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7-31
|
|
昨今两日,沪市经历了十月以来最大的一次下跌,大盘寒意陡显,新低已现。
盘中表现冬天寒霜染遍股市:上证指数,一路单边下跌,创下了本轮行情调整以来的新低。
综观盘面,基金重仓股延续前期的弱势,成了大盘下跌的主要动力。大量3季报绩差的也成了打压指数的“大棒”,预亏、预减的个股,被扔在了跌幅榜前列;昨日复牌的4只G股表现萎靡,3只以贴权报收,G南化更是大跌了35.11%。老G股、准G股的日子也不好过,分别平均下调1.56%和0.70%;同时,前期的热点全面熄火,新能源板块及医药板块下跌超过1.7%。
传闻引发大盘破位
今日大盘低开低走,将箱体下轨、半年线和千一整数关等重要技术位都击穿,日K线收出中阴线。
今日某媒体公开披露: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在A股市场建立做空机制的课题已经结束,最近中国已经验收了这个课题方案。这一消息的公布,动摇了投资者得持股信心,部分投资者加入抛售行列,大盘也走出单边下跌的走势。
半年线和千一整数关的失守,令大盘技术走势恶化,大盘将继续向下寻求支撑。目前股指处在今年6月形成的1085~1129点的密集成交区,而998~1223点的0.382技术位在1082点,因此,1085点附近应有一定支撑。
基金重仓股成“杀手”
10月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均以长黑报收,随之节节走低,上周四沪市一度退守至半年线,大盘岌岌可危,虽然最终被神秘之手托起,但后市仍难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大盘的连续走弱完全是拥有总流通市值三分之一以上的投资基金所为。
至本周一,股指收于1141点,比9月30日收盘1155点仅跌去1.23%。而同期基金重仓的权重股却跌幅极大:中石化5.56%、宝钢5.84%、华能国际7.66%、长电6.31%、中联通0.78%。按基金的说法,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因素,对后市不乐观,故采取了防御性操作。
然而,从盘面看,基金的大幅减仓并不局限于周期类股票。近来,曾被基金洋洋得意的防御性代表股高速公路板块也全线跳水,皖通高速在9月份大跌了10%后,10月又大跌8.41%,宁沪高速、福建高速等均大跌近10%。甚至连贵州茅台、上海机场也分别大跌了4.87%和8.67%。
耐人寻味的是,基金重仓股的持续下跌并非被动性减持,往往都是在其他题材股炒作得热气腾腾之际整体性砸盘而抛出的。据说其目的是为了“转换热点”,但效果适得其反。
“游击战”此起彼伏
虽然指标股整体砸盘,但折腾了两个多星期,股指却仅下跌14个点,原因何在?恰恰在于基金做空的同时,众多个股主力不甘束手就擒,特别是能量巨大的游资频频营造热点,发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游击战,并且效果显赫。
10月第一周,游资大肆炒作农业股。秦丰农业一周大涨46%,并带动其他农业股和题材股的炒作。以至这一周大盘跌了1.39%,但个股天天有涨停股。以沪市为例,5个交易日各有涨停股3家、5家、6家、3家、3家。虽然该周股指跌去1.39%,但沪深股市有数十家个股大涨10%以上。上一周,沪市仅微涨了2点,沪深股市竟各有5家个股涨幅在20%以上。沪市五个交易日的涨停个股分别为7家、13家、9家、6家、5家。涨停个股是超跌电力股、科网股、水泥股、新能源股、医药股、重组股等题材股。昨日虽然G上汽等复牌大跌,沪深股市依然分别有2家、4家涨停股。
都说时近年末,机构纷纷撤退,宏观调控持续,三季度业绩滑坡,又何来那么多强势股?很明显,虽然基金主力频频做空,但市场游资却正利用政策面极力做多,大施拳脚,一方面通过大炒题材股赚钱,一方面借此激发人气,扭转大盘颓势。
“染红”十月难度大
由于基金控制了所有的权重股,10月以来股指依然重心下滑。9月底股指1155点,昨日1141点离其仅差14点,但由于1150至1160点压力重重,且基金主力做空,再加上市场面的众多利空因素,大盘实现“红十月”难度极高。
四大因素将促使大盘选择下行
复牌G股纷纷贴权
昨日股改成功后复牌的G股有四只,其中三只都以贴权收场:G南化以下跌35.11%报收于4.25元,相对于每10股送4股的股改对价来说,贴权幅度达9.19%;G辽通贴权幅度达2.30%;G泰豪以下跌5.65%收盘。若是算上本周一复牌的六只G股,本周共有10只复牌,而贴权的就达8只,高达80%的贴权率。一方面说明了G股行情已不在;另一方面也多少印证了前期不少市场人士的观点:当神秘资金撤走了之后,因股改导致的大扩容将对市场上涨起拖累作用。如此多G股走出贴权行情,难免对投资者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对许多未股改的股票选择减持,担心股改之后来个贴权把自己套住。
基金换仓权重股遭殃
