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qinjiayu

第一次买进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16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不算什么,只要是真正想了解英利的人,也一定会知道未来2个月内,有2个极重要的国际pv行业的会议。英利也是主角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说有也好,没有也好,都不要太当回事,我见过的台湾研究报告还有一种另类说法,说因为台湾没有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股,所以有些人也把6244等太阳光电股当能源股来搞。看看就好,不必太在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了,如果你有朋友在臺灣做股票
你去問問他們太陽能股的指標評級要看那幾間,那幾個基金經理的
你也可以看看這幾位的排名,是不是可以”忽略”的那種
你的資源有限,這不是你的強項
而且辜氏的重心在那些產業也請你留意,
臺灣和香港一樣是報告飛滿天,要選值得看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满天飞,都有线索了,竟然一个上午没有搞到,效率比较低呀,呵呵,估计有更好的报告,能不能见识一下,别小气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學如何向太陽借能源,問台南人最知道!

早在100年前的台南安順鹽場,聰明的台南人就知道廢物利用,將已經破掉的瓦罐再打碎成細片,鋪在鹽田底部,讓鹽不會和土混在一起。等到太陽將滷水曬乾,鹽工們只需用鐵器,就能輕鬆把鹽粒從瓦盤上刮下來,不僅結晶較快,品質還比一般鹽田更加精良。如果再把時鐘撥快到西元2005年,雖然當地鹽田已經停產,但是在距離5分鐘車程不到的台南科技工業園區內,卻有另一家科技廠商,繼續傳承了台南人向陽光借來的智慧。它,就是益通光能。

歷經3年多的技術和產能佈局,益通在南台灣烈日的照耀之下,正以一塊塊如黑磚般的太陽能電池,精煉出台灣另一個金磚產業。

3月興櫃創單日最高漲幅紀錄
益通光能是基益集團董事長吳世章在1998年投入量產無污染電動機車後,再度投資佈局的次世代環保事業。翻開現今台灣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產業地圖,益通與茂迪這兩家同樣位在台南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絕對是最閃耀的兩個新星。而彼此在技術和業績上的相互較勁,也彷彿正在重演多年前晶圓雙雄台積電和聯電的爭霸戲碼。

益通在股票市場上的表現,大有和股王茂迪比價的態勢。繼茂迪股價在《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當天衝破300元大關之後,益通光能也在3月3日在興櫃掛牌價登上興櫃。掛牌當天,益通首筆成交價就直接跳過60元的參考價,從90元開始起跳,股價一路直上248元。高達175%的漲幅,打破興櫃單日最高漲幅的歷史紀錄。近來,益通股價雖已回溫,但仍穩居興櫃市場「百元俱樂部」之列。今年益通預估營收可達11億元,每股盈餘(EPS)高達13元。

外資也相當看好益通的發展潛力。2004年中,港商里昂證券將全球200家太陽能廠商進行一項投資價值的「超級比一比」,最後精選出15家最具投資價值的太陽能廠商。令人驚訝地,台灣太陽能電池龍頭茂迪並不在榜上,反而是益通成為台灣唯一一家入榜的太陽能電池廠。

以自有技術,開創出高於業界水準的產品效率,是益通可以獲得外資獨睞的主因。

比全球第一大廠夏普效率還好
一般單晶太陽能電池只要轉換效率(太陽光能轉換成電能的效率)達到15.5%,就已經達到業界標準。目前,全球太陽能電池第一大廠夏普(Sharp)的平均轉換效率僅16.2%;但成立還不到4年的益通光能,卻已成為目前全球少數能大量出貨,轉換效率高達17%的太陽能電池廠。

在里昂證券這份投資報告中,同時也引述其中一家太陽能大廠其CEO的話指出:「全球真正能從頭到尾瞭解,如何量產出20萬瓦以上太陽能電池技術的人,不到15位!」

這句語出驚人的話說明:與半導體製程相當類似的太陽能電池,雖然步驟沒有半導體複雜,但是太陽能廠一個月產出上百萬片,比晶圓廠超出20倍之上。要全盤掌握日新月異的太陽能量產技術,並不是每位高高在上的CEO光看統計報表就做得到。然而,現年才43歲、出身台南縣楠西鄉的「在地囡仔」益通光能副總經理蔡進耀,就是這樣一位技術操盤手。

