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084|回复: 15

2005年08月18日周四相关新闻及晨会报告跟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18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08月18日周四相关新闻及晨会报告跟帖!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高兴得很 浏览:3084 回复:15

:*22*::*22*::*22*::*22*::*22*::*22*:

请大家把各类晨会报告、机构早报、早资讯之类统一发表在"每日相关新闻及晨会报告跟贴".  协助版主搞好这个重要的早间栏目.




相关信息请跟帖 !  



好的跟帖给予加分奖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新兰德

深圳新兰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汇成交量停止公布 业内猜测央行暗中干预汇率  

--------------------------------------------------------------------------------

  
   

专家称,这有助国家金融安全并无碍正常的市场交易决策

    “自从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之后,外汇市场成交量就逐步停止了公布。”渣打银行经济学家Stephen Green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之前他一直在关注汇改之后外国资金进入中国的情况,并计划通过公布的市场成交量进行测算,但是这一计划夭折了。“不知道这些数据今后是否还会公布。”

    事实上,与Stephen Green抱有同样困惑的还有部分外汇交易员。“感觉反映市场供求的信息不足,我们的判断受到一些影响。”一位市场人士担心,大银行可能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则表示,成交量可以反映央行入市干预的情况,中国毕竟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制度,如果突破正常的区间,进行干预也是必要的。“近日人民币一路走高,速度可能超出央行的预料,由此导致规模较大的干预行动。”该人士猜测,央行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行为,停止公布成交量不失为一个合适的办法。

    对此,记者致电央行新闻处,一位官员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中对这一点有明确说明: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其中并未提及市场成交量。”他表示,以前外汇交易中心负责相关的信息发布,在交由央行直接负责之后,就逐渐停止了。该官员表示,不公布市场成交量属于制度规定,也是正常的技术层面的调整。“成交量这一数据很重要,公布可能带来一些不安全的因素。”

    央行的上述人士否认了停止公布是出于入市干预的考虑,“央行不再公布市场成交量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而并非入市干预问题,央行认为成交量这一数据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对相应的判断有比较敏感和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是否将在未来重新公布成交量数据,该人士未予评述。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研究部总经理王勤淮博士表示,是否公布外汇市场成交量由央行视其需要而定,不会对各方的市场操作造成太大影响。“当然,观察比较细致的交易员可能会感到有些不适应。”他介绍说:“国外许多央行也并不公布类似的信息。”

    “我们理解央行的想法。”Stephen Green表示,成交量对于一些国际投机者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数据,“如果看到资金进入中国的规模很大,可能会刺激投资者的心态,从而给央行造成较大的压力。”

    “央行可能是考虑一些外部风险。”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首席外汇分析师刘维明称,面对国际投机行为,如果成交量等信息过于透明,不利于我国实行有效的防护。

    刘维明认为,成交量不再透明,目前来说不会对交易造成影响,因为之前的交易比较简单,外币种类增加不久,远期市场刚刚开罗交易量也很小,而即期外币交易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的动态信息以及交易员之间的沟通来完成,都很少参考交易量。“人民币对外币交易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一些真实的供求关系,以及央行会如何进行调控。”

    “单纯就成交量而言,这些数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上一些大型机构如花旗集团,他们经常进行大规模的正常交易,一旦这些交易被公布出来,可能对市场真实客观的交易形势造成扭曲,导致投资者跟风行为,并带来更多的被歪曲的预期。”刘维明如是分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阔别九年的权证重返股市 宝钢权证22日挂牌交易

在被叫停九年之后,权证交易即将在内地股市重新启动。根据宝钢股份今日发布的《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认购权证上市公告书》,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支付的3.88亿认购权证将于2005年8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认购权证交易简称为"宝钢JTB1",权证交易代码为"580000"。
  根据宝钢股份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作为对价的组成部分,宝钢股份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股份获得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支付的1份认购权证,共计38770万份。
  此次上市交易的宝钢股份认购权证行权价为4.50元。权证存续期为2005年8月18日至2006年8月30日,共计378天。1份认购权证可在行权日(2006年8月30日),按行权价向上海宝钢集团公司购买1股宝钢股份A股股票。
  有关公告根据Black-Scholes公式对宝钢权证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测算。在假设宝钢股份公司股价年波动率为30.5%(根据最近一年的历史股价波动率估计),无风险收益率为3.3%(参考7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情况下,对应宝钢股份4.5元的股价,一份认购权证的理论价格为0.62元。统计显示,宝钢股份股票2004年7月23日至2005年7月22日一年中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为7.00元和4.53元。
  宝钢权证实行T+0交易。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经上证所认可的具有上交所会员资格的证券公司可以自营或代理投资者买卖权证。单笔权证买卖申报数量不得超过100万份,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为0.001元人民币。权证买入申报数量为100份的整数倍。当日买进的权证,当日可以卖出。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为保护老股东在配股中的权益,使不愿或无力认购配股的老股东能够有偿转让其配股权,曾推出过股本权证。从1992年6月第一只权证发行到1996年6月权证交易被叫停,我国权证市场停止发行和交易已逾九年。(记者 王波)
宝钢权证简况
交易简称 宝钢JTB1
交易代码 580000
规模 3.88亿
行权价 4.5元
存续期 378天
行权日 2006年8月30日
单笔权证买卖申报数量 不得超过100万份
申报价格最小变动单位 0.001元人民币
交易方式 T+0交易
参与人数 1 +8 时间 理由
高兴得很 + 8 2005-8-18 09:54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港交所批准10公司上市 未确认是否包含中行建行  

