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百事可笑

权证集中营!------深沪股市权证爱好者俱乐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8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第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休闲。。。 于 2006-1-17 16:20 发表
都跑版主那里群聊了,那里热闹啊,而且省了刷新

怎样加入群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区设立权证交流群:10058884
加入时,请注明论坛I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报道,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休闲。。。 于 2006-1-17 16:20 发表
都跑版主那里群聊了,那里热闹啊,而且省了刷新


而且及时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休闲。。。 于 2006-1-18 10:45 发表
本区设立权证交流群:10058884
加入时,请注明论坛ID

你是如何知道的?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就通知了啊!你不知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lan1148 于 2006-1-18 12:08 发表
早就通知了啊!你不知道?

谢谢!我不知道。
用QQ通知的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论坛上有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u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的灌水能力有待提高啊!权证下跌,请大家听歌。
A Lover's Tale 爱情故事
274.jpg
参与人数 1奖励 +6 时间 理由
cq_wind + 6 2006-1-19 11:34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报个到,现在等待机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一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二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看了2篇文章,想转过来给大家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投资家: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经济萧条
华尔街电讯 > 华尔街博客 > 参考消息

发布者:陈思   原作者: 奇鹤   出处:网络   发表日期:2006-01-14

【摘要】    现在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要讨论经济萧条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了。除了上帝,谁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就象地震发生前总有一些征兆一样。这些对于我们的判断也许有些帮助。这也许有助于我们做好准备。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许多现象显示出,这“三驾马车”可能正在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
       美国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说:中国将经历一次严重的经济萧条,就像当年的英国和美国一样,当经历过经济萧条后中国才将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路上升的, 19世纪的美国经历了十五次经济危机和一次内战,1907年的美国整个经济几乎破产,但现在的美国还是最强大的。日本是另一个成功的例子,但也没办法避免成长中的倒退,1966年的日本金融体系崩溃,也没有阻止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也担忧的指出在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经历了一次毁灭性的崩溃之后,中国是不是下一个即将崩塌的神话?
  国内的许多人士也有这样的忧虑,搞市场经济,不可能不经历经济萧条。在不久的将来,当然谁也无法预测具体时间,或许就在人们感觉最好的时候,中国可能出现经济萧条。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经济未必是坏事,中国经济可能在经历了麻烦后才能真正产生有利于经济良性发展的机制,从长期来看这也许是中国经济健康成长所必然要经历的。

  现在的问题似乎已经不是要讨论经济萧条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了。除了上帝,谁也无法准确预测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观察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就象地震发生前总有一些征兆一样。这些对于我们的判断也许有些帮助。这也许有助于我们做好准备。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许多现象显示出,这“三驾马车”可能正在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投资

  投资显现出趋缓的信号。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宏观调控使得国内投资增速慢下来的同时,外资在中国投资的兴趣也开始有所下降,相当一部分外国投资者开始担心,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过热。今年前八个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设备进口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进口增幅下降,意味着投资就要慢下来,所以不能再进口那么多。一些外国投资者开始舍中国而投资印度,他们认为相对于中国,印度经济处于起飞阶段、相对安全。外资的流向很微妙,一旦这些持有人民币资产的资金在某一时段集体撤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

  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已明显减缓,房地产热钱获利了结的情形已经相当明显。近几年房地产业成为推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房价的飚升刺激了投资的迅猛增加,带动了相关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以及地方财税的迅速增加。长三角各地房地产业的投资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都占到20%以上。然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同时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目前国内市场不少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与房地产宏观调控后相关产业供求关系变化上,如钢铁、建筑材料、电解铝等产品的价格调整。也就是说,当以房地产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格局发生变化后,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哪里?

