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原创:大时代 2005-04-20 23:09 智慧 浏览/回复:241/12】
作者:明空
ISBN:7-80187-414-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9-01
书价:25.0
图书简介:
禅是探究人生命意义的极高智慧,是悟道的精髓。如果说,异化的心灵如同荒漠,禅就如同清风甘泉,如当头棒喝,让我们保持着觉醒,导引着我们的心灵进入自由超脱的境界,禅,十分值得我们去探求和寻索。书中每一则故事都充盈着佛教智慧,隐含着人生真谛,实为一本觉悟人生的最佳图书。
上篇 禅宗的轨迹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在公元1世纪左右,出现了一种关于佛教的新诠释,它强调慈悲精神,其理想不是离群索居,而是行菩萨道,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帮助他人的事业中去。这种新诠释就是大乘佛教。而以前的部派佛教被称为小乘佛教。
拈花微笑
作者 : 明空
禅的宗旨是从佛教传下来的,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里记载,有次大梵天王把一枝金色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祖,请佛祖为众生说法。释迦佛祖对着台下众生,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轻轻地手拈波罗花,向大众环示一圈,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寓意,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地展颜一笑,于是释迦便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禅宗的开始。
所谓“正法”,指佛在世及其入灭后的一段时间的纯正的教法;所谓“眼藏”,指心法深广,能含藏万德。
佛祖传授给迦叶尊者,乃至后来禅宗一脉所传的,就是这个“正法眼藏”。
摩诃迦叶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他原来并不信佛,在释迦牟尼成道的第三年,迦叶受佛陀的感召皈依佛门。据说他八天就得道成为阿罗汉。迦叶是佛陀生前最得意的门生之一,被列为佛祖十大弟子之首。迦叶入佛门后,曾率领五百弟子在韦提河山修习头陀苦行,被称为“头陀第一”,佛祖称赞他“大行渊广”。
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的“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的“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了他已得到了佛陀思想的真髓。这就是“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被禅宗看作为“教外别传”。如此,摩诃迦叶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
二十八祖
作者 : 明空
佛祖灭度后,摩诃迦叶取得了佛界领袖的地位。他完成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主持了第一次结集三藏(经、律、论)经典的会议。
在这次会上,佛陀的另一位大弟子阿难作主诵人,背诵了释迦牟尼生前所讲的佛法。阿难背完,迦叶请众比丘当场审定,大家一致认为:与佛祖所说一模一样。这些经按经、律、论分类加以整理后,就是现在我们所见的佛经的最初形式。
三藏结集后不久,迦叶对阿难说:“我今年不久留,今将正法付嘱于汝,汝善守护。”
说完,他对阿难念了一首偈语,然后就来到摩揭陀国的鸡足山,入灭逝世。于是,“正法眼藏”又传到了阿难这里。阿难也就成了西天禅宗二祖。
阿难是“阿难陀”的简称。他是释迦牟尼的叔父斛饭王的儿子,也就是佛陀的堂弟。释迦牟尼觉悟得道后曾返回家乡,为亲人说法,25岁的阿难就跟从出了家。他在佛陀身边忠心耿耿地待了25个年头,深得释迦真传。他博闻强记,才学渊富,被称为“多闻第一”,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迦叶召集第一次结集,指定阿难升狮子座,复述经藏,背诵佛法。当时阿难就宣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处说某经教,乃至人天等作礼奉行。
