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系列—科技产业:外部环境和周期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术道有方
浏览:12932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风口系列—科技产业:外部环境和周期
着眼于当下形式,中美贸易战对目前科技产业影响之大、程度之深不可小觑。随着贸易战摩擦不断升级,中国通讯商所面临的国际经营压力加大,事端不断,禁运事件更是犹如一记重拳,正中中国科技产业命门。至此,自主可控和加大科技产业投资呼声高涨。 科技产业遭受池鱼之灾,产业链的薄弱是原因之一。在中国的产业链当中,能够实现自主可替代的领域还是比较少的,其中电子行业,或者说终端产业链的可替代性会高一些,但是在通讯行业,也就是基站侧的不可替代性要更多一些。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能会给未来中国5-10年的自主可控和科技型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自我发展周期,在认清楚这样的一些事情之后,企业才会去思考如何发展,比如半导体或芯片。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思科事件吗?中美贸易战如今又将这种情绪挑动上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安全和自主可控应该会成为本土企业创新中十分重要的方向。 在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驱动力就是摩尔效应。以前的游戏规则中,按照原有的数学规律可能永远都追不上国外的先进企业,这些企业起步早,跑得快,规模更大,理论上可以无限叠加这样的优势。简单的解释一下,摩尔定律就是电子产品以十八个月的时间为单位迭代,当每一代新的芯片被制造出来,便可以用更快的算力去研发下一代芯片,周期刚好是十八个月。目前来看,由于有了中美贸易战的催化,在很多领域,会给本土也带来更大的这种产业化的机会。 而更重要的是,中美贸易战直接改变了中国企业的思维模式。以前的思维模式是,国外的产品基本上大家都在买,因为在性价比,质量各方面都非常不错,可实际某些产品从使用和技术上的角度来看,并不比国内的同类产品领先多少,甚至某些单点技术外国能做的中国一样能做。 可没人买,大家还是觉得买国外的产品最保险,不想尝试新的东西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是现在开始有另一个风险,那就是一直购买产品的国外生产厂家不卖给你了,利益是可以给政治让路的。所以现在的中国企业开始醒悟,国产的东西也要试试。 所以才说在这个过程中走出了很重要的第一步,接下来重点是要给本土企业试错的机会,苹果的产业链非常优秀,那是因为苹果很优秀,和整个供应链一起成长,但是如果没有好客户和大量的市场去试错,这样的一个行业是不可能崛起的,尤其是在电子行业,这种规模效应和摩尔定律是非常明显的。 所以在中国通讯行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华为供应链和中兴供应链,因为这两家企业给本土的供货商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所以才说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单单看中外供应商的技术相差还是比较远的,但是如果从实验室技术或者单个产品的角度来讲,很多本土供应商也是能够做出来的,所以真正有差距的不是技术,而是产业化的能力。至此,我们又回到了上一个问题,产业化的能力是试出来的,从现实的角度来讲,这根本不是几家企业就能够做出来的成绩,这是整个生产环境或者整个产业链甚至是全民的问题。 所以说,这即是挑战也是机遇,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领域,这是需要整个大环境的大举投入去支持的,当然,这个更需要中国的科技企业拥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靠着政府补贴混混度日。而比如5G、信息安全、半导体、物联网等等。从本质来说,这些领域都是信息基础建设,需要我们关注的,就是这些领域中的龙头,或者踏实做事的企业,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在未来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以目前来讲,在互联网行业中,“马太效应”已经非常明显了,这一点放在科技产业上个也是一样的。以美国为例,都是规模越大的公司增长速度越快,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流量效应、边际成本的下降灯灯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造成了这种强者恒强的状态。 而在中国,这样的趋势会更加明显一些,在互联网领域的公司要么是BTA投资的,要么是BTA旗下的,如果有新的进入者会感觉到非常绝望,在这互联网领域已经形成了巨头效应,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超越BTA,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那就是技术创新。这一点可以看美团,滴滴和拼多多,这三家企业的崛起都是在BTA业务领域的边际区域进行了针点式突破开始迅速扩张的,而其中最重要的的因素,就是创新。 而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在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消费行业,会有很多的“百年老店”,比如可口可乐,茅台等等,而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加持,所以严格来说,电商平台也属于消费行业,这些东西除了品牌效应之外,由于资金投入,先前技术研发形成的这种护城河和壁垒,以及消费层面的客户粘连度,这原本的和一定会保持长期的领先。 而技术型企业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迭代的速率是非常快的,那属于科技产业中的通讯行业也是一样具备这样的特点,就是每一轮技术创新都会重新出现一个拐点,对于很多行业或者公司来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非常明确的打破原有经济学规律的拐点,这个点就就是技术类的创新。