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人 性 的 感 悟
在这万物滋生、万类聚集的自然界中,存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而人类内在的人性也有其特定表现的方式。人性之中存在着很多的优缺点,其中有两大弱点:恐惧和贪梦。它们始终困扰着我们的一举一动。许多人在应该“恐惧”的时候很贪梦;在可以“贪梦”的情况下,却很“恐惧”。失去了心理平衡而浮躁,冒进者看似强悍,往往成为“贪梦”的牺牲品;为好消息怦然心动而搞不懂内因决定外因的人看似理智,往往陷入“恐惧”的陷阱,但实际上,贪欲膨胀的人会达到无所谓的程度。旧时有一笑话,说有个人到一家金铺里,当着众人的面抓金条往自己的口袋里装,众人将他扭送到官府,县官问他何以敢当众偷东西,那人回答说:“当时只看到金条,没有看到人”。这在现今社会中恐怕以不是笑话了。然而从理性的角度看,得不喜,失不忧,宠不惊,辱不惧,才是我们应有的最高境界。可是心灵困惑的魔圈的本质源于欲,欲望并非万恶之源,它既是使人坠落的陷阱,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假如人民都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么人也就不再是人了,这时所展现的是,祥和与平稳。相反,人类在具备永不满足的欲望,才能推动人民由个人的自我实现,到社会的发展实现,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在理论上明确有两种欲望或欲望的两个面。孟子主张寡欲,但寡欲并非是无欲,说“可欲为善”,这就是说只要欲而适当,就不会造成危害,而是一种善行。荀子主张节欲,但又区分了私欲和公道,认为“并已之私欲,必以道夫公道通义之可以相兼容者”。其意为,必须摒除一己之私欲,而遵循公道通义,如此方可相兼容而不致相互冲突。但是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创造了世界却对人的自身无补,人们永远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永远受一种语文的煎熬,而这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人类要解除痛苦,只有泯灭意志。古人云:“人心难满,欲壑难填”。贪梦是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弱点,贪梦使我们为获取一点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甚至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时候却使我们被内心的贪欲所蒙蔽,所困扰,是我们遭到更大的损失和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人类获得的任何地位,权力,金钱,声望,不论是物质方面的利益,还是精神方面的利益,都会有失去的之时。但是在何时,尚不被人们所知呢?老子说过,知足长乐。如果你有对自己的境况感到满足的时候,那么就不会为患得患失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了。然而人不能没有欲望,关键是要做到欲望的平衡与理智的选择。所谓“无欲则刚”的“无欲”,只是指人要有适度的,可以满足自身利益的欲望,切不可无节制,而并非指真正意义上的无欲。荀子也说过:“人生而有欲”。不过,我们承认人生而有欲望并不等于欲望可以无度。如果过分纵欲而毫无节制,那必将是作茧自缚。正如宋学大家程颐所讲:“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古往今来,贪梦成性的大有人在,因贪梦而身败名裂,甚至招致杀身之祸的人就更是不胜杖举了,而驱使他们做出种种抉择的唯一动力,便是贪梦的心态。
?? 争强好胜更是每个人从小就具有的一种心理特征。每一个小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亲人老师和同龄人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人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好胜的人从小就信奉这样一句格言:别人具有的我必具有。在他们的生活中,从不放过迎接挑战的任何机会,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机会。他们认准的目标决不放弃,不管那目标有多么难于达到,遇到困难也不罢休,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不满足感,四处奔忙。这种人个性特别好强,决不能落后别人,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决不放弃,学到新东西如获至宝,当然持有这种心态的人,成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成功并不代表快乐与幸福。争强好胜的人如果在家庭,事业,婚姻,爱情,友情之中,仍然持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往往拥有了别人所羡慕的一切,却仍不满足,因此导向另一个极端,雄心勃勃,脾气暴躁,持势骄纵,狂傲不羁。会因小事而动雷霆之怒。另一方面,由于过于争强好胜忽视了个人的健康,他们不会享受生活的乐趣,常使自己整天在紧张和压力之中,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因此压力过大,目标过高,梦想过多,自律过严,特别容易导致精神抑郁,行为脱轨,过得不快乐,甚至是痛苦一生,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反而会过得不开心。
