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7004|回复: 42

重开: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2006-06-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5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开: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2006-06-05)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留平头 浏览:7004 回复:4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旧贴可能是因为过长的原因已经发生了错误,在这里重新开一个,希望中集迷们到这里来探讨
参与人数 1奖励 +26 时间 理由
高兴得很 + 26 2006-6-7 10:16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5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863”项目通过验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0: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姜瑞

  中集集团承担的863计划重大专项《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于6月2日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专家估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100亿元人民币。

  罐式集装箱大部分用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而我国是全球罐式集装箱/汽车罐车生产量和运输量最大的国家。此前,国内外尚未有一套能对危险品本身状态、泄漏状态、罐体状态和车辆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的系统。据悉,中集集团“危险化学品运输泄漏探测实时报警及其监控系统”于2005年10月在科技部863计划申请立项,11月正式立项获得国家863经费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入选“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

中集集团入选“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


   《环球企业家》杂志5月30日发布了“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名单,中集集团入选。

    本次评选主要围绕海外收入(包括出口贸易和境外投资收入)、全球市场(全球范围内市场地位)、全球运营(全球化战略、境外机构)、品牌国际化(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国际管理团队(境外业务管理水平、国际化人才)、研发国际化(境外研发及研发团队国际化)、全球竞争潜力(跨国业务重要性、未来3年趋势)7项指标进行评价,中集集团在2005年海外收入比例、2005海外收入、2003-2005总收入年均增长率三项指标上分别列第一、第三和第七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6-5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留平头 于 2006-6-5 17:09 发表
旧贴可能是因为过长的原因已经发生了错误,在这里重新开一个,希望中集迷们到这里来探讨



好的,强烈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首份基于全球市场表现的中国公司名单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5:55 《环球企业家》杂志

  中国骄傲

  国内首份基于全球市场表现的中国公司名单

  度量中国企业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数字里程表




   



  在全球经济大博弈格局下,中国公司的竞争实力究竟如何?世界扁平化的时代,中国公司如何寻找全球市场坐标系中的位置?这一连串的问题,可由一系列正在发生中的事实加以解答,日趋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正把中国变成新一轮全球性商业浪潮的策源地之一。

  首先是持续走高的出口额,据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额再居全球第三,进出口总额超过14221.2亿美元,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1.8%,其中一部分是华为等我国自主品牌产品。

  其次是急剧增加的对外直接投资,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同比增长25.8%; 新设立的境外中资企业共计1067家。2006年一季度的对外直接投资达26.8亿美元,同比增长280%。尽管对外投资总体规模不大,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称,2004年中国累计对外投资的净流量和存量仅相当于全球总量的0.9%和0.55%;但据官方预测,随着对外投资促进政策的完善,企业获取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内在驱动加强,2006-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第三,趋于多元的对外投资方式,包括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研究开发、战略联盟等,特别是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海外并购潮,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54.7%,给国外传媒直接造成了“中国正在震惊世界”的心理冲击。在认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之后,世界也逐步对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能量和潜力有了真切感受。

  第四,不断攀升的海外收入比例,本次调研发现,50家入围企业的总收入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销售。在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后,是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依赖度的明显增加。这一新的趋势,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经历了创立品牌、多元化之惑、国际化初体验,大踏步进入实施全球化战略的新纪元,一批具备了全球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正在崭露头角。

  正如剑桥学者彼得?诺兰所言,在成功的后发工业化经济体中,中国是惟一还没有涌现出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大公司的国家,只是“为世界的工场”(the workshop of the world)而非“世界工场”(workshop of the world)。诚然,在品牌影响、技术水平和所处的价值链角色等方面,中国企业还不具备全方位超越世界的现实基础,但其中的佼佼者也确立了雄心勃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或多或少地累积了一些拓展海外业务的经验或教训,或是由纯代工贸易转向自主品牌,或是开始在海外直接投资设厂、或者积极收购外国企业来获取资源与技术。

  如同那些从全运会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的运动员,只是获得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参赛资格,在强者如林的国际比赛上能否取得较好的名次,甚至夺金掠银,还是未定之数。

