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3647|回复: 7

《战国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策》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缩水基金 浏览:3647 回复: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说,苏东坡他爸苏洵,外出时每携一书自随,人或窥之,则《战国策》也。
  这部《战国策》,文章真是好的,英奇纵放,如张召忠论天下事,怎么说怎么有理。老苏爱此书,学的也是作文之道:写文章如打仗,贵在取“势”,敌强我弱时,最好的办法是把水搅混、把局面搞乱,四面出击,虚张声势,饶你花岗石般的读者也得被他说晕。
  苏家父子之文皆有《战国策》之风,但学《战国策》只学了个作文,真正的精神全无领会,结果空做了纸上的苏秦、张仪,仕途蹉跎,毕生失意。
  而苏秦、张仪,他们是何其得意呀。遥想战国时代,王纲瓦解、道德大废,一切都没了规矩,凡事都没了底线,除了一个孟子还在四处奔走,推销他的“精神家园”,读书人所思所想不外“名利”二字。那是自由的时代,也是黑暗的时代,一切可能性都向人敞开,人不再受传统、圣言和内心律令的束缚,在黑暗的荒原上,文士鼓舌,游侠仗剑,苍蝇无头,瞎猫乱撞,一切生灵都因为没有方向而分外繁忙。
  例如苏秦,穷酸书生也,钻山打洞地见到秦王,一通神侃,献分化六国、各个击破之计。孰料秦王不识货,该先生咬牙切齿一番后掉头就去游说六国,这回所献之计却是联合起来,共同抗秦,结果,平地一声雷,挂上了六国相印,就算是铜的每颗也得有10斤:舌头是轻的,话是轻的,但轻风吹来的却是梦寐以求之重。
  言辞的滔滔洪流通向欲望的彼岸。所以,那是个话多的时代,漫天飞絮,万叶飘零,大狗小狗都叫,公鸡母鸡齐鸣,话是强者的通行证,沉默是弱者的墓志铭,在盛大的嘈杂中,话与话展开殊死的竞争:你的声音必须被人听到,你的话必须击中目标,说话就是打仗,就是兵行诡道,要拼实力比分贝,也要比技巧,分贝是自然条件,技巧却必须训练。
  《战国策》就是说话技巧的教科书,其中有真实案例,也有模拟训练,苦口婆心,倾囊以授,根本要义就是:话是空的,它不指向真理或事实,它指向人的软肋———人的虚荣、欲望和利益。所以瞄准软肋,说吧,没啥不好意思,灵巧的舌头不仅具有审美价值,它能为你赢得世界。
  于是,今夜偷偷打开苏洵的行李,你发现一部《战国策》,你愕然、茫然,然后冷笑:《战国策》还用读?江湖之上谁人不是胸中早有一部《战国策》,才下心头又上口头?
参与人数 1 +6 时间 理由
海杉 + 6 2005-1-28 08:57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策》是辑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谋划或辞说的著作。或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及《修书》等,西汉刘向编纂。
  《战国策》是以国分类,各自成策。计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每策若干篇,每篇若干章,共486章。记春秋末至秦,凡245年史事。从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开始,到秦二世继位为止,各国的政治、军事、处交情况都得到反映,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论辩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谋求成功而直接面临的课题。口才和论辩类图书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此类图书都以国外的书一统天下,象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征服人心的演讲》、美国辩论大师丹诺的书、拿破仑.希尔、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等的有关演讲、推销、游说的书籍更是充斥坊间。而属于中国本土的口才、论辩类书却凤毛麟角。最近一本挖掘我国古典资源、堪称本土口才与论辩MBA案例库的书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等古代游说、雄辩故事凡上过学校的人都知道;这些故事都出自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新近出版的《谋略与雄辩宝典-〈战国策〉精华全解析》一书就以《战国策》三十三篇为主线,每篇选取最精华的案例,然后对案例进行切合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新解析,对当代人提升口才和论辩等成功素质具有非常独到的效用。

