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1-15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5-8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彦明:2006年医药行业大局将得以改观
投资要点:
股权分置和医药分家问题左右了国内公司发展路径的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和医药分家的推进最终将建立制药上市公司以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品种创新为导向的战略目标,过度融资和过度广告宣传等历史包袱将转化为产能利用率提高和品牌积累等提升业绩因素,国内医药市场的高成长性有利于上市公司实现长期价值回报。多年来,医药行业的利润增长指标一直滞后于收入增长,这一局面在2006年将得到改观。
2006年整体上将保持稳健发展,但医疗体制的方向性政策变革将孕育新的市场格局。预测其特征将体现为四个适度替代四个过度。即适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凸现政府责任和话语权;适度研发创新替代过度营销,增强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患者的满意度;适度医疗替代过度医疗,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适度分化取代过度分化,解决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中印两国的制药业可比性强。与印度相比,我国制药上市公司整体市值被严重低估,但也存在市场集中度低、净资产收益率低、公司市值缺乏层次性分布等问题。品种是支撑个股市值变迁的主导力量,医药行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特色医药上市公司总成为行业亮点。2006年投资机会将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新药品种的市场潜力,品牌公司的市场潜力和品牌药物的提价能力,原料药品种的生产壁垒突破和爆发性增长,并购带来的市值重估机会。值得投资者关注的上市公司包括哈药集团、新华医疗、丽珠集团、华北制药、上实联合等。
图表目录
图一、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月度同比增长变化图(2004-2005). 3
图二、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变化图(2004-2005). 3
图三、医药各子行业销售净利率月度变化图(1999-2005). 4
图四、全国药品销售额和增长率变化图(1990-2005). 7
图五、中国和印度药企市值排名前50强分布图. 8
表一、相关医药上市公司投资评级. 10
图六 明星药品竞争能力框图. 11
一、大局将得以改观 调高 买入
医疗健康产业全球总市值约25000亿美元,占全球资本市场总市值的12%左右,市盈率指标和市净率指标分别为30倍和5.36,与多数行业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这部分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医疗产业成长性的良好预期。预计我国2006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100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的4300亿元同比增长17%左右;其中药品销售额2006年将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国内98家医药上市公司2005年的销售收入预计为1200亿元,净利润约为55亿元,若考虑到送股因素,目前的整体市盈率约为21倍。我国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约为14美元,同属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印度该指标约为8美元,我国的医药市场空间应远大于印度。但印度医药板块的整体市盈率达到32倍,比我们的估值高出了50%;另外,印度制药板块整体市值约是我国的1.7倍,整体净资产收益率为16.2%,是中国该指标8%水平的一倍。上述指标也反映了目前面临的证券市场信心低迷和上市公司质量较差的现状。我们认为,股权分置和医药分家问题左右了国内公司历史发展路径的选择。股权分置改革和医药分家的推进最终将建立制药上市公司以股东价值最大化和品种创新为导向的战略目标,过度融资和过度广告宣传等历史包袱将转化为产能利用率提升和品牌积累等提升业绩因素,国内医药市场的高成长性有利于上市公司实现长期价值回报。多年来,医药行业的利润增长指标一直滞后于收入增长,这一局面在2006年将得到改观。
从全球范围来看,医药行业作为朝阳行业的基础在于生物科技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技术可能性、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庞大的消费群体、政府福利支出加大提供了大笔买单。2006年企业自主创新、政府公共卫生投入和医保参保范围等方面都看点十足,将构成行业回暖的拐点因素。医药行业整体仍保持“快速发展,过度竞争,特色经营,并购做强,品种优先”的长期运行态势,医药行业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特色医药上市公司总成为行业亮点。投资机会将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新药品种的市场潜力,品牌公司的市场潜力和品牌药物的提价能力,原料药品种的生产壁垒突破和爆发性增长,并购带来的市值重估机会。
二、行业分析
本部分主要分三块内容,一、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分析;二、政策变化趋势分析;三、中印制药板块比较。第三部分的用意主要是说明在具备可比性的国际资本市场,国内股市整体上被低估,但在股权文化方面仍存在严重缺陷。具体各子行业的分析,如原料药、化学药、生物技术、中成药,可参阅2005年度投资策略报告,在此不做赘述。
