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268|回复: 0

有关股权分置学习资料(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股权分置学习资料(三)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苏州活梅 浏览:3268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目录
第一部分:政策导向        
1.1尚福林: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解决股权分置:为资本市场功能全面发挥创造条件
股权分置试点启动:"大课题、小步走"        
三个步骤: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        
依法行政:市场问题由市场来解决        
改革不停步:开弓没有回头箭        
"新老划断":需待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形成稳定预期        
1.2知情人士详述全流通试点方案出台内幕!        
时机选择煞费苦心        
券商“黑马”引人注目        
试点方案讨价还价        
1.3高层对此次改革试点出作周密部署        
不断完善的改革
证监会对市场“逼宫”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看清楚“说空”背后的利益方到底是谁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发展得更好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是一次证券市场利益大调整        
国家、非流通股东、流通股东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命题已经过渡到“补偿多少才够”的讨价还价阶段        
香港业界认为试点是H股“利好”        
第二部分:试点公司近况        
2.1三一重工        
2.11迫于机构的压力?三一重工翻倍分红藏玄机        
2.12三一重工慷慨分红摆平基金 方案能否通过没底        
2.2金牛能源        
2.21金牛能源可转债及时转股可获非流通股股东对价        
第三部分:专家方案        
2.1 市场正酝酿新试点方案 非流通股缩股可能成备选        
第四部分:市场反应        
4.1破冰之旅正式启航——"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一周回眸        
浓缩七年的一周        
最繁忙的一周        
惊心动魄的一周        
留下悬念的一周        
4.2基金经理直面残酷现实 呼吁改革试点应靓女先嫁        
不确定性导致估值紊乱        
改革方案要“靓女先嫁”        
目前已处价值投资区间        
4.3市场人士热议股权分置改革焦点问题问答        
基金公司应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场要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机制        
力求维持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        
继续明确短期预期        
股权分置改革提升蓝筹股价值        
4.4投资者踊跃建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4.5 10倍市盈率最合理 试点公司全流通市价演算结果        
4.6市場為何不給股權分置面子        
第五部分:试点传闻        
5.1  8至10家企业的第二批试点方案可能6月中旬推出        
5.2第二批股权改革试点公司传闻名单        
5.3尚福林谈话暗示利好:红利税被减免的可能性大        
第六部分:试点释疑        
6.1 “除权”划算不划算        
第一部分:政策导向
1.1尚福林: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2005年05月16日上海证券报
○ 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作为中国股市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将是一个连续过程,改革不会停步。在首批试点公司推出后,证监会将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成果
  ○ "新老划断"的前提在于,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不仅政策预期要相对稳定,而且试点公司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及定价水平也要得到市场基本认同,市场反应已趋于平稳,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实行"新老划断",过早实行"新老划断"不利于市场稳定
  ○ 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推进机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进而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4月29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旋即,在5月9日"五一"节后首个股市开盘日,证监会就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4家试点上市公司。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启动,表明政府开始着手解决股权分置------这一困扰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问题。针对股权分置改革的意义和操作步骤、下一步进展等8个社会关注的问题,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独家专访。
  解决股权分置:为资本市场功能全面发挥创造条件
  记者: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不仅在证券市场上,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那么,中国股市上的股权分置当前处于什么现状?这一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
  尚福林:股权分置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暂不上市流通,这一情况也为我国股市所独有。截至2004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7149亿股,其中非流通股份4543亿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64%,国有股份在非流通股份中占74%。
  股权分置问题是由诸多历史原因形成的,从我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的相关规定来看,对国有股流通问题既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没有明确的制度性安排,总体上采取的是搁置的办法,由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产生的国有股事实上处于暂不上市流通的状态,其他公开发行前的社会法人股、自然人股等非国有股份也作出了暂不流通安排。这在事实上形成了股权分置的格局,而通过配股、送股等孳生的股份,仍然根据其原始股份是否可流通划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记者:为什么一定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尚福林: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这一问题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对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扭曲证券市场定价机制。股权分置格局下,股票定价除包含公司基本面因素外,还包括三分之二股份暂不上市流通的预期。三分之二股份不能上市流通,客观上导致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本规模相对较小,股市投机性强,股价波动较大和定价机制扭曲。
  ------导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利益基础。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相互交织。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资产净值的增减,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关注点在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分置"。
  ------不利于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股权不能实现市场化的动态估值,形不成对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和增强资产增值能力的激励机制。
  ------不利于上市公司的购并重组。以国有股份为主的非流通股转让市场是一个参与者有限的协议定价市场,交易机制不透明,价格发现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国有资产的顺畅流转和估值水平。
  ------制约着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和产品创新。
  ------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
  总之,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恢复资本市场的固有功能,即价格发现功能和对上市公司行为的市场约束功能。同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也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和国际化进程。因此,2004年初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分置试点启动:"大课题、小步走"
  记者:股市近年来持续低迷,为什么要在当前启动这项改革?能不能等到"牛市"时来解决这个问题?
  尚福林:应该认识到解决股权分置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随后的国有股减持大讨论,客观上形成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市场预期。《若干意见》已将解决股权分置作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上日程,市场上关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将解决股权分置视为实质性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
  作为对市场价值评判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方式和出台时间成为影响市场预期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个预期不明确,必然困扰市场发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虽然不能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的所有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其他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障碍。不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难以稳定市场预期,也就难以形成市场的上升环境。如长期搁置这一问题,股权分置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不可能自动消失,而由此带来的问题则会越积累越多。因此,久拖不决才是对市场稳定最不利的因素。
  从各方面条件来看,市场参与各方对解决股权分置的认识逐步加深,相关制度和技术条件也逐渐到位。可以说,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条件比以往有了较大改善。
  记者:既然解决股权分置事不宜迟,那么应该本着什么样的目标来推进这项改革?
  尚福林:解决股权分置是由国有股减持和股份全流通的概念演变而来的。作为资本市场一项基本制度的改革,解决股权分置的本质上是推动资本市场的机制转换,消除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流通制度差异,强化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机制,而不是解决包括国有股在内的非流通股减持变现问题。现有的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后是不是实际进入流通,不仅取决于股东的策略选择,而且要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
  从宏观上,股权分置改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预期,完善价格形成基础,为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化和市场创新创造条件,谋求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评价改革得失要看其实施过程是不是符合"三公"原则,运行机制是不是体现了市场规律,改革成果是不是体现为资本市场功能的更有效发挥。
  从微观上,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营机制。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改变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利益取向不一致的公司治理状况,有助于巩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基础,促进上市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减少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成本,同时,有利于高成长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重组,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信心。当然,要真正实现预期的公司治理目标,还需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的法律、法规,切实加强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和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有效配合。
  三个步骤: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
  记者: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市场人士十分关心改革将要采取的下一步措施,您能否介绍一下这项改革的具体操作步骤?
  尚福林:证监会将按照"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的操作思路推进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试点先行"就是在解决股权分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不急于整体推进,而是通过审慎试点,传达积极的政策信号,培育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探索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把握改革对市场的影响规律,以便形成解决股权分置的全面推进方案。证监会在4月29日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明确了相关试点操作原则。
  ------"协调推进"就是要以落实《若干意见》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场基础建设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创造条件。一方面,要抓紧完善和落实保护流通股股东权益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公众股股东对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机制,为市场化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落实保持市场稳定的相关措施,增强市场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在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力求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加快市场产品和制度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
  ------"分步解决"就是要在改革进程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市场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具体的阶段划分和进展速度,要取决于试点的效果和市场情况的变化,并且要着重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节奏控制问题,避免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改革试点的公司过于集中影响市场稳定;二是市场秩序问题,按照"分散决策"的思路,每家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从酝酿到出台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容易引起内幕交易和跟风炒作,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依法行政:市场问题由市场来解决
  记者:截至5月13日,三家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金牛能源这四家已经推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的试点公司均表示,公司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而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却没有明确指出这一要求。此外,还有人质疑这个《通知》也没有规定在表决时的最低投票率,认为有可能出现少数人投票决定多数人命运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
  尚福林:在四年多的市场下跌中,投资者的确有不少损失,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必须要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这是这项改革的核心原则。股权分置改革是建立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市场化协商机制,并藉此商定非流通股获取流通权的条件。从法律意义上讲,协商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出让的部分利益,是非流通股股东为获取流通权所支付的对价。至于对价的高低以及如何支付等问题,要由各家公司股东协商确定。由于上市公司之间股权结构的差别,股权分置改革又涉及两类股东之间利益的划分,证监会或其他部门都无权制定统一的方案或划定统一的标准并要求股东据此划分双方的利益。监管部门要坚持"三公"原则,以规则的公平保障流通股股东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没有设定表决时最低投票率,这也是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的。从以往实践看,流通股股东参与投票的比例波动很大,最低的投票率只有1%左右,也有个别的达到40%。参加投票是股东的自主权利,监管部门要约束上市公司股东大会为股东参加投票提供尽可能的便利。从国外情况看,也没有监管部门对参与投票表决股东比例设置最低比率的惯例。出于保护好流通股股东合法权益的考虑,《通知》和有关实施细则已经在程序上如多次催告、开设网上投票、延长网上投票时间等多个环节做出了比较细致的规定,方便和支持流通股股东参加投票。是否出现你所说的多数股份持有人的利益为少数股份持有人所决定的情况,关键在于广大投资者是否充分行使法律法规赋予自己的权利,是否踊跃参与投票表决。
  《通知》的相关规定是依据《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对属于公司自治范围内的事情,由相关各方依法行使各自权利;对属于市场监管领域的事情,监管部门要严格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改革不停步:开弓没有回头箭
  记者:自5月9日试点公司推出后的这一周内,股市反映如何?对此您如何看待?