  近两年形成的产能正在释放,但由于需求赶不上供给的速度,企业的利润率增幅和PPI开始下降。无节制的投资,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已经使得中国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行业展望报告认为,2006年行业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偏紧,多数行业利润将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随着近几年投资形成的产能逐渐进入投产期,生产能力和总供给将进一步扩大,在总需求尤其是外需的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一些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的制约。

  但是,相当多的人对所谓投资趋缓的信号不以为然。他们认为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会掀起新一轮大规模投资。法国巴黎银行驻北京经济学家陈兴动认为: “因为2008年奥运会将在中国召开,同年党的第十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也将召开;2009年是政府换届;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中国会设法调控经济增长速度,让增长步伐在2006年放慢、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在2008年以一片繁荣景象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似乎多数人都愿意接受这种观点,他们认为虽然从现在到2008年,投资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下降,但政府一旦认为这种下降过头,宏观经济不景气,政府便可能增加公共投资,开始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使经济重新提速。

  政府当然可以增加公共投资,开始新一轮的基础设施投资,然而政府大规模投资的效果并非总是如人所愿。过去我们已经有过惨痛的教训,政府投资变成了低水平重复投资,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最终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从1998年开始,政府进行了大量的公共投资来提振中国经济。为此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从1997年的560 亿飙升到2002年的3000多亿。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的一份报告内称:至2004年12月底,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累计不良资产为32654亿元。中国人民银行从2000年5月至 2004年11月,先后七次注资22250亿,不良资产值占存款的24.8%。

  在一个权力和权力资本难以受到监督和约束的体制里,以大量负债所支撑的公共工程意味著:少数拥有权力的腐败官员在透支全体国民的未来(存款,国债、股票等等)。社会上已经形成呼声:“改革开放,亿万中下层民众二十多年付出努力,创造和累积的财富,都在政府国库中给官僚特权阶层无止境地侵吞了。且不说腐败所带来的恶果,就是这些政府投资到最后该如何消化呢?正如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警告的那样:这些投资到最后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然而出口业已是问题重重。

  世界经济预测小组“Experian”的全球经济学主任达特博士表示:“中国壮观的经济变革是冒着掩盖一些严重和潜在的缺陷和政策困境的风险。中国投资热的冷却不会有任何重大补救的可能性。由于经济减速的财政系统表面的弱点和避免人民币大增值的困难,或通过通货膨胀或被迫升值,这个风险很少能有满意的选择来给予消除”。

  二、出口

  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官方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约达70%。然而现在出口市场也面临问题,今年贸易顺差预计全年将达到 1000亿-1200亿美元,而去年全年只有320亿美元。作为全球第一大钢铁进口国的中国,2004年净进口钢铁1500万吨,而2005年却预计净出口约500万-800万吨。同样的场景还发生在机电产品、纺织品和高能耗产品中。今年1到8月,机电产品的出口同比增幅高达33%,而进口增长只有 10.8%。外贸顺差的激增,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

  前面说过无节制的投资,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已经使得中国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焦炭、电解铝、水泥、玻璃、钢铁、汽车、手机、部分纺织品以及部分化工行业等供过于求的态势十分明显,煤炭、电力等行业供过于求的态势已经开始显现。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从而形成贸易顺差的大幅度增加。今年上半年顺差占GDP的比例为4.9%,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国内各种产品大量过剩,被挤压到海外找市场,是导致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原因。

  企业正面临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竞争加剧以及贸易壁垒的多重压力。美国、欧盟以及南美的贸易壁垒正在使中国企业遭受损失,而一些国家则因此受益(比如印度)。一些国家扶持印度这个与中国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意图是使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无法发挥。世界石油价格以及原材料的上涨进一步提高了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人民币升值压缩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按照郎咸平教授的说法,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贬值5%呢,跟进口有关的公司呢全部被吃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指出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外国直接投资将减少;经济成长率会大幅滑落;银行坏帐问题更为严重;失业率上升;乡村通膨压力大增等。

  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减弱,低廉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是中国出口企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然而现在是一方面,一些国家扶持印度这个与中国处于同一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意图是使中国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无法发挥。一方面随着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出现,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荒”已开始向内地蔓延,内地一些劳动力输出大省也因开始出现局部“民工荒”。劳动力短缺是目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他领导的一项调研中说,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村子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

