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4-5-26
|
|
下半年不宜进一步加大降温力度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004宏观经济年中分析国家信息中心系列报告之一]
■在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关口,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夏粮丰收大局已定,秋粮丰收大有希望,粮食价格趋稳为稳定物价奠定基础。固定资产投资和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速趋缓,投资品价格开始回落,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得到控制,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一些地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查中把握政策的分寸持观望态度,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性偏差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扩大就业、不利于促进消费升级。
■调控中采用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作用明显,但经济手段的效果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宏观调控不能急于求成,下半年要落实好已出台政策,不宜进一步加大经济降温的政策力度,应允许市场和企业对政策信号有一段消化调整期,更多地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经济运行。
■经济高涨、政策收缩时期是出台减少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改革措施的最佳时机。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要在规范各级政府对投资、土地、金融的管理权限、特别是明确越权干预应负法律责任方面作出进一步修改之后早日出台。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高速运行,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剔除去年二季度非典低基数影响,增长9.5%左右。在经济高速运行的同时,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农业生产形势出现转机,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上半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政策效果初步显现,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下半年应进一步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重点,在加强总量调控的同时,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一、从农业、投资、信贷走势看近期宏观调控效果
去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年一季度表现更加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惯性冲高,货币信贷投放出现增速反弹,煤电油运供求关系更加紧张,物价上涨速度加快。在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关口,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重点从土地管理、产业政策、货币信贷等方面加大调控政策力度。二季度,经济形势出现一系列转折性变化,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初步显现。
1、农业生产出现转机,为稳定物价奠定基础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各方面投入也都向农业倾斜,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极大地调动了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各地通过发布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提高良种和实用增产技术的到位率和入户率。入春以后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今年,我国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预计夏收小麦亩产比去年提高10公斤以上,总产增加25亿公斤左右,增长约3%,全国夏粮丰收大局已定。今年国家粮食收购价格政策总的指导思想是要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种粮积极性,有利于粮食企业顺价销售,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拉开粮食的地区、品质、季节等的差价。夏粮丰收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对粮食市场价产生重要影响。5月份,粮食、油料市场价格比4月份小幅回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势头减缓。据测算,今年1-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8个百分点,占87%。从春播夏种情况看,秋粮丰收大有希望。随着翘尾因素逐月减弱,粮食价格水平将逐步趋于稳定,为保持全年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奠定了基础。
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投资品价格开始回落
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开始后,房地产、汽车、钢铁、水泥、电解铝、纺织等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摊子铺得太大,高耗能、粗放式、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0%,创近年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新高。面对这种形势,中央政府提高了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加强信贷投放管理,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这些新出台的政策措施对投资过快增长起到有效抑制作用。4-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级回落到34.7%和18.3%,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3.1和29.5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一季度同比增长31%,4月份同比增长5.9%,5月份同比减少15.7%。随着投资降温,钢材价格大幅下降,其它建材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回调,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5月份比4月份下降1.4%。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品价格变化主要源自投资者心理预期变化而非供求关系变化,但随着银根抽紧,供求关系对投资品价格的影响逐步加大,价格信号将逐步成为引导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因素。
3、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有所增强,信贷规模明显收缩
去年下半年,在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政策引导下,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曾经有所收敛。但今年1-2月份,贷款增速明显反弹,2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51万亿元,增长21.3%,增幅同比高2.5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38万亿元,增长20.7%。一季度贷款累计增加9131亿元,同比多增加596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万亿的年度指标一季度已经使用35.12%。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新增贷款主要流向中长期投资,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1-3月贷款累计同比多增加247亿元,但仅中长期贷款同比就多增699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同比多增337亿元;外汇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贷款高投放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相互推动。
为了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央加强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再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过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要求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调整贷款投向。在政策引导下,5月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偏快的态势明显减缓。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9%,比4月末低1.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8.6%,增幅比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7.5%,比上月末低1.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18.6%,比上月末低1.4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月环比增长速度折年率由4月末的20.8%下降到5月末的10%,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二、两大突出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下半年我国经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一些地方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查中把握政策分寸的观望态度和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中出现的结构偏差这两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1、一些地方对投资用地的清查力度和进度成为防止反弹的关键
本轮经济扩张期出现的投资增长提速,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等正常原因,但投资增长过快却主要源于政府主导型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各级政府对投资活动依然具有较强的干预能力,预算软约束的投资饥渴症残存,大量体制性无效投资泡沫导致投资需求随着政府换届的大起大落,投融资体制改革严重落后于整体经济改革步伐,这是造成我国投资需求周期性膨胀、投资效率低下、投资率攀升到远远高于合理水平的根本原因。
