7-22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书炒股有没有用?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前方有雾 浏览:34969 回复:6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好书一本一本简单说     牧羊


第一本

日本蜡烛图技术  作者:斯提夫,尼森  丁圣元翻译

投机第一课,技术分析基础的基础,几乎是最好的k线理论书籍

要求精读,即使不能理解,最好把那些k线形态和含义背下来。这就如同我们小的时候学习需要背乘法表一样。但是要记住这只是开始,实际的使用远不是这些。不管你会不会使用,或者有没有用过你先背下来来再说,这为将来走到形态理论的时候和更加高级的趋势理论打下最坚实的基础。不少的朋友因为这一关过得不好,要么自己大量的实践,付出金钱和精力代价;要么等有所提高后返回头来再读。

理解方向:多空双方交战的含义,最后的收盘定胜负。为啥很多时候不能用于实战?你要思考这个问题,我理解的答案是:那只是一天的。可有些时候又可以用于实战,因为有的时候一天决胜负。尽管大多数情况不是这样的。

在说明一下,这是我认为的读书次序,只是说一些主要的,还有一些没谈到得大家都可以看看,主要看老外的,比如一些心理方面的,技巧方面的。国内的也有好的极少极少。我个人很推荐丁圣元先生翻译的书籍

第二本

期货技术分析  作者约翰.莫非

还是基础的基础

要求精读。在这本书里,可能很多都是陌生概念,别怕硬着头皮读下去。主要要全面地接受技术分析的基础知识。k线、形态、指标三者要求理解 。至于各种理论粗略点没多大关系的。这本书是经典技术基础,可能还要来回的看。有一位期货公司的操盘和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说:莫非的书你该读十遍。

  尽管等你走到很远的时候再来看这本书觉得很简单,但是起步还是要好好读。这就像一个大学生看加法很简单,但是他的起步也要从加法开始。

  理解方向:k线是一切的基础,指标是用来描述k线组合的,不是决定。千万别陷入指标例,技术指标具备辅助判断意义,不是决定。技术分析是一个概率或者是成功率,不具备短期预测意义,但是具备中长期预测意义。k线组合比单独的k线意义更大,如果你推理的话,那么中长期的趋势意义比形态更加大。各种理论都是从市场走势得来的,是对市场走势的描述和归纳,都有缺陷。很简单我们无法对市场进行完全归纳,因为市场在不断进行没有尽头。

第三本

还是基础

《证券分析〉作者:格雷厄姆

这本不用多说,作者是现代证券技术分析奠基人,也是股神巴菲特的老师。曾预言自己的得意学生巴菲特会让世界瞩目。

主要是了解各种证券基础专业知识。不论是技术分析还是基本分析这本书都是很好的,全面详实。很多东西需要很好透彻理解,当然有很多得到现在我也不是很懂,不敢妄加评判。不懂得那部分我用技术去弥补。我是建议不懂得暂且放着。

第四本  

股市晴雨表 作者:汉密尔顿

主要说证券总体走势反映国民经济,合理编制的指数相互应证,证券走势不可精确预测,但是中长期可以准确判断。

理解方向:证券走势不可精确预测,永远也不可能。证券的短期走势规律性很差,极难预测。长期规律性极强,很容易判断。而且证券走势长期上来说符合证券的基本面,合理编制的指数的走势反映大经济总体。这里一定要注意,看上去好像不可精确预测和准确判断是矛盾的。我们说准确判断指的是:一个范围。有点像量子力学,电子每一刻在那里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它围着原子核运转,而且还能知道大概的运转方式。这本书我很敬佩汉密尔顿和查尔斯.道的严谨。这一点是我们的很多名人出的书无法相比的。


第五本

道氏理论  作者:汉密尔顿和查尔斯.道和其他几个人合著

最初的趋势定义,也是最基础的趋势理论。波浪理论基本建立在其基础上,后来的趋势理论也建立其上

理解方向:长期趋势左右中级、中级趋势左右短期趋势;倒过来说就是:短期服从中期,中期服从长期,前提是没有转势。转势是有特征的。一定牢记这个转势特征,看上去很简单,有一天明白过来,就会明白道氏理论的伟大。对于一个交易者来说,尤其是纯技术操作者最为重要。读者本书一样要注意书中所说的牛熊转变的全部过程。这个转变过程极为经典,太重要,对于股票操作者尤其重要。

读书读到这里,可以轻松一下,多实践多看盘。这里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一点:任何理论任何技术都是有缺陷的,要回避这些缺陷,唯一没有缺陷的就是市场本身,所有的技术和理论都是从市场来的,这些技术和理论无非是能够让读者以最快的,最捷径走到市场的本身走势上。这会远远的超过自己亲自实践。

下面列一堆书,都是必读,可以精读,也可粗读

  波浪理论 作者:艾略特  

  波浪理论--市场行为关键 作者:罗伯特

来源于道氏理论。缺点就是极力想去预测走势,吃力不讨好。但是波浪理论确实提供一部分极为有用的趋势阶段和过程,这些是将来的细节部分。

  理解方向:走势在各个级别上基本相同。这个话说起来很不容易理解。比方一下:5分钟的走势图常常在日线上重演,同样日线的走势图也在分时上重演。我们可以把这个说成是证券的性格。这一点对于理解形态,趋势过程有着极大的帮助。走到精细的波浪分析地步,确实对判断趋势也有帮助,包含趋势的延续和转折。缺陷在墨非的书里都说到,哈哈重读墨非吧。

  混沌理论 作者 比尔。威廉斯

  主要是形态

  理解方向:形态无非是k线的组合。形态越大代表的意义越大,这在墨非的书里一样说到,有兴趣还是重读墨非。注意一点:形态在趋势过程中,受制于趋势。一样的形态在上升趋势和下跌趋势中得意义完全不同。千万不要认死理。如果认为哪种形态就该涨,哪种形态就该跌,对不起,可能要吃大亏的。

  

  江恩理论 作者 都是后来者总结的

时间周期大约知道就可以拉,反正我看不下去江恩。可是时间周期很多时候是有用的。不多说,因为每次说他我都被骂的狗头喷血。

   理解方向:周期有很多种,至于那一种好用很难说。大约掌握几点 1:数理周期  费氏数列 2:历法周期,年月日等等

3:证券本身周期 比方一下:有没有注意过证券走势的调整是有规律的,几乎一眼就看出来。

  这三本书我个人的观点都是细节。

第九本

股票作手回忆录 作者livremore

这是必读书也是精读书,可能以后还要来回的看。这本书是我的启蒙老师。斯坦利克罗用十几年来研究livremore,然后作出让世人瞩目的一单。

   

太精彩拉,无从说起。太伟大,我只能感叹。

理解方向:livermore 为何能做出来这样的成就?为何悲惨结局。我以为这是每一个一证券为生涯的人都要思考的。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当然livermore的技术存在缺陷(后来的斯坦利克罗弥补调这个缺陷)。livermore这本书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要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是:livermore感受到并实践了证券的真理,但是他却没有好好总结。如果是有心人,好好去考虑,别忘掉。也许一生都不会明白;也许有一天可能会明白过来,得来的真理是那样的简单。


第十本

专业投机原理 作者  斯博郎迪

技巧和基本分析  精读

我更多看重的是这本书的技术分析技巧

理解方向:斯博朗迪在竭力的追求安全性,用了很多的办法和技巧来保障盈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划线,简单实用。我建议按找他的办法多多划线,也许有一天,自己画出来的线自己都感叹划线的精准,还有更加神奇的划线,斯博朗迪没有说,但是你要长期画,也许找得到。但是切记不要迷恋,我是由时间就多画画,全当是乐趣。

第十一本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作者 livremore  翻译 丁圣元(丁老师翻译的好书真多)

  斯坦利克罗几乎把livremore的所有操盘记录能研究都研究了。这也一样值得我们研究。在这本书里,就是livremore 感觉到的证券真理的整个过程(我个人认为,只代表个人观点)。他知道这个东西的威力。但是我想可能是没有更加细致地总结。人类的文明和精华都是一代一代人留下的,他能为我们找到源头,已经太伟大!

  理解方向:为何当初的livremore会这样操作,这样操作的道理到底在哪里?为何斯坦利克罗对他的这样的操作如此的感兴趣。当然我要说,并不是说我们也找到这个原因就可以成就大事业,不是这个意思。毕竟很多时候需要勇气和才华。但是如果找到一定受益匪浅。

第十二本书

期货交易技术 作者 杰克 施瓦格

我觉得这是技术分析里最棒的图书,可谓技术分析的顶级,至今为止我还没到看过比这本书再好的技术分析图书(读书有限,不对请大家指出)。

理解方向:《股票大作手操盘术〉看得晕乎不要紧,这本书是《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一书的实战注解。精彩之处就是施瓦格的大量的操作实例,从开意思到,到最后的自觉执行,生动鲜明,简洁明了。一定要注意他为何说:错误的操作不见的盈利,正确的操作可能亏损。这一点极为重要。在这里会看到很多盈利最后变为亏损,但是有些操作是正确的(纯技术观点)。所以很怀疑不要把盈利变成亏损这句话。

第十三本

  克罗谈投资策略 作者 斯坦利克罗

这本书几乎是《道氏理论〉《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期货交易技术〉总结。但是书中却极少谈到具体的技术分析,谈得最多的还是livremore。为何说是总结,因为斯坦利克罗强调的是:趋势,并且是市场本身的趋势,也不是技术分析中的形态、k线、趋势线。。。。。的趋势,更不是我们主观臆断的趋势。是市场本身的力量造就的趋势。

  他研究了 livremore那样多年,得来的只有一个就是市场本身的趋势。

理解方向:第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这是为何?第二为何他敢于不看盘操作期货?到底为何?为何他能够持有期货多单5年?很多人都喜欢读这本书,却没有问这些问题。可能很多人认为他理解了趋势,没错是这样,但是还有更加深层的东西。他在整本书里都在表达这个东西,就是没有直接点出来,这可能就是他说的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吧。再回头看看《道氏理论〉,看看《股票大作手操盘术〉《期货加以技术〉我想能找到提示


13本书说完了,最后多说点,证券本身走势第一位 ,长期趋势是最好的走势表述者。所有的规则都是来自市场,不要变成规则爱好者、收集者。

  上面所说的所有书几乎都建立在图表技术上。至于基本分析基本没有涉及,基本技术的爱好者读书方向可能不是这些。这只是我认为相当重要的书,还有很多的书值得好好精读,很多论坛也有不少的好文章值得读。

  下面再给大家推荐基本我觉得是很好的书

   系统交易方法 作者 波涛

  很好的系统交易教材

  我做了一回庄  作者 八佰伴

  很精彩的期货实战典范,做期货的朋友我觉得必读,对于理解期货有很大的帮助

  短线的秘诀 作者

  短线交易秘诀 拉瑞 威廉姆斯

  很多的技巧,最感兴趣的观点是作者在最后指出的:短线的秘诀,就是把短线变成长线。哈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亚当理论  作者 好像是威尔德巴(不好意思想不起来了)。

也很不错的书,强调趋势

还有一些大师的作品 股神巴菲特 索洛斯的 等等都不错的

[ 本帖最后由 前方有雾 于 2006-7-22 13:1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大师书, 读懂大师思想 (连载1)

这次连载的是著名的美国"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 创刊20周年的纪念文章 '技术分析大师们', 分3次灌水.事先要说明的是, 由于原文是英文, 我个人翻译的原因, 质量不高, 请多包涵. 特别许多人名和书名不是很标准. 这文章不仅让我了解了技术分析一些历史, 并对我买什么书挺有帮助. 希望对那些和我当初一样不知到底看那些书好的朋友有所帮助. 当然, 也可以算为长阳做点促销吧.
纪念技术分析师从道到茨威格技术分析的大师们一次市场图表分析历史的非随机漫步大卫.潘
    许多年前,一个诗人朋友正在编辑一本现代诗集。他说:“一半的美国诗人会不高兴因为这诗集。当然,另一半就是那些被收入这诗集的诗人。……”当着手突显这些对技术分析领域有杰出贡献,《股票和商品》所称作 “技术分析大师” 的分析师的时候,我陷入同样的情绪。
    在许多方面,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名单 - 特别是那些新近的分析师,他们的分析方法还没有广泛传播。那些没有名列顶尖20位的技术分析大师全是我们的责任,比如高产的汤姆.多希, 敏锐的琳达.布雷福德.莱可, 指标创立人杜沙.钱德。另外一些,如杰克.施瓦格的《金融怪杰》中的怪杰们更适合称作交易大师,所以不在我们的名单上。还有一些其他的,如理查.夏巴克被大家记得更多的是因为他是罗伯特. 爱德华的妻舅。(爱德华接管了夏巴克的市场研究公司在后者在1935年突然逝世后。)
    我们对技术分析领域的伟大思想家的纪念是为了庆祝《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创刊20周年。从我们最早的评论“使用HP-12C和其他金融计算器的简易教程”到目前包含精巧的计算机程序的“交易者诀窍”专栏,没有其他刊物有《股票和商品》做的长久,不管是技术分析的应用还是理论。
    《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出版人杰克.哈特森在1983年介绍了TRIX (3倍指数平滑摆动指标)。 在1986年理查.威可夫交易方法通过《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重新为世人认识。而约翰.布林格,杰克.施瓦格,维克多.斯波朗迪都现身1993年《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的访谈录。从那以后9年不到一点的证券市场的牛市中,《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总是能提供技术工具来最小化风险和最大化利润,有新指标(象约翰.埃乐的MESA适应移动平均),新方法(如季节时机选择),或者新资产分类(比如单一股票期货)。
    那么,在2002这些将让我们去哪儿?让我们感激!感谢所有订户,撰稿人,和读者,正是他们的付出,努力,和兴趣使《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走过这20年。感谢所有这些在20年中为《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工作过的员工。然而,我们最要感激的是,那些挑战传统的新闻报人,会计师,工程师,和另外一些人,他们第一个起来反对传统随机市场理念 - 市场是随机的,所以不存在理性分析方法的可能。
    下面是我们这些怀疑主义者,学者,和天才的名单,谨表我们对真正的技术分析大师们的一点敬意。
大师查尔斯.亨利.道 (1850-1902) Charles Henry Dow
风格:经典的图表分析家职业:报人,《华尔街日报》创始人。新闻评论家及市场评论家。
必读著作:道通过《华尔街日报》评论专栏阐述自己的道氏理论。萨谬尔.尼尔森收集了其中一些并以道氏理论的标题发表在《股票投机ABC》的一书内。
为什么大家喜欢他:道.琼斯平均指数的发明者,道氏理论提供了通过历史价格形态预测未来股市状况的一种方法。他的合伙人爱德华.琼斯评价说:“他是一个真相和用来传播真相途径的永不停止的追寻者。他毫不动摇的诚实,庞大的事业,不掺杂质的正直,和完美的家庭生活。”
他的观点:“政客经过适当的观察经常令人失望;思想经过正确理解却很少会这样。”
拉尔夫.内尔森.艾略特 (1871-1948) R.N. (Ralph Nelson) Elliott
风格:艾略特波浪理论和分析职业:尼加拉瓜总会计师在该国受美国控制时。在恶性贫血病后60多岁时开始对股票市场感兴趣。
必读著作:自然法则(1946)
为什么大家喜欢他:发展一种最全面的系统方法来理解市场行为。他的追随者已经把艾略特波浪理论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甚至流行文化领域。
他的观点:“没有真理象宇宙由某种法则控制更被广泛认可。没有法则,只有混乱。混乱意味什么都不是。”
威廉.呆伯特.甘 (1878-1955) W.D. (William Delbert) Gann
风格:对应价格的时间数学交易分析。
职业:股票经纪人和作者。
必读:股票报价机的真相;如何在商品交易中赚钱;华尔街45年;新股票趋势检测器。
为什么大家喜欢他:除了可靠预测市场的数学技巧,他的报价机阅读技巧和专注于少量种类股票的获利能力同样引人注目。
他的观点:“时代和环境在变化,你必须学会和他们同步变化。而人的本性却没有改变,这就是历史重演和股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走出相似运动的原因。”
亚瑟.A.美林 (1906- ) Arthur A. Merrill
风格:集周期,波浪和道氏理论的图表分析家。
职业:曾是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和经理,后成为注册市场分析师。
必读著作:华尔街的价格行为;过滤的波浪,基本原理。
为什么大家喜欢他:被誉为“技术分析界第一公民”,美林有力帮助《股票和商品技术分析》渡过成长期。作为多产作者,他的文章跨度很广,从市场情绪到期权再到交易量分析。然而,他早通过他的通讯服务 《技术趋势》赢得众多追随者。他介绍他们了解市场周期,多空比率,波动,和趋势等。
他的观点:“市场行为是有倾向的。某个时候,市场较牛气;另个时间,市场又会偏向下行。股票市场的偏向意味着该方向可能性较大,但并不是必然这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偏向并不明显。”
理查.威可夫 (1873-1934) Richard Wyckoff
风格:综合柱状图,点数图,和波浪的图表分析家。
职业:15岁开始作股市内传递消息的小弟,在25岁拥有自己的股票经纪事务所。
必读著作:我如何投资股票和债券;40年华尔街投机和冒险;股市技巧(或图表分析股市:威可夫方法,哈特森编)。
为什么大家喜欢他:许多威可夫的基本理念已经成为技术分析的事实标准:收集/派发概念和价量关系与股价运动的联系等等。
观点:“一个人在购买股票,债券,或商品前经过理智分析和预计,他是在投机。否则,他是在赌博。”

学习大师书, 读懂大师思想(连载2) - 英雄篇

继续昨天的话题, 今天是看英雄, 学英雄
小理查.阿姆斯Arms, Jr., Richard
广泛使用的TRIN指标的发明人,并设计了许多其他指标,如等量图,运动的难易度,和交易量调整的移动平均。他强调交易量的重要性当分析价格运动时。
约翰.布林格Bollinger, John
布林带和许多波动性,交易量指标设计者,布林格从70年代末开始投入面向计算机的市场分析。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注册市场分析师(CMT)。可以通过《布林线》或他的研讨会和讲座的录象了解他的分析方法。
理查.丹尼斯和威廉.艾可哈得Richard Dennis and William Eckhardt
最接近实时 “交易场所”, 丹尼斯和艾可哈得合作证明了投机交易能力是可以传授的。作为功成名就的交易员,他们却因为是“海龟”的创始人被人们一直记住。“海龟”重新激发了新一代交易员的顺着趋势交易风格。
罗伯特.爱德华和约翰.马吉Robert D. Edwards and John Magee
爱德华和马吉是最著名的技术分析书籍《股票趋势的技术分析》的作者。这书不仅重点说明了最常见的图表形态,而且通过1940年代市场的牛市,熊市周期的演绎清晰阐明了道氏理论。
劳伦斯.麦克米兰Lawrence McMillan
全球最出色的期权交易员和分析家,并把教育交易员看作工作的重要部分。麦克米兰的《麦克米兰谈期权》和《期权作战略投资》两书是准期权交易员的主要教课书。
约翰.墨菲John Murphy
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典藏。这位多产的技术分析家为新手和老手都写了许多合适的教材。墨菲在交叉市场方面的分析至今独领风骚。
威廉.奥尼尔William O’Neil
《投资者商业日报》的创始人和《如何在股市赚钱》的作者,并且是创业资本主义的极力鼓吹手。奥尼尔已帮助数不清的投资者和交易员学会如何有效评估一个公司的基本面并同时考察价格图表和形态。没有哪个人在提倡同时使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上比奥尼尔做的多了。
小罗伯特.普莱切特Robert Prechter Jr.
带传奇色彩的交易员保罗.图德称普莱切特 “终极市场机会主义者的冠军。“普莱切特在保持,拓展,和推广艾略特波浪理论解释市场行为方面比任何一个还健在的人做得多。他的最新的作品《征服崩溃的市场》可能是艾略特理论的最新应用。
马丁.普林格Martin Pring
另一位非常重视投资教育的技术分析家。普林格是主要的技术分析入门书《技术分析精解》的作者。他的热情,动听的声音还可以在技术分析的教育光盘和录象中经常听到。
杰克.施瓦格Jack Schwager
除了他颇有价值的《期货市场完全指导》外,施瓦格最为人知的是著名交易员访谈录《金融怪杰》系列的编辑。
范.撒普和亚历山大.艾尔得Van K. Tharp and Alexander Elder
迟早, 所有技术交易结果都是心理的综合反应。在探索盈利或亏损的心理特征方面,没有人比撒普和艾尔得做的更多了。撒普的《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和艾尔得的《交易为生》是所有想在金融方面最具心理挑战的领域取的成功的人士的必读课本。
小韦尔斯.王尔德J. Welles Wilder
工程师,地产发展商,再成为技术分析师。王尔德以设计了许多在市场上广为使用的技术指标而闻名,从平均真实幅度(ATR)到抛物线时间价格系统再有相对强度指数(RSI)。他的第一本著作《技术交易新概念》一直是股票和期货市场交易者的重要参考书目。
马丁.茨威格Martin Zweig
茨威格是在1970年代通货膨胀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杰出的交易员和市场分析大师。他为投资大众带来了一系列市场指标,如买卖比率,百分之四模型而得名。

学习大师书,读懂大师思想(结束篇 -推荐书目〕

这是推荐书目,具体作者情况请参考前面两个贴。其中有中文对照的是有中文版本的,没有的表示还没有中文版本。当然,这是我目前了解的情况,如有错误或遗漏请大家指正和补充。
推荐阅读
Arms, Jr., Richard [1989].The Arms Index (TRIN), Dow Jones Irwin._ [1996].
Trading Without Fear, John Wiley & Sons.国内版本:《股市无敌》 清华大学出版社
Bollinger, John [2001]. Bollinger On Bollinger Bands, McGraw-Hill.国内版本:《布林线》 百家出版社
Eckhardt, William [1994]. “The c-Test,”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S & COMMODITIES, Volume12: May.Edwards, D.Robert, and John Magee [1997]
7th ed. Technical Analysis of Stock Trends, John Magee Co.国内版本:《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东方出版社Elder, Alexander [1993].
Trading For A Living, John Wiley & Sons.Frost, A.J., and Robert Prechter [1985]. Elliott Wave Principle, New Classics Library.国内版本:《艾略特波浪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Gann, W.D. [1976]. The Truth Of The Stock Tape, Lambert-Gann Publishing Co._ [1976].
45 years In Wall Street, Lambert-Gann Publishing Co.国内版本:《江恩: 华尔街45年》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Hutson, Jack K., David H. Weis, and Craig F. Schroder [1991].
Charting The Stock Market: The Wyckoff Method, Technical Analysis.McMillan, Lawrence G. [1996].
McMillan On Options, John Wiley & Sons._ [2002].
Options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 4th ed., Simon & Schuster/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Merrill, Arthur [1984].
Behavior Of Prices On Wall Street, The Analysis Press.Murphy, John J. [1986].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utures Markets,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国内版本:《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地震出版社_ [1999].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国内版本:《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上海人民出版社_ [1991].
Intermarket Technical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_ [1997].
The Visual Investor, John Wiley & Sons.Nelson, S.A. [1964].
The ABC Of Stock Speculation, Fraser Publishing Co.O’Neil, William J. [1988].
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 McGraw-Hill.国内版本:《笑傲股市》 工商出版社
Prechter, Robert R., Jr., ed. [1994].
R.N.Elliott’s Masterworks: The Definitive Collection, New Classic Library.国内版本:《艾略特名著集》 机械工业出版社
Pring, Martin J. [1985].
Technical Analysis Explained, McGraw-Hill Book Co.国内版本:《技术分析精解》 经济科学出版社Schwager, Jack D. [1984].
A Complete Guide To The Futures Markets, John Wiley & Sons._ [1989].
The Market Wizards,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ance/Simon & Schuster.国内版本:《华尔街操盘高手》_ [1992].
The New Market Wizards: Conversations With America’s Top Traders, HarperBusiness.国内版本:《华尔街点金人》 西苑出版社
Schwager, Jack D. [1996]. Schwager On Futures: Technical Analysis, John Wiley & Sons.国内版本:《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
Tharp, Van K. [1999]. Trade Your Way To Financial Freedom, McGraw-Hill.国内版本:《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机械工业出版社
Wilder, J. Welles [1978]. New Concepts In Technical Trading Systems, Trend Research.Zweig, Martin [1994]. Winning On Wall Street, Warner Books, Inc.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本好书说起     金融帝国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通往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这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至少我这么认为。本书有可能使你的炒股理念有一个根本的改变!
    最早发现这本书是在学习中心看到“金融悖论”的一贴文章,他是否定本书的一些观点。当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有意思的是,似乎感觉到他否定的东西,正是我多年积攒下来的信仰。当然和他的辩论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不过真的很感激他让我知道了一本好书。与其说帮我找到了一本好书,不如说帮我找到了我自己!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总是喜欢思考那些大家不愿意思考,或者说成为共识的问题。我从14岁开始炒股,现在已经有8年的股龄。到目前为止,我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绩,相反可以说是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挫折。在所有阶段,所有理念上都亏损过钱。我甚至可以说是,我是市场上最最糟糕的投资者。我想与众不同,但又无法彻底坚持。结果就是大家获利的时候我亏损;而该我的理念大获其利的时候,我却像市场投向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结果就是大家亏损的时候,我亏损的不比大家少。哈哈,也许这些就是我在股市上最大的财富,也是唯一的财富。很多我知道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很多股民还在不断的尝试。。。。。。对了,要说还有一点挫折是我没有经历过的。那就是被市场淘汰的挫折。我曾经都是满仓,在30元持有600065;在15元持有600788;在15元持有600745。结果都是在亏损50%左右的时候,斩仓割肉出局。我是股市的幸运儿,我相信没有经历过这些的股民将来或早或晚都是要经历的。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大师级的炒家都有不止一次的破产纪录。我感谢上帝的恩宠,没有让我破产就能学到这些宝贵的东西。我知道如果我在23岁破产的话,再回到股市应该至少应该32岁了、甚至再也没有勇气回来了。
    直到现在我也不认为,我比大家的技术有什么地方更强。也许我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对股市本质根本认识上的东西。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用巨大挫折换来的经验。但是我知道,除非大家经历过,否则也不可能真正的理解。
    最近我发现在论坛上我能“插的上话”的话题已经很少。而我如果再发贴似乎也是简单的重复,甚至根本也不可能在简单的问题上和大家达成共识。即使这样,我还是要系统的说一下我的理念。也许有一天大家会想起,现在不屑一顾的这篇文章。

第一个问题:圣杯在哪里?
    “只有少数人知道去哪里寻找,因为答案在他们最不可能想到的地方。”我深深的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知道似乎大家从本质上已经错了。这样即使有再好的技术,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也许真正圣杯的样子,和大家想象的截然不同!
     我有一贴《股市能够精确预测吗?》。其中像表达的观点不外乎就是:1,股市上的任何预测都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性;2,对于一个人来讲,也许更多的时候是不能对股市进行精确预测的。最终的结论是:股市上不可能依靠纯预测来实现全部交易!因为你有看不懂行情的时候,但是你又不能停止买入和止损。止损并不等于预测未来股市会继续下跌。既然股市不能被100%的正确预测,那么更多的经历应该放在(反复)认错机制上!结果回贴中有位朋友,指出“台湾彩票”有人都成功的进行预测,并使发行者感到尴尬。哈哈,我无言以对!
     也许历史上太多太多的人才,都把毕生的经历浪费在预测行情,提高准确率上面了。但有谁成功了??也许有这么一两个具有争议的人物成功了,但你真的能成为他们吗?以前我也想过发现一种大众没有想到的方法,使自己在股市上具有较高的正确率。哈哈,前两天看到一贴终于让我坚信一个简单的道理:我能想到的东西,前人肯定比我更早、更系统的想过了。那个朋友,指出昨天涨停股票末尾买盘的数字和大涨前的涨停股票末尾买盘的数字具有相似性(好像很多都是“4”),所以后市看涨。我并无意评价这种方法,只是明白我自己没有如此的细心。即使我的想法再奇特,估计也会被前人思考过。
    我没有否认预测的价值,只是承认了股市不确定性的必然性。为什么很多人在股市中不断的亏损,但就不肯承认股市的不确定性呢?也许承认了这一点,就等于承认了发生亏损的必然性。无论你如何避免亏损,他都是会发生的!!也许合理的亏损不应该避免。懂得止损的人,也都在执行止损以后不停的反省错误,找到避免止损(错误)发生的方法。结果很多人就在两个绝对相反的概念上像钟摆一样,一个轮回后又回到起点。
    也许在尝试了上百年的寻找都没有结果的情况下。换一个方向,换一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圣杯到底在哪里?我相信如果有一种能够精确预测行情的方法摆在你面前,你肯定会拼命学习。事实上圣杯在你最不肯相信的地方!!你肯定见过他,但肯定对他不屑一顾!