2.1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分析 稳健增长仍是主基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银河证券预测2005年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37亿元(不含医疗器械),同比增长25.66%,比2004年的同比增长率17.39%有较大提高。其中,化学原料药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180亿元,增长30%;化学药品制剂1184亿元,增长22.72%;中成药857亿元,增长21%。原料药和化学药的增长动力机制存在差异,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反复过程,而在1999年,原料药行业和化学制剂药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400亿元和430亿元,2005年两者的销售收入总额有比较接近。医药行业多年来基本保持两倍于GDP之上的增长速度,这种数量的高增长趋势由人类健康需求的无止境性特点所决定的。稳健增长将是医药行业长期发展的主基调,但由于医疗服务产品的可替代性、政府价格管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因素、以及市场和价格国际化等产业竞争因素的共同作用,医药行业增长率将会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具体子行业、公司、药物品种的利润贡献能力的分化更是在所难免,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内容。
图一、医药行业销售收入月度同比增长变化图(2004-200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多年来医药工业利润增长严重滞后于收入增长,这折射了产能过剩和行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矛盾运动规律。2004年行业的利润增长主要受制于主要抗生素价格的大幅下调,预计2005年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320亿元。医药行业利润滞后于收入增长的现象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行业激烈的竞争状况,对于投资者而言,更为关注的是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变化趋势和上述现象的内在关联性,做大盘子和寻找新的增长点无疑是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
图二、医药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变化图(2004-2005)
各子行业的盈利能力最终都来源于具体品种的盈利贡献,这也是医药行业的个性化特质所决定的。图三为各子行业从1999年到2005年的销售净利率变化图,月度之间数据的连续性受到较差,目前中成药的销售净利率较高,原料药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化学制剂类的该指标变动较小。目前上述三个行业的收入和资本总额的比值依次为0.57、0.83、0.80,中成药行业的投资回报显著高于原料药和化学制剂,品种的定价能力和产品的差异性无疑是影响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图三、医药各子行业销售净利率月度变化图(1999-200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2政策变化趋势分析
医疗服务产品具有社会公共福利品的属性,在发达国家,医疗投入是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目前国内基本医疗保险也正成为医疗市场的最大买单者。同时,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有需依赖医疗服务提供方之间的较为充分的公平竞争。虽然国情不同,但政策均对各国的医药卫生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政策导向决定了社会医药卫生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决定了能否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决定了一个国家健康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上一年的策略报告主要围绕医保药品扩军和参保群体扩大、医药分家等政策趋势展开。展望2006年,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执政观将对整个市场格局有重大影响。
2.2.1医疗体制为何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评价医疗体制改革的成败的标准和前提是什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同环境是否存在共同的价值追求?评价医改前后的得与失,主要涉及到对公平性和医疗投入效率的评价,这两方面的现状都和改革设计者的初衷相背。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增长到68岁,而从1978年到现在只增长了3年(目前人均预期寿命71岁)。中国的健康指标在上世纪70年代末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成员国中,中国的公平性排名188位;卫生总体绩效被排在第144位,比埃及(63)、印度尼西亚(92)、伊拉克(103)、印度(112)、巴基斯坦(122)、苏丹(134)、海地(138)还要低,而这些国家的人均GDP都没有中国高。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到达重新选择方向的十字路口,制度重新设计和利益的重新划分将交织在曲折的未来医改进程中。
