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7|回复: 0

[讨论] 战略资源铜的未来与机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4 天

发表于 2025-7-8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战略资源铜的未来与机会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术道研究员 浏览:87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铜这东西,早就不是单纯的工业金属了,往大了说,国家经济稳不稳、能源转得顺不顺、国防硬不硬、在国际上抢资源能不能占上风,都跟它脱不了干系。这分量,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先说经济上的分量。老话叫“工业血液”,真没夸张。GDP每涨一块,差不多就得耗掉0.9公斤铜。就说2025年吧,中国GDP多增1%,就得多要7.8万吨铜,少一点都转不动。电力、交通、建筑这些吃饭的行当,离了铜压根玩不转——特高压电网每公里得铺7.5吨铜,缺了它,电都送不出去;新能源汽车更狠,一辆车要用83公斤铜,是燃油车的4倍,等于把过去四辆车的铜都攒一辆上了;芯片、电路板这些精细活儿,更是离不了高纯度的铜材。

新兴产业里,铜更是挑大梁的。光伏电站每GW装机,5000吨铜的打底;风电呢,陆上每GW要0.54万吨,海上更费,得1.53万吨;储能电池里的铜箔都薄到4微米了,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光用铜就得68万吨。这些数听着干,但想想,新能源想跑起来,铜就是脚下的路。

再看国防上的能耐。信息化战争里,铜是硬通货。雷达系统里,铜占总重的18%,缺了它,敌人在哪都瞅不见;电磁炮得用99.99%以上的纯铜合金,差一点就打不准;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一套就得8吨铜,核潜艇的冷却系统,光铜管就25吨。而且军工上的铜,还就得是原生的,再生铜杂质多,用不了,所以铜够不够,直接关系到枪杆子硬不硬。

能源转型这事儿,铜更是核心。国际能源署说,2030年全球铜需求得破3100万吨,2050年可能到5000万吨,三分之一都得给新能源。中国电网这几年投资噌噌涨,2025年头四个月就比去年多投14.59%;新能源车、光伏、风电这“三驾马车”,2025年全球用铜就得479万吨,占总量的18%。技术上也得靠铜,比如紫金矿业搞的高精度铜箔,能让电池更能装;铜合金在轻量化、抗腐蚀上的新花样,也能让高端装备更能耐造。

可铜这资源,太集中了。全球一半的储量在智利、秘鲁、刚果(金)那几块地方,中国自己的储量才占3%,但用起来却占了全世界一半以上,72%得靠进口。国内像西藏冈底斯的铜矿带,才开发了不到30%,想多挖点,难。

国际上抢铜都快打破头了。美国手里攥着45万吨战略储备,2025年还靠关税往自己家划拉了50万吨,搞得别的地方更缺;那99.9999%的高纯铜技术,被美日攥着不放,中国85%还得靠进口,这就跟被人掐着脖子似的。

国家也没闲着,2025年的《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里就说了,2027年国内铜矿得再多找5%-10%,再生铜得占到35%;还得把冶炼的产能往大企业手里聚,像紫金、江铜这些,得让它们能在全球叫得上号,冶炼集中度得提到75%以上。技术上也有方向,西藏玉龙铜矿搞的绿色智能矿山,冶炼能耗要比2020年降27%,还有甘肃大鑫铜业搞的那种高导高强韧青铜合金,都是要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往后看,麻烦不少。2025到2027年,全球铜估计每年得缺10万、7万、37万吨,到2035年可能就差上千万吨了。大国都在想辙:中国这边,紫金矿业76%的资源都在海外,再生铜2030年想提到40%;欧美呢,要么攥着智利的铜矿,要么往非洲砸钱,甚至琢磨着去深海挖。

说到底,铜早就不是“工业血液”那么简单了,快成“新石油”了。它够不够、技术能不能跟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国防底气和经济能不能在全球站得住脚。未来十年,能不能攥住海外的矿、再生铜玩得转,能不能在高纯铜、高端合金上有话语权,政策能不能跟得上,这三样就是大国较劲的关键——跟之前说的“卷”一样,都是规律,躲不开。

站在货币贬值的角度,会导致矿产资源升值,那么铜相关的企业是否可以关注一下呢,我们梳理了一下,上市公司里相对比较好的企业也就是5、6家,值得中长期投资者关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2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3 16:38 , Processed in 0.04037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