见到中国石化、中国联通、G宝钢、G长电、上海机场、盐田港、深赤湾、中原高速等基金重仓股的走势,就不难明白大盘为何收盘创新低。这些个股以前都是基金重仓持有的大盘蓝筹股,其涨跌基本上可以左右指数的升降。由于受宏观调控的影响,特别是它们没有被列入“十一五”规划重点扶持行业,近来市场绝对主力——基金纷纷选择减持,这些个股就新低频创,大盘也就多半稳不起。也只有它们绝大部分止跌,大盘才有企稳的可能。
业绩向淡大势难作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预告和公告的越来越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业绩预亏或下降的个股越来越多:昨日,在21家上市公司预告中,就有16家预亏损或下滑。至于连带对年报预告,目前已有130余家上市公司作了业绩预告,其中预增的只有40家,而预亏、预警、预降的有70余家,业绩预计下滑基本上占到预告的53.8%,市场哪有什么大的作为。即使业绩继续增长的个股,增速明显都有减缓的趋势,表现最明显的就是钢铁、电力、煤炭、港口等等周期性行业。在价值投资理念已扎根市场的今天,其业绩向淡,市场要逆业绩上行恐怕难上加难。
市场预期指数跌易涨难
股改已进入到全面铺开的攻坚阶段,已有203家上市公司完成或推出了方案,占总市值超过20%,而且每周还以20多家上市公司推出股改方案的速度推进,按照管理层所言:占市值60%—70%的上市公司股改完成之后,新老划断的新股发行将实施。那么,预计在今年底,新老划断的新股发行推出的时机就已成熟。在市场普遍具有这一预期下,特别是新老划断的新股发行将对二级市场带来多大的冲击仍不可预见的情况下,大资金多半将采取多看少动的操作策略,这使得大盘变得更加脆弱,指数跌易涨难就不可避免。
机构调仓换股 一批新蓝筹股正在雄起
已公布三季报中近八成公司股东人数下降三季度机构积极增仓
今年上半年深沪股市逐级走低,上证指数甚至跌破千点大关,不过,这也成为机构调仓换股的良机。截至昨日已公布的三季报显示,近八成的上市公司股东人数较中期有所下降,而一批二线蓝筹股的崛起成为三季度最大的看点。
近八成公司获增持
截至昨日,两市共有633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三季报,其中,股东人数较半年报下降的公司有487家之多,占样本总数的76.94%。
今年6月份,深沪股市双双创出近年新低,两市平均股价、平均市盈率、平均市净率等指标也一度跌至谷底,即使与香港、美国等海外成熟股市相比,A股市场估值水平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进入三季度后,面对千点大底、估值优势、股改含权效应等诸多利好因素,股指出现了连续上扬的走势。而近八成公司持股集中度的提升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场外资金的大举回流。
核心资产又添新面孔
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今年上半年基金等主流机构普遍采取了抱团取暖的策略,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防御类资产反复走强,成为市场中最为抗跌的品种。三季度,随着市场的好转,机构投资者再度扎堆增持一批二线蓝筹股,也令原有的核心资产有了更多内涵。
统计显示,7月21日以来两市涨幅超过50%的个股共有170只,除ST股、超跌个股之外,一批二线蓝筹股的崛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推动股价上涨的最大动力来自基金的集中增持。
以位居三季度股东人数下降幅度最大的康缘药业为例,该股7月21日以来的涨幅达83%。半年报公司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仅有两家机构,持股数分别为182万股和122万股,而三季度末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变成了机构,上海广通投资持股数激增至672万股,广发基金公司旗下三只基金合计持股也超过了720万股。
从6月初开始一路上扬的宝钛股份,三季度股东人数也大幅减少了35%,十大流通股股东中,基金占据了9席,10家机构持有宝钛股份近30%的流通股。
排名三季报股东人数下降前列的个股还有华联控股、宁波华翔、G综超、大厦股份、方大A、轴研科技、国电南瑞、厦门钨业、长电科技等一批二线蓝筹股,机构增仓的迹象均十分明显。
股改引导资金流向带来机会
有迹象表明,场外资金的流向还与上市公司的股改进程有着密切关系。
统计显示,已公布三季报股东人数降幅前10名的公司中,就有4家为股改公司。其中,宁波华翔三季报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为自然人,持股数均不到100万股,但与半年报相比,股东人数却由12889人大幅降至8430人,降幅高达34.6%。
另一方面,一些已经完成股改的G股股东人数却普遍提升,机构出货的迹象也较为明显。以G金牛为例,三季度末股东人数由半年报的38005人大幅上升至55125人,增幅达45%。其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也显示,最大流通股股东为一自然人,持股数不足300万股;而半年报第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数就超过了311万股,第一、二大流通股股东持股均在1000万股以上。
