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投资,一个幻梦而已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清青
浏览:20864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原创:英翰 2004-05-18 14:48 】
蓝筹投资,一个幻梦而已
英翰
我文化不高,但炒过几年股,多少还是有点见识的。上周,在2004年的第二个交易日,当看到中国联通,中国石化,长江电力三只巨象集体飞舞(涨)的时候,我基本上已能够做到镇定自如地欣赏它们华丽壮观的舞姿。而在去年3月,当中国联通突然两个涨停,在3.41元的板上进行多空天量搏杀时,我就像个乡巴姥一样吓得半死。尽管作为一名市场老手,什么稀奇古怪都见过,但当时那样的场面还是让我开了眼。想不到,一头巨象居然也可以被炒得像只虾子一样活蹦乱跳。
市场所蕴涵的力量,跟我们心中所蕴藏的疯狂一样,有时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别说3头大象,就是一群恐龙,只要我们在牛市的幻景中再彻底放纵一下,一把火,这些所谓的蓝筹巨霸别说炒飞,甚至炒糊也不为过。只不过唯一要警惕的是,在这场价值投资的闹剧演砸之前,一定要记得抽身离场。股市的悲剧就在于,输家总是把一场游戏认认真真地玩成一场信仰,最后套死自己来收场。
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美国股市早在30年前就给我们演绎了大象飞舞的传奇。
话说20世纪60年代后期,整个华尔街为争夺基金销售份额而展开业绩大战。为了突出基金当期的投资回报,年轻的基金经理们充当起了超级神枪手的角色,他们疯狂地选股,换股,朝夕相争。为了抢夺“第一枪”荣誉,勇敢的神枪手们几乎把交易所的股票翻了一个遍,马不停蹄地从业绩炒到成长,最后自然就沦落到专炒“概念”,再没有比“概念”这东西更能让人快速致富。很快,谣言,欺诈,黑幕,荒唐就开始交相辉映,华尔街可是从来不缺这些佐料,到最后,在投资者忍无可忍的投诉下,在媒体的积极爆料下,司法开始全面介入,这场闹剧最终落下帷幕。一批批明星股轰然倒塌,一个个明星人物当啷入狱,市场真是一片狼藉,10年姑息的投机恶习最后自吞苦果。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许多基金清算资产时,大批的投资经理对手中一大堆一钱不值的激进性股票,居然忘记了当处购买它们的理由。(无独有偶,10年庄家股市,一朝基金黑幕,2002年前的中国股市也同样热闹得很呢)
好在这只是几年金融闹剧导致的股市衰落,美国经济完好无缺地向前挺进,就跟我们现在的情况一样,到了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们发誓要回归“理性的原则”。概念股的神话破灭后,流行起了蓝筹股投资热。人们认为,蓝筹公司不像60年代投机者青睐的那些公司,它们的业绩不会突然暴涨,然后翻脸又突然陷入到破产的边缘,它们不会眼花缭乱的更换主业,频频重组以至于最后谁也搞不清公司是干什么的,至少,蓝筹公司比起许多神神秘秘的上市公司更加透明,因而也更加安全。而事实上,美国一批规模很大的上市公司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势头,只不过人们在疯狂投机概念股时,满脑子想到的只是一夜暴富,而忽略了身边实际的财富。
一夜之间,华尔街就像被洗了脑,机构们开始动手抢购大盘股。基金经理终于在概念追逐的疲惫中缓过气来,这下轻松了,只要买了蓝筹股,就大可以一边打着高尔夫球,一边等着实现长期回报。于是,大市值的股票像猪头一样被搬上肉铺热买,购买蓝筹股成为时尚,每个拥有蓝筹股的投资者都为自己能挤入主流的投资理念而自豪。那个时候,机构投资者最钟爱的股票大概有40来只,它们的名字家喻户晓,比如IBM﹑施乐﹑雅芳﹑柯达﹑麦当劳﹑迪士尼等等——被称为70年代“最优50股”。