  我们的出口产品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表明,从1978年到1998年,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中国的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口众多,潜在的巨大消费力和低廉的劳动力。而在技术上我们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除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外,“中国制造”绝大部分还停留在组装加工业上。汽车的核心技术、电脑的核心技术、手机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制造业的许多领域中科技水平跟世界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在关键领域中还拉大了,特别是在信息产业、精密仪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大约90%的产业价值都产生在中国之外。

  作为我们第一出口目的地的美国经济也面临问题。二十年前,美国还是一个债权国,现在,它却欠下别的国家高达2.5万亿美元的债务。美国人花的比挣的多,用于投资的比储蓄的多,消费的比生产的多。而世界其他国家刚好相反,他们将多余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并把多余的钱投到美国。中国正是这样做的。这种局面潜在的风险是,如果美国经济出现问题中国会怎样?当美国美国经济放缓,进而削弱它对外国产品和储蓄的需求时。中国有能力消费更多自己的产品吗,中国有能力消化更多的自有储蓄吗?我们的这种依赖出口的增长模式是否能够持续?特别当国际金融市场汇率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的政治化及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时,未来的进出口贸易是否能够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消费:

  制约消费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及财富水平。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服务给居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个人消费者必须面临养老、防病、以及孩子教育的问题,还要承担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的可能。因而造成消费者高储蓄低消费的心态,使得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目前已上升到46%。而7个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均的人均储蓄率只有6.4%。

  在经济学上,一个国家的储蓄,就是产出中没有当期消费掉的部分。大家都明白,要扩大消费,进而推动内需,长远之计在于改变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同时改变财政政策的方向,变“建设财政”为“公共财政”刺激消费。因为如果不能够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结构性问题,那么居民的“谨慎型”储蓄不会改变的,消费是难以启动的。然而现实却是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

  数据显示出,9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了约20%。2005年8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了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意愿下降,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为37.9%,较上年同期提高4.5%。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强化。

