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4-2-18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秘密之一:
独有生态环境造就美酒
“宜山宜水又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具有打造中国酒都的天然优势。
记者在宜宾采访时了解到,宜宾属南亚热带到暖湿带的立体气候,山水交错,常年温度和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土壤丰富。加上有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等六大类优质土壤,非常适合种植糯、稻、玉米、小麦、高粱等作物。而这些正是酿造五粮液配方中的主要原料。特别是宜宾紫色土上种植的高粱,属于糯高粱种,所含淀粉大多为直链淀粉,是五粮液独有的酿酒原料。
五粮液资深的酿酒师傅说,五粮液筑窖和喷窖用的弱酸性黄粘土,粘性强,富含磷、铁、镍、钴等多种矿物质,尤其是镍、钴这两种矿物质只有五粮液培养泥中才有微弱量,其他酒厂的培养泥中都没有。
“宜宾的生态环境也非常有利于酿酒微生物的生存。”据称,五粮液的生产需要150多种空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参与发酵,因此必须要有能适应150多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只有在“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才可以找到。“如果缺了这些环境,五粮液的酒味就没有这么全面,可以说,自然的天成给予了五粮液独一无二的天时地利之美,这使得五粮液更具独有性。”
秘密之二:
独存明代古窖称奇中国酒业
五粮液的酿酒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五粮液现存明代地穴式曲酒发酵窖,其历史已经达636年之久。正是这些窖池,奠定了五粮液辉煌史的基础。
走进酒都宜宾的一条悠然老街,醉人的芳香扑面而来,循香望去,古色古香、历史悠久的一处明代风貌的古典式五粮液糟房映入眼帘。进入糟房,便能看见那历经风雨沧桑后,气质却依然高贵的古窖神韵。
据说,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的考古专家从窖中出土的碎墙砖分析,这些窖池建于明代成化年间,至今已经有636年历史。这16口明代古窖池经过几百年的连续使用和不断维护,成为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其微生物繁衍至今从未间断!这是一个白酒业的奇迹。
遍察中国白酒生产厂家的人士透露,这16口明代古窖池五粮液一直使用至今。而其他酒厂所宣称的古窖只是一个遗址而已。
“越是古窖,就越能提高对人体有利物质的含量,降低酒精给人体带来的损害。”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认为:“故评判酒质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窖池的时间,窖龄越长酿出的酒就越好。”
酒业谚语曰:“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五粮液明代古窖的美名,就像它所酿出的美酒,香了一条大江,香得山高水远,香得地久天长,香醉了人间600年时光。
秘密之三:
独有“陈氏秘方”幻化五粮
“五粮液”因何得名?在五粮液集团,你能听到一个源远流长的神奇故事:公元1900年,宜宾有一陈氏家族的作坊叫“温得丰”,陈氏家族第10代子孙陈三,继承祖业,在原有酿造基础上,提炼出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等5种粮食作为酿造五粮液的原料,其配方是糯米、大米各20%、小麦15%、玉米5%,川南高粱40%。这就是五粮液历史上的“陈氏秘方”。
据称,五粮液一直沿用“陈氏秘方”的特殊工艺,采用五种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料,从而规避了其他白酒用单一的红粮或两三种粮食为原料酿酒风味单一、口味欠佳的不足,所以味觉物质比其他白酒丰富得多。
说到酿制五粮液的“陈氏秘方”,就不能不令人想起一个人。他就是献出“陈氏秘方”并用一生智慧与心血,奠基五粮液大厦的邓子均。他被称为“五粮液的传人”。百年来,五粮液所有的宣传,都有过关于邓子均的记述。
为纪念他,五粮液在”酒文化博览馆“专门修建了有功于五粮液的人物塑像和浮雕纪念碑,邓子均理所当然地被排在第一位。在他的雕像下,镌刻着“五粮液的传人”6个大字。
秘密之四:
独有酿造工艺“勾兑双绝”
五粮液的工艺技术是独有的。据称,五粮液采用独有的“包包曲”作为空气和泥土中的微生物结合的载体,非常适合酿造五粮液的150多种微生物的均匀生长和繁殖,而其他白酒只利用了空气中的微生物,所以酒味不全面。
专家解释,“包包曲”是一种糖化发酵剂,发酵的不同温度,可形成不同的菌系、酶系,有利于酯化、生香和香味物质的累积,构成产品的独特风格。而五种粮食的配方,更将不同粮食的香气和产酒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其以酒味全面而著称”的风格特点,在浓香型白酒中独占鳌头。
按照五粮液独有的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采用“跑窖循环”、“固态续糟”、“双轮底发酵”等发酵技术,采用“分层起糟”、“分层蒸馏”、“按质并坛”等国内酒行业中独特的酿造工艺。
在白酒业中流传的“陈酿勾兑”,是按照一定原理的培植,利用物理、化学、心理学原理,利用原酒的不同风格,有针对性地实施组合调味、其独特之处是实现分级入库、陈酿、优选、组合、勾兑、调味的精细化控制。酒的“勾兑”极为玄妙、神奇。因其难度很大,要求极其严格,故酒界有这样的说法,“差之一滴,失之千里”。
