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qinjiayu

第一次买进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4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兴

给公司打过电话。世界怕什么?就怕认真二字(毛早就说了),也给新浪打过电话,心有点虚,鸭子嘴,死硬!不过,做550可给自己上了保险了,在中国。在美国,用法律手段一样可以搞定,,呵呵,一笑,别当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尚德即将上市

Suntech Power Holdings Co., Ltd.


Ticker:  STP  
  
Contact:
17-6 Changjiang South Rd., New District,
Wuxi,
Jiangsu Province 214028,
China

www.suntech-power.com


Officers:
Zhengrong Shi, Chair./CEO
Graham Artes, COO
Amy Yi Zhang, CFO


Products:
Electronics


Employees: 852  
Competitors:
BP Solar
Royal Dutch/Shell Group
SolarWorld


Underwriters:
CS First Boston


Shares Offered:



Outstanding Shares:



IPO Date:


Offer Range:


Offer Price:  

*filed 11/1/2005; exp. to raise $300.0M  

Income Data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Revenues Costs Oper Income Taxes Net Income EPS
2002  3,025,077.00  1,198,526.00  (1,041,698.00)  61,150.00  (897,236.00)  (0.01)  
2003  13,888,311.00  1,940,462.00  752,168.00  300,730.00  925,348.00  0.01  
2004  85,287,537.00  5,104,158.00  20,008,976.00  611,447.00  19,756,675.00  0.22  



Balance Sheet Data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Cash Acct Recv. Inventory Total Cur Assets Total Cur Liability PPE Total Assets LT Debt SH Equity
2003 1,558,655.00 2,488,410.00 3,347,223.00 8,285,699.00 10,203,190.00 6,912,343.00 17,030,561.00 NA 6,759,027.00
2004 19,122,090.00 5,252,725.00 17,472,429.00 51,913,488.00 40,224,701.00 13,211,346.00 68,468,077.00 NA 27,395,796.00



Cash Flow Summary ($) (Years Ended Dec 31)  
Year Net Cash-Ops Net Cash-Inv Net Cash-Fin Net Change
2002  (2,359,079.00)  (2,592,574.00)  3,624,360.00  (1,327,883.00)  
2003  716,359.00  (3,026,101.00)  3,581,206.00  1,271,934.00  
2004  2,576,272.00  (13,129,052.00)  28,112,286.00  17,563,435.00  




Major Stock Holders (Prior To Offering)
Name Common Stock Class A Class B Class C Class L ADS
D&M Technologies Limited  NA  54.14%  NA  NA  NA  NA  
Goldman Sachs (Asia) Finance  NA  8.66%  NA  NA  NA  NA  
Jason E. Maynard  NA  8.67%  NA  NA  NA  NA  
Million Power Finance Ltd.  NA  5.74%  NA  NA  NA  NA  
Zhengrong Shi  NA  54.33%  NA  NA  NA  NA  



  Business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Solarbuzz, the global photovoltaic or PV, market, as measured by annual PV system installations, increased from 254 MW in 2000 to 927 MW in 2004, representing a CAGR of 38.2%, while PV industry revenues grew from approximately $2.0 billion in 2000 to approximately $6.5 billion in 2004, representing a 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 or CAGR, of 34.3%. Despite the rapid growth, solar energy constitutes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the world’s energy output and still has significant growth potential. Solarbuzz projects that PV industry revenues will reach $9.9 billion by 2006 and $18.6 billion by 2010.<br /> <br />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orldwide has resulted in a continuing rise in energy demand. According to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worldwide demand for electricity is expected to almost double from 14.3 billion megawatt hours, or MWh, in 2002 to 26.0 billion MWh in 2025. Almost all electricity is currently produced using fossil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natural gas, coal and petroleum, the supply of which is finite. In addition, political instability, labor unrest, war and the threat of terrorism in oil-producing regions have increased oil prices, and raised concerns over dependency on imported oil in many nations. As a result, that future demand for energy will be increasingly met by renewable sources, such as solar energy.<br /> <br /> A growing number of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incentive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and othe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net metering laws that allow on-grid end users to sell electricity back to the grid at retail prices, direct subsidies to end users to offset costs of PV equipment and installation charges, low interest loans for financing PV systems and tax incentives, and government standards that mandate minimum usage levels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br />  


  Company Strategy


One of the leading solar energy companies in the world as measured by production output in 2004.

  Product/Services Portfolio


The Company offers a wide range of PV cells and modules. The Company also provides PV system integration services in China. The Company’s products are used in a variety of residential,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public utility applications, for both on-gri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off-grid use, such as stand-alone lighting for street lamps, garden lamps, telecommunications relay stations, and mobile phone networks.<br /> <br /> PV cell is a device made from a silicon wafer that converts sunlight into electricity by a process known as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The Company produces a variety of monocrystalline and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br /> <br /> A PV module is an assembly of PV cells that have been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and laminated in a durable and weather-proof package. The Company produces a variety of PV modules ranging from two to 240 watts in power, with higher output modules under development.<br /> <br /> A PV system consists of one or more PV modules that are physically mounted and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with system components such as batteries and power electronics, to produce and reserve electricity. Typical residential on-grid systems contain between 10 and 60 PV modules and produce one to six kilowatt hours, or KWh, of electricity. The Company has designed and installed PV systems used in lighting for outdoor urban public facilities, in farms and villages, as well as i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s.<br /> <br /> PV cell manufacturing begins with ultrasonic cleaning of silicon wafers followed by chemical treatment of the wafer surface, which reduces the PV cell’s reflection of sunlight. Through a thermal process, or a diffusion process, the Company then introduces certain impurity into the silicon wafer and forms an electrical field within the PV cell. <br /> <br /> An anti-reflection coating on a PV cell enhances its ability to absorb incoming sunlight. For mono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many types of materials can serve as anti-reflection coatings. For multicrystalline silicon PV cells, only materials that contain atomic hydrogen, such as hydrogenated silicon nitride, can be used. The Company has developed technology that enables hydrogen to be absorbed within the silicon structure to improve silicon quality.<br /> <br /> Raw materials required in the Company’s manufacturing process include silicon wafers, ethylene vinyl acetate, metallic paste, tempered glass, tedlar-polyester-tedlar material, connecting system and aluminum frame. The Company’s raw material procurement policy is to use only vendors who have demonstrated quality control and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 multiple supply sources for each of its key raw materials so that supply problems with any one vendor will not materially disrupt its operations.<br />  