--------------------------------------------------------------------------------


  
    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昨日在中期业绩会上表示,港交所现在已经接到50~60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其中已经获得上市批准的公司有10家。不过,周文耀并没有评论计划在港上市的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是不是已经包含在获得批准的名单中。

    今年上半年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有19家,创业板2家,集资总额达1247亿港元(含IPO及再融资)。其中内地企业上半年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首次公开招股共募集资金585亿港元,约占期内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总额的90%。另外,6月份IPO募集资金达到533亿港元,创下了单月通过首次公开招股募集的资金总额的历史纪录。至2005年7月13日,主板及创业板的合计市值首次超越7万亿港元。

    “大型国企的上市使得香港证券市场的交易非常活跃,港交所前6个月的日平均金额为169亿港元,而7月份每日成交额平均超过200亿港元,8月上旬平均约230亿港元,年初至今则平均为178亿港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周文耀向记者表示。

    周文耀还指出港交所成功地吸引了不少内地主要企业来港上市,其中一些集资额庞大的首次公开招股属于全球最大的集资活动系列。这些上市活动进一步巩固了香港交易所(资讯 行情 论坛)作为内地募集资金的重要场所,同时加强了香港交易所成为买卖内地相关证券及衍生产品的主要流通市场之一。周文耀表示将继续确立香港作为内地企业通往全球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所,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港交所的2005年中期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上半年收入达到12.38亿港元,比2004年上半年增长6%。每股盈利为0.54港元,比去年同期的0.47港元增长15%。截至2005年6月30日,港交所的总资产为212.38亿港元,每股净资产为3.87港元。港交所本次继续保持了良好的股东分红,宣布每股将派中期股息0.49港元,相对每股盈利0.54港元来说股息派付率达到9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个交易日沪指涨近17% 投资者开户数量猛增

近来,股市再次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一改前期低迷的态势,股市出现了近期少有的持续上涨行情。昨天沪深股市继续上涨,上证指数创出了近四个月来的新高。
  于溢:在这家营业部的显示屏上我们可以看到,今天沪指再次上涨15.56点,收出一根不小的阳线。而在最近19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已经连续上涨了近17%,为我国股市所少见。
  近期,各路资金纷纷入市,推动沪深股市不断放量上攻,沪市连续9个交易日成交突破百亿元。近19天内,股市市值就增加了2000多亿元。在各个板块中,股改方案实施后恢复交易的G股板块表现最为抢眼,并成为影响后市走向的“风向标”。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预期的明朗,前一段时间让投资者谈虎色变的股权分置改革正是推动此轮大盘上涨的主要力量。而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到昨天,我国投资者的开户数达7289万户,比6月增加了15.9万户,尤其是7月21日开始的本轮行情以来,开户数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详解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下一步怎么走  

--------------------------------------------------------------------------------


  
    ○当务之急是研究出台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具体办法

    ○原来的企业年金计划要平稳过渡,交一本明白账

    ○严禁企业年金基金业务外包

    ○要研究中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集合计划问题

    29家金融机构在获得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37个资格后,企业年金市场开拓和运作开始启动。作为企业年金市场的监管者,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确保年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就这个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劳动保障部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接受了本报专访。

    必须实现企业年金保值增值

    记者:在获得年金基金管理资格后,许多机构已经开始着手开拓这个市场了,从监管者的角度看,您认为机构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陈良:企业年金的特点应该引起机构高度关注。无论是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还是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都要进一步加强对有关政策的学习和理解,认识到企业年金不同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公募或私募基金,它有三个明显特点:

    一是个人权益性。企业年金受托合同一般是根据企业年金方案的约定,由企业负责签订,表现形式为信托责任。但它是众多职工组织起来的组合计划,背后有千百个受益者,权益归属在个人,因此要切实为他们理好财。

    二是支付保障性。企业年金虽然属于补充性保险,但它不是个人用于投资的“闲钱”,而是职工老年保障的组成部分,有养命钱的性质,要保证将来能够支付。因此必须安全第一,稳健运行,努力规避金融风险。

    三是资金长期性。一个职工的企业年金计划,一般要执行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也就是说,这笔资金将形成长期积累,因此必须作出长远安排。

    这些情况决定了在确保企业年金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必须实现保值增值。如果连银行存款都不如,那我们还点灯耗油地建立年金制度干嘛?简单地说,不增值就是贬值。这就要求获得资格的机构,研究出适合这一特点的投资产品和投资计划,使职工得到更好的回报。

    完善考核机制确保资金安全

    记者:那劳动保障部将从哪些方面考核年金基金管理人的业绩呢?

