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上周开始读了一本书,《投资王道》,一口气挑灯夜读完此书,心想如果3、5年前甚至1年前看到此书,或许在投资上就会少交很多学费了。但此书当时尚未面世。
作者林森池先生是香港第一代证券分析师,这本书相当于一本证券分析员入门必读,全书的核心讲的是就是最基础却是最被我们忽略的“基础分析”。
当我看着现在颓靡的股市一筹莫展时,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类似的事情海外早就发生了!早在上世纪70年代,随着英国的国企改革与美国鼓励小市民将储蓄投入股市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西方的投资日益普及化、平民化。然而投资的普及化、平民化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果,小市民买股票的投机性,所谓“有大智慧不如趁势”,在利益驱使下许多的证券分析员亦沦为投资银行的推介工具!
忽视了基础分析的专业独立性的恶果就是:股市泡沫的爆破!例如2000年网络股泡沫爆破!网络股一跌不可收拾,多少小百姓的一生积蓄付诸流水!
这一切的一切与今天的中国股市多么的相似!
林先生就是期望写这本书能使证券界能再次注重基础分析,小百姓也能够自己学会做基础分析,而不至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非常地关注着中国内地经济,他说“未来的30年将会是中国股市的黄金岁月”,就好象1964-1990年的日本和1968-1997年的香港,书中不惜篇幅分析了香港过去股市数次爆破的原因,就是希望大众能鉴古知今,把握未来的黄金岁月,克服贪婪和恐惧,脱离投机并进入成熟的投资致富途径!
林先生用它的分析框架,即如何寻找有市场经济专利的中国企业,对香港上市的国企股分行业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了一些具体指引,如:
要合乎拥有“市场经济专利”要求,产品或者服务,是无可取代的;
市场需求是重复性的,是有增无减的;
竞争无可避免,但不能陷入“割喉”的过度竞争;
行业前景比较稳定,受经济循环的影响比较轻微;
公司纯利和营业额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股东资金回报率不低于双位数(ROE大于10%)。
林先生剔除了大部分国内的行业,他看好的行业是电讯(有次序开放)、电力(煤电联动)、保险金融(网络优势)、石油(战略价值);公路股的评价是有市场经济专利但无长远前景。
特别摘抄一段书中的内容:
中石油分析
中石油的经营范围比较为复杂,公司除了原油生产外,还有化工、炼油、销售及天然气管道等业务。要计算它的“内在价值”,首先要用标准化度量的重估方法,来计算其石油及天然气储藏量。
笔者以50美元一桶作参考价格再折让32%,即是以34美元的实现价,作为重估中石油储藏量,得出标准化度量的重估值是人民币13,493亿元。 第二步的做法是将标准化度量的重估值,减去账面值人民币2,179.7亿元,得净额人民币11,313.3亿元;接着,再重估中石油的提炼及化工业务,做法是参考上市的化工及炼油行业的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利用这平均倍数,乘以中石油在这两方面的除利息及税项前溢利(EBIT)来计算其估值。
笔者用一个市值/除税及利息前溢利(Market Capitalization/EBIT)的倍数,来计算中石油在炼油、化工及天然气管道业务的市值。炼油的平均倍数,是根据吉林化工及镇海炼油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到10.8倍;化工业务则是根据北京燕化、上海石化及仪征化纤2003年的数据,计算得出14.6倍;至于天然气管道,市场上没有合理的指标可以引用,所以笔者用10倍来计算,这是根据天然气人民币19.22亿元的除税及利息前溢利,计算出市值为人民币192.2亿元,这是极度保守的计算方法。中石油投资在西气东输的管道,由2002年至2004年,已投入资金总额达到人民币439.43亿元,已超过笔者重估的市值人民币192.2亿元很多。所以在重估中石油其他业务时,出现一个很大的负值,达到人民币1,269.24亿元。当然,有很多分析员只会根据资产的账面值来计算,但笔者仍然坚持自己比较保守的做法:西气东输的投资额庞大,以目前的溢利情况来估计,是没法不出现重估负数。但是随着管道天然气销售量的增加,未来这方面的溢利可能会大幅上升,届时便要另作估值了。
2004年10月21日中石油的收市价为4.125港元,重估后的“内在价值”为7.3港元,比市价高出77%。所以巴菲特自2003年以来,便持有中石油作为长线投资。
这些结论自然是见仁见智,林先生是卖方分析员出身,写此书的时候肯定难免会关注市场走势,所以他看好的东西自然是去年到今年走的比较强的板块。当然如果你第一时间看到本书后及时买入中国石油,盈利是丰厚的。