第二个问题:市场的样子
    市场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市场的样子就象是云彩。不同的观察者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又不存在对错的问题。记得有一个心理学的测试。将墨水随机的泼在一张纸上,让被测试者说出纸上的图形是什么?结果每一个人说出不同的结论,有一个测试者居然发怒的抗议,为什么给我看这么下流的东西。其实纸上的东西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察者脑子里有什么。记得我们这里的一座山上有一块石头叫“将军车”(形态像一辆汽车)。这个名字肯定是最近才有的,古人是没有见过汽车的。
    投资者和股市的关系,有点像一个成语“盲人摸象”。其实投资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我们无法全面的认识股市,也许全面的股市就像泼在纸上的墨一样什么都不是。事实上股市中的“真理”都有绝对的对称性:贪婪与恐惧;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事实上,股市不存在单项的绝对真理!就像现在还找不到磁单极,S极和N极是不可分的一样。我并不是说股市是完全随机的,但至少是混沌的。
    前几天看到一贴《走势必然遵循的规律》内容很简单,就是:1,股票价格会沿着平均线上下波动,低于平均线必然上涨,高于平均线必然下跌;2,当股票上涨或下跌速度变慢说明要出现拐点了。事实上,我承认这种现象经常出现,但是和我的信念相违背。请注意,是我的信念而不是股市的真理!我是做趋势的,我看到更多的是:股价沿着均线大幅度的上涨或下跌。也许这位朋友是做整理的,所以眼中的市场就是股价沿着均线上下波动。还有速度变慢意味着出现转折点,我可以找出更多运行速度变快出现转折点的事例,甚至可以找到先变缓慢再变快速的趋势运行(比如2001年6月的暴跌)。那么我们到底谁对呢?哈哈,没有对错啦。只不过他从前面看到大象的鼻子;而我从后面看到大象的屁股。并且任何角度都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大象!(如果全面的看,均线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这告诉我们,我们对市场的认识只是自己的信念,和市场的事实无关!既然这样,我们出错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啦。我们的信念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别误会,我们错误的信念,正是我们获利的唯一法宝。
    我的意思是说,市场是什么样子不重要,我们的盈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市场信念!坚持我们的信念!!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认为市场是什么样子的,市场就是什么样子的!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市场是一个制造牺牲品的有生命实体。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么着句话对于你来说就是真的。也许你认为市场是改变穷人命运最好的场所,这句话也可能变成事实。
    其实我们交易的不是市场本身,而是交易的自己的信念。虽然这种信念不是很完美。但我还要说,具有一致性的信念要比根本没有信念好得多!否则市场就会通过你的灵魂,将你带进泥潭(这一点我们后面讨论)。信念可以带来必然的亏损,但也可以带来必然的盈利!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必然的盈利和必然的亏损那一个更大!
    知识的发展更多的来自于我们的理论去努力发现错误,而不是去证明这些理论。如我们越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在市场上就越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事实上,我们总是想得到的更多,避免更多的成本。结果我们失去的就越多,得到的就越少。

第三个问题:圣杯的启示
    我们不要总想着做一个精明的小偷,还是作一个光明正大的商人吧。我们来到这个股市,已经是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至少这种劳动不等于常理上的劳动)。那么我们再抱着不想承担任何的付出,就想获得巨大的利润。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对商人来讲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有一点会计常识的人都能明白。即使这个商人什么都不做(员工替他工作),那么收入减去支出后的利润也是合理合法的属于他。对于小偷来说,利润就是完全来自没有成本的收入。不知道小偷得手过10次、20次以后,下一笔是否还能得手?如果万一失手,代价又是什么呢?一个不甘心承认亏损必然性的股民,是否有点像一个小偷?
    这样类似的例子我说得太多了,还是言归正传说圣杯吧。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圣杯的喻意时,就能够知道在市场中赚钱的秘密了。
    一个圣杯的故事:上帝和撒旦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那个圣杯就被一些中立的天使放在冲突两方的正中。因此这个圣杯代表了一对对立方之间的精神上的通道,比如说利润和损失。生命从利润和损失之间的中间位置出发,即不畏惧亏损也不期望利润。生命就是生命,就好像胜杯所象征的那样。然而,当人类逐渐发展了自我意识后,恐惧和贪婪也就同样的出现。。。。。。
    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好的和罪恶的结果。因此生活中每个举动都会有正面的和负面的结果,这就是利润和损失吧。我们能做的最多就是两者都接受,同时学会走向光明的一面。要想既能接受正面的结果,又能接受负面结果。你需要找到内心中一个这样做到的一个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有利位置来说,输和赢的机会均等。
    圣杯这个词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所以上面大多是书上的原话。我想说的就是:圣杯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能够使人战无不胜的法宝。而是在亏损和利润之间;贪婪和恐惧之间等,在心灵上找到的平衡点。当你能够正确的看待盈利和亏损的时候,你的投资理念将上一个台阶。
    心灵上的平衡点,也许大家看似很简单。可是我说一句实话,要达到这种无欲的心平气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许人的本能就希望超越和优化,但事实上的结果就形成了钟摆。。。。。。

第四个问题:找到每笔盈亏的根本原因
    我希望大家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判断(操作)的差异来自于信念的差异!只要判断(操作)忠实的遵循了信念,那么无论如何判断(操作)无罪!!没有信念的判断,根本就是市场走势影响下的产物。这样灵魂将把你带入泥潭。遗憾的是:大多数股民把判断的正确与否看得太重了,反而从来没有自己的信念!或者说没有一致性的信念!
    举一个例子:某股民在01年8月的1900点附近抄底。结果不用我多说。那么这种亏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大家会说这是绝对的错误,这种错误是由判断失误决定的!可我不想评价判断正确与否的本身,我想分析决定这种判断的信念是否正确?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事后看来荒唐的亏损=判断的错误=必须找出原因下次避免。我没有说错吧?
    而我的思维方式是:亏损是由判断决定的,既然亏损了我们就要分析。首先我考虑,这个判断是否忠实的遵循了自己的信念。如果不是,那么真的不可原谅了。要不下次必须忠实的遵循信念,要不就离开股市吧。如果确实遵循了自己的信念,那么判断(操作本身)没有错。这时我们来看看是否是信念错了!!
    也许大家现在还不明白这种信念指的是什么?信念可以是很复杂的,但是再复杂也是由众多对立因素的取舍组合而成。比如核心的思路就是趋势和整理的取舍。看来做这笔交易的人肯定是抱有整理思路的抄底行为。这时做一个选择:抄底思路是否放弃?
    很多股民这时肯定不负责任的放弃抄底思路,但是他没有想过过去2年这种思路给他带来多少令人羡慕的利润!!如果告诉他这样必须放弃过去2年的抄底利润,同时趋势思路可能让他以前每次获利的时候都变成可能的亏损。这时他肯定不知所措!!事实上任何一种思路都有利弊两面,就像硬币的正反一样是分割不开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有用的话就有一句:不要用单笔的盈亏衡量自己的理念,而要从大尺度看待长期的利弊!也许太多的股民不甘心形成一致性的信念,来付出必然的成本。他们总是想得到所有有利的方面,从而非要形成一种钟摆的信念,来紧贴市场的走势。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后紧贴市场罢了!

第五个问题:钟摆的信念。
    所谓钟摆就是在两个方向摇摆不定,我们将没有一致性信念的投资者成为钟摆的信念。就是说通过自己精确的预测和判断来调整自己的信念(其实根本没有信念,只是调整操作罢了)。
    人的本能是改正错误的,坚持正确的!人们都学习成功者,没有学习失败者的(就是学习也是学习如何避免失败)。这个话题我在论坛上说过太多次了,这里也说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了。《狼来了》的故事说明错误的判断会被大众抛弃。这不是个人的特性,而是人类集体的本性。否则为什么第三次狼真的来了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赶过去呢?
    股市中的所谓真理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贪婪和恐惧;敏感与迟钝;趋势与整理。。。。。。其实任何成对的一个极端都能在股市上有产生价值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成对”了。股市运作的原理就是根据人们思维的连贯性和学习成功者的本性来使股民亏损的。当一个股民吃到甜头的时候,更多的股民会效仿学习;当更多的股民持到甜头的时候,会有更多更多的股民仿效学习的。。。。。。然后这种能在过去使股民持到甜头的信念,将会给股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股市这个老师总是成功的教会股民学生一些可怕的东西!!
    牛市中市场教会股民逢调整吸纳的多头理念;熊市中市场教会股民逢反弹出货的空头理念;平衡市中市场教会股民高抛底吸的整理思路!哈哈,当平衡市(箱体)走势确立的时候,就是突破之时!当大多数股民学会的时候,市场会通杀大多数的股民!
    现在有股民拿6。8行情和9。14行情、6。24行情对比,得出应该逢高减镑的结论。其实这个结论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这些股民在上述行情中都逢高卖出了。即使这次错了,我也要说他是一个有信念的股民,值得学习。如果前几次没有卖出,即使这次对了。他也是钟摆信念的投资者,早晚会给他重大打击的!事实上,通过前几次反弹后创新低的经验。越来越多的股民加入反弹行情的思维方式中来!
    也许很多人觉得很高兴。觉得看到了上面的分析,就认为能够找到不形成一致性信念的法宝。既然大家都学习成功者,我学习失败者。从而形成另一种钟摆的信念,这是和市场合拍的钟摆信念呀。就好像前两次放羊娃喊狼来了的时候我不去,第三次大家都不去时我自己去不就能够战无不胜了吗?
    其实这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是你如何知道放养娃头一次就不可能是实话吗?比如根据2000年后三次跌破2000点的经验,下次大牛市经过长期上扬后出现大幅度的回调时。放心大胆不抛出筹码,甚至逢低吸纳。。。。。。结果不幸的是,97年5月的走势发生了!我始终认为9。14行情没有演化成行情,并不等于不可能演化出行情!2000年第一次跌破2000点没能形成头部,不等于没有可能形成头部。


第6个问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代表没有可能发生。
    也许很多股民根本不信服我上面的观点。认为是我的水平不够,如果有足够的水平是可以精确的预测出市场的走势的!
    其实股民通常容易产生事后合理性的错觉。股市可以“所以-因为”,但从来不会“因为-所以”。这是由非线性的特征决等的:一个结果可以找到一个原因,但一个原因可能出现多种结果。事后能够将其合理,并不代表事先能够预测!
    混沌理论中的分形、反馈环。。。。。。我不想多说,书上都有。其实这是很古老的话题,爱因斯坦和量子理论的众多创始人争论的“猫的悖论”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现实能够因起点微小差异而使得结果差异巨大,这就是矢之毫厘差之千里的道理。庄家有的时候就是起到给行情点火的作用,然后市场因为上涨,所以上涨;再因为上涨,再所以上涨。。。。。。
    假设五年甚至是十年以后,上证指数涨到了3000点。再假设998点是最终的底部,那么你会觉得998点股票如此便宜,为什么大家不购买的??以前牛市中的股民不理解1047点股票已经很低了,为什么股民还有踏空的呢?你会觉得998点成为最终的底部是那么的有道理。但事实上,如果大盘在1259点、1187点、甚至是700点见底,事后你都会有同样的感觉!!
    股市的分析方法有无数种,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有无数种。总有一种让你惊叹市场是如此的有规律。。。。。。但这种方法下次具有再现性吗?我想肯定不具备,否则股市波动早就能精确的计算了。
    别误会,我并不是说股市完全不能够预测,只是不能精确的预测。提高自己的分析(预测)水平,可以使得盈利变得更多!!!但是只是数量上的差异,没有任何人能够只靠精确预测来长期获利的!止损不是只在看得懂行情(下跌)的前提下才应该执行的!

第七个问题:本能对操作的影响
    为什么说是人的本能将自己带入泥潭?专家的实盘操作比不上大猩猩投石子决定买卖的奥秘是什么呢?
    人往往是不理智的,不客观的。比如:每亏损一个单位的资金,对人的打击的程度是不同的。这里的打击是指心理上的难受程度。买入一只股票深度套牢亏损10万元,要比连续亏损10次一万元的打击小得多。即使这些亏损的总数相等,但是还是会存在心理上的差异。这个原理可能跟超市最后结账更能激发顾客购物冲动的原理一样!
       如果连续亏损,那么对人心理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也许是因为人本能想逃避亏损,在亏损无法逃避的时候。宁愿去被动亏损,也不愿主动的去亏损!这就使人本能的追求更多的获利次数,更好的降低亏损次数的原因。
    其实把人们习惯的操作方法反过来,就是良好的获利方法。只不过这种违背本能的操作,很容易受到自身的排斥,甚至环境的压力!
    比如,常人在牛市末期每逢大盘调整都抄底买入(接近)最低点的股票,然后等到有利润的时候抛出获利。接近最低点的股票通常不可能立即走出快速的主升浪,你可以看看历史上井喷上涨的股票有多少是从最低点展开的?当然如果抄底后继续下跌,即使亏损也不抛出,市场总会让其通过等待而获利出局的(浪费了大牛市的机会成本)。一次、两次、三次小的利润使投资者很有成就感,并且屡试不爽!最后熊市来了,投资者被一网打尽。这时也绝对不抛,被动亏损。
    那么反过来如何?在熊市末期(比如现在)中每次(够级别的)反弹都高位买入接近最高点的股票,获利不走。你可以看看5。19行情启动前,接近最高点的股票后面如何运行?当然市场很可能继续下跌,没关系亏一点咱们出来。即使后面大盘再暴跌,和你也没有关系。一次、两次、三次小的亏损,xxxxxxxxxxxxxxxxxx,但不气馁。我们相信牛市早晚会来。。。。。。当牛市来了的时候,我们任其发展,决不抛出!被动盈大利!
    理论上讲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象一下xxxxxxxxxxxxx应该用什么形容当时投资者的心态??
    前者不可能想如何规避几次小的利润;但是后者不可能不想小的亏损如果不出现有多好!甚至获利抛出有多妙!
    前者可以在太太面前炫耀一下,吹吹牛x;后者太太很可能和他打离婚!(也许从头开始就套死了的还能原谅,这样亏损除非脑子有病)
    前者以为自己找到了投机法宝,股市就是摇钱树;后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到最后下单敲键盘的时候,可能手会颤抖、心会哆嗦。
    前者看到股市下跌会欣喜若狂;后者看到股市上涨可能想去撞墙(害怕再一次亏损)
    前者的方法,可能刚入市的股民马上就可以本能的想到;后者的方法,入市10年的股民也没有尝试过!(除了这种方法,其他方法可能都尝试过了)
    前者亏损了使得大家同情;后者亏损了使得大家嘲笑。(没有人会嘲笑,持有套牢股票直到退市的投资者)
    前者亏损的血本无归了,可以在论坛上发泄指责上市公司造假;后这亏损了害怕别人知道。怕别人说自己脑子有病,怕别人说自己为什么获利不走??这是熊市呀!!!!
    。。。。。。。。。。。。。。。
    不说了,大家没有经历过,肯定不理解!要不然从现在开始试试看?我从9。14行情就开始撒网,你现在撒网肯定比我占便宜,哈哈。998点是不是底部没关系,只要你认为它是底部,他就有可能是底部。不是的话,记得别死人,一定出来!
    大亏损是由很多小利润带来的隐患形成的,大利润也只能由众多小亏损培养出来的。我不相信庄家能一次性的把股民骗在最高点买入,上轮牛市没给股民小利润的科技股、强庄股,涨到大家害怕的高位,最后只能跳水出货。我也不相信股民能够一次性的买在熊市的最低点,并且获利不抛、长线持股!
    希望上面的笑话能够引起大家的深思!哈哈,不开玩笑,我就是这么做的。当然没有让大家模仿的意思,我知道大多数人也做不到!对了,提醒大家一下:此方法用父母储蓄炒股票的人切忌使用;结婚成家有太太的人切忌使用。否则你会知道什么是炒股的代价,哈哈。如果是从小缺心眼、少智慧、执著、能够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快乐单身汉,可以考虑试试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哪些书籍帮助最大

小鸡炖蘑菇

  首先我觉得要厘清的是,投资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业与行为,每个人适合的成长道路不同,其投资方法、投资理念是其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的自然延伸,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书籍。每个人在选择投资书籍的时候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适应自己已有观念或者适应自己思维模式的那些内容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不同的学生因为其基本情况不同,尽管采用完全相同的学习方法,其考试成绩可能大相径庭。依此类推,同一本投资书籍对于不同的人意义不太一样。
    无论如何,多看各方面的书会对投资人形成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也有利于从多方面看待市场。


关于投资书籍呢,首先说说技术分析。技术分析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其实它是一种工具,效果的好坏要看是什么人来用。多数人的技术分析能力处在似是而非的层次,自然效果不会好。我的一些分析高手朋友的确能够仅从技术分析上获利不少。以个人体会,技术上的感觉与宏观、行业、公司的结合判断要好于单一的基本分析,总体上可以降低投资成本或者及早规避大盘风险,提高投资收益。技术上建议大家看这样几本书: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约翰*莫非):图形走势与技术指标的严格性与应用的一致性是技术分析效果的重要基础。书里面对很多走势和技术指标作出了完整的定义,基本上是标准的规范了。
《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郎迪):给我印象深刻的有几点,首先就是用统计规律判断市场走势的可能性,有独创精神;二是关于趋势线的画法,与我们看到的随便画的可不一样;三是关于突破的定义,2B法则等等。但是其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分析比较一般,可以不看。
《混沌操作法》(比尔*威廉):股价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行进,这句话很有哲理。当然其独创性在于如何从股价的不规则运行中找到某种规律与趋势。
《专业交易人士技术分析原理》:这本书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老美的证券市场有多成熟,连技术指标的分析与运用都如此复杂纯熟;有一个里面最简单的小规律大家可以看看,就是14日的RSI指标,尤其是沪市的大盘指标,分别用20、30、40、55、80这几条线来分割,看看大盘处于不同阶段时RSI指标都有哪些特征,相当有用,呵呵。
《盘口内经》(穿杨):在特定的中国市场中,分时走势也相当重要,短线操作有相当的规律可循,分时走势体现了市场内资金、心理、时间的多重共振。穿杨在这方面作了开创性的总结和发掘,如果运用得当,收益不菲。
《铁血短线》(只铁):他的名声现在并不是很好了,但是书中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热点、板块、分时图、大盘的分析判断与操作。当然,其总结的具体的数字规律可以不必过于拘泥,比如涨幅榜第一版涨幅都超过3%属于强势市场啦,......啦什么的。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这是本经典著作。里面诸多的应用实在是没办法弄得很清楚,但是这本书真正揭示了美妙的代数与几何在证券市场中的完美应用。人的资金、心理等等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投资行为,最终还是体现了宇宙的永恒规律,不由让人感叹自然的力量。
    个人对于艾略特波浪理论不是很感冒,实际上没有见过一个人能够长久的应用该理论对市场进行预测的。国外有位专家对其的评价比较中肯,就是其将道氏理论过于机械和复杂化了。个人认为道氏理论博大精深虽然简洁,总结的规律是真理。但是投资的要义在于市场中没有什么不会变,波浪理论用机械的数字来划分波浪,而浪的认定又完全是主观行为,那么就违背了技术分析应有的一致性原则。

个人看过的技术书籍有几十本,几乎每本书都对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斑竹比较相信证券市场是个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的投资模式与方法都能够找到生存之道,核心就在于如何应用。斑竹不是技术派,但是能够体会到技术分析在交易时机选择上的重要作用。

基本的经济分析抽象化以后,也是国家命运、宏观经济、行业公司的盛衰交替、新陈代谢,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这与技术分析的哲学原理没有任何不同,如果你能够仅仅从股价波动中发现走势的规律(这规律也许是个变动的规律,呵呵),那么也是巨大的成功,建议大家不要轻视它。


《计算机化证券期货投资交易技术丛书》波涛:包括三本书《系统交易方法》、《证券期货投资计算机化技术分析原理》、《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大师之作,个人认为具有世界级投资理论家、投资思想家、投资哲学家水平。波涛是理工科背景,逻辑思维十分严密,而结论的导出又有大量的数据分析作基础,读起来比较费脑子,但会让人受益匪浅。波涛的实战如何尚不得而知,但是其思想可以从全局和系统的方面给人以很好借鉴。

《金融炼金术》索罗斯:顶级大师之作。读起来比较费脑子,需要有相当宏观经济分析功底的人才能读懂。许多人认为索罗斯与巴菲特的区别是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巴菲特胜于索罗斯之处也在于投资胜于投机,那就是外人之见了。
两者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巴菲特的选股思路在于对于企业内在价值和成长性的准确把握,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管理者)、行业等等的战略性判断,其确定性较强,而索罗斯则主要在于宏观投机,是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力量博弈结果的判断,其不确定性更强。另外,巴菲特采用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长期持股少缴资本利得税也对其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索罗斯的资金来源和操作模式有异于此。在我看来,两者都是天生的投资家,加上后天深厚的积累,其对于经济规律的观察与把握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书中对于“反身性”的论述,对于信贷扩张与收缩周期的分析,以及在操作中对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变动的细致分析,令人读罢获益匪浅。
个人认为其对于人性、经济波动内在本质的把握、其哲学思维的高度远胜于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是真正的世界顶级投资家,而不仅仅是个做手和投机家。
1996年以来的三次大行情,1996-1997是在部分行业的价值发现的背景下发生的,1999-2000是中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同步的起点但却仅仅是概念同步,因为中国没有发生实际上的科技网络经济泡沫,仅仅有股价和概念泡沫。而2003-2004年的行情,则是证券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和世界经济同步的真正起始,随着证券市场根本问题的解决,随着证券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分析证券市场的走势更离不开对于宏观经济周期的分析判断。建议有志于投资的人员多了解宏观经济的走势,以宏观视角分析产业和公司,会对下结论更有帮助。

《逆向投资策略》、《新金融学-有效市场的反例》:这两本书我在前面的一个帖子里大致提到过。该两本书都讲述了一种独特的投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长期稳定的获取超过市场指数的利润。
这两本书的最大价值是开拓人的思路。2003年以来,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多数人忽略了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在投资中的作用。从某种程度而言,过分崇尚价值投资正是证券市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而不是已经成熟的表现。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有效的抑制了投机,同时价值投资方法被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所采用,导致了备选股票价值回归速度的加快,也消除了类似的投资机会。
在这里多说两句个人的感悟。证券市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前提,是系统从外部吸收资源的总量高于系统向外部输送资源的总量,否则系统便会因资源枯竭而消亡。这导致了两个结论:一、系统必须有一定的漏洞可钻,可以让投资者以某种投资方法获利,这是吸引外部资源不断流入的前提,这是证券市场生存的基础;二、这些漏洞有自然修补性,即不可能有大量的投资者能长期从这些漏洞中获取大量的超额利润,否则证券市场便会灭亡。这使得大多数投资者不能够获取超额利润,作为整体,投资者是向证券市场输送资源而不是获取资源,这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说得有点枯燥,举些例子来说。价值投资的教父格雷厄姆在晚年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转而信奉有效市场理念。而偏偏有效市场理论的建立者之一在1990年代放弃了市场有效理论。看似非常矛盾,也有很多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人拿格雷厄姆的例子来说事。这个问题很好用前面的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方法本质是挖掘股价低于当前内在价值的企业,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一些,而在美国市场越来越发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该种方法,从而导致存在价值低估的公司越来越少趋近于无,这样格雷厄姆本人自然也无法用自己传统的方法来长期获得超额利润了。但另一方面他却陷入了思维误区,就断言市场有效了。实际上他的方法不能够长期获取超额利润并不代表别的方法也不能,呵呵。
格雷厄姆之后,分析当前价值方法的失效导致了对成长概念的追逐,这是广义的价值投资。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巴菲特。巴菲特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长期价值的判断方法,与格雷厄姆的方法有了相当的不同,即加入了自己对未来的判断。很多人把巴菲特的成功归结于价值投资理念的胜利,得出结论说只有价值投资才是投资正道。在我看来,这恰恰相反。因为除了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在证券市场上以价值投资长期取胜的著名投资家了。对少数几个人的过分关注正说明了其他人并不成功,正如传统的礼节教导我们,到别人家作客不要过分夸奖主人做的某一个菜肴一样,因为这可能说明其他几个菜做得并不好吃,呵呵。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在流传了这么多年以后仍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说明一点,就是他的方法更不具有可复制性,否则大量类似方法的采用就会导致该种方法的失效。在我看来,巴菲特的投资天才和超前判断力是其成功的根本因素。例如,其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时候正好是全球化开始的年代,可口可乐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迅速地在世界各地流行,我们自己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从第一次喝可乐的不适应到逐渐习惯的这一历程。巴菲特以其超强的判断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对其进行长期投资,成为其投资成功的经典案例。而实际上,对真正成功的价值投资起作用的是个人的战略视角和超强判断力,这是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具有的,因此,也仅有极少数天才投资家才能够稳定的用价值投资获利。那么这就说明了,要么大多数职业投资人和普通人理解的价值投资离真正的价值投资相去甚远,要么价值投资方法本身是个伪概念。
说到这里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没有反对价值投资,相反还非常推崇它,只不过我认为绝大多数崇尚所谓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并不真正具备价值投资所需的战略眼光和独立的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能够通过仅仅通过市场经验和学习进步而获得。另一方面,如果市场中很多人都能够深刻地掌握了价值投资方法,那么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失效,因为以这种方法选出的公司的股价很快会回归价值,不再给后来者以投资机会,这样也就不会有巴菲特了。
扯的好像有点远。但万变不离其宗,介绍这两本书和说上面这番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要以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证券市场,能够从证券市场中获利的方法有多种,多些视角来看待,会体会得更深刻。同时,放弃对于流行的价值投资理念的过度推崇。

写书评很费时间的,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有更多的感悟,又停不下来只好一起写完,还要字斟句酌。总体上,我觉得要与时俱进,就是根据市场的演进来不断的充实多学科多角度的知识。例如,2003、2004年是中国股市真正和宏观经济周期同步的开始,同时也是QFII正式进入中国的开始,那么宏观经济、产业周期、国际证券市场和世界经济周期的知识必不可少。此外,金融市场心理学、浑沌科学、系统科学的学习也都有利于更加深刻理解证券市场的本质,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用钱能够操纵股价的时代了。读书要精,要专,但是如果仅凭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选择去读,很容易加强自己原有的固有模式,而这与证券市场的本质背道而驰-证券市场的两个核心特点就是价值与变化,其中后者更重要。

《投资革命-源自象牙塔的华尔街理论》:这本书介绍了几十年以来学术象牙塔中诞生的各种投资理论与方法。
个人觉得需要关注的是这些经典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当时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与特点背景)与理论家个人的成长性格轨迹联系起来。每一种经济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而在一般情况下,该种理论的有效性只能存在于该种经济环境之下,或者更严密点说就是理论最有解释力或最有效力的环境是其产生的环境,一旦客观环境变化了,那么其解释力就大为削弱。此外,理论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学科背景与成长路线也对其观察分析理解证券市场的角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个人的观点与结论都是其掌握的知识、观察到的现象与固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起来产生的自然结果,即便是经典理论,也都有深深的个人烙印在里面。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既可能有重大的优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缺陷,而理论家本人却不可能发现或改正。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最大差别就是作为观察者本身的人同时也是参与者,参与者的认知与行为会改变所认知的环境本身,而环境的发展变化方向却由所有参与者的合力决定,最后的演化结果可能不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内。证券市场就是这样一个被参与者的行为与认识所改变着的系统,证券市场的理论演化过程也从侧面表现了证券市场本身的演化变迁。某种投资理论被发展出来以后,随着大量的应用,这种理论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封闭了理论所发现的投资机会本身,最后该种理论便不适应演化后的证券市场发展,新的理论便产生了。
这本书应该与波涛的三本书之一《证券投资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适用性分析》同时阅读。后者以大量严密的实证证实了各种投资理论、投资战略的有效性与局限性。两者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对投资理论发展变迁的全局把握,同时也可以对证券市场的系统性本质有更深的了解。
在证券市场上想要以完全的数量化科学理论解释一切是不可能的,其本源就在于人的行为的不确定性。我们了解投资理论有助于挖掘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但若完全相信某种理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可能就会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一样的错误。毕竟,证券市场唯一不变得只有变化本身。