    陈良:这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劳动保障部将协同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部门共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具体办法正在研究制定。目前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我们将对机构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上边已经说到,企业年金基金是长期积累的资金,时间越长,有些问题越容易被掩盖,这就要求我们随时了解掌握基金是否安全,能不能保证将来的支付。因此,各个机构要有随时“清盘”的意识,把资产负债的理念贯穿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始终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

    其次,资金是否得到安全保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不是及时真实、内部的治理结构如何都是考核的要点。就治理结构来说,我们对管理机构的财务运行、业务流程将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

    特别是投资管理人,一个机构除了管理企业年金往往还管理其他基金。为了防止利益输送,我们将综合考核机构各个业务投资的表现,看不同基金的账目是否分开核算,收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等等。

    另外,我们还会考核机构是否诚信经营。比如在开发市场过程中,会不会为了吸引客户,进行不符合实际的宣传?我们会关注机构和企业在合同里约定的条款,落实到实际操作的结果如何。

    还有,一个企业年金计划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包括企业和职工、担当四个角色的不同机构,因此它的良性运作离不开健全的沟通机制。我们将把各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反馈,纳入考核范围。

    总之,考核评价机制既要有所创新,也要务实。就创新方面来说,举个例子,就可以考虑把受益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得到合理采纳、工作改进得如何,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以起到制约和激励作用。

    原有的年金基金要平稳过渡

    记者:在企业年金基金的相关管理办法颁布之前,有的地区和单位实际上已经建立了企业年金,有些资金也交给了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管理。对这部分资金怎么办?

    陈良:目前,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名义建立的企业年金有500多个亿的资金规模,管理主要依托现有社保机构,通过和券商、基金公司合作,有的投资运营已进入资本市场。

    不可否认,已经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具备了很好的工作基础,对促进制度体系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原来负责管理企业年金的机构,对这项事业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但是,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的政策原则,总的方向是企业年金应该由具备专门资格的机构来管理。劳动保障部已经公布了取得资格的机构名单,他们将来就是管理企业年金的市场主体。

    当然,这种市场化管理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劳动保障部在2004年就下发了72号文件,要求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实现平稳过渡。目前负责管理这项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继续做好现有工作。在防止资产流失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研究可行的过渡办法。具备条件时,将现有业务移交给具备资格的机构。至于一些原来管理企业年金但这次没有取得资格的金融机构,再开展企业年金业务就缺乏法律依据了,一方面是不能再接新的业务,另一方面已经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要尽快移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业务移交时,要充分听取企业和职工的意见,做好各方面工作,并按规定进行财务经济审计,交出一本明白账。

    年金基金管理业务严禁外包

    记者:已经取得资格的机构是否可以把业务外包给一些没有取得资格的机构呢?

    陈良: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资格认定是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行使的一项行政许可权,受法律保护,因此也应该依法行事。取得资格的机构才具备管理企业年金的法人资格,这是一个特殊资质,没有取得资格的机构就不具备这种法定的条件,不能承接这一业务,取得资格的机构当然也就不能把业务外包。

    至于有些机构取得一个资格,还打算再争取另外的资格,比如说法人受托机构,在没有拿到账户管理人资格之前,可以先选择一个有资格的机构为你承担账户管理人业务。并且可以要求留出接口,一旦取得资格,能平稳便捷地转移。这样既不影响业务开展,又不会碰撞法规的红线。

    年金市场能否壮大企业是关键

    记者:由于企业年金计划是在企业自愿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未来将会有哪些政策出台,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促进这个市场发展壮大?