  Investment Analysis


Total net revenues increased from $47.6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137.0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br /> <br /> Cost of revenues increased from $35.4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91.6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br /> <br /> Gross profit increased from $12.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45.4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br /> <br /> Operating expenses increased from $3.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12.3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br /> <br /> Net income increased from $8.8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4 to $23.0 million for the nine months ended September 30, 2005

http://www.123jump.com/ipo/ipo_v ... oldings+Co.%2C+Ltd.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锡尚德上市时间请留意下列网站

无锡尚德上市时间请留意下列网站
http://www.123jump.com/ipo/inde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消息

美国有一家言不见经传的公司SunPower Corp将于近日上市,IPO价格定在12--14美元,这家公司目前还处于亏损.
详见http://www.123jump.com/ipo/inde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twbb01 at 2005-11-14 07:43
本人天威员工,此报道严重失实.调查人的言论十分片面,居心叵测.首先对真正想了解我们公司的人先去公司的主页看一看,g天威下属几家公司,而天威集团是个什么概念.
  g天威做为变压器行业的龙头,效益一直在 ...


谢谢您!您的解释让我的决心更大,更坚定了我的持股信心,衷心感谢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tarmmx at 2005-11-14 16:50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2005-11-14 11:14:08      阅读86次

天威英利硅片线二期扩建工程正式投产
    天威英利硅片车间年产70MW二期扩建工程在11月上 ...

好消息啊
感谢您带来的福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PHOTON杂志终于注意到G天威的产业链是到多晶硅的了,有意思
11月期PHOTON58页:
Baoding Yingli parent company buys stake in silicon manufacturer


此外,57页这句话也令人期待:BIPV expected to be among projects for Chinese &raquo;Eco City&laquo; design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日不见,Qcell就这么窜上去了


[ Last edited by shine2008 on 2005-11-14 at 23:01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4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发贴的另一个坛上有人问为什么很少讲下一代技术?
主要是觉得天威英利实质是制造公司。
换个角度讲,我还觉得天威不算那种真正的国际企业:天威为什么不去国外的PV研究所搞风险投资,以充实下一代的技术储备?
实际上太阳电池技术目前呈现多样化发展,除了常规晶体硅太阳电池外,多结非晶硅太阳电池,柔性衬底太阳电池,多晶薄膜太阳电池,化合物薄膜太阳电池(CIS,CdTe,III-V族太阳电池等)聚光太阳电池,多结晶硅衬底高效太阳电池,有机太阳电池,纳米太阳电池,机械叠层太阳电池以及染料电池等均有很好的进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心很足嘛...............好现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跌了........为了更好的未来

下午11.29进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在光伏发电技术中的重姜地位;然后叙述了硅基薄膜电池初期的快速发展,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国际范困的攻坚及技术上的突破;最后预言了硅基薄膜电池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并提出了我国发展硅基薄膜电池的策略与建议。

一、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在光伏中的地位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国际范围内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因此,开发利用太阳能成为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战略决策。阳光发电是大规模经济地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大阳电池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计划,把光伏发电作为人类未来能源的希望。

目前,光伏发电在航天、通讯及微功耗电子产品领域已成功地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但做为社会整体能源结构的组成部分,其所占比例尚不足1%.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灯日电池的成本较高。要使光伏发电真正成为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要大幅度地降低成扒薄膜太阳电池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中,硅基薄膜电池的优势更大,因为:①硅材料储量丰富(硅是地球上储量第二大元素),而且无毒、无污染,是人们研究最多,技术最成熟的材料,②耗材少、制造成本低。硅基薄膜电池的厚度小于1μm 几不足晶体硅电池厚度的1/100,这便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硅基薄膜电池采用低温工艺技术(200℃),这不仅可节能降耗,而且便于采用玻璃、塑料等廉价衬底;另外,硅基薄膜采用气体的辉光效电分解沉积而成,通过改变反应气体组分可方便地生长各种硅基薄。膜材料,实现pin和各种叠层结构的电池,节省了许多工序。③便于实现大面积、全自动化连续生产。

由于“基薄膜大”电池在降低成本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其自1976年一诞生,立即在全世界范国内掀起对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热潮。至今二十几年来在研究水平和开发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其在先伏领域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二、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崛起

由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所以,引起了研究单位、企业界及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从而促进了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的硅基薄膜大阳电池是非晶硅电池,在初期阶段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①用a-SiC或μC-SiC代替a-Si做窗口层,以改善电池的短波光谱响应。②采用梯度界面层,以改善异质结界面的输运特性。③采用UC一S1做n层,己减少串联电阻。④用绒面Sii0,代替平面IT0,并采用多层背反射电极,以减少先的反射和透射损失,提高短路电流。⑤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实现了电池的集成化。⑥采用叠层电池结构,以扩展电池的光谱响应范围,提高转换效率。⑦采用分室连续沉积技术,以消除反应气体的交叉污染,提高电池的性能和重复性等等。所有这些新技术合,采用,使硅基薄膜电池的效率从2%提高到13.7%。

硅基薄膜电池发展迅速的另一个标志是产业化进程短。虽然第一个非晶硅太阳电池1976年才被研制出来,但1980年就实现了商品化.如日本三洋电气公司1980年利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率先制成计算器,随后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把产品打入世界市场。由于非晶硅材料优越的短波响应特性,使其在计算器、手表等荧光下工作的微功耗电子产品中占据很大优势,不仅在80年代的10年中取得了数十忆美元的利润,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

