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宏观政策研究
内容提要
●宏观调控将完全考验本届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调控时间不会短
●全国对于宏观调控的认知度越来越统一,继续发展股市将成为货币政策“纠偏”的重要一步
●人民币汇率可能先于利率调整?
●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可能会造成“双输”?
宏观调控将完全考验本届政府的“执政能力”,因此,调控时间不会短
第三届领导集体焊定了中国发展的轨迹。而本届领导的历史方向,则是保证这种发展不会出轨,具有可持续前进的动力。从本届领导层上台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执政为民”,本次四中全会更是提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题,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其实是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确保可持续性发展的可能。
事实已经证明,本届政府完全能够驾驭“大局”,比如迅速果断地发动人民战争式的全民运动战胜去年的SARS风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沉稳应变,其间历经美国911恐怖事件以及美国领导联军攻打伊拉克等重大事变,再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稳定中国周边的局势,特别是台海局势以及北朝鲜所谓核问题,成功地化解了美国可能的对北朝鲜以及缅甸政权的进行武力打击的危险举动。在台海问题上,以更急迫和积极的武力准备和最后通牒式的517文宣声明力争扭转大陆在对台斗争上的长期被动局面,在国际范围内前所未有地发动力量遏制台独势力的步步紧逼等等。
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说,本届政府面临的首要考验方面就是,必须解决贫富过渡悬殊的问题,解决分配不公导致的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趋势。据公开数据,目前,0.07%的人,占有了相当于GDP的70%的财富。朱鎔基总理曾提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交给了本届领导集体。
从经济建设者方面来说,解决垄断资本对中小投资者的掠夺,确立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须解决私有经济。这些深层问题的解决,是本届领导集体的历史使命。从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体系优化的角度来看,宏观调控不是一年两年就可结束的。因为持续发展必须改善体制问题,而宏观调控则是解决体制问题最好的契机。
本次宏观调控中反应出的一个问题是,一旦宏观政策紧缩,民营经济就成为最容易受伤的经济,变相的成为国进民退。这反应出的问题是,政治力量对经济领域过深的干预,使得依附于政治体制最深的经济集团,最容易得到保护,而受伤的则是弱势团体。
我们相信,打击民营经济不会是本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要打击的,是地方保护主义笼罩下的垄断资本集团。虽然,政府取消了一半的行政审批项目,但相对于民主经济来说,如何保证这种制度,不在地方经济垄断势力和中央的博弈中废弃,这远比取消了多少审批项目的数字来得重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决定了宏观调控不会因此而结束,而本次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将使政府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
全国对于宏观调控的认知度越来越统一,继续发展股市将成为货币政策“纠偏”的重要一步
日前,《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文指出:企业资金紧张、贷款难,不能归咎于宏观调控,地方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问题。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正在继续高度强化和统一大家对于宏观调控的正确认识,而理论界众多有关宏观调控的纷争和怀疑正在迅速减少。
当8月份资金供给增幅下降到13.6%的时候,《人民日报》的文章无疑为矛盾焦点的央行打了强心针,而在前期曾作过“半数以上规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调查结论的国家统计局信息中心也逐步保持了步调的统一。这也意味着,金融领域行政性调控的大方向还将继续下去,而将遇到的阻力也会逐步减小。
《人民日报》报道企业资金紧张,也意味着企业资金的现状已经让众多部门产生担忧,下一步金融领域“纠偏”的声音可能会更大。《人民日报》称,不可否认,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有银行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银行片面理解宏观调控“把好信贷闸门”要求,发放贷款过于谨慎,甚至出现“少贷少犯错误,不贷不犯错误”的“一刀切”倾向。再如,为了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在企业一部分中长期贷款尚未到期的情况下,一些银行往往压缩其流动资金贷款。但是,从总体上看,银行已尽力。目前流动资金贷款的总量还是比较多的。时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流动资金贷款占GDP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文章认为,解决企业资金困局,更为重要的是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此外,要特别注重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加快资本市场创新的步伐。应当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另外文章还谈到了融资结构的问题,但股市疲软,为此,我们认为,中央还继续会在直接融资方面可能会出台一些利好政策,以刺激股市继续上扬,为银行分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