  国内市场曾经为企业提供了相对宽广的发展空间,但随着开放度和竞争度不断加大,这些已经积聚了相当实力的国家级“企业选手”,正凭借着全球市场的信风,挺进蓝海深处。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通俗来说,是指这样一批具备了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资格和能力的中国公司。

  哪些企业已经在国际角逐中真正显示出实力,乃至在强强对决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并非要标榜为精确的评估体系,确切地说,只是希望提供一份面向未来的潜力名单,成为一张度量中国企业从近海走向远洋的数字里程表。

  【搜寻的意义重于遴选】 国内目前已经有很多形形色色的企业排行榜,但真正作为研究性课题来操作的并不多。“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公司50强”一开始就试图系统地收集、整理企业信息,建立统一的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状况的案例库,以作为企业国际化战略后续研究的主要依据,并将持续推出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提是,除了制定相关指标外,圈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候选企业样本框也非常必要。遍观目前国内的数据资料,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的榜单比比皆是,涉及企业海外业务规模的相关统计基本上没有。商务部去年首度公布相对详实的《200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只列出了境外资产、境外收入的简单排名;多数第三方研究资料也只是局限于理论分析层面。立足企业经营的实际成效,梳理海外发展的相关数据,特别是海外收入、海外资产等这些可以量化中国企业全球化阶段和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成了一件无法绕开的课题。遴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也是一项需要分两步走的系统工程,我们的起点是搜集和整理一份目前在全球化征途已经领先的中国跨国公司名单,这将为其后的评选奠定坚实的基础。

    【持久关注的价值】 客观地、整体地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依然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走在前面的先进分子,因为半年或一年的业绩表现欠佳,招致部分媒体人士对其整体战略的反思、质疑甚至轻下断语。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的战略实施和经营实践,特别是面对国际竞争和跨国整合的情形下,可能比原先设想的更为复杂,也需要更多的苦心经营,才能收到成效。那种在某季度乃至半年就一举扭亏为盈的神话,毕竟只是少而又少的特例,更多的可能是中长期的持续改进过程。对放眼全球的中国跨国公司而言,时间是检验一切策略的有效标准,在不断试错与累积进步的阶段,我们应该抱持宽容态度,因为这些处于全球化元年的中国企业有值得持久关注的价值。

  这是一份已经取得国际化初步成绩的企业名单,七成入围企业海外收入比例超过15%,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不断进取和优秀表现成为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活力来源。入围的50家企业涉及17个行业类别,包括家电、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钢铁、纺织和石油、中成药、建筑、金融等;平均起来,2005年海外收入、海外收入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93334.42万美元和35.71%,2003-2005年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总收入年均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65.09%和32.06%,这批企业正在成长为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

  海外收入所占比重是反映企业对国际市场依赖度的重要指标。37家入围企业的海外收入比例超过15%,中集集团比例最高,达到93.0%;14家企业的总收入50%以上来自海外,包括媒体做国际化报道的四大明星企业(华为、联想、TCL和海尔)中的三家;低于15%的企业中除了家电企业密集导致的出口总额分散化现象以外,其余都属于钢铁、中成药、汽车、石油、金融等国际化进程刚刚启动的行业。33家企业近三年海外收入比例上升,13家企业比例上调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联想和TCL因为实施跨国并购而获得了新增市场,海外比例分别提升了58和41.7个百分点,成为典型的全球化企业。海尔2005年海外收入比例则为21.74%,海外营收2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40%。因其国内收入实际减少34亿人民币,海外收入的战略意义空前凸现出来;2005年底张瑞敏遂提出2006年将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的元年。

  从海外收入来看,42家企业2005年海外收入超过1亿美元;中海油等12家企业则超过10亿美元,除了宝山钢铁和中石油外,其余9家企业海外收入比重都达到了总收入的15%以上;对这些企业来说,海外市场已不仅是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之一。

  海外增收对公司整体业绩的拉动效应日益明显。80%的入围企业的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总收入年均增长率,其中天士力、比亚迪、沙钢集团和宁波波导等四家公司海外收入递增率超过200%;前三家公司的海外收入递增率达到了总收入递增率的10倍,TCL和中兴通讯两家则分别相当于5倍和6倍。作为中成药的新生力量,天士力公司近三年海外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212.48%,海外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四项指标上全面超过老大哥同仁堂药业,2005年海外收入甚至比同仁堂多出一倍。