德國太陽能大師最後一個「關門弟子」
德國斯圖嘉大學電機博士畢業的蔡進耀,是德國貝克勒獎(有「太陽能界諾貝爾獎」之稱)得主Bloss,生前最後一個「關門弟子」。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研究太空用的太陽能電池,還曾參與過歐盟跨國性的太陽能研究計畫。在德國5年多的求學生涯,不僅讓蔡進耀滿載著太陽能光電的學識回國,更徹底改變他的環保意識。「以前,我一直以為我老家楠西鄉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但是我在德國看到他們的石板路、黑森林,和人民對歷史、環保的重視,那真是一種文化衝擊!」蔡進耀說。

蔡進耀到德國的第一天,當地台灣學長就拿給他兩個塑膠袋,他好奇問這要做什麼用,學長跟他說:「在德國超市買東西要自備塑膠袋,你剛來還沒有,我拿兩個給你。」直到現在,蔡進耀如果到超市沒帶塑膠袋在身上,還會不太習慣。

「任何人去過德國,都會感染到他們對保護環境的熱情!太陽能研究就更不用說了,德國對新能源非常重視,非常多年輕人投入太陽能的研究,」蔡進耀指出。不過,滿懷著環保理想的蔡進耀,在1996年回到台灣之後,面對對太陽能還完全陌生的產業環境,並無法立刻一展長才。蔡進耀先是到成大做博士後研究,後來又到中鋼投資策略部門,除了在中鋼內部從事光電相關的研究,也幫忙創投部門評估光電產業投資標的技術實力。直到後來,遇上了當時已決定投入太陽能電池產業的基益董事長吳世章。兩個都對環保事業充滿熱情的人,當場一拍即合,也不管能不能在短期內獲利,就這樣毅然地開啟益通的創業之路。「那時候,全球做太陽能電池的公司還沒有一家賺錢,我們剛開始投入的時候,也沒想到要賺大錢,」蔡進耀笑著說,「現在能賺錢,算是福報!」

CEO親自做技術,不談管理
儘管公司股價飆升,讓蔡進耀目前的身價已經超過千萬,但過去在中鋼創投部門的經歷,早已把公司股價當成紙上富貴。事實上,蔡進耀和工程師們一起「丟掉管理、拿起技術」,才是益通真正能高速成長的硬道理。

走進蔡進耀的辦公室,裝潢簡單到一看還以為是幾個月前才剛搬進去。原來,他絕大部份的時間都待在工廠生產線上。從2003年底開始,蔡進耀就親身捲起袖子,直接到生產線和工程師一起改善生產製程。

「管理,是已經存活下來企業的奢侈品,」蔡進耀指出,在太陽能電池產業中,技術就是求生存的命根。「而且,一定要CEO願意持續親自下去做,」他說,這個親自學習的過程「真的很苦」。「技術要提升,不能光等下面的人做好,我自己就要跳下去,因為我比他們瞭解更多,」蔡進耀對過去在德國鍛鍊出來的太陽能技術,充滿自信。事實上,益通所擁有的多項自有技術中,絕大多數都是出自蔡進耀之手。

蔡進耀能悟出「親身力行」的管理哲學,一部份要感謝打益通創立以來,就狀況百出的第一條生產線。「那台機台真的是爛到極點,後來連設備商自己都倒了,根本找不到人幫我們維修,」連蔡進耀自己都不禁抱怨。後來,蔡進耀只好和工程師一起自行改良機台,每天親自登記產出的效率數字,半夜機台進行維修時,可以看到蔡進耀蹲在機台旁一起跟著維修,「那時,凌晨1、2點才回家是常有的事,」他說。