掀起这场蓝筹股投资热潮还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大规模的养老金和企业年金进入股市,它们组建的大规模基金需要进行大手笔买卖,而大市值的股票流动性最好,于是,大盘股基本上都成为了机构首选的建仓目标。二,在整个60年代,机构投资者为时机抉择伤透了脑筋,因为他们总是想抓住市场的好时机却常常是被市场抓住,对机构而言,选择恰当时机购买股票非常困难,所以,蓝筹股对机构来说正中下怀,买入就—直持有取代了过去那种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而成为新的战略,即便是买在高位,由于公司有稳定的增长,被套只要不抛售,早迟也会赚回来。(看看中石化)于是,“最优50股”就成了机构投资者的压底货和传家宝而变得奇货可居。三,当一个投资理念进入热潮后,游戏就变成了信仰,每一个投资经理如果不去投资流行的大盘股,如果不去购买已被炒高的蓝筹股,他自己也不自在,在投资界,独立思考是个罕见的品德。更重要的是,投资蓝筹股你就可以推卸所有投资失败的过错,再没有比这个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更有导向性的购买推动力。比如说,你买招商银行,而招商银行突然发债使股票下跌3成,没人指责机构是白痴,反而同情你的不幸。如果你持有宝钢,若哪天发生业绩质疑促使股票下跌4成,也没人怀疑你当初买宝钢大脑有问题,反而是对宝钢本身进行痛斥。再没有被这更快乐的事,只要你买的是蓝筹股,无论多高的价,无论最后死活,一个投资经理居然就可以不用担当任何过错。相反,如果你胆敢去买一只ST股,无疑你脑袋进水了,若该股破产摘牌,你就是全世界最大的白痴,若该股乌鸦变凤凰,你就有内幕交易黑庄之嫌,反惹一身骚,再没有比这更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于是,一场竞购蓝筹股的比赛展开了。美国股市最庞大的一群大象被机构追得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所有机构的眼中,仿佛全美市场就只有这50只股票可以做,而一批批中庸廉价的股票因无人看管而落入地狱,最后,蓝筹投资终于在机构的无限热情中演变成蓝筹投机,所有的蓝筹股都被顶上了半空。可惜蓝筹股的狂热并没有引发一轮大牛市的到来,1972年,股市开始再次疲软,市场滑坡时,“最优50股热”的情况就更加病态了,在市场出现整体下滑时,“最优50股”依然在高位迎风飘扬,机构众志成城的决心和信心比起我们的基金经理对待“五朵金花”更是有过之而不及。《福布斯》对此作了点评:“最优50股似乎是在海面上飘浮,而整个市场却已经沉入了海底”。
这就是著名的以蓝筹股投机而引发的市场结构的断层时代。
再优秀的公司都不可能永远维持高增长,特别对大规模公司,保持高增长的难度就更大。为过高的期望而支付的过高股价,最终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场大灾难。故事的结局是,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经济的调整,最优50股虽然依然保持着它们漂亮的业绩和稳定的高增长,但公众出于对整个社会经济前景的担忧,开始对大公司能否一直维持长期高增长产生了怀疑,特别相比于整个股市的沉落,蓝筹股的市盈率太高了。几乎又是一夜之间,华尔街对蓝筹公司的价值评估发生了变化,机构们开始懊悔多年对蓝筹股的盲目崇拜而支付的过高代价。于是裂缝产生,同盟瓦解,最优50股开始一个接一个从云端落下。随后事实得以印验,蓝筹大公司真的没有保持住大家预期的那种漂亮的增长速度,“它们放缓了脚步”。
于是,蓝筹股步入熊途,在下跌了整整一年后,最优50股依然没得到“原谅”,真正的高潮还没到来,因为最后,可爱的基金经理们终于是无法再忍受其过高的估价,居然选择了抛售一空,大象重回尘土,其后是一蹶不振(看看这5年沪深股市科技股的走势,你多少就明白一点),等下次再返高价时,已是10年后的事。
现在很多有志之士都会对我指出,目前我们这些蓝筹大象的市盈率还不到30,而美国70年代“最优50股”狂潮其市盈率一度达到了90。但如果你知道“最优50股”当时的规模,业绩以及持续的增长率,就会怀疑我们现在追捧的这些大盘股哪里配称得上“蓝筹”2字,如果再仔细研究我们的大象群,就会发现,80%竟是一批批周期性行业,并且它们高速膨胀又恰恰都主要建立在信用过度扩张的基础之上,再也没有比这更脆弱的“牛市”基础了。象这样的一批“高增长公司”,在以后任何一次正常的货币紧缩的措施中,都会有几个风头明星被逼死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所以我至少可以断定,我们的这次蓝筹热潮会比美国那次死得更快。
信奉蓝筹,只是又一场股市游戏而已。
蓝筹股的断层时代,只不过是机构投资者集体跟风的非理性表现。
如果你有颗独立的脑袋,你最好把一切主流的东西都当成投机游戏来对待,而不必信奉为永恒的真理,投资蓝筹并不意味理性,也不意味你正在正确地赚钱。正确的游戏规则是:入市捞钱前请先估算好风险,看值不值得玩,然后才是怎样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