当前,投资需求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违背市场经济要求的泡沫需求。首先,从投资能力看,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建设规模远远超过当地政府的实际财力和客观经济需要。一些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拖欠民工工资,透支工程款、材料款等非信用负债方式强行开工建设。有的通过政府财政担保,使国有城建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有的政府机构直接从银行等机构借款,超越了本级财政未来的还款能力。一些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这种用透支来扩大投资的方式使地方政府积累了巨大的财政债务风险。其次,行政干预使企业投资成本扭曲。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大战中,往往以零地价或低地价出让土地给企业,一些企业投资项目未按市场价格核算土地成本;在地方保护下,一些企业投资项目未按国家的政策法规支付必要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成本。这样,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一些企业投资项目的成本低于市场正常的投资成本,致使很多在正常情况下无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变得有利可图,行政干预使成本对投资的约束作用弱化,企业投资扩张冲动得以实现。
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和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政策已经初步遏制了土地开发规模过大的趋势。以房地产土地开发为例,1-5月份,全国完成开发土地面积64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8%,低于去年同期22.1个百分点;本年购置土地面积123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6.9个百分点。5月当月,全国完成土地购置面积288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5%。
这次宏观调控中,针对地方政府对投资领域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依法运用了一些行政手段。多年来,地方投资项目普遍存在用地手续不全的情况下边施工边办手续的现象。在中央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后,一些地方政府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查中把握政策的分寸持观望态度。由于中央强调不搞"一刀切",又不可能由中央出面全面清查所有的投资项目,因此地方政府对投资用地的清查力度和进度成为防止反弹的关键。一些基层干部希望目前严厉的政策措施只是"一阵风式"短期措施,待矛盾缓解后重归原样。要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必须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严格土地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纠正地方政府的观望态度。
2、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不符合宏观调控意向
5月份商业银行贷款总量增速明显下降,货币信贷投放总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但从贷款结构看,信贷投放与宏观调控的意向存在严重矛盾。
首先,这次宏观调控最紧迫的任务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但目前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依然偏快,1-5月份中长期贷款增长32.7%;5月份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1132亿元,同比少增1404亿元;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850亿元,同比少增54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5.09%,比3月份的该指标44.12%上升了31个百分点。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贷款在向中长期贷款倾斜,这一倾向如不及时纠正,将不利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
其二,要实现经济"软着陆",必须在控制投资铺新摊子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保持工业增长平稳运行,这就需要银行短期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但是,5月份短期贷款增加301亿元,少增706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上年同月为增加97亿元;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同比少增的1404亿元主要靠压缩流动资金,短期贷款和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同比少增部分占当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少增总额的58.76%。流动资金贷款明显少增加将对工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企业之间资金拖欠增加、生产不能维持正常运转、企业效益明显下降,甚至造成经济明显下滑。
其三,投资过热而消费平稳是当前经济中的不协调现象,宏观调控应当在为投资降温的同时促进消费需求升温,但由于商业银行基层行在贷款额度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希望保持好与大企业"黄金客户"的关系,只好得罪消费信贷的散户,贷款资金向生产性贷款倾斜,消费者办理消费信贷的难度明显上升,这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与宏观调控意图相左。
其四,中小企业是我国吸收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在经济"软着陆"过程中使失业率不明显上升,必须对有市场、有效益、能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但商业银行同样为了保持好与大企业的关系,减少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许多地方中小企业反映近期银行只抓紧收回到期贷款,很难得到新的贷款,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失业问题会突显出来。(本文执笔 范剑平)
[对策] 让市场价格信号调节经济运行
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将逐步回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5%左右,比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预计下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左右,比上半年回落3个百分点,煤电油运供求紧张状况到年底有一定缓解;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二季度下调走势,名义增长率约17%左右,实际增长率12%左右;受价格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达到12%左右,实际增长率约10%左右;由于出口退税政策落实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世界经济复苏加快,下半年出口依然保持24%左右的高增长;受国内投资和工业增速下降等因素影响,进口增幅回落到28%左右,进口增速与出口增速的差距缩小,全年有望保持小额顺差;考虑到秋粮收获、翘尾因素消失以及生产资料价格逐步回落等因素,只要政府不出台大的调价措施,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四季度有望回落到3%以下。
下半年,要进一步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对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严密跟踪监测,及时适度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防止出现明显反弹或下滑过快这两种不利局面。
1、宏观调控不能急于求成,货币信贷收缩要注意节奏和结构
目前宏观调控中采用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作用明显,但经济手段的效果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如货币政策的效果在我国滞后期为6个月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和部分过热行业生产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货币信贷增幅明显回落的情况下,不宜进一步加大给经济降温的政策力度,允许市场和企业对政策信号有一段消化调整期,更多地让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经济运行。当前,要特别注意引导商业银行调整贷款结构,否则,货币信贷收缩主要采取减少流动资金贷款的办法将使工业生产出现急刹车。在控制总量初见成效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要加强结构调整,既要抑制体制性无效投资反弹,又要大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投资项目顺利推进;既要控制部分过热行业过快增长,又要支持农业和服务业加快发展;既要引导固定资产投资逐步降温,又要促进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升温。
2、加快积极财政政策向中性政策转变,清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下半年原则上不再新开工政府投资项目,适当减少今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实际使用规模,加大向下一年结转的规模,为长期建设国债的全面淡出创造条件。在适当增加中央财政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利用2004年较大的结转规模的前提下,争取在2005年更大规模减发或完全停发长期建设国债。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后,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收入减少,使地方政府负债透支搞投资的隐性风险显性化,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要开展清查,通过停缓建一批投资项目和调整各级财政支出结构减轻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3、加快体制改革步伐,铲除投资、信贷大起大落的体制性根源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长期问题的急性发作,目前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可以减轻急性发作症状,要铲除投资、信贷周期性膨胀的体制性根源,还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经济高涨、政策收缩时期是出台减少政府对经济行政干预改革措施的最佳时机。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要在规范各级政府对投资、土地、金融的管理权限、特别是明确越权干预应负法律责任方面作出进一步修改之后早日出台。加快《土地法》的制定,确定农民对土地的权益,坚决废止一次性收取50-70年土地出让金的办法,建立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长效机制。 总体策划王长胜 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伟弟 上海证券报副总编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杨宇东 上海证券报新闻中心总监 课题组成员邹民生 张学颖 阎娟荣 王远鸿 胡少维 祁京梅 张峰 李若愚 周景彤 武小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