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下的赢利模式——兼对目前市场战略性机会的思考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股神MM
浏览:24259
回复:24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昨天(6月29日)的一根带量长阳,明确的告诉我们十二年以来的首次大盘11连阳,今年的股市与往年不一样.,从股改、汇改、经改(利率、税改)三条主线论证了6月7日开始的下跌,仅仅是个回调。是5月15日以后进入的宽幅震荡期,并提出哪怕上证盘中震荡120点也不会破坏去年底形成的原始上升轨道。6月15日人民币汇率二度破8后,坚定看多。因为今年行情的演绎是多种因素的作用,以往常规的技术研判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从昨天的让市场大多人士“遍地找眼镜”的阳线,我们可以从融资融券可能即将推出看出一点端倪。在一个制度性变迁的市场中,制度创新和改变会严重影响行情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如果昨天没有融资融券这个政策,指数会涨么?显然,从前段时间市场看空指数不跌的走法,我们就知道市场内部有很多做多力量是不被人知的。而之所以有这么强的做多力量,就与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制度创新密切相关,融资融券显然是其中之一。想起来2000年初新股市值配售政策,成为2000年网络股行情之后指数连续上涨的重要因素。那么融资融券呢?会不会也很重要?
现在明显的有两股力量在影响着市场,一个是指数连续大幅上涨后筹码轮换以及传统技术规律导致的下跌调整压力,一个就是制度性变迁导致的上涨动力增加。由于股指期货、T+0、融资融券等将推出,指数的技术规律会明显变异,并在此基础上对指数的走势判断极为困难。鉴于制度性变迁的进程无法完全确定,市场内全部投资者包括我们自己都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很多时候走势可能是在各种资金和心理力量的博弈中形成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我们在此简略回顾证券市场制度的五度变迁和对市场的重大影响:
在历史上,我国证券市场制度五次变迁,每次变迁都给市场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影响。
第一次变迁是在1989年至1991年,这次制度变迁的背景是: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严格控制股票发行和转让的通知》,通知要求:1、股票发行和上市只限深圳、上海两地试点;2、内部发行的股票未经审批,一律不得上市交易;3、清理整顿市场中介机构。在这个基础上以试点形成成立证券交易所。
第一次制度变迁后,我国原分散在各地的各种融资公司、调剂中心、融资中心一律撤消,在整顿的基础上,1990、1991年分别在上海和深圳成立了两个证券交易所。
第二次变迁是在1994年至1995年,这次制度变迁的背景是:自1992年以来我国定向募集公司大量发行权股证、内部职工股发行存在着严重的扩大化和超比例问题,演变为变相的公开发行股票,同时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股权转让的非法交易。
在这个背景下,1992年12月国务院发布《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各地区、各部门1992年以来进行的未经授权部门批准的各种形式集资进行了全面清理,对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股票、债券不予审批。同时,国务院以及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各类规定对非法的证券发行进行清理。
1992年10月以来,随着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中央政府开始初步介入证券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具体制度设计,集中统一的中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他指出,在这个阶段的要求,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定向募集公司权证不能流通,加大了今后处理这类历史遗留问题的难度。
第三次变迁是在1996年至1997年,这次制度变迁的背景是:1996年,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炒股热,有的股票甚至当天上涨1倍;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和党的“十五”大召开重大利好的刺激演绎了两波大行情。同时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层出不穷。
在市场过热的背景下,1996年12月16日,交易所正式实行涨跌幅10%的限制,当天《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当前中国股市存在过度投机现象,要求从八个方面采取措施,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
在这个阶段的改革,将两个交易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管理,中央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并参与制定证券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
第四次变迁是在1998年至1999年7月,这次制度变迁的背景是:证券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占我国GDP的24.46%,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个别地区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场所、各地办的证券经营机构以及证券交易中心泛滥,原有的证券投资基金不规范等,隐含着金融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围绕着以上问题,有关方面连续下达了清理证券交易场所的文件,对期货交易所进行整顿和撤并,只在上海、郑州和大连保留3家期货交易所。在这个阶段,一个重大意义的事件是《证券法》的实施,这标志着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在这个阶段,中央政府介入证券市场,推动了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有效加强了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中央政府意志一旦形成,即通过各地证管办、交易所层层贯彻、并通过新闻媒介等各种非正式渠道,一直传递到券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整个股市具有明显的行政系列化的特点。