随着硅基薄膜电池效率的不断提高,其应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从计算器手表等弱光下应用扩大到各种消费品及功率应用领域。如太阳能收音机、太阳帽、庭院灯、微波中继站、航空航海信号灯、气象监测、光伙水泵及户用独立电源等。随着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其产量亦迅速增加,世界上出现了若干MW级的生产线和许多生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企业。到80年代中期,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年销售量已超过世界光伏总销量的U3,

形成硅基薄膜、多晶硅、单晶硅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发展中的障碍与技术的进步 :

尽管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具有如上许多优点,然而在发展进程中也显示出一些明显的缺点。主要的缺点是电池效率的光致衰退效应,这一效应成为硅基薄电池进一步发展应用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初期产品的效率较低(4-5%)再加上30%以上的衰退率,使硅基薄膜电池低成本的优势被较低的效率所抵消。所有这些造成硅基薄膜电池的产量从80的代末至90年代初期间处在停滞不前的徘徊阶段。针对上述问题,自90年代起国际上提出要提高硅基薄膜电池稳定效率的口号,并成立了由研究机构和大公司组成的专门研究队伍。

研究表明,硅基薄膜电池效率光致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本征非晶硅的S-W效应。因此,如何制备高稳定性的本征硅基薄膜材料成为研究的重点。为了克服材料的S-W效应,人们从理论上、工艺上和沉积方法上开展了全面的研究。为了揭示S-W效应的起因,在理论上人们提出有关S-W效应机制的各种微观模型:如Si-Si弱键模型;电荷转移模型;再杂化双位模型;Si-H弱键模型以及桥键模型等。尽管目前国际学术界对S-W效应起因的解释还不一致,但在大多数模型中都提到H在光诱导变化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为了减少材料中的H含量,在制备方法方面分别采用了电子回旋共振化学气相沉积(ECR一CvD)、氢根化学气相沉积(HR-CVD)、热丝(HW)法沉积和二极管系统等。在制备工艺方面采用了用H等离子体化学退火法、H2释法、He一稀释法以及掺入氟等隋性气体法等。均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用常规Mcvn技术制备的a一si:H膜中含有约10%的M,而用化学退火法制备的a一Si:H膜的合H量小于9%,用热丝法制备的a一Si:H膜的含H量只有1一2%。

在上述这些技术中,最成熟的技术是在沉积膜的过程中用H2稀释反应气体法。由于这种方法,工艺简单易行,并具有明显的效果,因此是当前普遍采用的技术。研究表明,用H2稀释法制备1层的电池,效率的衰退率可从25%以上降至20%以下。

除了通过克服非晶硅基材料的S-W效应改善电池的稳定性外,人们还从电池结构上采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采用了多带隙叠层电池结构。因为采用叠层结构后可减薄每个子电池1层的厚度,结果使每个子电池的内电场增强,增加了各子电池的收集效率。再加上多带隙结构可扩展光谱响应范围,综合如上两方面的优势,使电池的稳定效率得到提高。如表、所示。



经过近10年来的深入研究,在提高硅基薄膜电池的稳定效率方面取得很大的进步与突破。目前硅基薄膜电池效率的光致衰退率降互150A以下,小面积电池的稳定效率已达到13% 大面积电池的稳定效率超过10%,产品组件稳定效率达71%。技术上的进步与突破带来了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更大规模产业化的新高潮,在90年代中期,国际上先后建立了数条5Mwl0MW的高水平电池组件生产线,使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生产能力增加了25MW。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化,组件面积为平方米量级,采用新型封装技术,产品组件寿命达到10年以上。预计到2000年,硅基薄膜电池的生产能力将扩展到45MW,与单晶硅、多晶硅生产能力增加量(分别为46MW和57Mw)才相当。

四、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发展行趋势

现有的硅基薄膜电池一非晶硅电池效率的光致不稳定性是由非晶硅材料微结构的亚稳态属性决定的,因此S-w效应是不易完全消除的,为了获得高效率、高稳定性的硅基薄膜大阳 电池,近年来叉出现了微晶硅(μc-Si)、多晶硅(po1y-Si)薄膜电池。实验证明,用μc-Si 和p01y-Si薄膜代替a-Si作电池的有源层制备的电池,在长期光照下没有任何衰退现象。因此,发展晶化的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是实现高稳定、高效、低成本最有前途的方法,因而成为国际同行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的焦点是如何利用低成本工艺技术,获得大面积优质的晶化硅薄膜材料,以及新型硅基薄膜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

当前,制备晶化硅薄膜材料的技术很多,但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高温生长技术,如快速热CyD技术、等离子喷涂技术等。另一类是低温晶化技术,如PECVD、 HW一CVD直接生长和a-Si膜固相晶化技术,其中包括炉热退大、快速光热退火和金属诱导选择晶化等。总的来说,高温技术晶化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晶粒尺寸,用这种材料制备的电池效率在10%以上。高温晶化技术的缺点是能耗高、工艺复杂、衬底材料成本高。而低温晶化技术制备的晶化材料的晶粒尺寸较小,但用该材料制备的电池效率也达到9.2人低温晶化技术最大的优点是便于采用玻璃等廉价衬底,且工艺能耗较小。将来那种技术路线占优势,要看其性能价格比。μC一Si材料可以用pECvD技术,通过加大氢稀释率和微量掺硼获得,具有与a一Si相同的低温工艺、工艺简单、便于大面积生产的优点,因而受到普遍重视。目前,用μC一Si材料制备的太阳电池已达到8.5们勺效率,制备μC一Si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是其生长速率较低(<1A)不利于降低制造成本。当前提高μc一Si 长速率的方法主要是增加等离子体的激发频率,如用超高频技术(vIIF)可使μC一Si生长速率增加到10A/s.并可获得效率7.2%的 μCli电池。在高沉积速率下如何提高pc一8i材料的光电特性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在微晶、多晶硅薄膜技术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其在未来的高稳定效率、低成本、长寿命薄膜光伏技术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用微晶、多晶硅薄膜做为窄带隙材料与非晶硅组成叠层电池结构,可更充分地利用太阳光谱。因为μc一Si和p01y一Si比a一SIGe具有更窄的光学带隙(1.12ev),用a一Si/μc一Si和a一Si/po1y一Si叠层结构代替a一Si/a-sIGe/a一SiGe三结叠层结构,可将电池光谱响应长波限从目前的0.9pm扩展到1.1pm,如

