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4-7-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年报展望:汽车类公司中期赢利仍将增长
行业赢利平稳增长
2004年1至5月国产汽车共销售217.18万辆,同比增长27.6%。其中轿车增长37.7%,增速较去年的82.8%明显下滑。而去年负增长的卡车(包括重中微卡)出现了大幅回升,其中重型卡车取得了18.4%的增长,中卡微卡增速超过了30%。客车市场继续向两端发展,中型客车继续负增长,而大型客车、轻型客车增速分别达到了60%、18%。
在产销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赢利也在平稳增长。1至4月,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86.23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15家重点集团实现利润总额172.9亿元,同比增长16.4%,全行业销售利润率9.26%,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
利润率缓慢下行
2004年上半年的汽车产业可谓充满了变化。价格仍处在下降通道中,自入世以来,汽车价格特别是乘用车价格基本保持了年均10%的下降幅度,而今年上半年与以往不同的是,占据龙头地位的两个大众也参与了降价,降价车型之多也是历年之最。5月开始的消费信贷紧缩已经开始影响汽车的销售,而工业电价上调、钢材价格、汇率的变动以及召回制度的实施都将影响厂商的成本与费用,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和汽车金融公司的试点虽然将促进汽车行业的发展,但其影响是长期的,短期不明显。
在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预计汽车行业的利润率将整体缓慢下行,其中整车将保持平稳,而零部件的利润率则继续快速下滑。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整车制造平均的主营利润业务利润率在18.3%,而零部件制造业约在19.7%。自2000年以来,整车利润率仅微幅下滑了0.5%,而零部件则大幅度下滑了19%。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尽管汽车价格年年下跌,但随着产销规模的扩大、国产化比例的提升以及向上游零部件转移成本压力,整车企业的成本也在迅速下降,利润率得以保持平稳,而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由于无法享受到规模经济,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利润率下降较快。
赢利向少数龙头公司集中
分析汽车上市公司的赢利,不能不注意以下两个特点:
1、合资公司的投资收益是赢利增长的主因:
从2003年汽车上市公司的赢利数据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主业赢利能力没有明显改善,主要是非主营因素在影响税后利润。来自参股合资公司的投资收益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上海汽车来自上海通用等参股公司的投资收益占其利润总额的近80%。
2、少数厂商控制了行业的大部分市场和赢利
市场主要由龙头公司占据,2003年轿车市场前三家厂商合计占有40%的市场,而微客、重卡行业前三家的市场集中度则高达74%以上。
市场集中的同时利润也在集中,如2003年上海汽车、东风汽车、长安汽车三家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占整车公司总额的67%。而2002年上海汽车、东风汽车、一汽轿车、一汽四环、长安汽车、江铃汽车实现的利润占全部汽车上市公司的80%。
综合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应主要关注行业内领先公司的产销情况。2004年1~5月,除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和东风重卡外,其他主力厂商的产销量均出现了快速增长,增长幅度多超过10%的平均降价幅度,所以我们预计2004年中期汽车行业上市公司的赢利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展望2004年全年,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势头仍将保持,但增长速度相比去年会显著放缓。各研究机构普遍预测2004年市场总销售量在525万辆左右,同比增长25%,增速下滑10个百分点。其中轿车增长35%,达到255万辆,仍是增长的主力车型。
由于行业内领先公司的产销规模不断扩大,成本的下降应能抵消价格的下滑,行业整体的赢利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将放缓,同时赢利向少数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仍将保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