  尚福林:试点启动一周来,四家试点公司先后都公布了改革方案,已复牌的前三家公司的股价有较大涨幅。从一周来的沪深股指表现看,五个交易日内涨跌互现,目前市场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反映总体是平稳的。经过近几年的讨论,不同市场参与者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有着不同的预期,由于试点刚刚起步,市场预期的调整和价格发现还有一个过程,投资者仍然比较谨慎。
  股权分置改革是顺应市场发展要求的,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股市发展的制度问题,创造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恢复证券市场的固有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改革要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是《若干意见》的明确要求,也是改革试点的操作原则。因此,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既要着眼长远,有利于形成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和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的制度环境;又要立足现实,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改革预期和市场效应,使改革得到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理解、支持和拥护。
  股权分置改革工作推进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但是股权分置改革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件大事,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作为中国股市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将是一个连续过程,改革不会停步。在首批试点公司推出后,我们将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成果。
  "新老划断":需待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形成稳定预期
  记者:"新老划断"是市场上比较普遍关注的问题,您认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实施"新老划断"?
  尚福林:应该说,"新老划断"是全面解决股权分置的开始,也是改革期望达到的一个目标,也是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挑战。
  "新老划断"的前提在于,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不仅政策预期要相对稳定,而且试点公司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及定价水平也要得到市场基本认同,市场反应已趋于平稳,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实行"新老划断",过早实行"新老划断"不利于市场稳定。
  在对存量公司的逐步解决方面,当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时,必须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试点所确定的基本原则、操作程序和监管要保持连续性,以保持市场预期的基本稳定。二是在保持试点办法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覆盖面从试点企业循序渐进地推广到面上企业。
  总之,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起有效的市场化推进机制,鼓励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进而实现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上海证券报 新华社
1.2知情人士详述全流通试点方案出台内幕!
2005-05-16 07:04       中国经营报   
“在全流通试点问题上,可以说证监会采取了有史以来最谨慎的决策过程和最严格的保密措施。”一位参与全流通决策过程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我是在4月30日才接到通知的,当时我还在休假。从4月30日到今天,我们几乎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回到家。”
  该人士透露,尽管相关的改革方案一直在酝酿中,但是具体方案的拟定都发生在4月30日至5月8日这短短的9天里。5月11日,这位人士向记者透露了试点方案出台的全过程。
  时机选择煞费苦心
  “选在4月29日晚上公布《通知》是为了避免市场过分波动,利用‘五一’长假拟定试点方案也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这位人士透露,许多直接参与了方案制订的工作人员都是在4月30日才接到通知临时放弃休假的。自4月30日至5月8日长达9天的休市期对相关工作人员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虽然证监会此前也同许多券商研讨过股权分置方案,但是具体方案的拟定和试点企业的确定都发生在‘五一’长假期间。而且就在方案初步拟定以后,有关的细则才出台,因此又不得不把方案重做了一遍。这几天大家几乎都是连续作战,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两点才到家。”该人士语气中依然充满了疲惫。
  他告诉记者,直到5月8日,也就是公布试点企业名单的前一天,相关的试点方案才最终拟定。“所有人都是在闭市期间获得信息,这是信息披露做得最好的一次,包括我们这些直接参与方案制订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机会在市场上做出提前反应。”
  事实上,从4月12日证监会负责人答问、4月29日通知面世、5月8日出台业务指引、5月9日开始试点,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表明,证监会此前已有周密部署,业内人士预计,短期内可能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
  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管理层一直把市场影响作为确定试点的重要因素。“庄股以及曾出现市场炒作和异常波动的个股第一轮就被排除在外。”截至目前,已经公布方案的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均出现了大幅上涨。
  但试点方案出台后,沪指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一位持有三一重工股票的基金经理分析认为,这是典型的熊市心态在作祟,“明明是个利好,由于没达到个人的要求期望而继续看空。”他说,试点企业在做全流通方案时肯定和机构提前沟通过了,机构的首肯说明流通股东首先不会亏。首批试点个股还是很不错的,包括挑剩的几家目前还在涨,说明大家认可试点的企业。
  券商“黑马”引人注目
  在《通知》下达前,相对于曾在各种媒体上披露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咨询公司,券商显得格外低调,但事实上恰恰是低调的券商在此次试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果由咨询公司上报方案,可能一天之内就会有几百个方案上报给证监会,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而由券商来做,不但同证监会沟通更容易。而且按照每个方案3个保荐人的要求,一次上报的方案至少在数量上就可以掌控。”前述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个反映出管理层重视程度的是全流通试点中的保荐人设置。记者注意到,每家试点公司都确定了3个保荐人,而通常的IPO也只有两个保荐人。
  “据我所知,首批试点公司中至少有两家是在《通知》强制要求需要保荐人的情况下,在‘五一’长假期间临时找一家券商来做保荐人。”他分析,券商做全流通容易忽视国资委,毕竟券商之前和国资委打交道太少,一些券商根本没有意识到国资委才是管理着至少三分之二国有股的超级大股东。“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一旦大型券商全力介入全流通市场,其强大的客户资源确实会是这一市场举足轻重的角色。”
  试点方案讨价还价
  “试点方案的出台是证监会、国资委、上市公司、大股东、基金等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上海荣正董事长郑培敏告诉记者。除了具体拟定试点方案的各家券商,在“五一”期间为首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的出台一起加班加点的还有中国证监会、国资委、试点上市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最终决策权在国务院,在证监会内部则由监管部的相关负责人直接负责。具体的决策过程是由证监会确定试点企业,国资委审核相关企业的试点方案,最后由交易所进行形式审核。
  “管理层的意见是,鉴于目前的低迷市况,试点方案要避免出现让流通股东再次支付现金的情况。因此所有的配售方案都被排除在了首批试点范围以外。”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除了已经确认的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金牛能源四家试点企业,当时一同申报试点方案的还有广州控股吉林敖东辽宁成大雅戈尔以及上海某房地产上市公司。而几乎是在最后关头,这五家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被排除在了首批试点之外。
  据介绍,广州控股当时设计的试点方案是10送5,但是国资委认为对流通股东补偿过多,因此对此方案行使了否决权。吉林敖东的情况则恰恰相反,证监会认为其方案对流通股东补偿不足,加之有个别券商持有其流通股,证监会担心引起市场异常波动,因此吉林敖东最终被排除掉了。辽宁成大也同样由于券商持股问题而落选。而雅戈尔落选的原因则是由于其大股东涉及大量职工持股,内部利益关系复杂,短期内难以协调,因此主动退出了试点。上海某房地产上市公司原本也接到了电话通知,但由于证监会希望的全流通方案是送股方案,而该公司原本上报的方案中没有送股计划,且来不及在短时间内做出调整,因此也选择了主动放弃。
  除了方案本身,管理层还充分考虑了首批试点企业的代表性。“入选的四家企业并不是最好的公司,因为管理层考虑到选择业绩非常好的公司做试点可能缺乏代表性,而且也会为以后的方案制订制造障碍。”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说,清华同方是作为科技股的代表受到青睐的,同样概念独特的还有金牛能源,由于业绩优良,金牛能源被视为含可转债公司的代表。
  另据参与方案拟定的业内人士透露,管理层已经充分认识到在全流通试点过程中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批试点启动之前,如何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已经成为管理层重点研究的课题。
1.3高层对此次改革试点出作周密部署
  2005年4月底,就在市场重新反思股权分置问题,认识出现一定分歧的情况下,管理层以果敢姿态排除杂音,坚定地推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破解股权分置这一困扰证券市场多年的制度性缺陷,终于迈出重要一步。