《预测业神话》这本书是一个怀疑论者的书,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说明了各行各业预测的欺骗性。尤其是关于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预测的正确率的分析,更让人难忘。里面写道50年以来经济学家对于重大经济拐点的预测,48次中有46次失败。而且明确指出用直尺量出来的线形预测成功率并不低于大量因素构成的经济模型。
这本书写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很深,但是却指出了投资者用以投资的哲学基础--经济和股票市场究竟是可测的还是不可测的。如果是不可测的,我们的投资应该如何应对?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实际上,相当多的职业投资家的投资哲学基础是世界不可测,从而将精力集中于风险和收益的预判和意外事件的应急方案上。
小鸡本人也比较相信不确定性,并且相信经济和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了普通投资者的想象。一个逻辑严密、建立于事实基础上的投资哲学是成功投资的基石。很多投资者甚至专业投资人不能建立起完整的投资哲学,主观的认定证券市场可以以较大的概率预测,公司的内在价值可以经过分析得出,但事实将会令多数投资者受到重创。
上述的东西说得太绕口。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欧几里德数千年前发展了几何学,但是整个体系赖以建立的五条公理却是不可证明的。这些也是我们直观上感觉完全正确但是无法证明的。后来黎曼和罗巴切夫斯基将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个公理及相关公理加以重新假定,修正成两条直线相交无交点或无穷多个交点等等,分别发展出了黎曼几何和罗巴切夫斯基几何,结果分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在后来的天文学等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甚至及于哲学领域。
上述的意思是什么呢,首先,职业投资人必须在完整的投资哲学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投资策略体系。接下来,如果你认定经济和证券市场是可测的,你的投资是一种模式,而如果你认定是不可测的,那么就应该转变整个的投资方式。小鸡看来,经济和证券市场不一定是完全不可测的,但是其不可测性完全超过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包括大多数的证券从业人员)能够把握的程度。
小鸡前面介绍的几本书包括波涛的书和《逆向投资策略》等等里面都有这方面的元素,实际上波涛关于投资理论和投资战略实用性的分析里面就明确指出了投资哲学的重要性。《逆向投资策略》里面的投资方法更是以统计和实战的数据例证说明了公司未来收益的不可测性,而公司的未来收益正是精确的公司价值分析的基础,公司价值分析又是我们现阶段绝大多数投资机构的主流研究方法,呵呵。

《短线必杀-职业操盘秘诀》-一阳著:小鸡觉得技术分析如果掌握至深那么应该可以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但对于多数人而言做不到。而对于多数从业人员来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若不了解技术分析则相当于缺了一条腿。国内的各种操盘书籍读了数十本,好像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这本书不能说是多么经典,但是其中有一部分能够给人启发,就是其中对于2003年月4月大盘走势及分时图的分析。
书籍给人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开阔思路,你不看可能就怎么也想不到;另一种是让你少走弯路,你经过长时间思索得出来结论可能和人家得出来的差不多,可能还不如高人总结的透彻深刻。
小鸡翻看很多书籍都是出于第二种目的。正好在上海书城里面翻了一下,看到此书中分析大盘分时图的这部分,立刻就买了下来,看了不到两个小时,剩下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小鸡始终认为,现在的积累不能用书的定价来衡量,现在的每一点积累都可能为未来的厚积薄发做准备。

《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论》.....等等许多关于日本经济的书:
2002年末本次宏观经济景气的启动,诸多专家得出结论,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时期,开始了超常阶段的增长,小鸡也由此想看看其他国家走过了什么道路。
小鸡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小鸡认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道路应该和日本最像,而不是美国和韩国。因为日本经济总量、文化模式和外在经济条件都与中国十分类似。为何与美国不能类比这个需要长篇大论,但简单说来,有三点,一个是时代过于久远,交通、信息技术、工业生产的相关技术、科学发展程度等等经济发展的生产条件基础差距过大,无法比较;二是美国的人均自然资源极其充沛,中国虽然自然资源较多,但是人均资源很低,重要资源如石油等等已经开始大量依赖进口,这与日本非常类似;三是民族性格导致了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社会心理、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差距,这在经济发展中将对工业化道路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美国人自信与开朗的性格使其勇于负债消费,很多家庭是负资产也要坚持消费,消费是美国经济的最主要拉动因素,而亚洲人出于儒家文化的影响,消费方面始终是量入为出,投资则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然投资主导还和政治体制等等相关,小鸡就不论述下去了,要不然没完没了)。
上面的书小鸡没时间看完,但是看过了才发现原来和我们想象的重化工业化道路不太一样。首先是波动性,日本在重化工业化期间的GNP波动从5.1%-14.5%,大起大落时有发生,虽然平均值为10%左右。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投资与消费的不均衡、中国面临的外在经济竞争远比日本为甚,因此小鸡认为中国的重化工业化道路上经济的波动性很可能比日本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是关于出口的作用,日本和韩国都实行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拉动的政策,但实际上日本在重化工业化时期贸易出口时正时负,而韩国在这段时期则长久保持巨额的贸易逆差,只是靠着大量的外来投资才保持了国际收支的平衡,韩国直到重工业化完成以后的好几年才开始出现贸易顺差。根据1999年至今中国净出口占GDP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中国很可能也出现较长时期的逆差,或者,至少净出口项对于GDP不再是重要的拉动因素。
中国未来走的道路肯定会很独特,但是看看别人的历史会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作用。日本在高速增长期的短暂经济衰退期间证券市场最大跌幅超过30%,看看我们还没到这个数呢,呵呵(这段当个笑话)。

为什么小鸡要在这里提出这样的一个论题呢?首先小鸡认为投资的基本功要做好,而这个基本功绝不仅仅是关于股市本身的分析,不仅仅包括技术分析。而大多数的人在介绍证券书籍的时候往往只局限于这些。小鸡一向认为,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为什么在上个世纪、上个世纪中、上个世纪末美国证券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逐渐提高?这个问题并不是无关重要,它涉及到了最重要的系统性投资机会。读了罗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荣》,你会了解很多美国证券市场上涨的社会基础。然而这并不是全部的答案!在小鸡看来,交易结算体系的完善(甚至整个社会金融体系的完善)使证券资产流动性增加、金融创新使货币供应无法控制从而货币供应量超过实物经济所需、全球化使资本加速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经济原因! 不了解这些,就无法深刻理解,缺乏真实经济基础的网络股泡沫怎么会在美国持续好几年,然后又是怎样的破灭!

再往远了说,哲学、政治学等等都会对你深刻的了解证券市场有莫大的帮助!但是现在的市场信息量太大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安心学习!

其次,小鸡看到太多的书籍介绍,但仅仅是书名。小鸡的想法是,首先介绍书的基本内容,其次是对书的价值的评论,这样的互相交流有利于大家的共同提高!但小鸡在这里还是提醒一句我开篇的话,就是相同的书,对不同的人的价值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同,这是最重要的差别!但我相信多读各方面的书终会让你受益无穷!

小鸡在这里仅仅是抛砖引玉,自己所涉太少,希望更多的高人来此交流、指点!

楼上的说得很对。包括彼得林奇、巴菲特、索罗斯以及国内很多投资家的书籍都非常有阅读价值,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这些都是成功的要件。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仅仅阅读报告和看报纸文章并不能解决思维的系统性和视角的宏观性问题。
其实市场中有很多人仅仅依靠简单的看盘、分析技术图表等等就可以做到基本上不败了。但对于多数人来说,并不具备这样的天赋。读了大量的书籍以后回头看看市场中的东西,首先是你会发现中国证券市场走过的道路比美国并没有太多的不同,总是重复相同的故事,读史可知未来,面对同样的局面很容易心中有数;其次是更容易有一个宏观的视角,再来看证券市场上的各种变化把握便会强了很多。至于实践与书籍的重要性,因人而异,何况读书也是为了实践,但我相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举两个小例子吧。比如你看过关于美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书,会发现重大的上涨和下跌日没有任何新闻的比有新闻的多得多,而所谓重大事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也往往与表面上看起来的完全相反。市场是有内在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还有,在成熟市场上能够战胜市场的基金经理极为少见,而中国的市场这么多基金在一个很不规范的市场里面操作,能够持续几年成功的更是少见。1999-2000风光无限的华安系现在没有踪影了,而2003-2004年初大出风头的博时系也出了问题。所以看到报纸上很多风光人物大谈特谈什么科技股的前景、什么价值投资都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因为中国的市场还远远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呢。
多看看别人的经验与思想,会少走很多弯路。

十一期间,大家都休息了,小鸡自己也休整了一下。最近由于石油价格走势异常坚挺,小鸡对石油关注了一下,读了一本《石油的色彩-世界最大产业的历史、金钱和政治》。这本书总体上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入门读物,并不艰深,但是觉得从各角度概括得比较精炼,值得入门者一读。
由于多数都是叙述与简介,所以多为常识性的东西。但里面有一个关于未来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预测,我觉得可以借鉴。因为未来能源消费比例直接会影响到各类能源的重要性及价格走势。目前小鸡很难对石油价格作出准确判断,但是倾向于认为本次石油价格上涨并不是石油长期紧缺的开始。关于石油经济方面小鸡了解不多,但小鸡觉得本次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铜价持续高位有相当的内在经济关联,也就是说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回落并未如预料中那么快,这可能是需求方的基础因素。当然市场的投机因素、心理因素、政治因素等等都是重要原因,这方面极难量化。
关于石油问题,小鸡有几个不成熟的判断,首先由于替代型能源的使用(如成本更低的天然气等,小鸡还注意到前几天黑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使用汽车燃料酒精),石油的消耗年限可能有所延长,同时能源紧缺也不会像想象中严重,石油价格终究会遵守供求定律,从而回落;其次是石油价格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美国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甚至1973-1974年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经济萧条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的综合结果,我们关于当前美国经济走势较弱的判断仍然维持。

好久没更新这个帖子了。但是看到今天的访问量,我估计今天可能就会超过3000,非常开心。
很久没有系统看什么书了,觉得这样并不好。实在是有点忙。感觉读大量的研究报告而不看书有点本末倒置,思维难以系统化提高。
介绍一本:《股史风云话投资》(stocks for the long run):J*Siegel著。这本书定价49.00元。今天去书店买书,看到一本叫《股票:长线法宝》的书,原价24.00元,打折后价10.00元。仔细一看,原来是《股史风云话投资》的以前版本。于是我想,看来书的名字和印刷、包装太重要了。就后者这个名字,肯定是不会引起我的兴趣的,我有印象见到过好多次了,看到书名连翻一下的兴趣都没有。
我前段时间看到这本书要买的原因首先是书名。我觉得需要一本从历史和长周期的角度来考察股票市场的发展脉络、周期规律、走势变迁的书。最主要的是要考察历史规律的作用周期年限以及历史规律的适用性,这对于长周期投资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结果这本书几乎回答了我能想到的周期规律方面的大多数问题,当然其考察对象主要是美国市场。
本书并不难,但是其超长的视角可以让我们对证券市场的规律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书中对于宏观经济的考察不多,但对于我们仅仅要证券市场规律的投资者来说几乎足够了。里面考察了股票市场发展规律及其原因的各个方面。比如,所谓有超常收益的小盘股现象,作者考察后指出剔除1975-1983年间的短期异常值,那么从1926-2001年间大盘股比小盘股的累积收益率超过20%。比如,股票市场走势和经济周期的先后,作者以实证数据得出了证券市场在长期来看领先于经济周期的波峰与波谷。再比如,技术分析的有效性,以200日均线为目标考察了长期均线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再比如,在日历效应中,考察了关于一月、九月、月内、周内收益率的变化规律。
上述美国证券市场历史规律的考察对于我们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照搬肯定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借鉴之并发掘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有效的周期规律。中国证券市场的短暂发展,体现出了非常多的独特特征。但是我们如果以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市场的很多走势正是在复制国外多年前的规律,或者某种独特走势的背后,其因素正是与国外市场的作用因素相同。简言之,历史虽然不会完全相同,但是作为最市场化的交易市场-证券市场,其本质规律在世界各国并不会有太大差别,我的一个感觉是,国外有的规律,我们早晚、多少、都会有,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会有所变形,其出现的起始点有点难以把握,就看你怎么去辨别了,呵呵。

已经好久没更新这个帖子了,自己也是各种杂事缠身没有时间看一本完整的书。不读书的坏处就是不能接收一种系统完整的思想。只读报告是很难感受到高人的系统思维的。
《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作者: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
这本书本身个人感觉一般,作为资料比较翔实。买了好久没有读,也许有一年半了,正好前天昨天两天读了,当然只是粗读。一年半以前读这本书估计还有点累,但是现在感觉有点浅。记得曾读过多本书关于金融危机的,综合起来已经对东亚金融危机有了各种原因总结的框架。这本书总体上数据等等各方面还是比较全面的,原因概括得也比较全面,特别是对于各国泡沫经济时期,用计量经济、数量分析来总结汇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等等于股票市场、房价等等的相关走势。只是并无一个系统的框架,我想这和三个人编写有关,但是应该只是部分原因,因为我看某个单独章节也没有一种思路完整、逻辑严密的感觉。
在总结原因的时候只是总结了内在原因,但对于触发的直接原因和东南亚危机缘何延伸至日本没有清楚的解释。东南亚金融危机触发的直接原因在于1995年以后根据反广场协议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而东南亚国家都与美元固定汇率,而日元贬值使日本产品与日元升值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投资产生了直接竞争,直接引起了东南亚国家出口情况的恶化。
关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我仍要推荐《金融炼金术》这本书,里面关于信贷周期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解释为何资本大量涌入东南亚又流出。此外读《泡沫》的时候应该注意到不同国家金融危机发生时国内外经济条件的不同,首先当然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次应注意到国际收支的不同特点,如东南亚国家是资本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逆差,而俄罗斯则是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在财政赤字方面,各国包括墨西哥的表现也不相同。
关于金融危机还有一本薄册子《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还有一本是《中国经济存在软肋吗?》。相关的书实在太多,但这两本书都有比较强的逻辑和严密性,深度上感觉好于上面介绍的《泡沫》,当然结论是否完全正确是另外一回事,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的定论。上述几本书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金融危机的起因蔓延与结果。看了不同的书以后会有更全面的视角。

最近买书的时候不少,频率没有降低,读书的速度却有所降低了。
不过话说回来,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出去买书的时候觉得能够买到的好书越来越少(仅仅是在本人感兴趣的方面,实际上包括各产业、包括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好书有的是,但看不过来),而自己以前买过的书现在也觉得有些不需要再看了(还没看呢),不是没帮助,而是读这些书付出的时间和得到的收获不成正比。
为了不让这个帖子长时间未被更新,所以呢现在不得不推出还没有读完的书了,呵呵。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两者都是由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人员负责编写,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撰写的论文集。巨好的书。
原来在上海地铁陕西南路的季风书店里面看到了后者,很厚的,也很贵,不知道该不该买,但我一看书名就知道这书一定要买,所以咬咬牙就买了下来。前者呢则是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还有这么一本书的存在,就想,不知道到哪里找去了,结果不经意间在一家书店里看到了想都不要想就买了下来。前者是我最近好长时间以来买到的最好的专业书了,但是这类书好像没有人关心,这本只印了几千册的书装订和翻译印刷都还不错,但是躺在架子上没人看,边角也有些破旧,不知道在仓库了放了多久才被翻出来的。不过我相信只要有心能够一点点积累起好多难以找到的书籍的,比如库兹涅兹的《各国的经济增长》这本商务印书馆的老书。
专业书籍买了以后可以由公司报销的,但是所有权属于公司。报销了一些以后我发现不行,所有权一定要是自己的才能作为收藏,有机会翻看,所以后来买书我都是不再使用报销权利了。
两本书都是讲述不同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迁背景及分析。由于许多都是当事人,是政策制定者,而作者们的深厚功底又让我们得到了很多不可多得的专业知识。现在正在读《80年代》,还没读完,但是已经受益不少了。
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我要读这类书。我想我以后会在坛子里贴出我对国内经济研究的观点。
本轮宏观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消费升级、低利率下的房产汽车消费,结合地方政府投资周期形成的国内需求主线,第二条是在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上游产品自给率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国内需求增长与全球低利率水平下的房地产投资周期形成的国际需求相结合,同时同期美元贬值超过30%,使国际市场上上游产品的美元价格上涨迅速,通过人民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传导,使国内上游产品价格大幅提升,形成了国内所谓的“重化工业化”景气周期;第三条则是在国际需求增长的背景下,由于美元贬值使人民币出口价格大幅降低,引致中国出口的大幅增长。
上述三条主线中,仅有一条是国内主线,而两条均与国际需求、美元贬值、固定汇率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假设,若本轮经济周期中人民币是与欧元挂钩,国内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如何?中国的出口会如何增长?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如何?还会不会有所谓的“重化工业化景气周期”呢?
太多的研究过于关注国内的细节,而对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外贸依存度接近75%的中国实际经济情况忽略不见。小鸡的结论是,研究中国经济周期,若不能结合美元汇率走势,那很容易陷入片面的误区!
有很多研究员、基金经理、经济学家讨论起来就说重化工业化时期要看好上游行业。其实上游行业永远是资源占有和产业垄断的行业,为什么在2003年以前没有体现在业绩上呢?若不能了解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美元汇率走向那就不能分析出来上游行业的利润产生根源,也就不知道上游行业的看好是有其特定条件的。
话说回来,为了了解美元汇率的长期走向,就必须要了解美国的经济史,这也是我要买这两本书的目的。
不过我觉得经济政策仅仅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虽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却不是全部。在不同的全球政治、军事环境、资源地理环境下,经济政策可能有很大不同。所以分析美国的经济政策还要结合相当多的背景,当然这个工作非常复杂,小鸡有的时候觉得头很大。

小鸡在一家券商作研究。宏观经济是我的研究范围的一方面,我本人对市场走势规律、多市场、部分行业都很有兴趣。
你说的计量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是比较有用的,而且这是经济学的基础之一,打好基础有利于深入理解经济的各个方面,尽管可能直观作用不是很广泛。另一方面我觉得过于复杂的经济预测模型则对实际经济走向判断作用不大。
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书籍我觉得没有什么系统的好书可以读,最主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宏观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走向并作出判断,这样逐步就会有自己的思维体系,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逐渐了解自己的缺陷在哪些方面,从而去找相关的书,也就是说以理解实体经济为起点,理解实体经济与读书会形成一个比较好的良性循环。
关于你说的进入券商,我觉得券商的业务主要有经纪、投资和投行,需要的知识体系是不完全相同的。据我感觉,证券行业内要真正做好,在知识体系上是要完整宏观的,对行业发展要有清晰的脉络。但是这需要长期的积累,我觉得你应该有个短期内业务方向的清晰目标,比如投行或投资,再根据目标决定如何做准备。如果仅仅是作宏观或产业公司研究的话,我想还是我上面的话,就是一切以实际情况为起点,如果你要做产业或公司研究,就找些公司来分析,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补足。当然弄些券商的研究报告也是个捷径。券商的研究一般直接针对投资,所以是和普通的研究差别比较大。

一般而言刚进公司搞宏观研究和公司研究差别不是很大,证券研究对于经验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只能一点点积累,学校里的东西和针对投资的研究分析方法和行文写法都有很大差别。如果你基本功很好并且有一些成果出来有助于找个更好的位置,起点很重要。我觉得如果不是证券公司总部,那么做研究的意义不是太大。总部和一般的分支机构在平台、信息资源、服务目标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
不过我的感觉是,功夫不会白花的,你以前花了很多功夫在宏观上,就是到时候做公司研究也会有很多完全不同的视角,这点我自己能有清晰的感觉。我还是建议在学校的期间多分析实际经济情况和走势,实际经济情况有很多是不能够用经济理论和模型解释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可能要花很长时间,但是它会在未来你的整个从业经历中起到长久而积极的影响。

《东亚经济周期与汇率安排》:罗纳德*麦金农著。
这本书里面揭示了东亚国家的经济周期高度重合与日元/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曾考虑了很久。就是如何判断人民币汇率问题。实际上根据我的研究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元汇率呈明显的反向关系,很多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只考虑什么内需、城镇化,甚至有具体的大量的模型和数据分析。在我看来都是胡说八道。2004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估计已超过75%了,不考虑外向经济对中国的影响简直就是闭门造车。关于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比超过一般贸易的情况,我觉得也要看,虽然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但是人家在中国投资生产肯定是有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原因,而毫无疑问汇率直接影响国内要素的外币价格。
美元走势与中国经济呈反向关系,这里面包括汇率对出口的刺激、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刺激、对上游产品价格的刺激(很多大宗商品都是国际定价的,其美元价格高低点基本上分别与美元指数的低点和高点相对应,如铜)。前两者呢不能单独考虑,必须要考虑与中国竞争的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水平。这就是我要看东南亚国家汇率走势与人民币汇率相对关系的原因。从出口结构来讲,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一定重合,也就是构成了竞争关系。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历了通缩,与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竞争力大大提高密切相关,实际上部分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的出口量就已经恢复了,只不过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值还较低,因为本币贬值幅度太大。在本次美元贬值周期内,除了马来西亚林吉特与中国一样是固定汇率以外,其他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对美元均有一定程度的升值,这也相对提高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当然由于各国的干预,一般货币升值幅度都没有超过15%(我粗略的看了一下,没有仔细计算)。当然这里面我们不考虑世界经济复苏增大需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了,否则分析起来没完没了。
从上述的分析呢我们也可以知道人民币的升值上限。美元的贬值无疑提高了人民币的升值空间(很多分析研究用大量篇幅讲人民币没有升值空间,我难以理解,就好像美元币值是恒定不变的一样,这也是闭门造车,我觉得。实际上美元的大幅贬值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民币腾出了一些升值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却不是美元的贬值幅度,而是与中国竞争的东南亚国家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如果人民币升值远超过这个幅度,那么中国的出口和FDI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小鸡一直坚持人民币一定要在中短期内维持相对较低的币值的原因,当然小鸡的看法是长期还是要升值的,短期内小幅升值也未尝不可,在国内资本项目管制严格的情况下,问题不大。对了,前几天马来西亚总理说马来西亚林吉特可以考虑与美元脱钩,不需要等到人民币脱钩以后。这件事情呢我们可以看出两点:首先,在固定汇率制下,由于美元大幅贬值导致的本币低估的负面作用会很大,以至于不得不以升值来对应;其次,东南亚国家出于出口竞争力的考虑在汇率安排上一定要考虑人民币币值的变化,同样我们也必须考虑升值以后相对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总体汇率水平。
具体下来,短期内研究人民币的汇率要考虑到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与中国出口产品竞争的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安排、中国的FDI国别来源和产业结构等等(这里先简化一下。我们先不考虑国际定价的大宗产品美元价格变化对人民币购买力的影响,也就是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支配世界资源的能力)。但是我没看到国内有这方面很深很好的研究,很遗憾。因为工作内容原因,我也没时间做。但个人以为这方面的很多所谓深度研究都有点误人子弟,不管它是哪个投行作的,嘿嘿。

《股票市场、投机泡沫和经济增长》:宾斯维杰著。
这本书是一篇论文,论述了股票市场泡沫对于经济增长的某些正面作用。这本书比较学术化但是实际数据却又足够充实。
当时买这本书有点偶然,但我一直想了解虚拟市场和实际经济的关系问题。原来我一直认为社会的货币资源是有限度的,当股票市场吸收了过多的货币资源以后实体经济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缺少货币资源分配。但是这本书却给了人另外一个视角,就是股票市场实际上能够吸收更多的货币资源而使实体经济不致发生通胀,同时通过资源配置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是说,“过多的”货币资源可以在股票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有合理的分配,两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竞争关系!
当然不同的金融体制下社会(包括央行和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能力并不相同,社会资源配置体系、企业基础也不同,美国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中国也一样,至少现在不一定是这样。而我们一直提到美国产业结构的恶化、美元的贬值都与美国过度使用美元支配世界资源的能力和美国金融市场严重泡沫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泡沫并不能够无限度的长久维持。但是,这本书的严密论述却告诉我们股票市场投机泡沫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可能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就是我们的投资机会(当然也是以后的投资风险)所在。在罗伯特*希勒向格林斯潘提出非理性繁荣这个名词之后的三四年里,美国股票市场才到达疯狂的顶点,而这几年正是美国经济高涨、股票市场孕育战后最大的投资机会的年代。
书我只看了一多半。但很多书看了之后只剩观点了,思想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会一直提醒我们在未来中国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进程中证券市场将会有多少的机会和风险。

《在不确定的世界》:鲁宾。
鲁宾是美国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是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这本书并不是特别厚,但是字体却很充实,所以感觉比较值。不像很多书白边多,字体大,间距宽,一看就不忍心买了,真正的好书是不用这样骗钱的。
小鸡读了这本书感受倒不是特别多,这应了我在本栏目开篇时候说过的话,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模式去选书,这样可能加强了原有的模式,而不见得能够开阔视野。我买这本书很明显,就是因为这个书名,这个书名和小鸡自己对经济世界的看法非常一致。不过读了以后对小鸡自己而言帮助倒不多,感受到了以下几点:1、多掌握数据与事实,尽量扩大对于事物确定性的把握,减小不确定性;2、包括针对墨西哥金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等等在内的很多美国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及分析;3、认真踏实做事的态度。
小鸡想,很多人读了这本书可能会有很多启发,包括各个方面的,但小鸡自己收获并不多,这不是说小鸡自己如何,而是说只读和自己思维模式一致的书很难有本质上的提高。总体而言这还是内容相对比较充实的一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技术分析》:普林格。
读了这本书,才更加清楚的知道老外的技术分析前进了多远。约翰莫非的《金融市场技术分析》我也读过,但整体上感觉普林格这本书更专业一些,内容上也更深一些。在书的后面部分普林格提到了他个人对于波浪理论的不信服,体现了极为个人化的特点,这让我非常喜欢。
当然很多时候实践与理论是要相结合的,而且在实践中要不停的思考理论有哪些不适用性。小鸡觉得近几个月来技术分析能力有一定提高,看这样深度的书,本身的感觉也就和以前不一样了,得到的东西也就更多。应该说这本书并不是一个指标荟萃和简单讲解,很多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入并且很相当个人化没有太多公式化的东西,如能用心学习受益匪浅,小鸡感觉至少可以让我们在技术分析上少走非常多的弯路。

你的问题非常有意义,因为很多学生在校期间要么没有用功学习,要么就是读了大量没有用处或没有多大用处的书。
不过首先我想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职业方向,银行和证券完全不同,可能在很多基础专业知识上都是相通的,但是当你向上发展要让自己更专业化的时候,银行和证券,以及在银行业内部和证券业内部各子行业的差别也是相当大的,我自己可能对证券投资方面有一些体会,但在其他方面可能难以给出很细致的建议。
其次我感觉你的专业基础非常好,这是一直学金融的学生所缺乏的(国内的大学教育决定了这一点,国外则不同),所以可能发挥你原有的专长有助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仅就证券方面来讲,你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证券投资方面的价值评估(股票、债券等等),计算机化交易系统设计,组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等;比如投资银行方面的股票和债券、可转债的发行定价和交易定价;等等。证券行业需要更多的实践,所以有机会可能要尽可能的去实践一些东西然后读相关的专业化书籍。至于银行方面我倒不是很了解,但随着国内银行业经营的专业化,包括资产组合、贷款风险评估、贷款行业比较、资产证券化等等几乎所有的方面都需要越来越数量化的东西,这也应该是你的专业优势所在。
其实我说的这些基本上都可以包括在广义的证券投资分析里面,但你仍要选择具体的发展方向,然后我们可以接着探讨,如何?