    众所周知, 《战国策》是彪炳千秋、影响深远的一部论辩宝典、文学宝典,它记录了波澜壮阔、风起云涌、活跃自由的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谋略权术和词锋凌厉、汪洋恣肆的雄辩口才,是当时的雄辩家、纵横家们用言辞游说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其中众多的游说辞、论辩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绝唱、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今人难以企及。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此话的出处就在《战国策》的首篇。东周的重臣颜率,为应对国难、在强秦无理索要象征天子地位和尊严的九鼎的危机中,在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穿梭游说齐国,三言两语、轻轻松松地说服齐国,并借助齐国的力量挽救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类似的故事层出不穷,如苏秦逐个说服六国参与合纵,张仪离间齐楚联盟,范雎向秦昭王提出“远交近攻”的国际战略;唐且为安陵君使秦雄辩滔滔而不辱使命;鲁仲连慷慨陈词,绝不向秦王称帝,等等。出身贫寒的策士们凭着锋利口才,说服了君王、显贵和政要,完成了一件件国家、国际大事,他们的论辩游说具有何等的说服力、信服力!

    战国策士们的说辞或辩丽横肆、气势磅礴,或旁证博喻、条分缕析,或巧设圈套、迂回曲折,或危言耸听、故作惊人之语,他们的论辩善于抓住要害,单刀直入,鞭辟入理,既有针对性,又有逻辑性。他们说理时常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诸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他们的论辩技巧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论辩气势宏伟雄壮、充满豪情。今天的我们只有谦恭苦读经典、在传统中汲取养料、勤奋演练,才能不愧对那些作为我们共同祖先的古代英雄豪杰们。