  在国内,商品房及家居用品几乎是居民消费最大的一块,但是住房消费似乎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购买住房使得大部分人成为了房地产开发商和银行的“苦力”,他们一辈子,甚至下辈子的钱,都被商品房给吞没了。尽管中国的房子是由世界上几乎最便宜的劳动力建造的,使用的是相对便宜的原材料。但中国的商品房价格,即使是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也并不算低。高企的房价和巨大的还款的压力使得居民不得不缩减其他消费开支。然而更令人不安的是作为消费支柱的房产消费的需求也开始下降,首次置业需求、改善居住条件需求、动拆迁需求、资产保值与抗风险需求、中长期投资需求都开始出现下降。有学者认为,由于未来的住宅需求无法吸纳全社会的巨大产出,即便今年不压抑房地产,明、后年也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严重供过于求将使房价不可逆转地持续下跌。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是导致居民消费乏力、内需不振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财富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并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大多数居民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收入增长缓慢的前提下,要想实现消费的升级实属不易。目前绝大多数民众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不够,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国内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而这种财富的两极分化并非是市场经济使然,而是我们转轨经济制度缺陷所造成的结果。当一个国家的少数人通过现有的制度缺陷占有社会大量或绝大多数财富时,整个社会的内需扩大就十分困难了。有需求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这种需求的支付能力而无法实现潜在需求,有支付能力的人则需求过足而无法让个人潜在的消费再扩展。在一个没有机会平等的社会中,不仅不存在社会的公平性,也没有个人收入水平提高的公平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财富就可能向少数人集中,绝大多数人的消费也就无法扩展。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中隐约看到,投资、出口和消费都存在令人担忧的的问题,我们应该记住教训,90年代中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在长达十五年的强增长之后发生的,经济的强劲增长一直掩藏了潜在的问题。面对更高的薪水要求、更高的技术要求,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多的汇率问题,更高的能源消耗,更大的贫富差距,更高的房地产费用和污染的环境,那么更多的增长能力来将自于那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小勇:从货车轮胎买卖看中国经济
年前,好不容易找到杭州中策橡胶那个负责销售的老总,我想从他那里找点对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感觉。
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销售排名全国第三。杭州中策的老总告诉我,与往年不同,2005年他们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理想,尤其是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增幅下降很大。货车轮胎选择的变化说明什么呢? 买货车轮胎人的多寡,说明轮胎的损耗的大小,轮胎损耗大小说明货车运输的多少,货车运输多少意味着货运量的大小,而货运量就是商品的交易量。而公路货运量的大小诉说的是什么呢?
我国GDP实现主要靠公路运输来搞定的。
查阅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就表明,2004年我国货运总量是161亿吨,而公路运输就完成122亿吨,剩余的才是铁路、水运、民航的货运量。从货运量看经济增长,似乎比GDP要来得真切些,一般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交易完成,不象GDP,没有真正需求的库存也算。尽管,从货运量看不出多少服务业情况,但一国经济主要还是需要运输来帮忙完成的经济,即使是在服务业很发达的香港、伦敦等地区。当然,货运量反映服务业不太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情况更准确些。顺便说一下,中国每年数不清的商品交易靠公路上不清的货车帮助完成并不是坏事。这一点我们与美国类似,最近的资料表明,美国的货运价值主要还是公路实现的,铁路货运价值仅占社会总价值的4.6%。这种情况意味着市场分工发育还好,比较优势原理支配着地方和企业的分散生产,市场的创新和细分,产品的多样化,意味着地方之间企业之间更频密的交易,意味着更多的公路运输。俄罗斯的市场没有创新出多少商品,最近经济增长靠油价飙生,跟沙特一样靠石油,相对不动脑子的大宗石油生产,就跟俄罗斯货运量主要靠铁路运输匹配。
既然一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较准确地通过货运量反映,而一国的货运量又主要通过公路运输来完成,比如我国公路货运量近整个货运量的80%。那么,通过公路货运量的消长是可以大致准确推论未来经济走向的。
但是,用公路货运量推论经济走势也有麻烦,因为它是一个总量统计数据,不大准确。多年的改革,运输企业大都民营化了,要么私人承包了国家的货车,要么就是许多私人的运输,数据很难统计准确。那么,要了解公路货运量大致的增减,中国经济的冷热,一叶知秋,需要一个更确凿的微观现象,一片更实实在在可观察的“树叶”,作为推论的基础。
经济学分析的下手处,如果是科学哲学所要求的“五官可及”的人的选择行为现象,有些好处。一,所谓真实世界经济学,就是不去为那些道听途说,被某些感情或其他什么东西夸大捏造的事;二是人的选择现象,常常既是分析的起点,同时又是经济科学用来检验假说的可观察事实。因此,所分析的行为现象越确凿越好。2002年底,我就是从人们观察上没有歧异的全国大面积缺电——用电选择的大幅增加现象下手,来推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
我的感觉是,分析最好从微观没有歧义的可观察的行为现象——也就是真实世界里的确凿的“一叶”——下手,通过分析锤炼出一个坚固的因果假说后,做一般化推论,一叶知秋时,再用反映选择总量的数据来验证假说。事实上,一叶知秋的分析,也就是好的微观分析,倒常常质疑出总量数据的破绽。比如,多年来,都有国内外学者批评中国夸大了自己的经济总量,而不太关心宏观经济数据的张五常教授,就通过自己一篇篇微观分析的经济故事,坚持说中国的经济总量被低估。最近国家统计局对GDP的有关修正,可以看出五常教授通过微观分析来推论宏观总量方法的力量。张五常、杨小凯都认为经济学没有宏微观之分,这是他们过人的深刻。其实,宏观统计数据除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可能会不真实外,还有就是反映人选择的总量变化的数据,从方法论上讲倒往往是需要解释的东西,或者是有待验证的经过分析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比如钢材涨价是选择增加的结果,是市场供求出清的后果,这往往是需要经济科学事先推论出的预言知识,是什么约束条件让人觉得现在钢材便宜,从而导致了比以往更多的人选择钢材,或者将要选择钢材。科学就是因果假说的事前推论与事后解释的不矛盾,又有事关未来变化的新知识。科学不能节约人们未来行为的成本就不会获得尊重。在约束条件变化远频繁于物理世界的人的社会,如果想通过科学基本的表达式“如果——那么”的因果假说,有力解释和演绎过去未来一大堆事物,可能你的“如果”、“那么”的指定和想象,最好是微观的可观察的确凿现象。
杭州中策就是一片确凿的树叶。