  【中国公司需吃“百家饭”】 需要借力及倚重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家电业是其中典型代表,占据了五分之一。凭借着长期积累起来的出口通路,它们总收入约有三分之一来自销往海外的收入,这部分企业除了将传统的低成本制造业特性发挥到极致外,正积极开展对海外的绿地投资计划。直接到有市场潜力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绕开贸易壁垒,缓解国内产能压力,并消解人民币的升值风险。据世贸组织统计,我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轻工、纺织、皮革、家电等行业,更多行业可能卷入全球贸易争端。目前厦华在德国、法国分别拥有工厂,海信在意大利、法国拥有工厂。海尔准备扩建在美国南卡州工厂的二期工程,长虹新近在捷克投资1000万美金开建欧洲基地,TCL通过并购已拥有号称家电产能的“日不落帝国”。

  淡化国内市场、寻求海外突破,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公司在2006年不约而同的战略选择,尤其在讲求技术创新的通讯设备行业。在洋品牌手机重占主导的市场格局下,宁波波导在近三年总收入呈现小幅下滑趋势,但其海外收入递增率达到了227.96%,由于中兴和波导这两家企业的海外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四成和六成,因此这部分收入对于这些企业整体经营业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月,中兴通讯发布2006年一季度业绩预警,声称受国内小灵通投资趋缓和3G业务滞后的影响,净利润将下降50-100%。中兴通讯总经理殷一民曾表示,2006年业务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海外市场,欧洲及北美市场为今年的发展目标,而其目前海外收入比例为35.7%。

  研发投资型标杆企业,华为公司的研发投入约占总收入的10%,全球研发机构包括8个地区总部和32个分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报告显示,2005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交国际专利申请249件,在全球申请人中排名第37,超过思科公司,占到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的10%。自主创新战略铺就了一条通向海外市场的罗马大道,近年来华为频获国际大单,如3月份新获得沃达丰的3G手机制造业务,在国际市场的风头有赶超思科等老牌巨头的趋势。本次调研发现,华为公司在海外收入、近三年海外收入递增率和总收入递增率等三项指标都进入了前十位,2005年海外收入达32.6亿美金,直追石油、钢铁等超大型企业;海外收入增长率约为总收入增长的3倍。2005年其国内销售市场的表现与2004年持平,面临“天花板”效应,要完成2006年32%的增长目标,在国内3G市场缓慢启动的制约下,业务增长的原动力显然不能不偏向于海外市场。这个来自东方的通信设备巨人要更快地成长,已经到了要吃“百家饭”的关键时期。

  资源获取投资型企业,如中海油、中石油、五矿、宝钢、沙钢等,通过海外并购和战略联盟等形式,逐步获取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和使用权利,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企业的运营稳定和后续发展。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未果已是前尘往事,最近澳大利亚高更项目也告终结,但它在印尼和尼日利亚实现了新的收购计划; 中石油在收购PK石油之后,在委内瑞拉和苏丹的项目也相继投产,且与中石化联合组建了专事海外收购的控股公司。五矿在图谋收购加拿大项目之后,也在四处出击,寻求资源突破; 宝钢与海外资源巨头实施战略联盟; 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第14位的民营钢铁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早在2002年就收购了曾见证德国经济起飞的多特蒙德钢厂,海外收入递增率高达453.40%,大大超过入围的其余49家企业。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形成,中国企业海外业务的扩张,相关的中介性服务企业也随之进入国际化提速时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属于运输服务行业,中国远洋和中集集团,这两家的海外收入均超过30亿美元,所占总收入比例均超过七成,4月中集集团更斥资1亿美元收购了欧洲罐式储运装备主要供应商荷兰博格工业公司;航空服务方面,中国国际航空的海外机构收入来源也达到46.49%;金融服务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虽然来自海外的账面利润尚不足总利润的2%,海外收入递增率却达到了29.10%。2006年引进三家海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了股东国际化,境外机构布局已初具规模,截至2004年9月末,工商银行已拥有16家境外机构,分支机构总数已达100家,机构资产总额达到229亿美元,占工行全部外汇资产的32.8%。