「後來想想,幸好機器這麼爛,讓我們可以從實踐中,慢慢磨出很多經驗,」蔡進耀現在已經練就光是觀察作業員作業,就可以馬上一眼找出他哪些動作、步驟做錯了。「養豬養久的人,他一看那隻豬就知道有多重,誤差不到幾公斤,」蔡進耀打趣地比喻。

帶頭洗馬桶,勿忘創業苦
大帥領軍拚技術,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內,益通太陽能電池每月的平均轉換效率,已經從2004年3月的14.66%,一路竄升到7月的15.93%。在蔡進耀一本厚厚的記事簿裡,2004年7月28日,是他特別用筆記下的日子。因為這天對於已經埋首在生產線幾個月的益通員工而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7月28日前一天晚上10點多才回到家中的蔡進耀,在凌晨3點又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副總,我們測出來的轉換效率都超過16點多耶!」蔡進耀一聽連自己都不敢相信,連忙從家裡又趕到公司,自己親自再次校正測試,直到早上早班的同事都進公司了,臉上洋溢著笑容的蔡進耀真正確定:「沒有錯,我們真的做到了!」

蔡進耀的親身力行,還不只在生產線上。如果你到益通總部,看到副總正趴在廁所裡洗馬桶,千萬不要驚訝!一直以來,益通內部都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每位員工都要排班洗公司廁所,連副總都不例外。「我不希望大家被現在的成功沖昏頭,希望能從做最卑賤的事情,隨時記得吃苦的日子,」蔡進耀說。

退休前為台灣打造綠建築典範
對於環保事業,蔡進耀還有一個夢還沒完成。益通近來著手規劃用2年的時間,要在台南科技工業區內,興建一座國際綠建築最高指標的「鑽石級」新企業總部。除了外牆和遮陽板全部採用太陽能電池板外,建材也以大片玻璃進行自然採光,前後還各設一個生態池。這座台灣少見的大手筆綠建築興建計畫,甚至還引起台灣建築大師姚仁喜的注意,親自跑到台南找蔡進耀詳談。「他很驚訝,台灣竟然有業主願意這樣做!」蔡進耀轉述。目前這項建案,已經確定將由姚仁喜親自操刀設計。

「只要願意去做,老天爺和很多人都願意幫忙。」蔡進耀說,許多人誤會他想用投資人的錢蓋豪華的企業總部;但是對他而言,「益通將來能在台灣留名的不是太陽能電池效率世界第一,而是如果因此在台灣引起綠建築的風行,才是最大貢獻,」他表示。

蔡進耀回憶他剛從德國回國時,每天都很熱心跟別人談環保,當聽到自己老家楠西一條長達7公里、兩旁種滿芒果樹的「綠色隧道」,將面臨被拆除的命運,還寫信給鄉長,說明這些樹是楠西的門面,並分享在德國留學看到的綠色經驗,試圖力挽狂瀾。沒想到過了幾天,鄉長跑來家裡把信拿給蔡進耀的父親看,跟他父親說:「你看,你自己支持說要砍,你兒子卻說不要砍!」蔡進耀嚇了一跳,原來自己父親也支持拆除綠色隧道。「這是台灣教育的問題,我一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台灣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綠色典範建築,大家根本無從學習。」

「等這棟綠建築完工後,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蔡進耀站在目前還是空地的新企業總部預定地前,心裡浮現起讓益通和台灣更加美麗的綠色藍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還在想報告的事情啊, 麻煩你了,我可真沒你那樣有空
不是有了分KGI 的, 好好看看,不懂的我幫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一定是这样的观点吧

實新聞 2006-03-16 10:42:14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美國太陽能顧問機構Solarbuzz 15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受多晶矽(polysilicon)仍持續短缺影響,2006年全球太陽能光電(photovoltaic,簡稱PV)市場成長率恐將由2005年的34%減緩至10%。該機構指出,長期的多晶矽合約價已因供給吃緊而上揚了25%。