医疗市场公平性差和医疗投入效率低的说法基本等同于患者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2003年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同时,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患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农村一些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2003年,我国年患病人次数为50.8亿,但年就诊数为47.5亿人次,与1998年相比减少5.8亿人次;居民两周就诊率和住院率都呈下降趋势,而自我医疗的比例则逐年增加,全国36%的患者采取自我医疗。我国的医疗资源很不丰富。但在很多人该看病不敢看、该住院不敢住的同时,大量宝贵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这是极大的浪费。
与之相对应,全国卫生医疗体系网络的完整性也受到挑战。现在全国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只有1/3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外1/3正在瓦解的边缘,还有1/3已经瘫痪了。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中国卫生费用中,农村卫生费用占22.5%,城镇卫生费用占77.5%,这就是说,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政府公共卫生投入低被认为医改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它造成医药无法分家和医院主要依靠向患者收取费用维持运转等现象,被认为是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深层次原因。近年来,政府投入医卫的比重逐年下降。有数据显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投入占医院收入的比重平均为30%以上,200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7%。200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6598亿元,占GDP的5.6%。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占27%,其余56%由居民个人支付。但从卫生费用所占GDP比例来看,计划经济时期医疗卫生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左右,而2003年卫生费用占GDP比例为5.6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3%)。无论横向比较还是历史地看待,我国医疗卫生的问题,并不简单是个投入不足的问题;如何提高现有投入的效率都任重而道远,而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个利益和效率的博弈问题。
相当多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具有公共品性质,尤其是基本医疗和防疫范畴项目。这些项目涉及到服务网络化覆盖的可及性,大病概率风险和个体支付能力的矛盾产生的互济性,单纯商业化模式很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健康需求的满足主要受制于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商业化本身不能增加有效供给。单纯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很难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2.2.2构建多层次的医疗生态环境系统
适度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凸现政府责任和话语权,改变患者个人支出负担过重的现状。我国目前卫生总费用为GDP的6%左右,这一比例应该说和我们的国力是相符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发达国家占8.5%,转型国家占5.3%,最不发达国家占4.4%,发展中国家占5.6%,世界平均是5.7%,我们的比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一比例必然逐步提高。但在卫生费用具体构成上,国家财政投入明显过低。卫生生总费用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居民个人花费、公共财政支出的花费、以企业为基础的社会花费。居民个人花费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只占卫生总费用的20%左右,到2003年,这个比例飙升到了56%;相对应的,政府的卫生支出则从1978年的超过30%下降到了2003年的17%,余下的社会花费也是从当初的近50%下降到了2003年的27%。再作横向比较,世界平均政府投入是61.8%,个人支出是38.2%(在发达国家政府投入是73%,个人支出是27%;转型国家政府投入70%,个人支出是30%;最不发达的国家,政府投入是59.3%,个人支出是40.7%;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是57.2%,个人支出是42.8%),中国政府投入是17.2%,个人支出是55.5%,政府投入比例目前还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府的欠账某种意义上必然削弱了其在医疗市场上的话语权,据统计政府投入占医院总支出不到8%。医药不分家、过度检测等现象都可从此找到借口和托词。单拿药费收入而言,2004年医药的收入约为2500亿元(2004年门急诊人次数为21.05亿次,平均药费61.8元;2004年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6669万人,人均药费1872.2),其中医院获得的差价收入约为400亿元。而2003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1116.9亿元,占总费用的比例为17%。倘若该比例上升到25%,困扰业内多年的医药分家问题将可得到根本性解决。而这2500亿元的医院药品收入,在合理补偿医院费用的同时,也成为医药行业系列问题的源头。多年来,个人医疗费用支出增长已两倍于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增长。