  调研企业来源 根据商务部《200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2005-2006年度重点出口扶持品牌、海关总署2005年出口200强、信产部2005年信息产业百强、及中企联中国500强企业、全国工商联民企500强等国内官方行业统计和第三方统计发布的企业名单,初步确定200家具有一定规模、行业领先的企业作为备选。参照国内外通行的行业分类方法,初步确定10大行业类别,重点考虑中资企业有竞争力的领域。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近半数企业填报了调研问卷,一部分企业的资料来源于其年报和网站以及公开报道;部分企业的年报和基本资料中没有明确列示其国际收入或海外收入,则以数据欠缺处理,或引用可比较数据,如联想集团采用2005年第三季度报,工行和上汽则以其2004年度年报为主;部分企业采用股份公司能体现其国际业务的数据,入围企业名次即以该股份公司注明,如中石油有限公司等。海外收入以美元为单位,按2005年12月31日汇率计算。

  调研过程 本调研项目自2006年1月中旬正式启动,5月中旬方告初成,历时4个月。基本阶段如下:一、咨询相关专家确定选题,二、协调学术支持机构,三、咨询相关专家确定调研指标和框架,四、设计企业调研问卷,五、通过采访、电话和电邮联系样本企业,六、样本企业公开资料收集与整理 七、调研数据汇总及报告撰写。 主要调研内容涉及四个方面资料:全球市场份额、国外收入、海外投资、品牌国际化等。

  未入围企业说明

  1、 数据缺失 中国银行只公布了2004年海外账面利润,且2003年报中并未明确划分海外收入情况。中石化近年来大举海外投资,2005年预计达160亿,多为新建项目,未能统计出全部的海外收入。奇瑞汽车和吉利集团则公布了2005年海外销售车辆分别为18000辆和7000辆,并未折算成现金;中粮集团、上广电集团旗下业务较多,没有合并后的海外收入。海外收入约50%的志高空调正处于上市前缄默期;照明行业的代表企业雷士工业发展公司基于上市重组原因也未能提供海外收入。数据不完备的行业领先企业还有中海运、好孩子集团、熊猫电子等。中移动刚刚完成对华润万众的整体收购,对纳斯达克上市的Millicom收购也进入第二轮,正欲全面展开国际化战略,海外收入暂缺。民企国际化的明星,正泰集团在低压电器领域排名世界前五,产品外销额年均增长率60%,相关海外收入数据不全。

  2、 海外收入不足 宏盛科技和桑达实业(海外收入分别约占99.48%、36.39%,自主品牌稍弱);康佳电子(05年比03年总收入缩水)和宗申摩托(海外收入仅占7.63%)、李宁公司(海外收入仅占1.30%)、远东电缆(海外收入仅占1.61%)、华旗资讯(海外收入约占5%)。 3、值得期待的特定行业和企业 部分行业和企业,如乳制品行业,蒙牛集团;饮料业的娃哈哈集团;连锁经营业,国美电器等,在中国巨大市场上已经取得了领先,全球化可能是它们在未来进一步扩大公司规模的必由之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名单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名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名单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名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5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05年11月立项,06年6月初通过验收,863项目中有几个有这样的速度?

中集集团承担的“863计划”项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中集集团承担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下简称863计划)重大专项《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于6月2日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该项技术的研制成功将有利于提高化学危险品的运输安全系数,实现罐车/槽车的智能化、安全化、信息化。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专家估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100亿人民币。

    随着多式联运的发展,罐式集装箱的需求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罐式集装箱大部分用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我国是全球罐式集装箱/汽车罐车生产量和运输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由于频频发生化学危险品泄露和运输事故,给国家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套危险品泄露探测和集装箱状态监测的实时跟踪、监测和报警系统的开发与成功研制显得尤为重要。

    此前,国内外尚未有一套能对危险品本身状态、泄漏状态、罐体状态和车辆状态进行全方位监测的系统。在意识到国家、行业、企业和用户的迫切需求之后,中集集团决定介入“危险化学品运输泄漏探测实时报警及其监控系统”的研究,并于2005年10月在科技部863计划申请立项,11月正式立项获得国家863经费支持。