现在,五粮液在传统工艺上又升起了高科技风帆,形成了以计算机勾兑专家系统和人工尝评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勾兑双绝”。
据悉,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五粮液集团将现代分析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用于五粮液生产的全过程检测,对原材料采购、原酒分级、陈酿、勾兑操作等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业内评价:“五粮液几千年来不断提升和积累起来的酿造技术、独有的工艺和微机勾兑专家系统、微机配料系统、信息管理局域网以及科学、系统的标准,使五粮液集团上空形成了独有的微生物圈。”
秘密之五:
独有中庸品质代表中华文化
在“酒都”宜宾,酒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有1700多年建城史的宜宾,至今已走过3000多年的酒文化历史长河。从古老的僰人的“蒟酱酒”(窖酒),唐宋时代的“荔枝绿”、“姚子雪曲”,明清时代的“杂粮酒”,再到如今五粮液,宜宾酒精品辈出。诗人赞曰:“太白若饮五粮液,唐诗定添三百章”。
酒的审美有差异性,也有共性。在共性上,自古以来人们用7味—————烈、甘、清、辣、甜、香、醇来评判是不是美酒。最早评价五粮液的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黄庭坚,他称赞早期的五粮液(姚子雪曲)时说:“杯色争玉,白云生谷”,“清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
浓缩了古人对五粮液美酒的审美感受。黄庭坚在宜宾凿池流觞,至今遗址犹存。
科学的评价,源自于196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第2届全国评酒会。在这次大会上,严谨认真的评酒专家们就给予了五粮液高度评价:“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称。”专家的评语恰与900多年前黄庭坚的评价惊人相似。
这不仅说明了专家的评语的真实可靠,以及五粮液长期稳定的卓越品质,而且还反映出五粮液所蕴涵中国的传统中庸文化。同时也证明了只有五粮液才是中华民族文化酒的典型代表,学界称之为“一座东方酒文化的丰碑”。
由此观之,集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等5种粮食之精华的五粮液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味觉层次全面而丰富,谐调地带动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体现了中国“中庸文化”最高境界,因此五粮液酒深受中外消费者的喜爱。
五粮液及其所形成的独特的“五粮液文化”带着东方的灵性,享誉神州,香飘海外。故人们由衷赞曰:“中国国酒五粮液,玉液琼浆香寰宇;一枝独秀蜀山水,千种佳酿总宜宾”。
秘密之六:
独有管理提升琼浆质量
这种中庸文化的基因,在五粮液人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中,却转变成对精细质量管理的严谨追求。
在五粮液集团记者了解到,按照五粮液“创新求进、追求卓越、永争第一”的质量观,集团公司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把推行质量管理作为品牌战略的突破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原则和“全国质量管理”的最新要求,颁发了第5版《质量手册》。从1981年的全面质量管理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的“朱兰螺旋式”和现代企业的“全国质量系统管理体系”,五粮液集团开展了群众性的QC活动,企业获得了法国BCQI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由此使企业于2003年再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这在全国同行业中独一无二。
目前,五粮液已拥有全国最大的窖房和世界最大的酿酒车间,行业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比国家专业检测部门更先进的质量分析检测仪器,这些先进的硬件设施有力地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提升,保证了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
最为重要的是,尽管规模不断扩大,但五粮液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只选取最好的8000吨作为五粮液酒,用规模提升质量,为消费者奉献品质最完美的五粮液酒。
秘密之七:
独有十里酒城铸就第一品牌
五粮液得名于百年前,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创业于20世纪中期,发展腾飞于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的今天。
1957年,“宜宾五粮液酒厂”正式命名,从那时之后的短短40多年间,五粮液就经历了5次大的改建和规模扩张。
第一次是在1958年,国家拨款60万元,建设成金沙江南岸的“跃进区”,完成了第一次扩建,使全厂产酒能力达到1141吨,构成了五粮液酒厂的最初规模。
第2次是在1979年,投资1800万元在岷江北岸修建了新的生产区,占地9.96万平方米,产酒能力达到4440吨。