此可把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10%以上,加之po1y一Si和μc一S1比a一SIGe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将使电池的稳定效率有更大的提高,目前a-Si/Uc叠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效率已达到12%,a一Si/poly一Si叠层太阳电池的稳定效率为11.5%。大面积优质多晶(微晶)硅薄膜的获得及与非晶硅电池的最佳匹配,将使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性能产生突破性进展。

五、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应用前景

随着太阳电池效率的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国际上时太阳电池的利用已由分散的消费品电源向户用电源一独立大型电源一并网发电的趋势发展。目前世界上已经建成了10多座W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太阳能光代发电技术成为全球减排温空气体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少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屋顶计划,如美国总统宣布的百万光伏屋顶计划,安装规模达1000W一3000W.日本、欧洲也都有类似的计划。预计到下世纪中叶,光伏发电将达到世界总发电量的20%,成为人类的基础能源之一。

在光伏应用中,硅基薄膜太阳电池有许多特殊的优点,比如:①硅基薄膜电池可在任何形状的衬底上制作,可直接做成屋瓦式太阳电池。这种太阳能屋顶,可极大地节省安装空间,减少系统成本。特别是柔性衬底的硅基薄膜电池,轻而柔软,容易安装,在建筑集成市场中具有很大的竞争力。②可以做成透射部分可见光的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称为Seethr0ugh型电池,这样的电池可做为小汽车的太阳顶及房屋的窗玻璃。③可在很薄的不妨钢(50Um 和塑料衬底上制备超轻量级的硅基薄膜太阳电池。这种电池具有很高的电功率/重量比(300W/kg),对于城市遥感用平流层气球平台和军用无人驾驶寻航飞机的能源系统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④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子组件可做成集成型,具有高的输出电压,便于组装和联接。⑤由于a一S1材料的先带隙比c一S1和Doly一Si宽,因此a一Si太阳电池的功率输出不明显依赖子温度。

由于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上述优点,再如上硅基薄膜电池在降低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使其在光伏应用中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目前功率型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传统的商业化应用市场,如通信、交通信号和管网保护等;边远地区的供电系统和并网的光伏发电系统。仅从目前各国公布的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光伏应用计划,就提供了十几GW的市场机会,可够目前全世界各种光伏电池厂生产100年。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重视,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谁首先在这个领域里加强投入,谁就会在今后10年中占领这一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市场利润。

六、加快产业化步伐迎接国际挑战

我国自70年代未开始研究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到80年代未,小面积电池效率达到11.2%,大面积电池效率超过8%,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然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方面远远落后子国外,至今没有一条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厂,引进的2条MW级的生产线是美国Chronar公司80 年代初的技术装备起来的设备,无论是从电池产品的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均不能与国际大企业财团竞争。目前世界上太阳 :“光伏发电制造业基本被国际超级财团所垄断,如目前硅基薄膜电池的生产厂,以及1997年至2000年扩产的商家主要是美国的联合太阳公司,Solarex公司及日本的三洋、Sharp等公司。国际社会已把我国的光伏市场当作其市场开发的潜在地区之一,不少公司已在我国进行具有商业化目的的示范工程和合作项目。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产业化步伐,保护和占领我国自已的光伏市场。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属世界新能源高新技术领域,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因此我们建议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

确定优先发展低成本、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基本方向;
重点扶植基础较好的研究单位进行攻关;
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给与资金投入,并提供无息贷款;
在太阳电池的销售环节中,政府对用户进行政策性补贴,以推动新能源的利用,并保护企业界生产新能源的积极性。
南开大学在硅基薄膜太阳电池的开发研究方面已有二十多年的知识积累,研究水平据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平,并具备协助实业界实现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的能力。现在,正与天津计委、新能源投资公司等单位合作,实施硅基薄膜电池的产业化工作。为加快产业化步伐,我们拟:①引进国外关键设备,利用国内科技成果,建立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硅基薄膜电池生产线。②加强产品的二次开发,不断拓宽应用领域,以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并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

硅基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属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和壮大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希望国家制定更加有效的措施和规划,在政策导向、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高新技术产业更大的支持与保护,以促进我国硅基薄膜电池产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迎接国际的挑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七六年卡尔松和路昂斯基报告了无定形硅(简称a-Si)薄膜太阳电池的诞生。当时,小面积样品的光电转换效率为2.4人时隔二十多年,a-Si太阳电池现在已发展成为最用廉价的太阳电池品种之一。非晶硅科技已转化为一支大规模的产业。世界上总组件生产力在每年五十兆瓦以上。组件及相关产品销售额在十亿美元以上,应用范围小到手表、计.器电源大到10儿瓦级的独立电站。涉及诸多品种的电子消费品、照明和家用电源、衣牧,抽水、广播通讯台站电源及中小型联网电站等。a-Si太阳电池成了光伏能源的一支生力

对整个光伏洁净可再生能源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非晶硅太阳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增强了人们对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光伏能替代一次性常规能源的信心.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主发展过程是生动、复杂和曲折的。全面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薄膜非晶硅太阳电池领域的科技进步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况且,由于从非晶硅材料及其太阳电池研究到有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事例。其中的规律性对其它新兴科技领域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会有有益的启示。本文将追迷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简要评迷其中的关键之点。指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非晶硅太阳电池的诞生