    该项目在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SSC中心)组织下,联合7家参与单位,在37人组成的强大项目研发与实施团队的精诚团结、协同合作下,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自动化处和深圳市科技信息局的指导下,在全集团资源的大力支持下,历时6个月,共申请了7个专利,发表了3篇论文,研究成果正在进行产业应用示范推广。该项目针对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泄露等各种隐患,结合先进的传感、信号传输与处理、卫星定位技术,进行了适合罐式集装箱/汽车罐车的实时跟踪监测系统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及产业化过程中,中集集团以智能安全集装箱项目组为基础,配以各下属相关企业,组织专门项目团队负责对项目的全程实施。下属企业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和张家港中集圣达因低温装备有限公司提供了各种需要的测试用罐箱/槽车,提供真实道路测试所需的支撑。到2006年3月,项目组圆满完成了器件与系统的开发,系统与罐式集装箱和汽车罐车的整合,系统的静态测试、场地测试和真实道路测试(路演),2006年4月完成路演的测试总结,2006年5月正式完成项目全部工作并向科技部申请项目验收。

    该系统实现了箱/车在全运输过程中的装载内容货物和车箱本身状态的全程跟踪和监测,在确保货物运输安全、可靠、高效、环保的同时,也实现了供应链信息透明化,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实时信息流基础。这套系统确保了危险化学品运输途径的拓展,为实现大规模的海运和铁路运输提供了可能,从而方便节约运输成本。同时也保证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通过技术途径实现危险品运输全程探测、跟踪与监测,通过本地实时报警和远程实时报警,配套以紧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从而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该项目将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罐式集装箱和汽车罐车运输化学危险品实时监测系统的产业化和推广,并带动相关技术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及危险品检测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863计划是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围绕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进行部署,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6-5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6月30日的股东大会,这里的朋友有哪几位去参加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6-6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大家要多来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6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报道!

始终关注中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股东大会会推迟到6月30日,其中自有原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6-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留平头 于 2006-6-6 08:59 发表
为什么股东大会会推迟到6月30日,其中自有原因




呵呵,能说明一下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和平理财 于 2006-6-6 14:36 发表




呵呵,能说明一下吗?

自己纯属猜测:是不是为某些机构低位吸货提供时间和空间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7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7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将全面调整 退税比例降多升少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03:53 新闻晨报

  退税调整限制“两高一资”

  □周凯 晨报实习 生凌馨

  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昨天向晨报透露,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将进行全面调整,退税比例将降多升少,部分项目的出口退税甚至会被取消。


   



  据了解,这次出口退税大调涉及的行业可能包括:轻工、纺织、冶金、钢铁等。听到风声的相关企业反应强烈,有的已开始未雨绸缪。

  退税比例降多升少

  国税总局进出口税收管理司政策处的池女士表示,本次出口退税调整主要目的是限制“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她拒绝透露具体下调额度和涉及行业。而此前业界流传,轻工、纺织、冶金、钢铁等多个行业正好属于“两高一资”的范畴,退税比例的平均下调幅度在2个百分点左右。

  同时,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调整中也将有少数行业的退税额度得以提高。池女士说,虽然调整是有升有降,不过升的很少。

  新政或为压缩出口

  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出口退税率几经演变:1999年为了鼓励出口,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国家将平均出口退税率由6%提高到15%;2003年10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的决议,把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了3个百分点。那么,此次再度下调的目的何在呢?

  上海财大税法教授刘小川分析,近年中国出口势头很猛,现在调低退税,可能是为了压缩出口,减少顺差。同时出于战略考虑,引导出口产品由传统的低附加值转为高科技、高附加值,“限制‘两高一资’则是出于积累、保护资源的考虑,尤其在目前资源供应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

  纺织行业未雨绸缪

  纺织业专家、世之维集团总裁樊敏分析,在目前对设限地区出口下降、出口利润大幅压缩、棉花缺口巨大的情况下,调低退税“短期来看对外贸出口企业是不利的。尤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必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生产、流通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唯有积极进行产品结果调整,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尽可能避免新退税率带来的利润损失。并将有助于改变我国纺织业低水平产能过剩、竞相压价的无序状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 18:18 , Processed in 0.045767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