    从有关渠道了解到,证监会的高效事实上来源于更高管理层决断的魄力,证监会在4月27日前后接到高层同意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批复,并对推动改革试点的时机做出周密部署。所以,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市场觉得突然,证监会似乎也有些措手不及。
不断完善的改革
  4家试点公司已渐次公布改革方案,一改前期长期缺乏明确预期的状况,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预期正在迅速形成,但是应当看到,市场并未高度认同试点的操作细节,对股权分置改革的预期也陷入一定程度的混乱。管理层在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上最终没有“一刀切”,而是改为不同利益主体谈判解决,这种混乱是否是管理层意料之中的?总体来看,证监会的试点通知和操作指引规定了程序性原则和操作办法,在“统一组织、分散决策”的总体思路下,赋予流通股股东在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时以相当分量的议价权。分类表决制度作为管理层前期的制度创新,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此次运用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分类表决则是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
  但是,由于分散决策,市场普遍预期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将较为漫长,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求管理层在制度保证上还需要下功夫。
证监会对市场“逼宫”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证监会的立场是坚定的。5月11日,证监会召开了几十家券商和基金公司领导参加的会议。该会议传达的主要精神是:股权分置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会议认为,股权分置是制约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而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阶段,市场的价值回归是必然趋势。目前,改革条件已经成熟。
  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大原则是要有利于市场和投资者,解决的规则要公平统一;方案要各方协商解决,流通权是有价的。解决的方式是公众表决。工作要分步实施、有序进行。
  会议对上述机构提出的要求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必要性,要有大局意识,共同维护改革成果;其次是要理性判断、理性选择。
  最重要的一点是,会议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要进一步扩大股权分置试点范围。解决股权分置的过程必然会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过程。但我们必须搞清楚,这个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标准?是以国际接轨的标准?还是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有分析认为,在解决股权分置过程中,监管部门还是希望市场自己来决定。而补偿的问题则是要顾及到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双方的利益。为真正了解和协调好各方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的态度和利益需求,证券业协会正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做实地调查研究。
看清楚“说空”背后的利益方到底是谁
   “投资者完全不应该对未来看空,大盘的下跌,只是因为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所带来的‘估值体系混乱’造成的暂时现象。如果市场不看好股权分置试点,那为什么涨得最好的都是试点股票,或者是有试点传闻的股票?这完全是两种矛盾的说法。”某券商高管说道。他提醒投资者注意,要看清这些说法背后的利益方是谁。
“我不担心崩盘,因为没有交易量的下跌只能是价值回归的过程,再看一看外资的态度,我对市场的后续表现还是充满信心的。”他说。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发展得更好
  把股市推倒重来的确很容易,但这绝不是所有方愿意看见的最终结果,而把融资功能暂停也只能是一时之举。如果仅仅是为了推出更为优厚的补偿方案,那么,试点拉高的股指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发展得更好,否则像交行、神华这样的优质企业放弃A股发行的无奈,将成为A股永远的痛。越是没有优质的上市公司进入,A股市场就越没有投资价值。
  摩根士丹利公司认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启动,将让中国股市逐步告别“政策市”。随着国有股权的稀释和退出,政府介入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行为将会减少,企业领导人由政府任命,企业领导人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股东负责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而对于国内投资者普遍的扩容恐惧,摩根士丹利估计,启动A股股权分置改革后,A股市场增加的股票供应量不会超过过去7年的平均水平,而且新增供应量不会超过市场的接受能力。
  他们认为,在短期而言,A股市场可能仍然会有所波动,但下跌幅度非常有限,而且“从长期而言,我们非常看好这项改革”。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是一次证券市场利益大调整
毫无疑问,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应该是内地股市一次重大的制度变革,而且制度变革的核心就是市场中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大调整,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改变目前内地证券市场现状,改变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与行为预期,以致改变整个证券市场的运作机制。
但是,这次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将导致什么样的利益格局呢?仅是非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向流通股股东转移吗?仅是社会公众股股东获利而非流通股股东让利吗?这种利益博弈机制又是如何来运作的?这种博弈能够真正体现对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呢?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制度是早就把相关的利益界定得十分清楚,或这次制度早就有更多的倾向性呢?或许只有这样的一些角度来思考,才能真正看到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大势。也就是说,既然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是一次证券市场利益大调整,认真把握这次改革试点过程中的利益变化格局,则是了解市场变化的关键,也是投资者如何调整个人行为决策方式的关键。
国家、非流通股东、流通股东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可以说,在目前的股市利益格局中,首先可以分为非流通股股东及流通股股东,股市利益调整首先是这两利益群体之间的调整。非流通股股东分为国家股、发起法人股、外资法人股、募集法人股及社会法人股等,在数年前就曾有观点指出,如果非流通股可以流通,那么非流通股将成为内地证券市场最后的一个大金矿。事实上,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现有的文件如何来限定,对于大多数非流通股股东来说,应该是一个最大的暴富机会。有媒体认为,中国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将创造不少亿万富豪的道理就在于这里,因为,在股份全流通后,原来以净资产计算的资产将以市价来计算,因此上市公司的财富将普遍上涨二倍以上;如果按照市价卖出手中的股票,不少人可以获得数以亿计的现金,其资产与上市初期相比将增长数倍。
  此外,从这段时间来一些人的言行来看就十分明白,一些人为什么在极力鼓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加速进行,其中之利益早就显现在其言论中了。
  当然,对于国家股来说,国家本来也应该是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的最大获益者,但理论上推论并不等于现实中的财富。看看这数年大量的国有企业的财富通过种种渠道与方式转移到个人手中、转移到国有企业主事者手中,也就应该知道国家股在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过程中财富变化可能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掌握国家股主事人要与流通股大股东合谋来侵害国家资产,可能并不是难事。这就在于监管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能否有火眼金睛了。
  至于流通股股东,它应该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利益群体,它有机构投资者、证券商、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及上市公司。从现在的利益格局来看,一方面社会公众股股东要与非流通股股东博弈,希望从非流通股那里获得最大的补偿利益;另一方面在流通股股东中的这个利益群体中,他们又面临着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至于这个利益群体各个群体所获得的利益到底如何是相当不确定的,尤其是各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股东群体结构不同,它们之间的博弈结果是会不一样的。
  因为按照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精神,这次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博弈不是一个简单的“让利”或“补偿”的问题,而是市场利益各方如何寻找一个利益平衡机制的问题。《通知》中“统一原则、分散决策”的精神就是希望这次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不是单纯或者主要依赖行政管理部门来完成,而是希望各市场主体遵守法律法规和市场基本原则,在公正公平的原则下,以市场化的方式各自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来追求自己的利益,并以此来找到解决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大家都认可的方案。也就是说,在试点过程中,可能你持有的一家上市公司所达成方案更有利于中小投资者,而另一家上市公司达成的方案则可能不是这样。这就在于各家上市公司中利益相关者在其方案达成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占市场主导优势的群体,如何来应对所规定的改革试点的原则。