技术创新越是密集的航运业越是这样,比如生物医药,TMT等等都有这样的特点。这是一件好事儿,也是一件坏事,如果有人做了一个包含很多技术创新的产品,几天后被另一个人复制了,这时优势就不存在了,这就是为什么要有专利,需要有专利来保护这种技术创新。 那么反过来讲,这就导致了这种需要创新的行业中很难有“百年老店”,能够连续十年一直保持优秀就很不错了,没有公司能在每一次的技术浪潮中都站在技术之巅,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创意和想象力的行业。比如现在看美国市场上一百年以前的科技型企业现在还剩下多少,又或者在3G时代的终端巨头现如今的情况,都能反映出这样的一个结论。 所以创新速度越快的领域机会越大,每一轮的技术出来以后,又会形成新的拐点和非线性成长的机会,所有的创新其实就是技术驱动,不管用推演法还是归纳法去分析这样的现象,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正常来讲,任何一种行业或者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都逃不过上图的这种周期,新的技术刚出来时大部分是不成熟的,一般来讲,这个时候的产品定制化高,并且只有少量的大客户,也就是头部客户,为了卖出产品甚至可以赔钱,这个时候就是导入期;接下来就是成长期,这个时候产品已经开始从头部客户放量,并且开始想长尾客户发展,这是公司进入高度发展阶段;而成熟期就到了长尾客户已经十分丰富,这个时候边际开始显现,好的公司这个时候也差不多成为巨头;而最后一个是衰退期,一般来讲,现实中进入衰退期的公司极少,并且,这种公司也是我们绝对不会去关注的。 而如果要深度研究科技产业,只是掌握这种周期是不行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周期。 就是上图这个新型技术成熟度曲线,高德纳(Gartner)每年都会预测那些极可能会慢慢走入所有人的视野,之后慢慢发展起来,下图是2018年的预测图,灰色图标代表两年之内就会成熟的技术,蓝色图标代表2-5年成熟的技术,深蓝色图标代表5-10年会成熟的技术,黄色图标代表10年以上才会成熟的技术,这些技术都处在生命周期曲线里的不同位置。 可以看到,从刚开始被触发,到后来膨胀,再到幻灭,然后又复苏。其实任何一个新技术几乎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周期,当一个新的东西出来了以后,所有人刚开始肯定很疑惑,这个东西到底成立不成立,这个时候就是技术萌芽期;之后经过慢慢的了解,开始有大量的资本涌入,资本进来之后就会促使更多的人创业,慢慢的开始有了赚钱效应,于是创业者越来越多,市场也逐渐开始膨胀,越来越多的人给与了较高的估值,这里就到了期望膨胀期;随着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慢慢的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美好,好像很多东西都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大量的预期开始回落,市场逐渐开始冷却,也就是图上泡沫化谷底期;但是滑落下来也不代表结束,可能过两年很多我们以为会消失的行业又慢慢起来了,去伪存真以后开始复苏,开始走向成熟,这时就到了稳步爬升的光明期,这个阶段以后企业如果发展的好的话,就会慢慢进入实质生产的高峰期。这就是创新型行业非常大的特点。 这样的一个曲线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无论每个行业处在哪个阶段,都有赚钱的机会,哪怕在顶点的时候,例如在美国西部淘金热的最火热的时候,买铲子的人始终都是赚钱的。而在跌落下来的时候,往往可能是很多资产正在经历从泡沫之后走向成熟的阶段,对于很多行业来讲,2015年之后的资本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阶段。
这个行业就是三个月河东三个月河西,很有可能三个月后很多从前没有听说过的公司或者技术,突然之间就变的非常厉害,紧接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投资机会,这个时候就会去慢慢理解价值。这就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乐趣所在,有非常多的新东西。当然,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只要有大量的新东西迭代,有大量的创新就会存在泡沫,而最终成功的很可能只是那么一两个。 无论是科技,还是TMT,或是生物医药,最让人痴迷的就是迭代速度非常快,这就好比一个年轻人,不断的在变化,而这就是科技行业的魅力,所以这个领域基本上都是后浪拍前浪。这也是投资的魅力,不存在出现了行业龙头,后来的企业就没有了机会。这个行业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就是高速迭代加高风险,但是回报也是极高的。 至此,风口系列第一部分完结,本部分主要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去剖析科技产业,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深度了解科技产业和扩展投资观念。在下一5G部分中,视角会相对细腻,全面了解5G的价值,从5G的产业链中寻找值得投资的标的。 敬请期待。 关于 术道有方:术道有方,致力于研究股价大幅波动背后的原因(行业、周期、经济、政策、技术、资金等),并以此为逻辑推演,寻找新的具备股价大幅波动的个股,并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分享给术道有方会员。 术道有方研究方向:基于5G、大数据在人工智能应用下的智能应用与万物互联;基于人类基础需求的生物医药、消费;基于特殊赛道的垄断型公司与行业;基于新科技、新材料、校报模式技术下的标的研究。 关于术道有方会员俱乐部:在这里,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术道有方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估值区间与研究标的,可以学习研究方法、学习估值模型,学习投资之道,会员间相互交流,一起成长。
|