此外,G风神、G七匹狼、G海特等公司股东人数上升幅度也超过了30%,
类上汽套利模式 市场涌现新的亢奋点
目前建投能源、曙光股份在股改预案中因明确增持价位而浮出水面
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研究中心总监认为:“我觉得承诺增持虽然能够表明大股东信心,但是这徒然耗费资源,比如像G宝钢(600019.SH)、G上汽、G广控(600098.SH)等,有这样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如做好上市公司。我不认为有增持承诺的方案是更好的方案。”
G上汽(600104.SH)由于一纸承诺而出现的短线套利机会吸引了市场的目光,市场也开始乐此不疲地开始寻找类似的机会。
在股改分析师们那里,已经把包含增持承诺的对价方案生动地分成了类上汽模式和类宝钢模式。类宝钢模式由于承诺文字模糊难于完全兑现,如“低于××价位买入”,如“动用不超过×亿元资金增持”等,相比较而言,类上汽模式由于有明确的增持价位而存在较为明显的短线套利空间。
目前市场上已经公布股改预案的公司中,建投能源(000600.SZ)和曙光股份(600303.SH)的增持承诺就是类上汽模式。一家大型基金的一位总监透露,像这种作出股改承诺的上市公司还将陆续推出。
建投能源的增持承诺为:股改方案实施后2个月之内,如果建投能源的二级市场股票收盘价格连续两个交易日低于3.40元,大股东河北建投将连续投入资金按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每股3.40元价位申报买入建投能源股票,累计不超过人民币1亿元的资金,除非建投能源股票二级市场收盘价格不低于3.40元或1亿元资金用尽。
建投能源将于27日召开股东大会表决,如果股改方案通过,其复牌后的自然除权价为3.70元,和G上汽不同的是,其增持承诺价要低于自然除权价,建投能源大股东可以不用通过集合竞价的方式直接挂单,而只要在盘中守住3.40元即可,投资者可以确定的是,在3.40元上会有大量的买单在等待,只是该价格与3.70元相差约8%。
曙光股份目前只是公布了预案,公司尚在和流通股股东就方案进行沟通,其预案中,大股东承诺在股改方案实施完成后两个月内,若公司股价低于4.64元/股,曙光实业将连续投入资金按集中竞价方式以每股4.64元价位申报买入公司股票,投入资金不超过3000万元,除非公司股价不低于4.64元/股或3000万元用完。
曙光股份于24日停牌,上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为5.07元,但这个价格并不是股东大会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格,同时曙光股份还存在修改方案的可能。
长期研究曙光股份的中信建投证券汽车业分析师宋炳坤认为:“虽然预案是10送2.3,但因为曙光股份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小,所以股改力度其实比较大,现在提出了承诺增持价格,也是表明信心,提高或者调低承诺价格两方面压力都很大。”
他认为,最大的短线套利空间由虚转实具备可操作性的四个关键点在于:一,最终通过实施的股改方案规定明确的买入价位仍然高于除权价格;二,在股改预案到股改方案实施日期间的复牌中,价格可能的涨幅导致除权价发生的变化不超过承诺增持价格;三,大股东所承诺的资金是用光为止,而不是所谓文字游戏“动用资金不超过××元”;四,前三条件具备后,股改方案实施后复牌第一天应集合竞价买入,会使短线套利空间最大化。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市场看到这种因为承诺增持而存在的套利机会的同时,股改公司和保荐机构也应该看到了这一点,是否还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做这样的事情,或者基于什么目的来做这样的事情,或许会三思而后行。
而一家老牌基金公司研究中心总监认为:“我觉得承诺增持虽然能够表明大股东信心,但是这徒然耗费资源,比如像G宝钢(600019.SH)、G 上汽、G 广控(600098.SH)等,有这样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如做好上市公司。我不认为有增持承诺的方案是更好的方案。”
股市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的管理层
05年的秋天对于中国A股的投资者来说是多空分歧颇大的一年。随着冬天脚步的临近,股改对价公式化后激情正在消失,05年上市公司业绩的滑坡也基本成定局,尤其是基金好不容易坚守多年的价值投资也搞得市场满地鸡毛……就在投资者为中国股市愁长殢酒的时候,又传来海外看多中国股市的各种声音,冥冥之中,摇摇欲坠的股市欲下又上,宛如雾里看花,让秋天的股市布满荆棘、充满迷雾。