命题已经过渡到“补偿多少才够”的讨价还价阶段
  股权分置解决过程,最核心的利益博弈就是对流通股东是否存在补偿的问题。这个问题摆在所有方的面前,这其中也包括证监会。
  显然,在证监会目前公布的所有文件中都没有提到任何补偿的说法。监管部门以回避的方式把问题交给了市场。
  即便在是否补偿流通股东问题上,证监会也没有任何正式的表态。但信息表明,在决定是否成为首批试点的阶段,决策者的指导思想是偏向于补偿的,而10:3的送股比例将有可能成为解决股权分置第一阶段的平均上限。
  5月9日试点名单公布当天,开盘急跌的市场反应被强加“试点方案不够优厚”的罪名时,“是否要补偿流通股东”的命题已经过渡到“补偿多少才够”的讨价还价阶段。
  在指数一再破底的急跌之下,解决股权分置的焦点,已经被自然而然地推向了“必须要有比现在4家更为优厚的补偿方案才能继续第二批试点”。
  “只要是市场下跌,就表明补偿不足。”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就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什么样的补偿才是令人满意的”。
  对非流通股东来讲,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上没有理由态度积极,而绩差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却有可能成为最积极的一方。这里面存在悖论,即“要求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提出优厚的补偿方案”,只要是理性的投资者都很容易明白这是不可能的。
  但现在的确有这样一种现象,即所有各方(除非流通股股东外)都在寻找个案以证明这个悖论。
  “监管层的确希望在第二批试点里有这样的上市公司出现。”某消息人士说道。抛开存在股权分置问题的中国证券市场不说,按照国际惯例,在任何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不仅没有减持的想法,想得更多的则是如何增持。
    从《公司法》同股同权的角度讲,既然要补偿A股流通股东,那么就必须同样补偿H股、B股股东。显然,这是我们要面对的难题。
    提出补偿是曾经为上市公司发展作出过无数贡献的流通股东的权利,但在执行补偿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历史追溯的难题。补偿多少才算合理?不仅要从流通股东的利益考虑,也要从上市公司未来发展,以及非流通股东的能力考虑。
要做到真正的合理和公平,回答上面的每一个问题都不容易。最好的办法是,让市场自身去博弈。
香港业界认为试点是H股“利好”
  中国证监会于本周正式启动股权分置计划,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同时在内地挂牌的国企股将纳入改革名单。分析员认为,H股股东能受惠于有关的补偿方案,将对H股股价带来支持。
  麦格理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苏国坚表示,股权分置计划已在四家企业试行,相信短期内不会影响H股市场。他说,补偿方案须获得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的同意,而H股属于流通股一部分,估计改革的下一个阶段将包括H股,由于投资者憧憬H股股东能受惠于大股东提出的补偿方案,不排除将带动H股的升势。
  至于补偿方案是否真正对企业和小股东有利,花旗环球金融董事总经理兼中国研究部主管薛澜表示,补偿方案往往取决于大股东,以专营软件开发的清华同方为例,流通股股东获“十股送十股”的补偿,送股比例高于其他试点企业,但却大幅摊薄每股纯利。她笑言,单凭改革企业补偿方案,已能分辨企业的优劣、大股东有否从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
第二部分:试点公司近况
2.1三一重工
2.11迫于机构的压力?三一重工翻倍分红藏玄机  
2005年05月16日  
笼罩着“解决股权分置试点概念第一股”的神秘光环,“三一重工”站到了股票市场的风口浪尖,然而,三一重工导演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上周六,三一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通过决议,拟对2004年利润分配方案及股东大会召开时间进行调整。据悉,公司大股东提议拟将公司2004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由10转5派1元(含税)修正为10转10派2元(含税);拟将2004年度股东大会延期至5月29日上午召开。
  面对突如其来的慷慨分红,很多在上周抛出三一重工的投资者恐怕都会后悔不迭。上周,三一重工借助推出解决股权分置方案,股价上演了一出过山车表演,先是两个涨停,之后又大幅回落,很多投资者都借助股价上涨的机会抛空手中的获利筹码。
  市场人士认为,三一重工修改2004年分红方案,与股价二级市场的表现不无关系,股价剧烈波动,使其市场形象受到严重打击,而外部舆论氛围又普遍批评“三一”试点计划过于吝啬。在这种背景下,一旦惹得流通股股东众怒,试点计划可能在股东大会上遭否决,所以出于稳定投资人心态的考虑,三一重工以慷慨分红来示爱流通股股东。
  然而,一位券商人士却表示,三一重工是当之无愧的资本巨头,绝不是热衷布施中小股东的慈善家!它改变分红方案,首先考虑的是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它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基本为基金包揽,第一大流通股股东持股超过500万股。三一重工突然改变分红计划很可能是迫于机构投资者的压力。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三一重工翻倍分红的计划无疑会提振二级市场的低迷走势。至于内幕究竟如何?外人恐怕难窥门径。(记者 李壮)
2.12三一重工慷慨分红摆平基金 方案能否通过没底
2005年05月17日 08:32 沈阳今报
  见习记者 王鹏飞
  三一重工(资讯 行情 论坛)大把真金白银不是白掏的,推出2004年分红水平翻番的预案后,公司已经赢得了基金公司的口头支持。
  准备翻倍分红
  上周六,三一重工公告声称,200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修改为每10股转增10股派2元。在原预案中,2004年利润分配为每10股转增5股派1元。大把掏钱马上受到欢迎,三一重工股价一扫前两个交易日颓势,上涨3.19%。公司唐女士表示,此举是为回报流通股股东。业内人士认为,三一重工突然而来的慷慨,显然是为了感动流通股股东,顺利通过试点方案。
  变相摆平基金
  三一重工是基金重仓股,其中申万巴黎盛利精选证券投资基金持股521.82万,占流通股本9.93%,鸿阳证券投资基金持股342.72万,中信经典配置证券投资基金持股270.23万。基本上几家基金的态度可以决定三一重工的试点方案能否通过。
  据知情人士讲,在此前交流中,以申万巴黎基金经理张惟闵为首的基金阵营曾对试点方案提出反对意见。张惟闵认为应该加大送股比例,但三一重工表示非流通股股东对公司股票非常看中,不愿意进一步稀释非流通股股东股份,变通之下才选择在2004年收益中做“手脚”。而众基金公司也纷纷表示会支持三一重工试点方案的通过。
  公司心里没底
  昨天,受到公告影响,三一重工股票大幅高开,早盘涨幅居沪市前十,后市有所回落。唐女士表示,公司股票的上涨就是市场对公司决定的回应。有趣的是,采访中,唐女士一再追问记者对这一试点方案的看法和意见,可见公司对于方案能否通过心里还不完全托底。
2.2金牛能源
2.21金牛能源可转债及时转股可获非流通股股东对价
2005年05月16日 05:44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公司金牛能源(资讯 行情 论坛)今日发布提示公告称,公司可转债持有人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股权登记日当日及之前转股而持有的股份,有权获得非流通股股东邢矿集团支付的获权对价。
  根据公司董事会通过的方案,公司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将获得非流通股股东支付2.5股股份的对价,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股权登记日拟定为2005年6月24日。在上述股权登记日前(含当日),可转债持有人可在正常交易日(无论公司可转债是否停牌)按转股的程序申请转股。但可转债持有人在上述股权登记日之后转股而持有的股份将不能获得邢矿集团支付的获权对价。公司可转债拟在股权分置方案的股权登记日至公告股份结构变动报告书(拟定为2005年6月27日至2005年6月29日)期间暂停转股。  记者 程立新
第三部分:专家方案
2.1 市场正酝酿新试点方案 非流通股缩股可能成备选
2005-05-17 07:47    安明静    国际金融报  
韩志国称,非流通股缩股方案可能成为备选
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教授5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一个解决股权分置研讨会上透露,在全流通第一批试点企业推出后,市场对非流通股缩股的呼声越来越高,缩股方案有可能成为市场发生转折性的备选方案。
韩志国称,全流通的第一批试点方案实际上最初并不仅仅是送股的方案,还有缩股的方案,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推出。
“送股方式不会成为试点企业的惟一选择。其他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市场转折的方案都在积极的探索之中。”韩志国说。
他指出,试点企业是否成功的最主要标准甚至是惟一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效实现市场的根本转折,进而在市场根本转折的基础上实现按市场的制度转折。即使是缩股方案也不会是单一的类型,仍然面临着多种形式的市场选择。这种选择的标准就是能够有效地凝聚市场人气,通过市场转折来实现和完成股市的市场转折。
他认为,全流通的实质是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改变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和价格结构体系。如果用绝对扩容的办法来解决股权分置就会使熊市更熊,而用缩股这种相对扩容的办法就可能使熊市转牛。单一的送股方式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质量,不能提高市场的正向预期,不能形成大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有效的讨价还价机制,反而有可能使流通股股东受到双重伤害:既受到股权分置的伤害,又受到解决股权分置的伤害。
他认为,对价思路的最大缺陷,是使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很难找到价格接口,从而很难把市场试点预期变成对市场走势的正向预期;而缩股方案的最大优势是通过消除非流通股股本泡沫,把市场的绝对扩容变为相对扩容,把解决股权分置的过程变为大幅提升上市公司内在含量的过程,试点股票内在含量的提升不但能够抵消市场扩容带来的压力,而且还能给市场注入提振市场人气、改变市场预期的重大变量和特殊变量,进而在这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下稳定预期和稳定市场,形成市场的正向转折而不是反向转变。
韩志国分析,如果能通过缩股方式,把市场和现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砍到一半,市盈率会降低一半,每股税后利润和每股净资产将会成倍增长。从而会极大地凝聚市场人气,使股市从熊转牛,打开巨大的上升空间。即使缩股的比例没有这样高,那么通过非流通股缩股,也可以大大提高上市公司股票内在含量,从而给股票拓展出大的上升空间。
韩志国认为,缩股方式在账面上并不减少非流通股股东账面资产,因为缩股前非流通股是按照净资产记账,缩股后则按照市场价格记账。缩股方法如果能引发市场的转折,将会在转折中大幅增加股票的内在含量,从而在此过程中实现资产增值。