如果你是证券投资分析的话,毕业后可能能够去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投资/研究部门,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等等部门。证券投资分析实际上范围很广,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公司研究、股票债券的数量化估值等等都算是。不知道你的个人兴趣在哪里,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相通的,如果都懂那么做研究会很有大局观。
至于你说要学哪些课程,看哪些书籍,这个就难讲了。就我个人感觉你在读MBA的时候上过的所有课程全部对证券投资分析有用。至于书籍么,我觉得没有一本肯定是你要读的书,但更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大量的读相关的书。至于是哪些,我想还是只有你深入到真正的研究工作时才能体会到。所以如果是实习,我建议你去一些券商/基金/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的研究部门,实地去做一些贴近需求的研究,自然知道自己短在哪里。
至于一年的时间么,我想能够让你的专业知识有质的进步,当然这是在你选准了方向的情况下,金融行业包罗太多,你要是都想了解,那一年内可能都浅尝辄止。就我个人而言一年的时间可以让我再感兴趣的某些方面比如宏观经济等等长进很多,但不知道你的自由时间有多少,你的用功程度有多少。证券行业是个极需要付出的行业,若你希望靠专业能力吃饭,那么这个行业的辛苦要远远超过一般行业的。
证券分析方面的文章实例我觉得在网站上不太容易找,部分券商的网站上有免费的报告可以看,还有就是我们这里有一些可以下载。如果你有朋友师兄弟在券商工作可以让他们弄些报告给你,不过如果你去实习的话,就没有任何问题了,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还有助于你找工作,我建议你如果有时间还是尽早去实习。

如果你定位于银行的话,未来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如果你就业首先必须考虑国内金融体系面临的巨大转折-金融管制逐渐放松带来的金融创新的机会,在这个背景下可以选择目前市场刚刚开始关注段是非常紧缺的方面,比如资产证券化、银行内部的信贷评价体系、风险控制体系、信贷的行业比较体系等等。国内银行在这方面落后太多,我觉得资产证券化可以作为考虑的一个方面。至于注意培养什么,可以找些这方面的比较专业的老外写的书,然后根据里面涉及到的各类知识找相关的书来看。

《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江红著。
越来越感觉到石油的战略地位和石油价格机制的复杂性。而读史可知未来,从中我们知道石油经济、石油政治、石油文化、石油战争等等交织演化的过程。若不了解世界石油经济发展史,那么是很难了解文明冲突、资源地理、大国战略、地缘政治和历史沿革对于石油定价机制的重要作用,而不了解这些,则更不可能理解现有的石油价格和预测未来的油价。
仅仅从经济发展的石油总体需求来考虑石油定价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至少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层次区先后考虑:全球经济增长形成的石油增量需求增长率、国际可贸易量的增量需求(由于主要经济体国内石油供给逐渐减少,各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石油需求增长速度要高于包括各国国内需求在内的全部需求增长,这对国际市场定价产生重要影响)、投机需求(包括预防油价上涨的防御性需求和纯投机需求,这与利率、相关市场投资机会等等密切相关。)等等。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很重要。由于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衍生品的金融工具属性要远远强于铜、铝等大宗商品的金融工具属性,这使其定价机制更为复杂,投机性溢价在油价形成机制中占据相当重要的比重,但却无法完全量化。
此外不能不考虑的一点便是石油的计价货币-美元的走势。石油以美元计价是历史形成的,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也会仍然如此。美元的贬值直接导致石油生产国实际收入的下降,因此对于石油生产国来说美元贬值情况下油价必须相应提高才能弥补损失(这可能需要考虑到各生产国的国际贸易结构、本币加权有效汇率的走向等等)。此外美国资本市场吸收了大量的国际游资,若美元贬值则美元资产吸引力相应下降,会导致投机资金涌向相关市场(这也是投机需求的成因之一)。我们看到,2002年以来油价的上涨幅度〉欧元的上涨幅度〉美元指数的贬值幅度。未来就算石油供求未发生变化,仅仅美元贬值一个因素就能够推动油价有相当幅度的上涨。
当然我们没有考虑地缘政治、文明冲突因素在油价形成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将其内化为基本供求因素(供给减少)和投机需求因素等等。

术分析是否有效的问题可能是见仁见智的。

个人比较相信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并认为技术分析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使用者的个人天赋和个人能力,学习和积累只是其中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是不能够通过学习和积累掌握技术分析方法的,绝大多数人技术分析并不灵,但这只是个人修行的问题。技术分析的骗子极多,这和技术分析方法的特点有关。

另一方面来说,基本分析同样如此。波涛的书对于国外证券投资理论的分类作了明确的说明,可以去看看里面的实证结果。大概是分了四类吧?这只是其中的两类。指数性基金的快速增长已经使基本分析所占的比例也相应减小了。基本分析的有效性和实际使用者所占比例都并不像我们所推崇的那样,小鸡在前面的帖子里面说过,基本分析、价值投资的有效性仍然依赖于使用者个人的天赋和战略眼光,大多数人包括证券从业人员都不具备。长期来看,做基本分析的证券研究人员中的大多数可能不会对投资业绩有真正的帮助,但同时却不必受到其它方面的指责。

在技术分析里面最终失败的人的比例不见得比基本分析里面最终失败的人的比例更高。这涉及到投资哲学的层面了。

国内的基本分析的有效性主要基于两点,首先是市场仍然不够成熟,正好在投资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可以挖掘出超额利润;其次是基金的单个和总体规模太大,以至于同样的投资策略足以改变市场方向。若市场充分成熟,股价能够充分反映投资价值,那么多数机构投资者是不能够通过价值投资获得超额利润的。

从长周期来看,大尺度的、宽线条的技术分析手段用于市场指数仍然是可能超越市场的,比如道氏理论。大资金应用技术分析仍然没问题。主要是看技术分析用在什么地方,多长的周期。

基本分析的逻辑基础,仍是历史数据以及历史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点对于推测未来来说,并不见得比技术分析更高级。

技术分析有效性在于周期和应用标的。可以看看《股史风云话投资》这本书的实证。道氏理论和20月平均线应用于道指的收益都是蛮高的,超过指数本身的收益率。

非常赞同你关于“基本分析的功力所起作用非常大,就是要提前把握大趋势的出现。还要懂得逆向操作。
反正杰出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投资哲学都要具备”这些观点。不过个人觉得只有极少数天才才能做到长期战胜指数。绝大多数证券从业人员无论应用什么理论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我想,广义的基本分析应该包括公司价值判断以外的很多。包括对经济周期、国家战略、国际体系变迁、地缘政治、国际资本流动、社会资金链条循环等等。从一个宏观的视角看待证券市场,这样的基本分析应该是极为有效的。

呵呵,格雷厄姆晚年也相信了有效市场理论啊。有效市场可是既反对基本分析也反对技术分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格雷厄姆和江恩最后的结局都与此相关,但不能否认两个人在某一阶段对市场真理的把握。

技术分析与基本分析,其逻辑基础都是对历史数据以及历史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并外推演绎,因此在逻辑基础上没有任何高下之分。

技术分析与基础分析作为一种工具,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使用者个人。

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中,波动率的基础是什么?呵呵,历史数据计算出来的,这和技术分析没有任何差别,或者说,这就是技术分析。

呵呵,书的确良莠不齐。

小鸡也曾在开篇言明,对于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知识基础、学习生活经历的人来说,同一本书的价值大不相同。同一本书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也是大不相同,这里面多数书籍仅仅是对小鸡而言起过不少作用的书籍,不见得适合所有人,就是其中我读过的部分书籍,现在回头看看也觉得内容有些浅或有所偏颇了。

这个帖子小鸡本来只是想抛砖引玉,但是最后主要成了自己的读后感集了。

由于工作繁忙,最近读的书极少,有空还是会接着来更新这个帖子的,也欢迎大家就专业书籍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提高。

记得去年底我说《80年代美国的经济政策》这本书我在读,到现在也还没读完,呵呵。

顺便说一下,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里面居然有这本书,我很意外,很高兴,差点一激动就买了第二本留作压箱底的,因为我实在是很喜欢这本书和《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这两本。要了解美国经济政策、美元汇率,了解美国经济,这两本书实在是太好的材料了。

小鸡看来,经济理论仅仅是书本上的,要了解世界经济的真实情况,不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史和经济政策,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清晰的印象,而且书本中抽象的理论对于解释现实,总是有点乏力。

半年多没有读完整的专业书籍,不过仍然觉得专业知识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回顾我们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我们会逐渐发现其前提条件是那么严格,而随着经典理论产生发展的背景与当今世界的现实情况差距越来越大,传统理论对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投资市场的变迁的解读与预测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对于经济、金融和证券市场的研究,应有以下的思维方法和视角:

一、逻辑:一个严密的逻辑链条在研究中是必要的。我们举过很多这样的例子:

1、美国经济增长率超过其他国家是美元汇率强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吗?1980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比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增长率高得多,但贸易加权的美元指数却基本上没变化甚至更低。那么就肯定有其他原因超过了经济增长因素决定了美元汇率走势。

2、重工业化时期要看好上游资源。对吗?首先,绝大多数上游资源是国际定价,中国重工业化时期一定对应着国际资源价值上升吗?严格来讲,中国的重化工业化时期从1998、1999年就开始了,当时的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就明显超过轻工业,改变了多年的规律,并几乎持续至今。不过当时的上游产业可以说是不怎么样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上游资源价值会持续提升呢?

3、石油和黄金的价格上涨是由投机造成的。那么,投机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是投机做多而不是做空?(做嘧隹找谎?窭??蛭?饕?谐∈瞧诨跏谐。┩痘?式鸫幽睦锢矗课?裁椿嵊姓饷炊嗟淖式鸪中?醋鳎?980-2000年代为什么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下跌,为什么那个时候没有这么多投机做多的情况?多问几个为什么,会发现“投机”这个说法不成立,甚至可以说无论在任何时候“投机”都不是事实的全部,都不是完整的答案。

4、每年初在权威的证券报上都会有整版的关于当年股市资金供求的详细分析,得出结论说当年市场会怎样怎样,结果却往往与预计的相反。为什么?资金供求分析往往有两个逻辑没搞清楚:首先是可入市资金与实际入市资金之间的差异,就是说前者变成后者需要有理由,前者并不是都可以变成后者,而如果市场很好,可入市资金也会从社会的各个角落涌来,远远不是我们能够计算的;其次是静态分析,资金供求分析的假设是原有筹码不变,则新增(或新减)资金会让市场上涨或下跌。但事实完全不是如此。随着市场指数的变动,原有场内筹码都会变化,可能会变现,也可能不会。而会不会变现则由各种基本因素决定。两个逻辑都不对,我们可以说这样的资金供求分析毫无意义。

5、货币主义学说认为货币供应量最终会传导到物价上面。这就有个明显的逻辑问题,什么是物价?显然,只有我们的各种制造业、服务业、住宅等相关产品才被计算在物价里面。但是显然吸收货币的不仅仅是这些东西,股票市场也吸收货币,却并不被计算在物价里面。如果资本市场吸收了多余的货币,则实体经济吸收的货币量可能增长不高,物价水平将不会有明显上涨,这正是1980-2000年间我们看到的情况,尤其是在美国。关于这个,我们在前面介绍了一本书,《股票市场、投机泡沫与经济增长》,应该说是一本这方面不错的理论书。当世界虚拟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时候,传统经济理论在从货币供应量M推导到物价P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错误。当然,从长期来看,信用泡沫可能终究无法支撑,被虚拟经济吸收的过多货币可能还会释放到实体经济当中来从而构成物价上涨,但是,问题是,凯恩斯说过,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呵呵。MV=PQ?这个货币等式本身就有明显的内在逻辑缺陷!很多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货币流通速度有逐步下降趋势,那是因为,M不是都被P吸收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西方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是个没有意义的指标。当然中国不太一样,中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发达,M与P之间还是有一定关联的,只不过汇率的相对固定,上游产品价格波动的国际传导,又让M与P之间的关系有些复杂。

6、在通常的CPI中,食品和能源价格常常被剔除,计算出核心CPI,以求得更为科学的物价涨幅。结果现在还有很多人这么用。对吗?为什么食品和能源价格要剔除?因为两者的波动幅度太大。但是,如果两者未来上涨趋势明确,从而将构成物价涨幅的主要推动力呢?还能剔除吗?我们认为,现在美国CPI的变化将比核心CPI更能体现物价趋势,未来多年可能是股票虚拟经济出现问题从而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涨的时段。而过去的多少年里,大宗商品作为整体价格是趋于下降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尤其是后者的短期波动影响很小。

在我们看来,严密的逻辑链条超过了任何书本上的传统经典理论,如果逻辑和理论产生了冲突,首先要重视逻辑,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第一位。在《小鸡看盘》系列中,我们经常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技术走势背后隐藏的可能原因,这也是我们关注逻辑的一个心得。

当然,逻辑推断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真实世界中的经济情况并不完全是由经济本身决定的,继续向上推理,会发现里面混杂了政治、文明、地理等等因素,而在很多情况下,经济本身甚至只是第二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读经济学以外的书会对我们了解真实世界的经济情况有非常多的帮助,请注意,这个帮助并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仅仅从思维模式上的帮助,我们的结论是,这些帮助是直接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

二、历史:不回顾历史,不可能了解现在和解释未来。当前,我们对于历史的关注主要在于对历史背景的分析。

历史不仅仅是经济史。我们所说的历史包括了文明史、国际政治体系史、国际经济史、国际货币体系史(国际金融史)、国际投资市场史(主要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各战略投资品种如原油和黄金的长周期历史走势及其背后的决定因素)等等等等。

很多学金融和经济的学生会学到国际金融史和小部分的国际经济史。实际上,如果不是以古希腊哲学为基础的西方学科分野,根本就不会有这么独立的国际金融史和国际经济史。所有的国际投资市场史、国际货币体系史、国际经济史,都是内嵌在国际政治体系变迁和文明兴衰的历史脉络之中的。要了解当今世界投资市场就不可避免要了解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历史,而这又必须要了解世界信用泡沫的发生发展,这又必须要了解世界货币制度的变化和美元霸权地位的历史变迁,这就必然要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而在此之上则要了解20世纪内部国际格局的变化。再往上了说则是文明兴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看上去有点远,但实际上完全是一个整体。

三、地理:地理因素也极为重要。二十世纪最后几年,西方有人发出了虚拟经济取代传统经济的声音,认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呢?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发现,还是原油、铜、铁、水泥等等这些玩意构筑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美国原油消费中三分之二用于交通,如果没有了原油,虚拟什么去呢?每个人坐在家里世界经济就发展了?同样的话就有房子住了?

资源支持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忽略的部分,因为传统理论发展的背景,是没有出现战略资源的全球短缺,经济发展不会遇到资源瓶颈。但是现在则不同,资源约束可能会导致世界经济因资源争夺而出现发展进程中的变异(有人说不争夺呢?不争夺可能就要有人饿肚子,正常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规律也会和以往不同)。二十一世纪初,资源约束问题越来越显性化了。

地理一方面是资源地理,另一方面则是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看着地图,我们发现欧洲由花花绿绿的很多国家构成,因此直觉上我们就知道欧元作为统一货币的弱点-政治上不统一。而今年美元大幅升值,就与欧元区连续不断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短线交易秘诀》:读了很多更宏观、更历史的书以后,仍然觉得必然性的经济规律在证券市场走势当中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链条。实际的操作如果仅有趋势判断肯定不可行。

出于对市场节奏和走势的兴趣,小鸡仍然对很多技术分析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不过,鉴于老美金融市场发展方面的领先,了解一个非人为操纵、更自由化的市场的走势对于把握市场脉动更有利。小鸡现在非常不喜欢国内很多作者写的书中的所谓庄家操作、筹码分析、主力思维等等的说法。在一个机构投资者力量更为均衡的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在未来判断上都是平等的,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完全控制盘面,而仅仅基于短线走势的操作未来可能越来越不适应市场。

小鸡所看重的技术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长周期大尺度的技术分析,与基本面的变化一起给出最大的机会或风险,同时技术信号将比基本面变化本身更为精确地给出机会或风险的来临点;另一个就是由于财务/资金/经济/心理/交易制度等多方面力量综合形成的某种潜在的技术规律,这是一种市场漏洞,在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以前,它始终会存在并给人以超额收益,这就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反例。

拉瑞*威廉姆斯是美国期货交易大赛冠军,曾在一年内把一万美元变成110万美元,这是用概率绝对无法做到的。当然小鸡也认为完美的市场只有期货市场,但其流动性和市场容量不足,所以在股票市场上超大规模的资金是不可能长期应用短线技术分析的。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极为复杂精巧的交易系统设计;二是资金管理与交易信号的紧密结合。

前者,作者设计的很多信号,发现的很多规律,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当然这仅仅也是历史规律,不过小鸡觉得,这可能与交易制度的特点、与投资者在全年各月、每月/每周中不同日的心理状态、与投资者在每月/每周的不同日期中的消费习惯/财务周期、与日月潮汐引起的心理波动等等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很多成功率极高的固定化规律。只要没有被很多人发现并应用,其概率就可能在多年中持续有效。当然,最终规律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变迁,但是包括财务结算周期、天文周期等等在内的一些东西并不太容易改变,所以某些交易习惯和固定周期的心理波动仍然可能会存在,并使原有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续。

后者,作者很多交易并不都是以技术走势上的平仓信号作为出局点的,反而是以周期(比如最长持有几天)、盈利或亏损幅度达到一定限度等等作为出局点。将技术信号与资金管理作了极为紧密的结合。这也是他能够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原因。

看了这本书,我的一个想法是,市场漏洞真多;另一个想法是,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的,技术大师的成功居然要花这么多精力,需要独到的观察力和实践精神(交易系统的设计与测试必然要花费最多的时间);第三个想法是,资金管理在投资成功中地位至关重要!

有很多朋友和我探讨过交易系统的问题。小鸡看来,在国内市场上交易系统的有利条件是,中国的技术分析还很初级,更多的人被基本分析的光环迷惑而对技术分析不屑一顾从而可能造成很多技术上的漏洞,可能会存在很多技术上很容易发现的规律;不利条件是,股市上的交易制度不是T+0,无法做空,市场走势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更多地收机构操作影响;而期货品种交易时间不连贯,且人民币定价,对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的跟随性过高,还会受到汇率制度变化的不利影响。所以有个朋友做的交易系统是日内期货交易绝不隔夜,我觉得也可能规避了很多风险。

未来等股指期货出来,则交易机会会大大增加,可以玩的东西就更多了。想到这里,小鸡就觉得很开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交易员个人图书列表

作者:戴若顾比

以下250多本图书被分为几组。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将不断添加新的书目。 A = 必须有的交易图书 B = 有关交易方法和技巧非常有用的书 C= 市场背景资料读物 D = 一般市场评论 E = 市场追随者的枕边读物。 每组图书的位置并不重要。本图书列表仅供您参考。请注意图书分类仅反映了我本人对市场的看法和交易的喜好。

A类图书列表 - 必看图书

a 股票交易 Daryl Guppy
a 交易策略 Daryl Guppy
a 熊市交易 Daryl Guppy
a 图形交易 Daryl Guppy
a 最佳交易, Daryl Guppy
a 短线交易, Daryl Guppy
a 亚洲股票交易 Daryl Guppy
a 生存交易 Dr Alexander Elder
a 市场魔力 Jack D Schwager
a 新市场魔力 (The) Jack D Schwager
a 成功交易的要素 (The) Robert P Rotella
a 按自己的方式交易 Van K Tharp
a 股票交易员 - 如何通过交易股票生存, Tony Oz
a 股票趋势的技术分析 Edwards and Magee
a 股票和商品杂志
a 财富杂志
a 财经观察
a 远东经济观察
a 活跃的交易员
B类图书列表 - 有关交易方法和技巧非常有用的图书

b 如何从华尔街赚钱, Tony Oz
b 积极投资, Alan Hull
b 在线交易初级指南 , Toni Turner
b Dave Landry 关于短线交易 , Dave Landry
b 股票交易魔术师:短线交易员高级短期交易策略 , Tony Oz
b 短线交易大师的工具和策略 , Oliver Velez & Greg Capra
b 突破黑箱, M Pring
b 卖空的技巧 Kathryn F. Staley
b 职业交易员 Mark Douglas
b 战略投资选择 Lawrence G McMillan
b 聪明交易 Perry Kaufman
b 技术分析大全 Steven Achelis
b 投机交易基础 Gerald Krefetz / Guppy
b 轻松图表 Merril Armstrong
b 点图研究 Alexander Wheelan
b 点图分析 Carroll Aby
b 期货交易 - 技术分析 Jack Schwager
b 澳大利亚采矿注册
b 现代证券管理 Ralph Vince
b 定量交易和资金管理 Fred Gehm
b 短线交易的优势 Howard Abell/ Guppy
b 买卖的易变性 Kevin Connolly
b 穷爸爸,富爸爸 Robert Kiyosak,
b 对冲基金经理的投资秘密, Connors & Hayward,
b 超级交易员 Alan Rubenfield
b 股票、衍生工具和税收 - 投资者、交易员和投机商指南 Tony Compton
b 赢家交易, Ari Kiev
b SOES版块的秘密 H Houtkin
b 长期秘密到短期交易, L Williams
b 交易游戏 R Jones
b 如何通过交易来生存, Gary Smith
b 期权的秘密, L Bedford
b 混乱优势, B Cohen
b 技术分析入门, J Schwager
b 市场赢家战略, J Lukeman
b 如何在股市赚取200万美元 , N Darvas,
b 短线交易大师工具和策略。日交易员、套期交易员和头寸交易员的实战测试技巧 , Oliver Velez & Greg Capra
b 股票交易魔术师:套期交易员和日交易员的高级短线操作策略 , Tony Oz
b Dave Landry 关于套期交易 , Dave Landry
b Tom Dorseys 交易提示, T Doresy
b 交易的艺术 第2版, C Tate
b Metastock精华, Simon Sherwood
b 对技术分析的新思考, R Bensignor
b 交易秘密, Louise Bedford
b De Villiers and Taylor 关于点图分析 , V De Villiers & O Taylor
b 交易计划 , R Deel.
b 短线交易的荣耀 , M Ingebretsen
b 私人交易员的职业期权策略 , N Katiforis
b Jesse Livermore - 世界最伟大的股票交易员, R Smitten
b 驾驭多变的市场 , M Parness
b 来到我的交易室 , A Elder
b 控制风险, M Lally
b 移动分析 , S Woods
b 交易混乱, B Williams
b 期权:澳大利亚投资者和交易员完整指南(更新版) , G Bower
b 市场恐慌 , S Vines, 7/3/2003
b 市场总是对的, T McCafferty,
b 终极技术交易软件 , P Leo & P Temple
b 期权过程 , G Fontanills
b 掌握卖出时机 , D Cassidy
b 顶级股票 2004, M Roth
b 股票交易员年鉴 2004 , Y Hirsch,


C类图书列表 - 市场背景资料读物
c 点图分析, 第二版, Thomas Dorsey
c 图形类型大全, Thomas Bulkowski
c 亏了100万美元后的教训 Jim Paul
c 分析柱状图获利 John Magee
c 职业投机原则 Victor Sperandeo
c 不相信上帝 Peter L Bernstein
c 财富卖家 (The) William A Sherden
c 日本烛台图形分析技巧 Steve Nison
c 新商品交易系统和方法 (The) Perry J Kaufman
c 点图分析 Thomas J Dorsey
c 交易混乱 Bill Williams
c 烛台图形分析解释 Greg Morris
c 直觉交易员 Robert Koppel
c 选择市场时机 Curtis Arnold
c 快速致富 Edna Carew
c 华尔街交易大师赢家策略 Victor Sperandeo
c 激进型交易员的策略 Richard McCall
c Powershift Alvin Toffler
c 澳大利亚股票市场投机 William Harper
c 期货套期 - 基础分析 Jack Schwager
c 高超的短线交易员 Jake Berstein
c 股票期权交易 Chris Temby
c 了解澳大利亚期权交易 Christopher Tate
c 倾听市场 Ivan Krastins
c 资金大师 John Train
c 了解股票交易 Nick Renton, 新版
c 澳大利亚投资者图形分析指南 Regina Meani
c 交易员的智慧 Alpesh Patel
c 了解澳大利亚的期货交易, Chris Tate
c 交易指标技术分析
c 澳大利亚股息手册 1998-99, Mick Kenny
c 开采评估手册, Victor Rudenno
c 用于投资和个人金融的互联网, Martin Roth
c 如何在熊市进行交易, William Harper ,
c 最大不利偏差, John Sweeney
c 驾驭熊市 C Tate
c 电子日交易 Friedfertig & West
c 电子日交易入门, D Nassar
c 交易方法, J Piper
c 股票经纪人手册 Math. William Rini
c 资本市场的革命 P Young & T Theys
c 资金投资, D Nicholas
c 金融观察
c 战略电子日交易员, R Deel
c 小额股票投资, C Graja & E Ungar
c 真实的人;真实的交易员,Adrienne Toghraie & M Ruggiero
c 21条交易事实, J Hayden
c 一分钟一百万, H Davis
c 烛台图形分析的秘密, L Bedford
c CNBC 24/7 交易, Rockefeller
c 区域交易, M Douglas
c 在线交易初级指南 , Toni Turner
c 最佳交易市场。与顶级交易员交谈。 K Marder and M Dupee
c 简化移动平均 , C Droke
c 交易精华, S McPhee
c 图形技术分析盈利 , Larson,
c 确保您赚钱的7个图形。 E Downs
c If Its Raining in Brazil, Buy Starbucks, P Navarro
c 保证金贷款解释 , P & J Martin,
c 利用新闻, M Bartiromo
c 每日交易员, N Radge,
c 投资的杠杆作用原理 , L Laveau
c 期权交易精华, B Booth,
c 交易心理学 , B Steenbarger
c 理智的交易员, Mark Fisher
c 差额合约 , C Davey,
c 少而精对多而滥 , G Muzea,
c 是的,你可以驾驭市场。 , B Stein & P DeMuth
c 在正确的时间选择正确的股票 , L Williams
c 套期交易, J Markman,
c 交易运动员 , S Murphy & M Hirschhorn


D类图书列表 - 一般市场评论
d 金融的魔力 (The) George Soros
d 超越烛台 Steve Nison
d 基督流行的错觉 Charles Mackay
d 技术分析的新科学 (The) Thomas R Demark
d 内部市场技术分析 John Murphy
d 东南亚投资 Davidson & Ciambella
d 非会计人员会计学 Philip Stanley
d 如何低价买入股票高价卖出获取利润 Christopher Tate
d 会计学 Bill Jamieson
d 聪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指南 Tim Hewat
d 股票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Martin Roth
d 散户 Gustave Le Bon
d 胜者为王 William Gallacher
d 投资 Biker Jim Rogers
d 投资获利 James Gipson
d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George Clason
d 明智的股票投资 Austin Donnelly
d 投资生存策略 Gerald Loeb
d 投资蓝图 Richard Fitzherbert
d 公司帐目分析 Martin Roth
d 混乱崩溃 Cohen & Stewart
d FIASCO - Blood in the water on Wall Street Frank Partnoy
d 巴菲特理论 Mary Buffet & David Clark
d 卢布到美元, Alexander Elder
d 风险的回报, H Abell
d 第一时间投资者, D Harrison
d 不为人知的模型, E Peters
d 低效的股票市场, R Haugen
d 资本贪婪和风险, C Morris
d 大波浪, D Fischer ,
d Buffettology 业务手册, M Buffet & D Clark
d 趋势和陷阱, B Wormald ,
d 让交易走向高效, H Stanton
d 熊市手册 , Rothchild
d 长期日交易员 , M Sincere & D Wagner
d 神奇的数字 , P Temple
d 股票交易员手册 , J Berg
d 阻击交易, G Angell
d 成功的股票买入 , C Beelaerts & K Forde
d 牛市、熊市和大脑 , A Leitzes and J Solan,
d 技术分析系统 , J Magee
d 经验财富 , R Bowerman & J Duffield
d 顶级股票, M Roth
d Huntley's 股票市场手册,
d 澳大利亚投资者词典 , R Harrison
d 驾驭股票, G Bullock
d Sun Tzu 关于投资 , C Montgomery
d 投机实战, V Niederhoffer & L Kenner,
d 股票精华, D Connelly
d 职业投资, S & W Cornish
d 女人论钱, L Falkiner-Rose
d 市场大师 , Hughes, Wilson & Kidman


E类图书列表 - 市场追随者的枕边读物
e 黄金的力量 P Bernstein
e 客户的游艇在那里?Fred Schwed, Jr
e 街道女人 Sue Herera
e 沃伦巴菲特的方式 Robert Hagstrom
e 走向破产 Judith Rawnsley
e 骗子交易员 Nick Leeson
e 投资者的互联网 Martin Roth
e 说谎纸牌 Michael Lewis
e 巴林的崩溃 Stephen Fay
e Soros on Soros George Soros
e 90年代的反向投资 Richard Band
e Musashi Eiji Yoshikawa
e 卖出股票锁定利润的时机 Cobleigh & DeAngelis
e 交易员传说 Ron Insana
e 官方历史, Blue Sky Mines Trevor Sykes
e 交易的秘密 Foster Winans
e 股票操作员的记忆力 Edwin LeFevre
e 漫步华尔街 Burton Malkiel
e 往前看 - 改写风险规则. R Dembo & A Freeman
e 诡计和欺诈, Bruce Brown
e 交易的道, Robert Koppel
e 隔壁的百万富翁, T Stanley & W Danko
e 终极风险, Adam Raphael
e 全球资本市场的危机, George Soros
e 预言家, T Bass
e 郁金香狂, M Dash
e 赚钱高手, J Gleeson
e 沃伦巴菲特的小品文, L Cunningham
e 风险世界, M Daniell
e Bre-X; 世界最大欺骗幕后的故事, J Wells
e Damn Right, J Lowe
e Goldman Sachs - 成功文化, L Endlich
e 市场的艺术, Tamarkin & Krantz
e 金钱驱动世界 , Garson
e 允许偷窃的执照 , Harper,
e 疯狂投资, J Nofsinger
e 富有的孩子 , P Barry
e 短期交易, 长期利润 , J Leizman
e 资金和动力, H Means
e 交易、性和死亡 - 赌徒的心, J Anderson
e 投资:最后的艺术 R Hagstrom
e 信息市场 - 从金融创新中能够学到什么 , W Wilhelm & J Downing
e Enron: 起伏波动, L Fox,
e 市场、暴乱和伤害 , R Menschel,
e 财富的车轮, C Geisst ,
e 了解投资, C Beelearts & K Forde
e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诞生 Roger Lowenstein,
e 辛迪加和上市资产信托的超级安全投资 T Hewat
e 股票市场生存指南, W Harper
e 投资的新艺术, B Dunstan,
e 轮盘启示录 , R Thomson