   1、社会需求催生a-Si太阳电池

    太阳电池在七十年代中期诞生,应视为,发明科学家力图使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适应:会需求的一个范例。他们在报告中提出了发明非晶太阳电池的两大目标:与昂责的晶体硅J日电池竞争;利用非晶硅太阳电池发电,与常规能源竞争。七十年代曾发生过有名的能源危机;这种背景催促科学家把对a-Si材料的一般性研究转向廉价太阳电池应用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又是非晶半导体向晶体半导体的第三次挑战。太阳电池本来是晶体硅的应用领域,挑战者称,太阳电池虽然是高品位的光电子器件,但不一定要用昂责的晶体半导体材料制造,廉价的非晶硅薄膜材料也可以胜任。

   2.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理论与技术基础的确立

    无定形材料第一次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崭露头角是在1950年。当时人们在寻找适用于电视摄像管和复印设备用的光电导材料时找到了无定形硒(a一Se )和无定形三硫化锑(a一SbS3)。当时还不存在非晶材料的概念及有关的领域,而晶体半导体的理论基础一一能带理论,早在三十年代就已成熟。晶体管已经发明。晶体半导体光电特性和器件开发正是热点。而a-Se和a-SbS3这类材料居然在没有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发展成为产值在十亿美元的大产业,非晶材料的这第一次挑战十分成功,还启动了对非晶材料的科学技术研究。 1957年斯皮尔成功地测量了a-Se材料的漂移迁移率,1958年美国的安德松第一次在论文中提出,无定形体系中存在电子局域化效应。 1960年,前苏联人约飞与热格尔在题为“非晶态、无定形态及液态电子半导体”的文章中,提出了对非晶半导体理论有重要意义的论点,即,决定固体的基本电子特性是属于金属还是半导体还是绝缘体的主要因素是构成凝聚态的原子短程结构,即最近邻的原子配位情况。从1960年起,人们开始致力于制备a一Si和aGe薄膜材料。早先采用的主要是溅射法。同时有人系统地研究了这些薄膜的光学特性。1965年斯特林等人第一次采用辉光放电(GD)或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简为PECVD)制备了氢化无定形硅(a一si: H)薄膜.这种方法采用射频电磁场激励低压硅烷等气体,辉光放电化学分解,在衬底上形成a一Si薄膜。这就是后来的太阳电池用a一Si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

   1960年发生了非晶半导体在器件应用领域向晶体半导体的第二次挑战.这就是当年美国人欧夫辛斯基发现硫系无定形半导体材料具有电子开关存储作用。这个发现在应用上虽然:不算成功,但在学术上却具有突破性的价值。诺贝尔奖获得者莫特称,这比晶体管的发明还重要。它把科学家的兴趣从传统的晶体半导体材料引向了非晶半导体材料。掀起了研究非晶:半导体材料的热潮。我国也正是在六十年代末期开始从事此领域的研究的。从1966年到1969年有关科学家深入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解决了非晶半导体的能带理论。提出了电子能态分;布的Mott一CF0模型和迁移边的思想。

   电子能带理论是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理论基础。它可以指导半导体器件的设计和工艺,分16f1i4fo器件的性能。尽合目前非晶硅能带理论还不很完善,也存在争议,但毕竟为非晶半导体器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3、a-Si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

     对a-Si薄膜掺杂以控制其导电类型和电导数量的工作,1975年第一次由莱康柏和斯皮尔实现。同时也就实现了a-Si PN 结的制作。事实上,由于a-Si多缺陷的特点,掺杂往往使缺陷密度进一步增加,a-Si太阳电池基本结构不是PN结而是PIN结。掺硼形成P区,掺磷形成N区,I为非杂质或轻掺B的本征层(因为非掺杂a-Si是弱N型)。重掺杂的P、N区在电池内部形成内建势,以收集电荷。同时两者可与导电电极形成欧姆接触,为外部提供电功率。I区是光敏区。光电导/暗电导比在105--106。此区中光生电子空穴是光伏电力的源泉。非晶体硅结构的长程无序破坏了晶体硅光电子跃迁的选择定则。使之从间接带隙材料变成了直接带隙材料。对光子的吸收系数很高,对敏感谱域的光吸收殆尽。所以,P/I/N结构的a-Si电池的厚度取5000&Aring;左右,而作为死光吸收区的P、N层的厚度限制在100&Aring;量级。

    总之,非晶硅太阳电池既是应用需求的产物,又是非晶半导体技术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果。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产生巨大的价值。当今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包含技术探索和基础理论研究两方面,不可偏废其中之一。当然,不同课题或一个课题的不同发展阶段,侧重点会有不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些领域先形成的基础理论,等待技术成熟后才结出硕果。也有些领域先产生应用技术,技术发展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产生理论成果。理论的确立又指导应用技术走向成熟。

   二、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初期发展

   1.初期的技术进步和繁荣

   半导体巨型电子器件——太阳电池可用廉价的非晶硅材料和工艺制作,这就激发了科研人员、研究单位纷纷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也引起了企业界的重视和许多国家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这就带来了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大发展。非晶硅太阳电池很快就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中试线和较大规模的生产线。从技术上看,非晶硅太阳电池这一阶段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从简单的IT0/P/I/N(a-Si ) /Al发展成为Sn02(F)/P-a-SiC/I一a一Si/N一a一Si/AI这样比较复杂实用的结构。Sn0:透明导电膜比IT0更稳定,成本更低,易于实现织构,从而增加太阳电池对光的吸收。采用asIC:H作为P型的窗口层,带隙更宽,减少了P层的光吸收损失,更好地利用入射的太阳光能。(2)对a-Si层和两个电极薄层分别实现了激光划线分割,实现了集成化组件的生产。(3)出现了单空成批生产和多室的流水生产非晶硅薄膜的两种方式。在生产上还出现了以透明导电玻璃为衬底的组件生产和以柔性材料(如不锈钢)为衬底的两种电池组件的生产方式。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以a一S1太阳电池为主要产品的企业或企业分支。例如,美国的CHR0NAR、 s0LAREx, ECD等,日本有三洋、富士、又普等。 CHR0NAR公司是asl太阳电池产业开发的急先锋,不仅自己有生产线,还向其它国家输出了多余MW级生产线。美日各公司还用自己的产品分别安装了室外发电的试验电站。最大的有100千瓦容量。在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上太阳电池的总销售量中非晶硅占有40%。出现非晶硅、多晶硅和单晶硅三足鼎立之势。