过去5年,我国城乡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分别增长了8.9%和2.4%,而在年医疗卫生支出上,城乡居民的支出分别增长了13.5%和11.8%。从医院的自身发展逻辑来看,微观竞争环境的激烈和政府出台系列限价措施也使大多数基层单位经营陷入困境,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我们预测加大财政投入将成为2006年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新政的重要举措,医疗市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适度研发创新替代过度营销,增强行业的盈利能力和患者的满意度。制药行业涉及到药品的发现、研发、生产和营销四个环节,全球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研发能力与营销能力并重。具体体现为研发和营销的费用支出都约占销售额的15%左右。估计我国药品平均营销费用约占终端销售价格的30%以上,而研发费用估计在5%以下。重营销轻研发和医药不分家等诸多制度性因素相关,也是国内药企普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药品定价中的差比价原则、抗生素已达到限价的极点、普药竞争的白热化和招标采购的成熟有效等因素将促使行业价值增值环节从营销到研发的转移。我们预测研发创新能力强的相关公司盈利能力将逐步提高,在资本运作的层面上,并购做强战略将替代并购做大的传统思路。
图四、全国药品销售额和增长率变化图(1990-2005)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
适度医疗替代过度医疗,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过度检测和滥用抗生素新药等现象是形成看病贵等老大难问题的主要成因,按病种收费、医保限价措施、政府加大监测力度等措施将减少开大处方的行为,而政府责任和投入的到位必然伴随着医疗市场秩序的好转。我们认为医院用药增长趋缓,检测费和耗材的监管将会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整体上看,抗肿瘤类、心脑血管类新药的市场面临较大的机遇。
适度分化取代过度分化,解决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国内医疗资源集中在大中城市的大医院,它们的经营状况较好。而县级及以下的诊疗机构普遍效益较差。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待遇分化严重程度不次于社会的两极分化,这成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现实不合谐音符,我们预测2006年起将会加大对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中低端医疗市场的增长潜力要高于高端市场。医疗高端市场的盈利潜力很大,如果国家限于财力水平所限,完全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高端医疗市场,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国家的投资分红又可用于中低端市场的建设。这种资本运作的潜力是巨大的。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医疗卫生总投入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左右,但通过有关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医疗卫生总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的调整。
我们认为,构建多层次的医疗生态环境系统真正阻力来自于各个层面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存在的基础是现行的不合理制度成分。有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中国医疗行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据预测,国内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十一五仍将进一步加大,成为焦点的医疗市场危机必然在此期间经历劫后重生的过程,2006年只能是建设多层次的医疗生态系统的启蒙期。
2.3 中印制药业板块比较
印度本土的制药企业还包括许多跨国药企的印度公司,历史上,印度制药类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水平曾长期低于在印度上市的跨国制药企业,并且估值折扣相当大。但是近年来,随着印度大型制药企业的迅速崛起及其表现出的强劲增长态势,使得该国医药板块整体的估值水平开始出现相对于跨国制药公司的估值溢价。全球主要的跨国企业虽然都在我们国家设有合资企业,但目前尚未有本土上市的先例。在下表印度市值排名前50名的药企中,有九家为跨国药企的印度公司。总体上看,两国的市值集中度和分布存在明显不同。
印度的市值集中度较高。从市值集中度上来看,中国前五名的总市值占医药板块的19.8%,印度前五名的总市值占医药板块的49.9%。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一般伴随着市值集中度的提高,全球制药业前五强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45.4%,国内制药上市公司市值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很大。
国内小市值公司偏少。国内排名第50名的市值尚有8亿元市值,而印度仅为1.95亿元。国内市值排名30名以外的公司均高于同样排名的印度上市公司(如图五所示)。另外,印度制药上市公司中几百万元市值的公司比比皆是,而国内最低市值的上市公司为2亿多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国内上市公司中壳资源的价值,而这种资源价值是有害于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市值构成上来看,国内小市值的企业相对偏少,我们认为这和国内门槛较高的上市制度有关,这不有利于创新型研发环境的形成和蓝筹企业的孵化。
