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10-10
|
|
如果把这个观点用在证券市场,对号入坐,你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过去是一种感觉,没有数字,和卡卡讨论0969的时候,我说不看好学者搞的公司(研究机构,大学等).也说不出什么理由,现象和例子太多.张宏伟,刘勇好,李永福,麦伯良,(新经济领域除外).这些人有什么文凭?这个文章里,有一点,说出了我的心理话-----固执,所以对550这样的好品种,不能太聪明.做什么波段,这样自己做出了550的机构还少吗?呵呵,,谁爱做谁做,自己宁愿做个傻子!,做投资的道理是一样的,要不然,就不会有巴非特,比德林奇,罗杰司这样大师级的人物了.
陈惠湘:中国成功的企业家90%智商都并不很高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1:02 第一财经日报
陈惠湘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谁会相信成功的企业家并不聪明呢?但事实真的如此。我们先要界定一下聪明的含义,聪明是指一个人的智商高出人的正常值。这样的人即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聪明人。
顺着这样的逻辑,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包括其他领域的成功人士,他们的智商并不突出,所以说并不聪明。我和中国超过300位以上的企业家有过交流,这其中至少有100位以上是时下社会公认的成功企业家。就我个人与他们交流的感受,他们中间最多只有不超过10%的人智商超群,其余90%的人智商与正常人的智商水平差不多。但是,他们成功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很多的聪明人,他们或者失败了,或者很失意。
个中原因是什么呢?中国有几句老话特别好,一句叫做“大道无术”;另一句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句话也很有意思,叫做“大智慧,小计谋”。
我们或许还能够回想起中国企业界一些流星一般的人物。他们嗅觉灵敏,脑子活泛。他们甚至可能会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企业界最聪明的一类人。
譬如说,他们能在美国“伟哥”尚未进入中国之前率先抢注中文商标,并推出号称功能相似的产品,以此赢得市场轰动。他们能迅速洞察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要,精心包装各种概念性的保健品并迅速形成市场规模,然后又迅速消失。他们也能在央视广告招标会上豪情万丈、一掷亿金,然后仔细算计“开进去的是奥迪,开出来的是奔驰”的戏法。
这的确是非常聪明的一群人。这群人的智商之高甚至可以达到令人叹服的程度。但是,他们并不成功。聪明的人不能够成功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这有点像外国学者的分析评价,华人和犹太人是全世界两个最善于经商的民族,因为这两个民族都很聪明。但是,这两个民族都缺乏很优秀的企业。从这一点来说,相比欧美一些强国,这两个民族的商业天分是不低的,甚至更加卓越,但是,组织的感觉、系统的感觉过于欠缺。
由于聪明,反而难以创建起优秀的企业,难以建立起持续发展的事业。这道理很难令人接受,而事实又的确如此。
因为聪明,所以愿意弄聪明,所以容易心眼儿灵活,容易被新的机会诱惑。机会是很多的,聪明人眼前总是五光十色,于是定力就没有了,就眼花缭乱了。最后栽倒在某个美丽的机会陷阱中。
而另外一些智商并不突出的人士,他们或者虚心,或者固执,不会轻易相信某一个机会,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已经作出的决定,守住一条路往前不断地走。像鲁冠球,像平安保险的马明哲,像希望的刘永行等等。这种固执反而使他们能够走得更远。然后,在这种漫长的企业历程中,他们变得智慧了,变得大智慧了。
聪明的人多变,愚钝的人不变,而真正的智者善变。所以,所谓”大智慧”其实是大事少变,小事多变。而所谓”小计谋”则可能大事多变了。变来变去,连自己也搞不清是怎么回事情了。当然,成功企业家中那10%既聪明又智慧的少数,怕是堪称人杰了。但是,这10%不是规律,规律是那90%并不聪明但很智慧的成功企业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