于是这就成了现存佛经的卷首语。“如是我闻”即指这是由阿难亲耳听佛说后记忆背诵出来的。
阿难从迦叶处得佛祖衣钵,为二祖后,尽心尽力,使佛教僧团得到了发展。
(图-释迦-14)
阿难因为学识渊博,名气很大。他入灭前离开摩揭陀国前往吠舍离国,来到两国的界河——恒河时,双方国王都派兵来抢,想让他留在各自的国家里。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平等度诸有情”,就乘船来到河中央,准备自焚。当时山河大地,一齐震动齐鸣。雪山的五百仙人从空中飞来,礼拜阿难,希望能得到超度,从而解脱。阿难接受了他们的请求,把恒河变成了金地,为众仙人演说“正法”。这时又有以前跟随释迦佛祖听法的五百弟子——五百罗汉从天而降,为五百仙人出家剃度。众仙人有二位立即成了罗汉,一个叫商那和修,一个叫末田底迦。阿难知商那和修堪任“正法”,就对他说:“以前佛祖把正法眼藏付嘱迦叶尊者,迦叶入灭又传给我。现在我也将入灭,我把它传给你吧。”
说完,阿难也对商那和修念了四句偈语,然后腾身而逝,不见踪迹。
于是,商那和修成了西天禅宗的第三位祖师。
就这样,在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授受“正法眼藏”。“教外别传”的禅宗,据说在佛教的“家乡”——古印度,辗转相传了二十八代,这就是禅宗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
达摩东渡
作者 : 明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是东印度人。他得法后,游方行化到了南印度。南印度国王香至崇奉佛教,他的三位王子也信奉佛法。
般若多罗有心考察了一番,知道三太子菩提多罗是法器,只因时机未到,所以他暂没吭声。等到香至王驾崩,举众悲痛欲绝,只有菩提多罗在灵柩前坐禅入定。七天以后,三太子起身要求出家。般若多罗为他授了具足戒,并对他说:“佛祖把正法眼藏传授给迦叶尊者,辗转到了我,我现在要传给你。”
般若多罗传法完毕后,说了四句偈语,然后站起,伸开左右手,各放二十七道五彩斑烂的光芒。又腾身跃到虚空,化火自焚。当时空中的舍利于如雨般落下,菩提多罗收后建塔供养。
就这样,“以心传心”的禅宗宗旨从迦叶起传了二十七代,最后传到了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太子菩提多罗(后改菩提达摩)。
菩提多罗是禅宗划时代的人物。从他起,西天禅宗把发展方向转到了中国。菩提达摩作为西天禅宗的二十八祖,担起了这历史的重任。
达摩渡海东来,先从广州上岸,与南朝的梁武帝见面。梁武帝是当时笃信宗教的皇帝,不但虔信佛教,同时也崇尚道教,所以一见达摩大师,便问:“我修造了这样多寺庙,做了许多的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
达摩大师肩负宣扬正信佛教的心法使命,便老老实实答道:“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因为梁武帝“有眼不识真佛”,他于是就走了。后来梁武帝后悔,派人前去追赶,眼看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那里他不吃不喝,面壁静坐了9年。相传在他面壁的最后一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他成佛了。
传法僧璨
作者 : 明空
达摩寂灭后,寻找一位堪任大法的“法器”的使命,又历史地落到了慧可的肩上。
有一天,有一位看上去已四十多岁的居士来见慧可,说:“弟子之身被重病所缠,请大师为弟子礼忏说罪,以得宽恕。”
慧可就像当年达摩一样答道:“把你的罪过拿来,我替你礼忏。”
这位居士想了半天,茫然道:“我找不到我的罪。”
慧可道:“我已经替你礼忏完毕!你应该按照佛法出家为僧。”
居士道:“今日我见到大师,已知就是僧人了。但还不知道什么叫佛法?”
慧可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无二。”
这位居士听了慧可的这几句话,深有所悟:“直到今天我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无二啊!”
