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4-12-3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末资金压力到底有多大
年关将至,资金面如何又成了市场热门话题,人们开始担心在还债压力下,股市资金面开始抽紧,从而直接影响年末股市行情。事实果真如此吗?
券商首当其冲
近期,券商负面消息再次成为市场议论的焦点,一些券商重仓股的频繁异动也似乎在佐证着什么,年末资金压力券商首当其冲。
在南方、汉唐等第一批问题券商由"暗礁"变成"冰山"之后,市场对于下一批"暗礁"保持高度的提防,稍有风吹草动都会草木皆兵,毕竟双哈等庄股的前车之鉴让人心惊。虽然在低迷的市道里,券商重仓股撑在高位的已经不多,但低位跳水的却不乏案例,这种低位地雷的出现是券商资金链嘎嘎作响的写照,而对投资者来说,在不知道下一个是谁的情况下,稍有风吹草动就拔脚走人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所以,投资者选择最保守的风险策略,即对一些券商重仓股保持高度警惕,甚至提前撤离、退避三尺,近期涨跌幅排行榜就反映出了这种心态。
从2003年8月清查券商国债回购开始,券商问题一点点开始暴露,在券商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之前,市场担忧不可能得到彻底根除。尽管一些扶持券商的政策已经推出,但一方面远水解不了近渴,另一方面政策的叫好不叫座也使扶持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券商年底所面临的资金压力仍然是显而易见,年底之前券商的阴影会一直笼罩在股市上方,这也将成为市场资金面最大的利空因素。
扩容大潮会来吗
自2004年8月31日证监会宣布新股暂停发行至今,市场一直在猜测恢复发行的时间,出于对新股恢复发行后积压的IPO筹码集中释放的担心,市场始终保持谨慎的心态,甚至连近期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也引发了市场对新股即将恢复发行的联想。近期增发的重新启动也加重了市场对融资压力的担心。
笔者坚持认为在2004年底之前恢复新股发行的可能性不大,春节前即便恢复发行也不会是大规模的,增发的重新启动以及交易所修改上市规则并不能与IPO等同起来。新股发行时机的模糊对于场外资金入市心态会有一定抑制,但试探性的资金介入仍然会保持较高的热情。事实上,年末融资压力并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
游资进场搅局
11月10日以来的行情明显有几个特征:
首先,市场热度的升温是由超跌股、科技股、ST股等营造的。被冠以"涨停板敢死队"、"短线游击队"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其次,大盘蓝筹股风光尽失,不但走弱于大盘、甚至成为拖累股指下跌的"元凶",特别是本周以来盐田港、上海机场等基金重仓股的放量下跌多少反映了基金的动摇。
再次,成交缩量,但股指却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近四个交易日的大盘换手率从原先在1%以上的水平突然跌落到0.86%、0.85%、0.77%和0.80%,交易的活跃程度下降但股指不跌,说明是存量资金在维系着盘面热度。
最后,部分个股的上蹿下跳过山车走势说明了短线资金游击战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程度。
这些特征串联起来就会发现其中的主线就是短线存量游资,虽然他们实际存在的静态规模并没有报道或者是市场想像的那样大,但他们周转的频率非常快。存量资金通过反复运作"制造"出繁荣的规模和实力。正是他们的运作调动了人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短期对大盘的支配作用相当明显,他们为市场营造出脉动式行情,即市场状态低迷到一定程度后爆发,然后较长时间的冷却。
大资金在等什么
以基金为首的主流资金在本轮行情中的不佳表现出于何种动因很难透析,按兵不动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对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如券商问题、宏观调控、加息、新股发行等;二是目前这种非主流资金避重就轻的游击战根本无法激发主流资金的热情,他们抱臂观望;三是不愿意充当大盘蓝筹股上的"出头鸟",特别是持股集中度较高的基金重仓股更是没有人点火;四是场外资金心态不稳,大资金也成了短线客,举个例子,招行转债发行时冻结的资金足以说明场外资金的充裕,但可转债上市首日15亿成交额和23%换手率说明主流资金对短线利润的看重。
受困于券商阴影、主流资金犹豫等不利因素,年末股市表面看不乐观。但成交量的持续萎缩预示着多头力量正在积聚的过程中。在年内新股发行难以启动、场外资金供应相对宽松的有利格局下,按捺不住的多头会选择适当的机会发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