韩志国还说,如果市场没有接受全流通方案,那么市场价格每下跌1元,非流通股将会损失4500亿元。从2001年6月至今,市场平均股价下跌了近10元钱,不但流通股股东承受了巨大损失,非流通股股票价值也损失惨重。
他引用一个网友的话:“对一个在沙漠中挣扎的人来说,水的价值要大于黄金;对于一个翻船落水的人来说,抱着钱财不放就是死路一条。中国股市就像一个在水中挣扎的人,若还坚持净资产不流失,那恐怕就只能是溺水而死。”
“这种双输的局面应该在解决股权分置以及全流通的过程中改变,对此市场各方以及政府部门应该也必须达成共识。”韩志国说。
第四部分:市场反应
4.1破冰之旅正式启航——"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一周回眸  
(2005-05-15 12:50:21)
草长莺飞的五月,中国资本市场一场重大的制度变革宣告启动。这场变革的名字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本周,三一重工清华同方紫江企业金牛能源四家公司作为首批试点公司先后公布了各自的试点方案,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破冰之旅正式启航。
  浓缩七年的一周
“股权分置”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恐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专利。而从1999年触动神经,到2005年试点启动,其间经历了近7年的磨合。这一时间跨度足以说明这项改革的艰难,也足以体现决策者决策时的决心与勇气,以及决策者所承受的压力。
事实上,如何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近年来已成为国务院会议的常见议题,也是难以决断的一个议题。而4月底,国务院会议确定资本市场五项重点工作,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动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在十几年的股市运行过程中,最早触动股权分置这根神经的是1999年的国有股减持。根据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相关精神,财政部商证监会研究贯彻措施,进一步明确将国有股减持资金用于补充社会保障资金。
1999年12月,证监会选择10家上市公司进行国有股减持试点,但由于实施方案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市场反映不理想,只操作了“中国嘉陵”、“黔轮胎”两家公司,试点很快停止。
2001年上半年,国务院成立了由相关部委参加的国有股减持部际联席会议,对减持国有股补充社会保障资金进行专题研究。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颁发《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样由于市场用脚投票,仅在16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了上述政策后,证监会经报告国务院,于当年10月22日宣布暂停。当年11月13日,证监会开始公开征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方案。尽管社会各界提出了数以千计的参考方案,但由于当时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国有股减持,而不是解决股权分置这个证券市场的制度性问题,终究未能形成为市场所接受的方案。
但时间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随着市场的自我调节以及市场各方的不断交锋,认识越来越接近。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变革,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终于以一个全新的概念,正式提上决策日程。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股权分置问题的合理解决,将扫除长期以来困扰中国股市发展的一个障碍,并将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发挥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解决中国股市的制度性缺陷等方面产生深远的意义。
  最繁忙的一周
试点公司的一小步,资本市场的一大步。本周,几家试点公司也成了证券市场上最忙碌的地方。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证券市场进程中精彩的改革浪花。
自从被选中为试点的消息传出后,紫江企业董秘办公室就成了公司里最繁忙的部门,专为投资者开通的两部热线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长假过后上班的第一天,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班,电话就没有停过。”紫江企业副总经理、董秘高军告诉记者。“都是来问方案的,有的投资者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些投资者甚至拿出了自己的方案。这些意见都成为我们最终制定方案的参考。”
相比之下,周二紫江企业召开的董事会就显得较为轻松。董事会全票通过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我们愿意与流通股股东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即使你只有100股,”一位参与紫江企业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保荐人表示,方案披露只是一个开始,更艰难的过程在于与流通股股东的沟通,取得他们的共识,“一系列的路演、现场会等各种方式的沟通将会陆续推出。”
这几天,高军每次接听记者的电话时都表示非常的忙碌。“我们在开会,研究和投资者沟通的事情。”而据记者了解,不等上市公司主动登门,一些心急的机构们已经开始向上市公司频频发问,沟通早已开始。
其他几家公司的情况也差不多。35岁的孟维强是三一重工董秘处的一名工作人员,由于直接负责公告材料的起草及信息披露沟通,他已经连续数天不分昼夜加班赶材料。
4月30日,孟维强下班后开始收拾行囊回老家,晚上7点钟,董秘赵想章突然来电,要求他速回公司准备股权分置改革的材料,而赵也是刚接到中国证监会电话通知。5月8日,就在“五一”节后开市前一天,三一重工正式接到中国证监会通知,成为首批四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企业之一,按照证监会和交易所要求,公司经过多次修改讨论,改革方案直到当晚11点才最后定稿。5月9日,长假后开市第一天,三一重工公告被确定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后,立即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大量的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司持股股东都先后来公司交流调研,20多家媒体到公司采访,几十家媒体通过电话探访,信息披露联系电话更是铃声不断,网上评论也是铺天盖地。
  惊心动魄的一周
三一重工紫江企业清华同方在复牌后的第一天都以涨停报收,巨大的买单从一开盘就将股价死死地封在涨停板上,强悍的表现让人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刮目相看。
而在它们复牌前,市场的分歧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看多者认为会涨停,但悲观者认为下跌的可能性更大,甚至会出现跌停。
试点公司复牌后的集体涨停,被视为试点开局顺利。然而,与试点公司的强势相对应,两市股指本周持续走低。周三,虽然三一重工开盘轻松涨停,但盘面响应者寥寥,股指早盘略微冲高后便震荡下行,终盘双双以阴线报收。周四,在周三涨幅居前的高校概念股集体跳水的打击下,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弥漫,股指再次出现杀跌。周四、周五,沪指连续两个交易日在盘中击穿1100点整数大关。这一点位也回补了著名的“5.19”行情启动时的向上跳空缺口。
有观点指出,本周股指的下跌并非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之过。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乃至长江电力战略投资者配售股份即将上市等消息都对股指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其实大家的眼球都被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宏观面及公司基本面对股价的影响。”
  留下悬念的一周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究竟将走向何方?
海富通基金公司一位研究员表示,自证监会表态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时机成熟以来,市场反应一直非常甚至过度的理性。不过,四年熊市起因于股权分置,亦将可能终结于股权分置。伴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走出制度性障碍的阴影,流通股含权预期的实现和实际估值水平的系统性下移,将为市场长期走牛奠定基础。
“应该承认,管理层已经勇敢地走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第一步,这其实已经是个明显的进步了。但正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复杂性,期望大盘短期内一下子就转好也不现实。”一位市场人士如此表示,“从已有的四家试点方案来看,‘补偿’已经成为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核心精神之一。这一方向,也无疑给今后股指的运行指明了方向。”
在周四国资委表态将支持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之后,市场对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看法已较为乐观。有知名基金经理私下表示,如果当真能够还利于民,未来出现更多有利于流通股股东的试点方案,那么市场转折之点随时可能出现。
毫无疑问,股权分置的解决是股票市场必然要走的方向,对这一点,多家基金公司均表示了认同。
但股权分置问题一旦全部解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差别将不再存在,两者的股价必然要并轨。部分机构投资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忧:
——新老划断的不确定性将影响投资预期。对于择时推出新老划断,乐观的投资者将其解读为管理层为了保持目前市场稳定所作出的最佳措辞选择,悲观的投资者可能担忧加速扩容对大量的存量股票形成估值压力,导致股价下挫。
——试点导致估值和投资理念的变化。一部分是股份全流通的公司,另一部分则是股权分置的公司,这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和分析师对不同股票的估值判断;好公司不愿意让利,坏公司则积极要求试点;另外,市场对试点公司的过度投机亦可能会冲击传统的价值投资理念。不过,话说回来,市场也需要不同的判断、不同的风格和适当的活跃度,这样才会有机会,一致的市场才是风险最大的市场。
——大股东套现动机。大股东通过让利获得流通权,首要的动机自然是持有股票价值的提升。
——再融资压力增大。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之后,分类表决机制也就自然消失,上市公司会不会再次进行疯狂的再融资活动?