   2.a-Si太阳电池的优势

   技术向生产力如此高速的转化,说明了非晶硅太阳电池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材料和制造工艺成本低。这是因为衬底材料,如玻璃、不锈钢、塑料等,价格低廉。硅薄膜仅有数千埃厚度,昂责的纯硅材料用量很少。制作工艺为低温工艺(100一300℃),生产的耗电量小/能量回收时间短。(2)易于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这是因为核:心工艺适合制作持大面积无结构缺陷的a-Si合金薄膜;只需改变气相成分或者气体流量便可实现PIN结以及相应的迭层结构;生产可全流程自动化。(3)品种多,用途广。薄膜的a-Si太阳电池易子实现集成化。器件功率、输出电压、输出电流都可自由设计制造,可以较方便地制作出适合不同需求的多品种产品。由于光吸收系数高,暗电导、良低,适合作制作室内用

的 低功耗电源,如手表电池、计算器电池等。由于a一Si膜的硅网结构力学性能结实。适合在柔性的衬底上制作轻型的大“电池。灵活多样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建筑集成的电池,适合户用屋顶电站的安装。

     3.发展势头受挫

      非晶硅太阳电池尽管有如上诸多的优点,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初始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稳定性较差。初期的太阳电池产品初始效率为5%一6%,标准太阳光强照射一年后,稳定化效率为3%一4%在弱光下应用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在室外强光下,作为功率发电使用时,稳定性成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功率发电的试验电站性能衰退严重,寿命较短,严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造成市场开拓的困难,有些生产线倒闭,比如CHR0NAR公司。

    第一阶段a-Si太阳电池产品性能衰退问题实际上有两个方面,即封装问题和构成电池的a-Si材料不稳定性问题。封装问题主要是:封装材料老化和封装存在缺陷,环境中的有害气氛对电池的电极材料和电极接触造成损害,使电池性能大幅度下降甚至于失效。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改进封装技术,在采取了玻璃层压封装(这是指对玻璃衬底的电池)和多保护层的热压封装(对不锈钢衬底电池),基本上解决了封装问题。目前的太阳电池使用寿命已达到10年以上。

   a-Si薄膜在强光(通常是一个标准太阳的光强, 100mW/cm2)照射数小时,光电导逐渐下降,光照后暗电导可下降儿个数量级并保持相对稳定;光照的样品在160℃下退火,电导可恢复原值。这就是有名的斯太不拉一路昂斯基效应,简称SWE.暗电导的阿兰纽斯特性测量表明,光照时电导激活能增加。这意味着费未能级从带边移向带隙中央。说明了先照在带隙中部产生了亚稳的能态或者说产生了亚稳缺陷中心。这种亚稳缺陷可以退火消除,根据半导体载流子产生复合理论,禁带中央的亚稳中心的复合几率最大,具有减少先生载流子寿命的作用;同时它又作为载流子的陷阶,引起空间电荷量的增加,降低1层内的电场强度,使先生载流子的自由漂移距离缩短,减少载流子收集效率。这就使太阳电池的性能下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光致衰退效应与a-Si材料中的氢的移动有关。

   广泛采用的PECvD法沉积的a-Si膜含有1OI5们勺氢含量,一方面使硅悬键得到了较好的补偿;另一方面,这样高的氢含量远远超过硅悬键的密度。可以肯定他说,氢在a-Si材料中占有激活能不同的多种位置,其中一种是补偿悬键的位置。其它则处于激活能更低的位置。理想的a一si材料应该既没有微空洞等缺陷,也没有SiH2、(SiH2)       n、SiH3等等的键合体。材料密度应该尽量地接近理想的晶体硅的密度,硅悬挂键得到适量氢的完全补偿,使得隙态密度低,结构保持最高的稳定性,寻找理想廉价的工艺技术来实现这种理想的结构,应能从根本上消除光致衰退,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4.a-Si太阳电池效率低下的原因

   非晶硅太阳电池属于半导体结型太阳电池。可以依据结型太阳电池的模型对其理想的光伏性能作出估算。

   光电转换效率



    其中Voc,Isc和FF分别为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入射光能通常取一个标准太阳的光能,为100mW/cm2,短路电流等于光电流Il,Isc=Il=qφΙhv>Eg


n= l的理想情况相差较大。

   4)a一St太阳电池的P区和N区的电阻率较高,TC0/P一a一Si(或N一a一Si)接触电阻较高,甚至存在界面壁垒,这就带来附加的能量损失。以上这些问题必须由新的措施来解决,这就构成了非晶硅太阳电池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

   三。非晶硅太阳电池进一步的发展与现状

   1.非晶硅太阳电池技术完善与提高

   由于发展势头遭到挫折,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调整、完善和提高的时期。人们一方面加强了探索和研究,一方面准备在更高技术水平上作更大规模的产业化开发。中心任务是提高电池的稳定化效率。探索了许多新器件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其核心就是完美结技术和叠层电池技术。在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更大规模产业化的高潮。先后建立了多条数兆瓦至十兆瓦高水平电池组件生产线,组件面积为平方米量级,生产流程实现全自动,产品组件面积在平方米量级。采用新的封装枝术,产品组件寿命在十年以上。组件生产以完美结技术和叠层电池技术为基础。产品组件效率达到6个8人中试组件(面积900CM2左右)效率达9%一11%;小面积电池最高效率达14.6%。