这才是达到了悟心成佛的宗旨。故慧可听后,特别高兴,非常器重他,随即剃度出家。并夸奖说:“是吾宝也,宜名僧璨。”
慧可看中了僧璨,于是将所承达摩的法印及法衣传授给他,并念偈语道:“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慧可传法后,叮嘱僧璨隐居深山,说不久将有法难,他自己必须遇害以酬宿债。
慧可之后去北齐邺都大弘禅法,随时为众人开示心要,皈依者甚多,道誉甚广。
三四十年后,他在匡救寺讲道的时候,寺里有个辩和法师对他极为不满。因为他的听众有不少都去跟慧可参禅了。辩和法师到知县翟仲侃处大肆诽谤。翟知县听了谗言,对慧可施以非法,而慧可坦然接受。慧可遇难时,正值一百零七岁的高龄。
一心不生
作者 : 明空
三祖僧璨大师得法后,听从二祖的嘱咐,一直隐居于皖公山。又逢后周武帝灭佛毁法,僧璨只好出入于太湖县司空山,住在偏僻之所,十多年,竟不为时人所知。
隋开皇十二年,有个才十四岁的小沙弥叫道信,来向他求解脱法门。他问道信:“谁绑你了?”
道信随口就答:“无人绑。”
僧璨提醒似地问:“既无人绑,那为什么还要求解脱呢?”
道信一听此话,当下大悟。于是就跟随三祖,成了他的近侍。服了九年劳役后,才得衣法。僧璨的传法偈为: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僧璨把衣法传给道信后,自己就到罗浮山隐居了。过了二年,又返回皖公山。一个月后,许多人纷纷前来求法问道,僧璨为四众广宣心法要诀,然后就在法会上,在一颗大树下双手合掌,安然而逝。
僧璨留下的重要文献,有《信心铭》。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歌颂“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所谓“一心不生”,就是不生的佛心。所以,《信心铭》‘开头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有顺逆!……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最后是:“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虽然学者们考证,认为《信心铭》是公元9世纪初叶,假托僧璨所写的伪作。但它充分表达了“悟心”的禅意,也可以说明当时禅宗的基本特色。
“借宿”转生
作者 : 明空
四祖道信从僧璨处得衣法后,一心精进,不敢有一丝懈怠,相传他六十年中,胁不着席。
唐武德年间,道信到蕲州黄梅,住在破头山,说法示众,听从者很多。当时山里有一个种树的老人,也一定要跟他出家,他对老人说:“你现在老了,出家无用。若一定想出家的话,可待来生。”
多年后的一天,道信到黄梅县去,路上碰见一个小孩儿,相貌奇秀,不同于一般的儿童。他就问这孩子姓什么。
小儿答道:“即使有性,也不是常性。”
道信又问了他一次姓什么。
小儿答:“是佛性。”
道信继续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紧接着答:“因为性空,所以无姓。”
如此,道信才知道这小孩儿就是前面那个提出要跟他出家的老人转世。
原来,那位种松树的老人受了道信的激发后,便准备丧命转生。他来到河边,向一位洗衣服的姑娘“借宿”。这姑娘不明白他的意思,说要回去问问父母。老人说:“你只要答应一下就行。”
这姑娘糊糊涂涂地应了声,于是老人便投到这姑娘的胎中了。
姑娘怀孕后,被他的父母发现,大怒,认为未婚先孕,是辱败门庭的行径。于是将她赶出家门。姑娘无处可去,只好白天为人家纺纱织布,晚上在人家屋檐下过夜,甚至有时行化乞讨。最后生下一子。姑娘认为这是不祥之物,所以把他扔到一个脏水浊港中。
第二天跑去一看,孩子不但没死,反而气色极好,正逆流而上。姑娘大惊,知道不是一般人子,把他捞起,带回去抚养。稍稍大一点后,就跟着母亲一起讨饭,邻里巷人都喊他“无姓儿”。有次碰到一位相面先生,他仔细端详后道:“这孩子面相极好,只是还缺七种
相,赶不上如来。”
这孩子因为没有父亲,所以,他自然也就说不清自己到底姓什么。
道信知道了这孩子的来历,就带他到他母亲的住所,恳求允许这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因为带着孩子行乞不方便,再加之知道此子的“宿缘”,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
这个没有姓的孩子就这样成了四祖道信的徒弟。待他长大成人,道信就把衣法传授给了他,并念了一首法偈云: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因为仰慕道信祖师的德风,多次召他入京。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了。最后一次,唐太宗对使者说:“如果道信再不肯来,那就把他的头拿来见我。”
使者把这个意思告诉了道信。谁知他毫无惧色,引颈就刃。这么一来,反把使者给吓退了。太宗听后,更加钦慕了,自然不再强迫他进京,还赐给他许多珍宝,以遂其志。
唐高宗永徽年间,道信就终于破头山。徒众们在山上建塔供养。一年后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无故自开。道信的面貌俨然如生时一般。自此,门人再不敢关闭塔门。
东山法门
作者 : 明空