图五、中国和印度药企市值排名前50强分布图
临近年关,中国证券市场又一次被推到了兴衰存亡的千点关口,证券市场的边缘化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我们深信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会带来国内证券市场的浴火重生,中国的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上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与印度制药业相比,我们认为未来资本运营和国内医药产业运营的相互支撑将体现在三大趋势上。1、整体上国内医药总市值将赶超印度,医药产业评价目标将由量的追求转化为质的追求。支撑因素包括国内整体经济实力强于印度、国内绩优企业的上市增加了医药板块的新鲜血液、全流通后股权价格信号将高效率配置资金投向、国内企业由营销创新向研发创新的转变等因素。这些措施将提高医药上市公司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增量资金的大举介入将最终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2、蓝筹企业和研发型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未来新宠。国内大量的壳资源上市公司本身并不能产生股东投资回报,某种意义上在毁灭股东财富。随着市场化发行机制的完善,能提供稳定股息回报的蓝筹企业将成为市场的基石,而研发型企业的成长性主要体现为其研发的创新性。研发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研发环节,蓝筹企业在于拥有广泛的营销渠道,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中双方的结盟和并购成为可能。3、并购成为企业做强和实现股东价值的有效手段。现有的医药并购案例多以做大为目的,并购双方的协同效应较低,现有并购的目的往往在于收购已严重过剩品种的产能,收购企业一旦出现现金流问题往往引发资金链断裂等危机,品种优先、并购做强的产业整合策略将依靠开源和节流两方面的举措提升上市公司价值。
三、国内医药板块的投资策略
基于前述2006年医药行业整体和各子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将对2006年银河证券医药上市公司股票池和关注池作出部分调整。人类永无止境的健康需求决定了医药行业良好增长预期,但政府医疗卫生政策、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又使上市公司的业绩变化不尽相同。2005年品种引领行业回暖的趋势要求投资者重视医药行业品种和各股机会,2006年我们认为应密切关注政策面的变化,行业面临由营销驱动到研发和营销双轮驱动的变革,基于研发的营销驱动品种和相关公司有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品种和公司将面临较大的盈利增长压力。
四大市值阵营指标各异
在银河证券10月10日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全流通视野下的医药个股比较分析》中,依照9月28日的个股收盘数据。若以对价预测后的数据分类,医药个股依照当前市值大小可分为四个阵营:
1、 市值大于30亿元,约有10家医药企业,其中市值最大的同仁堂目前市值约为66亿元。该阵营总市值约400亿元,平均市盈率17.5倍。除哈药集团外,市盈率普遍在20倍左右。
2、 市值介于10至30亿元,约有30家医药上市公司。其中20到30亿元市值似乎成了一道坎,仅有三九医药一家企业。该阵营3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435亿元,平均市盈率为17.2倍。市盈率已呈现明显的分化,从10倍到800倍不等,这固有企业成长性的差异性,但不可否认许多企业仍将步入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能否拥有多个明星品种是相关公司越入第一阵营的先决条件。
3、 市值介于5至10亿元,约有40家医药上市公司。该阵营40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约282亿元,平均市盈率约32倍。平均市盈率偏大和该板块亏损企业较多有关。
4、 市值小于5亿元医药上市公司,约有17家公司。该阵营17家上市公司的市值介于2.5亿元到5亿元之间,总市值约65亿元,平均市盈率约57倍。
表一、相关医药上市公司投资评级
(单位:万元,元)
股票名称
总市值
排名
价值量
排名
Eps2005
eps2006
06 PE
投资建议
000423
东阿阿胶
160026
17
122028
26
0.294
0.343
11.4
增持
000513
丽珠集团
123805
25
181676
20
0.343
0.376
10.8
买入
000522
白云山A
120366
27
330799
5
0.214
0.246
13.1
增持
000538
云南白药
414746
3
289484
9
0.828
0.910
15.7
增持
000623
G 敖 东
152227
18
146186
23
0.349
0.419
12.7
增持
000919
金陵药业
163606
16
206086
16
0.387
0.417
11.7
增持
000989
九 芝 堂
86008
48
70312
45
0.267
0.306
10.8
中性
002001
新 和 成
122221
26
132774
25
0.456
0.561
12.7
增持
600055
万东医疗
54501
71
44981
60
0.201
0.277
13.6
增持
600079
G 人 福
60389
64
92998
40
0.393
0.393
7.5
增持
600085
G同仁堂
590270
1
483234
3
0.694
0.714
19.0
增持
600129
太极集团
93462
42
338379
4
0.320
0.430
8.6
增持
600161
天坛生物
137712
22
107455
35
0.249
0.255
16.6
增持
600196
复星医药
293746
6
271009
11
0.228
0.180
19.6
中性
600216
浙江医药
169984
14
142538
24
0.182
0.213
17.7
增持
600267
海正药业
217037
10
280446
10
0.267
0.334
14.5
增持
600276
恒瑞医药
268022
7
224098
14
0.649
0.706
14.9
买入