    陈良:我国年金市场的规模到底能有多大?一方面要靠政策扶持和推动,另一方面要看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国家对年金的政策扶持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实现,目前,从国家级的政策来看,东北3省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及单位,单位缴费已经实行了4%计入成本的政策。一些省级政府也对地方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作了规定。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劳动保障部一直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研究。

    按照企业年金的政策规则建立的年金计划,才能享受税收优惠,作为企业,应该按照规定的办法建立企业年金,否则就不属于企业年金,不受企业年金政策的保护,进行财务审计时,你就要提供自行制定计划的依据。

    考虑到中小企业自己难以建立企业年金理事会,单独选择法人受托机构管理费用比较高,为了使它们顺利建立实施企业年金制度,我们正在研究是否可以允许中小企业参加集合性计划问题。也就是由法人受托机构作为载体,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集合年金计划,企业根据自己的年金方案,选择参加一个集合性计划。当然,这件事情如何操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最后应以文件为准。

    记者:据了解,不少企业都想成立企业年金理事会,自行管理企业年金,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陈良:按照23号令,受托管理企业年金的既可以是法人受托机构,也允许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成立理事会自行管理。目前有些企业建立年金理事会的积极性确实很高,但理事会的运作办法需要规范。从实际操作上看,要注意把握这样几点:

    第一,要明确企业年金理事会的责任,使它真正能够履行受托职责;第二,应该有专业人员负责日常事务,有懂得投资运营和制定投资策略的专家;第三,要有专门的技术条件和必要的场地。这里要特别提醒一下,不能简单从肥水不外流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由此造成运作失误,影响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记者:最近有报道称年内将启动第二批资格认定工作,对此您如何评价?

    陈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记者你就会发现,开始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以来,我们每开展一项工作,都会适时向社会公告,这是《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同时我们也向媒体提供了可靠的新闻。对于下次资格认定什么时候进行,我在8月2日的发布会上已经说过,这要取决于市场发展情况,如果市场需求很大,我们就会适当认定一些。现在第一批资格刚认定完,市场也刚刚启动,因此,不可能在10月份进行第二批认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招商晨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参与人数 1 +8 时间 理由
高兴得很 + 8 2005-8-18 09:59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沪综指昨日创下近四个月以来收盘新高 宝钢复牌能否引发蓝筹共舞  

--------------------------------------------------------------------------------


  
    昨日大盘调整至10日均线后重拾升势,中国石化盘中走强,沪深本地股、清洁能源概念股等热点全面开花,两市共有35家非ST个股涨停,沪综指报收1192.83点,上涨1.32%,创下近四个月以来的收盘新高。市场强势格局为今日宝钢复牌奠定了良好氛围,G宝钢登场将引发何种变局备受市场关注。

    准G股行情升温

    昨日最抢眼的市场热点仍是准G股的抢权。受一批上海本地公司8月内启动股权分置改革消息的刺激,轮胎橡胶氯碱化工凤凰股份纷纷涨停,由此带动了深圳本地股走强,方大A、深深宝、深中冠等均收于涨停。预期10月份率先完成股改的中小板个股走势活跃,在天奇股份带领下中小板40只非G股全线收红。

    相比之下,G股行情却渐有退潮之势。昨日26只G股中有23只收出阴线,复牌交易的G申能和G物华实际涨幅仅为2.0%和5.8%,较此前G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有所收窄。中小板G股昨日也全部收阴线。中小板公开信息显示,8月10日以来,该板块公开信息共披露了17个机构专用席位的G股交易,其中15个席位为净卖出。

    市场人士分析,G股涨幅逐渐收窄,直接原因是最近复牌的G股在停牌之前已经过了一波抢权,复牌后赚钱效应自然会减弱。“已经牵走了牛,就没有必要再去拔桩。”招商证券市场研究部经理鲁信文风趣地打了个比方。他认为,现在资金重点关注的是即将进行股改的上海本地股和中小板公司。今后的股改行情主要也是抢权,而不是填权。

    从更深层面来看,估值因素和供需格局是G股行情逐渐退潮的根本原因。部分早已复牌的G股定位偏高,已经反过来构成了新G股上涨的压力。据统计,目前G股加权平均市盈率为19倍,市盈率在20倍以上的有12只,比沪深300指数约15倍的水平要高出不少。大幅上涨后的G股技术上面临回调压力,新上市的G股自然难免受其影响。此外,供需格局的变化也导致了G股热在降温。新疆证券研究员商金和表示:“随着G股的不断增多,后市对G股的关注度开始减弱,新复牌G股的整体表现不如前期已在意料之中。”

    市场人士还指出,准G股的抢权行情目前主要集中于小盘股,资金炒作的成分较大。随着股改的全面铺开,准G股的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对价是否符合预期,同时需要个股基本面的支撑。因此,大面积走强的可能性较小,大盘走势仍主要取决于目前保持平静的二线蓝筹。

    宝钢复牌影响几何

    昨日大盘一根阳线为G宝钢今日登场制造了做多氛围。市场人士认为,G宝钢复牌将进一步稳定大盘,甚至可能带动前期平静的二线蓝筹一同走强。

    一些分析人士估计,考虑对价以及回购和分红等承诺,宝钢复牌首日的定位将在4.6元-5元之间。银华基金研究员认为,宝钢今日实际涨幅可能达到10%-15%。

    招商证券鲁信文认为,对于宝钢的估值,应该重点考虑股价分红比。因为该公司承诺未来三年每年派现不低于每股0.32元,固定分红的收益率超过6%,远高于三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这对于保险资金和社保资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资金也可能投向宝钢。在资金的推动下,不排除宝钢短时间内出现填权行情的可能性。