股权分置试点工作自去年“5·1”后正式启动,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对历史制度性缺陷进行修正的改革。
一直以来,股权分置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困扰我国股市发展的头号难题。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股权分置问题的努力就已开始,但历史上的改革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取得突破。所以本次股权分置试点改革是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十几年来制度变革的重要一节,但能否成功、收效如何,观察历史上的证券市场制度变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次变迁是在2000年以来至今,与之相关的背景众多,例如在“基金黑幕”文章发表之后证监会对基金公司的调查;保荐人制度实施、中小企业板的开设等等,同时在这一阶段证监会开始了对证券公司的整顿,树立了优胜劣汰的思路和市场化的解决模式。 这阶段一个重大意义的事件在于2004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发展资本市场九条意见,对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重大制度性缺陷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战略高度上确定了解决原则和方向。而近期内,股权分置试点工作的展开,也将注定是第五次变迁的一大内容。 诚然,我国证券市场历次制度变迁,都有当时大环境使然的缘故,而且从长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变化始终是向先进的、正确的方向迈进,但是一些问题的存在也应引起大家的注意。
从历史看在制度的改革中,工具主义色彩浓厚是一个突出的特征,根据路径依赖理论,如果其发展出的新制度要想和旧制度相协调,必须要沿着原路径发展,而原路径却是低效率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从政府到民间,均只关注股市的筹资功能,而没有注意其配置资源和投资的功能,没有注意配套制度的建设,结果把许多不具有发行股票条件的国有企业或者民营企业送入了上市公司的行列;另外,对股票的划分使我国股权分置问题形成,股票分成国有股、法人股、个人股,实行同股不同价的政策,这是典型的工具主义。 尽管工具主义弊病明显,但我国证券市场过去取得飞速的发展也是事实,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了庞大的资金、也培育了规模庞大的股市相关行业,说明政府采取的策略是对的。对于历史的制度变迁和刚刚进行的股权分置试点,有关方面的思路: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与市场化接轨,与国际惯例接轨置试点,因此是正确的。 由于中国股市从一开始其根基就是非市场化的。70%的股份是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30%的股份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且这两种股份的定价方式截然不同。股权分置成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设计的一种特殊性制度安排,既反映出中国转轨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构成了中国股市赖以运行的一种非市场化的暂时性契约。其后,中国股市的其他制度性安排都是从这一暂时性契约中衍生出来的,而中国股市所特有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也都缘于此。例如,上市公司过度融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忽视流通股东权益等。当这些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时,其沉重的代价就是股市的持续下跌和失去投资吸引力。 所以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制度的引入和变迁的过程;这次行情表明,股市大幅增长必须要有深层次因素的推动,2006年及明年推动股市上涨的力量,将取决于管理层在制度安排上的取向,包括股权在内的制度变迁将超越宏观经济本身的意义。即证券市场的内涵强于宏观经济的表象--经济增长率、调控、加息等。
由于我国今年底金融、保证券要对外开放,因此银行在7--9月间上市还具有政治战略意义,包括中石油等。国内证券市场与国际相关市场的互动性、连动性越来越密切。外围股市的涨跌,特别是港股波动的影响,明显与往年国内A股独来独往的走势不同,今年看懂了港股,看懂了国际金属期货的走势,就很容易做好A股股票。当恒生指数在15204点起稳反弹的时候,上证指数在在上涨了700多点后,仅仅下跌了180多点-10%就在1512点返身向上,与多年来形成的规律大相径庭。
融资融券加上非流通股流通,必然会使股价结构的分化加剧。非流通股流通,使得原有非流通股重组-流通股做庄模式彻底失去制度支撑,烂公司重组成本的明显提高会加剧资金撤离,而融资融券尤其是融资,更会加剧资金向相对较好的公司集聚。两者结合,股价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势在必然,加上股指期货的推出,未来几年内势必还要上演2003年底行情的二八现象,很多烂股票几年后的价格相对于现在,不仅仅是地板,还是地下室!
我们分析过,融资融券本身不能够直接改变上市公司质地,但却可以改变盈利模式,而实际上,盈利模式才是各种行情发展的最基础要素,公司成长性只是单向做多获取盈利的模式之一,而在此之外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
[ 本帖最后由 股神MM 于 2006-6-30 19: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