Solarbuzz指出,2005年全球太陽能PV裝置容量成長了34%至1,460百萬千瓦(megawatts,簡稱MW),創下歷史新高紀錄;其中德國PV裝置容量成長了53%至837MW,約佔全球57%的市場。Solarbuzz並且預期,2010年全球太陽能產業銷售額可望達186-231億美元,PV裝置容量則料將達到3.2-3.9GW(Gigawatt,十億瓦)。

根據EE Times.com先前報導,Piper Jaffray證券分析師Jesse Pichel警告,受太陽能電池產量迅速上揚、IC出貨量攀高導致多晶矽供給持續短缺影響,今(2006)、明兩年多晶矽價格料將持續攀高。Pichel指出,雖然太陽能板目前需求非常強勁,但受多晶矽持續嚴重短缺影響,太陽能產業恐將在2006年面臨成長減緩的窘境。Pichel指出,至2007年為止所有多晶矽產能均已被預定一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纠正SHINE 的说话
台湾对太阳能股的定位基本和日本如出一辙
在分类上是归于电子/晶圓體产业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搞错了吧,不是我想,是你想的

我早上就说了一句,也没有说什么了,是你---翻来翻去,,没有找到,我才帮你的,你搞错了没有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anyway , 佩服你的執著
solar buzz 的報告 14日新鮮出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理你了,我好心当成驴肝肺,我只是个小散,你老欺负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ranklyer 于 2006-3-16 13:52 发表
實新聞 2006-03-16 10:42:14 記者 郭妍希 報導

美國太陽能顧問機構Solarbuzz 15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受多晶矽(polysilicon)仍持續短缺影響,2006年全球太陽能光電(photovoltaic,簡稱PV)市場成長率恐將由2005年 ...


      呵呵,这个问题是很有意思啊,值得跟踪观察,要知道Sun Screen II report的作者Michael Rogol这个牛人最近也在为这个问题和Piper Jaffrey在论战,Rogol的观点是多晶硅是“紧”(tight)而不是“短缺”,Piper Jaffrey的报告大家都知道是说“短缺”(short)。此外Rogol认为06年用于PV的多晶硅可增加4000吨,因而可以支持PV行业增长30%,而piper jaffrey认为只能增长5%。
      附全文:
Silicon — shortage or tight market?
Thursday, Feb 9 2006 1:05 pm

This week saw the publication of yet another story about the PV industry’s silicon supply problems, this time in Business Week. As I stated when I first began writing about the issue, the PV industry had known for years that they had a problem in the making, but that little had been done to address it before it happened. This article tells us why:

The shortage has caused prices for polysilicon to more than double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As Economics 101 teaches, that should prompt producers to expand capacity. But for suppliers such as Michigan-based Hemlock Semiconductor Corp., the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the decision hasn’t been easy. For one thing, the company was badly burned in 1998. It had just built a new facility in response to pleas from semiconductor makers when Asia went into a slowdown. Demand for silicon plunged, and the factory had to be shuttered.

Those were the good old days — at least for the PV industry — of cheap silicon, though obviously Hemlock’s reluctance to scale up production sooner is also a product of those days. Fortunately, as I have noted many times before, polysilicon manufacturers finally anted up for new plants, but not without first transferring some of the risk to their PV-industry customers:

Hemlock finally decided that the [photovoltaics] industry is real, but only after solar companies agreed to share the risk by signing contracts to buy the future output. So in December the company began an expansion worth more than $400 million that will increase silicon production by 50%. Competitors are following suit. On Jan. 12, Munich-based Wacker started construction on a silicon manufacturing plant. The new supply, however, won’t be onstream until 2008.

Though the article does not say it, I strongly suspect that some of Hemlock’s competitors also insisted on long-term contracts, and that the PV companies were only too happy to sign them in order to ensure their future supplies of polysilicon.

Finally, I thought I would share a related remark from a presentation by Michael Rogol, author of the Sun Screen II report. He argues that the supply of polysilicon feedstock is tight, but that it is not short. While silicon is not plentiful in the current market, he argues that prices have stabilized instead of continuing to rise unchecked. The high, but stable, prices indicate a tight market, while if there was truly a shortage the prices would continue to rise uncontrollably.