?? 现代人的周围充满着竞争,眼前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每当人们走向新的挑战之前,总是向挑战者或竞争者显示:天生我才必有用,非我莫属争胜力!但是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些人却又低低哀叹:天生我才。。。。。。没用。这种自卑的“自白”与自信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自信者相信自己的力量,竭力去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自卑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适合当观众。自卑是个人由于生理或心理的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其他各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现。自卑是影响展现与交往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走向群体,展现和发展自己。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同时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这种心理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成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即使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试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补偿也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人生境界的拓展。但是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好高务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二是不要受赌气情绪的驱使。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并且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力。应该说当今社会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屈原放逐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艘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此外作为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 在人性展现的过程中的释放和隐藏,不可过也不可不及。心态与形态都是表明着自我实现其结果的过程。封闭自我,从微观的个人来看,自我封闭的心态表现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思维掩藏起来,过分地强调自我克制,表现为人际交往的一种不正常的心态,也表现为品德障碍的一种挫折防御的心态。然而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追求,并且渴望达到完美,这本是一种天性。但人生的历程,始终是得失相随,难有十全十美的时候,因此每个人也都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行。就是说要以开放的心态,投身于所处的社会生活中接受磨练和考验,才能更加客观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当今不少人为了使自己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常常处于一种持续紧张状态下,如果这种紧张状态适度的话,利于进取亦利于健康。但如果过分紧张则十分不利,特别是当人们遇到挫折或打击后,应积极努力地将紧张和焦虑心态转移或发泄出来,防止持续作用而损害健康,这才是上策。如果人们面对挫折和打击,不是设法释放不良心态的影响,而是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消极悲观,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独居一隅,这样发展下去就会构成现代生活易发的“抑郁”心理状态而不能自拔。人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心态,由于不同的心态,就会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大多数人都可能或轻或重地陷入抑郁,抑郁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是痛苦,愤怒,焦虑,悲哀,自责,羞愧,冷落等情绪的结果。它是一种广泛的负情绪,又是一种特殊的正常情绪;抑郁超过了正常界限就畸变为抑郁症,成病态心理。由于每个人心理素质不同,所以抑郁有时间长短,程度强弱之分。对于有抑郁心态的人,所有这些怜悯都不能穿透那堵把自己和世人隔开的墙壁,在这封闭的墙内,不仅拒绝别人哪怕是极微小的帮助,而且还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在抑郁这座牢狱里,拥有抑郁心态得人同时充当了双重角色;受难的囚犯和特殊的罪人。正式这种特殊的心理屏障——“隔离”把抑郁感和通常的不愉快感区别了开来。尽管在抑郁的牢狱里你是孤独的,但也不单纯是孤独感。它是一种隔离,这种隔离改变了你对周围环境的正常感觉。而孤独,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状态,我们在生活过程中,往往有孤独的感觉,它在人的思想中,行为上的体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脱离人群的“有形”的孤独;另一种是身处人群之中,但内心世界却与生活格格不入而造成的“无形”的孤独。由于内心世界与人群生活有距离所造成的孤独感,却是十分有害的。一个长期内孤独感笼罩的人,精神受到长时间的压抑,不仅会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更加影响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的发挥,也会引起人的心理上,思想上的一系列变化,产生了诸如思想低沉,精神萎靡,失去事业的进去心和生活的信心。当然了,我们不可否认很多很有成就的人都曾经有过一段自闭的阶段,在这种自闭的心态中,独自忍受孤独,但是也在享受孤独;在这种自闭的心境中,抓住那份失落感自哀自怜,你可以省视自己,也可以想很多事情,无助时也可以独自哭泣直至迷迷糊糊睡着。。。。。。有苦才有乐,有悲才有喜。暂时的自闭孤独有时也是一种休息,放松及宣泄。但是这种自闭只能是暂时的,如果长时间陷入其中,必然会导致心灵的失衡,形成好走极端的倾向。而且长期的封闭,就必然导致精神的萎靡,思维的僵滞,它会使人认识狭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终可能导致人格异常与变态。