“我们不害怕融资,我们只是害怕市场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了如此的重压,谨慎加小心--随时准备撤退是我们现在的心态。”一位身经百战的高手道出了现在市场投资者的无奈。不仅是中小投资者有担忧,就是机构投资者同样玩得是短平快,基金更是热衷于空城计,谁都不愿意重兵轧入股市中。按道理中国人不缺钱,全世界都能感觉得到中国人消费的份量,储蓄率连年增加,目前已高达50%,国债少得可怜的利率,照样牛气冲天,连短期融资券都有人抢,为什么市值不大的股市却显得如此寒碜缺钱呢?这是因为相对于社会悠闲资金,全流通几千亿的资金算得不了什么,但是相对于存量的保险资金、社保基金、投资基金等等机构资金还是显得太少太少。一边是钱太少,孤军奋战;另一边却是钱找不到安全的投资地方,这就是中国股市的现状。
众多不确定因数使得各路场外资金迟迟不肯进场,也使得两市成交量不断萎缩。国内众机构都在忙着自己的小算盘,海外的看多声却绵绵不断。但是海外的关注就能救A股于水深火热之中吗?就在股市存量资金骑虎难下,基金仓位难上难下、动弹不得时,就在股改对价魅力消失时,相当多的市场人士把希望寄托于洋人。央行行长周小川观点鲜明地指出:“资本市场开放慢有风险”。某专家也预言,五年后境外资金将可自由买卖中国股票。甚至有某著名人士大声疾呼,不要让洋人抄了中国股市的大底,似乎一大堆垃圾一夜之间就可以变成金条了。殊不知国际资本的介入对于年轻的中国股市来说是祸是福还是个未知数?在一个法制不健全、只求索取,不予回报的股市,一旦对外的大门完全洞开,以A股目前的质地,指望国际资本为你抬轿似乎想得到太美了,奢望外资救中国股市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是有点太天真了!价值投资A股,老外肯定不会傻到为A股基金抬轿的地步,至于国际游资乘机落井下石、兴风作浪倒是有可能,对于国内基金你可以下令不许砸盘,但是遭受国际游资的阻击就不是一二个行政命令能够解决的,曾经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实际上就是前车之鉴。
苍蝇不叮无缝的洞。当股改对价已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补偿游戏时,当极少数利益集团利用政治优势与民争利之时,当一个市场已到了全民大亏损时,当政府的威信信誉都扫地时,你就喊破嗓子唱多也没人信你。中国股市并不缺钱,缺的却是对政府搞好股市的信心。解铃还须系铃人。把希望寄托在全流通、洋人及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身上都将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中国股市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的管理层,我们的政府只有真正的恪行公正、健全法制、严惩腐败,中国股市才可能穷者不仇,富者不惧,才能走出一片沼泽地。
重大转折的到来需要三个条件
所有的股市都有涨有落,所有的股市投资者都期盼牛市,但这个牛市既不能是人为的,也不能是人造的。而必须有着客观的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一个长期大牛市的形成,特别是重大转折的到来,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政策的爆发力。制度创新的政策要能够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股市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必须使市场有盈利机会。
其次是市场的想象空间。政策的出台一定要能够给市场拓展出明显的上升空间,必须把股市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方向对准股本泡沫。中国股市不仅仅有股价泡沫、业绩泡沫,更重要的是股本泡沫。甚至可以说,股本泡沫是中国股市的最主要泡沫源。
第三是题材的扩散效应。推出的试点必须能够被1400家上市公司所模仿和参照。为1400家上市公司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指明方向,试点才能真正称其为试点。如果还能付之以对大股东的约束,这样市场就会形成一个合力,一个解决股权分置,实现股市制度性跨越的合力。解决股权分置的步伐就会大大加快,中国股市将从紊乱走向稳定。
如果股份分置和全流通问题能够按照这样的原则和思路走出来,熊市就可能在深刻的制度创新中结束,牛市也将到来。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大盘蓝筹失血?
与市场普遍预期不同,本次股改催生的行情中,大盘蓝筹股走势不佳。沪深两市80%的股票涨幅高于大盘,以大盘蓝股、基金重仓股为核心的20%股票涨幅低于大盘,出现新的“二八现象”。时隔不到两年,基金重仓的大盘蓝筹股何以出现截然相反的走势?