   2.完美结技术

   完美结技术是下列技术的组合,(1)采用带织构的S102/Sn02/Zn0复合透明导电膜代替IT0或Sn02单层透明导电电极。复合膜电极具有,阻挡离子污染、增大入射光吸收和杭等离子还原反应的效果。(2)在TC0/P界面插入6掺杂层以克服界面壁垒。(3)P层材料采用宽带隙高电导的微晶薄膜,如&micro;c一Slc,可以减少P层的光吸收损失;减少电池的串联电阻。(4)为减少P/I界面缺陷,减少二极管质量因子,在P/I界面插入C含量缓变层。此层的最佳制备方法是交替淀积与氢处理法。(5)低缺陷低氢含量的I层。用精确控制掺杂浓度的梯度掺杂法,使离化杂质形成的空间电荷与光照产生的亚稳空间电荷中和,保持稳定均匀的内建电场。这是从器件结构上消除光至衰退效应的又一种方案。(6)1/N界面缓变以减少界面缺陷。(7)采用pc一n一S1可以减少电池的串联电阻,同时减少长波长光的损失。(8)采用ZnO/AI复合背电极增强对长波长光的反射,增加在电池中的光程,从而增加太阳电池的光的吸收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八.五攻关中采用此类技术,实现大面积(900CM2) 件电池6.55%的稳定效率。小面积电池单结开路电高达1. 12伏。

   3.叠层电池技术

   减薄a一引太阳电池的1层库度可以增强内建电场,减少先生载流子通过带隙缺陷中心和/或先生亚稳中心复合的几率,又可以增加载流子移动速率,同时增加电池的量子收集效率和稳定性:但是,如果1层太薄又会影响入射光的充分吸收,导致电池效率的下降,为了扬长避短,人们想到了多薄层电池相叠的结构。起先是两个NN结的叠层,即a一Si/a-Si层电池,其稳定化效率有所提高,我国用此结构做出组件电池(400CM2)稳定化效率达7.35%。

   一种材料的太阳电池可以利用波长比1.24/Eg(&micro;M)以短的谱域的光能.如果把具有同带隙(即)材料的薄膜电池叠加,则可利用更宽谱域的光能.由此可增加太阳电池的效率。异质叠层太阳电池中,利用宽带隙材料作顶电池,将短波长光能转变为电能;利用窄带材料作底电池,特长波长光能转变为电能。由于更加充分地利用了阳光的谱域,异质叠层阳电池应有更高的光电转挟效率,同时具有抑制光致麦退的效果。

   形成异质叠层太阳电池的材料的带隙必须有恰当的匹配才可能获得最侄的效果。目前流的非晶硅铐为基础的异质叠层太阳电池较好的匹配带隙分别为1.8eV、1.6eV、1.4eV。除匹配带隙的要求外,组成叠层太阳电池的各子电池中先电流应基本相等;子电池之间的P/N应为高透光高电导的隧道结。

   4.新材料探索

  探索的宽带隙材料主要有,非晶硅碳、非晶硅氧、微晶硅、微晶硅碳等。这些材料主要于窗口层。顶电池的1层主要是宽带隙非晶硅和非晶硅碳。最受重视的窄带隙材料是非硅锗。改变硅锗合金中锗含量,材料的带隙在1.leV到1.7eV范围可调。硅与锗的原子小下一,成键键能不同。非晶硅锗膜通常比非晶硅缺陷更多。膜中硅与锗原子并不是均匀合分布的。氢化时,氢择忧与硅键合。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是,采用氢稀释沉积法和掺氟。些材料的光电子特性可以做得很好。但氢含量通常偏高,材料的光致衰退依然存在。叠层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它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5.新技术探索

   为了提高非晶硅太阳电池的初始效率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人们探索了许多新的材料恰工艺。比较重要的新工艺有:化学退火法、脉冲虱灯光照法、氢稀释法、交替淀积与氢卫法、掺氟、本征层掺痕量硼法、等。此外,为了提高a-Si薄膜材料的掺硼效率,用二基硼代替二乙硼烷作掺杂源气。为了获得a-Si膜的高淀积速率,采用二乙硅炕代替甲硅烷作源气。

   所谓化学退火,就是在一层一层生长a一Si薄膜的间隔,用原子氢或激活的Ar、He原子来处理薄膜,使表面结构弛豫,从而减少缺陷和过多的氢,在保证低隙态密度的同时,降低做衰退效应,这里,化学处理粒子是用附加的设备产生的。

   氢稀释法则采用大量(数十倍)氢稀释硅炕作源气淀积a-Si合金薄膜,实际上,一边米薄膜一边对薄膜表面作氢处理,原理一样,方法更简单,效果基本相当。

    交替淀积与氢处理则是:重复进行交替的薄膜淀积与氢等离子体处理。这是上述两种方以结合。脉冲氖灯光照法是在一层一层生长a-Si薄膜的问隔,周期地用脉冲氖灯光照处嘟膜表面,稳定性有显著提高。在制备a-Si的源气中加入适量的四氟化硅就可实现a-Si以.掺氟使畦网络结构更稳定。本征8si呈弱N型,掺入痕量硼可将费来能级移向带隙中央,既可提高光灵敏度又可减少先致衰退。

   6.新制备技术探索

   射频等离子体强CVD是当今普遍采用的制备a一Sl合金薄膜的方法。它的主要优,权是:可以用较低的衬底温度(200℃左右),可以重复制各大面积均匀的薄膜,制得的氢化a-Si合金薄膜无结构缺陷、台阶复益良好,隙态密度低,光电子特性符合大面积太阳电池的要求。此法的主要缺点也是致命的缺点是,制备的a-Si膜含氢量高,通常有的10%-5%氢含量。光致衰退比较严重。因此,人们一方面运用这一方法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又不断努力探索新的制备技术。