以上书目仅供参考,并不代表推荐。本人也不提供排名服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评——都是不错的书

作者:陶侃

一家之言,尽供参考。

国内的股票书泛滥成灾,其中稍有价值的却寥寥无几。由于拿到了长阳VIP卡一张,小弟我把长阳的书籍目录翻了一遍。下面介绍一下我认为值得一读的书。

(注:A。 我是一个系统交易方法的追随者,对其它直觉交易,基本分析等方法并无太大兴趣。所以这些方面的书籍罗列的不多。 B。 由于时间限制,对国内作者的作品我就没有列出。 C。下面的书全是从长阳在论坛上提供的书籍目录中找到的,如书目不全,请找长阳的麻烦。)

《营救华尔街--一群投机天才的崛起与陨落》 -- 罗杰·罗文斯坦
     中文版的译名实在是不着边际。本书原名是When Genius Failed: The Rise and Fall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主要内容是长期资本资产管理公司的兴衰,与营救华尔街好像没什么关系。(顺便提一句,我觉得国内出版公司的策划水平实在是有限,书名对读者群的定位完全不合适,甚至可能影响销售水平。而有些想看这本书的读者看了书名后可能根本没兴趣翻开看内容。)该书是我认为国内出版的有关LTCM的最好的一本,读了这本书,《创造金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传奇》等书就不用读了。公司由John Meriwether和他在所罗门兄弟公司的一帮干套利的博士和数学家所创。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不要忽视保持开放式的态度和避免视野狭隘的重要性。LTCM管理者的高智商最终使他们觉得自己是战无不胜的,从而不能接受他们的交易模型并不是无懈可击并作出不断改进。正在或想做基金的朋友也值得一读。

《投机生涯》 --维克多·尼德霍夫
作者的自传类书籍。
读这本书的目的应该是了解一下牛人的思想,不应该是想找到什么致富经验。作者是一个资深的交易员,索罗斯的投资顾问,还是Monroe Trout ? 一个把几千块做到一个多亿的牛人的老师。

《股票作手回忆录》 -- 爱德温·李费佛
不用提了,斯坦利·克罗的办公桌上都放了一本,咱也得附庸风雅来上一本。

《新金融大师》(新股市大亨)-- 约翰·特雷恩
介绍的人才绝对称得得上是“金融大师”。里面斯坦利·克罗的一章挺有意思,趋势跟踪交易者可以读一读。

《华尔街点金人》 -- 杰克·茨威格
绝对经典。正入范·撒普说的,对系统交易者来说,Bill Eckhardt那一章就值这本书的价钱。(我觉得就凭这一章就绝对是物超所值。)另外玩21点后来做期权的那位 -- 我不记得叫什么了,好像是什么Blair什么的,他说的内容也很有意思。书中介绍的其他好几位人物也都是叱?一时的风云人物。

《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索罗斯》 --  (美)乔治·索罗斯
又一本传奇人物写的书。把这本书和《投机生涯》还有《华尔街点金人》里面邓肯米勒(Drunkenmiller)一章联起来看看,可以了解不少当年量子基金的操作方法。单从这本书来说,里面就有很多很独到的见解。大师毕竟是大师。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 约翰·迈吉
技术分析经典,从五十年前出版到现在都是第八版了。里面有许多内容被国内外的其它作者借用,看看原汁原味的吧。

《与天为敌》 -- 彼得·伯恩斯坦
主要介绍交易的哲学思想,是本同类书里面很不错的书。一定要买来读读。

《机会的数学原理--明知其输而博赢的概率分析》 -- 约翰·黑格
少有的英国佬写得不错的书。

《统计陷阱》 -- 达莱尔·哈夫
没看过,听说不错,想搞来看看。

《短线交易秘诀》 -- 拉瑞·威谦姆斯
这本书很像是把其它书攒起来的一个大杂烩,作者书写得不少,但可是越来越不敬业。不过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介绍短线交易的大全倒是不错,在介绍短线交易上国内也没有其它更好的书了。短线交易应包括的内容书里面基本全有了,看看它的目录再找点单独介绍某一方面内容的书来看看。

《技术分析精论》 -- 马丁·J·普林格
单从技术分析来说,作者倒确实是一个高手。读此书能了解一下技术分析的内涵。不过里面的内容要自己琢磨,有些内容和观点完全是错的。也可当做技术分析的目录。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 -- 约翰·墨菲 和《期货交易技术分析》 -- 施威格
上面两本买一本就够了,都是大全类的书。可以放在书架上当做索引,想找其它内容时好找一些。

《日本蜡烛图技术》 -- 史蒂夫·尼森
国外关于K线技术的开山之作。作者在这方面海内独步,他出的好几本关于K线的书都不错,可惜国内只出版了这一本。

《交易规则2--通往成功之路的新策略》和《证券期货必胜守则(交易规则1)》威廉·F·恩格
没看过,据说有点意思。

《期权价格波动率与定价理论 》 -- 谢尔登·纳坦恩伯格
期市圣经。到现在关于波动率的书也再没有达到这本书的水平。

《克罗谈投资策略》--〔美〕斯坦利.克罗
作者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的偶像之一:)。这本书可以当做交易入门读物来看。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 -- 吉姆·罗杰斯
娱乐性读物,作者曾是索罗斯的合伙人,他的交易方法主要是分析全球的政治经济面因素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所以看看这本书中对各国的分析还是有点价值。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 小弗雷德·施维曼
经典股市故事小说一本。、可在睡觉前看,有助于放松神经。

《说谎者的扑克牌》 -- 迈克尔·刘易斯
休闲读物,了解一下圈里的东西。主要讲的是所罗门兄弟的事情。还记得这次对伊战争时第一被捕的美国大兵吗?他被逮时手里就握着这本书。

《基金帝国--富达敛财的神话》 -- 戴安娜·贝·亨利克斯
介绍著名的Fidelity基金。有不少高高手都给它干过,像彼得。林奇之类的。可以在大便时看。

《投资革命》 ? 彼得·伯恩斯坦
没看过,听说有点意思。

《成事在天--机遇在市场及人生中的隐蔽角色》 --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
作者在很多投资银行干过,现在是自己在管理基金。没看过,想读一读。

《专业投机原理》 -- 维克多·斯波朗迪
我的另一位偶像的书。

《冷静自信的交易策略》 -- 理查·迈克尔
讲得是武士道精神在交易心理方面的应用。读着挺新鲜,建议看看。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 Van  K。撒普
一本很有趣也很特别的书。书中有很多别的交易书籍中没有提到过的思想和点子。作者强调心理,卖点和头寸调整。这些都很有价值。不过书里的很多点子,例子和计算方法我觉得是错误的。书里面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对汤姆。巴索的问题。光这一段就值回票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阅读的投资经典55本
                                       

       金融机构类
  《华尔街巨人》 【美】华尔街日报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 【美】费利普·L·茨威格 海南出版社
  《摩根财团》 【美】罗恩·彻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高盛文化》 【美】里莎·埃迪里奇 华夏出版社
  《投资商资本主义》 【美】迈克尔·尤辛 海南出版社
  《挑战风险》 【美】多米尼克·卡瑟利 商务印书馆
  《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 【美】大卫·史文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反传统营销》 【美】查理·詹瑞特 海南出版社
  《大交易》 【美】布鲁斯·瓦瑟斯坦 海南出版社
  《悲观博士考夫曼论货币价值》 【美】亨利·考夫曼 海南出版社
  
  传记、小说类
  《贼巢》 【美】詹姆斯·斯图尔特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美】罗杰·洛文斯坦 海南出版社
  《股票作手回忆录》 【美】爱德温·李费佛 海南出版社
  《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 【美】詹姆斯·J·克拉默 中信出版社
  《玛莎的公司》 【美】克里斯托弗·拜伦 中信出版社
  《门口的野蛮人》 【美】布赖恩·伯勒 机械工业出版社
  《营救华尔街》 【美】罗杰·罗文斯坦 上海远东出版社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美】费雷德·施维德 海南出版社
  《24天:安然垮台真相》 【美】丽贝卡·史密斯,约翰·R·埃姆什威勒 上海远东出版社
  
  全球市场
  《世纪大拍卖》 【英】克里斯蒂娅·弗里兰 中信出版社
  《时运变迁》 【美】保罗·沃尔克 【日】行天丰雄 中国金融出版社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 【加】蒙代尔 中国金融出版社
  《开放社会》 【美】乔治·索罗斯著 商务印书馆
  《在不确定的世界》 【美】罗伯特·鲁宾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大师作品
  《战胜华尔街》 【美】彼得·林奇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美】彼得·林奇 约翰·罗瑟·查尔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最佳金钱故事》 【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海南出版社
  《漫步华尔街》 【美】伯顿·麦基尔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 【美】吉姆·罗杰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融炼金术》 【美】乔治·索罗斯 海南出版社
  《证券分析》 【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维·多德 海南出版社
  《聪明的投资者》 【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美】珍尼特·洛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美】沃伦·巴菲特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投资革命》 【美】彼得·伯恩斯坦 上海远东出版社
  《与天为敌》 【美】彼得·伯恩斯坦 清华大学出版社
  《怎样选择成长股》 【美】菲利普·费舍 海南出版社
  《非理性繁荣》 【美】罗伯特·希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新秩序》 【美】罗伯特·希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共同基金常识》 【美】约翰·鲍格尔 百家出版社
  《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 史振邦编著 学林出版社
  《投资智慧论语》 【美】彼得·克拉斯 机械工业出版社
  
  技术分析类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美】罗伯特·爱德华 约翰·迈吉 东方出版社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 【美】江恩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艾略特名著集》 【美】小罗伯特·普莱切特 机械工业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金融行为学、管理学和社会学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英】查理斯·麦基 中国金融出版社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美】查理斯·P·金德尔伯格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泡沫的秘密》 【美】彼得·加伯 华夏出版社
  《乌合之众》 【法】古斯塔夫·勒庞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成事在天》 【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 中国经济出版社
  《风险规则》 【美】罗恩·顿波 安德鲁·弗里曼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融心理学》 【挪威】拉斯·特维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凯恩斯 商务印书馆
  《银元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漫步华尔街》
  
  我手上有本英国人里奥·高夫写的《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里面有几本书值得推荐给大家。里奥·高夫推荐的第一本书是《金钱游戏》(亚当·史密斯)。这本书在中国大陆没有译本,很奇怪,因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身为投机客的作者为了赌赢可可的上涨期货合约,派了一名“间谍”马文去非洲加纳,考察那里的虫害是否严重。不幸的是,马文在丛林中被水蛭叮满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进了一个热油锅里。史密斯最后当然是损失惨重,但马文并没死,那些热油是给他治伤的。
  第二本书是《像大亨般思考》,我不敢恭维。这种励志书与传销一样,有着很大的市场,可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同样,我也多次拿起罗伯特·清崎写的《富爸爸穷爸爸》之类的书,可读了几行字,便觉得像个肤浅的骗子的巧舌如簧。当然我佩服这个美籍日本人通过《富爸爸》系列发财致富的本领,但他向人灌输的“智慧” 实在小儿科。
  《漫步华尔街》(伯顿·麦基尔)。这本书很棒,它是我的启蒙书籍之一。我1991年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后,坊间还没有什么合适和有趣的证券书籍,只有台湾地区过来的一些图书在充数。而《漫步华尔街》就是大陆最早翻译的一批投资经典之一(2002年的上海财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译本)。尽管十几年过去了,我仍然对麦基尔从猩猩掷飞镖得来的投资组合可以大胜基金经理人的例子记忆犹新,而且我赞同里奥·高夫的评论,《漫步华尔街》是对“股市不同的理论提出最详尽、清楚解说的投资经典”。2004年麦基尔应博时基金公司的邀请,来到中国讲演,似乎没有引起像其他投资大师来华般的轰动,但我看了记者对他的访谈录,还是倍感平实、亲切。如果一个初入市的投资者想真正入门“华尔街”的话,或不想被充斥着骗子的股评家蒙蔽,不妨先读一下《漫步华尔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麦基尔与中国大陆在美国的学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猎商机》,却逊色不少。
  
  《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
  
  《巴菲特:美国资本家的特质》(罗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的书名译为《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传》,这似乎更加贴切些。这本书是巴菲特传记进入大陆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当然后来出版的大量有关巴菲特的书籍也不错,如《福布斯》评出的“全球最具响应力的二十部商业书”中的《沃伦·巴菲特之路》(小罗伯特·G·海格士多姆)。除了《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外,《投资圣经》(安迪·基尔帕特里克)和《巴菲特:从100元到160 亿》颇值得一读,前者未必精彩,但很细微很全面,简直就是有关巴菲特的百科全书,可以当辞典翻查。后者由巴菲特写的公司年报文章摘编而成,天底下可能没有第二家公司的年报,会受到如伯克希尔公司年报那般的热烈欢迎。这当然有着狂热崇拜的成份,但巴菲特亲笔写的东西也确实引人入胜。而且,我以为比起各种巴菲特的传闻轶事,年报是最伟大的投资教科书。遗憾的是,《巴菲特:从100元到160亿》未收录近几年的巴菲特年报摘录,也没作过修订。我们将近年的巴菲特年报放在了价值网站(www.valuegood.com)的“巴菲特俱乐部”中,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战胜华尔街》
  
  《征服股海》(彼得·林奇)这本书在上海财大版上译成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经理的杰出代表,为了基金营销,有些基金公司会花功夫包装“明星经理”,彼得·林奇也是由富达基金公司推出的明星。不过,大多数明星基金经理都随风消逝,像彼得·林奇那般有自己的投资哲学并至今被人认可的经理可谓凤毛麟角。彼得·林奇有一个投资观点我一直很受用,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费尽心思去调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边,比如你夫人爱穿的服装自己孩子爱喝的饮料。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有一点是共通的,不买自己搞不懂的产品和公司股票,比如一些“神秘”的高科技产品。我最近又细读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觉得林奇真是个很平实通达的人物,不偏不倚,高人啊。一般来说,基金经理都不会倡导散户自己投资,否则他们收谁的管理费呢。林奇却不然,他谈到散户投资有很多优势,没有必要去买基金。另外,一般基金经理也喜欢把自己包装成一个“专家”,至少要“专业”,让傻傻的客户肃然起敬,而林奇强调“我将继续尽可能地像一个业余投资者那样思考投资上的问题”。大多数投资股票的人还有一个偏见,就是对买房兴趣不大,可是林奇劝大家投资股票前先买房,他认为,同样是买股票和房产,后者大多时候不会像投资股票那般让你后悔不已。
  彼得·林奇有些直觉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为Tandon的热门软件公司去,见到一位投资者关系办公室的人员,他来公司的时间不长,却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权的市值达2000万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员因公司变得如此富有,让林奇顿生警觉。Tandon股价已上涨了8倍,市盈率极高,若再涨一倍,他的资产不是变成了4000万美元?林奇果断地拒绝了购买Tandon的建议。后来,Tandon从35多美元跌到1美元多。

《金融炼金术》
  《开放社会》
  
  投资大师都挺有风格的,索罗斯和林奇迥然不同。林奇评论索罗斯“是通过制造让人难解的头寸,如卖出黄金,买进看跌期权,对澳大利亚证券进行套期保值,赚了一大笔钱”。而且林奇坦承,他也搞不懂索罗斯的把戏。相对而言,林奇和巴菲特却是很美国化的投资大师,林奇评论巴菲特“是所有人中最为出色的投资者,他所寻找的机会类型跟我的几乎一样,惟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旦他找到了这样的机会,就会把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买下来。”
  比起美国式的实用主义文化,索罗斯显得很玄,他是典型的“老欧洲产物”。除了《超越指数》外,坊间有不少关于索罗斯的传记和“如是说”,可我觉得可以尽量读投资大师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像索罗斯这种很难用“他人”语言概括的人。
  正如林奇所言,索罗斯的许多市场举动令人费解难懂,人们便抓住他狙击英镑等故事,大肆渲染,这就把他下降到一个狡诈的对冲基金经理的层面上了。我很幸运,因为索罗斯的著作言必称波普尔,而后者是我大学时代花过功夫研究的科学哲学大师。
  由于本文不是专门讨论索罗斯更不是波普尔思想介绍,我长话短说,索罗斯对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开放哲学大为赞赏,决心将它们用到金融市场上去。索罗斯认为自己不仅没拥有绝对真理,而且也没必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真理,他的行动哲学就是要不断被“证伪”,也就是说随时准备出错,然后修正之,因为这对一个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上的投机客太重要了。
  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确实不好懂,不过,我曾把这本书作为陪我游走世界各地的“休闲书”,且读得津津有味!商务印书馆出了他的另两本专著《开放社会》和《索罗斯论全球化》,要好读很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一读。
  如果读者想对波普尔有研究,坊间有许多他的译著,但我建议读读《维特根斯坦的拔火根》(长春出版社),里面的两个主人公之一就是波普尔。这书写得非常有趣,可以看出发现开放理论的人未必是开放的人物。
  
  《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
  
  这是里奥·高夫推荐的三本书,我觉得没什么大意思。《专业投机原理》(维克多·斯波朗迪)是本畅销书,大陆由宇航出版社出版,书名起得很吸引人,但放在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的副标题上才合适。因为《专业投机原理》是本大杂烩,拿出许多东西来唬弄人,类似的投资理财书极多,只不过该作者更会包装而已。《股市大亨》/《新股市大亨》(约翰·崔恩)也是畅销书,收集了许多投资大师的故事。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读这些投资大师的原作,原因是故事并不能反映投资智慧和理念。《金融怪杰》(杰克·史瓦杰)描述的是交易员的故事,这类书有不少,随便翻翻而已。
  里奥·高夫在选择《股市大亨》时,曾谈到它曾对海外有过较大的影响,但在中国大陆却没有。在九十年代初期,倒是在《上海证券报》的专题版上连载过《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史振邦编译),当时这类书籍在大陆根本没有,所以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由我们将它编成书籍,很是畅销。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又将《上海证券报》上的“实战经典”专版上的文章汇成《国际投资基金经理谈股论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但影响力已经明显不如前书。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次读完25本投资经典》的第十本书是《论凯恩斯》(罗伯特·史卡斯基著)。里奥·高夫认为凯恩斯是投资大师,非常正确。经济学家一般在投资方面是屡战屡败,像大经济学家费雪在1929年大崩溃前夕仍乐观过头,已成为经典案例。而1998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直接操盘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使人们对经济学家的实践能力的怀疑更是雪上加霜。但凯恩斯是个例外。这倒不是说凯恩斯曾从事期货、股票、外汇等多种投资,而且成绩似乎不错(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但有人也认为凯恩斯最终的投资结果并不成功),而是因为凯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时时显露了对投资市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如“选美女理论”、“抢座位”,已深入到行为金融学和心理学层面。坊间有凯恩斯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投资的艺术》(江苏人民出版社),不过真正的精华还是那本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股票作手回忆录》
  
  接下来的《股票作手回忆录》(爱德温·李费佛)尽管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却经久不衰,它确实像一部经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长存。后来很多书有意无意地模仿《股市作手回忆录》,偏偏就是缺了那种感觉和深入人心的激烈。这本书描写的是美国早年的市场环境,充满了欺诈和操纵,但许多教训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按高夫的说法,最让人感慨的是书中的原型交易员大败于1929年的股市崩盘,一蹶不振,在1940年饮弹自尽,真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啊(在许多方面,出色的交易员与红颜不乏相似之处)。在中国大陆,《股票作手回忆录》从来没有畅销过,却是一本常销书。
  
  《证券分析》
  《聪明的投资者》
  《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型股票投资人》更多地被译成《聪明的投资者》,它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荐的必读书。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是基本面分析派的开山力作,当然经典,不过我却几番犹豫是否要列入55本书目中去,因为我自己也没读完!在我筹划期间,就定下一个标准,那就是无趣的或硬啃的书都不列入进去,如威廉·夏普的《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也许很重要,可是我只是选了一部分阅读而已。我虽然读过许多大部头的金融投资教科书,却总觉得不少论述华而不实。
  《证券分析》太晦涩,《聪明的投资者》好读点,但我还建议大家读一本叫《价值再发现:走近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本书精选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讲及访谈,如在1932年《福布斯》杂志上发表的《美国企业是否值得活下去?》,当时纽交所挂牌的公司中,超过30%的公司股票的价值低于其解散并清算出售的价值,格雷厄姆向大家发出信号,现在该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时候了。还有一篇是1955年3月格雷厄姆在美国参议会银行货币委员会上的证词,主要是讨论影响股票买卖的因素是哪些,它的轰动性当然不能和老摩根在去世前不久的国会证词相比,但非常有趣,值得一读。《价值再发现》还发表了格雷厄姆在纽约金融学院的演讲稿,共有十讲,也是清晰了解这位证券分析之父思路的好办法。
  格雷厄姆的著作在大陆翻译得较全,如《储备与稳定》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解读》都有中译本。
  
  《怎样选择成长股》
  
  《非常潜力股》(费利普·费舍),海南出版社的译名是《怎样选择成长股》。众所周知,巴菲特将自己成功的理论基础归于两个人,一个是恩师格雷厄姆,另一个就是费舍。通俗地说,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还能吸上几口的烟蒂,而费舍教他如何发现味道极佳的好烟。价廉物美的股票固然好,可不易找,尤其是在大牛市中,而费舍认为,价贵物美的股票也可以买,因为随着企业的成长,价贵会变得相对便宜。格雷厄姆与巴菲特面临的市场环境迥然不同,一个是二次大战前且遭遇大萧条的熊多牛少的市场(格雷厄姆在1929年的大崩盘后丧失了35%的价值),另一个是战后美国走向全球经济独霸的阶段,投资策略和方法当然会改变。关于费舍的成长股理论,我曾在几年前的《财经》杂志上长文介绍过,以新闻报道为价值取向的主编胡舒立对我不厌其烦的一期又一期的文章失去了耐心,终于一次在我的文章最后加上“本文完”的字样,强行停止长篇大论,有趣得紧啊。
  从阅读效果看,熊市里读格雷厄姆、牛市里读费舍比较合适。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高夫下面推荐的两本书是有关技术分析的——《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江恩)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罗伯特·爱德华和约翰·迈吉)。对这两本书,高夫与其说是将信将疑,还不如说是基本否定,勉强推荐只是因为它们对不少投资者有影响力。好笑的是,高夫竟把《股市趋势技术分析》比作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原因是它们都有历史价值!
  绝大多数投资大师对技术分析派不屑一顾,乃至于认为他们在行江湖骗术,我过去也如是想。在十多年的中国股市中,股价波动主要是由政策、人为操纵和偶然的公司盈利因素决定,技术分析如何有用武之地?我曾有一个观点,读懂技术图形只对想和庄家一赌的人有用,这与如何辨识地下钱庄的地址一样。庄家在每天股价的行走上做足功夫,划出技术分析经典图型,让参与者一起入局赌一把。
  至少从中国股市的经验看,技术分析派中出的骗子最多,像写《短线是银》的唐能通之流数不胜数,对散户的伤害也最深,但接受所谓技术分析的土壤很肥沃,因为不劳而获赚快钱是人的欲望。
  我现在仍没有改变上述看法,但试图对技术分析做点研究,因为它是金融心理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它,做不好投资。技术分析的重点是研究趋势,虽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趋势。但绝不能和趋势作对,是一条重要的控制风险原则,很多人知道却经常做不到这点,如果利用技术分析的“教条”督促一下自己,未必是件不妙的事情。又如,技术图型有种“自我实现”效应,很多人抛售股票的原因仅仅是别人在抛,反之亦然。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节可能是“历史上的大炒家”,江恩举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上述股票作手利文摩尔。江恩称利文摩尔是个有信用的人,他虽然屡屡破产,但只要恢复元气,一定还债(包括欠江恩的钱)。高夫曾提到利文摩尔在1929年便彻底失败,而江恩说他在1934年再次破产后又赚了钱,当然最后确实在破产状态下自杀。《金融心理学》的作者拉斯·特维德还提到过利文摩尔是如何逃过1929年大崩盘的,当时他雇佣40名“统计员”作为助手,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对下跌和上涨的股票家数进行计算。在他们广泛选取的1002只股票中,有614只同一时期下跌,只有338只上涨,所以尽管工业指数成份股涨势喜人,利文摩尔感到大势不妙,赶紧走人。
  江恩对这位大炒家的总结是:“利文摩尔的弱点之一是他除了学习如何赚钱之外,什么都不学。他从不学习保存资金的方法。他贪心,有权力欲,所以当他赚了一大笔钱以后,就不再稳妥地进行交易。他试图让市场跟着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场自然地转势”。这也是所有最终失败的大炒家的通病,当他们赚到大钱后,就忘却了遇事小心谨慎的成功之道,变得过度交易,没考虑意外的出现,忘乎所以,最后市场经常只有他一个买家,其他都是卖家。
  江恩的下面一段话已超出了技术分析的范畴:“任何投资者都应在交易的时候记住,他可能是错的。那么他怎样才能纠正错误呢?答案是设置止蚀单,这样可以减少损失。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风险,以及在一笔交易中他的资金要冒多大的风险,否则他就不应该开始投机。因为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的规则,那么他迟早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爆仓”。
  要掌握技术分析势必要了解心理学,《股市趋势技术分析》的作者之一约翰·玛吉还有一本《战胜华尔街》的书也由机械工业出版社译出。坊间有无数的“战胜华尔街”,这本叙述的是“成功投资的心理学与哲学”,有点意思。比如书中讲了很多有关地图的故事,不失为一种理解技术图形的哲学涵义的方法。
  
  《与天为敌》
  
  里奥·高夫推荐的第十六本书是彼得·伯恩斯坦的《与天为敌》。伯恩斯坦是《投资组合管理期刊》的创办者(1974年),更是一位将复杂的投资理论和观念注释成风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我每每读伯恩斯坦的书,就觉得是在读历史小说,极有快感。《与天为敌》的副标题是“风险探索传奇”,从希腊、文艺复兴一直聊到现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问题,但写得极人性化。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投资革命》(上海远东出版社)讲的是马克维茨、默顿、萨谬尔森、米勒、莫迪格里亚尼等经济学家是如同把高深莫测的理论用于华尔街的实践上的,读者看完之后,就不会被所谓的“火箭科学”之流的金融工程蒙得晕头转向了。伯恩斯坦的另一本书《黄金的魔力》没有中译简体字本,写的是黄金的历史,大家之作。
  《投资组合管理期刊》对伯恩斯坦的助益很大,他坦承:“是这份杂志使我更年轻了,而非别的什么东西,因为学习的过程是很紧张的,当你必须要读所有那些材料──是你细读,而不是浏览,并且好的坏的都读──你就不能不从中学到东西”。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过一篇《投资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确定性始终围绕着我们,其中不乏警句般的风格:
  “在投资者头脑比较冷静的时候,投资者知道他们没有能力预知未来。然而,在处于极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状态下时,他们对其预测变得非常大胆:他们的行为使人感觉好像不确定性已经消失了,结果是毫无疑问的一样。现实突然转变成了那个假象的未来,其中结果是已知的。这种情况是很少发生的,但他们也是难以让人忘记的:市场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资者的心里从怀疑到确定的转变形成的”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有关市场行为的教训,尽管如此,以延伸不可重复的过去的长期因素适用范围方式来预计长期期望收益是非常危险的。尽管没有人会怀疑老摩根的推测,即资本市场永远是在波动的,但是并没有事先确定的市场必定会恢复到的均值。在20年或者30年中收益率即使只有1—2个百分点的差异,也会造成最终财富的巨大差别”
  “投资不像许多其他的领域:因为不确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数的胜利都会属于乌龟,而不属于兔子”。
  