市场普遍认为,其原因在于宏观经济调控导致周期行业景气回落、未来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以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变革。从经济长期发展趋势看,上述因素确实对大盘蓝筹股业绩增长、投资者投资预期有所制约。
但是,这不是直接原因。机构投资者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机构投资者资金结构调整,才是大盘蓝筹股走势疲软的直接原因。
一、机构投资者正经历多元化历史变革
2003年以来,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增长很快,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从500多亿,猛增到2004年中期的1600亿左右,加上870多亿的封闭式基金,股票型(含混合型)基金达到2500亿左右。证券投资基金在股市中纵横捭阖,叱咤风云。但是,随着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引导合规资金入市步伐的加快,机构投资者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证券投资基金独领风骚的格局正在经历快速变革,突出表现在:
保险资金投资模式正逐渐发生变革。保险资金一直是传统证券投资基金资金的重要来源,占证券投资基金的20%以上。去年10月,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九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保险资金直接投资A 股已经开始,开辟了不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证券投资的新渠道,对证券投资基金的影响已经显现。
QFII规模日益扩大,可投资额度达到100亿美元,即800多亿元人民币。其规模超过开放式股票基金的50%,对证券投资基金形成有力挑战。
两家银行系基金公司业已隆重登场,首发的两只基金份额92亿多元,是6月末证券投资基金现金资产的56%。
创新类券商理财产品不断推出。作为传统机构投资者,创新类证券公司正在通过发行合规的理财产品,重塑其主力机构投资者的形象。近期,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光大证券等发行的新型理财产品,已募集相当规模的资金,以崭新的投资模式和行为,也已加入到机构投资者博弈的队伍中来。
二、机构投资多元化延缓资金入市速度
理论上说,机构投资者多元化进程加快,应该增加股市资金供应,改善市场资金匮乏的局面。但是,实际效果恰恰相反。
保险资金近年来一直是机构投资者主要的资金来源。然而,保险资金直接投资渠道的开辟,使保险资金大规模流向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的状况趋于停滞,甚至有净赎回的嫌疑。2004年6月份以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表现不佳,保险公司多有微词,投资基金较为审慎,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依赖开始下降。
据保监会公布的资料统计,保险资金投资类资金中,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2004 年为14%以上,今年各月比重在12%--13.5%之间,8月底只有12.5%。这其中还包括了近300亿元左右的货币基金投资。
直接投资渠道的开辟后,保险资金注重建立自己的投资队伍和股票投资机制建设,由于处于制度建立过程中,加上直接入市经验不足,保险资金的直接投资情况一直不十分显著。
被寄予很大希望的银行系基金,其发行规模、入市速度更不理想,而且对传统基金发行带来负面影响。由于银行系基金公司组建、基金发行需要时间,银行系基金对市场的支持作用到现在还没有显现出来,即使是刚刚完成发行的92亿资金,投资进展也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确保自身基金发行,资源向自办基金公司倾斜,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原有证券投资基金的正常发行。今年以来,基金发行不理想,一般不超过10亿元,这固然有市场和基金投资业绩的影响,但银行发行力度的变化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QFII资金规模扩大是改善市场资金状况的重要举措,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6月份新增的60亿美元新规模到目前只有0.5亿美元新增资金进来,市场只能望梅止渴。
三、 机构投资多元化给原有基金带来强大流动性压力
近几个月来,在机构投资多元化过程中,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销售渠道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压力。
首先,在保险资金总体投资规模不可能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一方面必然分流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另一方面用于基金投资资金的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股改试点及全面推开后,虽然7月份投资于基金的保险资金增加显著,但8月份也出现了大幅度赎回。保险资金进出基金的速度加快,资金的稳定性降低,增加了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压力,使基金坚持的价值投资理念面临严重挑战,证券投资基金不得不缩短战线,以应付随时出现的支付压力。
此外,保险资金从封闭式基金撤出速度加快。6月份,保险机构持有的封闭式基金比年初下降32亿元,降幅接近11%。虽然7.22行情为投资者带来历史性机遇,但由于当时基金基本处于满仓状态,7月下旬重仓股稍有表现后,就面临8月份保险资金赎回的困境。
近几天,市场盛传保险机构状告基金公司利用公墓资金操纵、转移利润,更增加了股票型基金的压力。
其次,就基金发行而言,由于去年下半年基金转移战线,将发行重点转向货币市场资金,股票型基金发行的力度受到影响。商业银行、国内大型券商一直是基金面向中小投资者发行的重要渠道,但是,商业银行自办基金、创新类券商发行投资理财产品,基金发行渠道遭遇挤压,基金发行难度日渐加大,发行效果也相当不如人意。
最后,基本面变化、周期类上市公司景气下降,使原来与基金共舞的资金逐渐离去,股改效应、重组效应更是吸引了游资的目光,基金重仓股压力更为沉重。
机构投资者多元化本来是促进市场发育的积极因素,但是短期内,由于保险机构、银行系基金、QFII资金入市缓慢,加上证券投资基金又面临多种压力,基金越来越难以独立支撑投资大盘蓝筹股的大局。正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诞生了较为怪异的“新二八现象”。
基金核心资产开始重点转投消费品和服务
