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传,江苏省一家大型化工类上市公司(由传闻数据看应是“江苏索普”)正在酝酿如下一揽子运作计划:
⑴ 其大股东集团公司以另行提供其它担保的方式,由国家开发银行取回2012年才到期的1.06亿股质押股票;
⑵ 大股东允许上市公司“无偿”回购这批股票作可再分配的“库藏股”,从而冲抵其全部欠款余额;
⑶ 上市公司在合理期限内将这批“库藏股”以期权的方式兑现给股权登记日在册的约8800万流通股股东。
这样,公众股东的市值直接静态翻番,并有极为可观的动态增值空间;大股东控股权和分红权与质押时无实质差异,不仅甩掉了沉重的关联债务包袱,净资产还直接由取得流通权而保值翻番并有显著的增值可能;上市公司则巨额被占款变成了股东利益一致的良好的公司股权结构和管理运作内部环境,而对“库藏股”运用的精细设计可能提供资产资金直接获益的机会。不夸张地说,这样各得其所的结果与已公布的试点方案相比,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看待这则传闻,而不必拘泥于考究此传闻的真实性、合理性与可行性。
目前开始的解决股权分置试点启动工作并未产生此前为市场各方广泛预期的“震撼性”的正向推动力,反而导致“震撼性”的市场下跌。究其原因,当然与以下两点不无关系:
第一,中国证劵市场困局的根源在监管者、大股东和“庄家”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股权分置不过是其突出的显性问题而已!但目前的试点工作却是“系铃人”将“解铃”工作推给“市场”(别人),人们看不到任何由根源入手破解困局的思路,市场信心自然严重受挫;
第二,股权分置原本是中国证劵市场上必须予以普遍解决的体制结构问题,但目前的试点启动氛围却是好公司冷对,差公司没戏,新公司则可能照旧分置上市,而在试公司基本都未对社会公众股东表现出与对大股东一致的尊重和热忱,如是,市场看到的只是大股东得到支持的博弈优势,解决问题的希望何在呢!?!
诚如温总理人大记者招待会讲话中对近年来股市持续下跌原因的归纳,上述第一点涉及施政“原罪”,其解决需要超常的政治勇气、智慧与恰当的时机决断,或许在若干时间内,看到些许有关思路都是不现实的奢望!但证劵市场体制改革已大幕拉开,开弓难有回头箭,则给出适用于解决占目前中国证劵市场大多数的“差”公司股权分置问题的原则性方案,显然更有现实意义!这大约就是这则传闻内含的价值所在。
此传闻方案以下几个特点或许具有某些较为广泛的意义:
其一,凸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本身固有的巨大客观价值为对场外资金入市的显著的吸引力,从而摒弃了那种“扔进一大堆垃圾公司并构造股权分置怪胎”却又不负责任地“鼓吹”价值投资的“假道学”,无论如何立足于市场现实营造赢利效应从而吸引充分的入市资金,是解决市场结构性问题的必要条件;
其二,以大股东相对控股权底线为补偿方案设计基点,这比虽然理想但不现实的对持筹成本一致性的追求具有充分得多的可行性,按此思路可以在总体平均的意义上给出一个补偿方案合理性的参照尺度——整个市场大体上有60%的非流通股和40%的流通股,考虑到保持现有非流通股的基本相对控股权并计入其某种流通套现的获利空间(这两点正是讨还价博弈焦点),非流通股应将其所持总股本20%以上的股本转赠给流通股东,换言之,“十送五”是总体平均意义上的合理补偿底线。
其三,将差公司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股权分置问题一并综合解决。
简言之,只有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所有各类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资产和股权发生一致性基本作用的市场机制,才可能产生真正的“价值投资”性的股权价格。所以,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者也应该在他们的理念中加入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本身固有的巨大客观价值的认同;而且,“鱼与熊掌”可兼得固然好,若不可兼得,则认同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客观价值的前提性,应该是理智和现实的!
[ Last edited by leocsz on 2005-5-15 at 16: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