专家认为,解决股权分置不仅是一个政策问题,更是一个市场问题,需要在资金供给能力上适应可流通股份增加的要求,在价格形成机制上适应市场化解决的操作要求,在相关影响因素和宣传舆论上形成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的环境,否则难以避免对市场运行造成冲击。
此间观察人士分析认为,证监会可能会按照“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的操作思路推进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
试点先行就是在解决股权分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不急于整体推进,而是通过制定试点方案,在少数公司中进行审慎试点,传达积极的政策信号,培育相对稳定的市场预期,探索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以便对试点方案进行调整修订,形成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全面推进方案。
协调推进就是要以落实《若干意见》为重点,全面推进市场基础建设和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为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创造条件。为此,要有一系列事前和事中的市场稳定措施,以应对不测。譬如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在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适当控制发行节奏;加快市场产品和制度创新,增强市场活力;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
分步解决就是在试点成功后实行“新老划断”,对存量公司确定分步解决原则,争取用相对较短的时间积极稳妥地全面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新老划断”的前提在于市场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不仅政策预期要相对稳定,而且试点公司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及定价水平也要得到市场基本认同。在市场反应趋于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实行“新老划断”。在“新老划断”方式上,可以一步到位,即新公司股份全流通。也可以考虑分步到位,例如公开发行前的股份仍然是非流通股,但在发行文件里约定非流通股转为可流通的条件,符合条件即可转换。
中国证券市场自诞生以来一路坎坷,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正式启航,其未来更加值得期待。(中证网)
4.2基金经理直面残酷现实 呼吁改革试点应靓女先嫁
2005年05月17日 07:45 证券时报
30位基金经理在本报举办的交流会上呼吁:改革试点应“靓女先嫁” 当前股市已处价值投资区间
本报讯 (记者 周文亮) “尽管很多投资者觉得试点方案仍有美中不足之处,但广大投资者要坚定支持股权分置改革往前尽快推进,各类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需要更多理性,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这是近30位基金经理在日前参加本报的“股权分置改革与投资机遇”交流会上发出的呼声。基金经理们还对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交流。
  不确定性导致估值紊乱
直面上周市场的剧烈波动,基金经理坦言,这是国内基金成立以来基金净值损失最多的一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与会的大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试点方案的众多不确定性导致估值的进一步紊乱。
多数基金经理认为,股权分置改革本身是利好的,是中国股市继续健康发展必须要做的一件事。由于试点方案的出台,带来了至少三方面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非试点公司或者说众多后试点公司的估值发生变化,市场持股信心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股市剧烈波动。
这些不确定性包括: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跨度不确定,中国股市已有近1400家公司,到底用多长时间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投资者心中无数;二是补偿标准的不确定,由于先行试点公司没有很强代表性,只能理解为试点个案,基金经理们尤其关注绩优的基金重仓股,也就是基金股票池中300-400只股票会有多少补偿。由于现行试点方案是非流通股东与流通股东的对价谈判方式,市场担心绩优公司会补偿很少,从而贬损这些公司的现有估值,提高试点公司的估值,而恰恰谁会成为试点公司是基金经理们无法把握的;三是在流通盘增加的情况下,如何给现有股票估值不确定。有基金经理说,股权分置的解决意味着流通盘的扩大,在现有均衡价格的情况下,加上流通盘因素,估值增添了新的因素。同样新老划断不明确,也给新股定价带来了难题。
  改革方案要“靓女先嫁”
与会基金经理从投资一线中来,他们坚信,股权分置改革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具体操作上,面对复杂敏感的资本市场,试点推进宜快、宜统一、宜选取大而优的代表性公司。
基金经理们认为,近几年的市场现实已经表明,中国股市为股权分置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政府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与突破口。由于股市是金融资产交易的场所,最怕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因此,在股权分置改革的时间上,要尽量缩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各类上市公司提出股权分置解决的时间要求,鼓励上市公司尽快实施方案。
其次,与会部分基金经理认为,一个公司一个方案的分散方式有其优越性,体现了投资者的市场民主,但也遇到了效率与公平问题。一千多家公司,一千多种方案,会产生巨大的工作成本与博弈成本。加上现有的流通股东属于“已入瓮者”,即使对非流通股东提出的对价方案有很大争议,也难以投反对票。因为一旦选为试点公司,毕竟对价补偿就在眼前,否决方案,又不知要等到何时,因此,大体的博弈结果是,不论公司方提出有多少补偿的方案,流通股东实际上可退步的余地较小。鉴于此,有部分基金经理提出,可以考虑以净资产或其它指标对上市公司分档,统一规定分档补偿线。这种适当统一的解决方案,相对明确了补偿底线,减少了不确定性。
另外,大多数基金经理认为,盘子大而绩优代表性上市公司是市场的主心骨,它们的股权分置解决更有利于带动市场预期的转好。特别是,蓝筹龙头公司本身质地优良,股权分置改革的先行推出,不仅提升了其市场估值,也带动了绩优公司的整体预期。
  目前已处价值投资区间
与会基金经理算了一笔帐,认为从市盈率角度来看,当前的中国股市是极具投资价值的。中国股市目前的总体市盈率约为19倍,机构持有较多的300-400只股票的平均市盈率约为15倍,如果以四家试点公司平均约为30%的对价补偿来推算,股权分置全部解决后,市场整体市盈率也就12倍左右,与当前H股的10倍市盈率相比,已是相差无几。单从这点来看,市场的风险已经非常低了。
另外,有与会代表认为,基金公司应当仍然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绩优蓝筹股的下跌,正使得投资蓝筹股的机会出现,作为机构投资者,基金仍应按照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前的思路与方法来做好投资工作。
与会代表还认为,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时,也应启动配套改革方案。如上投摩根的代表提出,改变对国有企业以净资产为中心的考核体系,转变为以股权股价市值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大成基金的代表认为,应当打开资金增量的渠道,包括继续扩大QFII资金、允许融资、融券等政策的推出。
4.3市场人士热议股权分置改革焦点问题问答  
(2005-05-17 08:15:56)
  记者  徐国杰  易非  陈劲  朱茵
  基金公司应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申万巴黎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姜国芳表示,改革过程中的政策配套和引导十分关键。现在的解决模式是市场化的解决模式,市场化就需要参与各方能形成一个共识。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之间应该有一个沟通的机制和平台。对价过程是一个谈判和妥协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合理的沟通机制,股权分置改革就有可能走上弯路。
  姜国芳认为,目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中国股市中已经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具备了投资价值,市场一旦形成稳定预期,随着不确定因素的消除,一个健康而持续发展的市场趋势是可以预计的。
  姜国芳说,基金公司是基金资产的管理者,代表广大基金持有者投票,有着双重的责任:既要反映投资者的意愿,争取投资者的权益,同时也要用专业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以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前提来审慎对待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只有兼顾投资者利益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的投票才是真正负责任的投票。
  市场要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机制
  长信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徐力中表示,破题不易,但是,破题之后所面临的技术问题也同样不易,这就是定价问题。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都有自己的利益,自然都希望在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保护和获取自己的利益。无论是偏向于流通股股东还是非流通股股东,都不利于解决股权分置工作的进行,不利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如果在解决股权分置的工作中出现内幕交易和跟风炒作则会更加扰乱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进一步的低迷和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定价不仅是种艺术,而且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一些道义和社会责任了。但是,市场经济是不可能完全依赖于道德、良知或理性,市场一定要形成一个自我循环或自我约束的机制,这个机制的形成是关系到股权分置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这个机制的形成需要摸索,需要一定时间,需要大智慧。这个机制的基础是三公。
  徐力中指出,股权分置改革也是一次不小的市场变迁。正如任何一次社会和经济的变迁一样,股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也将是一场大浪淘沙过程,淘出真心实意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且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淘出不诚实、不诚恳的上市公司或机构投资者。
  力求维持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
     大成基金有关负责人表示,尚主席的发言表明,监管层已经理出了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清晰思路。首先,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具有高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久拖不决才是对市场稳定最不利的因素”。其次,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条件比以往有了较大改善。再次,在解决的思路上,坚持“市场问题由市场来解决,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最后,在行动上,“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搞好,作为中国股市的一场深刻变革,改革将是一个连续过程,改革不会停步。”
