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新闻解读〗
合资券商:外资想要什么?
“如果你刚从火星来到地球,看到中国股市的K线图,你会觉得中国经济出大问题了,而实际上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很好,只是资本市场出现问题。” 里昂证券策略分析师克里斯托弗•伍德说。但是,尽管里昂证券不讳言对中国资本市场并不乐观的判断,他们决定收购一家券商。
摩根大通也透露了其对并购一家国内券商的兴趣。雷曼兄弟正和东方证券洽谈有关合资事宜。就在今年1月,美林证券和华安证券签署合资合作备忘录,宣布将共同组建一家注册资本金为8亿元人民币的合资证券公司。此后第二天,汇丰和山西证券宣布将就投行业务开展合作。
入世以后,合资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笋,合资券商却未遍地开花。2002年以来仅有华欧国际、长江百富勤、海际大和等3家合资券商和独辟蹊径的高华证券。不过,现在看起来,外资对组建合资证券公司的试探期已经结束,券商合资会掀起一轮新高潮。
对于A股市场的现状,外资显然并不看好,里昂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底,已经入场的QFII只有31%的资金用来购买A股,停留在现金形式的QFII资金达32%,其他资金则投资了基金、国债等品种。外资巨头们的兴趣集中在投行业务。尽管在中国企业海外IPO的盛宴,高盛、花旗、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巨头悉数到场,但他们也注意到了A股投行业务的潜力。
A股市场近两年境况不佳,为缓和股市扩容带来的股指下跌,监管层几度叫停新股发行,但是华欧国际仍然成为里昂证券在亚洲最好的资产。而一旦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解决,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得到恢复,投行业务的上涨是不可限量的。中国A股市场的发行集资额2003年达到了564.1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近70亿美元。而美国市场2003年新股筹资额为157.7亿美元,A股市场的筹资规模已经接近美国市场的一半。
当然,如果有可能,外资想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业界相信,外资对合资券商比较谨慎是因为他们希望能在合资公司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高盛做到了——高华证券的组建激发了外资投行的中国梦想。而且,高华证券公司的注册身份是国内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综合券商的所有证券服务业务。按照《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长江百富勤、华欧国际这些常规渠道的合资券商只能从事承销本地上市的A股项目、人民币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不能从事A股经纪业务。
“高盛那样进入中国证券业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里昂证券董事总经理、华欧国际副董事长傅德礼显然不无艳羡。不过,也许还有高盛以外的道路,里昂证券很高调地表示要收购一家券商。里昂证券行政总裁顾家利说里昂证券正在寻找一家可以做经纪业务的公司。傅德礼则表示,“我们认为中国监管部门可能更易于允许外资进入一家有综合业务牌照的公司”。一位接近湘财证券的人士证实,里昂证券准备参股的这家券商正是湘财证券。
里昂证券还相信,他们的计划未必会遇到来自监管部门的阻碍。 “为什么经纪业务不能对外资开放,而且也没有规定何时可以对外资开放,我和参与WTO谈判的人士交流过,这一项在谈判中被忘记了,”傅德礼说,“所以我认为,中国政府并不反对外资进入这一领域。”
而事实上,对于外资来说,现在正是并购券商的一个不错的时机。由于来自证券业的风险加剧,券商股东权益下降,股东们正在抛售券商股权。2004年,至少有1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转让所持证券公司股权的公告,累计出售股权总金额达14.4亿元以上。这是一个可以低成本收购的时机。而据了解,由于监管层正在盘整券商,他们希望引导外资投行以入股已有券商、而非新设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
〖热点直击〗
不信中国股市会崩溃
中国股市自诞生以来,恐怕要数这两个月最让人心惊胆颤和惶惶不安了,时至今日沪市综指又再度逼近1000点大关,传媒界哗然,投资者怨声载道、叹息、责备甚至是谩骂声四起,更有人危言耸听撰出中国股市崩溃了或濒临崩溃的言论,实事求是地讲,这种观点是非常偏激的。
我们不能回避而且必须承认,中国股市出现今天这种情况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果问题不暴露出来,我们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国九条之后管理层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楸出了160家违规上市公司,再比如,这次管理层推出的股分置解决方案其目的是要使股市正本清源,解决好股市中长期存在的“三不同”和“三不公”问题。正如7月8日中国副主席屠光绍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缺乏共同利益基础是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理论前提,也是股权分置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面,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知道了股市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又不及时加以解决,就如同一位得了小病不看医生的病人一样,到病入膏肓时再去求医那真的就来不及了。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和管理层对股市的重视程度史无前例,足可见国家和管理层搞好中国股市的决心和态度。