    联合证券策略研究员柳邵黔则认为,最近钢铁板块出现下跌,已公布半年报的几家钢铁企业业绩也出现下滑,机构目前对于钢铁业的业绩预期不太乐观,在宝钢的估值上也可能趋于谨慎。实际上,在宝钢停牌期间,蓝筹股涨幅整体不大,加上G股最近有所走软,所以宝钢定位不会太高,较大的可能性是走势平稳。

    无论如何,G宝钢对于大盘走势而言仍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市场人士分析,宝钢的分红承诺,加上权证即将上市,将会吸引增量资金的关注。昨日通知指出,基金不仅可以持有在股权分置改革中被动获得的权证,还可以主动投资于股改中发行的权证。在此背景下,G宝钢将具有持续上涨的动力,甚至带动G长电一起填权。此前,二线蓝筹因为基金赎回压力和调仓的影响出现滞涨,随着股改的全面铺开,宝钢走强也可能成为二线蓝筹补涨的一个导火索,这样整个大盘重心将会上移。

    但较保守的观点则认为,G宝钢所起的作用至少可与G长电类似。最近几日G股股价纷纷回落,G长电的稳定使得股指仍能坚挺,G宝钢复牌将进一步封杀大盘下行空间。最近一段时间,大盘在1150点至1250点之间振荡上行的可能性较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宝钢复牌能否上演"王者归来"  

--------------------------------------------------------------------------------

  
    继G长电之后,又一只备受市场关注的股改龙头G宝钢今日将复牌交易。宝钢复牌首日到底能涨多少?它能否带领大盘越过1200点整数关口?市场对此十分关注。

    券商预计涨幅超长电

    长电复牌首日实际上涨了14%,宝钢复牌的涨幅能否超过长电呢?券商对此多持乐观态度。

    平安证券预计,宝钢复牌首日的涨幅应在长电之上,可能出现15%左右的涨幅,定位在4.8元附近。他们认为,宝钢在停牌前上涨幅度远超越大盘,并在公布前有了抢权行为,而前期抢权比较充分的,后期可能有比较大的涨幅。而且,宝钢股价低,市盈率等估值指标低,因此,宝钢强于长电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从停牌日到复牌日之间大盘上涨幅度达17%,钢铁股在此期间均出现大幅上涨,因此宝钢上市会出现补涨行情。

    光大证券也认为,宝钢定位在5元左右较正常,因为其对价比例比长电高。长电复牌首日名义价格下跌不到9%,估计宝钢复牌首日名义价格将下跌8%左右,股价将在4.8到5元间。

    如果宝钢股价确如分析师预计的那样高于4.8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股东此前提出的增持承诺可能被"架空"。宝钢在股改方案中曾提出,如股改方案通过后两个月内股价低于4.53元,大股东将投入累计不超过40亿元的资金在二级市场上增持股份。

    机构表示不会抛售

    如果宝钢复牌出现大幅上涨,机构会不会乘机抛售呢?一位基金经理向记者表示,这种可能性不大。

    他说,宝钢作为钢铁行业的龙头,目前的估值是具有吸引力的,即使与国际市场比较,也存在一定低估。基金作为长线投资者,不太会因为短期内的暴涨就改变对公司的评价,大量抛售是不明智的。

    他特别指出,宝钢曾经承诺未来3年里每年分红不少于0.32元,这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是极具诱惑的。因为即使以每股5元的价格计算,分红所得的年收益率也能达到6%左右。"相当于一个收益率非常高的债券。"

    不过,他也指出,不排除少量机构获利出局的可能。因为在此前的宝钢增发中,向A类投资者配售的4312万股也将在今日流通,这部分筹码分红后成本仅4.8元,得到对价之后成本更低,如果复牌价格达到4.8元,其获利超过20%,因此存在回吐可能。

    能否成为行情新发动机

    宝钢在复牌之后,按照4.8元价格计算,其总市值将超过800亿元,权重超过长电。因此,它的走势将对未来行情产生较大影响。

    银河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宝钢有条件成为行情的新发动机。他指出,此前中国石化、G长电的走势都相当稳定,昨日在大盘下跌过程中,就是依靠中国石化和G长电的启动使指数由绿翻红,说明市场对大盘权重股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宝钢的加入,将使权重股对股指的助推作用更加明显。