  大成基金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解决过程中,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稳定,这一点既体现在“市场问题由市场来解决,试点先行,协调推进,分步解决”的思路上;又体现在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上,包括:落实保持市场稳定的相关措施,增强市场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加快落实合规资金入市的各项制度准备,营造吸引机构投资者入市运作的市场环境;在试点及改革推进过程中力求维持股市供求的动态平衡;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等。
  继续明确短期预期
  银河证券某营业部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对于普通股民来说,尚福林的讲话形成两种预期:长期来说,监管层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的决心已经坚定,这无疑是个利好;但短期来说,一些具体的标准问题还是没有明确,如什么样的公司才符合股权分置试点的要求?这容易导致投资者的预期混乱,进而导致市场的混乱。
  该人士称,目前普通散户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试点方案很多人都不是真正理解,投票还是不投票也是个两难。他希望,监管层一方面可以明确标准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出台类似于平稳基金的措施,拯救股市信心。
  股权分置改革提升蓝筹股价值
  联合证券研究所柳邵黔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将提升蓝筹股价值。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证券市场正常定价机制的建立,蓝筹股价值不仅不会下降,还会上升。
  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司全部股票进入交易所交易,流通股数扩大,而实证分析表明,个股系统风险β值与流通盘成反比,流通盘扩大后β值将下降。由于大股东的股票可流通,大股东对于公司价值有最清楚的认识,在股市出现泡沫,股价高于公司价值时,大股东可能减持股份,抑制股价非理性上涨,而股市低迷或股价低估时,大股东可能逢低买入,这样也会减少股价波动性,降低β值。
  股权分置改革后,股权将分散化,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有望得到改善,更加多元化的股东有利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改革后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都将取决于公司股价,大股东利益有了更直接体现形式,恶意圈钱、掏空上市的现象将减少。这些都将提升上市公司整体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水平提高后投资者要求的股市整体风险溢价将下降。由于公司未来现金流和无风险利率并不受股权分置改革影响,个股风险溢价的下降将直接提升公司价值,A股市场的投资价值也将随之提高。
  东北证券研究所所长郭来生表示,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晚改不如早改是肯定的,但凡改革都有一个试错的过程,目前要抓住主要的问题,即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权文化的形成问题。因为这也是引起各种不良影响的症结所在,解决根本问题的开始。
  郭来生建议,目前可以给予非流通股相应较高的权利,可以采取一种过渡性的、强制性的权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障一些重大的侵犯权益的行为不发生,才能形成制约,使得今后上市公司在一些合同签定以及对重大资产的处置上,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东方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梁宇峰认为,解决股权分置是革命性的制度复位。在合理的证券市场,各个股东之间大部分利益是一致的,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价最大化。因为没有利益基础,大股东侵占小股东的权益就不会发生。
  梁宇峰认为,就试点本身来说,非流通股股东通过支付对价的方式获得流通权,法理上是行得通的。但为什么出现市场混乱,他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造成大家预期混乱;第二是资金的供求关系失衡,从券商的客户保证金来看,这两年也是在不断流出,但从供给来看,发行的压力客观存在;第三是市场对方案的误解,部分投资者以前的成本很高,从支付对价来进行,他们认为远不够,他们将补偿和实际的亏损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观点特别是在散户当中有很大市场。
  梁宇峰建议,首先应当尽量消除不确定性,实施改革配套细则要进一步明确,如果方案被流通股股东否定后该怎么办。二是管理层最好有一个倾向性的意见,比如设置一个最低限,作为价值评估的底线。三是对于不愿意全流通的公司要有制约措施,对于实施的公司有鼓励措施。这样整个市场的预期会明确下来。此外,他还表示,希望从鼓舞市场的角度出发,推出大盘蓝筹股的试点以及拓宽合规的资金入市渠道,取消20%的红利税等。
4.4投资者踊跃建言股权分置改革试点  
(2005-05-17 07:36:24)
    中证网一周收到近600问题和建议
    记者 郭锋  北京报道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实施一周以来,投资者在充分肯定启动试点的政策方向、总体思路的同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技术性的问题和建议。到昨日,本报中证网开通的网上交流系统已征集到各类问题和建议近600条。
    面对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这项证券市场的重大制度变革,投资者表达了对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热切期盼,对改革试点方案的积极建言献策。
    有投资者提出,流通股股东投票表决不应局限于网上投票,还可开辟电话语音操作系统等,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借助券商电话交易系统增加功能后即可实现。另外,对于股权分置改革试点这样重大的事项,流通股股东投票时间应适当延长。
    还有投资者建议,对参与投票的流通股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尽量避免以往出现的少数流通股股东决定多数流通股股东命运的情况。
    多位投资者提出,在正式方案出台前,能否给流通股股东更多的协商机会;流通股股东也可提出方案,以备公平优选。也有投资者希望试点公司更加主动与投资者沟通,增添沟通的途径,仅仅开通咨询电话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担心试点时间较长,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有投资者提出,能否采取适当措施,对上市公司完成股权分置改革提出原则性期限要求;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应在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审核的基础上,把再融资资格与是否已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联系起来。
    几家试点公司股票复牌后涨跌互现,一些投资者对试点公司方案能否通过不免心怀疑惑。他们担心,如果不能达成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如果真像有的试点公司高管表示的那样,他们的方案是“最后方案”和“极限方案”,留给大家协商的空间是否过于狭小。
    有投资者认为,在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同时,法律法规等其他制度建设也须加快步伐,以遏制上市公司变相担保、高管侵占公司资产等行为。他们肯定证券监管部门对此次试点所作的周密布署,但有些制度建设已超出证监会的权限,立法、司法、行政等相关部门都应为这一重大制度变革的成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5 10倍市盈率最合理 试点公司全流通市价演算结果
2005-05-17 07:02    庄睿弘    北京娱乐信报  
全流通后的股价往往不等于净资产,而应该是10倍市盈率左右。这是因为全流通后,股票市场与实业间的套利通道得以实现,买股票相当于买企业的资产,自然是以这些资产的盈利能力来定价的,而不是简单地以这些资产的账面价值来衡量。
  因为,净资产值中包含了应收账款、待摊费用等可能难以收回的部分,即使把企业清算也要支付员工遣散费、法律费用等,使股价往往可能低于每股净资产值,这在我国香港、美国等成熟股市十分常见。持有股票自然是跟以实业方式经营公司一样,获得相同的回报,即每股收益/股价(市盈率的倒数)=净资产收益率。
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10%的目标盈利率也为很多投资者所接受,因此全流通股价为10倍市盈率的可能性比较大。    
试点公司全流通市价演算
  三一重工:去年的净利润为32729.76万元,除以总股本24000万股后,每股收益1.364元,则对应的全流通股价(10倍市盈率)为13.64元。流通股东每股接受0.3股和0.8元的补偿,实际价值为4.892元。6000万股流通股就得到非流通股总补偿为29352万元的补偿,相应每股流通股补偿前的含权价就为13.64+4.892=18.53元,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三一重工复牌后先涨停后下跌的现象了,目前股价恰好在18.52元左右。
  清华同方:去年净利润为11590.87万元,实施扩股方案后总股本为8.476亿股,每股收益为0.1367元,对应的全流通价为1.37元,低于净资产值(扩股后)3.42元。这是因为去年清华同方的净资产收益率仅有3.89%,与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差不多,如果非流通股以净资产来确定卖出价,则大大高于市场预期。实际上,其流通股东获得非流通股支付的对价1.433亿股仅价值约19632.1万元,比原先预想的要少得多,流通股2股相当于原来的1股,含权价相应为2.74元。清华同方复牌后连续两个涨停,股价已高达10.53元,溢价太高。
  紫江企业:去年底净利润21582.05万元,每股收益0.15元,每股净资产1.87元,对应的全流通价1.5元,与淙ツ?.03%的净资产收益率还是相匹配的。如实施补偿方案10送3股,目前59662.60万股的流通股则将获得26848.17万元的补偿,补偿额在四家公司里排第三。另外,对应的流通股含权价为1.95元(1.5元×1.3),低于目前市价3.16元。
  金牛能源:四家公司中,其补偿额可能最多。公司在补偿时不打算向下修正金牛转债的转股价,可能使转债全部转股。转债全部转股后,总股本变为78360万股,每股收益0.4865元,全流通股价约为4.87元,流通股股东10送2.5股后补偿额为32093.3万元,现流通股的相应含权价为6.09元,低于复牌后的8.71元。
4.6市場為何不給股權分置面子
2005年05月17日  04:09    香港商報
內地‘五一’長假過後的第一個交易周,在證監會推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等政策的影響下,上證指數一周跌去50餘點,創下六年來的新低。股市大跌,證監會主席尚福林不得不出來喊話,試圖穩定市場,可是今天市場一樣不給尚主席面子,盤中一度大跌25點,收盤跌12點,再創六年來的新低。
股市為什麼大跌,或因為證監不符合市場預期。筆者認為,尚的講話有三個硬傷,一是他把解決股權分置改革政策出臺的理由,歸為市場呼聲強烈,因此市場下跌,沒有我的責任;二是在形容上周的交易時用了‘漲跌互現’、‘目前市場對股權分置改革的反映總體是平穩的’這種並非市場實際的語言;三是告訴市場‘開弓沒有回頭箭’,要強硬推行股權分置改革方案。
任何一個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都一定知道‘漲跌互現’不能說明股指的趨勢,而且,一周大跌5%根本就算不上是平穩。據統計,從2004年4月1日到2005年4月30日,共269個交易日,其中上漲118天,下跌151天,大概是44:56,套用尚主席的話,可以說得上是漲跌互現。可問題是,在這個漲跌互現過程中,上證指數從1758點下跌到1107點,跌幅近40%,這是漲跌互現根本形容不出來的。
筆者一向認為,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證券市場依然是最能體現資本主義經濟精髓的地方。如果既不了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又不熟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方式,隻是說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是‘重大決策’,一定要聽,但推出的方案不符合投資者的預期,難道能按著投資者的手去投票?