   与RF-PECVD最近邻的技术有,超高真空PECVD技术,甚高频(VHF ) PECVD技术和微波(包括ECR) PECVD技术。激发等离子体的电磁波光子能量不同,则气体分解粒子的能量不同,粒子生存寿命不同,薄膜的生成及对膜表面的处理机制不同,生成膜的结构、电子特性及稳定性就会有区别。 yHF和微波PECVD在微晶硅的制备上有一定的优势。

   其它主要其新技术还有,离子束淀积a一si薄膜技术,H0M0一CVD技术和热丝CVD技术等。离子束淀积a-Si合金薄膜时,包括硅烷在内的反应气体先在离化室离化分解,然后形成离子束,淀积到衬底上,形成结构绞稳定的a一Sl合金薄膜。 H0M0一CVD技术通过bo热气体,仪之热分解,分解粒子再淀积在衬底上。成膜的先级粗子寿命校长,膜的电子性能良好,氢含量低,稳定性较好。这两种技术成膜质量虽好,但难以形成产业化技术。热丝CVD技术也是较有希望的优质薄膜硅的高速制备技术。

   四,非晶硅太阳电池的未来发展

   1.现有己一引太阳电池产业的市场开发

   非晶硅太阳电池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产业上都已取得巨大的成功。金世界的生产能力超过50兆瓦。处于高校术档次的约占一半。最大的生产线规模为年产10MW组件。这种大规模高档次生产线满负荷正常运转的生产成本已低达1.1美元/峰瓦左右。据预测,若太阳电池成本低于每峰瓦,美元,寿命20年以上,发电系统成本低于每峰瓦2美元,则光伏发电电力将可与常规电力竞争。与其它品种太阳电池相比,非晶硅太阳电池更接近这一理想的目标。非晶硅大阳电池目前虽不能与常规电力竞争,但在许多特别的条件下,它不仅可以作为功率发电使用,而且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比如说,依托于建筑物的屋顶电站,由于它不占地乱免除占地的开支,发电成本较低。作为联网电站,不需要储能装备,太阳电池在发电成本中有最大比重,太阳电池低成本就会带来电力低成本。

   目前世界上非晶硅太阳电池总销售量不到其生产能力的一半。应用上除了少数较大规模的试验电站外仍然以小型电源和室内弱光电源为主。尽管晶体硅太阳电池生产成本是a-Si电池的两倍,但功率发电市场仍以晶体硅电池为主。这说明光伏发电市场尚未真正成熟。另一方面,非晶硅太阳电池必须跨过一个“门槛”才能进入大光伏市场,一旦跨过“门槛”,市场需求将带动产业规模扩大,而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要突破“门槛”,一方面须加强市场开拓力度,加强营销措施;另一方面政府应给予用户以适当补贴鼓励,刺激市场的扩大。许多发达国家正在推行的诸如“百万屋顶计划”这类光伏应用项目,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

    2、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非晶硅太阳电池一方面面临高性能的晶体硅电池防低成本努力的挑战,一方面又面临谦价的其它薄膜太阳电池日益成熟的产业化技术的挑战。如欲获得更大的发展,以便在未来的光伏能源中占据突出的位置,除了应努力开拓市场,将现有技术档次的产品推向大规模功率发电应用外,还应进一步发扬它对晶体硅电池在成本价格上的优势和对其它薄膜太阳电池枝术更成熟的优势,在克服自身弱点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组件产品的稳定效率,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比较具体的努力方向如下。

   (1) 加强a-Si基础材料亚稳特性及其克服办法的研究,达到基本上消除薄膜硅太阳电池性能的光致衰退。

   (2)加强晶化薄膜硅材料制备技术探索和研究,使未来的薄膜砍太阳电池产品既具备a-Si薄膜太阳电池低成本的优势,又具备晶体硅太阳电池长寿、高效和高稳定的优势。

   (3) 加强带有a-Si合金薄膜成分或者具有a-Si廉价特色的混合叠层电池的研究,把a-Si太阳电池的优点与其它太阳电池的优点嫁接起来。

   (4) 选择最娃的新枚术途径,不夫时机地进行产业化技术开发。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实现更大规模的太阳电池产业化和市场商品化。迎接光伏能源时代的到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赚钱,因为股价在上涨。
为什么股价会上涨,因为资金在推动。
为什么资金会推动,因为筹码在少数人手里。
为什么筹码会在少数人手里,因为少数人看到了趋势的转折。
为什么趋势会转折,因为公司的内在价值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公司的内在价值会发生变化,因为......
为什么......,因为......
为什么......,因为......

要赚钱就要多想几个为什么,如果你有疑问不妨试着回答一下。做股票除了要耐心,信心也很重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方正在打压清筹

越打越买,中长线看好!哈哈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05-11-15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听他们忽悠,天威还需要有一段下跌的空间和时间。现在不能参与,管他基本面吹上了天。
反正买入的机会多得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赚钱,因为股价在上涨。--------涨了3.68倍,有傻子还在推别人买.
为什么股价会上涨,因为资金在推动。-----------因为托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为什么资金会推动,因为筹码在少数人手里。-------正因如此,现在迫切需要把筹码份到大多数人手里.
为什么筹码会在少数人手里,因为少数人看到了趋势的转折。-----因为少数人的筹码升值了3倍以上.
为什么趋势会转折,因为公司的内在价值发生了变化。------正因如此,托有托的理由.
为什么公司的内在价值会发生变化,因为......-------炒上去了,价值就变了.
为什么......,因为......-----------少数人要卖,卖给那些个自以为是的人.
为什么......,因为............-----------少数人要卖,卖给那些个自以为是的人,卖给那些发明太阳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数人要卖,卖给那些个自以为是的人,卖给那些发明太阳的人.~~~~~~~~~~~~~~


是的.我要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嘻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差不多该现现真身了,亮出你的本色----GTW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4 09:15 , Processed in 0.04347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