货车轮胎生意清淡说明什么

2005上半年,我与杭州中策的销售老总聊天,还意外发现他们前几年货车轮胎销售的增长大致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同步,而且,各地货车轮胎销售的不同增幅与我查阅的各地经济的不同增幅大致同步。而在年末,这位老总就说货车轮胎的生意清淡下来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货车轮胎销售降幅巨大。这两个地区是中国经济两个发动机,过去的数据表明,这两个地区的公路货运量是与它们在中国经济总量分额大致一致,两个地区公路货运量占全国公路货运量的20%以上。两个地区货车轮胎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公路货运量的收缩,而公路货运的需求变小,意味着商品交易量的增幅和经济成长放慢。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两个地方经济成长放慢,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可能会逐渐冷却,至少是平平淡淡。尤其是考虑几年来是外需拉动中国经济的事实,而获取外需又主要是这两个地区,那么,预言中国经济未来两年不会再有需求拉动的紧张,应该是大致稳妥的推论。
另外,杭州中策货车轮胎销售的另一个事实,也同样有未来两年中国经济炽热不再的含义。杭州中策对美国的货车轮胎继2004年的高增长后,今年又有30%以上的增长。我曾经在南方周末写过一篇美国人收入变化跟中国外需变化之间关系的文章。说2002年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从 2001年的1310亿美元大幅下滑77%,降至301亿美元。同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一下扭转疲态,暴涨了29%。也就是在这一年,外国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也上升了20%,达到530亿美元。这一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居世界首位,第一次替代美国。意思是说美国外资减少了,就业相对减少,减少就业就减少了收入,美国人收入减少,要买便宜,而中国是生产便宜商品的大国。但2004年美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大幅增长,由上一年的300亿美元猛增至1210亿美元,重新恢复全球头号吸收外资大国的地位。中国位列第二,为620亿美元。如果说,美国因2001年恐怖袭击变贵,需求浩荡迁徙,中国经济过去几年的炽热只是一个意外的话,那么,2004年美国外商直接投资暴升,则意味着美国在某种约束下又变得便宜下来。外资增加就业增加。中国杭州中策的货车轮胎在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美国卖得不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美国经济不错。美国人就业增加,收入也不错。与收入减少时不同,收入增加的美国人对中国商品的便宜不会再有过去的敏感,外需会在边际上变小。再说,汇率的变化可能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商品的价格和需求。
2005年夏天,在北大与林毅夫教授讨论他关于中国经济可能迎来通货紧缩的发现。我还不以为然,说如果看美国的情况或许如此,但如果外需考虑欧盟对美国的替代,通缩就不一定发生。因为欧盟的外需遇上了与“911”后的美国相似的情况,外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大幅下降,由2002年的3740亿美元减至2004年的1690亿美元。最近两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都在急剧增加,2003年增长50%,2004年增长37%。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 1773 亿美元,增长 33.6%。来自欧盟的外需有可能替代美国。但看来这种替代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生。相反不好的消息是,2005年11月份反映的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降幅较大,以及此消彼长的反倾销等等。尽管,出口并没有与外商直接投资一起降下,但这可能与人们预期人民币将继续升值有关,即现在中国商品相对它目前的币值还相对便宜,能买则买。但这种因素估计是短期的。更多的事实是与货车轮胎在国内的销售不景气一起,都在加强一个逻辑:中国经济在逐渐冷却。