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所以,当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实际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因为弘忍曾三十年不离道信左右,尽得道信禅学思想精华。他以后宣传的禅学思想,也与道信一致。
弘忍门下的弟子很多,见于各种记载的就有25人,而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因此,自达摩传来的禅宗,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始自弘忍门下。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
旁支“牛头”
作者 : 明空
四祖道信门下除了有五祖弘忍直承其衣钵,还有一位杰出的弟子,他就是禅宗史上牛头禅的创始人——法融。
贞观十年(636),法融到南京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了一所禅室,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多人。
牛头山有佛窟寺,其中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刘宋初年刘同空造寺时到处访写藏在寺里的著名经藏。法融得到佛窟寺管理藏经的显法师的允许,在佛窟寺潜心阅读,达八年之久,摘抄各书的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从事研究,为他创立牛头禅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贞观年间,四祖道信过江,望牛头山,顿锡言道:“此山有道气,宜有得之者。”到牛头山,与法融相遇,性合神解。法融的禅学思想得到道信的印证。道信告诉法融说,传自达摩祖师的衣法,只能付嘱一人,他已将此付与弘忍了。所以法融可以自立一支。
法融后来果然在牛头山创宗,世称“牛头禅”。道信的这一傍出的支派,辗转传了六代。初祖法融,后传智岩,智岩传慧方,慧方传法持,法持传智威,智威传慧忠。合称“牛头祖”。后慧忠下有惟则,惟则下有云居智。智威之下有玄素,玄素下有道钦。道钦在径山立寺传法,所相承传受的都是牛头禅的宗旨。
贞观二十一年(647),法融在幽栖寺开讲《法华经》。永徽三年(652)邑宰请他出至建业讲《大品般若》。江宁县令李修本又请他讲《大集经》。显庆元年(656),因司功萧元善的再三邀请,法融住建初寺,次年圆寂于该寺。
牛头禅的宗意主要是以般若思想为背景,达到世界万物以及社会人生如梦如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丧己忘情”,超脱苦难,获得解脱。
牛头禅相传六代后,至唐末渐衰。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曾从天台山禅林寺僧俺然受牛头禅法。
法融因当年在佛窟寺精读“七藏经书”,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书”的学者,受道学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牛头禅也体现了“老庄化”、“玄学化”的特色。
所以,牛头禅的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衣”止六祖
作者 : 明空
五祖弘忍对中国禅宗,乃至对中国佛教的一个不可抹灭的功绩,是他“伯乐识马”,选定慧能为六祖。中国禅宗因为有了六祖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渊自印度的佛教又因为禅宗的革命而真正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慧能的原籍本是范阳人(今河北省涿县),父亲就在那里做官,后来因贬谪流放而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兴许是生活所迫,他与母亲一道又移居到了南海——广州去住,长大后以打柴为生,维持母子的生活。后来他在一次卖柴的时候,听人朗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际,他豁然有所省悟,问起来,知道弘忍大师在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冯墓山以《金刚经》教人,使人“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慧能于是辞别了母亲,到黄梅去参礼弘忍。
不管经籍中记载他与弘忍的见面的情形究竟是怎样的,总之这是一个颇富戏剧性的场面:
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馀物,惟求作佛法。”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猫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猫撩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
慧能的话,无疑使弘忍大吃了一惊!但是他被派到了碓房踏碓,一共八个多月,昼夜不息。
