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疆证券副总经理张瑞彬:没必要全盘否定海外价值评估体系
我认为,海外市场在上百年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得以广泛运用的各种价值评估原则和方法,如现金流量贴现法、相对估值法等是完全可以运用于内地股市的,我们没有必要为刻意表现内地市场与海外市场的不同而创造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价方法体系,至少是在目前。当然,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一定会发现更好的价值评估方法。
价值评估原则和方法的普适性,并不意味着不同市场适用于同样的价值衡量标准。遵循同样的价值评估原则和方法,对不同的市场完全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
我们认为,不同市场间的价值衡量标准是可比的,只不过这种比较不能是简单意义上的比较,而应该是经过各种"预处理",将不可比因素经过种种转化从而具有比较基础后的对比。
任何估值都是建立在一定前提条件上的,但要遗憾地指出,目前A股市场估值还面临一些限制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对A股估值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比例不高,相当一部分不分红。A股上市公司整体分红比较低,各年股息率大多低于同期银行利率。在现有的股权结构下,由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在不考虑再融资的前提下,可以完全不关心股价,可以长时期甚至永远拒绝分红。这样的公司不论其利润创造能力有多强,行业地位多么显著,成长性有多好,在理论上其价值为零,没有评估的意义,因此也就不具备估值的条件。
二是股权分置问题解决方案不确定。股权分置带来的危害已越来越为市场所重视。但采取何种方式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对股票估值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方案下,股票的含权溢价程度是大不一样的。在没有确切的解决方案出台之前,对A股进行准确估值是具有较大难度的。
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逐步融合,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特别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A股市场整体的价值衡量标准逐步与国际成熟资本市场接轨将成为趋势。
在逐步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A股市场要长时间维持原来的估值标准和估值水平是不现实的。在由开放所导致的跨市场投资逐渐成为可能的条件下,只要存在比价效应,资本的逐利本性就会要求其通过不同市场间的套利操作逐渐使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统一到共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上来。
远东证券副总裁李光:形成投资理念需要市场环境配合
如果一个没有投资价值的市场,或者说,由于市场制度、机制、政策的不稳定性等使我们无法对市场作出投资价值的判断,那么我们又如何孕育培养产生价值投资理念。同样,我们很难产生成长性的、收益性的投资理念。因此,我们首先要培育好我们的市场,而市场的核心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它是我们的投资对象,只有这些投资对象具有投资价值、具有收益性成长时,我们的投资理念也就能随之而生。另一方面,投资理念的形成要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稳定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制度体系以及良好的金融文化氛围。
因此,在中国现今的市场环境下,如果我们的股票是全流通的,按照有关理论,市盈率在10倍以下,价格从最高点跌到一半,正是买入的时机,从这点而言,我们的一些股票是具有投资价值的。但在中国的股票还没有全流通的前提下,我们似乎应更多注重波段操作。
天安保险投资部副总经理陈友平:我国股市投资价值已经初步具备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业绩不断增长,加上自2001年以来我国股市持续3年多的下跌,目前即使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股票市场相比,我认为,我国的股票市场投资价值已经具备,出现了一大批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有很多的优质股票值得保险公司选择。
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倾向于长期持有,对现金分红要求高,股价波动幅度小,有利于资产负债的匹配和回报的稳定。但是由于股票市场发行制度、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整体来说比较低,有些质地很好的公司虽然一定时期内的投资价值很高,但是由于其发展很快,对资本的扩张需求非常强烈,造成业绩的摊薄。证券市场的现状与保险公司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认为,保险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短期内会很谨慎,投资的比例不会太大,但是会积极尝试。
山东神光首席经济学家孙成钢:创建我们自己的投资理念
对投资者来说,并不存在着哪种投资理念更好的问题。在投资界,历来是只看效果不看名堂的。如果你用投机的方式赚取的利润比价值投资者要高很多,那你的理念就更好。如今很多人推崇巴菲特,无非是因为巴菲特用40年的时间验证了他投资理论的成功。中国股市推出只有10多年,再过30年,最优秀的投资理念也许将由中国的投资者来演绎。所以,如果硬要说当前需要什么投资理念的话,那就是我们需要有能赚钱的投资理念。股市中的利润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价值发现,即买进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等待价值的回归,获取其间的利润;二是价值实现,即尽管当前定位合理,但企业盈利能力强,成长性良好,企业成长的过程中股价会同步上升;三是与价值无关的波动,即股价定位是否合理无人知道,只从股价波动中获取利益。而无论是价值发现还是价值实现,都涉及到一个"估值合理与否"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价问题"。
定价是一种文化现象,取决于定价者的认同度,即股票的成交价格一定是交易双方共同认可的价格。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交易者在给股票定价时,其最重要的参照系是股票的最新的"过去价格",即他人此前的成交价格。按照时间序列类推,决定中国股市当前价格的原始因素来自于证券交易所创立时的制度设计。"老八股"时代,70%的股票不流通,股票价格受到供求关系影响而被人为高估。此后14年,所有的法人股和国有股都明确暂不流通,由此造成了中国股票定价偏高。任何时候,法人股和国有股如果被允许流通,股价必然要下降一定幅度。由此看来,中国的A股价格其实隐含着一个"含权要素",即流通股有一个决定国有股和法人股是否可以流通的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