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4-12-14
|
|
[业绩报告]透过非经常性损益看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猎鸟的鹰
浏览:16459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虽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不能揭示所有的重要信息,但仍不失为投资者深入了解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重要渠道。近几年来,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已在逐步提高。
审计报告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标准审计报告,指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二是非标准审计报告,指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四类。自2000年至2004年,非标准审计报告占比依次为14.48%、13.7%、12.1%、7.42%和3.89%(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统计日2005年4月15日,我们认为实际数可能会稍高于这一数值。见表1)。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例缓慢降低,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已在提高。这是我们可以基于2004年年报进行一些必要分析与推敲的重要前提。
但是,要真正看清上市公司的业绩和盈利质量仍然要大费周折,许多有价值的财务信息需要经过仔细辨析后才能得到。
资料来源: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财务报表里的“馅饼”与“陷阱”》,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说明:2004年的审计情况统计日为2005年4月15日。
1 通过多种途径调增利润甚至虚增利润是多年来上市公司财务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分析显示,这一状况在2004年也不会出现根本改观
从近几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情况分析报告来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通过种种途径调增利润,甚至是虚增利润的事也屡见不鲜。
如2001年1130家上市公司的审计利润调整总额为440亿元,占当年审计前利润总额的37%。
2002年1199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调整利润总额520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33.6%。其中,调减利润348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22.5%;调增利润172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11.1%。
2003年1241家上市公司的审计调整利润为368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24.9%。其中,审计调减利润237亿元,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16.1%;审计调增利润131亿元,占审计前利润的8.8%。
从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的审计结果看,上市公司倾向于调增利润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审计调整利润占审计前利润总额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这一比例却始终处于比较高的状态,从中更反映出每年在未经审计时,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调高甚至虚增的利润数额相当可观。
虽然目前对2004年的审计情况的分析报告尚未出来,但预计调节利润甚至虚增利润的问题仍会比较严重地存在。这在四月中旬我们对2004年年报中上市公司应收账款计提情况分析中已经有所反映,不少公司通过较少地计提三年期以上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调节利润。
2 2004年非经常性损益粉饰着较多上市公司的利润
实际上最终通过审计的每股收益EPS也不能完全反映上市公司主要业务的真实盈利情况,诸多指标会成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和账面每股收益的常用手段,如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非经常性损益等。在四月中旬我们已对应账帐款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进行过专题分析,这里我们看一看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上市公司的利润变增减情况。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统计分析显示,从1999年以来,非经常性损益占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重一直较大,较大程度上掩盖了上市公司正常经营的利润情况,给投资者判断上市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状态及其发展趋势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自1999年起证监会就要求各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增加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说明扣除的项目、涉及的金额;同时还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收益”。2001年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4年1月又对此规定进行重新修订实施。
那么,根据2004年1月新修订的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则,2004年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盈利的影响又如何呢?
3 统计结论一: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8.05%的上市公司盈转亏,EPS从0.044元降至-0.11元
自2002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账面上的扭亏为盈,一旦扣除这些非经常的收益,公司就陷入亏损状态。
统计显示,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2002年有60家公司由盈转亏,平均每股收益从0.033元降至-0.07元/股、2003年有114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收益从0.044元降至-0.11元/股、而2004年则有94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收益从0.042元降至-0.11元/股。见表2和表3。
可见,较前两年,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当年利润的做法在2004年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
在表3中,我们列示了扣除经常性损益后每股亏损额在0.10元以上的部分上市公司名单,对这类公司尤其要注意投资风险。
4 统计结论二:2004年,43.28%的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EPS贡献率超过10%以上
统计分析显示,非经常性损益对历年上市公司账面利润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年末每股收益的贡献度超过10%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比例几年来一直较高,2002年36%,2003年44.65%,2004年仍高达43.28%,其中有183家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0%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
进一步分析显示,热衷于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来粉饰利润的上市公司主要是两类,一是ST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成为上市公司利用目前较为宽松的暂停上市规则而玩“猫捉老鼠”游戏的常用工具;二是经常性业务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的公司(见表4)。
我们计算出了2004年中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的贡献度最大的上市公司,表4中仅列示了2004年非经常性损益对每股收益贡献率超过500%的部分上市公司名单。这些公司的主营业务经营质量总体堪忧,投资者在投资时应三思而行,不要冒无谓的风险。(海通证券研究所 陈久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