  《24天:安然垮台真相》
  《玛莎的公司》
  
  我不明白高夫接下来为什么推荐《战胜道琼斯》(麦克·欧希金斯/约翰·道恩士),因为它的内容很普通,没看出什么成功之道来。而下面的《放空巧术》(凯萨琳·史丹利)和《统计会说谎》(达伦·霍夫)被上海财大出版社译成《卖空的艺术》和《统计陷阱》。《统计陷阱》是本很有趣的小册子,由一位有统计背景的新闻记者所写,但它首先最适合的是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因为他们稍有统计常识,不会犯很多低级错误。《卖空的艺术》也不错,有许多个案,可是缺乏具体的情境。我建议大家读两本有助卖空的书,一本是《24天:安然垮台真相》(上海远东出版社),另一本是《玛莎的公司》(中信出版社)。
  安然公司欺诈案早已真相大白,似乎没什么可深挖的地方。我当时见到《24天:安然垮台真相》,也是这个意思。但有位朋友建议我一读,我看后才发现安然公司垮台有相当的偶然性,它肇始于公司的CEO斯基林的辞职,《华尔街日报》的两位记者觉得有点奇怪,便想写点东西,后来他们又很偶然地发现了公司年报中的“相关合作交易”的栏目,这些东西早被许多分析人员和基金经理读过,记者们却找到了公司财务总监法斯托在关联公司兼职的情况,本想抓些“小辫子”,没想越搅越浑,事情一发不可收拾。当然,在书中也介绍了一些放空者竭力帮助记者的故事,他们是揭穿黑幕不可缺少的一环。
  放空的真正艺术在于不仅能够看空一家公司或一个市场,还得在合适的时机放空,这确实需要“一叶知秋”的本领,乃至运气使然。对于喜欢人文历史思索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林达写的《总统是靠不住的》(三联书店),“水门事件”直接导致了尼克松下台,而人们是如何放空政府的,可以看其中的详细叙述,看后也许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现实远比故事要离奇,有许多事情非我们人力所及。
  《玛莎的公司》反映的是另一个故事。女主人公玛莎是美国家居时尚的代言人,她的玛莎·斯图尔特多媒体公司于1999年10月18日开盘交易,发行价是 18美元/股,当天开盘价为37美元/股,上涨了107%,但在随后的6个月里,股价下跌了48%。事情并没完,她又因内幕消息,抛售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股票,而被法院审判。整个过程也是离奇、精彩,让人深思。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与其是主动卖空,不如说是要防天有不测风云。
  里奥·高夫最后推荐的六本书都很有价值。《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盘》经常被人提及,自是一本经典之作。作者加尔布雷思并不为主流经济学所接受,可是对社会大众有影响力,文笔也很浅显易懂,这本书即将由上海财大出版社译出,我们静候佳音。
  《混乱中的困惑》(乔瑟夫·迪加维加)收入海南出版社的《投机与骗局》中。这本书在1688年已出版,用的是对话形式来解释当时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场的运作,但书中所描述的种种现象似乎也发生在今天的市场中——混乱、疯狂,充斥着人性弱点的暴露。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
  
  《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麦里斯·麦基)不单是本投资经典,也是一本人类愚行的总记录,如十字军东征、“女巫”、占卜术、催眠术、圣物崇拜、决斗等历史故事。《投机与骗局》只收录南海公司、郁金香和密西西比计划的几个大泡沫,相比之下,视野狭小了些。在中国九十年代初的上市狂潮和九十年代末的世界科网泡沫中,我们都会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当时的“股份公司申请”中有:马匹保险公司、头发贸易公司、为所有男女主人因为仆人造成的损失而保险的公司以及“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公司”。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股票市场显相实录》(费雷德·施维德)明显没有《客户的游艇在哪里》的译名那般直奔主题和生动,也就是说港湾里到处是经纪人的游艇,却不见客户的游艇。这书事实上讲的是金融中介机构的盈利之道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忽视客户利益的腐败,比如基金可以亏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经理照样收取管理费等。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聪明的人不应该“买股票”,而是要么“卖股票”,要么做“交易中介”。也就是说,自己搞家公司上市或者为别人包装上市,这样就避免了投资风险。中国的绝大多数券商的死亡之旅是与自营有关,他们自己充当了交易主体,把自己的风险全部暴露却无法防范。如果这些券商仅经营经纪业务,即使没有赚大钱的投行业务,生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说谎者的扑克牌》
  《营救华尔街》
  《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
  《悲观博士考夫曼论货币价值》
  
  《说谎者的扑克牌》的作者迈克尔·刘易斯是个极机智的写手。他曾是所罗门兄弟公司的债券交易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叙述出来,有黑色幽默风格,让人忍俊不禁。所罗门公司是80年代华尔街极富个性的公司,它出了很多人才,后来又演绎了许多故事。例如,已超过路透社的财经信息商彭博创始人、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罗门公司,当时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鱿鱼,不得不自创事业。《说谎者的扑克牌》写到1988年、1991年所罗门公司因操纵政府债券丑闻而差点倒闭,后被巴菲特解救,故事情节可见《华尔街黑幕》(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是马丁·迈耶,海南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很多著作。迈耶的文风应属通俗财经类,可总透露一股陈腐味,让人难以卒读。如果把他的著作与伯恩斯坦比较,高下立见。
  债券丑闻的主角之一是梅利韦瑟,他是所罗门公司的董事和王牌债券交易员,《说谎者的扑克牌》就是以他登场亮相为开头的。巴菲特接手所罗门后,对公司的交易文化颇为感冒,梅利韦瑟不得不离开,创办了后来轰动一时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于是又成为《营救华尔街》一书的主角。当公司面临破产,很想出资营救的巴菲特最终没有动手,可能是与他对梅利韦瑟的交易文化不以为然有关。《营救华尔街》和《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的作者同是罗杰·洛文斯坦,他将复杂晦涩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前因后果写得如此扣人心弦,真是有本事。坊间还有一本英国作者尼古拉斯·邓巴的《创造金钱》(上海人民出版社),说的也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兴衰录,逊色不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失败应该说是曾让华尔街传统交易员目瞪口呆的“金融工程”之王们的滑铁卢,它让人们真正反思所谓的科学在充满人性与偶然性的金融市场能走多远?
  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只骆驼压上最后一根草的是俄罗斯金融崩溃,而由《金融时报》女记者弗里兰写的《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是介绍这场灾难前因后果最清楚的书。
  所罗门公司还出了一个大人物考夫曼,他是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头牌宏观经济分析员,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格林斯潘。海南版有他的自传《悲观博士考夫曼论货币价值》,书名实在不引人注目,内容其实非常扎实且好读,是思维缜密的人的上品读物。
  但另一位欧洲的老投机家科斯托拉尼对考夫曼不以为然。“他总是在美联储的决定之后发表其利息预测,这每个学徒都能做到。著名的所罗门兄弟公司用大量金钱和公关旅行把他支撑起来,以便日后发表分析,从而能把证券市场引向这个或那个方向,幸运的是他今天早已被人遗忘了,但肯定没被那些由于他的预言而损失钱财的人们遗忘”。
  
  《门口的野蛮人》
  《大交易》
  
  里奥·高夫推荐的第二十五本投资经典是《门口的野蛮人》(布赖恩·伯勒和约翰·希利亚尔),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版本是新译本,中译本早在1997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书名是《大收购》,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了。我还记得当时读完此书的感受,真是回肠荡气,对大收购的魅力佩服不已。为了争夺RJR和纳贝斯克公司这块掌上明珠,由公司自己的管理团队、KKR公司团队与第一波士顿团队三方争夺。由于这个案子几乎汇集了所有的华尔街大投行(如所罗门、摩根士坦利、高盛等公司),所以这场收购战够经典的。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贪得无厌的公司管理层,如果让他们MBO的话,读者会很不痛快。其实,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席卷中国大地的MBO热潮的教科书,让人们真正清楚认识到MBO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这就是引来竞争团队竞价交易。
  这场发生在1988年的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收购的赢家是KKR团队,其核心是科尔伯格─克拉维斯─罗伯茨公司(简称KKR)。一战成名的他们也因此遭到不少非议,上海财大版的《新金融资本家》就是后来为他们辩护之作,这本书写得并不很优秀,但对喜欢购并的人来说,可读。
  当时身为KKR团队的布鲁斯·瓦瑟斯坦后来也写了一本书叫《大交易》,就不同凡响了,他当然也提及那场大收购,可是对收购与反收购的历史、战略及技术阐述得更多。把这书和《门口的野蛮人》一并阅读,能获得理智与情感的平衡。
  
  《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
  《非理性繁荣》
  《金融新秩序》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
  
  摩根士坦利网站上推荐了《资产配置的艺术》、《市场,乌合之众和崩溃》、《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非理性繁荣》、《巴菲特文集》、《投资革命》、《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疯狂的岁月:60年代华尔街牛市的戏剧崩溃结局》、《聪明的投资人》、《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投资存亡战》、《投机的艺术》、《股票作手回忆录》、《隆巴德街:金融市场的象征》、《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混乱中的困惑》十六本经典书籍,我们上面还未介绍的中译本有三。《机构投资与基金管理的创新》的作者大卫·史文森是耶鲁基金的投资主管,他从1985年到2001年将10多亿美元的资金运作到107亿美元,保持了净(除去费用)年均滚动收益率18.3%的骄人业绩。此书中译本封面其貌不扬,书名也无新意,当时我在书店里翻阅看看目录,估计不错。回来后细读,拍案叫绝,觉得它是机构投资者必读书。大卫·史文森曾师从诺奖获得者托宾,早年在华尔街工作,后又返回母校耶鲁理财,兼职耶鲁大学商学院。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能像教科书那般系统,又有实战者有血有肉的体会,能不力透纸背?看完此书后,我一直想将它介绍给《Value》读者,现在终于如愿。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罗伯特·希勒一定会获得诺奖,因为他太出色了。《非理性繁荣》还没出版几年,已被业内人士纷纷推荐为经典,殊为不易。罗伯特·希勒的套路很多,底子是行为金融学,他的研究方向值得跟踪。希勒作过一个很有意义的调查,他询问机构和个人投资者,1987年10月的全球股市大崩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促使他们抛售的原因又是什么?答案都是一样的,既不是经济消息,也不是政治新闻,影响最深的就是价格变化本身。债券和股票价格前期下跌的影响比媒体上任何其他新闻的影响都要大得多,也就是说,投资者抛售的主要原因是别人也在抛售!
  《非理性繁荣》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如“庞氏骗局”原来是指金融诈骗,即用高息诱惑人们投资某个不存在或没价值的项目、然后把钱挥霍一空的古老骗术。但希勒把它推广至由于贪欲和恐惧而引起自发的金融泡沫,并非人为操纵,这是非常深刻的。遗憾的是,每次泡沫崩溃后,人们总是试图找到金融操纵之手。对,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操纵,但人们自身的贪婪和盲从经常是投机失败的主要原因。
  希勒的另一本书《金融新秩序》,对二十一世纪的各方面风险管理作出了金融创新安排,分析框架很是壮阔,在世界各地好评如潮。我们曾将它评为《Value》2003年10本最佳商业图书,并作了推介。
  《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的作者金德尔伯格应该是希勒的前辈了,副标题“金融危机史”很清楚地点明了内容。此书的特点是细微,史料众多,看后让人觉得金融危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只要金融市场继续存在下去。
  摩根士坦利推荐的五本书没有大陆版。从《市场、乌合之众和崩溃》的书名可以看出,它也是一本对历史上的金融市场繁荣与崩溃进行剖析的书,作者罗伯特· 门斯特在高盛工作了五十多年。《疯狂的岁月:60年代华尔街牛市的戏剧崩溃结局》,美国60年代的股市类似于90年代的股市,多头乐观气氛浓厚,股市新概念层出不穷,如“漂亮50”股票、多元化综合类的企业集团极度受宠等等,最终以70年代初的大熊市告终。《投资存亡战》早在1935年已出版,现在仍然在投资领域流行。亚马逊书店的介绍是:该书作者加德·里伯在华尔街担当经纪人40多年,享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他以自己切身的体会告诉投资者:“投资没有捷径和快速致富的公式,并将自己对市场的一些真实体会和第一手经验提供给读者”。里伯这本书的语言浅显活泼,所以第一版就卖出25万册以上,比它早一年出版需要很高的智力阅读的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畅销得多。作为一个1929年大崩溃的幸运儿(在灾难来临前,他把自己的和他的委托人的股票全卖了),里伯强调:“止损是惟一一个人们可以教给你的,而且永远正确的市场准则”。《投机的艺术》比《投资存亡战》早出版5年,作者菲利普·卡莱特是美国先锋基金(1928年)的创办人,曾被巴菲特誉为“如果有一个投资顾问名人榜的话,他应在前十名之列”。卡莱特非常勤奋,101岁还到办公室上班。他有许多独特的观点,如不喜欢发放股息的公司,因为这说明它们不知道如何投资,只能还给股东。他也不觉得了解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有什么必要,“管理只是有许多的现金需要安排”。尽管身为投资顾问,他却告诫人们:“没有人因别人的忠告而获得财富”。
  伦敦的隆巴德大街是近代金融市场的发源地,是昨日的华尔街。《隆巴德大街:货币市场的象征》的作者巴杰特是一名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前编辑。“书中对银行系统从经纪人、货币到信用等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这些关于隆巴德大街当年货币市场的观察、内情和真相,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在我们耳边回想起许多警世之言”。亚马逊网如是评论。
  金德尔伯格对巴杰特极为重视,认为是他首先提出了“最后贷款人”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性,并围绕巴杰特的观点在《经济过热、经济恐慌及经济崩溃》中写了整整一章。
  《资产配置的艺术》是本新书,作者为摩根士丹利个人投资部首席策略师。
  这些书在亚马逊书店有售,有兴趣引进版权的内地出版社也可一试。当然,其中也许已有内地版,若是,请告知我。

《贼巢》
  我们计划推荐的55本投资理财经典,上篇(2005年3月《Value》)已介绍了一半多,下面,我们按类别继续进行。“传记、小说类”还有两本书值得一述。《贼巢》也名《股市大盗》,在90年代初出版时,曾风靡一时,作者是两位《华尔街日报》记者,也暴得大名。《贼巢》描写的是80年代的垃圾债券之王米尔肯等人是如何发迹的以及因为内幕交易而彻底崩溃。事实上,80年代的垃圾债券市场类似于90年代的纳斯达克,为创新型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并且为企业购并添砖加瓦。也许问题正出在后面一点,80年代是美国许多老企业被“解构”的时代,这引起了诸多社会矛盾,那些购并者成了“强盗”,被指责为贪婪无耻。当80年代的盛宴结束后,需要有人承担责任,风头最足的米尔肯自然首当其冲。
  历史是非常有趣的,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贼巢》的指控是不公正的,米尔肯也恢复了大部分名誉,他被视为一个受到政府官僚们不公正对待的空想家。尽管如此,米尔肯的故事仍值得一读。坊间还有一本《强人的聚会》(经济科学出版社),也是写这个主题的。
  
  《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
  
  《一个华尔街瘾君子的自白》则是90年代中后期股市躁动时期的产物,作者詹姆斯·克拉默是华尔街的对冲基金经理和财经网站The Street.com的创始人之一。克拉默的文笔略显油滑,但比起同时期许多类似的华而不实的著作,他的最大特点是诚实。在特大牛市中,赚钱的概率非常大,一般人都会洋洋自得,而不是把成功归于“天助”。克拉默却在实战中发现了市场的杀机和凶险,最后总结道:“我很幸运,出色不如走好运”。另外,由于克拉默置身于投资圈和股评界,他在书中也谈到了一些圈子里的人情世故以及不少骗子无赖行径,这与中国股市有很大的相似处。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也许是为了畅销吧,但“瘾君子”确与书中所述的作者形象不符。
  
  《最佳金钱故事》
  《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
  《共同基金常识》
  
  在“大师作品”类别中,我们还没介绍的是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吉姆·罗杰斯和约翰·鲍格尔。古往今来,股市中出了不少大师,我们需要好书去了解他们的事迹。20世纪初的华尔街大亨巴鲁克大名鼎鼎,詹姆斯·格兰特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叫《谁执股市与政坛牛耳》(中国标准出版社),但极一般,没让人看出巴鲁克的神奇来。欧洲股市的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也是一位大师,海南出版社首先推出了他的《一个投机者的智慧》和《股票培训班》,但这两本书并非大师的精华部分。直至《最佳金钱故事》的出版,科斯托拉尼才让人刮目相看。匈牙利人科斯托拉尼生于1906年,20岁的时候就在巴黎股市从事投机生涯,并对哲学和艺术史有所研究。科斯托拉尼与台湾的邱永汉是一路人物,他们未必能像巴菲特和索罗斯那般成为金融市场上的顶级大师,可融生活、投机和事业于一体,妙趣横生。
  二次大战后,华尔街在全球股市中独树一帜,而欧洲股市奄奄一息,会让不了解历史的人认为向来如此。其实,在二次大战前,包括股市在内的金融市场在欧洲极为发达,如果按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例计算,美国远远排在后面。长寿的科斯托拉尼以他在股市中70多年的经历向读者见证了这段“似火牛年”的欧洲市场故事。
  科斯托拉尼讲得最好的是投机与人生命运的故事。例如,在老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曾发生过这么一回事,有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她的丈夫是银行家和机构投资者,她的情人是一位大投机家。有一天,这女人看中了一条绝妙的钻石项链,怎么得到它呢?情人有钱但没法送给她,因为这样就暴露了自己。于是,她和情人商量了一条计策。
  情人先向珠宝店老板支付了四分之三的珠宝价格,然后她带着丈夫来到珠宝店展柜前,老板答应他们只要四分之一的价格便可以得到它。
  没想到丈夫说道:“我不喜欢大打折扣的货色。用这么便宜的价格送给你,不是我的风格”。
  但等她离开之后,丈夫又回到珠宝店将它买了下来。珠宝店老板告诉她:“你丈夫要给你一个惊喜呢”。
  她等啊等啊,却不见丈夫拿出珠宝来。最后她终于在一位布达佩斯最漂亮的歌剧女演员的脖子上看到了这串心爱的珠宝。
  事情还没有完。这件事变成了一个笑话且传到了银行家丈夫耳朵里,他决心报复。凑巧的是,他的情敌正在做空一家生产香肠的公司的股票,因为它的价值从50已经上升到300,明显高估。
  银行家动用一切力量,做多“香肠”股,价位从300拉升至1000、2000最后到3000更多,被逼空的情敌损失惨重。
  但失去理智的银行家忘记了一件事,他成了市场的惟一买家后,高于原价10倍的“香肠”股卖给谁呢?结果,银行家破产自杀,那个失落的女人后来死于意大利,她情人则在巴西的圣保罗继续投机,歌剧女演员到了好莱坞,但失去了嗓音。
  科斯托拉尼的一些观点很有意思。比如,他认为通货膨胀是一大弊端,但与通货紧缩相比,它是一个较小的弊端,通货紧缩最后必然导致国家资本主义。而“世界经济需要这种兴奋剂(通货膨胀),就像人类性高潮有时需要一点酒精、咖啡或尼古丁一样。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国家、城市、大小企业、建筑巨头和商人们都欠着债,以至于如果没有一点儿通货膨胀他们就永远不会被其债务解放”。
  他又把那些在通货膨胀中感到恐慌的储户比作蜂窝被捅时的蜜蜂的表现:“蜜蜂也是节俭的象征,当蜜蜂们贮存其节省下来的一切的蜂巢被摧毁时,它们会变得歇斯底里,它们疯狂地飞来飞去,不仅刺蜇他人,也因此为自己的死做好了准备”。
  储户们则饥不择食地涌到投资顾问那儿去,接受不适合自己的投资建议,然后大多以亏损告终。科斯托拉尼为此用了莫里哀的一句俏皮话:“病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人们给他的药上”。
  科斯托拉尼也是格言警句的制造者,如“一般来说,消息不产生价格波动,而是价格波动产生消息。这无论在巴黎、伦敦还是在纽约都一样。一天的交易结束后,每一个人都在为当天的价格变化或者趋势反转寻找借口,而这些借口是他两小时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吉姆·罗杰斯2004年5月第三次来到中国,作了几次演讲,颇为轰动。他1970—1980年与索罗斯合作量子基金,成绩斐然。后来钟情于全球投资,1990年冬天,罗杰斯开始了第一次为期22个月的环球旅行,出版了一本《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江苏人民出版社)。
  十年后,罗杰斯又开车周游116个国家,有了这本《风险投资家环球游记》。罗杰斯当然不纯粹是为了游玩,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各个国家的基本面,选择是否对某个国家的货币、股票和房地产等资产进行投资,这与基金经理实地考察上市公司有类似处。不过,与一个上市公司相比,国家的基本面更为复杂,需要敏感的洞察力。
  诺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有一个颇为自得的观点,即如果要长见识的话,没必要周游列国,因为美国图书馆里都有。但罗杰斯不会这么想。
  通常我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新信息是通过媒体传播,但如果你亲临其境,会发现难以信任媒体的报道。在罗杰斯环球之旅前后,我也跑了一些地方,倒觉得和他颇有契合处。例如印度的崛起与其对中国的挑战,成了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热点。但罗杰斯对此很是怀疑,在他眼里:“这个国家有一半人不知道另外一半人在干什么事情”,“印度集中体现了官僚主义和沙文主义,而且国内保护主义盛行”。印度人特自以为是,尤其是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长处,更让他们感到自己比任何人都聪明。最为糟糕的是,印度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电话网络、移动电话网络,从孟买到加尔各答距离2000英里,罗杰斯开车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如果平均时速能达到30英里的话,就算是幸运的。在整个印度,卡车的平均时速是12英里,而在中国要比它快4倍。罗杰斯问道:“以这样的速度,他们怎么能跟中国竞争呢?”
  由于埃及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它的糟糕状况很少受到主流媒体的曝光。我2004年春节去了一次埃及,对当地的问题大为吃惊。罗杰斯对埃及的判断是;“这个国家处于世界级的官僚灾难之中”,“整个社会在分崩离析”,这都是一般报刊中难以见到的观察。
  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罗杰斯最看好的是中国。第一次来上海,他就买了B股。1999年来上海,B股市场正处于谷底,他很幸运地买到了大量B股, 2000年B股大反弹,罗杰斯却说不急于抛出。因为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中国尽管会遇到挫折,但前途光明,他不在乎那点差价。对于日韩,罗杰斯的态度就没那么乐观了。日韩最致命的地方是严厉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只能让他们获得一段时间的巨大好处。例如,在韩国,很难享受到外面的很多好东西,这样,不少韩国人反而喜欢定居在中国等地。罗杰斯本不想在韩国投资,后来却发现该国的男女孩比例严重失调,男孩要比女孩多20%,以后妇女将十分稀缺,地位必然会上升,他买了三家制造避孕药厂家的股票。日本在闭关锁国方面走得更远,一份神户牛排100美元,据说是因为给这些牛做过按摩,但罗杰斯可不相信这一套,他认为如果开放市场的话,至少会便宜一半。
  商人的眼光有时确实不一样,印尼群岛中的东帝汶岛在1999年要求独立,引来印尼的干涉和联合国的干预,一般的报道焦点在于民主对独裁之类的起因。罗杰斯去后才发现,东帝汶周遭近海有着储量巨大的天然气,可能会成为第二个科威特。澳大利亚那么起劲愿意派遣军队的原因,是它已经有了一份开发和加工东帝汶天然气的合同。
  罗杰斯的有些观点更为新奇,他认为,当年叶利钦并非主动让贤,而是普京在克格勃的支持下,不动声色地将叶利钦赶下了台,之所以遮掩这场政变,是为了不吓退西方的资本。又如,最喜欢做假帐的不是公司,而是国家,美国是最厉害的,法国、意大利和德国都在做。最让罗杰斯吃惊的是德国,它向来奉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2002年大选前夕也开始大举借债。这也是罗杰斯对欧元颇为疑虑的地方。不过,他坦承:“我手里还握有欧元,不为别的,只为欧元比其它货币病得轻点”。
  格林斯潘在许多人眼里几乎成了神人,可罗杰斯对他抨击最强烈,在罗杰斯的笔下,格林斯潘从来就不是个成功人士。1974年,格林斯潘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的负责人,却眼睁睁看着通胀失去控制。他回到私营部门工作后,拼命游说,获得了美联储主席的职位。1987年上任伊始,就爆发了股市大崩溃。崩盘前一个星期,格林斯潘一再重申,美国贸易差额状况得到改善,但两天后公布的数字却是有史以来最差的。罗杰斯和许多投资人都大骂:“这个家伙不是傻瓜,就是骗子”。而罗杰斯现在的判断是,格林斯潘不是骗子,他只是对股市从来没搞懂过,对经济也是一窍不通。
  1998年,格林斯潘又出手拯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替朋友解套,失去了因该公司破产进而清理金融系统的契机,没经历一次正常熊市的市场最终在两年后泡沫破裂。到了2001年,格林斯潘再次惊慌失措,这一年,如果以百分比来计算的话,美联储印发的纸币比美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它又鼓励了房产和消费的大泡沫。
  罗杰斯并不认为格林斯潘呆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不走,是他热爱这个岗位。“离开政府部门后,他又能走到哪儿去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找一份新的工作,而他又是那么愚蠢,根本不知道自己给经济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最后,还是听听罗杰斯自述的投资哲学吧。当他路过拉斯维加斯时,他强调自己从不赌博:“我不会拿自己的钱去冒险的,永远都不会。成功的投资家的做事方法通常就是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到你看到钱就在那里摆着,就在墙角那里,你惟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过去把钱拾起来。这就是投资之道。你要耐心等待,一直等到你看到,或者发现,或者碰到,或者通过研究,发掘了你觉得稳如探囊取物的东西。获取这个东西不需要冒太多的风险。在你下单购买之前,你一定要肯定自己买的东西价格低廉,或者你看到积极的变化即将来临。换句话说,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你才下单购买,人生中看到钱就躺在那里的机会是绝对不会太多的”。
  “很多人在股票市场里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买了某种股票,看它往上涨,自以为自己聪明能干。他们觉得买卖股票容易得很。他们赚进了很多钱,立即开始寻找其他可买的东西。其实这个时候他们应该什么都不干。自信心会导致骄傲,最终导致狂妄自大。其实此时你真的应该把钱存进银行,到海滩去玩上一段时间,直到自己冷静下来。因为好机会本来就不多,更不会接踵而来。但是,你并不需要很多好机会,如果你不犯太多错误的话。”
  罗杰斯是个相反理论和价值投资的信奉者。
  如果说格雷厄姆是上市公司股东运动的发起人,那么,约翰·博格尔就是捍卫基金投资者利益的先驱。博格尔在1974年创建了先锋集团,它是仅次于富达公司的第二大美国基金管理公司。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保持低成本,先锋集团的平均成本要比同行业的1/3还低。而降低成本的一个主要办法是推出被动式投资 ──指数基金。博格尔写了不少书和文章,《共同基金常识》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说这是中国内地读者系统了解基金最好的参考书。
  在2003年,博格尔写了一篇《今天的共同基金产业:回到未来》,回顾了美国基金业50年来的发展历程,值得借鉴。首先,共同基金从1949年的20 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初的6.5万亿美元,其复利增长率达16%,已成为一个巨人。当年,90%的基金是股票基金或股票导向的平衡基金,如今,它们不到该产业资产的一半,而1970年才出现的货币市场基金已经占了目前基金的1/3。基金的数量则从137种发展到8300种,其中的股票基金从75种增加到 4800种,基金占美国股票的比例也从2%上升到23%。
  第二,股票基金的类别从集中到分散。当年绝大部分的基金投资美国的篮筹股,而现在所统计的3650只股票基金中,仅有560只接近它们的绩优股祖先,其余则五花八门,例如450个基金专攻行业,另外750个是国际基金。
  第三,共同基金管理模式也由投资委员会的集体管理演变成了明星基金经理的模式。但大多数基金经理都是彗星,在基金界的苍穹里转瞬即逝,他们的平均任期只有5年。
  第四,在1950年到1965年之间,很少有基金组合的年平均转换率超过16%,而现在暴涨至110%。也就是说,大多数基金持有股票的平均期限从6年左右降低至11个月。这意味着,一个10亿美元的基金年交易量从3.2亿美元上升至22亿美元,差不多是过去的7倍。
  第五,基金行业的原则已从“出售我们所生产的”跳到“制造我们能销售的”,不断制造新基金来迎合市场的狂热,仅在2000年5月一期的《钱》上就有 44个共同基金登出他们的业绩来推销自己。这种粗制滥造的机会主义基金的另一面是死亡率越来越高,50年代只有10%的基金在年代末消失,而在上一个十年,一半以上的基金都已不存在了。仅在2000年到2002年间,就有900个基金没了。
  第六,基金管理费占总资产的比例从1951年的0.629%(大基金为0.64%)上升到1.1%,是以前的整整3倍。而且,基金的各种成本占其资产 2%—3%,这看似小菜一碟的比例会抵消10%的年度股市回报的1/4。从长远看,1美元以10%回报率复利计算,30年后是17.5美元;但若减去3%的基金成本,以7%的汇报率复利计算,1美元30年后只有8.75美元,仅有前者的一半!
  第七,共同基金的产权从私人转向公众。基金管理公司首先是上市发行新股,然后被大银行或保险公司买去,溢价至少是账面价值的平均10倍,在过去10年中,至少发生了40起这样的收购案。2003年美国最大的50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只有6家是私人持有的,26家被美国财团所有,7家被国外财团持有,6家被主要经理人公司持有,7家公开上市。
  鲍格尔的结论是,基金已脱离了半个世纪前的“管家和服务”的宗旨,如今的基金市场更像是个贴了各种商标名称的消费品市场。
  那么,这七大变化对基金的投资者有何好处呢?在共同基金时代的前20年(1950—1970),股票基金平均年回报率为10.5%,比标普500指数的12.1%低了1.6个百分点,平均来说,基金达到了整个市场年度收益率的87%。而在过去的20年里(1982—2002),股票基金平均年回报率为 10.0%,与标普500指数的13.1%相差了3.1个百分点,基金只达到整个市场的年收益率的76%。很明显,行业变化并没有给基金股东带来任何好处。
  更为可怕的是,最近的数据显示,一个基金投资者平均年回报率只有2%,也就是说,基金股东得到的回报比基金本身的回报还要低8%!基金公司的年回报率与市场总体年回报率相差3%,以20年复利计算,这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如今还要相差8%,真是双重惩罚。鲍格尔举例道:如果投资1美元,以20年计, 13%的复利是11.5美元,10%的复利是6.70美元,而2%只有1.5美元。差别是不是太大了?
  联想到中国的基金,我们是不是可以算出同一笔帐?

