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新年伊始,中国股市为什么创下五年多来的新低?对此,市场已达成共识,那就是股权分置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有权部门始终不肯承诺流通股是含权股。但是,在7200万股民期望国有股以净资产价格补偿流通股东的合理要求,一次又一次遭落空的同时,部分高管人员趁国企改制之际,拿到的却是远比净资产低得多的股权。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个案。“豪夺”案例真不少
2004年12月30日,亚星化学(600319)公告其大股东亚星集团实施改制。亚星集团原为国有独资企业,根据有关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净资产为12565.93万元,当地国资部门决定拿出49%国有股转让给亚星投资,转让价6052.39万元。而亚星投资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35名企业高管人员出资设立,其中亚星集团董事长陈某出资660万元,亚星化学董事长董某出资322万元。鉴于亚星集团持有亚星化学44.87%股权,改制后的亚星投资就间接持有亚星化学股份22%,陈、董两人持股则轻松超过10%。
据亚星化学2001年2月发布的招股书披露,招股前,亚星集团总资产13亿元,净资产5亿元,亚星化学发股募资7.12亿元,按持股44.87%比例,亚星集团净资产增加3.2亿元。就是说亚星化学招股后,亚星集团净资产已增至8亿元以上。怎么过了三年多,经评估的净资产竟缩减至1.2亿多元了呢?是为了改制国有资产存心低估,让有关高管人员占了大便宜,还是亚星集团这三年多来真的经营不善,抑或是当初招股时亚星集团虚报资产?不管是哪一种情形,都是现行法律法规所不能允许的,经营不善虽然不触犯法规,但国资部门能把49%股权交给将国有资产从8亿多“经营”到1亿多的“败家子”手中吗?
类似亚星化学那样以极低廉的价格,直接或间接谋取上市公司股权的实例还有不少。如民丰特纸(600235),其净资产为8亿多元,大股东民丰集团持有65.85%股权,仅这一块净值就达5.5亿多元,可民丰集团改制时评估值仅为2.4亿元,高管人员参股民丰集团的折扣率为43%。
又如去年12月刚增发募资4亿元的山鹰纸业(600567),净资产已达8.3亿多元,以山鹰集团持有山鹰纸业56.27%的比例计算,集团净资产至少达4.6亿多元,可改制对增发募资的4亿元净资产“忽略不计”,高管们也几乎以对折价,享受了山鹰集团的“改制成果”。“最后晚餐”谁不爱
国企改制已成“最后的晚餐”。“自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借改制之际把国有资产变成属于自己的股权,成了部分上市公司高管最有效、最快捷的发财致富方式。前一阵炒得沸沸扬扬的伊利股份,包括董事长郑俊怀在内的五名高管之所以被捕,问题就出在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变相运作MBO。据报道,挪用的公款也就3000来万元,如果MBO运作成功,郑俊怀们就可控制一家总资产50亿元、净资产20亿元的中国数一数二的乳品企业,而且这一笔钱还不是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的。这是多大的诱惑啊!怪不得又是劳动模范又是人大代表的郑俊怀们硬是要铤而走险。
1月6日,国资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文章说,2005年将是国企改制的规范年。来自股市的七八千亿元资金垫高了国有股的净资产,该给股民的合理补偿不给,却让内部人大发其财,这样的国企改制要不要规范,又该如何规范呢?
□ 贺宛男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