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还是3000?制度?资金?还是利益诉求?我们从3000点涨到3万点的6个必备条件!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xibeishiren
浏览:10028
回复: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最近国内的股民投资者都比较"酸",在大部分国人的眼里,在舆论的宣传下脏、乱、差、穷、没有契约精神是对印度的观感,并送上雅号“阿三”。但是在看到印度的股市,从2003年的2500点开始算起到现在69,000点已经涨了20年,20多倍,其中最大的两次调整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以及2020年的疫情。网上有很多文章,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国内的股市要想从3000点涨到3万点,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环境。
不怕自己股市差,就怕和别人来对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以及印尼、印度股市均是长期的上涨。最短的也有七八年时间。但是回望我们国内的指数,相比之下,涨幅要小得多。虽然放大周期,我们的上证指数也是趋势向上,但是涨幅小的可怜。
那么这就不由得我们来思考一下,到底是出现什么问题,导致我们国内的股市一直趴窝似的缓慢上涨。
网上一直有观点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分析印度股市的时候就拿出了印度经济增长的数据,以及印度交易规则,其中有一条散户t+0,机构t+3的交易规则被人们提及的很多,还有一点是严格的上市公司监管、退市机制,减持机制,以及退市后需要回购股份等,对于股市的上涨都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这应该不是核心的原因。
以前我们有篇文章在讲,美国股市长期上涨的时候,我们有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美国股市、楼市长期上涨是为了维持合理的收益率,以及保障整个国家的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在西方的股市当中包括,包括印度印尼日本等股市,这一点我觉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是因为在这些市场参与资金中,国有私有财团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他们需要维持合理的收益率。
反观我们股市的主要参与者,为普通投资者以及上市的企业主。我们是国家资本主义,真正的国有资本参与比例相对较低。可能有人会说国有银行,国有企业,他们也大量地持股,但是他们持有的股份变现的可能性很小,而且企业的运营与股票市场是脱节的,股价的高低并不影响企业正常的融资与运行。包括非国有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也不影响企业的融资与运行。
这样就形成了,在市场上上市公司没有做高股价的动力、公募私募机构代管的是基民的钱,旱涝保收,赚取管理费,所以也没有赚取长期收益的动力,为了眼下利益做高交易量,做做手续费,赚赚管理费。而普通的投资者更没有能力去驱动行情,只能随波逐流。
目前社保基金整体在权益类托管资金大概9000多亿,对于我们80多万亿的股市来说,九牛一毛。不过我们在去年年底也看到管理层曾经也在讲国有资产估值不合理,需要重估,造就了一轮国有资产公司上涨的行情。但是到目前为止,应该都打回了原位。
我们有一个观点,是谁的钱、谁关心。当股票市场市值一定程度决定了参与者以及参与的资金主体经营、生产、融资活动时,我们才会迎来长期上涨的行情。
鉴于以上观点,我们给出中国股市以下建议:
1、完善退市制度。对于退市的企业,需要对自己的融资以及经营负责。包括并不限于回购股份、偿还债务。对于退市企业的高管,在一定年限之内,不得涉足资本市场。让上市的企业真真正正地做企业,让股民投资者获得合理的收益。
2、完善减持制度。对于上市公司股东减持与业绩、年限挂钩,对于上市公司核心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提出要求。防止恶意套现。
3、对于公募机构优化管理机制。业绩亏损的不应当收取管理费,或降低管理费收取比例。对应的收益较好的,也需要适当提高管理费。
4、通过税费调节、鼓励机构长期持股。对于机构投资者。对于机构投资者在半年或一年之内交易收取较高的税费,对于超过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对交易税费进行减免。个人投资者不受此限制。
5、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分红比例。对不分红上市公司进行问询监管,既然不能为机构、股民创造收益,那么就需要考虑退市。腾挪出资金,让股民机构去购买高分红的股票。
6、央行、社保基金、国有投资机构下场,共同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收益。这一点做不到,中国股市就不太可能有长牛的存在。
以上建议仅在我们的知识框架下提出,存在诸多弊病,瑕疵与不完善,仅供参考。
以上6点其实是围绕优质的上市公司、绑定机构投资者利益以及引导长期投资、绑定国有资本投资为出发点的。如果我们的制度能在这三方面取得比较大的进展与突破,那么我们的股市到3万点是有可能的。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大家在不少文章中都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源于农耕文明,社会关系、国家制度传承、个人价值观与西方截然不同,而且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体量巨大,人数众多,利益错综复杂,每一步制度改革都会造成局部财富的再分配,包括并不限于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阻力何其大也。
从目前来说,政策底已出,市场底近在眼前。但是这一轮行情是走一年两年还是8年10年,取决于我们下来的制度安排。关注管理层对于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就可以了解以后我们收益是怎样的。
术道有方研究也将持续关注制度变化,并第一时间与大家分享。
曙光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