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二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如果股市真的崩溃了,意味着这三分之二的国有资产又回到了从前,将处于僵化的状态。另外,会使得筹划了多年的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在国内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筹集资金来补充资本金不足,缓解银行经营压力的设想将成为泡影。还有就是断送了很多企业包括一大批国有企业拟通过股市融资的渠道,从而会更进一步地促使国家财政金融的不稳定性,这种情况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认为,管理层出台的一系列利好并没有激发股市上涨的热情是因为投资者对现在的中国股市丧失了信心,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如果真是这样,中国7000万的投资者,等于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等于将过去多年来在股市中摸爬滚打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心血付诸东流;等于让投向股市的资金甘愿石沉大海。笔者坚信,这样的投资者是比较少的,或者说,通过这次洗礼,投资者的理念将会进一步地增强,把握机会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因此,现在股市中缺的不是投资者的信心,缺的是一个契机和领头羊的问题,其次是许多的利好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一旦股市确定了上涨势头,只要在股市中呆过的人,谁都难以摆脱利益的驱动作用,再杀回来。
是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在向市场经济纵深方向迈进时期,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中国股市崩溃了或濒临崩溃。
下一步怎么办?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个老外如果得出结论认为:不管承认与否,对其非流通股改革方案的效力没有多少信心,那他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的了。可以得出的第二个结论是,政府相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使股市重上轨道,并愿意不惜任何代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三个结论是各方沉迷于1000点的指数水平而无法自拔。
这儿有几个“技术性”建议有助于加快股市发展,重塑股市信心。我们都知道约1450 家上市公司中有1000-1200家被公认为是“垃圾”股。说它们是垃圾股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股市无法使提高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工作落到实处,原因大家都知道。但说它们是垃圾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年复一年,中国会计业给上市公司提交的依然是利润并不存在的虚假财务报表。而无人要求这些会计公司为他们的虚假行为承担责任。几年前,人们尝试要求实行审计公司责任制,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中国会计业的职业标准必须得到快速提升,这样投资者才会对上市公司有信心。如果中国自己的行业无法提供这种高水平服务,那么在一些专业的国内会计公司成立之前,应要求上市公司聘请境外审计公司。第二点就是,这种垃圾公司中大多数应被摘牌。应当快速启动这种摘牌程序。的确作为这些公司的间接控股股东,许多地方政府肯定不会高兴。但是有更好的办法吗?搬掉压跨股市的重量,还是让中央政府为那些扶不起来的阿斗无休止地提供资金支持?
问题的另一面是应当为 IPO放行以便提高高质量上市公司的数量。这些IPO应当让所有的股份成为流通股,否则,当前的改革过程将会延长至少10年:夜长梦多嘛。当然应当允许神华煤业和交通银行在国内上市。没有必要在一开始时将大部分数额分配给国内市场,因此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要求大市值发行设置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即国营企业)份额。合格证券公司应完全按照程序对该公司和其股份进行评估、设立股价范围并实施上市发行。中国投资者将会热烈追捧中国的最佳公司----如果他们有机会,并且所支付的价格与国际投资者的不相上下。由于沉迷于1000 点指数水平,中国失去了信心,放弃了在这方面的要求。如果它对支持中国最佳公司都没有信心,股市怎么会有信心?必须要拿出勇气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