    经典永远是经典,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提升口才和雄辩而言,《战国策》这部经典堪与卡耐基、丹诺等的洋作品相媲美。《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西方的MBA等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才流行,实际上我国古人早就为我们提升谋略和口才准备了如此壮观实用的案例库。谋求成功的当代人,应该通过该书中的生动案例和精辟解析,细细琢磨每篇在口才和论辩技能上对自己的启示,并设身处地模仿篇中的说客大声地演说书中的说辞,边说边反思自己的游说到底有没有说服力。如此琢磨演练,人生成功之日就可指日可待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一读《战国策》
  由于各诸侯国之间的全方位竞争,由于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由于儒法家思想还没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等各种原因造成的相对松散、活跃、自由、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使战国时代成为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璀璨瑰丽的文明黄金时期。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圣贤和英雄辈出、雄辩和华章毕呈。战国时代是我国文明史上空前绝后的轴心时代,是奠定我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基调的本源时代,也是中华民族个体人性最为辉煌和丰满的时代。
  主宰我民族精神文化的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传统思想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孔子、孟子、韩非子、老子、庄子、鬼谷子等圣哲大师所达到的思想理论高度,后世之人都难以企及。而其中以鬼谷子、苏秦、张仪等人为代表的纵横家,由于其在社会政治上的真知卓见和在事功上的谋略权术、雄辩才智,使其具有着影响千秋万代、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从政经商的深远意义。世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功。历朝历代的志士枭雄们,大多以纵横家为楷模,演练揣摩、谋划游说,施澄清天下之抱负,图封侯拜相之功业。
不重清名而重功利的作风正是战国时代及《战国策》的优点所在。后代那种繁文缛节、君君臣臣、道德至上的儒僚虚骄之气还没有充斥官场,务实精神而非泛道德化为战国社会增添了活力。大雄辩家苏秦在那时就提出了政治权谋与日常道德仁义断然无涉的思想,这与西方政治科学开山祖师马基雅维利的见解不谋而合。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历朝历代卫道士们严厉的攻讦和批评。然而就是这些人,口诵仁义道德,手却持权术诡计,阳儒阴法,私下对《战国策》推崇备至、时而习之,乐此不疲。
  在人心不古、竞争激烈、人人推崇成功学的今天,口才与谋略是每一个成功人士不可或缺的必备素质。拥有了雄辩和口才,才能说服他人、推销自己、征服人心,从而达成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拥有了谋划方略,才会懂得作事的方式方法,深谋远虑、运筹规划、纵横捭阖,从而叱咤风云、扭乾转坤、经天纬地。当今天下,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政治领域变革图新、经济领域竞争激烈和残酷、每个现代人生存发展的压力非常巨大,一切正如一副新的战国画面。我们只有奋发图强、苦心磨练,拥有智慧和才能,才能经营人生和事业,建立不凡之功业,实现胸中的抱负和壮志。
  《战国策》是彪炳千秋、影响深远的一部谋略宝典、论辩宝典,它最初是由战国纵横家们为了提高游说效果、为了揭示社会人生规律而集录的策士们的成功游说辞、书信及言行录,最后的编定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按战国的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个国家次序,删去重复,编定一书,定名为《战国策》,共33篇。《战国策》和《鬼谷子》同是纵横家一派的名著,但《鬼谷子》多是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理论原则,晦涩艰深,而《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是运用、证明和实践《鬼谷子》的一个巨大的口才、谋略案例宝库。西方的MBA等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才流行,实际上我国古人早就为我们提升谋略和口才准备了案例库。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战国时代为背景的《战国策》对急需成功的当代人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政治主张、斗争策略和处世方略,是当时的英雄才俊们谋划各项事业战略策略、用言辞游说政要辩驳对手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其中众多游说辞、演说辞文采与义理都堪称绝唱、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透过文字,现代人能体会到策士们的思维、心理活动,感受到他们今人难以企及的满腹经纶、雄才大略和卓越辩才。谋算策划、舌战论辩,实质上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一切兵戈其实早已在头脑中、论辩中决出了胜负。人类历史不能重演,但是人类活动是何等的相似。只要有人、有人类社会,无时不刻就会充斥着谋略和论辩活动,数千年前的风云人物们提炼的技能和思考的结晶依然是那么的鲜活如新,那么的急需运用。古人的滔滔雄辩,精妙谋划,使我们望尘莫及、自叹不如。“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只有谦恭苦读、汲取养料、勤奋演练,才能不愧对那些作为我们共同祖先的古代英雄豪杰们。
  《战国策》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散文名著,它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中相当高,文采飞扬、气势宏伟。古往今来,学者们无不津津乐道。
  首先它长于叙事,有如小说,这是《战国策》首屈一指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富有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将权谋哲理蕴藏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二是善于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苏秦、张仪、陈轸、冯谖、楚怀王等人物性格鲜明、真情流露,阅后让人铭记不忘。三是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生动优美。对话颇似戏剧,针锋相对、令人喝彩。铺排和夸张中呈现绚丽多姿的辞藻、酣畅淋漓的气势。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其次,长于议论,可比诸子中的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论辩善于抓住要害,单刀直入,鞭辟入理,既有针对性,又有逻辑性。二是说理常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既有明快感,又有幽默感。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三是议论说理中讲求语言艺术,注重形式美。各种修辞手法应有仅有。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
  以现代人的口味和眼光评析、诠释《战国策》,从而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总结出启发、警示当代人的哲理,提炼出论辩、游说等实用技能,实在是我辈写作此书的初衷和宗旨。以下是本人在研习、写作当中体会出的读本书之法,各位不妨一试:
  读此书的最好方法,是先默读每篇的提要、原文和译文,然后心中总结一下每篇的出色之处,再看一下点评,细细琢磨每篇在口才和谋略上对自己的启示。最关键的是,在看完想完之后,要假设自己身处当时的情境,模仿篇中的说客大声地演说一遍书中说辞,边说边反思自己的游说到底有没有说服力。如此琢磨演练,你的演讲游说能力、谋略智慧将会与日俱增,你的人生成功之日就可指日可待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另一方面,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齐策》中记颜斶见齐宣王,王呼:“斶前!”斶亦呼:“王前!”他还滔滔不绝地论证了国无士则必亡,故“士贵耳,王者不贵”的道理。《秦策》中赞扬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却使得“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这当然是夸大的,但这夸大中显示了策士们的自信,也是平民中优异人物的自信。
  《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侠”也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勒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所以“侠”总是为放任不羁的人们所喜爱。
  总而言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说话。由于《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的真实(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于文采。《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可以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这里,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都是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虽然也能传神,毕竟过于简单。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绘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精彩纷呈,激动人心。易水送别的一节这样描写: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这些寓言,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懂,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由于《战国策》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常常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它正是体现了战国时代活跃的思想氛围。它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秦汉的政论散文、汉代的辞赋,都受到《战国策》辞采华丽、铺排夸张的风格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描绘人物形象,也是在《战国策》的基础上更为向前发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1.没有事实本身,只存在它的传播方式。人们只生活在语言传播的世界中,传播决定了事实真相。语言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对事实真相会起到支配、改变甚至颠覆的作用,人的语言最具有魔力最具有危险性。由于语言对事实的支配性,所以权谋家们看重语言对实现图谋、达成事功的功能。