本书后来数章介绍了香港股市的发展历程,可读性也颇强,特别对WARRANT(涡轮)提出了个人看法,基本观点是建议散户不要参与。对于今日中国即将推出的权证交易,有一定参考意义。
林先生入行之初,曾向某荷兰基金经理推荐航运股,对方委婉的说,本家族基金百年历史中,有一条家规(HOUSE RULE),就是决不沾手运输业股票,包括海陆空运输。林先生碰了一鼻子灰,不过因祸得福,第二年股市上升阶段,大行推荐航运股时,他建议沽出会德丰,结果是“自此以后笔者便再没有写求职信,只有猎头公司找笔者转工”。
呵呵,国内的券商分析员好像有这种独立见解的人少之又少啊。也可能跟我们只能作多的心态有关。
最后八卦一下,据信报林行止先生说,林森池先生用300多万,做美国国债变成1亿;被认为是主张香港政府发行债券的代表人物。他在02年底提出一个复杂的发行债券解决香港政府财赤问题计划,并在后来陆续实施。
特别摘录:
投资应有的态度
(一)不要视投资为赌博 笔者强调投资是严肃的行为,当阁下将血汗钱投资一门生意,必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将股票投资,视为赌博的工具。投资股票,并不是将资金买一个号码,像“六合彩”一样,等待幸运之神出现。
(二)珍惜时间值 开始投资的时候,手上的本金可能很小,但是一定要珍惜小小的鸡蛋,如果把鸡蛋打碎了,便没法孵成小鸡,也没有母鸡生鸡蛋的故事了。紧记本金是你以血汗换来的储蓄,如果第一笔储蓄化为乌有,便会浪费了那段储蓄的时间。时间值是投资入门的第一步,同是12,000元的本金,如果投资时间只有10年,用6%回报计算,10年累积的利息只有9,490元,相当于本金的79%;以同样的本金、同样的回报,但投资的时间若是30年,累积的利息达到56,921元,相当于本金的374%。如果不珍惜这小小鸡蛋,让它随便付诸流水,投资时间便越来越短,便无法利用时间值来累积财富。
(三)重视回报率 回报率的差距,经过一段长时间后,其收益分别会越来越大,例如以6%的回报与12%回报作比较,二者表面上相差一倍,但复式累进计算,经过40年的投资,本金同是10万元开始,12%的回报较6%回报大出9倍。如果能获取18%的回报,经过40年的累积后,10万元本金加利息达到7,500万元,比6%的回报高出73倍。 6%的回报是很容易获得的,购买长期债券便是一例。18%的回报乍看很难达到,但实际上亦并非不可能。1977-1997年的20年间,汇丰银行股价的年复式增长率达到21%,高出18%的要求,当然,1997年后其股价升幅已放缓了。如何保持40年都可以有18%的回报呢?经过20年后,当你发觉骥下的“千里马”已经累了或老了,就要找寻另一只“千里马”,再跑20年。有市场经济专利的公司,亦需要有快速的经济增长配合,透过公司盈利的增长,才可以支持股价的持续上升。 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先选择发展迅速的经济,再选择一家有市场经济专利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例如香港1977-1997年那一段黄金岁月;1997年后,高速的经济增长则在中国内地继续出现。因此,1997年后,你应该在中国内地寻找有市场经济专利的公司,继续为你的本金寻求高回报。 追求回报时,不要以公司的股价回报为目标,反而要专注公司的纯利增长。如果一家公司的纯利,能够保持12%的年复息增长,长远来说,公司的股价必定可以保持每年12%的升幅。 (四)要懂得用72法则 72法则是最容易掌握计算回报的方法,将72这个数目字除以回报率,得出来的便是将本金翻一番所需要的时间。例如你将本金放在银行收取1%利息的时候,将72除以1,你需要72年才能令本金倍增;但如果用12%的回报率来计算,你的本金只需6年便可倍增。如此类推,18%的回报,你只需4年时间便可将本金倍增。作为投资者,我们不应将投资回报目标定得太低,应该用12%作为最低标准。我们通常有40年的工作时间(25-65岁),若你的投资能够保持12%的复式累进增长,40年后本金加回报是第一注本金的93倍。第一注本金以10万元计算,40年后,本金加回报达到930万元。参考表21。
(五)小富由俭,安享晚年 如果每个月你只能储蓄1,000元,1年的储蓄额是12,000元。若你能将12,000元的储蓄,投资在有12%回报的“千里马”身上,如是者,40年后,你总共投入了48万元的本金,本金加回报的总额达到1,031万元,也就是你投入本金的21倍,足够令你安享晚年。这个计算方法并非神话,视乎你的决心。在这40年中,最重要的是不要将鸡蛋随便打破,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寻觅有12%回报的“千里马”;第三是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配合,“千里马”才可奔跑自如,若是经济环境差,就算是最好的公司,也很难维持12%年复息增长。例如1990年至今的日本,最好的“千里马”只是原地踏步,不能取得进展。1997年后的香港也出现同样情况。反而,现时的中国内地仍是一个茂密的大草原,可让“千里马”尽情驰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