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一篇早上群内分享内容整理成的文章,所以相对零散、不够系统,以后会抽时间,系统阐述交易背后的技术底层理论、数据支持与实现方法。文中涉及标的做了隐去处理,称为某股。文章思路是以一只个股做例子阐述观点。
文中观点:
1、规律与逻辑描述是一切投资分析的基石;
2、技术分析交易模型如果仅来源于数据统计验证,那么可能会失效;
3、技术分析底层基础来自于经济理论基础;
4、技术分析与价值分析评估同宗同源;
5、过度计算与计算不足,是技术分析与交易的最大问题之一。
先从价格说起
首先我们关于价格有几个基础依据信息需要明确:
1、价格具备调节和指引
2、价格背后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
3、不同价格下的每笔成交背后隐含含义是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4、目标和信心
如某股所说,其近两周震荡区间在2元左右,这种震荡,是价格引发的调节和指引造成的,价格是最好的市场调节工具,价格是各种情况、信息与价值认知最后的反应。我们需要研究背后更深层的内容与信息:一是下周二面临大量解禁,占比较大,从其增发价到现在,3年时间有两元利润空间,算上送股、分红,除去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等,定增资金的收益相对一般。而该股也有相应的利好支持,有国家背景,有成长空间支持,但是反过来财务数据又很一般,面临转型。再加上该股存在者管理层激励、减持、再激励再减持的循环,着实信息面复杂异常。
有个观点需要提出,技术分析与价值分析是分不开的。技术分析的核心盯的是价格,而价格背后体现的是经济水平与运行规律。价值分析的背后研究的是内在价值和潜在价值,而价值背后体现的经济阶段的主观估值。所以技术分析与价值分析评估同宗同源。
原理是投资分析的基石。
在价格指引能力变的不是很强的时候,即多空双方力量进入一定的平衡区间,则形成震荡。震荡一般来说,从振幅和量能上区分四种情况,一是窄幅震荡加相对小量缩量,二是宽幅震荡加相对小量缩量,三是窄幅震荡加相对大量持续放量,四是宽幅震荡加相对大量持续放量。这几种情况,在不同的标的与标的运行阶段、环境,所表示的含义完全不同。
这里我们要注意相对这个词在文中的概念,即所参考周期的选择标准。这直接影响最终对比结果。一般震荡时量的分布还有有序与无序之分。
文中某股这一段是相对是窄幅放量震荡。
正常情况下,价格运行过程是分歧加大的过程,即价格上涨越高,分歧越大,大到双方达到平衡时,价格不涨,价格滞涨超过时间结构周期,即是技术结构超期,价格面临变盘。在较大周期应用,以及运行相对规律的个股与大盘上,准确程度超过90%。
这种技术结构判断系统主观可以很容易判断,在程序化实现中,不到一年时间,学习者主观即可较为准确的判断,但是机器就笨一些,在形成计算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这一段行情的波动,震荡过程中的放量超过上涨时的均量。目测,没有计算。如果在程序化实现上,都是落实到数据计算上的。
该股这一段相对次高位放量窄幅震荡,即是多空双方受价格调节指引短暂趋向平衡。但是如果趋于平衡,那么应该缩量更好解释,因为这时大家的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那么这时放量,我们就要关注价格背后的信息。在经济社会里,信息和怎样使用信息价值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知识最贵,贵在获得和使用。我们不知道他们背后在准备些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解禁的资金,与现在这段放量换手的资金或许存在着某种联系。什么联系,不知道,不是不想知道,而是获取成本太高,高到完不成、达不到。
刚才我们提到,我们在交易时,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所有资金都是这样。那我们在考虑我们自己的资金时,怎样才能使每一笔交易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我们要考虑成本问题,风险最小化,我们要考虑时机选择问题。
讲到成本与时机选择,我们现编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顺带说一下资金的流入流出作用:
比如市场上现在有一个可供交易的苹果,只能买卖,不能吃,在交易时间内,必须流动。然后我先卖出,你买入,你卖出,他买入,大家都是私下协商价格,最后我们得到一组价格,平均后就是苹果大家心里都能承受的均价,也是大家认可的平均成本。这个叫心里价。放在某股上,大家在这里买,这里卖,那么说明,现在这个价格是交易者心里的可以接受的成本价。
平均心里价,我一般使用技术结构分析加资金成本和时间,加上公告信息、财务信息、市场信息进行综合判断。这有点像术道有方的估值建模里的东西。内在绝对估值加客观相对估值,通过模型确定其价值。然后找出与平均心里价和市场成本的差,来进行报告计划和交易。
