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2-5-11
|
|
海外创投业大鳄觊觎中国市场
历经热潮、低谷、调整的中国创业投资行业,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终于再次步入上升期,创投支持企业纷赴海外上市,企业间并购风起云涌,"中国热"再次席卷全球。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吸引了众多国际著名的创业投资家和创业投资机构,他们拥有超过千亿美元的创投资本。
"无利不起早",很显然,吸引这些国际创投业大鳄的,无疑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遍地的投资机会……
历经坎坷
尽管外资创投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如ChinaVest、IDGVC等先行者先后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但外资创投的大举进入,却还是在1997年之后。
在2004年7月份Zero2ipo清科公司举办的"2004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上,凯雷投资集团的董事何欣把外资创投在中国的投资分为几个阶段:
1997年至2001年,相当于孵化期,外资创投在中国没有什么实际投资经验,完全以硅谷的成功案例作为范本,认为应该支持那些从海外回来的留学生,应该投资给35岁以下的年轻CEO。狂热成为这段时间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2001年至2003年,外资创投经历了非常痛苦的学习期,很多创业公司先后失败,多数创投机构变得非常保守,对风险的评估非常高,对未来的预期也很悲观。这段时间,它们主要投资给那些有经验的管理人员,热衷于选择成本低的IC和制造业项目。
何欣预计,从2004年往后的10年期间,将会是外资创投在中国的成长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创投进入这个市场。
再掀"中国热"
2003年底,伴随着IT产业的回暖和海外资本市场的复苏,以携程上市为标志,纳斯达克的大门再次向中国企业敞开。同期,股价节节攀升的新浪、搜狐等已上市企业展开了大规模的收购行动。一时间,创投支持企业或上市、或被收购,创投资本退出渠道似乎不再是个难题。
2004年,中国创投业更是精彩纷呈:在投资方面,既有大唐微电子、展讯通信、德信无线、分众传媒这样一些千万美元级的大手笔备受关注,也有如UUme、达内科技这样一些新兴领域获得青睐。在退出方面,据清科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共有12家创业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先后登陆纳斯达克、香港主板或创业板,以及新加坡市场。包括软银亚洲信息基础投资基金、Doll Capital、NEA、Acer VC、联想投资、上海联创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内外活跃的创投机构,至少已经得到了部分回报,未来的退出也是"大路朝天"。
中国创投企业的大规模上市,不仅让其身后的创投者笑逐颜开,更让那些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海外创投者眼红。
合作与竞争
外资大牌创投的大举进入,对于中国创投业来说是喜是忧?外资与本土创投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新进外资巨头与本土创投的合作与竞争,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尽管对于创业企业来说,越多的创投机构、越多的资本,对他们就越有利,但对于中国本土的创投业来说,多数业内人士对竞争将更趋激烈有着清醒的认识。
怡和创业投资集团执行副总裁邓杰认为,国外大牌创投的进入,对中国创投将来在国际主流资本市场获得退出渠道有好处,但太多资本涌入,可能会使泡沫过早产生。
曾经成功投资网易、掌中万维等的霸菱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徐新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表示,国外的大牌创投资金实力雄厚,投资都是大手笔,敢于出手,即使亏了一点也没关系,但如果做得不好的话,可能会把中国市场扰乱,同时可能会影响外资有限合伙人(LP)对中国市场的看法,这对中国创投行业造成的杀伤力是很大的。
华登国际投资集团副总裁麦世泽也表示,国外大牌创投能带来很多价值,如一定的技术转移、管理经验等等,这些都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但不希望大家一窝蜂地把价钱炒得很高,形成另外一个泡沫。
当然,中国的创投机构还是欢迎他们的外资同伴加入的。毕竟在中国,这个行业还非常的年轻,需要有更多人、更多声音和更多的资本。就如邓杰说的那样,"希望我们联合起来让这个事情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创投市场能够健康地发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