今日公布三季报的42只积极投资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有关资料显示,基金开始大幅调仓,在三季度对原有基金核心资产进行了大幅减持,G上港、华能国际、G宝钢、五粮液、上海机场都受到大幅减持,有14只基金减持了G上港,有10只基金减持了G宝钢,有19只基金减持了上海机场。而从基金增持的股票来看,基金开始更加重视在消费品及服务行业、医药行业中挖掘个股,防御策略体现得非常明显,“以小为美”的趋势也开始出现,久联发展、巨轮股份等中小企业板开始出现在基金十大重仓股的行列。而在三季度中,基金的这种换防也收到了较为积极的效果,新增的重仓股涨幅不凡,其中涨幅最大的申通地铁在三季度涨幅高达59.94%。
核心资产开始“老化”
根据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对今日公布三季报可比的39只积极投资股票和混合型基金的重仓股统计,我们发现过去基金传统的核心资产受到了集中减持。按市值排列,受到基金抛售的前二十大重仓股依次为G上港、华能国际、G宝钢、五粮液、上海机场、万科、招商银行、深赤湾A、中集集团、伊利股份、金融街、海正药业、振华港机、南方航空、同仁堂、宇通客车、烟台万华、江淮汽车、G申能、云南白药。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以上股票,自10月份以来至10月25日,基金可能在继续减持,以上股票截止到10月25日,有12只股票股价出现负增长,其中G上港、上海机场、深赤湾跌幅较深。
对于传统核心资产股的减持,原因可能不一。其中,对于港口、机场、食品、医药等行业传统核心资产的减持,可能是基金认为这些防御性品种已经充分体现价值,涨幅已经较大,防御性已经不是很明显。此外,对于一些核心蓝筹股的减持,基金可能也是考虑到蓝筹股的对价不会太高。
围绕“消费品和服务”增持
根据天相有关统计,在与二季度可比的39只积极投资股票和混合型基金公布的资料中,可以发现基金更加关注“消费和服务”为主题下的内生增长性机会,基金在把目光投向包括食品饮料、零售、医药等行业的同时,基金似乎也更加重视“精选个股、自下而上”地选择个股,一批看起来“小而美”的个股出现在以上基金的重仓股系列中。
在天相统计的以上基金新增的前二十大重仓股中,根据天相行业类型的划定,消费品和服务行业的股票就占了7个,分别为小商品城、银座股份、丰原生化、G农产品、浙江阳光、G明珠、广州友谊,从我们掌握的数据来看,这可能只是基金的一次初步试水,因为持有该股的基金只数并不多。但是,这次试水,给基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在三季度,这些基金增持的股票可谓涨幅惊人,其中,申通地铁这只公用事业类股票在三季度涨幅达到59.94%,连锁综合超市类股票小商品城三季度涨幅达到30.52%,数字电视类股票G明珠三季度涨幅达到19.59%,其它个股也均有幅度不同的涨幅,未出现一只三季度股价下跌的股票。
从基金新增的前二十大重仓股来看,基金对于周期性行业表明得非常警惕,这说明宏观经济减速的阴影仍然笼罩在基金头上,他们整体采取了规避的态度。而根据基金经理们的相关工作报告,他们仍然表示,在第四季度,周期性行业景气度可能会依然回落,需要慎重对待周期性行业的投资。
中兴通讯备受推崇
在此次公布三季度的42只积极投资股票和混合型基金中,中兴通讯可谓备受推崇,其以基金持有市值1134711846元排到了42只基金前二十重仓股的第四位位,共有13只基金持有中兴通讯,其在三季度涨幅高达22.58%。对于中兴通讯的推崇,从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基金对于未来资产布局的一种考虑。基金业非常关注“十一五”带来的机会,认为“十一五规划”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必将对有关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节能环保和能源产业、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行业和技术装备制造业如电力设备、能源装备、船舶装备、通信设备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而这些机会中,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信息产业将提供全新的投资机会。
制度性变革催化B股的机会
在节后首个交易日10月10日,第四批股改公司如期公布,上海永久、万科吹响了含B股公司股改的号角,正式明确了B股股东不获得对价、不参与表决、B股交易不受股改影响的三大市场预期,沪深两市的B股走势受此影响,出现大幅跳水,当日沪B终盘跌4.80%,深B亦跌4.17%。
B股的现状特征
目前,沪深两市B股上市交易公司总数为109家,在这109家上市公司中,有23家是纯B股公司,有86家公司同时拥有A、B股,其中沪市有44家,深市有42家,在经历了境内居民不能参与B股交易,B股对境内居民开放两大的变革后,2005年B股不参与股改对价等又导致B股股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纵观深沪两市B股市场,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整个B股市场低迷、流动性较差。自2001 年6 月份以后,B股就陷入萎靡不振的状况,并从2000年11月份至今,B股再也没有发过一只新股,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丧失,大部分境内投资者被深度套牢,每天成交量萎缩。
二、相对于A股市场,B股股价较低,A、B股股价相差较大,同股同权不同价现象非常明显。以10月10日A、B股市场的收盘价为准,A股市场中非亏损A 股共1138家平均股价为5.47元, 同时拥有A、B股的非亏损公司70家,这70家公司A股市场平均股价为5.77元,B股市场平均股价为3.2元,比较而言,A股股价远远高于B股股价。86家公司同时拥有A、B股的上市公司,有 家A股股价远远高于B股股价(均折算成人民币比较),其中以,有 家A股股价高于B股股价
三、B股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房地产、石化、电子等传统行业,且多为92年至96年之间上市的老股。109家B股中,属机械制造业的有29家,纺织服装类的有10家,房地产类的有8家,石化类、电子、金属(非金属)这三个行业各有6家,基本上属于传统行业。在上市时间方面,92年上市的有16家, 93年上市的有22家, 94年上市的有16家, 95年上市的有11家,96年上市的有15家。
四、B股总体业绩一般。从2005年的中报看,沪、深两市109家上市公司,中报盈利的公司有89家,亏损公司高达20家,每股加权平均收益为0.118元,沪市54家上市公司中,盈利公司有47家,亏损公司有7家。深市55家上市公司中, 盈利公司有42家,亏损的有13家。
五、深沪两市的B股市场, 深市B股投资价值可能优于沪市B股。首先比较深沪两市B股的市盈率,沪市B股整体市盈率比深市B股的市盈率要高,其次深市B股中优势型企业占的比重较高,包括张裕B、深赤湾B、粤照明B、中集B、招商局B和万科B等,都在深圳市场,相对而言沪B股市场中的优势型企业比重较少一些,另外本次因B股不参与对价导致的B股调整,虽然深沪两市B股市场普跌,但从个股跌幅情况看, 沪市B股的下跌更惨,整个沪市B股跌幅达4.8%,沪市跌停的非ST类B股就有四只,分别为中纺B、二纺B、华新B和上电B。而深市B股跌幅只有4.17 %,无一跌停。
B股未来走势
在政策的支持与资金的推动下,股权分置改革给A股市场带来了一波较为强劲的股改行情,而B股在不参与股改对价的政策指引下,一度跌至2001年初B股市场开放之前的水平。B股未来的走势如何?