第3次是在1986年,投资2500万元在江北主厂区新建了占地22.8万平方米的3000吨车间,全厂总产量达到了1万吨。
第4次是在1992年-1994年,投资8亿元,完成了8项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建成了横卧酒圣山下的两幢排列着6000口窖池的世界最大酿酒车间,使全厂产酒能力达到9万多吨。
第5次扩建是在1995年-2002年,这是五粮液集团公司高速跨越式发展的高速期。在1984年就担任厂长的王国春前赴日本、北美考察后提出:“总目标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五粮液酒厂建设成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使得五粮液人成为无愧于新中国第一流的现代职工。”
1995年五粮液投资1.5亿元进行配套工程建设。1997年,完成了年包装能力为8万吨的中国第一的勾兑中心,1998年在原宜宾五粮液酒厂基础上经公司制改造为集团有限公司,1999年1月又建成了有世界水平的占地1.5万平方米的现代大型塑胶包装车间。2000年投入巨资建成了一个4万吨的酿酒车间。同时在孜岩山下,荡平数座小山,建起了果酒、塑料制品、磨具制造、电子元件、精美印务等几个大公司。
至此,五粮液集团成为占地7平方公里的“十里酒城”。成为“千年酒都”宜宾的象征。在“十里酒城”中,五粮液摆下了一个巨大的“酒阵”,以五粮液为龙头,囊括了白酒、果酒、保健酒“三大体系”几百种规格的系列酒。品牌、质量、规模、市场占有率、社会与经济效益,五者合一,铸就了“中国酒业大王”。
秘密之八:
独有多元扩张与资本共舞
数字见证了五粮液规模增长的历史———五粮液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生产能力只有3000多吨。到2003年扩展到40余万吨,由80年代初一个不到千人的小厂嬗变为拥有19个子公司、2万多名职工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目前五粮液集团公司的经济效益已相当于1986年前的160个五粮液酒厂,连续13年高速增长,并连续11年稳坐全国酒类行业的头把交椅。
根据五粮液集团的发展战略,企业在以酒业为主业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的质量规模效益扩张。具体步骤是:1997-2000年多元发展起步阶段,2000-2005年多元发展做强阶段,2005-2010年是多元产业在行业争取第一阶段。
1998年,随着五粮液集团公司的组建和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以产业多元化发展为标志,企业正式走上长期发展战略的第三步。2000年底又提出第二次创业,一个以白酒酿造为主业,塑胶加工、模具制造、印务、药业、果酒、电子器材、运输、外贸等多元发展的跨行业企业集团迅速壮大。这种多元化扩张的势头,在白酒业内极为罕见。
对于多元化扩张,王国春日前在面对证券媒体时发表了看法:“我们不是盲目地多元化,多元化的前提是保住主业,加强主业。因为酒业要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地理条件,出了宜宾,我们不可能再复制一个五粮液。”
“这几年随着酒类品种的多样化,白酒市场在逐步萎缩,但未来十年保持在250万吨到300万吨没有问题。”王国春表示,“五粮液的市场份额现在已经达到1/6,再高一点达到1/5,这对五粮液来说已经足够了,在酒业的发展应该算是到了极致。但是五粮液集团要发展壮大,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有新的生存空间。”
“参加1999年的上海财富论坛,对我触动很大。”王国春称:“原来我们还以为自己是比较大的工厂,但是和世界500强比起来,我们的确还是个小企业。我们为什么不能学GE的杰克·韦尔奇呢?因此,我们把二次创业的目标定位在世界500强。当然,在产业选择时,我们会首先发展那些与主业有技术关联的或市场关联的产业,拉长主业的技术链和市场链,比如印刷、玻璃、包装、物流等行业。另外,我们选择行业还有三个标准,首先是有没有可能在三五年占据行业的前三位,十年内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大;其次是有没有适当的团队;第三是有没有核心技术。”
在王国春的设想中,集团公司是新产业的孵化器。当上市公司效益不佳时,集团会把好的、成熟的项目置入上市公司。新产业还不到立稳脚跟的时候,集团决不会让股份公司扛着。“上了市就要对投资者负责,不能从上市公司中抽血。而应该从集团层面大力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适应投资者需求的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结束语:
将打造品牌融入血液
八大秘密,八大独有优势,尚不能完全揭示五粮液的核心竞争力。腾飞中的五粮液,正以巨大的变化更新着自己的竞争力。
“目前对五粮液来说,最关键的是品牌建设。”王国春曾经感慨,“品牌打造成功,效益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不打造品牌,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现有的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打造第一品牌的信念已经深深融入五粮液集团2万多名职工的血液当中。这,也许就是五粮液品牌价值突破300亿的最大谜底。
本报记者
[ Last edited by 脑白精 on 2005-1-26 at 23:52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