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忠言):二级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洼地效应”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草地
浏览:32444
回复:3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李志林(忠言):二级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洼地效应”
对于中国股市出现的历史罕见的12连阳,有文章从政治、经济、金融、本币升值、股改等方面分析出"七大原因",旁人实在想不出了,就补充道:"是资金推动型行情的必然结果"。其实,最本质的原因乃是一二级市场价格出现了与以往相反的"倒挂",即二级市场呈现出"洼地效应 把握升浪起点 现在。"
二级市场估值比新股发行价低。中国股市历来就患"扩容恐惧症",每当有新股密集发行和上市,尤其是大盘股发行,市场都会出现连续数月的调整。但是,本次在超级航母中行上市前,大盘不仅不跌,反而连拉11阳,是因为如今一二级市场价格出现了相反的倒挂:0.127元业绩的中行以3.08元发行,市盈率达到24.3倍,按照市场普遍预期的上市价3.60-3.80元计,市盈率将高达28.3倍-30倍,而现二级市场上证50指数市盈率仅13倍,上证综指平均市盈率仅21倍左右。又如,新上市0.53元业绩的大同煤业10多元股价的市盈率为20倍,而同为煤炭股的0.68元业绩的G金牛股价仅6元,市盈率仅8.8倍。既然二级市场成了低洼地,那么,水(资金)自然就往低处(二级市场)流。
市场从"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错误比较"的迷梦中惊醒过来。长期以来,从管理层到经济学家,从国外机构的代言人到国内分析师,在中国股市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陷入误区,即拿中国股市20-30倍的平均市盈率去与美国道琼斯指数(30个样本股)和香港恒生指数(33个样本股)的18倍和15倍市盈率作"异类"比较,从而得出中国股市估值过高,泡沫太多的结论。 而今,当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了上证50指数13倍市盈率为全球股市最低,上证综指20倍左右的市盈率也同样为全球股市最低(美国、欧洲、日本股市市盈率为50多倍、40多倍和60多倍)的真相后,在认识到中国股市的基本面为全球股市最佳(经济持续高增长、人民币升值、新会计准则将引发资产重估、内外资所得税统一、极高的储蓄率、1亿年轻中产阶层崛起、尚属中小盘股居多的新兴股市等)之后,便发现中国股市绝非价值高估,而是"遍地皆黄金",8倍、10倍市盈率股票唾手可得,价值被严重低估,难怪外国投资者如此看好中国股市,遂引发了国内投资者做多热情和能量的持续井喷。
中行树起了新估值标准大旗。过去5年熊市中,流行"价值投资"、"合理估值"理念,以10-15倍市盈率作为价值投资的标尺,而即将上市的中行,被人们普遍美称为"优质大盘股"。其实,0.127元的每股税后利润,与香港汇丰控股每股6元相比,实乃是一只绩差股,但管理层竟让其以24倍市盈率发行,上市后,若真像口口声声称"1300点便是估值极限"的某首席经济学家所言,中行上市可涨到4元的话,那么其市盈率便高达31.5倍,凭什么这样高?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如98年股市为国企扭亏服务时管理层让新股以30-40倍高市盈率发行那样,要么是现在管理层已不再以税后利润来估值,而是以重置成本作为估值依据。但不管如何,中行上市后,树起了新估值标准的大旗,首先是堵绝了大盘股,尤其是"四大金刚"(中石化、宝钢、长电、联通)和中小盘银行股的下跌空间,并拓展了上升空间。其次对4元以下的低价股(包括中小盘成长股、重置成本概念股等)有向上牵引作用。第三,使绩差股,包括有购并重组可能的绩差ST股有了上涨的理由。第四,更重要的是中行上市后虚涨指数40-70点,有助于增添股市繁荣景象和财富效应,吸引更多的新人入市,有助于加快扩容。
在我看来,由于一级市场上高市盈率发行的大盘新股将不断上市,会推动指数不断虚创新高,而二级市场廉价禁售股将不断释放,又稀释了平均股价,因此,中国股市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另类"倒挂"现象将长时期存在。这种"洼地效应",便是个股行情能持续火爆的价值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