需求变化分析上的教训

我们一个很崇尚政府宏观调控的国家,正确判断需求变化,尤其是能否大致准确判断需求变化的约束条件,是很重要的事,因为判断以及采取的措施,无论代价还是收益都会很高。
比如2002年。那年底,当时大面积停电现象意味着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无须多虑,可以把几年来苦苦应付通缩的精力用来搞新的制度安排。以往卖不出去的电突然有了更多人选择,说明某种约束的转变让人觉得电变便宜了,价低,选择和需求就增加。新的约束是什么,让人感觉用电比以往更有利可图?肯定是需要电的交易正在大量发生。交易增加难道经济不增长?后来我写文章分析了2002年交易增加的原因是美国2001年遭到恐怖袭击,这个事件使美国相对变贵,选择美国的生意至少边际上会减少,但美国是“世界之胃”,边际上的一点点变化也导致了需求的浩荡迁徙。中国适逢加入世贸,减少了世人眼中贸易的不确定性,制度上更加凸显了自己各种便宜,吸引了需求。后来公布的美国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第一次跌下世界首位,中国雄居第一的事实验证了我的推论。需求的迁徙当然导致了中国包括电、煤、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面紧张,以及超载、矿难、民工荒等其他后果。一些政府官员和不少学者,把难得一见的需求浩荡迁徙引发的种种后果归咎于地方政府,而不是在事发之初一叶知秋,从容进行电、煤、出口退税等新的价格制度安排,从而支付了经济炽热发烫的成本。
事情也不奇怪,当时我们的专家也不清楚需求为什么在变化,当然要为没有知识付费。当时一位对政府决策相对最有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就撰文说:“2002年中国经济走势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年初的时候,一些政府领导部门和许多经济学家都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可实际的情况却是前低后高”。他还接着分析了需求变化的原因:“1998年中国出现市场疲软、经济走慢等情况时,中国政府也是针对这两个方面采取措施的,这就是一方面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鼓励出口的政策来促使需求扩张;另一方面用推进改革和改善各类企业经营环境的办法使企业的活力得以发挥。也就是说,采取了从需求方面和从供给方面着眼反衰退的‘两手政策’”,关键是“第二手”的作用。“这一类举措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我国出口在美国等主要大国经济重新出现衰退的情况下逆势而上,其主要原因也在于从1999年起对民营企业开放外贸自营权,使非国有部门的出口强劲增长”他还推论:“十分明显,即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坏,只要那些促使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向好发展的内生因素继续加强,它们也完全能够抵销外在因素的不利变化、而不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发生重大消极影响”。
事实上,外需在“911”后发生的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2002年增长的欣喜,也带来了后来地方政府跟进、公路超载、矿难,以及电荒煤荒民工荒。无论消极还是积极,影响都不可谓不大。
经济学分析选择即需求变化,准确指定约束条件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你要看清什么在变,什么最重要;什么不变,可以忽略。我们说2002年突然使需求增加的约束条件,是“能够极大地促使各种所有制的企业发挥它们的活力”的一类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跟2002年使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突然雄据世界榜首530亿美元又有什么关系呢?而这些钱是要用电、要用煤,是拉动内需的。

2005年,货车轮胎的销售事实,显露出需求变化变化的迹象。它与2002年底全国大面积停电的现象一样确凿,可观察。但是对外需说来,是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让它们感觉中国变贵了,却是需要认真研究的。因为我们需要少付代价,需要避免在2002年外需暴增时还在管制电力投资,还在用出口退税鼓励出口的错误。起码,如果需求在变小,我们关于过去应付矿难和房地产业的政策需要再细斟酌,因为需求变小,对煤炭的需求相应会落下,矿难至少会因为生产减少而减少,浙江今年冬天用煤就没有了往年紧张;需求减少自然也伴随交易减少,收入也不会有大的增加,那么国内就没有过去那么多钱来推高房价。除非人们预期人民币还有较大升值空间,现在房价依然相对较低。
美国投资大师巴非特善于一叶知秋,他数垃圾桶里可口可乐的罐子,看这家公司未来,而大肆买进可口可乐股票发了大财。我是从货车轮胎销售看一国经济——只是试试,只求大致的对。

经济学消息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政府会说
轮胎质量好了
司机会说
学会了超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报个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6-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今天就是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7 06:57 , Processed in 0.045384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