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目前市场进入了超跌—反弹—再超跌—反弹的弱市循环怪圈,市场牛市特征已荡然无存,而且这次下跌与历史上大多数调整行情相比其性质更为复杂,过程可能更加曲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期市场公布了五月份的经济数据,数据显示“电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等行业是推动工业生产增长较快的主要力量。主要能源、原材料和部分热点消费品仍保持较高增速。大部分产品的增长幅度比上月明显回落。” 一些热点行业的产品增幅出现大幅下降,但这还并不能说明目前经济已实现软着陆,因为政策调控所带来的周期性效应可能会持续到今年三季度,可能有些公司在半年报中会有提前反应,但大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则会在3季度报表中有所体现,如果公布数据好于市场预测,则今年下半年市场可能还有一定的机会。现在仍处于一个经济调控之后的观察期。“刹车”之后的速度如何把握,管理层也在观察。因此机构投资者目前还不可能根据一个月的数据来决定中长线操作策略。更何况5月CPI为4.4%,已经接近了央行加息的5%警戒线,而在此之前4月份该数据也高达3.8%。一旦6月数据还是没有太大转变,则市场预期加息的压力可能会更大。尽管目前市场对宏观经济调控仍持谨慎乐观,不过国债与股市大幅下跌以及香港市场H股近20%跌幅,则显示出资本市场已经做出了较“坏”的准备,因为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并不知道,在一个逐步走向市场化经济的转规过程中,对经济行政调控政策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目前还有市场人士认为,新股是否跌破发行价,是判断市场是否跌到底部的一个技术信号。在中国股市中,发行价跌破则意味着股市失去了“使用价值”,股市政策往往会因此出现转机,给市场投机者提供了与政策博弈的套利空间。随着中小企业板设立,大量新股上市,市场一旦出现行情,这类个股往往就会受到市场的特别关注。因为在某些参与者潜意识中,新股“不能跌破发行价”来自于政策市的某种强烈暗示,扩容甚至成为中国股市存在的唯一理由,这是一个无法打破的政策底线和股市宿命现象。但是这种“大扩容就有大行情”的政策市思维模式似乎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挑战。我们将6月14日的一些新股的收盘价做出统计:
两面针 :发行价11.38元 /股 收盘 10.19 元/ 股,最低点 10.16元/股;
航天信息:发行价23.04元/股 收盘23.14元/股,最低点23.1元/股;
博汇纸业:发行价11.20元/股 收盘11.23元/股,最低点11.18元/股;
通威股份:发行价7.50元/股 收盘7.93元/股, 最低点7.77元/股;
千金药业:发行价23.05元/股 收盘25.08元/股,最低点24.89元/股;
龙元建设:发行价17.08元/股 收盘18.19元/股,最低点18.01元/股;
宁波东睦:发行价10.00元/股 收盘12.4元/股,盘低点12.19元/股;
武汉健民:发行价11.60元/股 收盘13.98元/股,最低点13.60元/股。
岳阳纸业:发行价 6.69 元 / 股 收盘7.19 元 / 股,最低点7.10 元 / 股。
统计显示大多数新股已经或正在逐渐接近发行价,今年新股收益率已经创下了中国股市近10年以来的新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此无动于衷。新股往往是经过开盘大量换手之后就无人问津,这说明许多投资者已经能够用内在价值来衡量新股,而不是所谓“新股不能跌破发行价”的政策底线。“价值投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髦的概念和题材,或蓝筹股行情,它可以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现,并使市场变得更为有效,它可以以某些个股的价值为坐标来衡量其他个股,当一个市场平均股价再度接近7元,蓝筹股平均市盈率在20倍以内的条件下,新股发行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差距越来越小,未来大量新股跌破发行价应该不是一个反常现象。(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