 《投资智慧论语》
  《艾略特名著集》
  《华尔街巨人》
  
  《投资智慧论语》(机械工业出版社)的书名普通,可内容十分充实,主要是一些投资大师的言论选编,而且没有“断章取义”。巴菲特、费舍、罗杰斯、林奇、博格尔、伯恩斯坦、索罗斯、格雷厄姆等几十位大家都有文章选入,这比泛泛的介绍原汁原味得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许多在中国坊间难得一见的投资重量级人物的文章,如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富达基金管理公司创始人爱德华·约翰逊二世的《股票市场技术的参照意见》(“能在证券投资中取得不同凡响的业绩的人要到本质上有艺术天份的人群中去找,这是相对较小的一群人,就像艺术团体一样”)。房地产大王唐纳德·特朗普的《特朗普王牌:买卖的诀窍》(“在房地产行业中赚大钱,不是靠用高价买最好的地段。低价买坏地段会给你带来损失,同样,高价买好地段也会使你失败。千万别多花钱,即使错过好地段也不要这么做”、“我宣传方法中一个关键是虚张声势。人们总愿意相信某样东西是最大的,最了不起的”)。
  编者彼得·克拉斯还选了些很有趣的文章。《华尔街的丹尼尔·德鲁》的传主是19世纪美国股市中最臭名昭著的人物,后来所谓“注水股票”就来源于德鲁。他先让牛吃盐,然后牛渴时饮大量的水,然后把又肥又大的牛卖给纽约屠夫。后来,德鲁又将此道用于增发股票,即面值增加而实值未按比例增加。德鲁最成功的故事是卖空爱尔兰股票。卖空一个股票,首先要把它的价格做得高高的。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德鲁跑到券商俱乐部去,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擦擦头上的汗,一张纸条“不小心”掉了下来。等他走后,其他券商争先恐后地扑向纸条,发现上面一条对于爱尔兰铁路股票利好的消息。于是,大家疯狂地买进,使股价屡创新高。此时,德鲁开始做空,大大赚了一把。由于爱尔兰铁路的股票上蹿下跳,被称之为“华尔街上的荡妇”。
  技术派分析家约瑟夫·格兰威勒也是个好玩的人物,他在《市场运动》中竟把巴赫的《耶稣受难曲》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的旋律作为股价图来分析,声称18世纪的巴赫如果现在还活着,“他将会是一名伟大的股票市场技术人员”。
  《投资智慧论语》也收录了查尔斯·道、威廉·彼得·汉密尔顿和罗杰·巴布森等技术分析派的先驱文章。我们在本文上篇中已推荐了《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和《股市趋势技术分析》两本书,汉密尔顿的《股市晴雨表》亦是经典。现在人们说起“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朗朗上口,但第一个提出上述观点的人是生于1875年的美国人巴布森(他被人们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靠统计赚钱最多的人),他的第一本书便是《积累财富用经济晴雨表》。在1929年大崩溃的前两年,巴布森便劝人抛售股票。第二个将晴雨表用之于股市的是1908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主编的汉密尔顿,他对前任主编和报纸创始人查尔斯·道的技术分析方法做了总结,命名为“道氏理论”。在汉密尔顿手里,道氏理论十分准确地预测了市场变化,让人不由感叹一首名曲经平庸之手和艺术大师演绎,完全是两码事。汉密尔顿当时著文剖析投机家基恩炒作美国钢铁公司股票,让基恩疑神疑鬼,以为汉密尔顿派了卧底在他身边。1929年10月25日,市场崩盘前夕,他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名为《趋势变了》的文章,文中写道:“按已故的查尔斯·道的众所周知的、用道·琼斯移动平均线考量股票市场运动的方法而论,10月23日星期二,20只铁路股票的表现进一步确认了两天前工业股票所显示出来的熊市特征”。12月9日,汉密尔顿逝世。
  波浪理论的发现者艾略特亦是一位奇人,他原来是个企业会计,1938年,也就是在他67岁时,艾略特突然发表了一篇有关市场的专论,由此展开了身前身后拥有无数艾略特迷的波浪运动。比较有意思的是,艾略特并不想把它的发现局限于股市,还想适用于所有社会情绪变化的动力。《艾略特名著集》中有一篇《艾略特传》,将这位传奇者的一生描绘得有声有色。坊间其实还有一本《艾略特波浪》(百家出版社),由《艾略特名著集》的编者小罗伯特·普莱切特所著,书中已将波浪理论用于“千年浪”上了,作者把公元476年罗马帝国崩溃视作前一个千年浪的结束,然后是500年的熊市阶段,950年至1350年的商业革命是第一个新的超级循环浪的扩张,1350年至1520年则代表了对商业革命时期进行的一次“调整”。下一个上涨时期肇始于英国的伊丽莎白时期,1650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走平,形成一个世纪的超级循环浪级的调整……
  也许是受此启发,经济学家汪丁丁几年前曾在《财经》杂志上发表过文章,利用艾略特波浪理论预测新千年的经济市场走势,我看后,不由想起了16世纪的法国预测大师诺斯特·拉达姆士来。
  包括波浪理论在内的技术分析的最大问题是事后总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在关键的点位(趋势转折)时,技术派人士和我这位不懂技术分析的人一样,是需要猜测的。如果对了,他们就以为理论预测成功了。那么失败了呢?他们立即作出修正,然后把数浪方式调整一下,又正确了。这好比上述这位法国大师,他预测将出现三个反基督徒的大恶魔。人们找到了拿破仑和希特勒两个魔头,那么第三个呢?9·11后,有人说是拉登,还有人说是萨达姆。现在看来,萨达姆不够份量,若拉登也死了,怎么办?人们可以继续修正下去。按上篇曾介绍过的科学哲学大师波普尔的看法,这种不可“证伪”的总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根本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
  21世纪初的头4个年头,中国内地券商、投资公司和所谓的私募基金受到重创,他们需要多了解一点金融投资机构的经营之道。《华尔街巨人》是由《华尔街日报》编辑部组织编写的有关美国的各类投行、经纪公司与银行的结构、定位与市场环境的介绍之作,写得未必深刻,可是简明易懂。书中的一些内容今天要做点修订,可总体上来说,仍不失为一本了解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入门书。

《高盛文化》
  《在不确定的世界》
  《时运变迁》
  
  我们在上篇已介绍了一家激情四溢、显得很“草根”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另一家与其截然相反,高盛公司是一家很贵族很文化的投行。曾是高盛外汇交易员的里莎·埃迪里奇写了一本《高盛文化》,是目前描写投行的大陆最佳译本。书中的一个引人注意的主题是高盛是否应该学习其他投行,从合伙制变为上市公司。如果成为后者,极有可能会丧失有着130年历史的高盛文化,但不上市,就无法募集到巨额的资本金,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它可是抵御风险的最佳利器,尽管它目前的420亿美元的市值仅仅为花旗银行2380亿美元的1/6左右。《高盛文化》写于1999年公司上市前夕,5年后上市时,已有半数合伙人离开了高盛,他们都变得非常富有,通过上市获得平均1亿美元价值的股票。雇员也从13000人增加到最多时的25,000人(2004年初),但其中的一半在高盛工作时间不到4年。
  让人吃惊的是,高盛传统的投行业务正在惊人地萎缩。在2000年还占公司总利润地34%的银行业务,现在仅占5%,在过去的几年中,固定收益商品成了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交易范围从抵押债权、原油到欧元)。比较敏感的是,高盛除了代客理财外,还动用了大量的自有资金进行交易。自营业务向来是把双刃剑,它可以在好年头让投行的利润暴增,也可以在坏年头让它破产,中国的同行在这几年的熊市中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高盛虽然对风险管理胸有成竹,但投资者都对此很谨慎。今天高盛所承担的风险值(用来计算公司一天能损失的数额)已是2000年末的3倍,达到6,900万美元。前车之鉴是高盛的固定收益商品差点在 1994年与1998年造成灭顶之灾。与此对应的是,公司的股价在2004年下半年为85美元左右,只是帐面价值的一半,为历史最低点。
  高盛的CEO中出了一个著名人物,就是克林顿时代的财长鲁宾。若不是格林斯潘,鲁宾一定能成为90年代最杰出的财经官员。尽管如此,克林顿仍在自传中称鲁宾是自汉密尔顿以来最杰出的财长。鲁宾出了本自传《在不确定的世界》,写得真是精彩。能与之相比的,只有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所著的《时运变迁》。读他们的书,可以知道什么叫宽阔的视野、缜密的思考以及超越钱财的人类关怀。我曾在《Value》的2004年12期上将《不确定的世界》与《忠诚的代价》作过比较,后者是小布什时代的第一位财长保罗·奥尼尔的自传。论资格,奥尼尔曾是美国政府的资深财经官员,后来又是美国铝业的CEO,也算是个大人物。可他的境界与见识和鲁宾一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
  《时运变迁》是我真正理解外汇市场乃至国际金融市场的入门书。在此之前,正如此书的作者沃尔克所言,“如果你不能理解教授正在说什么,你就不该排除这些话有不正确的可能”。由于外汇市场容量巨大,难以操纵,很容易被自由派经济学家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正如少女喜欢幻想大海的美丽神秘,但在船夫的眼里,大海是他们谋生不得不依靠的资源和航道,剩下来的就是危机四伏,因为一场大风暴就会让他们遭遇灭顶之灾。在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时候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应该说,当时美元面临的局势和2005年的市场很相似。1981年,里根上台,其减税改革和削减联邦开支都事与愿违,前者未能增加储蓄反而引起消费增加,后者忽视了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日益增加。结果,使美国从1981年的拥有1410亿美元国外净资产的债权国转变成 1985年拥有1110亿美元净负债的债务国。仅仅4年的时间里发生了高达2500亿美元的财富的变化。20年后,历史再次重演,小布什政府又重拾里根政府的牙慧,在几年时间内,让美国实现了大逆转,出现了严重的“双赤”问题。
  对应的是美元急剧震荡。美元先在1981年开始升值,到1985年初相对其他重要货币升值了50%,然后迅速贬值,到了1986年1月初的1年时间内就下跌了整整25%,并走了很长的一段下降通道。现在的情势则是,90年代尤其是中后期美元大行其道,再度成为超级货币,可是自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由于人们有了前车之鉴,美元急速贬值,而且不知将持续多久。
  沃尔克用疑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外汇市场不确定性的思考:“当汇率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变动30%,又急转直下的情况下,根据教科书所说的理性经济决策过程来解释的话,汇率到底有什么真实含义呢?如此剧烈变动的汇率能为商人提供什么样的信号呢?也就是说,追求资本长期收益的商人应该如何决定其投资方向呢?在由亚当·斯密描述的理想经济生活的图画中,每个国家就像个人一样应该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然而在汇价变动如此之快的情况下,无法确定哪个国家生产什么是最有效率的”。
  沃尔克坦承,难以概括哪种因素是汇率走势的主导作用,开始的时候,人们认为市场趋势的变化是购买力平价和国际收支平衡调节等中长期因素在起着主要的作用。可是,后来短期资本流入和利率差异又变得非常重要。此外,信息时代的来临,让人们注视焦点迅速转移,可以从利率逐渐转向至国际收支平衡数据,然后又转至政治动态。沃尔克讲过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有位外汇交易员认为短、中、长的各种因素在影响着外汇市场,沃尔克很有兴趣地问他:“何为长期?”那交易员沉思了一下,十分严肃地说:“也许是10分钟吧”。

《蒙代尔经济学文集》
  
  在理解国际金融市场方面,还有一本好书是《蒙代尔经济学文集》,严格地说,它是一套6本的丛书,读者未必要读完全套文集,主要要关注蒙代尔有关国际货币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论述。由于蒙代尔对长时段的货币历史的反思,使他比自由市场的宣传家佛里德曼更为实际。例如,蒙代尔认为,世界货币史上的两大阵营在希腊时代已经产生,柏拉图的理想是国内使用法定不可兑换货币,将黄金和白银严格控制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旅行。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国家制造通货膨胀引起的收入不公和资源错误配置洞若观火,所以极力主张国内国外一律使用黄金和白银那样的可兑换货币。
  这两种货币哲学被历代统治者交替使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为当一国使用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作为货币的时候,它就无法起到用货币创造来到达平衡预算赤字目的。当国家面临危机时,用法定不可兑换货币代替硬通货的诱惑异常强烈,而在经历了通货膨胀财政的初期蜜月后,无一例外地都会走向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在民众的强烈反抗下,政府又重新恢复了硬通货。
  作为“欧元之父”,蒙代尔是以下面的规律支持他的预见的:“世界货币史总是处于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之中。从硬通货到软通货、从通货膨胀到货币稳定、从浮动汇率体系到最优货币区或者与某种稳定货币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等等”。对很多主张浮动汇率的经济学家来说,蒙代尔是反潮流的。但蒙代尔没有被美妙的自由市场逻辑所遮蔽,因为以往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比20世纪更严重的货币动荡,“无论我们怎样粗略地衡量古希腊和塞拉库斯的通货膨胀、戴里克先时代罗马帝国的货币混乱。14世纪黑死病之后的通货膨胀,与我们时代的货币动荡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
  《摩根财团》
  
  美国的绝大多数企业,从外表看千差万别,骨子里却都透露出一股疯狂的赚钱劲儿。高盛是这样,花旗银行也是如此。在上海的地铁站和麦德龙超市中,花旗银行在设摊拉客户,你到了印度机场,也会发现花旗人在“练摊”,而且只此一家。作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总让人感到咄咄逼人,而这一切都与曾在战后掌握花旗银行17年(1967—1984)的瑞斯顿有关,他的勇于创新而又不择手段的性格注定了今天的花旗命运。菲利普·L·茨威格的巨著《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因此可以一看。
  通过描写领军人物带出一家大机构的演变,也是《摩根财团》的手法。它与《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不仅在这点上很相似,而且篇幅都如砖头一般,沉沉的,没有耐心的人是不会读下去的。可是,如果你坚持读完,一定倍感受用,这与读大家的长篇小说是一样的道理。几年前,我看到中国股市的第一大庄家德隆的当家人唐万里自比为摩根时,就感到很搞笑。确实,摩根在金融市场的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拿破仑,都是渴望想做英雄的人的好榜样。可是,如果唐万里能好好读读《摩根财团》,应该发现,摩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就如拿破仑,放在20世纪,会被视作希特勒,放在21世纪,则有本·拉登之嫌。当然,摩根的力量不再可能恢复,并不意味着摩根财团的发展史不值得借鉴,恰恰相反,随着2006年的来临,面对“八国联军”进逼中国银行业,读《摩根财团》和《沃尔特·瑞斯顿与花旗银行》,也算是临阵磨枪吧。如果实在觉得《摩根财团》太沉重的话,可以读作者R·彻诺的另一本小册子《银行业王朝的衰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它算是《摩根财团》的缩写本吧。
  
  《投资商资本主义》
  
  《投资商资本主义》是“Investor Capitalism”的直译,可是这个名字太陌生,不容易让人明白内涵。台湾的译本《罢黩董事长》就一目了然。坊间涉及到“股东价值运动”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书非常之多,但有趣味有真知灼见的极少,因为它们都是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项目。谈完《投资商资本主义》后,对饱受上市公司欺凌的中国投资者而言,一定会倍感振奋。不过,中国要实现这些目标的路程很遥远。我曾多次提到,“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也是“股东价值运动”的爸爸,他早在30年代就揭竿而起,但开花结果已在50年后。另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也不是万灵药,比如外部董事的设立,只是容易在形式上给人以安全感而已。安然公司的董事会事发前一直被人认为很优秀,可是事实证明,这些外部董事很糟糕,即使在《华尔街时报》记者展开调查时,他们仍是一问三不知或干脆拒绝,丝毫没有把股东的利益放在心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向来没有什么外部董事,可似乎也打理得很好。最近,巴菲特终于请了一位牌友、世界首富盖茨任外部董事,凭盖茨的经验,他一定对伯克希尔有所助益。可是他会监督巴菲特吗?难。
  
  《挑战风险——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和发展》
  
  1998年我在华夏证券研究所工作,有次去北京开会,见到同事桌面上有本麦肯锡公司专家写的《挑战风险——金融机构如何生存和发展》,翻了几页,觉得颇为不错。于是,会也不开了,在宾馆里通宵达旦地钻研,几天后将它还给同事。后来,我一直念念不忘,终于在复旦大学旁的小书店里买到了这本书。
  美国作者多米尼克·卡瑟利指出了五种风险/报酬战略奠定成功的基础:类分战略、知情人战略、技术战略、推断战略和规模战略。举出各种战略让你成为赢家的书有的是,但卡瑟利分析得非常具体,案例详实,可读性很强。既然是强调风险是一种机遇,书中的很多例子是关于如何抓住风险成为赢家的。有朋友曾跟我半开玩笑地说,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批开摩托车的人,大部分早已离开人世。这是否真实有待验证。可是,爱好摩托车的人大多有冒险的倾向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美国汽车保险业的盈利率极低,很少有保险公司愿意接受那些喜欢驾驶大马力摩托车的人,但总部设在俄亥俄州比奇伍德的前进保险公司根据类分战略,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自己的专用数据库,了解到有关摩托车驾驶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情况,使它能够把只不过是风险极高的保险对象同真正想自杀的人区别开来,能够在向前者提供(仍是昂贵的)保险的同时避开后者。
  知情人战略与“内幕交易”无关,而是指有必要合法地从“内部”了解某些风险,以便理解这些风险。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兴旺发达的杠杆收购就是以知情人战略为基础的。从根本上来说,杠杆收购的发起者是在打赌:它能够战胜市场,比其他人更清楚地了解目标公司的潜力,以至于它可以支付一笔超过这家公司市场的价值评估的可观溢价而仍能赚取丰厚的回报。我们在本文上篇曾多次提到的KKR公司就是个很好的例子。1988年,电池制造和供销商杜拉赛尔公司经大股东和高盛价值评估为10亿美元后,被公开招标出售,最后KKR竟以18亿美元购得,让圈子里的人大为吃惊。而KKR非常自信,他们对杜拉赛尔公司进行了为期 4个月的认真调查,发现两种释放公司风险的方法,认为自己可以承受新的债务水平。另外,KKR对公司的每一位经理的潜力也有充分的了解,认为管理班子值得信任。3年后,杜拉赛尔公司向市场出售了4.5亿美元的新股票,不久这些股票价格大幅上扬,KKR拥有的3.5亿美元原始股升到了大约14亿美元,KKR 赢了。
  
  《反传统营销》
  
  查理·詹瑞特也是个善于转危为机的人。谈到他,我想起了一件趣事。我曾和一位美国回来的投资顾问公司创办人吃饭,他正聊着一些理念,我忽然发问:“你读没读过查理·詹瑞特的《反传统营销》?”他笑着说:“我曾在他的DLJ公司工作过”。我恍然大悟,这位海归的公司喜欢在走廊中布置一些老股票和艺术收藏品,和DLJ公司内的环境如出一辙。
  中译本在书名后附了一个小标题“逆势操作大师的经营秘诀”,应该是概括了詹瑞特的经营理念。投资市场上第一次提出“逆向思维”概念的人是美国人汉弗莱 ·B·贝尔,他的《逆向思考的艺术》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中心思想是:“当所有人想得一样时,可能每个人都错了”。贝尔对“相反意见理论”的定义也比较准确:“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应把它看得过重。比较而言,它更主要的是对普遍预期的一种矫正方法,而不是一种预测系统。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思考工具,而不是一个水晶球。它迫使我们彻底地考虑给定的问题,正如人们所说:如果您不把事情想透,事情就漏过您的思想。”
  这就是说,在应用“相反意见理论”时,一定要注意时机是很难掌握的。“牛市不言顶”和“熊市不言底”等谚语都在说明即使股价绝对高估或低估,我们都不能轻言马上要发生转折。更多的时候,我们知道大趋势将发生变化,但不知道何时转折。
  詹瑞特对“逆势操作”投资人自我归类是:“与那些善于抓住潮流并引领潮流进入新高峰的人恰恰相反,我似乎总是在最坏的时机,达到自己的颠峰”。 1960年,詹瑞特和后来是纽交所主席的比尔·唐那森等二位哈佛商学院同学,合作创办了DLJ证券公司,当时的公司资本金只有10万美元,而之前他们各自在华尔街工作时间还不到3年。60年代初,散户占了纽交所交易量的70%,大多数证券公司仍将重心放在他们身上,DLJ却认为机构投资者终将占上风,于是逆势操作,为机构投资者服务,比如撰写对小型成长公司所做的深度研究报告,赢得了很大的利润。10年后,DLJ又成为第一家在纽交所公开上市的券商,美林证券等紧随其后,让DLJ乃至整个证券业幸免于1973和1974年的行业大灾难。1985年DLJ被转卖给了均利人寿。1990年,均利人寿出现危机,詹瑞特再度出山,让公司脱离保户所有的共同制,走向上市公司,扭亏为盈。
  企业公开上市取得永久性的大量资本当然是大好事,可是,詹瑞特也指出了一个重大的不利,容易暴露公司的获利能力,而对获利的来源保密往往是公司成功的秘诀。DLJ在1970年上市发行书上首次披露了公司高额的获利能力——销售额中有50%的毛利,股东权益报酬甚至更高。从那一刻起,就有数十家的证券公司与DLJ竞争,想要在机构投资者的服务中分一杯羹,这让DLJ结束了10年来的佳绩。
  
  《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
  《泡沫的秘密——早期金融狂热的基本原理》
  《乌合之众》
  
  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2004年10本最佳商业图书中,有三本书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金融行为学。《纽约客》杂志撰稿人员苏罗维奇写的《群众的智慧》尽管指出由一个团队作出的决定,往往比最聪明的一个人作出的抉择为佳,但同时分析为何群众也会有做错决定的时候,最佳例子便是投机泡沫。《跌市的起源》讲述的仍是90年代中后期的股市狂潮是如何导致巨大泡沫的。而《选择的矛盾》指出,就算消费者在作出选择之前进行了最详细的考虑,最后仍可能受到最不科学及微不足道的意见影响,例如跟从朋友的意见。
  我在这儿推荐一本挪威人拉斯·特维德写的《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这是一本教科书,写得妙趣横生又很系统全面,是一本难得的金融心理学的导读。在这本书的最后,特维德坦承,我们很难找到一剂“通过炒股成为百万富翁”的妙方,但是,至少我们已经确定了哪些事情我们不该做,我们可以将它称为 “毁灭之路”,这是由下面20条错误组成的:1)选择一些专业小规模市场,始终炒作它们;2)将自己对市场的认识建立在信息杂烩基础之上,这些杂烩包括流言、谣传和熟人或者出租车司机的建议;3)高度重视自己喜欢听的话;4)曲解信息,使它们适应你的所为;5)当邻居和所有的人都似乎在买进时你也买进,当市场已经崩盘时你才卖出;6)没有人喜欢在市场外观望,尤其是卖空。由于这个理由,在绝大多数时间中,你都认为证券市场会上涨;7)你确信已经收到很多零碎的信息,但永远不是全面的信息;8)根据价格的偶然变化(在计算机屏幕上或股票行情上)采取行动,而不是对图形的全面分析;9)从来不确定任何形式的风险策略,不抓住大机遇;10)仅仅一个星期就退出所有的长期投资,原因是已经获利……;11)……如果亏损,就守住短线投资……;12)……而且美其名曰 “长线投资”;13)或者当事情如愿以偿时,使用倒金字塔形交易方法。此时,当趋势下跌时,你不断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14)无论市场是处于趋势市、成交密集区还是转折市时,都使用同一种操作策略;15)当市场与你作对时,不断地改变止损值,因为你一直在做反转的美梦;16)更多地听信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事实;17)使用市场价格,而不是基本价值作为你的判断准则;18)利用对冲隐瞒损失,而不是壮士断腕;19)孤立地看待每一项投资活动;20)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最艰巨的市场。
  还有一本《泡沫的秘密——早起金融狂热的基本原理》的小册子很特别,它是对历史上三大著名的泡沫(荷兰郁金香狂热、密西西比泡沫和南海泡沫)的通常看法的拨乱反正。美国学者彼得·加伯根据当年的市场价格资料,认为《非同寻常的大众狂热与群众性癫狂》的作者麦基所说的并不可靠,珍稀球茎的极端高价及其后来价格的急速下滑,反映的是郁金香球茎市场中正常的定价行为,不能把它解释为这是市场非理性的证据。也就是说,价格昂贵的郁金香仅仅是由其珍稀性所决定的,随着这种球茎的大规模供应,价格自然会下跌。即使当代新的花卉球茎品种仍可能价值连城,但开发商一定会大规模地繁殖新品种,市场的售价也会随之走低。如1987年少量的原始百合花球茎售价100万荷兰盾(根据1999年的消费价格,相当于69.3万美元),它们相当于一幢精美的房子、一辆轿车、一套衣服、几吨麦子、裸麦、黄油等等。但随着人们利用组织生长技术,这些球茎10年后已经能够大量繁殖,价格“暴跌”也就自然不过了。
  至于“密西西比泡沫是一次大规模的印刷纸币的操纵活动和政府用发行股票来偿还债务的交易活动;南海泡沫也是一次用发行股票来偿还债务的活动,虽然理由没有那么充分。这两起事件均是由政府高层官员发起和协助的场面壮观的宏观经济阴谋,它们得到英国和法国整个政治机构的支持”,也就是说,这两大泡沫只不过是两场失败的金融创新和财政改革,却被人归为疯狂的群体心理运动。这就如俄罗斯由丘拜斯组织的私有化运动,我们可以说它很失败,但不是泡沫。
  加伯提醒我们,不研究这些事件的历史基本面,用泡沫理论去解释当然很容易,但由于泡沫理论是同语反复,它们永远不能被驳倒,意义也就不大了。
  尽管如此,大众心理学一定是研究投资市场的方向之一。早在一个多世纪前的1895年,法国勒庞就写了一本名叫《乌合之众》的书,至今仍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他的一些论断今天还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群众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
  “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的委员们如果分开来看,都是举止温和的开明公民。但是当他们结成一个群体时,却毫不犹豫地听命于最野蛮的提议,把清白无辜的人送上断头台,并且一反自己的利益,放弃他们不可侵犯的权利,在自己人中也滥杀无辜”。
  “群体根本不会作任何预先策划。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态所激发,但是他们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着每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在地上”。

风险规则》
  《谋事在人》
  《银元时代生活史》
  
  内地有关行为金融学的书不多,以编译居多。我比较偏爱两本书,一本是《风险规则》,是由前高盛公司的风险专家罗恩·顿波与《经济学家》编辑安德鲁·弗里曼合作写成的。我之所以对目前内地坊间的行为金融学著作不满,是因为他们大多写得干枯无味,毫无趣味。而在投资学或金融学中,还有哪门研究比行为金融学更有趣呢?当然,《风险规则》写得未必很有趣,但它内容丰富、富有生机,而且实用。顿波与弗里曼在书中主要利用了Upside(赚钱的可能)、 Downside(亏钱的可能)和Regret等核心概念,结合模拟具体场景来计量风险,更重要的是,算法和思路都相当简单和日常化。如Regret就是个人人皆知的心理常识,它反映出人们在发生糟糕的事情时所产生的挫折感或绝望感,例如,你每天习惯于走大路回家,有一天,你突发奇想,选择沿着另一条小路回家,结果出了车祸,这时你肯定会懊悔不迭。但如果你是在以前每天都走的大路上出的车祸呢?两相对照,因为改变了习惯而产生的那部分额外的挫折感就是 Regret。
  知难,行更不易。《风险规则》的后记举了本书的作者之一在1994年年底作出的一个非常错误的决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Regret。他在家人的反对下,卖掉了英国的房子,因为他住在纽约,房子出租的钱不足以弥补应支付的分期付款,而且英国经济增长缓慢,80年代末的房产泡沫已破灭,等等。这个决策到 1996上半年都是对的,可是其后那个地方的房价突然狂涨,到1997年底,一幢原本值10万美元的房子已经涨到17万美元。如果他这时才出售的话,收益将是原本的4倍。于是,他反省自己从未考虑过潜在的Upside(收益),只是计算Upside(损失),而结果是收益是潜在损失的7倍。