一、B股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可能。1992年2月21日我国第一只B股上电B在上交所上市, 2000年10月27日雷伊B在深圳上市,从2000年10月27日以后开始,已经有五年的时间,B股市场没有再有发一只新股,也是说。从2000年10月开始,B股市场已经开始衰落,到今年于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境内上市外资股的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由A股市场相关股东协商解决非流通股股东所持股份”,这意味着B股股东不参与股改对价安排,也进一步预示B股也将不再有新的扩容,B股市场进一步被边缘化。
二、A、B股有合并可能。未来市场A、B股价格接轨乃大势所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B股市场在完全边缘化的情况下,不排除管理层出台相关政策,将A、B股合并,让B股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方式可能是以A股为标的,B股直接涨上去,没有对价的说法。” B股市值很小,二者合并后对市场的影响不大,当然二者的合并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民币的兑换、汇率机制的完善等。
三、B股股价将进一步分化。A、B股价差比较大,并且B股股价普遍低于A股,但从长远来来看,低价B股,还会出现分化:①一部分公司基本面不好,盈利能力差的B股,即使其股价很低,也难以受到资金的青睐,其股价还会进一步回归;②一部分估值合理的公司将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振荡整理;③一部分公司基本面好、市盈率低、股价被低估的个股,将受到资金的青睐,特别是A、B价差比较大的股票,这类个股有可能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股权分置改革使B股边缘化的走势加快,特别是第四批股改公司中上海永久、万科这两只含B股公司股改方案出台,使B股股价加速下跌,但B股股价的下跌并不能掩盖部分B股的投资价值,相反制度变革中的B股,由于其股价的非理性下跌,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
一、大部分B股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优势。投资B股公司的投资者有境外个人与机构,境外投资者对公司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要求较高,另外B股作为一个对外的窗口,对其的监管也严格一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整体而言,B股类公司可能比纯A股类公司要规范一些,其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
二、未来A、B股可能合并,给B股投资者带来一定的获利机会。B股设立的初衷是作为证券市场吸引外资的一种过渡形式,这决定了其功能定位是市场国际化之前的预演。但随着海外上市、外资企业发行A股、QFII、QDII等国际化手段的不断引进,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B股市场的初始功能实际上已经终结,目前109家B股公司中,有86家B股公司同时拥有A股,同一公司的A、B股存在较大的差价,由于B 股价格相对于其同股同权的A股为低,如果A、股合并,价格接轨,B 股投资者将因此而受惠。
三、大股东回购、机构增持B股可能带来获利机会。近期B股市场低迷,萎靡不振,从供给方面来说,是由于B股市场增量资金不足造成的,目前国家政策还是限制境内机构投资者进入B股市场,但股权分置改革,特别是在今年6月16日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增持社会公众股份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2005]52号)大股东可以增持社会公众股,这对B股而言,出现了政策松绑想象空间,存在允许大股东回购B股与境内机构投资者进入B股市场的可能,大股东有可能通过回购低价B股提高自己的持股比例,或者通过回购B股然后销毁B股,减少公司总股本作为一种股改对价手段,这样可以扩大B股的需求,扩大B股市场的资金供给,部分B股有望演绎出新一波的飙升行情。
四、部分B股公司业绩优良、公司成长性好,股价低,具有一定的获利机会。部分B股股价相对其每股净资产存在折让或者股价更接近其每股净资产,其动态市盈率已经与国际发达市场的市盈率持平,已经处于价值投资区域,另外从股票投资分红这个角度来说,绩优B 股的股价低于A股股价,分红派现同股同权,绩优B股可以比A股以更低的成本获得同样的红利收益。
A、B股股价接轨,B股股价会出现分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部分B股已经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我们在选择低价位的B股时,就注意以下几点。
一、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选择绩优B股。
在近几年乃至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 无论A股市场还是B股市场,价值投资是证券市场永恒的主题,投资上市公司最终是要看公司的盈利能力,看公司能否为股东盈利,业绩的稳定增长才能带来股价的稳步上升,要从绩优股中寻找有投资价值的B股,比较而言,深沪两市中业绩较为优良的股票有伊泰B股、海立B股、振华B股、有中集B、深赤湾B、杭汽轮B、招商局B等。