600285
羚锐股份
39063
86
35632
69
0.214
0.279
14.0
增持
600332
广州药业
378628
4
517186
2
0.234
0.259
18.0
增持
600488
G 天 药
105263
33
112907
32
0.349
0.381
11.0
买入
600518
G 康 美
105988
31
101169
36
0.780
0.930
10.7
增持
600521
G 华 海
205920
11
154526
22
0.585
0.641
13.7
增持
600529
山东药玻
104746
34
107750
34
0.427
0.494
9.5
增持
600535
天 士 力
262858
8
217985
15
0.561
0.632
14.6
增持
600587
新华医疗
35978
92
31213
74
0.198
0.361
11.6
买入
600594
益佰制药
103234
36
43822
61
0.898
0.997
12.9
增持
600607
上实联合
139817
20
201686
17
0.326
0.392
11.7
买入
600664
哈药集团
525030
2
972251
1
0.352
0.479
8.8
买入
600812
华北制药
126594
24
187128
18
-0.102
0.105
15.8
买入
(注:市盈率计算选用12月12日收盘价,含股改预期,最新数据参考更新报告)
品种是支撑市值的主导力量
影响公司市值(股价)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重视明星药物品种的变迁有利于挖掘具有重大投资机会的上市公司。制药业涉及到药品的发现、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优势制药企业依靠上述要素组合赢得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具体表现为药品品种的市场竞争地位,国外将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药品被称为重磅炸弹式药品(国内对应称为明星产品或畅销药品较为合适),笔者将明星产品特征归纳为独家垄断生产地位、疗效显著或有所改进、具备特定的营销网络组织三方面。拥有畅销药品是优势制药企业盈利能力强的根本原因,理应成为制药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关注的重心。与一般品种相比,畅销药品除非已进入产品成熟期,其增长速度一般远快于行业增长速度。竞争壁垒是其财务贡献大的根本原因,表现为占据较高的销售比例、主营业务利润率高、营业费用率可控性强、产品生命周期长等。畅销药品的这些特点可用下图加以概括总结。
图六 明星药品竞争能力框图
资料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中心
具体药物品种的市场表现蕴含四方面的投资机会,体现为相关上市公司市值的较大幅度上涨,但同时也需警惕市场下降阶段对股价的杀伤力。
新药品种的市场潜力。集中在非感染类药物领域,如2003-2004年恒瑞医药抢仿的国外抗癌类品种奥沙利铂、多西他赛在国际市场上迅速成为重磅炸弹式药物,国际市场高达50%以上的年销售额增长率也波及到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寻找热点治疗领域的明星品种是我们推荐相关股票的重要基础。
品牌公司的市场潜力和品牌药物的提价能力 2000年后同仁堂的市值不断得到提升,作为国药的金字招牌,竞争对手在大力拓展六味地黄丸等品种市场空间的同时,也让同仁堂免费享尽了市场的先机。云南白药2003年底的提价东阿阿胶2004年中的提价则演绎了具有独家垄断生产地位的品牌药物议价能力,这种阶段性涨价也和公司的盈利爆发性增长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康恩贝、千金药业等公司产品具备提价的潜质。
原料药品种的生产壁垒突破和爆发性增长机会。我国的原料药生产在制药业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原料药品种在技术、规模、认证等生产壁垒的突破往往带来相关企业爆发性的增长机会。该类企业的竞争壁垒主要表现为生产壁垒,故一般较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产品的系列化和规范市场认证是延长品种生命周期的有效手段。对该类企业的投资应坚持情报重于研究的策略。
并购带来的市值重估机会。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难以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并购行为主体往往绕过上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难以得到体现。全流通后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价格信号,反映出公司的投资回报潜力。另一方面,从图四的明星药品竞争口框图来分析,现有的97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存在瓶颈环节,互补式并购将有利于提升公司品种的盈利贡献能力。另外,激烈的竞争和节省费用也促使企业之间的并购联合。否则,投资者将用脚投票,而相关上市公司将有可能被恶意收购。我们预测未来国内的医药上市公司将逐步演变为大制药公司和小的研发型公司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也有利于整体业绩的提升。
银河证券行业投资评级标准
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月内的公司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的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的涨跌幅为基准;
增持:相对强于市场表现5%以上;
中性:相对市场表现在-5%-+5%之间波动;
卖出:相对弱于市场表现5%以下。
银河证券股票投资评级标准
报告发布日后的6个月内的公司的涨跌幅相对同期的上证指数/深证成指的涨跌幅为基准;
买入:相对强于市场表现15%以上;
增持:相对强于市场表现5%-15%;
中性:相对市场表现在-5%-+5%之间波动;
卖出:相对弱于市场表现5%以下。
[ 本帖最后由 chenyoung 于 2006-5-18 01:21 编辑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