  问题是,此书写于2000年之前,如果在英国房价又狂涨了一轮后,作者又有何感想呢?他在1997年底为什么不追涨呢?也就是说,他应该不斤斤计较于卖错了房,而是再去买房。唉,又是一个巨大的Regret。
  比《风险规则》更有趣的是《谋事在人》,我已在《牛人启示录》(2005年1月《Value》封面故事)中对它作了重点介绍。这本书真是非常非常好玩,作者塔勒波的写法已完全是小说化了,尤其是后记的写法让人想到了米兰·昆德拉。也许《谋事在人》中几乎所有的观点都很对我的胃口,才让我对它如此喜欢哩。有的读者可以不喜欢塔勒波的略带玩世不恭的口气与写法,可是书中揭示的行为金融学等研究都是未来的市场投资的主要方向之一。
  
  我原本还想推荐彼得·德鲁克的《旁观者》(海南出版社)、《明茨博格论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这些都属于管理类经典著作,对投资当然大有帮助。与那些靠营销起家的汤姆斯·彼得(《追求卓越》)、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迈克尔·哈默(《公司再造》)等管理学家相比,这三位尤其是德鲁克和明茨博格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他们不会因思潮的变化而过时。但我思来想去,还是把它们列入参考书目中去吧,毕竟它们与投资理财经典著作的范围有点不合。
  
  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直到目前推荐的书目中,除了史振邦编译的《国际九大投资基金经理访谈录》,没有一本是中国人原著的,这也让我隐隐不安。最后(也确实在最后),我将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列入55本书中,这本书及其作者可能是大多数人听都没听到过的。此书在2000年出版时,我浏览了一番,以为又是写旧上海轶闻趣事的,而且题目古怪,没有买。几年后,见有人引述作家阿城对此书的评价——“老上海书,这一本最好”,颇感好奇,赶紧从书店里购得一本细看,果不其然。接着又买了一本续篇《抗战时代生活史》,比前书稍有逊色。
  
  陈存仁是旧上海的名医,接触了社会各界名流,其中不乏有生意头脑的杰出人士,50年代后,陈存仁定居香港,写了以上两本书。我们应该把它们视为有关旧上海乃至中国的货币史、经济史和生活史,当然从中也可以读出很多理财的门道。例如,陈存仁是如何在名师丁翁的指点下购置上海地皮的。现今的上海愚园路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可当年还是荒野一片,陈存仁用5200银元买了那儿的三亩七分地,隔了3年,地价飞涨到3万银元,被人买走。此前,陈存仁曾请教丁翁应否出手,后者的回答是:“照短线而论,你做得很对,卖掉也就算了,以后的涨跌,你从此不要放在心上”。事隔多年后,地价已涨到10万以上,陈存仁却没有如上述《风险规则》的作者产生巨大的Regret,而是“讲求心理卫生,置若罔闻”。陈存仁并不是故作姿态,他多次提及“心理卫生”,这名词似乎又土又新奇,若仔细玩味,对包括投资、事业在内的人生观大有裨益。
  
  至此,我的这次投资经典巡阅结束。在写作过程中,让我体会到过去写小说的感受,自己也在不断探险,与过去的那些老朋友重逢,又从他们那儿得到新知。如果有朋友真正跟随了此次冒险,应该会有所斩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本和江恩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书籍


31 股价通道理论实战应用 侯本慧

"股价通道理论"是西方证券分析中应用较多、较为成熟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薛斯最早建立了这一理论。因此,"股价通道理论"又称为"薛斯通道理论"。薛斯本人曾是从事火箭控制的研究人员,他以股票价格运动为对象,引入数学和工程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使其理论独具特色。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股价通道理论,对价格的循坏包括通道形成的原理及其制作方法、循环模型的建立、价格形态的成因等等都进行了准确的阐述。另外,该书还尝试将"股价通道理论"用于深沪证券市场的分析,建立了深沪市场近十年来形成的价格周期循环模型。对深沪证券市场的分析,建立了深沪市场近十年来形成的价格周和短期循环分析,并且在建立循环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交易循环的全距和半距移动平均线交点预测法、价格三角形态、妥当趋势线、江恩角度线、江恩回调带等具体的操作方法,跟踪价格变化,进行短线操作交易。
034 江恩角度线时间窗 侯本慧
本书作为为《江恩投资实战技法》的姐妹篇,介绍了关于江恩投资分析的一些全新的、重要的概念,如市场波动率、趋势指标图、零点江恩角度线、趋势顶部和底部分析、伯恩斯坦时间之窗、循环分析方法等等。愿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对江恩投资方法有一个更深入和更全面的了解。
042 江恩投资实战技法 郭小洲
江恩是美国证券、期货业最著名的经纪人兼投资家,他曾创下过获利数亿美元的记录,而且这个记录至今无人打破。江恩的成功源于其长期投资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他所创造的独特的投资理论和方法。例如价格图表分析中的江恩几何角,江恩线,价格预测中的江恩回调比率、江恩历法等等。在西方,江恩投资法已形成一种典型的流派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书将力求准确完整地阐述江恩理论的基本概念,并从投资实战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江恩投资的一些具体操作技法。
043 股指期货套利诀窍 常秉义
如何充分利用股指期货这种投资与投机双馨,避险与套利共存的最佳投资品种,惟有江恩理论、中国古代历法以及目前国际流行的"天体经济学"等才是致富法宝。江恩在一个月中反复做多做空,获利高达92倍。本书重点将这种最佳买卖投资技巧公之于世,使悟得真谛的投资者早日步入期指市场的天堂。044 江恩实战精华 常秉义
本书重点介绍江恩实战精华,亦即以时间周期循环全息论与市场波动百分比节律来预测顶部与底部、江恩圆方图八八六十四中的波动密码子规律、3日转向图、9点以上转向图等等。此外,编著者以沪深股市为例,结合中国古代历法朔望节气规律来预测任何历史高低点的确切日期、牛市或熊市的具体时间和价位,便于人们及时地抄底挑顶,从而使江恩理论更趋完善。
045 最佳买卖时机揭秘(上/下) 常秉义
    如何抄底与挑顶,是证券精英极力探索的世界性难题,美国江恩理论可谓划时代的巨著。我国著名易学家常秉义发明的太极阴阳一分为二炒股方法,就是对上述难题的重大突破。其法是股价运动周期与涨跌百分比率皆以一分为二法则统一划分。换言之,日、月、地球复合运动不同角度的引力场变化,对地球及其生物产生周期性作用力总是以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等等几何切割点规律予以体现。例如朔望月周期四象,24节气中的"四正"、"八极"等天运节律与国内外股市节律吻合。书中大量图表以确凿的历史数据验证了这一点。读者从中学到并掌握最佳买卖时机与价位,从而可以成功地抄底逃顶,稳操胜券。
047 江恩理论与中国历法 常秉义                            http://www.*com
投资者最关注的是每轮行情或个股的最高点(价)和最低点(价)是多少?发生在何时?牛市与熊市的具体时间及其价位?本书以至简至易的方法和盘托出,旨在给广大投资者一把锐器,便于在股市、期货及外汇市场中及时出入、稳操胜券。
048 炒股奇招 常秉义
    作者从比较学的角度,将当代西方五种股市预测权威理论与东方易学思维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发现美国证券权威威廉姆*江恩理论与《周易》"出入以度"预测如出一辙,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克狄夫的大波浪周期理论与甲子六十年周期合若符契,美国股市预测大师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与64卦、4096占不谋事而合。不仅如此,源于天文历法的中国易学所架构的周期循环时空结构,更简易更直观地反映了大自然的客观规律,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来把握市场的波动规律,比起西方对股市的预测,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具体操作方法方面都更有优长之处。
049 江恩测市大揭密 明枫
    明枫(原名岑为忠),1993年开始从事证券研究工作,是国内最早运用《江恩理论》分析股市的人士。《证券时报》创刊时最早的专栏撰稿人之一。1994年中至1995年期间,先后在该报发表了近50余篇江恩循环理论探索性文稿。受到广泛关注。及后经常受各大报刊杂志指定作股市系列专题分析,运用深奥理论解释市场走势特征,成功地指出了深沪市场多次重要的转折点,被誉为"国内《江恩理论》的奠基者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证券分析》周刊语)。
050 解读江恩理论-基本原理与案例分析 何造中
    1999年10月,应我的诚邀,何造中先生加盟深圳新兰德证券咨询公司,现任咨询部副经理,为暨南大学金融系研究生。前不久,他在《江恩理论与大陆股市》专栏的基础,加以深化发挥著成了《解读江恩理论》一书,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特作此序。 深圳新兰德证券咨询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经理 王师勤博士
072 江恩华尔街四十五年 陈鑫                              http://www.*com
    谈起任何证券投资的方法,如果不说说威廉·德尔伯特·江恩(William Deibert Gann)的理论就不能称其为完整。这位传奇式证券交易巨匠,用自己创造的独特理论,在45年的职业证券交易生涯中,总共赚取了5,000多万美元,这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亿多美元。
121 风险投资实用分析技巧 许沂光
目 录 上篇 第一辑 阴阳烛 第二辑 期货专论 第三辑 资金管理 第四辑 形态分析 第五辑 亚当理论 第六辑 江恩理论 第七辑 期权买卖 下篇 第一辑 波浪理论 第二辑 柏彻特访问录 第三辑 神奇数字系列 第四辑 数浪规则 第五辑 波浪的特性 第六辑 应用方法 第七辑 买卖策略 第八辑 循环周期理论 第九辑 薛斯通道 附录一 恒指跌至何? 附录二 从波浪理论分析-----港股目前处境并不乐观 附录三 港股走势分析 附录四 港股特稿---清货放暑假
177 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 黄佰中
    《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自1995年第一版面世后,江恩理论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受到广泛注意,非笔者始料所及。本书初推出时的构想是希望满足一小批专业投资者,在中文技术分析书籍方面的需要,并希望对江恩理论不同的测市方法作一个有系统的整理而已。 事实的发生如金融市场的变化一样往往出人意料,投资大众对于艰深的江恩理论十分神往,除了财经报章及杂志经常应用江恩理论测市外,国内有关江恩理论的书籍、互联网站、网上论坛及留言板林立,反映江恩理论已成为投资市场一种十分普及的工具。前阵子笔者听闻在一些内陆城市,有人印制江恩的"轮中之轮"图表在报摊销售,数块钱一张,如同销售地图一样。 江恩理论面世虽然已近百年,但我们得承认,我们对于江恩理论仍然未有透彻的了解,要怪的只怪江恩不将整套理论无条件公开,要后人推敲摸索。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疑亦更了解市场走势的真相,而不同分析家亦发展出不同的分析派别,这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笔者感觉,中国人对江恩理论特别青睐,原因是江恩理论的思维方式十分接近东方,亦与中国传统对于大自然的思想十分融合,笔者希望将来在这方面作更深入的探讨。 在第七版里,笔者对于其中一些观点及论述作了一些修饰,更新了一些图表,并加进了不少近年香港、上海及深圳股票市场走势的例子,希望进一步阐释江恩理论在市场预测方面的应用。
181 股票期货图表分析真义 陈泳寰
    自从1987年在香港的能仁书院和剑桥商科讲课开始,笔者一直在组织写一本比较彻底介绍技术分析的书籍,并于1992年开始动笔。谓此书构思十余载,执笔八年,是一点亦不夸张的。正因如此,书中所用的图形多是1990~1994年间的行情走势,较少应用最近期的图表,并且多是使用国际的图例,未能多用国内股市的图例(只有波浪理论和神奇数学两章全部使用国内股票图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好在本书所介绍的各种技术分析,对股票、债券、金融期货、商品期货等各个领域都可适用。 第一篇 四大市场和基本因素 一、证券市场概论 二、期货市场概论 三、黄金市场概况 四、汇市概况 五、市场名词术语 第二篇 图表分析基本原理 六、图表种类和制作 七、K线图的应用 八、原始趋势分析 九、图表拉线法 十、形态分析法 十一、三个新形态 十二、成交量、未平仓合约和OBV 十三、浴缸原理和升降指数 第三篇 技术讯号系统 十四、相对强弱指数RSI 十五、简单移动平均线SMA 十六、MACD和随机指数 十七、抛物线、%R、动量指标、MTM 十八、DMI和保利加通道 十九、介绍一套讯号系统 第四篇 其他方法及波浪理论 二十、点数图制作和应用 二十一、预测价位的计算 二十二、圆规度量法 二十三、波浪理论新概念 二十四、黄金分割和测市实例 二十五、判别图表的气势 二十六、杜氏(道氏)理论 二十七、循环周期和哈期通道 二十八、长波理论和阿当理论 二十九、江恩理论测市方法 三十、四度空间测市原理 三十一、资金管理和入市戒条 后 记  
182 股票期货实用预测方法 常秉义
    这是一本探索股市真谛,把握股市之道方面的闻所未闻的书籍,它论述资本市场中东、西方经典文化的全新撞击,全面融合。 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发明了数十种预测工具。然而,真正实用灵验的不过几种,那就是江恩理论、波浪理论、大波浪理论、费伯南希积数和螺旋历法。 有趣的是,上述五种西方经典竟与三千年前的东方古典----《周易》有异曲同工之妙,殊途同归之效。 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克狄夫的大波浪理论以六十年周期的经济规律与中国六十甲子周期合若符契。本世纪数次大动荡皆被康氏言中,于是大波浪理论名声鹊起。 美国著名学者江恩的周期循环理论与我国古代的九宫八风、二十四向图不期而遇,不谋而合。特别是"出入以度"市场变化数学结构模式----周天圆图简化到一目了然的程度。这种至简至易的运作模式开人心智,它与孔子赞叹不已的"易简天下之理得矣"的模式如出一辙。 美国艾略特的波浪理论与64卦、4096占,是市场波动曲线形态(千姿百态的图形共为4096个之多)的趋同,而波浪图型恰恰是大自然运行法则的量化标准。 大波浪理论以时间为架构的预测模式可谓抓住了自然法则的主要矛盾,而这一点正是波浪理论的致命弱点。遗憾的是,大波浪理论没有建构起全息的时空结构模式,乃至半途而废。 江恩的周期运动时空全息圆图与东方传统科学最为贴切。然而,江恩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无限的时空全息模式,给人以浅尝辄止之感,殊为可惜! 而《周易》、干支理论、节气物候等等建构的周期运动时空结构模式具有全息性、无限性、系统性的特点。这种模式包容天地万物之理,内蕴变化之机。其思想深邃,观物洞彻,体察精微。本书始终从周期循环的时空结构切入,将东、西方预测经典理论之长融于一炉,构建起全新的、实用的资本市场预测理论和方法。最终为精确预测长期、中期和短期波动周期的转折点乃至底部或顶部盘桓天数,上升或下跌突破时间等世界性难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最后,有关买卖时机,运作模式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尤为重要的是,64卦与4096占预测决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使《周易》、电脑、资本市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将给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一场革命! 一部石破天惊之作!目 录 代序 何处寻觅大智慧 上 篇 第一章 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国外预测经典理论 第三章 《太玄·数》中九的循环 第四章 四进制模式----爻辰说 第五章 6*5*12的卦气说 第六章 国外著名投资理论方法综述 下 篇 第一章 周易原理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三章 八卦与六十四卦 第四章 纳甲学说 第五章 纳甲筮法 第六章 股市行情预测 第七章 《黄金策·求财章》详解 第八章 如何把握买卖股票的最佳时机 第九章 六亲动变吉凶关系 第十章 《黄金策·总断千金赋》详解 第十一章 十八问答实例解疑
202 江恩投资几何学原理 侯本慧

江恩投资理论粗略地可以分为江恩操作法和江恩测市法。趋势线指标、各类角度线、回调带、止蚀点、选股原则、进出市场规则等构成江恩操作法。江恩测市法主要是指江恩循环分析,例如重要顶部和底部的周年日、季节循环、天体运行循环等。然而,从江恩留下的图表和信件中可以看出,他使用的测市方法和交易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秘法”。例如,大师图表、行星逆行分析法、几何关系所反映的波动率、神秘数字等。这些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如何使用,它的道理又在何处,多大程度上值得信赖?关于这些问题,许许多多读者与笔者一样,都迫切地希望能够更多地了解一些。希望本书能够在这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为什么说“江恩投资几何学”呢?江恩把市场看作宇宙的一个缩微版,认为它符合毕达哥拉斯的宇宙和谐原则。因此,市场中存在一些特定的数字反映这种和谐关系。同毕达哥拉斯采用几何来描述宇宙一样,江恩采用几何来描述市场,这就是江恩投资几何学。本书将阐述如何用几何关系来解析市场。
本书共有24讲,每一讲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便于阅读。并且每一讲都提供了背景阅读资料,内容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流派的宇宙和谐思想、神奇数字、神圣的几何和比例、柏拉图的五个宇宙几何体,到分形市场几何、角度线的反转概率、历法周期等。涉猎广泛,可读性很强。
239 江恩理论解析与实战应用十六讲 蒋义行

江恩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证券交易巨匠,提到江恩,全世界金融业者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江恩创立的证券分析理论和方法,因测试准确度极高而受到不同地区投资者的的广泛关注。
本书以中国股市诠释江恩理论,把深澳的度恩理论系统汇集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及大量的沪深股市图例进么解析,帮助读者准确全面地理解江恩理论;以江恩理论分析中国股市,探索中国股市运行轨迹背后的实,指出其规律和实用有效的分析方法。书中附加许多根据江恩理论原理计算出的沪深股市统计数据。
本书从入门到精通,有思想有方法,是学习江恩理论的经典著作。
经典证券股票图书是人类智慧在投资领域的心血结晶,其中的任何文字和图表对投资成功与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敬请读者购买时务必选择正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高手的阅读经历

炒股的时间不长,买的股书却不算少,一年多时间,也买了四、五十本。书虽多,但真正看的却不多,学到的东西更是没多少,一本书能学到一、两句话,也就知足了。 

《股民学校》入门第一课

  刚入市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书入门,买了本《股民学校》入门篇,也就是懂了什么是PT、什么是ST、买股要交印花税和佣金,大概知道了K线图,至于书后所列的什么技术指标,看起来如同天书。 就这样迷迷糊糊地入市,开始了炒股生涯,那时恰逢大盘在两千多点的峰顶。

  账户中的钱越来越少,书却越来越多。早期买的《股市全胜攻略》,是由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编凑而成的,不能说此书不好,但至少这类不系统的东西,对股市新手来说,没有太大价值。  

《三线开花》接触技术分析

  最早买的比较系统地介绍投资方法的书籍是《三线开花》,作者主要介绍一些均线的使用。现在看,《三线开花》中的独门操作方法仅仅是对过去牛市行情的特例总结,可能根本不会适用于将来的股市行情。但这本书对均线的基本理论介绍还是有一定价值的,书中比较重视长期均线的运用,这对我现在的操作都有影响,可以说从这本书,我知道了怎么看均线。另外,从《三线开花》起,我开始了正式学习技术分析的路。 《筹码分布》初识选股软件  炒股的人必须有得力的炒股工具作帮手,我入市的时候,“指南针”软件风头还比较劲,著名散户高手杨百万都认为,当时的股市分析软件“指南针”最为高档,“分析家”等软件次之(详见杨百万的《股市人生》)。当时我用的就是这最高档的“指南针”。用“指南针”软件,就买了一本指南针创始人之一陈浩先生的《筹码分布》,作者在书中说了一些大实话,认为这本书两年后就可以扔掉,他的筹码分布理论,很可能两年后就过时了。

  我用“指南针”软件真的赚过钱,去年年初最早的反弹行情,我用自编的选股条件选出的股经常会在第二天就涨停,神奇得不得了,我还以为真的发现了股市赚钱密码。后来随着大盘的沉寂,我又开始了赔钱的经历,“指南针”软件我也就极少用了。 现在看,当时只是正巧抓住了那个特殊市场条件下的涨跌规律,而回头再看《筹码分布》,它让我了解了怎样用计算机实现自动选股公式的设计(“指南针”叫捉“鬼”),这本书算是比较有价值了。不过书中的理论,虽然许多地方都有新意,但以现在的眼光看,不准确的地方多,有把特殊情况当作普遍规律之嫌。后来看波涛的《系统交易方法》,更觉得“指南针”理论没有经过多少市场验证、没有经过长周期考验,至少说还不完善。

 《铁血短线》 应用技术指标  或者可以这样说,传统的经典理论和技术指标,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无数不同环境市场的考验,已经比较合理。而一些自创的个性炒股理论、方法,可能只是对某一特定环境、特定时间的市场有效。熟读经典理论后,再借鉴其他个性理论,才能少走歪路。只铁的书,对我影响很大,最早看的是《铁血短线》,后来又补买了《短线英雄》,新书《铁血战记》、《战无不胜》也都收入书柜。近来网上攻击只铁的文章很多,所谓枪打出头鸟吧,只铁应该算是最近一、两年风头最劲的写书人,还是有过人之处的。《铁血短线》的短线操作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其中最有价值的地方个人认为是要求投资人进行严格的强化训练,每日按一定规格写看盘日记。我除了需要参加考试的总复习阶段外,一般都会坚持,对复盘能力的提高颇有益处。有人指责只铁只会用一个KDJ指标,这倒是《铁血短线》的一个特点,在技术指标中比较注重KDJ的应用,尤其强调多周期KDJ指标的共振。受这本书的影响,我也比较喜欢看KDJ指标,KDJ本来也是短线操作中的重要指标,而技术指标只是股市操作的一个辅助工具,就算只看一个指标,也没问题。现在看《铁血短线》对KDJ指标的介绍,只是写出了应用,而并没有深入到其中的原理,我买了本马丁·J·普林格的《动能指标》,好从原理上理解技术指标的本质。还是建议看看只铁的书,其中多数理论都出自名门,而后经只铁先生加工,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提高理论的档次,但如果用来实战,就要根据市场大环境来决定了。书苑杂谈.

  自恃高手也需书自我感觉收获比较大的书应是黎航主编的《股市操练大全》第一册,看这本书,才明白什么是K线;看陈守红的《猎庄说》才知道应该注意分时的每笔成交量;看穿杨的《盘口内经》知道了大单的作用;看青木的《登峰之路》不知道学到了什么,就是感觉书不错。波浪理论的书买的是冯雷的《股票波浪理论揭秘》,虽然知道了8浪是什么,但并没有学到更多的波浪知识;江恩理论的书买的是明枫的《江恩测市大揭密》,或者该书也不是江恩理论的最佳版本,许多江恩理论的精华并没有在书中揭示。不过江恩理论太过高深,实际操作中,使用K线形态、成交量、均线,辅助几个传统指标,应该就足够了。我读书,一般不看基本面分析的书,比如巴菲特、格雷厄姆的书我一本没有,将来或许应补这一课。但坦白地说,目前基本面分析作用不大,对短线操作,更是几乎没有用,而且现在可以买到的基本面分析方面的书籍,几乎都是外国著作的中译本,很难见到针对国内市场情况的比较完整的基本面分析书籍。许多经典的外国投资名著,我都没有细看,手头上就有《股市作手回忆录》、《华尔街四十五年》、《股市晴雨表》、《金融炼金术》、《欧奈尔投资二十四堂课》等名著译本,看的却不多。这些经典著作自然不错,但只是在高手进阶时最有用,对于新手,并不可以靠这些经典名篇来直接操作。自认已是半个高手,却还赚不到钱,看来就是高手所说的半瓶醋吧。最近比较著名的新书有花荣的《淘金狐狸》、吴迪的《英雄无敌》、只铁的《战无不胜》,我都一并纳入柜中,但也只是作为参考看一看。近期准备攻读的是墨菲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或许这本技术分析的经典著作,在入市的时候就应该看,不过,现在看,终归不算晚。

后记

  我的股龄不长,读的书也不算多,但多少还有一些自己的感悟。个人认为读书还是要先打好基础,从最基本的K线形态、成交量、均线、传统指标学起,渐进发展,必有收获。而像波浪理论、江恩理论,或者混沌交易法,可以在打好基础后适当学习。而国内许多书籍,相对外国经典理论来说,并不完善,但更适合国内股市的情况,在熟悉技术分析基础的情况下,看一些国内著作,可以更完善你的操作方法。对炒股来说,读书有用,而实战更重要,如果不经历实战洗礼,读多少书也没有用。另外还要记住,模拟操盘并不等同于实战,要想提高炒股水平,博览群书、刻苦训练、历经实盘操作,才是惟一正途。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18 天

股市捉妖记结构深研究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7-2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书炒股有没有用?                                2006年06月03日  杨昕 /文
  
      经常可以听到读书无用论,也总有人在质疑:“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我的股票市值就是不见增长呢?”
  
       不用奇怪,这是很正常的事,请听我慢慢道来。

  2000年时,那时市面最流行的是《短线是X》《炒股就这XX》之类,书中充斥着如何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卖出之类的“神话”故事。不过那些神话对我来讲,真是很难。2002年初,我开始接触赫赫有名的大师著作,心想:只要咱们好好学习,还怕赚不了吗? 于是买回了几乎所有的国外股票书籍,读了几十本,潜心研究了一番后,我踌躇满志又杀回股市。可试一下这本书的方法,好像不太灵;又试一下那本书中的招式,也不好使。我陷入了读了很多书但就是不赚钱的怪圈。然后,2004年就开始流行什么公式、软件等等,尽管我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炒股软件及公式,很遗憾还是没法赚钱;接下来的2005年又是各种机构投资报告大行其道,试来试去,还是没有太大的收获。

  不对啊,我告诉自己,各种方法都试过了还是不行,肯定有问题,于是我开始反思。开始回想我曾经成功操作过的股票经历,再对比一下失败交易的区别,有了些感触,但还是很朦胧。想不通怎么办?还是要去读书。又拿出当年的《炒股的智慧》复印本,从第一页开始读,看到2002年写在书边空白处大段大段的感想,不禁感慨万千:当初这些感想写得挺好的,原来我也挺懂的啊,但为什么后来就没有认真执行呢?再一次看到书中如下的话:“知道什么该做并不难,难在怎么在实践中做好它。”时,我豁然开朗,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最重要的是“自律”同“计划”。当年看了这么多的书,但交易计划却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买卖总是靠自己的感觉,本来应该止损的,总是幻想明天会上来一点吧,至于资金管理之类更是从不考虑.现在想想,股市在那一段期间直下1000点,俺的股票市值还能够基本上保持稳定(就这一点还是得益于“减少操作,回避大势风险”的股训),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万幸啊。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反复又看了很多书籍,反思过去五年走过的路,现在我才算真正明白:

  1、所有关于启动前抓到黑马的书籍、消息、传真、公式、软件之类绝对是忽悠你。

  2、炒股不过是一种概率事件,要想获胜,唯一的途径就是减少失败操作的比重,请注意是比重不是次数。

  3、操作之前你做了计划吗?这同你这次操作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4、止损操作没有拖泥带水吧?如果你还是存在明天会涨回来一点之类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话,说实话,你真的很危险。

  5、在咱们的股市不能够做单纯的基本派,也不能够做纯粹的技术派,应该是两者的结合。

  6、各种各样的优秀证券书籍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你一定要真正理解,并且融会贯通到你的操作中去,并且真正在实践中认真执行!

  7、“书上得来终觉浅”,很多很多的东西,你看书时好像挺懂的,涉及到你的金钱时你就完全忘光了,只有在市场多次狠狠用事实教训过你之后,你才会深刻理解并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

  8、炒股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实践。更重要的是战胜你自己的各种贪婪与恐惧。

  如果你问我难道就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吗?其实是有的,很简单,不过如下四句话:

  1.顺势操作;2.迅速认赔;3.放任利润坐大;4.管理风险。

  只要你严格做到上面的四点,相信你已经成功迈入了专业炒手的行列。如果你不屑一顾地认为,这么简单,很容易啊。我以我的切身体会提醒你,真的很难。

  现在我读书,都是为了向这四点靠拢,看看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形成自己的交易系统或方法。所谓的交易系统其实就是一种思维定式,如果不遵从,你一定会感觉不舒服。现在的我也只能做到远离一时冲动与无计划的操作,基本上做到实际操作与计划的相互印证,但临界点的选取与个股的选择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相信后续可能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难题,不过我不担心,更不着急,因为只要方向正确,路再长,也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 本帖最后由 前方有雾 于 2006-7-22 13:1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learned ,very goo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19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偶然看到了,不错,up一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今天偶然看到了,颇有感触,要精读几本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 天

发表于 2006-8-20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怎么学的完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我眼睛都酸了,不的不感叹吾生也有涯,吾道却无涯.每个人都只能学到自己的心性所能接受的那些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力遨游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so many books!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5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5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买来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0 天

发表于 2006-8-26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靠,哥们,帖那么那么那么长啊。。。有心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 04:41 , Processed in 0.039731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