    目前,上证综指已经达到1192点,这位分析师预计,宝钢有望带领大盘越过1200点整数关。

    对权证定价影响重大

    宝钢复牌后的走势,还将对即将上市的宝钢权证定价产生重要影响。

    申银万国研究所指出,对应于宝钢正股的价格,宝钢权证的理论价值也会出现不同变化。如果宝钢股价在4.4元,则宝钢权证的理论价格为0.63元;如果宝钢股价达到4.7元,宝钢权证理论价格为0.77元;如果宝钢股价达到5.2元,宝钢权证理论价格则可达到1.06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8-18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研网-财经内参0818

中研网-财经内参081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轮纺织品磋商拉锯战 第一天会谈美方满意  

--------------------------------------------------------------------------------

  
    当地时间16日8时40分左右,中方代表团率先到达旧金山洲际酒店(Mark Hopkins Hotel)的加州会议厅(California Room),随即,美方商务部负责纺织品和服装的副部长吉姆·雷诺德(Jim Leonard)走了进来,与中方首席谈判代表、商务部外贸司的副司长孙继文握手寒暄。此后,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大卫·斯伯纳(David Spooner)和代表团成员鱼贯而入,孙继文和斯伯纳两度握手。就这样,中美双方开始了为期两天的第三轮纺织品磋商。

    当天参加会谈的中方人员共13位,包括由北京出发的中方代表团一行11人和中国驻美大使馆陪同人员2名。美方人员共9人。

    9时谈判正式开始前,美方还提及了当晚7时30分举行的晚宴中将有美国的棉花生产商和业者出席,随后闭门谈判正式举行。

    原定于午后1时结束的会谈在11时20分左右提前告一段落。斯伯纳在接受访问时指出,尽管不能确定在两天的谈判中能否达成协议,但是他对今天上午的会谈表示满意,认为是具有成效的。对于会谈细节,斯伯纳只字未提。但他表示,希望通过一些问题的落实,为美国的制造商、进口商、零售商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带来更多裨益。

    美方曾于8月1日宣布推迟对中国6类纺织品作出设定裁决的日期,并受理美国国内纺织团体提出对华5类纺织品的调查申请。依据世贸组织规定,双方的磋商需在特保措施开始的30天内进行,并于90天内结束。为此很多业界人士对第三轮会谈充满期待,希望为近来的中美贸易争端寻求突破口。

    据悉,此前美方已经草拟了一份将在本次谈判中“露面”的、有关2008年前中美纺织品双边协议的提议。而中方也为了这次会谈做足“功课”,曾召集国内近50家大型纺织企业在北京召开会议,就技术方面的问题广泛征求企业意见。但是在本次会谈中,中方代表团甚为低调,直至会议开始时还对会谈意向及具体内容三缄其口。

    继今年5月23日和27日,美国相继对针织衬衫、绵制裤子等7种中国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后,中美之间已经进行了两次会谈。其中,7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轮磋商中,双方谈判代表围绕美方对中方的7种纺织品设限的依据、水平、增长率和管理合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但没有达成协议。

    在这样背景之下,此次磋商虽然由美方提出,而且双方都显示出很大诚意,但由于被定义为“工作级别”,所以舆论普遍认为中美在纺织品贸易上的“拉锯战”很难就此终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者不强弱者益弱国产轿车企业竞争格局突变  

--------------------------------------------------------------------------------

  
    8月8日,上海大众启动了所谓“飓风行动”,旗下四大系列20余款车型降价,最高降幅达4.6万元。汽车市场为之一震。

    其实,轿车价格的变动,已经不再简单地反映企业的营销策略,而是企业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判断与行动。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1~6月,乘用车基本型(即原来的轿车)生产125.5万辆,销售122.8万辆。

    与上年同期相比,企业总数没有变化,仍然是31家;以5%、2%和1%的市场份额为界,轿车企业已经形成4个层次。第一层次:“三强”不再群雄并起

    市场份额约为10%~5%,销量从高到低分别为: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天津一汽夏利、广州本田、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神龙和东风日产等9家企业,销量为12.5万~6.6万辆。

    去年同期市场份额大于11%的3家企业: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一汽大众都出现了不同的下降,结果是下降幅度较小的上海通用(1.97%)拿到第一,市场份额为10.16%,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达到两位数的轿车企业;而去年排名第一和第三的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销量分别下降49%和30%,市场份额分别只有7.34%和7.15%,已经跌落至第五和第六。

    北京现代之所以能够跃居轿车行业第二,全赖伊兰特的突飞猛进。上半年,伊兰特销售85623辆,增长146.4%,成功超越捷达、桑塔纳、凯越等车型。另外,尽管面临升级换代,索纳塔依然表现不俗(销售22651辆,同比增长5.7%),超过蒙迪欧、蓝鸟、远舰等同类车型。

    作为民族汽车品牌企业,天津一汽夏利冲进前三可喜可贺。上半年,该公司销售轿车97750辆。其中夏利轿车销售93316辆,拿到单一车型的冠军。值得担忧的是,威姿、威乐累计销售只有4000多辆,人们不禁要问:夏利轿车的替代车型在哪里?