二、选择可持续性成长的B股,回避周期性行业的B股。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报告《2005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06年展望》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大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明显,经济处于拐点,可能面临调整。但由于由于历史原因,B股大多是传统产业,属于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周期性行业的公司的业绩增长会随着经期周期而波动,现在正处于周期波峰,我们在选择B股时最好回避周期性行业的B股,选择公司经营良好,有稳定的现金流,有稳定的消费群体,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特色明显的成长性B股公司;
三、注重低价、低市盈率的B股。股价是B股投资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情况而言期待B股市场在短时间内吸引足够多的资金入市不太现实,要根据A、B股的比价差距来选股,获取价差比较收益,A、B股最终将合并,同一公司如果A股现在估值是合理的,那么股价远远低于A股的B股,其股价可能被低估了,B股就具有投资价值,如果A股高估,那么低价B股也可能安全一些。
四、关注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兼顾市场热点。近年政府提出了构筑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 “十六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重点提出了“三农”问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能源问题。有这几方面题材的B股上市公司完全有可能成为B股市场新的热点。
历史正在重演 轻仓找机会
在上周一度挣扎的A股市场在本周终于露出了疲态,尤其是昨日沪综指大幅下跌,跌幅为19.25点,而且已跌穿了前期整理的平台。从历史来看,历年四季度的走势都不是太好,但今年情况至少比去年要好一点,我们建议投资者,在轻仓中寻找机会。
双重压力压趴股指
从目前盘面来看,市场的做空动力的确在不断聚集:一是上市公司业绩的不佳,已严重影响到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心理,尤其是钢铁行业,从前两年的盈利增长大户,居然接二连三地成为本年度三季度净利润下降的大户,G韶钢甚至出现了业绩预警下滑50%的公告,使得钢铁个股成为市场的主要做空品种。而钢铁作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如此的疲软,自然强化了众基金对经济增长减速的预期,也放大了市场做空的动力。
二是市场热点演变脉络出现紊乱。从近期盘面来看,市场之所以能够一度走强,主要在于市场热点此起彼伏。在股改概念股休整之后,军工概念股、铁路设备、电网设备、节能产业等诸多热门品种纷纷受追捧,有效凝聚了市场人气。但可惜的是,在本周,该类板块接二连三地出现休整,从而使得热点发展脉络出现断层,这样一旦市场出现调整压力,指数就出现暴跌。
历史正在重演
从十余年的A股市场发展史来看,四季度的走势悲剧色彩较为浓厚,也就是说,A股市场四季度的不佳走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之所以如此,大概与四季度的资金面紧张、以及对年报业绩预期不佳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年报业绩预期不佳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三季度季报业绩差强人意,钢铁股的马钢股份、G韶钢、南钢股份等个股一个接着一个地运行在下降通道中。同时资金面的压力也极其沉重,尤其是企业性质资金更是如此,不仅仅是因为回笼资金的压力,为了维持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流动资金,也需要从二级市场不断抽离。所以,在这样背景下,即便有着股改对价含权的支撑,也难改四季度悲情走势在今年四季度再度上演的格局。
但同时,由于今年也有着一定的特殊事件,比如说目前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的股改,赋予了A股的对价含权,从而缩减了股价因业绩下滑而下跌的空间。而且银行号基金也在发行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企业资金撤出A股市场所带来的压力,也就是说,虽然今年A股市场的四季度压力因素与往年是一样的,但程度可能有点区别,略微轻于往年,所以,今年四季度行情的主基调,依然是弱势整理,但跌幅与调整周期可能会弱于往年,尤其是去年。
轻仓寻找机会
不过我们认为,今年四季度将迎来“十一五”规划所赋予的种种产业机会,基金为了战略调仓的需要,极有可能在四季度对部分产业予以加仓,机会可能依然存在。由此也得出了相应的操作建议,即轻仓找机会。
一方面要把握住短线市场认同的题材概念股,比如说近期的疫苗概念股,其中的金宇集团、中牧股份、海王生物、普洛康裕等个股可以低吸持有。但要记住的是,不可恋战,一旦出现调整趋势,要及时做好止损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循着基金调仓的思路,与基金一起,对部分产业股予以战略性加仓,比如说军工产业的西飞国际、火箭股份等,节能产业股的置信电气、联创光电等,专用设备的北方创业、沈阳机床等,2006年业绩有望大幅增长的澄星股份、广电网络等。 |
-
参与人数 1 | +18 |
时间 |
理由
|
飞天
| + 18 |
2005-10-26 22:38 |
|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