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3-15
|
|
97年株冶套保引发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这样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再发生?当时的株冶没有及时汇报,今天的江西铜就能及时汇报???
株冶事件 株洲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引发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其实,早在1997年,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就曾出现过多逼空的一幕。当时的空头头寸大多在中国人手中,“株冶”事件最后造成近15亿元人民币巨亏。
“株冶”事件发生正值中国刚刚介入国际期货市场的起步阶段,国际基金打出一个“
多逼空”的漂亮仗,给了中国一个下马威。
株洲冶炼厂,也就是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
事发后,1997年7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看起来株冶事件与此次事件有很多相似性,都是被多头逼仓,都可能因此面临巨额的损失,但今天与株冶事件有本质区别。
“株冶事件”发生时期的中国既非最大锌消费国,也非最大的锌生产国,这也决定当时在处理危机时,目标只能定位为“最大幅度的减少损失”。
不过,今天的国储局远非昔日的株洲冶炼厂,国储局这一特殊角色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必然会让同样的危机有不一样的预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