    同样,作为民族汽车品牌企业——奇瑞的业绩可圈可点,排名上升至第七。QQ的表现不俗,销售量达到54609辆;风云、旗云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只有东方之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并不表明产品有什么问题,也许是人们在消费观念上存在偏见。

    另外,东风日产异军突起,增长率达到120%,由上年的“第三集团”,擢升到第一层面。其中,天籁(上半年销售30810辆)以两个不同的发动机,分别“攻打”不同的市场:2.3升的与雅阁、帕萨特、蒙迪欧等争夺25万元左右的市场,有车型宽敞的优势;而3.5升的则与多款3.0升轿车竞争,有发动机排量大、动力足的优势。当然,年内推出的颐达(销售12016辆)也有不小的贡献。第二层面:“及格”业绩余勇可贾

    市场份额约为5%~2%,由高到低依次为吉利豪情、长安铃木、一汽丰田、东风悦达起亚、一汽海南、一汽轿车等6家企业,销量为5.4万~2.9万辆。

    吉利豪情之所以能够跻身“十强”,并成为第二集团的排头兵,如同夏利、QQ等车型走俏,一方面得益于微型轿车受宠,另一方面也在于吉利自身的不懈努力而被消费者逐渐认可。

    这一层面,一汽集团扮演着不比寻常的角色,有三家下属企业进入。一汽丰田、一汽海南、一汽轿车的现有实力和发展前景均不容小视。

    尽管威驰在走下坡路(销售11396辆,同比下降超过30%),花冠销售也不温不火,但是新上市的皇冠却态势很猛,上半年销售接近1万辆,谁也不敢小瞧了一汽丰田。

    作为一汽海南唯一的一款轿车,福美来在同级别轿车当中“青春不老”。上半年销售29539辆,仅次于伊兰特、凯越,而超过花冠、宝来和标致307等强劲对手。

    尽管各种概念车频频亮相于上海、长春等地的车展,但一汽轿车红旗的表现依然令人揪心,上半年销售4099辆,同比下降57.5%。好在马自达6的表现尚可,支撑一汽轿车不至于掉队。

    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来“第二集团”的企业大都已晋升到第一层面,而唯一“原地踏步”的就是长安铃木。上半年,长安铃木销售53130辆,同比下降11.78%。问题出在羚羊(销量15388辆,同比下降56.8%)身上,而新面世的雨燕尚难以弥补这一亏空。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31家轿车企业,平均每家企业销量约为4万辆,在这一平均水平线上的有13家企业,第二层面的一汽海南、一汽轿车等也没有“及格”,其余企业均低于平均值。第三层面:销售趋缓不进则退

    市场份额约为2%~1%,从高到低是哈飞、长安福特、东南、跃进(主要是南京菲亚特)、昌河、吉利华普、上汽通用五菱和金杯等8家企业,销量为2.2万~1.2万辆。

    这一层面,民族品牌企业比较多,但是状况比较令人担心。即使是其中的“排头兵”——哈飞,其轿车产品虽然系列较全,有百利、赛马、路宝和赛豹4个车型,但也处于“叫好不叫座”的状态。路宝增幅较大,而赛马则每况愈下。

    昌河的销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其引进多年的北斗星车型出现下滑,爱迪尔则增长60%以上。

    作为中外合资企业,长安福特、南京菲亚特依然在怪圈里游走。长安福特的嘉年华只有区区5374辆,蒙迪欧的销售态势已经趋缓,只有寄希望于新车——福克斯。

    而南京菲亚特方面,虽然派力奥销量有所回升,但西耶纳、周末风都有约40%的下降,目前仍不见转机。

    显然,上汽通用五菱在出击轿车市场方面不够坚决。一方面,微型车市场火爆,它们已经从昌河、哈飞等抢到一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受限于生产能力、境外采购件等因素,微型轿车Spark的销量始终没有大的提升。

    市场份额不足2%,对每家企业都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巨大难题。国产轿车企业还有机会,但还有多少机会真正属于它们呢?第四层面:机会有限变数很多

    市场份额最高的只有0.36%,其余在0.15%以下。从高到低是比亚迪、湖南江南(江南奥拓)、一汽红塔、一汽华利(天津)、吉林通田、贵州云雀、浙江吉利和上海通用东岳等8家企业,销量为4479~0辆。

    一汽红塔、一汽华利、浙江吉利和上海通用东岳也许是由于企业内部整合或分工不同而导致销量为零,其他企业恐怕就没有什么理由为自己开脱了。

    这一层面中,比亚迪是值得关注的一股新兴力量。显然,随着新车型F39月的推出,比亚迪年内尚有一定的潜力,而其他企业恐怕已经难有机会。

    根据业内人士对汽车行业走势的判断,年内的轿车价格战已经在所难免,国产轿车企业的洗牌还会加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化工业 投资研发面临转型压力  

