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3-12-29
|
|

楼主 |
发表于 2004-8-18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证严法师静思语 作者: 出处: (2003年05月03日)
1、以佛心看人,则遍地都是佛;以鬼心看人,则处处是狰狞的恶鬼。
2、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时候,却被这种随心所欲的自由蒙闭, 虚掷时光而毫无知觉。
3、佛说,命在呼吸间。人无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无人能档住死期, 让他永住人间;既然这么来去无常的生命, 我们应该好好地爱惜它、利用它、充实它, 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散发它真善美的光辉, 映照出生命真正的价值。
4、镜子, 是用来监照物体影像的; 但必须镜、物相离, 方能清澈映照。如若物体贴镜或尘封镜面,即使是明镜清影, 亦难映照镜物。
5、人之心思如镜, 欲求得智慧、明辨事理,亦须远离人我是非凡恼;此即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6、 人心如一面镜子, 照山是山, 照水是水;因尘世懵懂, 浮尘所染而面目全非。
7、人的心念意境, 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 都是美而善的。
8、人心要像水一样, 看似绵软柔弱, 却涵力源源, 不能切断。
9、人 的 心 就 像 是 一 畦 田。土地没有播下好的种子, 也长不出好的果实来。
10、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 不要怕天堂与地狱, 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11、 心无邪思, 意无邪念, 即常可自在; 心正则邪不侵。
12、 所谓凡夫心, 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别心。
13、 凡夫就是追求神奇鬼怪, 所以心才会乱, 因心乱故才要去找八万四千法门, 找得团团转; 实在说修心很简单, 只要『断贪』 --- 那一个人心乱不是为了贪。
14、众生心即是凡夫心, 也是污染、有色彩的心, 色彩抹净即现佛性。
15、 心、佛、众生其实没有差别, 佛也没有比我们多一只手多一只脚, 所差别的只是佛心清澈无碍, 真如自在; 而凡夫心则有尘埃染著, 世俗的尘埃一层一层的覆盖, 让你看不清真实的面貌。佛心又向保险箱一样, 保管住最重要的东西不让它遗失; 而凡夫心有如垃圾场, 有害无益的东西放在心中积存一大堆, 无法清理, 使自己痛苦不已。
16、 有人点灯求光明, 其时真正的光明, 在我们心理。佛前的灯不必刻意的去点, 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17、悲即是同情心。能互相宽谅、容忍, 表现一分宽心、爱心, 即是悲心; 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
18、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无量』。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劳力服务, 又服务的很欢喜便叫做『喜舍』。
19、慈悲喜舍这四个字, 分开来说, 慈喜是予乐, 是教富; 而悲舍是拔苦、是救贫。
20、 慈就是爱, 是清净的爱。『无缘大慈』, 是指没有污染的爱: 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 而我却能爱他; 爱的他快乐, 我也没烦恼。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
21、众生与我无缘无故, 他的苦就是我的苦, 他的痛就是我的痛。苦在他的生, 忧在我的心;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 。这就是「同体大悲」。
22、要慈眼视众生要把无形化作有形, 把理论化成行动; 要时时刻刻拿出一分「我们不去救他, 谁去救他」的大慈大悲的济助精神; 能如此, 举世亦可成为净土。
23、慈悲是救世的泉源, 但无智不成大慈悲, 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如此亦副何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24、真正的妙法是以至慧流露出来, 真正的慈悲是用力量去推动的。
25、佛陀讲慈悲, 是以爱心仁德为体, 以诚正和睦为用。
26、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 都有无量的智慧 -- 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 则福慧果报无量!
27、佛陀在人间, 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份智慧, 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 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28、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 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 用来教戒我们的心不做坏事; 行为不发生差错, 心就有定力, 精神就会统一; 如此就能产生智慧。
29、心有定力, 智慧自然产生。人生常为外境所影响, 即是定力不够, 学佛即是要定。「定」用现代语讲, 就是庄敬自强。
30、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 多一粒善的种子, 就可减少一支杂草。土地不耕种, 则必杂草丛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时时行, 不断去行, 那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
31、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 也不是为求功德; 抱著「尽本分」的心去做好事,
才是真的好事、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
32、善字的意思是适度、刚刚好。不偏不倚、不极端、爱的不会太过份, 也不会产生怨恨心; 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 对自己所爱的人, 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 对自己不爱的或不投缘的人, 能尽量善解, 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
33、佛陀常常警惕弟子, 即使已经智慧圆融, 更应含蓄谦虚, 像稻穗一样, 米粒愈饱满垂的愈低。
34、真正的智慧人生, 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 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 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
35、 修行最重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 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 接受你。
36、唯其尊重自己的人, 才更勇于缩小自己。
37、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 即是一日的菩萨。
38、菩萨精神是永远融入中生的精神。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 不能只有理论, 也要有实质的表现。慈悲与愿力是理论, 服务众生的工作就是实质的表达, 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的永远的工作。
39、把慈悲形象化, 付之具体的行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