這次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最要命之處在於,幾年來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價值投資理念受到毀滅性打擊,造成現有市場估值體繫的崩盤。更可笑的是,在推出這個方案前,有關方面想到的不是如何面對市場暴跌,而是如果市場暴漲他們如何辦,這樣的證券市場搞得好纔怪。
目前情況下,誰要讓你投資內地證券市場,你可以回他五個字:你以為我傻!
第五部分:试点传闻
5.1  8至10家企业的第二批试点方案可能6月中旬推出
2005年05月17日 02:19 东方早报
一如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所言,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早报记者昨日从消息人士处获悉,包括8~10家企业的第二批试点方案可能在6月中旬推出,其中可能会有1~2家中央级企业。
  在首批4家试点企业陆续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后,股市虽然在短期内对这4家企业进行追捧炒作,但股市整体走势却一直处于下降通道,屡破新低。市场中有传言称,考虑到股市的超跌反应,证监会将“叫停”第二批试点企业。
  然而,15日尚福林明确表态称,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
  同时,一位接近国资委的人士近日也告诉记者,第二批试点企业可能将在6月中旬推出,约有8~10家,而且可能会有1~2家的中央级企业。
  此前已有投行人士告诉早报记者,目前中金正在为中石化做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方案。上述消息人士对此说法表示认可。他称,中石化于4月中旬曾经在上海开了个推介会,表示对全流通非常感兴趣,想听听基金经理们的看法。
  上述消息是否属实还有待时间检验,但监管部门将继续出台利好政策,似乎已成共识。
  此前有消息称,一些券商投行部高层已获证监会的非正式通知,暂停IPO发行和再融资活动。
  但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他目前还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而且手中的项目仍在操作当中。
  “过早实行‘新老划断’不利于市场稳定。”15日尚福林的讲话或可为上述券商投行人士“撑腰”。
  广发证券分析师罗利长认为,15日尚福林的讲话,是股权分置改革开始试点造成股市大幅下跌以来,证监会领导首次就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问题公开表态,讲话可能会增加市场对后续政策利好的预期,但能否有效稳定市场需要时间检验。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有所保留地指出,虽然监管部门没有暂停IPO项目的审核和过会,但新股的发行肯定会暂缓,待试点结束后就会“新老划断”、全流通发行。
5.2第二批股权改革试点公司传闻名单
000969 安泰科技 10转10 (流通股按1:1扩股,非流通股本不变)
600001 邯郸钢铁 10转送8 (非流通股东送股10送3,公积10转5)
600196 复星医药 10送5 (非流通股东送股10送5)
600588 用友软件 10转8 (流通股按1:0。8扩股,非流通股本不变)
以上四股票于5。18停牌。原定的5家(安泰科技 申达股份 安徽合力 雅弋尔  山东药玻 )后4家方案较差,未获证监会最后通过。
5.3尚福林谈话暗示利好:红利税被减免的可能性大
2005-05-17 09:17    施海南    天府早报  
尚福林近日表示将加快落实鼓励投资的税收政策,分析师认为红利税被减免的可能性大。
一直以低调著称的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罕见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在谈话中,尚福林除了阐述“股权分置改革”这一焦点问题外,他还表示将“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分析师认为,股市下一个大的利好很可能就是减免股民的红利所得税。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除了表示“股权分置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不会停步外”,还表示将“加快落实鼓励社会公众投资的税收政策”。
  红利税多年不变
  目前股民投资股市的税收只涉及印花税和红利税。由于印花税已连续经过多次降低,已由过去高峰时的5‰,下调至目前的1‰,而且印花税只对交易行为征税,因此无论是降税空间还是降税带来的效应都不会太大。而市场一直在呼吁减免的红利税,多年来税率却一直稳定在20%,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武汉新兰德首席分析师朱汉东说:“尚福林主席这次谈话中提到的‘税收政策”,应该是暗示可能对红利税进行减免。”
  股民长期受“歧视”
  在目前沪深股市中,只有A股的个人持有者和基金缴纳红利所得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条款,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但依据会计核算原则,企业法人投资股票的红利所得直接冲减投资成本,无须缴纳红利所得税,因此机构投资者不属于红利所得税的纳税主体,原则上无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现有的规定面前,多年来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相比,要少得20%的红利,使得现金分红变成了一种对中小投资者的“歧视”。
  减免后股民受益
  朱汉东说:“在去年底,证监会把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与再融资挂钩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现金红利分配,如果红利税减免的利好能够实施,对股民来说就是个很大的利好。”
  以2003年度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数据计算,655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到554.3亿元,若股民红利税被减免,投资者整体将至多增加100.8亿元的现金红利收入。
第六部分:试点释疑
6.1 “除权”划算不划算  
(2005-05-16 09:36:07)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业务操作指引》第十六条规定:“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实施的股权登记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证券交易所不计算公司股票的除权参考价、不设涨跌幅度限制、不纳入当日指数计算。第二个交易日开始,以前一交易日为基期纳入指数计算。”
  对如何理解这一规定,权威人士分析说,由于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通过后,获准流通的原非流通股并不是立刻可以上市流通,有一个锁定期,锁定期过后还有不同的期限和比例上的限制,即所谓“爬行流通”,所以事先无法算清一个除权参考价。实际上到了期限以后,会有多少非流通股、在什么时间段上市流通,也不确定,一个准确简明的除权参考价,就更难以事先算清了。
  分析人士认为,在第一个交易日,市场可能会根据公司送股或转增股本比例的大小、此前该股票的涨跌比例等情况,在竞价过程中自动给出一个类似“除权”的价格。由于并没有一个指定的除权参考价,而送股或转增的比例一般较大且每家公司比例不确定,自然无法预设一个统一的涨跌停限制。当然,从理论上来讲,送股并“除权”不会减少公司股票的市值。第一个交易日不计入指数,可以避免指数过大的波动。
  有中小投资者抱怨说,“除权”使自己手中的股票价格下跌,实际上没有得到补偿。对此,海通证券的分析师张崎认为不能这样看,送股不会改变公司的价值,但增加了流通股股东的持股份额,降低了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成本。如果股价不变,流通股东是白得了这些股票,如果“除权”下跌,流通股东在持股增加的同时,还享受了市盈率下降带来的股票价值。张崎强调,最重要的还是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情况和成长潜力,好公司预先上涨或“除权”以后“复权”上涨的机会较大。对基本面很糟的公司来讲,送股再多也意义不大。如果是资不抵债,送给你的就是负资产了,而原非流通股股东获得了流通权,哪怕交易价格再低,也是赚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30 23:12 , Processed in 0.028853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