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察看每个人修行的境地,以便传付象征着获得了禅宗正统的僧衣与禅法。当时弘忍门下共有七百余门徒,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后来成为北宗禅宗师的神秀,学通内、外典,为众人所景仰。大家都推神秀为代表,以示修行的境地。神秀便写了以下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知是他写的之后,仅致一番赞叹之辞,令众僧人念诵。而弘忍对此的评语却是: “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人……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也就是说,
神秀此作,还没有进入禅悟之门,因此并未见得“自性”。
当这偈语传到了慧能耳中时,慧能的反应是这样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即神秀的偈,虽然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认识,然而他并未“见性”,并未彻底了悟。因为对于慧能来说,如果不识自己的本心,就是学了再多的佛法,也毫无益处。而一个人如果识心见性,就可以了悟佛法大意——佛法所启示人们的,不正是唤醒潜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纯真的本性吗?禅即是佛心,然而如果只拘执于知识和思想的范围之内,则容易遮蔽了本来自由的心,这便是般若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意义上的智慧,而是能认识到万物皆空,然后超越一切的智慧。于是他请人在神秀偈语的边上写下了自己的体悟: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显然使那些僧人们再次地沸腾了!当弘忍见到此偈之后,不管他心内是如何的感动,然而对众人所说的话却仍然是“此亦未得了”。
可是,五祖却在夜间悄悄来到碓房,问他米白了没有,他便答道:“白了,只是没有筛。”五祖便以杖三击其碓而去。慧能就在三更来到五祖屋中,五祖再一次为他说《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慧能彻悟自性本不生灭,本无动摇,本来清净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并念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复无种;无性亦无生。
传法结束后,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了适当时机再公开出来宣扬佛法,并教他:从此以后,“衣”止不传,因为那个时候,禅宗已经完全为外界普遍承认,不必再靠衣钵相传来表示信脉。如此,慧能成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
慧能于是得法而去,携带着象征禅宗正统传人的衣钵。
慧能离去的第三天,整个寺庙里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为之愤愤不平!以原来为武将的陈惠顺为首,立即动身追赶带走衣钵的慧能。他最先追上了慧能,慧能把衣钵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对他说:这衣钵表示信仰,不可力争,如果你想要它,那你就把它拿走吧。惠顺想拿衣钵,但是他没有拿动,于是不再拿了,敬畏之感充满了他的全身,他说:我只是远来求法,而不是为了衣钵。慧能于是便传法给他:如果你是为求法而来,就请首先摒除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只看看你这个时候的本来面目,这本来面目甚至在你出生以前就有了;如果你能反求诸己而认识你的本来面目,秘密就在你自己的心中。惠顺言下大悟,于是拜六祖为师,更名惠明。
慧能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不知道心,纵使学了佛法,也是没有用的。能看清楚本心,即可说是稳健的佛心。这种意旨对当时的佛教界来说,无疑是惊天动地的一种宣言,即他在印度传统的佛教之外,做出了一个多么新的发展!在慧能未出世以前,禅宗虽也讲求顿悟成佛,然而在大体上仍然是“依教禅”,因为那是依戒、定、慧而修行的。
到了慧能这里,禅宗才真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所以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他用任何语言来阐释佛教教义,而是以自己最为原始的和创造性的体验来表现一个人的悟境。这个悟境,就是他在佛教方面所达到的造诣——所以铃木大拙指出,在慧能之前,人们说“你就是佛”或者“你与佛是一体的”等等,同慧能的方法比起来,都太陈旧了、太平淡了、太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这是因为它们太概念化和太抽象化了,不够具体,当然也就不生动、不深刻。
[ Last edited by pass on 2005-4-29 at 11: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