换个角度,我卖你个苹果,站在我的角度,就是流出,站在买入的角度,就是流入。一天交易多次,卖和买都是平衡的。价格波动出现在“强买强卖”。苹果我计划5元卖出,你只愿意花3元,我一看,苹果好像不卖就快烂了,虽然买的时候花了4元,但是总比烂在手里强,一咬牙一跺脚,卖,3元卖给你,我赔一元,你则是被动买入,这时显示流出一个苹果。而你赚了我成本差价一元,我赔了买入时差价一元,不算交易费用,刚好2元,如果算上交易费用,我们的交易就从零和博弈变成了负和博弈,钱越交易越少。这种博弈也是非合作博弈。这也是内盘外盘带给我们的分析参考依据。但是苹果最终卖出去了,有人承接,有可能这个承接人,3元买到苹果之后,讲了个很漂亮的故事,说苹果内有4颗种子,你买回去,种树,过几年,可以得到几车苹果,然后6元卖出去了。这就是价格背后的故事,只有当局者很少的人知道。
从这个角度来说,资金流入流出,即内外盘大小,对日内交易作用较大。在趋势中,判断失误的概率就较大,因为很有可能资金流出是个假像,人家准备自己种苹果树。所以要相对来看这个流入流出。要结合不同标的,不同阶段,不同预期来综合分析。
再说文章中个股的波动,刚才说来自于价格工具的调节。背后是看到机会或是感受到恐慌。该股大跌,是持股者感受到将要大量解禁筹码抛售的可能性。这些资金一旦涌出,那价格就崩了。这是心里预期造成的。
那么崩了之后,又会是什么景象呢?比如这次疫情过程中,口罩难买,然后有人就20、30的卖口罩。这时有人就说,这些人发国难财。其实不是的,如果没有这些“发国难财”的人看到有利可图然后挖空心思去搞到口罩卖出去,那我们不是更没有口罩用了啊。只是对价格的不同见解而已。但是这些投机者,确实帮助了我们。因我们至少有口罩用。大盘也是,比如现在跌到2400点,大量的筹码涌出,因为击破了2500(以后再说2500上下区间所隐含的参考)。甚至极端时继续砸,然后救市,大量的抄底资金涌入。这时又会有声音说这些资金发国难财,如果这些资金不参与,不发财,那就只能继续跌,最后跌到毛线都不剩,岂不是更惨。该股也是这样,崩之前、之后都是资金在博弈,核心资金方甚至在合议,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价格预期。或短或长,或高或低,在行情运行过程中会形成新的平衡。如果从长线来看,就可以忽略掉这种波动。
对于解禁的资金,需要多维度理解其成本与风险下的收益预期。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系统性风险。这也就是最后一点要讲的目标和信心
假如,我说的假如,该股我从国家安全角度,基于智能物联发展,有较好的成长空间,但是转型时财务数据一般不太好看,但从长期看,这是短期的。所以我忽略短期。某股也是一样,长期没有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这都是目标和信心的作用下,让我们坚定方向。
大周期的方向性很好判断,微观的具体操作,越短相对来说越难。
价格引发的技术
现在我们从技术角度再来说,纯技术操作上,我们分主观交易,程序化交易,和智能交易三种。主观交易就是我们自己每天自己选自己分析,判断下单到卖出。受行为和认知影响很大。程序化交易,即将主观思路形成策略,主要由机器完成交易。智能交易,则是未来阶段,需要机器智能,自我学习、进化和博弈。
这三种技术方向,其所有分析的技术基础支撑,都来源价格,价格引发的量,价格与量波动的过程,即周期,是相对相关变动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基于这三个维度,计算统计出的各种方法与指标,比如K线、均线、MACD等等各种指标,用来解读价格变化的过程,并做出一定的预测。这里有一个重要概念,过度计算与计算不足。每一种技术分析方法,都有其计算的缺陷与不足。如果想要用好一个指标,那就要理解背后的统计机理,计算过程,结果展示和缺陷。如果不能做到,那么结果的应用即使赚钱了,也是在错误的结果下赚的,迟早会交回去。过度计算,是指将某些因子反复直接或间接纳入计算。计算不足,是指某些因素没有办法计算进去。比如成本,量,阶段位置、阶段环境,在很多指标里都无法展示,因为衡量本身标准不统一之外,有些东西没法量化计算。
人工智能是进化阶段,机器智能是未来趋势。
所以技术分析三大要件分析:价、量、周期。判断其维度关系,还要避免过度计算与计算不足。
机器智能先放下不说。我们说程序化交易的技术实现框架,这样能为大家主观交易技术框架提供帮助。程序化,不管是趋势、套利、高频交易等,都是基于数据的统计计算,建立模型,然后历史回测。现在我们来说这里的一个大坑,也是主观交易的一个大坑。基于模型的历史回测。程序化目前有个较大问题,或者说绝大多数都存在的问题,就是过度拟合。为什么会出现过度拟合呢?是因为用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假想其适应未来变化之下,在适应历史数据下优化的策略是有效的。但往往长期运行大都是失效的。这是逻辑基础错误。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最终都会被市场淘汰。所以我们就需要换个方向,只要避免策略不存在过度拟合,不是基于历史数据统计得出,那么这个策略大概率是有效的。
以前我分析过各种指标和理论,最后应用都不佳,除了人性影响,更多是逻辑建立错了,即站错了队,走在一条玻璃栈道上,永远也落不了地。这就是主观分析中的拟合。就是为了盈利而建策略。当你这个技术模型,或是主观判断体系形成之后,去套用行情,套上了,赚钱,套不上,赔钱。
所以还是要从基础进行更正,历史数据是参考,但不是建模的本身。而建模的本身,来自于价、量、周期又及背后隐藏的经济理论。即可以描述大概率规律性逻辑与事件,这是可能是技术分析应用的唯一出路。
写在最后。当我编辑完这篇文章时,顺序还是有点乱,结构也不严谨,这是来自于群分享过程中的边解答边分享,最后拼在一起的原因。等有时间会专门论述相关结论,到时会系统一些,结构严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