At some point, obviously, rising prices must stabilize if for no other reason that demand will fall as the prices increase. Clearly, demand did not fall in the PV industry, as evidenced by the estimated 40% growth in shipments last year, so I suppose there is something to Rogol’s argument. His industry growth projections for 2005 were predicated largely on his assessment that PV and electronics companies could draw 4,000 tons of silicon out of inventory to supplement what they were purchasing on the open market. The total silicon supply in 2005 would increase about 12.5% over 2004 and fuel an increase of 40% in PV module shipments; his projections appear to have been largely correct, though how much of that increase is a result of non-crystalline silicon PV remains to be seen.

So what about 2006? The Business Week article reports growth projections of only 5% for the new year. Rogol, on the other hand, predicts 30% growth for 2006 on the basis of another 4,000 tons of polysilicon inventory drawdowns and a further 4,000-ton increase in new polysilicon production. That would result in an 11% increase in polysilicon supply over 2005.

Some of these numbers don’t add up, right? How can PV shipments increase 40% in 2005 if the polysilicon supply grew by only 12.5%? How can 30% growth in 2006 be supported by an 11% increase in supply? 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First, the polysilicon supply projections are for the entire polysilicon market, including the electronics sector. The amount used by the PV sector is growing at a faster rate than the amount used by the electronics sector, so the growth in polysilicon supply for PV is greater than I have indicated here (though only by a few percentage points). Second, PV manufacturers are using thinner silicon wafers and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ies of their solar cells. As a result, the amount of power that can be obtained from a kilogram of silicon has been rising. Combine these effects, and the end result is PV module shipments that grow at a higher rate than one might expect at first glance.

That said, I cannot quite make the numbers that Rogol provides add up to his 40% growth projection for 2005 or his 30% growth projection for 2006. Either I am missing something or Rogol is doing some handwaving. Still, based on his projections for silicon supply and consumption, I calculate expected growth for 2006 at 20–25%, not too far off of his estimate of 30% and far higher than the Business Week article’s 5%.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卡布里的月光 + 2 2006-3-16 16:51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報告也好,消息也好,市場還是市場, 股票有漲就是對自己有賞
什麼事情不要太較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问题一直想请教the-top

同样是国内市场,万科的b股是7.4港币 a股却是5.5人民币,到底是怎么会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不太理解的。能请教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3-16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完成一组小b浪反弹,明早仍可能下探13.60附近然后再望新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1. B 股是個死市,無流動性可言,無財富效應
   那些B 股的外資股東成本之低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所以有句話說周小川當初是”解放全世界,套牢全中國” ,
   現在在B股交易的估計絕大多數是內地那些長期套牢的散戶投資者,
2. B股對A股毫無帶動意義,即使是可以作為市場的先行指標來參考….
3. A/ B股價格倒掛, 只有理論上的意義, 沒有指標性估值意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恩,好象明白这个道理了。也许200002是个特殊的例外吧,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需要交流,可以争论,但不要人身攻击,也不要落井下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国内市场,万科的b股是7.4港币 a股却是5.5人民币,到底是怎么会事情。为什么会这样,我不太理解的。能请教吗
----------------------------
两个原因,
1\B股盘子小5.48亿 A股26.7亿。
2、更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不一样。对好的公司而言,B股和H股的股东60%基本是机构。
而A股投资者喜概念,追短线。----sorry,这个理由自己又觉得勉强了。
3、000002的2006年收益是0.43。PE是13倍,市场上还有大量比它还要好的股票吧。
你想中国人多精啊!就象铜期货的国内外套利者一样,他套利稳赚的,至于中国整体亏大了不关他的事。
精明不高明嘛。类似的还有000898和0347----还是这个理由最充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16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有道理,这样说,我就明白了,很多股票其实是国内和国外估值差别的问题。你说000898和0347,我就明白了,很感谢你的帮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8-9 21:14 , Processed in 0.046571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