一旦别这种自我封闭的心态锁住,人会产生排他心理,使自己与他人难以沟通,情感受到压抑,这时候既需要旁边的人用真诚的爱对待他,激起他们的信赖,亲近,理解之情,用爱的熔炉去融化其心灵的坚冰,然起其心灵的火焰,消除其戒备与敌意,也需要蚩尤封闭心态的人自己主动打开心灵的窗户,人外面的新鲜空气进来。精神的存在,其实比肉体的生存更难。如何跨出这种“小国”境界,将精神的触角伸入到天空中去呼吸?在我看来,远游,读书可以聊补缺欠。远游是为身游,读书是为神游。身游不是通常的旅游。司马迁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并不单单是指游山玩水,散心解闷的,他的用意是在与体察风物,拓展眼界增添感受。可是如今出去一趟恐怕也难。身不能远行,又不能坐以待毙,闷死瓮中。如何办?惟有读书而已。书的世界很广阔,很精彩,足不出户,身不离谋饭之地,而神游八极,心着万象,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与高士倾谈,和历史对话,耳熏目染,心境渐高,眼界豁然,岂不快哉?虽不能达到身历其境,目睹其人其事的最佳境界,毕竟能拓展精神疆域,多少弥补身处远天小地的缺憾,不亦乐乎?在性情中,必须拥有与具备,慈善,忍让,理解,豁达和宽容。四川青城山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是这样写的:“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自古以来,宽厚的品德,宽容的心态就为世人所称颂,心胸狭窄被认为是一种病态。而宽容是以宽阔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人和事。宽容本身包含着谦逊。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如果不能虚怀若谷,就不能有效地吸纳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精神食粮。只有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心态,我们才能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充实拓展,成就自我。宽容不仅是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素质,一种时代崇尚的品德,更是吸纳他人长处充实自我价值的良好思维品质,“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必须具备一个必然的基础,那就是有一颗和常人不一样的宽容之心。要想成功,只有处处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宽容别人,这样才会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梦想才会更容易实现。如针对某个与你观点不一致,或者你认为是与你唱反调,不配合你得人,哪怕他即使是一位“作恶多端”的人,只要你对他拥有一颗宽容善待慈心教化的心,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则往往会使他转向为“始是敌人,终是朋友”的立场,说不定还会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伙伴。因为你应该明白;一味敌视别人或不能原谅别人,实际上你是不原谅自己,在给你自己制造烦恼,伤害了别人,同样也伤害了自己。
?? 拥有宽容,慈善,忍让,理解,豁达的心态是维系一个家庭与社会之中的人事和谐生存的重要砝码,一个人能否成功,就看他的态度了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之间的差别是:成功人士始终用宽容,慈善,忍让,理解,豁达的心态与最积极的思考,最乐观的精神和最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失败者刚好相反,他们的人生是受过去的种种失败与疑虑所引导和支配的。有人总喜欢说,他们现在的境况是别人造成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情况无法改变。但是我们的境况不是周围环境造成的。说道底,如何看待人生,对待人性的多层面,由我们自己决定。纳粹德国某集中营的一位幸存者维克多~弗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与把握自己的心态。”
?? 马尔比~D~巴不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成功依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种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可是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成功是正确思维的结果。人性善良的体现。一个人能飞多高?是由人性的态度所制约。
?? 我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们的失败。
?? 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 我们怎样对带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带我们。
?? 我们在一项刚开始时的态度决定了最后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他因素都重要。
?? 人们在任何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态度。
?? 难怪有人说过,我们的环境— —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的态度来创造。有了积极的思维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积极思维肯定会改善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但并不能保证他凡事心想事成;可是相反的态度则必败无疑,实行消极思维的人必不能成功。因此,在现实的生活里,把我们人性之中的善良,宽容,豁达与慈爱的一面展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善于调整心态,把握情绪,认识自己,悦纳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使我们在这短暂人生的过程中,体验和完善属于自己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