--------------------------------------------------------------------------------

   
  
    国际油价连闯数关,屡次突破历史最高点,受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石油化工产业。跨国化工巨头们正酝酿在研发上转型,希望能以此减少因石油价格不稳定而带来的风险。

    德固赛中国区总裁林德恩此前曾向记者表示,如果油价的上涨势头没有减缓的话,那么整个化工企业的投资和研发都将面临转型的压力。记者了解到,德国企业——瓦克化学就没有在华引进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多晶硅”,而是主打保温类建筑材料。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在油价频繁变动的日子里,尽量保证投入产出的合理性。因为硅类产品的投资相对来说更大,回报时间更长。

    众多海外化工集团在华的投资正在朝着另一个方向进军。大量资金都集中在乙烯、高新材料制造等受原油影响偏小的投资上。巴斯夫、壳牌、埃克森美孚、SK化学、BP等巨头,并没有将炼油作为主要的投资项目,而是更愿意把焦点放在一体化项目上。“这样虽然在项目投资上会有大量的输出,但是其利润极其可观。”这些巨头采取的方式,也从单一的独立投资,变为与中国当地的大型化工企业联盟,以减少风险。

    而杜邦公司的着眼点,已经放在了非石油原料的开拓上,公司的不少产品都在使用如玉米等植物做加工原料。另外,嘉吉与陶氏的合资企业——嘉吉陶氏公司正在一个市郊工厂研制玉米塑料。杜邦方面表示,在非石油的原料寻找上,公司会投入更大精力和财力。“杜邦是一个发明火药的企业,在炼油领域上,以往并没有很多经验。做这类实验,是为公司开拓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埋下一个伏笔。”杜邦的另一项秘密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展开着。该公司与美国能源署、麻省理工大学等,联合进行着生物炼油技术的合作。该合作虽然处于萌芽阶段,但无疑是超前的。

    而对于中国的石化公司而言,生物炼油技术太过崭新。某石化企业的负责人曾表示,现在油是最稳定的原料,人们了解油的属性。寻找其他材料代替太耗费精力,因此他们并没有准备寻找能代替油的物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纺织业:部分供应商搭车抬价  

--------------------------------------------------------------------------------


  
    浙江四海氨纶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濮黎明向记者表示,绍兴的纺织企业对油价特别敏感。这是因为行业的集中性使得信息传递很快,好多生产轻纺之类的原料供应单位在油价上涨后搭了顺风车,趁机抬高价钱。

    “现在有好多企业都在‘操纵’油价。”濮黎明表示,“明明还有以前的库存,但是供应商借口油价涨了,趁机哄抬价格,这个对我们下游产业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据了解,因为纺织企业普遍库存量大,原先的库存量应该还可以支撑2至3个月,所以油价上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浙江裕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俞吉伟对记者表示,油价上涨对他们“没有什么大影响”。绿叶针纺织厂一名供销科的工作人员也认为原料价格暂时没有变化。

    “这个对我们的影响不大。”浙江赐富集团的总经理秘书杨小姐告诉记者,厂里的工作重点并没有转移,仍放在机械等其他方面。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一名龙姓工作人员则认为,油价上涨造成的成本上涨对行业影响微不足道,可能对运输成本以及纺织机器的影响更大一些。

    另据记者了解,油价高企造成的进货成本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转嫁。因为纺织业的进货来源,有多家化纤公司,厂商可以经由比价,选择对自己较为有利的厂商合作,而且,也可将成本上涨部分转嫁至织布或成衣业。另外,由于纺织业的制程较长,若厂商经营涵盖纺织的上游到下游,则通过各个制程的成本调整,油价上涨对该类纺织业厂商的影响相当有限。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化纤已经取代传统的天然纤维成为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而化纤生产的基础原料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因此,油价上涨提高纺织品的生产成本,而纺织品消费具有较高的弹性系数,因此,对纺织品行业来说,油价上涨将是不利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8-18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行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放慢  

--------------------------------------------------------------------------------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16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季度报告认为,尽管国内需求下降、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减速,中国经济的前景仍然看好。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有利的金融条件下,预计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9%,明年的经济增长率约为8%。

    报告称,中国宏观经济目前面临的风险趋于平衡。经济下滑的风险包括出口需求可能低于预期,国内需求(尤其是投资)减弱程度的不确定性较大也构成了双向风险。

    报告表示,中国应该对出现经济下滑风险的可能性保持警觉,但目前的重点应该更多地关注重新平衡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这种重新平衡可以使经济增长从相对不稳定的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化为以消费为基础的更稳定的增长方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5-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 07:00 , Processed in 0.050201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