     2.谋略本身无所谓善恶,是使用谋略的动机和目的显示出谋略在道义上的卑贱崇高来。阴谋诡计应用在日常生活,那是卑鄙小人的伎俩,而如果用在国家大事上,那是枭雄谋士的雄才大略。苏秦与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一样,认为谋略权术是政治科学,与日常道德断然无涉。谋略并非教人奸诈和邪恶,相反,它正是为了战胜邪恶和侵害、为了保证道义的实现而必须运用的智慧和手段。它可使人避免愚蠢和短视,踏上科学、高效率的正道。

     3。荆轲刺秦王是政治上的败笔。荆轲成就了自己的英雄主义形象,但却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与最初的战略目的背道而驰。肯定荆轲抗暴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是一回事,检讨燕太子丹的决策失误是另一回事。至刚易折,政治中的退让、等待、忍耐比勇猛的义无返顾有用的多。政治就是一门把握可能性的艺术,周易中讲"灭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韬光隐晦、以退为进、坚韧的耐力方可成事。凭着血气之勇的刺秦,固然可以赢得千古英名和美学价值,但却既给行动者本人造成劫难,又对事业进程毫无补益。

     4。谋略与口才相辅相成、互相促成。谋略是因,口才是果。谋略用来策划、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口才用来实现策划、通过说服人直接解决问题。没有谋略的口才会变成信口乱说,没有雄辩的谋略也会被束之高阁、因得不到实践而成为水中之月。战国策士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既是谋划高手,又是用雄辩实现自己谋划的行动者。

     5。运用谋略与口才的根本在于对人性的把握上。对每个人人性中的善与恶、贪欲和良知要有清晰的衡量和娴熟的引导,说服对方,必须要有一个将自己置换成对方的过程。掌控对方的状况和需求,才能对症下药、以为我用。对待人性,如果积极成分多,就用褒扬的、激励的方式以利益和荣誉使其就范,若人性中否定成分多,就要靠威胁的、惩罚的方式以恐惧和灾难使他就范。

     6。为达目的不应该不择手段。首先,手段取决于目的,这个目的一定是有利于自己或社会的;其次,如果手段本身的使用违背了目的,使用手段造成的负效大于目的应产生的效益,那么这个手段是不应该采取的。为那些能带来正当效应的有益目的去不择手段,而且此手段不会凌驾在目的之上,是完全应该的。      

     7.知识分子当不了政治家,因为知识分子心有不忍、注重清名而不能务实、只会论道而不会作事。真正老练的是务实型的政治家,他权衡得失、隐忍果决,他注重实力和谋划,是那种把目的的真正实现看得高于一切的政治家。他不看重道德上的清名、一时的成功和暂时的退却;他看重的是实力、效用和最终的胜利。

     8。谋略带来和平也带来正义和民主。上天赐予我们大脑和嘴巴,不用动手动脚、动刀动枪,头脑和言语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化解各种危机,不战而胜是谋略的发端和宗旨。会运用谋略和口舌的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显得轻松快捷、文明智慧、匪夷所思。因此人应该经常使用的是脖子以上的部分。《战国策》中也充斥了众多朴素的社会政治真理,当时的民主政治达到了前世绝无、后世少见的高度。政治游戏规则古今同理,很简单也很朴素,遵循它就会长治久安,违背它,就会倒退紊乱。

     9。善变敢说、运筹谋划不是在扭曲人性,而是在充分张扬人的智力、个性和气度,显露出人之为人的生命的力量和存在的价值。以辞锋相争,以智谋相夺,"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没有遮蔽道德虚饰的战国策士们的这种进取有为的功利主义人生观,在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0。合纵连横,分化敌方、争取同盟的关键手段在于威逼和利诱。利与害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利有久暂之分,害有远近之别。诱之以利,使之惑近利、忘远害而为我所驱;胁之以害,使之避危亡之近祸而就我掌控。"福兮祸所伏",以利诱之,实质上是以利害之。在合纵连横反复无常的变化中,败者多败于不能明察事机、丧失同盟而自陷于孤弱;胜者多胜于善于结盟联合、充分利用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而益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8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缩水基金 at 2005-1-26 23:13
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和论辩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在社会上谋求成功而直接面临的课题。口才和论辩类图书也就应运而生。但是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此类图书都以国外的书一统天下,象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征服人心的演 ...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0 天

梅花小孩金融易学家园股市捉妖记

发表于 2005-1-2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1 15:37 , Processed in 0.033067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